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6251A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46251A CN110446251A CN201910746716.9A CN201910746716A CN110446251A CN 110446251 A CN110446251 A CN 110446251A CN 201910746716 A CN201910746716 A CN 201910746716A CN 110446251 A CN110446251 A CN 110446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station
- power
- telecom equipment
- sta
- wireless teleco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101000925840 Homo sapiens Emer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7
- 101000697597 Rattus norvegicus Alcohol sulfotransferase 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101150081243 ST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z)-7-[(1r,3s,4s,5r)-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TODYLRWSA-N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0036688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t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752249 Homo sapiens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100021689 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395869 Escherichia coli sta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161473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96893 Mus musculus Sult2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z)-7-[(1s,3r,4r,5s)-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988961 Escherichia coli Heat-stable enterotoxin A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3—Powe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obi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multi hop networks, e.g.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7—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 H04L12/413—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with random access, e.g. carrier-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383—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power control in peer-to-peer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优异地执行信息传递,同时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和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终端站例如根据MCS或RSSI估计与(可接收范围内存在的)其它终端站的距离,并且按照对距离加权获得的值来控制本地终端站的发送功率。例如,在本地终端站根据对距离加权获得的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则该本地终端站降低其发送功率。由此导致明确执行使用多跳的发送,并且可以抑制与多跳目的地的电波干扰。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5月30日、名称为“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申请号为201480041514.X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主要按照介质的占用状态来控制对介质的访问的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例如,涉及多个终端站通过同一信道存在的通信环境(诸如网状网络)下执行信息传递的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无线技术的网络中,广为人知的是各终端通过被称为“接入点”等的控制站下属执行信息传递的构造方法。各终端站在借助接入点进行同步的同时,执行无线通信。例如,终端站保留进行信息传递必需的频带,并且使用信道,使得与其它终端站的信息传递不发生冲突。然而,在网络的这种构造方法中,即使在终端之间执行异步通信时,也可能必须借助接入点执行无线通信,并且将存在信道的利用效率减半的问题。
相比于此,已经设计出其中终端站不借助接入点而执行直接以及异步的无线通信的“Ad-hoc”通信作为无线网络的另一种构造方法。例如,在IEEE802.11型无线局域网(LAN)系统中,除了有接入点介入的基础架构模式之外,还准备了Ad-hoc模式,其中各终端站在没有分配接入点的情况下利用自主分布进行对等操作。
在Ad-hoc网络中,没有像诸如接入点那样将终端站之间同步的手段。因此,在多个终端站使用同一信道时,可能必须避免竞争。已知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是避免竞争的代表性接入系统。在CSMA中,带有传输信息的终端站通过在传输之前确认介质的占用状态并且在介质未被占用的情况下开始传输的过程来避免冲突。
另外,在CSMA中,存在隐藏终端的问题。这里,隐藏终端是处于相互的无线信号不能到达的状态下的终端站。由于隐藏终端的载波不能被检测到,因此仅仅通过CSMA不能避免与隐藏终端发生冲突。
已经设计出RTS/CTS作为避免与隐藏终端发生冲突的方法。发送源的通信站发送发送请求分组Request To Send(RTS),并且通过回复从数据发送目的地的通信站接收的确认通知分组Clear To Send(CTS)来开始数据发送。另外,由于隐藏终端可接收RTS和CTS中的至少一个,因此通过在假定基于RTS/CTS执行数据传递的时间段内设置终端站自身的发送停止时间段来避免冲突。
