CN110446567A - 成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成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6567A
CN110446567A CN201880005462.9A CN201880005462A CN110446567A CN 110446567 A CN110446567 A CN 110446567A CN 201880005462 A CN201880005462 A CN 201880005462A CN 110446567 A CN110446567 A CN 110446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nterconnecting piece
downside
metal tube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54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6567B (zh
Inventor
杂贺雅之
石塚正之
野际公宏
井手章博
上野纪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46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6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C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WIRE, RODS, TUBES OR PROFILES, OTHERWISE THAN BY ROLLING; AUXILIARY OPERATION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 B21C37/00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bars, wire, tubes or like semi-manufactured produ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e of tubes of special shape
    • B21C37/06Manufacture of metal sheets, bars, wire, tubes or like semi-manufactured produ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e of tubes of special shape of tubes or metal hoses; Combined procedures for making tubes, e.g. for making multi-wall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6/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otherwise than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or yieldable or resilient pads, i.e.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or magnetic forces
    • B21D26/02Shaping without cutting otherwise than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or yieldable or resilient pads, i.e.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or magnetic forces by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 B21D26/033Deforming tubular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4Particular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and holding in place complete dies
    • B21D37/147Tool exchange c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73Quenching devices for die quen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8/0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y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or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 C21D8/1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y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or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during manufacturing of tubular bodies
    • C21D8/105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y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or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during manufacturing of tubular bodies of ferrous 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tubular bodies or pipes
    • C21D9/085Cooling or quench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3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06Feeding elongated articles, such as tubes, bars, or prof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11/00Microstructure comprising significant phases
    • C21D2211/008Martensite

Abstract

一种成型系统,其通过使金属管材料膨胀来成型出金属管,该成型系统具备:主体部,具有成型金属管的成型模;电极,使电流在配置于成型模的金属管材料中流动以进行加热;电力供给部,配置于远离主体部的位置且向电极供给电力;及电力供给管路,连接电力供给部与电极,电力供给管路具备:下侧通过部,通过载置有主体部的载置面的下侧;第1连接部,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且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极;及第2连接部,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力供给部。

Description

成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通过成型模进行闭模来吹塑成型出金属管的成型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成型装置具备成型模及向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部。该成型装置中,将金属管材料配置于成型模内,在将成型模进行闭模的状态下从气体供给部向金属管材料供给气体以使其膨胀,从而将金属管材料成型为与成型模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26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以往的成型装置中,通过金属管材料接触各电极来进行通电,由此进行了金属管材料的加热。因此,设置有对电极供给来自电力供给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管路。然而,在电力供给管路上流过巨大的电流(例如几万安培(A)左右),因此有时从该电力供给管路发生漏磁。由于这种漏磁,有时对成型系统中的周边设备造成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电力供给管路发生的漏磁对周边设备造成的影响的成型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其通过使金属管材料膨胀来成型出金属管,该成型系统具备:主体部,具有成型金属管的成型模;电极,使电流在配置于成型模的金属管材料中流动以进行加热;电力供给部,配置于远离主体部的位置且向电极供给电力;及电力供给管路,连接电力供给部与电极,电力供给管路具备:下侧通过部,通过载置有主体部的载置面的下侧;第1连接部,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且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极;及第2连接部,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力供给部。
根据该成型系统,电力供给管路连接将金属管材料进行通电加热的电极与配置于远离主体部的位置的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管路具备:下侧通过部,通过载置有主体部的载置面的下侧;第1连接部,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且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极;及第2连接部,连接下侧通过部与电力供给部。如此,电力供给管路通过第1连接部确保与电极的连接性,通过第2连接部确保与电力供给部的连接性,并且借助第1连接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的下侧通过部在成型模的载置面的下侧通过。如此,下侧通过部在载置面的下侧通过,由此能够将配置于载置面上的设备与下侧通过部分开。因此,能够抑制下侧通过部的漏磁对配置于载置面上的设备的影响。通过以上方案,能够抑制从电力供给管路发生的漏磁对周边设备造成的影响。
成型系统中,可以如下:电力供给管路具备正极管路及负极管路,在下侧通过部中,正极管路和负极管路并行配置于载置面的下侧。由此,能够在汇集正极管路和负极管路的状态下进行配置。通过正极管路生成的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方向)与通过负极管路生成的磁场(磁通量的方向)相反。因此,并行配置正极管路和负极管路,由此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磁通量且进一步抑制漏磁对周边设备的影响。
成型系统中,可以如下:沿水平方向中的第1方向对置设置有一对电极,以支承配置于成型模的状态的金属管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在水平方向上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中,在相对于主体部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进退移动的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在第2方向中,在相对于主体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相对于成型模进行金属管材料的设置及取出的操作部,第1连接部在第2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的一侧的区域以外的位置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或成型模等。
成型系统中,可以如下:第1连接部在第2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的另一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或成型模等。并且,与从相对于第1方向的主体部的两侧的区域引出第1连接部的情况相比,无需将正极管路与负极管路隔开得太远,因此能够缩短管路的路径。由此,能够降低正极管路及负极管路的电阻。
成型系统中,可以如下:第1连接部在第1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的两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或成型模等。并且,在第2方向中能够在主体部的两侧的侧部确保空间,因此能够在该空间配置周边设备(用于测定模具的温度的测温设备或用于冷却模具的冷却设备等)。
成型系统中,可以如下:在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设置有覆盖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的部分的罩体。由此,能够抑制电力供给管路中从被引出到载置面的上侧的部分发生的漏磁的影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成型系统,能够抑制从电力供给管路发生的漏磁对周边设备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中使用的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电极周边的放大图,其中,(a)为表示电极保持金属管材料的状态的图,(b)为表示在电极按压密封部件的状态的图,(c)为电极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的概略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成型系统的概略俯视图。
图5为表示图3所示的成型系统的电力供给管路的立体图。
图6为变形例所涉及的成型系统的概略俯视图。
图7为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成型系统的电力供给管路的立体图。
图8为变形例所涉及的成型系统的概略俯视图。
图9为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成型系统的电力供给管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成型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相同部分或相应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成型装置的结构>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所具有的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成型金属管的成型装置10具备如下部件构成:成型模13,由上模12及下模11构成;驱动机构80,使上模12及下模11中的至少一个移动;管保持机构30,保持配置于上模12与下模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加热机构50,向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通电以进行加热;气体供给部60,保持在上模12与下模11之间且用于向加热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高压气体(气体);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40,用于向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来自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及水循环机构72,将成型模13强制进行水冷,并且具备分别控制上述驱动机构80的驱动、上述管保持机构30的驱动、上述加热机构50的驱动及上述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供给的控制部70。