然而,在基于CSMA的接入系统中,将存在可发送机会按照试图在同一信道上执行信息传输的终端站数量而减少的问题,即便可避免诸如上述的冲突。在某个终端站不想与终端站执行通信的情况下,若存在于极其相邻位置的这个终端的路径损耗相比于其它站的路径损耗非常小,在接收其它终端站的信号时,将不容许进行避免冲突的传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也就是说,当信道上的业务量增加时,对相邻终端站的干扰量将增加,相邻终端站所使用的频带将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发明人提供了可用按照介质的占用状态控制对介质的访问的方式来适宜地执行信息传递的优异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发明人提供了在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并且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的同时可适宜地执行信息传递的优异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申请是依据上述问题进行的。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无线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无线信号;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的发送功率;以及干扰抑制单元,用于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按照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抑制干扰。
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
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按照根据与其它可通信终端站的距离而加权的判定值来改变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升高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降低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距离比目前通信的终端站更远的终端站的干扰。
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进行指示,以在存在可通信终端站并且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不是进行通信的目标的情况下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在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小于指定数量时,不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基于网状网络中的组的所属状况、通信历史或下一跳的指定,决定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是否是进行通信的目标。
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与隐藏终端的干扰。
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执行指令,以在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并且所述总数超过指定值时,指示降低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的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基于各终端站待发送的信标或动作帧中包括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
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致使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被发送到其它终端站。
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可在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发送到其它终端站时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增加发送功率。
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可致使通过广播转发或多播通信来发送描述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的分组。
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可发送对于其它终端站的发送功率的控制请求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根据权利要求17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可发送与自身的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根据权利要求18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可根据从其它终端站接收到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来执行对自身发送功率的控制。
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描述的技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还可包括: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收单元的信号检测能力。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根据发送功率的改变来指示所述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改变信号检测能力。
根据权利要求20中所描述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估计步骤,估计对应于与周围站的距离的干扰;以及发送功率控制步骤,控制在数据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以抑制干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提供了在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并且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的同时可适宜地执行信息传递的优异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应用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基于CSMA执行无线接入控制的网络中可自主地像终端站一样操作,例如,可通过控制发送功率来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并且可致使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没有被浪费性地减少。
应用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可通过抑制对与其距离远的终端站的干扰来提高发送机会。
另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只是例证性和论证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换句话讲,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表现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其它效果,作为基于本说明书的效果的补充或替代。
通过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更详细说明和附图,将使本公开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随后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应用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100的构造的图。
[图2]图2是示意性示出Ad-hoc网络的构造示例的图。
[图3]图3是示意性示出执行多跳通信的网络的构造示例的图。
[图4]图4是示意性示出其中不同组一齐存在的网状网络的构造示例的图。
[图5]图5是示出图4内的STA0通过降低发送功率致使分组的到达范围减小的状态的图。
[图6]图6是示意性示出其中存在隐藏终端的网络的构造示例的图。
[图7]图7是示出信标间隔定时元素的数据格式的图。
[图8]图8是用于描述使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来估计隐藏终端数量的方法的图。
[图9]图9是示出具有针对各终端站发送功率的偏置的网络的构造示例的图。
[图10]图10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100基于其它终端站的距离信息控制自身发送功率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图11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100控制自身发送功率以抑制对不执行通信的远距离终端站的干扰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2]图12是示出无线通信设备100按照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存在控制自身发送功率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3]图13是示出对于各终端站而言可发送范围变得不一致的无线网络环境的图。
[图14]图14是示出对于使信号检测阈值升高的终端站而言其它终端站的虚拟可发送范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IEEE802.11等所采用的基于CSMA应用接入系统的无线网络。例如,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诸如IEEE802.11s规定的网状网络。在这种类型的无线网络中,假设存在使用同一信道的相邻的多个终端站。
已知点对点(Ad-hoc)通信、Ad-hoc网络等是在相邻终端站之间自主相互进行连接的通信方法。图2示意性示出Ad-hoc网络的构造。在这种网络中,终端站STA0至STA4中的每个可以与相邻终端站相互执行直接通信,而并不依赖于诸如接入点的主站。在该图内,用直线a至g分别连接能够直接通信的终端站。终端站STA0至STA4中的每个采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另外,在Ad-hoc网络中,当新终端站相邻出现时,该终端站也可被自由添加到网络中。
还可考虑以下情况:终端站中的每个不仅与自主的、相邻的终端站交互式连接,而且以桶队(bucket brigade)方式传递(中继)与其它终端站交换的信息。例如,在图2中,虽然STA0因为诸如电波不能到达的原因而仅仅能够与STA1和STA3执行直接通信,但通过使STA3传递(中继)STA0的数据,STA0和STA4变得可以相互交换信息。这些终端站相互执行桶队传递并且将信息传递到远处终端站的方法被称为多跳中继。执行多跳通信的网络通常被称为网状网络。
在图2中,虽然只绘出五个终端站,但假设在网状网络等中存在使用同一信道的相邻的多个终端站。
在基于CSMA的接入系统中,各终端站在发送分组之前确认介质的占用状态,并且在介质未被占用的情况下执行发送。为了避免分组的冲突,换句话讲,在终端站接收到与它自身无关的分组的情况下,分组的发送机会受到限制。与此相关地,在基于CSMA的接入系统的网状网络等中,存在下面问题(1)至(4)。
问题(1)不必要的电波干扰
通过按照其中终端站相邻的节点的数量来控制发送功率和信号检测能力,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可受到限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只有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被认为是控制发送功率和信号检测能力的触发机制,因此只要该数量没有达到规定数量,就不对发送功率执行控制。例如,即使在检测到针对不执行直接数据通信的终端站的许多分组的情况下,也不执行发送功率控制。因此,将存在诸如终端站自身的数据发送机会受与自身无关的数据通信限制的问题。另外,相反地,将存在诸如终端站因其自身的通信限制与这个通信无关的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的问题。
问题(2)因隐藏终端造成发送机会减少
在基于CSMA的接入系统中,为了避免因隐藏终端造成的分组冲突,通过(上述的)RTS/CTS抑制隐藏终端的发送机会。在限制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的方法中,通过按照其中终端站相邻的节点的数量来控制发送功率和信号检测能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没有针对隐藏终端进行特别的考虑。因此,即使在隐藏终端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终端站没有特别地执行发送功率控制。然而,由于在隐藏终端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干扰的可能性将增加,因此从RTS/CTS的机制的观点来看,将存在诸如为了避免干扰而使发送机会受限制的问题。
问题(3)因发送功率不匹配造成的电波干扰
当针对各终端站控制发送功率时,因发送功率的不匹配,产生接入控制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考虑终端站按照发送功率来控制信号检测能力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即使信号检测能力得到控制,因从其它终端站发送的分组,仍然也会出现电波干扰。因此,将存在诸如发生数据冲突并且吞吐量没有升高的问题。
问题(4)估计伙伴方的发送功率有困难
通常,基于通信伙伴方的发送功率和接收RSSI之间的差异,估计路径损耗信息,并且基于路径损耗信息和分组损耗误差来确定适宜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MCS是表示传输率(Phy rate)、编码率和用于分组传输的调制系统的组合的索引编号)。然而,上述路径损耗估计方法将以变成通信伙伴方的终端站的发送功率被固定(或已知)作为先决条件。如以下将描述的,在各终端站为了干扰抑制等意图而独立执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发送功率并不固定。也就是说,由于通信伙伴方的发送功率是未知的,因此不能够通过测量RSSI来估计路径损耗。由此导致终端站不能选择适宜的MCS,并且变得难以有效使用信道。
因此,在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中,在基于CSMA应用接入系统的无线网络中,终端站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控制发送功率来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并且致使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没有被浪费性地减少。