作为成型模13的其中一个的下模11固定于基座15。下模11由大型钢铁制块构成,且在其上表面具备例如矩形形状的型腔(凹部)16。在下模11形成有冷却水通道19,且在下模11的大致中央具备从下方插入的热电偶21。该热电偶21通过弹簧22被支承为自如地上下移动。
此外,在下模11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设置有空间11a,且在该空间11a内,作为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的后述电极17、18(下侧电极)等配置成能够上下进退移动。而且,在下侧电极17、18上载置有金属管材料14,由此下侧电极17、18和配置于上模12与下模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接触。由此,下侧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性连接。
在下模11与下侧电极17之间及下侧电极17的下部、以及下模11与下侧电极18之间及下侧电极18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材料91。各个绝缘材料91固定于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致动器(未图示)的可动部即进退杆95。该致动器用于使下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下模11一起保持于基座15侧。
作为成型模13中的另一个的上模12固定于构成驱动机构80的后述滑动件81。上模12由大型的钢铁制块体构成,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冷却水通道25,并且在其下表面例如具备矩形形状的型腔(凹部)24。该型腔24设置于与下模11的型腔16对置的位置。
在上模12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与下模11相同地设置有空间12a,且在该空间12a内,作为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的后述电极17、18(上侧电极)等配置成能够上下进退移动。而且,在下侧电极17、18上载置有金属管材料14的状态下,上侧电极17、18向下方移动,由此和配置于上模12与下模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接触。由此,上侧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性连接。
在上模12与上侧电极17之间及上侧电极17的上部、以及上模12与上侧电极18之间及上侧电极18的上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材料101。各个绝缘材料101固定于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致动器的可动部即进退杆96。该致动器用于使上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且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上模12一起保持于驱动机构80的滑动件81侧。
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在电极18、18相互对置的各个面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18a(参考图2),金属管材料14能够被载置成恰好嵌入到该凹槽18a部分。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在绝缘材料91、101相互对置的露出面与上述凹槽18a相同地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并且,在电极18的正面(模具的外侧方向的面)形成有朝向凹槽18a而周围倾斜成锥状而凹陷的锥形凹面18b。由此,构成为若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从上下方向夹持金属管材料14,则恰好能够紧密地包围金属管材料14的右侧端部的整个外周。
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分,在电极17、17相互对置的各个面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17a(参考图2),金属管材料14能够被载置成恰好嵌入到该凹槽17a部分。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分,在绝缘材料91、101相互对置的露出面与上述凹槽17a相同地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并且,在电极17的正面(模具的外侧方向的面)形成有朝向凹槽17a而周围倾斜成锥状而凹陷的锥形凹面17b。由此,构成为若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从上下方向夹持金属管材料14,则恰好能够紧密地包围金属管材料14的左侧端部的整个外周。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80具备:滑动件81,使上模12移动以使上模12及下模11彼此吻合;轴82,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动件81移动的驱动力;及连杆83,用于将通过该轴82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滑动件81。轴82被支承为在滑动件81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旋转自如,且在远离其轴心的位置具有从左右端突出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偏心曲柄82a。该偏心曲柄82a和与设置于滑动件81的上部一起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81a通过连杆83而连结。驱动机构80中,通过控制部70控制轴82的旋转,从而改变偏心曲柄82a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并将该偏心曲柄82a的位置变化经由连杆83传递给滑动件81,由此能够控制滑动件81的上下移动。在此,将偏心曲柄82a的位置变化传递给滑动件81时产生的连杆83的摆动(旋转运动)被旋转轴81a吸收。另外,轴82例如根据通过控制部70控制的马达等的驱动而旋转或停止。
加热机构50具备电力供给部55及将电力供给部55与电极17、18电性连接的电力供给管路52。电力供给部55包括直流电源及开关,在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性连接的状态下,经由电力供给管路52、电极17、18能够与金属管材料14通电。另外,电力供给管路52在此与下侧电极17、18连接。
该加热机构50中,从电力供给部55输出的直流电流通过电力供给管路52被传输,并输入至电极17。而且,直流电流通过金属管材料14而输入至电极18。而且,直流电流C通过电力供给管路52而传输并输入至电力供给部55。