图1示出应用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100的构造,无线通信设备100可在基于CSMA应用接入系统的无线网络中作为终端站操作。除了无线装置之外,无线通信设备100的实质是其中安装有无线LAN功能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装置(比如,诸如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电话的多功能信息终端、网络打印机或网络驱动器)之一。
图示的无线通信设备100包括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被发送单元110和接收单元120共用的发送和接收天线101、对要从发送单元110发送的发送数据和接收单元120接收的接收数据执行处理的上层处理单元130、和干扰去除单元140。
发送单元110和接收单元120主要执行物理(Phy)层的处理。另外,上层处理单元130执行基于CSMA的介质连接控制(介质访问控制:MAC)的处理和(较之对应于MAC层的处理更多的)对应于上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单元130对基于CSMA的网络执行接入控制和使用RTS/CTS执行数据发送和接收,信标的发送和接收和相邻终端站等的信标发送定时(TBTT:目标信标发送定时)等的管理作为MAC层处理。另外,上层处理单元130例如按照用户请求等开始规定应用。应用产生要发送到变成通信伙伴方的终端站的发送数据,并且对从通信伙伴方发送的接收数据执行处理。
发送单元110包括信道编码单元111、调制单元112、RF发送单元113和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
信道编码单元111编码上层处理单元130移交的发送数据,另外还执行误差校正编码。调制单元112对经误差校正编码的发送数据应用诸如OFDM的调制处理。另外,RF发送单元113将经过调制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另外还对RF频带执行诸如上转换或功率放大的RF发送处理,此后用天线101执行发送。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按照诸如以下将描述的干扰抑制单元140的指令,将功率放大的指令值发送到RF发送单元113,并且控制发送功率。
接收单元120包括RF接收单元121、解调单元122、信道解码单元123和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
RF接收单元121对天线101接收的信号执行诸如低噪声放大、下转换或转换成数字信号的RF接收处理。解调单元122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应用诸如OFDM的解调处理。另外,信道解码单元123对解调之后的接收数据进行解码,并且通过另外执行误差校正将它移交给上层处理单元130。
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例如按照干扰抑制单元140的指令,改变接收单元120内的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能力。这里,信号检测通常用接收到的分组的前导码部分来检测信号的存在,并且附属于作为同步处理一部分的位置。因此,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可通过改变针对前导码检测设定的阈值来控制信号检测能力。可供选择地,在信号接收系统中插入开关和衰减器并且想要降低信号检测能力的情况下,可采取采用经由衰减器的接收信号作为接收信号的手段。可供选择地,可采取调节AD转换的位宽度的手段。在信号检测能力降低的情况下,通过以小位宽度执行AD转换,允许大的数量误差,并且致使同等地降低接收到的信号的SNR。
干扰抑制单元140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将发送功率的变化指令任意地输出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以致使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或者抑制自身的发送机会减少。干扰抑制单元140执行下面的(1)至(3),例如作为抑制对其它终端站的干扰的处理。总的来说,可以说干扰抑制单元140按照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来控制发送功率,以抑制干扰。然而,将在以下描述中描述处理(1)至(3)中的每个的细节。
(1)对具有低接收RSSI(换句话讲,距离远)的终端站的干扰抑制;
(2)对距离比进行通信的终端站远的终端站的干扰抑制;
(3)抑制因隐藏终端造成的发送机会减少。
为了执行诸如上述的干扰抑制处理,干扰抑制单元140通过监测上层处理单元130执行的分组发送和接收处理并且分析从输入到信道编码单元111的发送数据和被信道解码单元123解码之后的接收数据中提取的特征量,估计对周围终端站的干扰和自身接收的干扰。干扰抑制单元140可以布置在发送单元110、接收单元120和上层处理单元130中的一个内,或者独立于这些单元来布置。
另外,干扰抑制单元140可指示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改变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能力,使得按照发送功率的变化,平衡发送单元110的可发送范围和接收单元120中的可接收范围。另外,干扰抑制单元140执行其它终端站的功率发送的管理(发送功率信息的共享、其它终端站的发送功率控制等)。
[实施例1]
这里,将描述以下的实施例: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中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抑制对具有低接收RSSI(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如下文中将描述的,终端站通过按照与其它可通信终端站的距离而加权的值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来抑制对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
在诸如IEEE802.11s的执行多跳通信的网络中,可以通过桶队来发送分组。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通过发送直接分组,通过借助沿途的终端站(中继站)进行发送,可以针对因诸如距离远的原因而使电波条件不利的终端站执行更有效且稳定的数据传输。
例如,将在诸如图3中所示的网络构造中考虑多跳通信。在同一幅图中,六个终端站STA 0至STA 5正在操作。在这些之中,STA 0待发送的分组的到达范围被用参考标号301表示的椭圆形包围。
STA 5存在于STA 0的分组到达范围301的边界附近。因此,来自STA 0的发送分组到达或者不到达STA 5。也就是说,由于在从STA 0向STA 5通信时电波状态不稳定,在多跳网络中形成路径302和303,以从STA 0经由STA 3向STA 5通信。
也就是说,在图3中示出的示例中,STA 0和STA 5不执行直接通信。然而,在STA 5能够接收STA 0发送的分组的情况下,STA 5为了避免冲突而限制发送。
另外,在STA 5在STA 0发送的分组的能到达范围301内的情况下,即使在STA 0和STA 5不属于要开始的同一通信组的情况下(如果是IEEE 802.11s,在STA 0和STA 5分别属于具有不同网络ID的组的情况下),STA 5的发送机会被抑制,以与上述类似地避免电波干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设备100作为STA 0操作时,例如,通过按照其它可通信终端站STA 1至STA 5之间的距离而加权的值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抑制对距离远的终端站(诸如,STA 5)的干扰。