回到图1来看,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各自具有:缸体单元42;缸体杆43,配合缸体单元42的工作进退移动;及密封部件44,连结于缸体杆43的管保持机构30侧的前端。缸体单元42载置并固定于块体41上。在密封部件44的前端形成有锥形面45而变得尖,且构成为与电极17、18的锥形凹面17b、18b吻合的形状(参考图2)。在密封部件44设置有从缸体单元42侧朝向前端延伸的供从气体供给部60供给的高压气体流动的气体通道46,详细而言如图2中(a)、(b)所示。
气体供给部60由气体源61、积存通过该气体源61供给的气体的储气罐62、从该储气罐62延伸至气体供给机构40的缸体单元42的第1管体63、插设于该第1管体63的压力控制阀64及转换阀65、从储气罐62延伸至形成于密封部件44内的气体通道46的第2管体67及插设于该第2管体67的压力控制阀68及止回阀69构成。压力控制阀64发挥将与密封部件44对金属管材料14的挤压力相适应的工作压力的气体供给至缸体单元42的作用。止回阀69发挥防止高压气体在第2管体67内逆流的作用。插设于第2管体67的压力控制阀68发挥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将具有用于使金属管材料14膨胀的工作压力的气体供给至密封部件44的气体通道46的作用。
控制部70控制气体供给部60的压力控制阀68,从而能够向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所希望的工作压力的气体。并且,控制部70从图1所示的(A)获得信息传递,从而从热电偶21获取温度信息而控制驱动机构80及电力供给部55等。
水循环机构72由积存水的水槽73、汲取积存于该水槽73中的水并对其进行加压而送至下模11的冷却水通道19及上模12的冷却水通道25的水泵74及配管75构成。虽然进行了省略,但也可以使降低水温的冷却塔或净化水的过滤器介于配管75之间。
<使用成型装置来成型金属管的成型方法>
接着,对使用成型装置10来成型金属管的成型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能够淬火的钢类的圆筒形金属管材料14。例如利用机械手臂等将该金属管材料14载置(投放)到置于下模11侧的电极17、18上。由于在电极17、18形成有凹槽17a、18a,因此金属管材料14通过该凹槽17a、18a被定位。
接着,控制部70控制驱动机构80及管保持机构30,从而使该管保持机构30保持金属管材料14。具体而言,通过驱动机构80的驱动而保持于滑动件81侧的上模12及上侧电极17、18等向下模11侧移动,并且使能够让管保持机构30中所包括的上侧电极17、18等及下侧电极17、18等进退移动的致动器工作,从而通过管保持机构30上下夹持金属管材料14的两个端部附近。在这种夹持中,由于存在形成于电极17、18的凹槽17a、18a及形成于绝缘材料91、101的凹槽,因而以与金属管材料14的两个端部附近的整周紧贴的方式夹持。
另外,此时如图2中(a)所示,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8侧的端部在金属管材料14的延伸方向上,比电极18的凹槽18a与锥形凹面18b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相同地,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7侧的端部在金属管材料14的延伸方向上,比电极17的凹槽17a与锥形凹面17b的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并且,上侧电极17、18的下表面与下侧电极17、18的上表面分别相互接触。但是,并不限于与金属管材料14的两端部整周紧贴的结构,也可以是如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的周向一部分抵接的结构。
接着,控制部70控制加热机构50,从而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加热。具体而言,控制部70控制加热机构50的电力供给部55并供给电力。如此一来,经由电力供给管路52传递至下侧电极17、18的电力被供给至夹持金属管材料14的上侧电极17、18及金属管材料14,并通过存在于金属管材料14的电阻,使金属管材料14本身因焦耳热而发热。即,金属管材料14成为通电加热状态。
接着,通过控制部70对驱动机构80的控制,对于加热后的金属管材料14关闭成型模13。由此,下模11的型腔16与上模12的型腔24组合在一起,金属管材料14配置于下模11与上模12之间的型腔部内而被密闭。
之后,使气体供给机构40的缸体单元42工作,从而使密封部件44前进以将金属管材料14的两端进行密封。此时,如图2中(b)所示,密封部件44被按压到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8侧的端部,从而比电极18的凹槽18a与锥形凹面18b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的部分变形为漏斗状而沿着锥形凹面18b。相同地,密封部件44被按压到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7侧的端部,从而比电极17的凹槽17a与锥形凹面17b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的部分变形为漏斗状而沿着锥形凹面17b。密封结束之后,将高压气体吹入金属管材料14内,以将通过加热而软化的金属管材料14成型为与型腔部相匹配的形状。
金属管材料14被加热成高温(950℃左右)而软化,因此供给至金属管材料14内的气体会热膨胀。因此,例如将所供给的气体设为压缩空气,通过热膨胀的压缩空气能够使950℃的金属管材料14轻松地膨胀。
通过吹塑成型而膨胀的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与下模11的型腔16接触而快速冷却,并且与上模12的型腔24接触而快速冷却(由于上模12与下模11的热容量较大且以低温管理,因此只要与金属管材料14接触,则管表面的热量就会一下子被模具侧夺去),从而进行淬火。这种冷却法被称为模具接触冷却或模具冷却。被快速冷却之后,奥氏体相变成马氏体(以下,将奥氏体相变成马氏体的称为马氏体相变)。在冷却后期冷却速度变小,因此通过回热,马氏体相变成其它组织(托氏体、索氏体等)。因此,无需另行进行回火处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模具冷却或者在模具冷却基础上向型腔24内供给冷却介质而进行冷却。例如,也可以是直至开始马氏体相变的温度,使金属管材料14与模具(上模12及下模11)接触来进行冷却,之后进行开模,并且将冷却介质(冷却用气体)喷吹到金属管材料14,从而引起马氏体相变。
如上所述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吹塑成型之后进行冷却并进行开模,从而获得例如具有大致矩形筒状的主体部的金属管。
接着,参考图3~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100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成型系统100具备具有成型模13、电极17、18、电力供给部55及电力供给管路52的成型装置10、载置台105、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参考图4)以及操作部103(参考图4)。另外,将具有成型模13、基座15、气体供给机构40、块体41及驱动机构80(参考图1)的单元称为成型系统100的主体部110。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及块体41夹着基座15而配置。载置台105在载置面105a上载置主体部110、电力供给部55、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及操作部103(参考图4)。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水平方向上电极17与电极18所对置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水平方向上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作为“Z轴方向”。并且,将电极18侧作为X轴方向上的正侧,将电极17侧作为X轴方向上的负侧。将Y轴方向上的一侧作为正侧,将Y轴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负侧。将上侧作为Z轴方向上的正侧,将下侧作为Z轴方向上的负侧。另外,X轴方向与技术方案中的“第1方向”相对应,Y轴方向与技术方案中的“第2方向”相对应。