具体地讲,干扰抑制单元140例如根据MCS或RSSI估计与其它终端站(可接收范围内的)距离,并且指示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按照相对于距离而被加权的判定值来控制发送功率。例如,在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根据相对于距离而加权的判定值,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由此导致明确地执行多跳发送,并且可以抑制多跳目的地的电波干扰。
这里,相对于距离而加权的值的示例是系数α与值1/Rk的乘积的求和值,1/Rk代表基于各终端站k的RSSI值Rk的距离(然而,k被设置成序列号),诸如在以下算式(1)中示出的。干扰抑制单元140使用这个求和值作为确定发送功率控制的判定值。
[算式1]
在判定值超过规定阈值β的情况下,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所以通过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来抑制多跳目的地的电波干扰,诸如在以下算式(2)中示出的。另一方面,在判定值降至低于规定阈值γ的情况下,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减少,所以通过升高自身的发送功率来确保有余量用于确实执行数据发送,诸如在以下算式(3)中示出的。
[算式2]
[算式3]
注意的是,用于降低发送功率的阈值β和用于增加发送功率的阈值γ可被设置成不同值(β≠γ)(例如,γ<β),使得发送功率不会按照以上等式(1)中示出的判定值的变化而频繁变化。
图10用流程图形式示出在多跳网络中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基于其它终端站的距离信息来控制自身发送功率的处理过程。
首先,在接收单元120中,测量来自周围终端站的接收分组的RSSI(步骤S1001)。
干扰抑制单元140通过获取接收单元120测得的各终端站的RSSI,按照以上等式(1)来计算确定发送功率控制的判定值(步骤S1002)。
干扰抑制单元140将计算出的判定值与用于降低发送功率的阈值β进行比较(步骤S1003)。这里,在判定值超过用于降低发送功率的阈值β的情况下(步骤S1003中的“是”)(诸如,在以上等式(2)中示出的),干扰抑制单元140向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输出指令,以降低发送功率(步骤S1004)。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通过回复这个指令来控制RF发送单元113中的功率放大。注意的是,计算出的发送功率用于包括信标的所有发送分组。
另一方面,在判定值等于或低于用于降低发送功率的阈值β的情况下(步骤S1003中的“否”),为了继续进行,干扰抑制单元140将计算出的判定值与用于增加发送功率的阈值γ进行比较(步骤S1005)。然后,在判定值降至低于用于增加发送功率的阈值γ时(步骤S1005中的“是”)(例如在以上等式(3)中示出的),干扰抑制单元140向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输出RF发送单元113的功率放大指令,以增加发送功率(步骤S1006)。通过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可抑制对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注意的是,计算出的发送功率用于包括信标的所有发送分组。
另外,在步骤S1004或步骤S1006中改变发送功率时,与此结合,干扰抑制单元140对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执行指示,以改变接收单元120内的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能力(步骤S1007)。例如,在致使发送功率降低时,可发送范围减小,所以据此执行调节,从而不检测以小功率接收的分组。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改变对信号检测能力执行调节将是任意的。
另外,由于用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产生实际值的差异并且因改变之后的发送功率而出现诸如发送数据分组损耗的缺陷,因此执行对路径度量的重新计算(步骤S1008)。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改变对路径度量执行重新计算将是任意的。
注意的是,在上述步骤S1004中降低发送功率的过程中,例如,无线通信设备100可致使一直降低直至到达最小发送功率为止,该最小发送功率是能够保持目前数据传递所必需的最小限制值。可基于目前传递数据必需的数据传递速度、得自RSSI或MCS的路径损耗信息和数据的QoS,计算这里阐述的最小发送功率。另外,在步骤S1004中一直降低发送功率直到达到最小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在步骤S1006中增大发送功率的过程中,可存在返回降低之前的发送功率的操作。
在以上的描述中,虽然使用RSSI值作为与终端站的距离有关联的值,但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实质不限于这种判定值计算方法。例如,通过使用不同于IEEE 802.11s的无线模块,可估计直至周围终端站的距离。另外,可用相机(例如,立体相机)拍摄的图像等,计算直至终端站中的每个的距离。
将描述用于步骤S1007中执行的接收单元120的信号检测能力控制的补充评论。
当终端站中的每个独立地执行诸如上述的发送功率控制时,将出现发送功率根据终端站而不同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功率最大的终端站将得到发送机会的可能性高,担心终端站中的每个的发送机会将变得不一致。
图13示出对于终端站中的每个而言可发送范围变得不一致的无线网络环境。在图示示例中,存在六个终端站STA 0至STA 5。另外,在用箭头1301示出的方向上执行从STA 0至STA 1的数据发送,在用箭头1302示出的方向上执行从STA 2至STA 3的数据发送,在用箭头1303示出的方向上执行从STA 4至STA 5的数据发送。注意的是,这里,假设存在各终端站对等连接并且执行诸如Wi-Fi Direct或网状网络的传递的情况。
STA 0降低发送功率。STA 0的可发送范围变小,诸如,是通过参考标号1304示出的椭圆形表达的。另一方面,STA 4保持大发送功率。STA 4的可发送范围是通过参考标号1305示出的椭圆表达的,并且包括STA 0。当在这种情况下基于CSMA执行无线接入时,STA 0可检测从STA 4发送的信号,所以例如当接收STA 4的RTS分组时,可停止数据发送。另一方面,STA 4不能够检测STA 0的信号,所以例如在没有检测到STA 0的RTS分组的情况下能够执行自身的数据发送。
由于发送机会的不一致性降低,因此STA 0在改变发送功率时,连同自身的信号检测能力一起执行控制。也就是说,在STA 0中,在接收单元120内的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阈值改变。STA0在降低自身发送功率时,通过升高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阈值来收窄信号检测范围。
图14示出在STA 0升高信号检测阈值时针对STA 0的STA 4的虚拟可发送范围。如图示的,在STA 0减小自身的可发送范围1401时,可通过另外收窄信号检测范围,得到与诸如参考标号1402示出的STA 4的可发送范围收窄类似的效果。由于STA 0不能够检测STA 4的信号,因此变得例如在没有检测到STA 4的RTS分组的情况下可以执行自身的数据发送。