如图4所示,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为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111进退移动的结构物。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设置于相对于Y轴方向上的主体部110的正侧。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具备:轨道部102a,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111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及轨道部102b,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111沿Y轴方向进退移动。轨道部102a设置于从主体部110向Y轴方向的正侧分开的位置。轨道部102b从轨道部102a沿Y轴方向延伸至靠近主体部110的位置。
操作部103为用于相对于成型模13进行金属管材料14的设置及取出的装置。操作部103例如由机械手臂构成。操作部103设置于相对于Y轴方向上的主体部110的负侧。
电力供给部55为配置于从主体部110分开的位置且经由电力供给管路52向电极17、18供给电力的装置。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管路由母线构成。另外,将电极17作为正极且将电极18作为负极的情况下,电力供给管路52具备连接电力供给部55与电极17的正极管路52A及连接电力供给部55与电极18的负极管路52B。其中,关于将电极17及电极18中的哪一个作为正极、负极并无特别限定。因此,可以将电极17作为负极,将电极18作为正极。此时,管路52A成为负极管路,管路52B成为正极管路。
接着,参考图3对电力供给管路52的概略配置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52概略地表示与其他构成要件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电力供给管路52的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分别具备下侧通过部121A、121B、第1连接部122A、122B及第2连接部123A、123B。下侧通过部121A、121B为在载置台105的载置面105a的下侧通过的部分。第1连接部122A、122B为连接下侧通过部121A、121B与电极17、18的部分。第2连接部123A、123B为连接下侧通过部121A、121B与电力供给部55的部分。
第1连接部122A、122B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第2连接部123A、123B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在第1连接部122A、122B设置有覆盖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的整个部分或一部分的罩体140。另外,图3中为了示出成型模13周边的结构,省略了罩体140的一部分。在第2连接部123A、123B设置有覆盖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的整个部分或一部分的罩体141。
接着,参考图4及图5对电力供给管路52的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4及图5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为配置于载置面105a的下侧的部分。图4及图5中,省略了罩体140、141。图5中,为了明确电力供给管路52的形状,仅示出电力供给管路52、电极17、18及电力供给部55。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部55配置于从主体部110向X轴方向的负侧分开的位置。下侧通过部121A、121B配置于与主体部110及电力供给部55相比向Y轴方向上的负侧分开的位置。第1连接部122A、122B从这种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被引出到上侧而与电极17、18连接。并且,第2连接部123A、123B从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X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被引出到上侧而与电力供给部55连接。另外,以下说明中的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的各部分由在水平方向上的某一方向上具有厚度方向的状态下延伸的细长形状的板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下侧通过部121A、121B具备直线部121Aa、121Ba、弯曲部121Ab、121Bb及弯曲部121Ac、121Bc。直线部121Aa、121Ba为沿X轴方向笔直延伸的部分。弯曲部121Ab、121Bb为从直线部121Aa、121Ba的X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朝向主体部110而向Y轴方向的正侧弯曲的部分。弯曲部121Ac、121Bc为从直线部121Aa、121Ba的X轴方向的负侧的端部朝向电力供给部55而向Y轴方向的正侧弯曲的部分。另外,直线部121Aa比直线部121Ba靠Y轴方向的正侧配置。弯曲部121Ab比弯曲部121Bb靠X轴方向的负侧配置。弯曲部121Ac比弯曲部121Bc靠X轴方向的正侧配置。
第1连接部122A、122B从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端部朝向上侧延伸,并朝向主体部110而向Y轴方向的正侧延伸,并且在靠近主体部110的位置相互分支而分别与电极17及电极18连接。具体而言,第1连接部122A、122B具备立起部122Aa、122Ba、直线部122Ab、122Bb、分支部122Ac、122Bc及连接部122Ad、122Bd。立起部122Aa、122Ba为从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弯曲部121Ab、121Bb的Y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朝向上侧笔直延伸的部分。立起部122Aa、122Ba延伸至电极17、18的高度位置。直线部122Ab、122Bb从立起部122Aa、122Ba的上端部朝向Y轴方向的正侧笔直延伸至靠近成型模13的位置。第1连接部122A、122B在分支部122Ac、122Bc彼此对置反方向分支延伸。即,分支部122Ac从直线部122Ab的Y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负侧延伸。连接部122Ad从分支部122Ac的X轴方向的负侧的端部向Y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而与电极17连接。分支部122Bc从直线部122Bb的Y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连接部122Bd从分支部122Bc的X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向Y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而与电极18连接。另外,分支部122Ac、122Bc在电极17附近的位置分支。因此,分支部122Bc的长度比分支部122Ac长。
第2连接部123A、123B从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端部朝向上侧延伸,并朝向电力供给部55向Y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而与该电力供给部55连接。具体而言,第2连接部123A、123B具备立起部123Aa、123Ba及连接部123Ab、123Bb。立起部123Aa、123Ba延伸至电极17、18的高度位置。连接部123Ab、123Bb从立起部123Aa、123Ba的上端部朝向Y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而与电力供给部55连接。
在下侧通过部121A、121B,正极管路52A与负极管路52B并行配置于载置面105a的下侧。即,在下侧通过部121A、121B,直线部121Aa、121Ba、弯曲部121Ab、121Bb及弯曲部121Ac、121Bc分别以相互隔着规定间隙的状态并行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在第1连接部122A、122B也同样,立起部122Aa、122Ba及直线部122Ab、122Bb以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并行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此,如前述,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正侧的区域。该区域视为主体部110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110a、110b彼此之间的区域E1(图4中,直线L1与直线L2之间的区域)。第1连接部122A、122B从区域E1以外的位置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部122A、122B在Y轴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负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即,第1连接部122A、122B不是从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被引出,而是从配置有操作部103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系统100,电力供给管路52连接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通电加热的电极17、18与配置于从主体部110分开的位置的电力供给部55。该电力供给管路52具备:下侧通过部121A、121B,在载置有主体部110的载置面105a的下侧通过;第1连接部122A、122B,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且连接下侧通过部121A、121B与电极17、18;及第2连接部123A、123B,连接下侧通过部121A、121B与电力供给部55。如此,电力供给管路52通过第1连接部122A、122B确保与电极17、18的连接性,通过第2连接部123A、123B确保与电力供给部55的连接性,并且借助第1连接部122A、122B与第2连接部123A、123B之间的下侧通过部121A、121B通过成型模13的载置面105a的下侧。如此,下侧通过部121A、121B在载置面105a的下侧通过,由此能够将配置于载置面105a上的设备与下侧通过部121A、121B之间分开。因此,能够抑制下侧通过部121A、121B的漏磁对配置于载置面105a上的设备的影响。通过以上方案,能够抑制从电力供给管路发生的漏磁对周边设备造成的影响。
并且,电力供给管路52具有下侧通过部121A、121B,由此能够广泛地利用载置面105a上的空间。并且,工作人员也便于移动。
成型系统100中,电力供给管路52具备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在下侧通过部121A、121B,正极管路52A与负极管路52B并行配置于载置面105a的下侧。由此,能够在汇集正极管路52A和负极管路52B的状态下进行配置。通过正极管路52A生成的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方向)与通过负极管路52B生成的磁场(磁通量的方向)相反。因此,并行配置正极管路52A和负极管路52B,由此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磁通量,从而进一步抑制漏磁对周边设备的影响。
成型系统100中,电极17、18沿X轴方向对置设置有一对以支承配置于成型模13的状态的金属管材料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Y轴方向中,在相对于主体部110的正侧设置有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111进退移动的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2,Y轴方向中,在相对于主体部110的负侧设置有相对成型模13进行金属管材料14的设置及取出的操作部103,第1连接部122A、122B在Y轴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正侧的区域E1以外的位置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122A、122B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111或成型模13等。
成型系统100中,第1连接部122A、122B在Y轴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负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122A、122B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111或成型模13等。并且,如图9所示,与从相对于X轴方向的主体部110的两侧的区域引出第1连接部122A、122B的情况相比,无需将正极管路52A与负极管路52B隔开得太远,因此能够缩短管路的路径。由此,能够降低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的电阻。
成型系统100中,在第1连接部122A、122B及第2连接部123A、123B设置有覆盖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的部分的罩体140、141。由此,能够抑制电力供给管路52中从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的部分产生的漏磁的影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6及图7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152。图6及图7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152的正极管路152A及负极管路152B主要在下侧通过部221A、221B所延伸的方向不同这一点上与图4及图5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52的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不同。电力供给部55相对于主体部110配置于向Y轴方向上的正侧分开的位置。因此,正极管路152A及负极管路152B的下侧通过部221A、221B从电力供给部55朝向主体部110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下侧通过部221A、221B在主体部110的下侧通过,并延伸至该主体部110的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位置。由此,第1连接部222A、222B在Y轴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负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另外,第1连接部222A、222B具有与图4及图5所示的第1连接部122A、122B相同宗旨的结构。第2连接部223A、223B具有与图4及图5所示的第2连接部123A、123B相同宗旨的结构。