另外,将描述用于步骤S1008中执行的路径度量重新计算的补充评论。
为了在包括IEEE 802.11s的无线网状网络中选择路径,计算表示路径接近度的值(也就是说,路径度量)。在IEEE 802.11s中,在发送数据帧时根据物理层传递速度计算的占据信道的时间、分组误差率等被规定为默认路径度量。
在无线网络中,假设传播环境和各终端站的状况每一刻都发生改变。因此,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执行路径度量计算。然而,当在步骤S1008中终端站改变发送功率或信号检测能力时,将存在用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产生实际值的差异并且出现诸如发送数据分组损耗的缺陷的高可能性。因此,在改变自身的发送功率或信号检测能力的情况下,终端站优选地执行路径度量重新计算。
通过使发送源的终端站发送路径请求PREQ分组(类似于平常的路径信号时)来执行路径度量重新计算。然而,在作为中继节点而并非是数据发送源的终端站改变发送功率时,通过发送PREQ的方法,不能够得到路径度量。因此,作为中继节点的终端站将路径误差PERR分组发送到发送源的终端站。PERR原本用于不能够使用为了劣化无线链路等而设置的网状路径的情况,并且促使通向发送源的网状路径的刷新(路径度量的重新计算)。因此,根据这个操作,重新计算路径度量。
根据第一实施例,通过致使自身的发送功率降低,终端站可抑制对远距离分开的、不执行直接通信的终端站的干扰,并且可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
[实施例2]
这里,将描述以下实施例: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中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抑制对距离比目前通信的终端站远的终端站的干扰。如以下将描述的,终端站通过将自身的发送功率降低至与目前通信的终端站的通信链路不减少的程度,抑制对距离比目前通信的终端站远的终端站的干扰。
例如,在Ad-hoc网络中,将存在诸如终端站自身的发送机会因与自身无关的数据通信而受到限制的问题。另外,相反地,将存在诸如为了自身的通信而限制其它不相关终端站的发送机会的问题。
在诸如图4中示出的不同组一起存在的网状网络的构造中,举例来说,将考虑终端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在同一幅图中,在八个终端站STA 0至STA 7正在操作时,STA 0、STA 1、STA 2、STA 3和STA 4这五个属于A组,用灰色显示的STA 5、STA 6和STA 7这三个属于B组。另外,从属于A组的STA 0发送的分组的到达范围被参考标号401示出的椭圆形包围。
由于STA 0属于与STA 0所属网络不同的网络,因此数据没有进行交互交换。然而,由于STA 5在STA 0的分组的到达范围内,因此它受到干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设备100作为STA0操作时,例如,在已经有足够多的可通信终端站的情况下,以及在经估计距离最远的终端站不是执行通信的目标的情况下,通过抑制不必要的电波干扰,通过利用降低发送功率减小分组达到范围,可防止不是执行通信的目标的终端的发送机会减少。
图5示出图4内的STA 0通过降低发送功率致使分组到达范围减小的状态。在该图内,减小之后的STA 0的发送分组的到达范围被参考标号501示出的椭圆形包围。以这种方式,在检测到与STA 0距离最远的STA 5是与通信无关的终端站时,STA 0通过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抑制干扰并且防止不是执行通信的目标的STA 5的发送机会减少。
图11用流程图的形式示出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上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以抑制对不执行通信的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的处理过程。
首先,在接收单元120中,测量来自周围的终端站的接收分组的RSSI(步骤S1101)。
接下来,干扰抑制单元140基于步骤S1101中测得的RSSI的信息,检查是否能够与各接收分组的发送源通信,并且对能够通信的终端站的数量进行计数(步骤S1102)。然后,干扰抑制单元140检查是否存在等于或多于固定数量的目前能够通信的终端站(步骤S1103)。
这里,在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小于固定数量的情况下(步骤S1103中的“否”),避免后续对发送功率进行控制。也是因为,当在这种状况下降低发送功率时,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并且自身的通信机会显著受损。
另一方面,在存在等于或多于固定数量的目前能够通信的终端站的情况下(步骤S1103中的“是”),为了继续进行,干扰抑制单元140从能够通信的终端站之中指定距离最远的那个(步骤S1104)。
除了使用RSSI值作为与距离有关联的值之外,使用不同于IEEE 802.11s的无线模块来估计距离的方法、根据相机拍摄的图像执行计算的方法等可被包括作为估计与能够通信的终端站中的每个的距离信息的方法(上述的)。
然后,干扰抑制单元140检查是否用经决定是最远的终端站执行通信(步骤S1105)。干扰抑制单元140可基于诸如上述的组的所属信息来决定是否与终端站执行通信。
在与最远的终端站执行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1105中的“是”),避免后续对发送功率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当在这种状况下降低发送功率时,与这个终端站的通信会中断。
另一方面,在不与最远的终端站执行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1105中的“否”),干扰抑制单元140向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输出指令以降低发送功率(步骤S1106)。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通过回复这个指令,控制RF发送单元113中的功率放大。通过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可抑制干扰,并且可防止不是执行通信的目标的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注意的是,计算出的发送功率用于包括信标的所有发送分组。
另外,在步骤S1106中改变发送功率时,与此结合,干扰抑制单元140对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执行指示,以改变接收单元120内的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能力(步骤S1007)。例如,在致使发送功率降低时,可发送范围减小,所以据此执行调节,从而不检测以小功率接收的分组。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的改变一起对信号检测能力执行调节将是任意的。
另外,由于因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产生实际值的差异并且因改变之后的发送功率而出现诸如发送数据分组损耗的缺陷,因此执行对路径度量的重新计算(步骤S1008)。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的改变一起对路径度量执行重新计算将是任意的。
注意的是,在步骤S1105中,可基于除了组的所属状况外的信息,决定是否与终端站执行通信。例如,在还可以执行直接通信时,可决定根据通信历史没有过多通信的终端站不执行通信。另外,如果网络是IEEE 802.11s,则可确定下一跳中没有指定的终端不执行通信。