并且,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8及图9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252。图8及图9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252的正极管路252A及负极管路252B主要在下侧通过部321A、321B的结构及第1连接部322A、322B的引出结构及第2连接部323A、323B的引出结构不同这一点上与图4及图5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52的正极管路52A及负极管路52B不同。
电力供给部55相对于主体部110配置于向Y轴方向上的正侧分开的位置。并且,电力供给部55未设置于载置台105的载置面105a,而是配置于从该载置台105的Y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105b分开的位置。因此,第2连接部323A、323B未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而从下侧通过部321A、321B经由端部105b被笔直引出。如此,第2连接部323A、323B也可以不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另外,电力供给部55靠近载置台105的端部105b的情况下,第2连接部323A、323B也配置于载置面105a的下侧。该情况下,可以视为第2连接部323A、323B同时构成下侧通过部。并且,第1连接部322A相对于主体部110从X轴方向的负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而与电极17连接。第1连接部322A具备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322Aa及从该立起部322Aa向电极17侧延伸而连接的连接部322Ab。第1连接部322B相对于主体部110从X轴方向的正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而与电极18连接。第1连接部322B具备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322Ba及从该立起部322Ba向电极18侧延伸而连接的连接部322Bb。
通过这种结构,下侧通过部321A、321B从第2连接部323A、323B分支,绕远而分别与第1连接部322A、322B连接。下侧通过部321A具备:分支部321Aa,从第2连接部323A向X轴方向的负侧延伸;弯曲部321Ab,从分支部321Aa弯曲而向Y轴方向的负侧延伸;及连接部321Ac,从弯曲部321Ab向X轴方向的正侧延伸而与第1连接部322A连接。下侧通过部321B具备:分支部321Ba,从第2连接部323B向X轴方向的正侧延伸;弯曲部321Bb,从分支部321Ba弯曲而向Y轴方向的负侧延伸;及连接部321Bc,从弯曲部321Bb向X轴方向的负侧延伸而与第1连接部322B连接。
图8及图9所示的电力供给管路252中,第1连接部322A、322B在X轴方向中从相对于主体部110的两侧的区域被引出到载置面105a的上侧。由此,能够防止第1连接部322A、322B在模具更换时干扰模具更换台车111或成型模13等。并且,在Y轴方向中能够在主体部的110的正侧及负侧这两个侧部确保空间,因此能够在该空间配置周边设备(用于测定模具的温度的测温设备或用于冷却模具的冷却设备等)。
符号说明
10-成型装置,13-成型模,17、18-电极,52、152、252-电力供给管路,52A、152A、252A-正极管路,52B、152B、252B-负极管路,100-成型系统,102-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103-操作部,105a-载置面,110-主体部,121A、121B、221A、221B、321A、321B-下侧通过部,122A、122B、222A、222B、322A、322B-第1连接部,123A、123B、223A、223B、323A、323B-第2连接部,140、141-罩体。

Claims (6)

1.一种成型系统,其通过使金属管材料膨胀来成型出金属管,该成型系统具备:
主体部,具有成型所述金属管的成型模;
电极,使电流在配置于所述成型模的所述金属管材料中流动以进行加热;
电力供给部,配置于从所述主体部分开的位置且向所述电极供给电力;及
电力供给管路,连接所述电力供给部与所述电极,
所述电力供给管路具备:
下侧通过部,通过载置有所述主体部的载置面的下侧;
第1连接部,被引出到所述载置面的上侧且连接所述下侧通过部与所述电极;及
第2连接部,连接所述下侧通过部与所述电力供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管路具备正极管路及负极管路,
在所述下侧通过部中,所述正极管路和所述负极管路并行配置于所述载置面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沿水平方向中的第1方向对置设置有一对所述电极,以支承配置于所述成型模的状态的所述金属管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
在水平方向的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中,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模具更换台车进退移动的模具更换台车配置部,
在所述第2方向中,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成型模进行所述金属管材料的设置及取出的操作部,
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第2方向中从所述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的区域以外的位置被引出到所述载置面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第2方向中从所述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侧的区域被引出到所述载置面的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中从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两侧的区域被引出到所述载置面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连接部及所述第2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覆盖被引出到所述载置面的上侧的部分的罩体。
CN201880005462.9A 2017-03-30 2018-03-28 成型系统 Active CN110446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8336 2017-03-30
JP2017068336 2017-03-30
PCT/JP2018/012991 WO2018181587A1 (ja) 2017-03-30 2018-03-28 成形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567A true CN110446567A (zh) 2019-11-12
CN110446567B CN110446567B (zh) 2021-03-02

Family

ID=63676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5462.9A Active CN110446567B (zh) 2017-03-30 2018-03-28 成型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3037B2 (zh)