根据第二实施例,通过致使自身的发送功率降低,终端站可抑制对远距离分开的、不执行直接通信的终端站的干扰,并且可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
[实施例3]
这里,将描述以下实施例: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中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抑制对隐藏终端的干扰。如下文中将描述的,终端站通过按照自身检测到的终端站的数量和其它相邻终端站检测到的终端站的数量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来抑制与隐藏终端的干扰,并且抑制发送机会减少。
例如,在诸如图6中示出的存在隐藏终端的网络的构造中,将考虑终端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在同一幅图中,在六个终端站STA 0至STA 5正在操作时,并且在其中,STA 0待发送的分组的到达范围被参考标号601示出的椭圆形包围。示出了以下状态:STA 1、STA 2和STA3可接收STA 0发送的分组,而STA 4和STA 5不能够接收STA 0发送的分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STA 4不知道STA 0的状态,因此在STA0向STA 1发送数据(诸如用参考标号602示出的)时,在与STA 0的发送定时相同的时间段期间,存在向STA 3发送数据的可能性(诸如用参考标号603示出的)。在这种情况下,STA 0的分组和STA 4的分组将发生冲突,STA 3将不能够接收STA 4的数据。
为了解决这种隐藏终端问题,在基于CSMA执行接入控制的网络中,联合使用RTS/CTS系统(上述的)。然而,当使用RTS/CTS时,虽然可抑制分组的冲突,但发送定时被延迟。当存在许多周围的终端站或隐藏终端时,由于发送定时被延迟,导致吞吐量没有升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无线通信设备100作为STA 0操作时,例如,估计隐藏终端的存在,并且按照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包括隐藏终端)的数量来控制发送功率。
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的实质不特别限于估计隐藏终端的数量的方法。例如,如果网络是IEEE 802.11s,则可考虑使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信标间隔定时元素用于防止终端站中的每个通知的信标的冲突。
图7示出信标间隔定时元素的数据格式。通常,信标间隔定时元素被插入信标或动作帧中进行发送。各个终端站接收到的其它终端站的信标的发送定时信息被存储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中。图7中示出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700已经存储了N个接收部分的信标定时信息701-1、…、701-N。通常,接收信标间隔定时元素的终端站基于被报告信标的发送定时确定自身的信标发送定时,使得没有出现碰撞。通过使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变得即使在例如不能够接收直接信标的终端站(隐藏终端)之间,也变得有可能不发生信标的冲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这种机制,估计隐藏终端的数量。
将参照图8描述使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估计隐藏终端的数量的方法。在同一幅图中,七个终端站STA 0至STA 6正在操作。另外,STA 0待发送的分组的接收范围被参考标号801示出的椭圆形包围。在图示的网络构造中,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终端站(发送侧)中的每个的分组的接收范围内的终端站(接收侧)的列表。
[表1]
发送侧 | 接收侧 |
STA 1 | STA 0、STA 2、STA 3、STA 6 |
STA 2 | STA 0、STA 1 |
STA 3 | STA 0、STA 1、STA 4、STA 5 |
STA 4 | STA3、STA 5 |
STA 5 | STA3、STA 5 |
STA 6 | STA 1 |
STA 0只能够从自身的接收范围内的STA1、STA2和STA3接收信标(参照参考标号802至804),并且不能够直接从STA 4、STA 5和STA 6接收信标。另一方面,由于STA3可从STA1、STA4和STA 5接收信标,因此通过将STA 1、STA 4和STA 5的信标发送定时(TBTT)存储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中(诸如参考标号801示出的)来发送信标。
因此,STA 0可通过观察从STA 3接收的信标中包括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和由自身管理的STA 1、STA 2和STA 3的信标发送定时之间的差异来估计作为隐藏终端的STA 4和STA 5的存在。
另外,由于STA 1还可接收作为STA 0的隐藏终端的STA 6的信标,因此通过将STA2、STA 3和STA 6的信标发送定时存储在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中(诸如参考标号803示出的)来发送信标。另外,STA 0可基于从STA 1接收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来估计STA 6存在。
以这种方式,STA 0可理解存在三个可接收直接信标的终端站STA 1、STA 2和STA3和三个作为隐藏终端的STA 4、STA 5和STA 6,这些终端是作为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存在的。另外,在包括隐藏终端的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数量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STA 0控制发送功率。以这种方式,STA 0变得可以按照不仅直接电波到达的终端站STA 1、STA 2和STA 3的存在,而且按照直接电波没有到达但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隐藏终端)STA4、STA 5和STA 6的存在来控制发送功率和信号检测能力。
图12用流程图的形式示出在基于CSMA的无线接入系统的网络上作为终端站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按照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存在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的处理过程。
当从周围的终端站接收到信标时(步骤S1201),接收单元120执行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然后,通过上层处理单元130分析信标所描述的内容。
干扰抑制单元140用接收到的各信标中存储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估计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包括隐藏终端)的总数(步骤S1202)。然后,将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与规定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1203)。