EP (1) EP3603836A4 (zh)
JP (1) JP7313279B2 (zh)
KR (1) KR102384804B1 (zh)
CN (1) CN110446567B (zh)
CA (1) CA3049630A1 (zh)
WO (1) WO20181815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71898A1 (ja) * 2018-03-06 2019-09-1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装置
CN212042202U (zh) 2019-03-04 2020-12-01 航宇智造(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管材气体胀形与快冷强化工艺用的快速冷却模块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9980A (ja) * 1997-04-23 1998-11-13 Nabeya Kogyo Kk 分配用桝
JP2002096118A (ja) * 2000-09-18 2002-04-02 Honda Motor Co Ltd 熱間バルジ成形方法及び同装置
KR20150003421A (ko) * 2013-06-27 2015-01-09 자동차부품연구원 레이져 성형 장치 및 레이져 성형 방법
CN204657234U (zh) * 2015-06-09 2015-09-23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脉冲电流加热的气化剂加压胀形装置
CN105980075A (zh) * 2013-12-09 2016-09-2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装置
CN106180345A (zh) * 2014-07-11 2016-12-07 初冠南 一种高强度或低塑性材料空心构件低压热成形的方法
CN106660103A (zh) * 2014-06-19 2017-05-1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装置、成型装置的组件的更换方法及成型装置用更换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2295A (en) * 1985-10-24 1987-12-15 Ap Industries, Inc. Clamp apparatus
US6700089B1 (en) 1999-03-30 2004-03-02 Tokyo Electron Limited Plasma processing device, its maintenance method,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JP4310720B2 (ja) 2000-03-09 2009-08-12 株式会社Ihi 連続プレス設備
US7305860B2 (en) * 2005-11-10 2007-12-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ethod for tube forming
KR101584533B1 (ko) 2014-03-28 2016-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기
CN204470409U (zh) * 2015-01-06 2015-07-15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快速加热及成形一体化装置
JP6745090B2 (ja) 2015-03-31 2020-08-2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成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9980A (ja) * 1997-04-23 1998-11-13 Nabeya Kogyo Kk 分配用桝
JP2002096118A (ja) * 2000-09-18 2002-04-02 Honda Motor Co Ltd 熱間バルジ成形方法及び同装置
KR20150003421A (ko) * 2013-06-27 2015-01-09 자동차부품연구원 레이져 성형 장치 및 레이져 성형 방법
CN105980075A (zh) * 2013-12-09 2016-09-2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装置
CN106660103A (zh) * 2014-06-19 2017-05-1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成型装置、成型装置的组件的更换方法及成型装置用更换单元
CN106180345A (zh) * 2014-07-11 2016-12-07 初冠南 一种高强度或低塑性材料空心构件低压热成形的方法
CN204657234U (zh) * 2015-06-09 2015-09-23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脉冲电流加热的气化剂加压胀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13279B2 (ja) 2023-07-24
CA3049630A1 (en) 2018-10-04
KR20190132345A (ko) 2019-11-27
EP3603836A4 (en) 2020-05-06
WO2018181587A1 (ja) 2018-10-04
US20190337034A1 (en) 2019-11-07
KR102384804B1 (ko) 2022-04-07
CN110446567B (zh) 2021-03-02
EP3603836A1 (en) 2020-02-05
US11453037B2 (en) 2022-09-27
JPWO2018181587A1 (ja)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30684B1 (ko) 성형장치
CN110014066A (zh) 成型装置
JP6240564B2 (ja)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装置の部品の交換方法
CN106714998B (zh) 成型装置
CN107921511A (zh) 成型装置
CN110446567A (zh) 成型系统
CN105980075A (zh) 成型装置
CN108698106A (zh) 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KR20210142089A (ko) 성형장치 및 성형방법
KR102315769B1 (ko) 성형장치 및 성형방법
JP6396249B2 (ja) 成形装置
CN107000023A (zh) 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JP7408608B2 (ja) 成形装置、及び金属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WO2018179865A1 (ja) 通電加熱装置
JP2023159248A (ja) 成形装置
JP7212133B2 (ja) 成形装置、及び金属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CN110461491A (zh) 成型装置
JP6688375B2 (ja) 成形装置
CN216324626U (zh) 一种汽车底盘前梁内侧加强板模具
JP2019150845A (ja) 成形装置
JP2006203695A (ja) スピーカ振動板成型装置、スピーカ振動板成型方法およびスピーカ振動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