如果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等于或低于阈值(步骤S1203中的“否”),则后续不执行对发送功率的控制。这是因为,当在这种状况下降低发送功率时,对于不执行直接通信的终端站而言的发送功率余量变小,通信变得不稳定。
另一方面,在对自身的分组发送和接收有实质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203中的“是”),干扰抑制单元140向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输出指令,以降低发送功率(步骤S1204)。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通过回复这个指令来控制RF发送单元113中的功率放大。通过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可抑制与有实质影响的终端(诸如,隐藏终端)的干扰。注意的是,计算出的发送功率用于包括信标的所有发送分组。
另外,在步骤S1204中改变发送功率时,与此结合,干扰抑制单元140对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125进行指示,以改变接收单元120内的解调单元122中的信号检测能力(步骤S1205)。例如,在致使发送功率降低时,可发送范围减小,所以据此执行调节,从而不检测以小功率接收的分组。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改变一起而对信号检测能力执行调节将是任意的。
另外,由于因计算出的路径度量产生实际值的差异并且因改变之后的发送功率而出现诸如发送数据分组损耗的缺陷,因此执行对路径度量的重新计算(步骤S1206)。然而,是否还随着发送功率改变一起而对路径度量执行重新计算将是任意的。
注意的是,虽然以上详细描述了使用诸如信标或包括信标间隔定时元素的动作帧的现有帧格式(IEEE 802.11所规定的)来估计隐藏终端的方法,但可通过除此之外的方法来估计隐藏终端。
各种信息元素(信息元素:IE)可被存储在信标帧的帧主体中。厂商指定IE被定义为其中之一。厂商指定IE是能够被厂商自由添加并且使用的信息元素。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存储和交互式使用自身在厂商指定IE中检测到的终端站(可接收信标)的信息,可获取隐藏终端的信息。另外,隐藏终端的信息可作为IP层的数据分组被广播、多播或单播。
根据第三实施例,在隐藏终端的数量增加时,终端站可通过降低自身的发送功率来抑制干扰,并且可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
[实施例4]
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终端站按照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来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以抑制干扰。
当针对各终端站控制这种发送功率时,因发送功率不匹配,产生接入控制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已经考虑了终端站按照发送功率来控制信号检测能力的方法,但因其它终端站发送的分组,仍然将出现电波干扰。因此,将存在上述诸如发生数据冲突并且吞吐量没有升高的问题(3)。
例如,将考虑将诸如图9中示出的针对各终端站的发送功率有偏置的网络作为示例。在同一幅图中,六个终端站STA 0至STA 5正在操作。在这些之中,STA 0待发送的分组的到达范围被用参考标号901表示的实线椭圆形包围。另外,STA 3待发送的分组的到达范围被用参考标号902表示的虚线椭圆形包围。
这里,通过在控制发送功率的同时控制信号检测能力,STA 3的分组没有到达STA0。以这种方式,保持STA 0和STA 3之间的数据发送定时是公平的。然而,由于STA 3的分组以电波方式到达STA 0(诸如,可根据STA 0容纳在图9内的椭圆形902中理解的),因此STA 0的分组和STA 3的分组将有可能发生冲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终端站之间的发送功率不匹配,引入了以下方法:终端站将发送功率相关信息通知给周围的终端站,并且电波干扰被抑制。
例如,发送功率的控制请求作为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示例被通知给周围的终端站。在这个控制请求中描述了待控制的终端站的特有信息(例如,地址等)和诸如指令值的信息,该指令值指示将要按什么程度控制发送信息。接收到干扰的终端站通过向变成干扰成因的终端站发送请求降低发送功率的分组来抑制分组的干扰。当通过应用于图9进行描述时,通过将请求降低发送功率的分组从STA 0发送到STA 3,可以致使STA 3的发送功率降低,并且抑制分组的干扰。例如,在无线通信设备100作为STA 0操作的情况下,干扰抑制单元140或上层处理单元130致使按照检测到的分组干扰,发送请求降低发送功率的分组。
另外,作为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另一个示例,自身的发送功率的信息可被通知给周围的终端站。接收到干扰的终端站将其中描述了自身的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分组广播给周围的终端站。可供选择地,它可被发送到已变成干扰成因的终端站地址。在接收这个分组的周围终端站侧决定是否控制发送功率。例如,可控制自身的发送功率,以匹配伙伴方的发送功率的信息。或者,可通过将这个分组的发送源能够接收的终端站的RSSI与自身观察到的这个伙伴方的RSSI进行比较来控制发送功率。无须说,周围的终端站可忽略从伙伴方接收的发送功率的信息。
终端站可使用现有的帧格式来发送与诸如上述的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使用被包括在现有帧格式(诸如,信标)中的、被定义为能够被厂商自由添加并且使用的信息元素的厂商指定IE。另外,终端站通过在不使用现有帧格式的情况下定义独立动作帧(诸如,IP层的数据分组)来发送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然而,在图9中示出的示例中,STA 0处于首先致使发送功率降低,并且STA 0待发送的电波没有到达STA 3的状态。即使其中描述了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分组被直接发送到STA 3,STA 0也不能够执行通知。因此,处于首先致使发送功率降低的状态的STA 0可致使在执行通知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分组的发送时暂时增加发送功率。在作为STA 0操作的无线通信设备100中,干扰抑制单元140可指示发送功率控制单元114发送与分组类型或分组中包括的信息类型对应的发送功率。
可供选择地,处于首先致使发送功率降低的状态的终端站可通过广播传递其中描述了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分组来执行通知。或者,可通过多跳通信来通知其中描述了发送功率相关信息的数据帧。
根据第四实施例,通过在周围的终端站之间相互通知发送功率的信息和周围终端站的信息,终端站中的每个可设置更适宜的发送功率。结果,可抑制整个系统中的干扰,并且可防止其它终端站的发送机会减少。
另外,除了致使按照自身降低周围终端站的发送功率之外,还可包括能够在终端站之间被共用的发送功率的信息,这对于终端站将与自身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通知给周围终端站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可解决上述问题(4),并且终端站中的每个可基于通信伙伴方的发送功率和接收RSSI之间的差异来估计路径损耗信息,由此导致通过选择适宜的MCS,变得可以有效使用信道。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5-253047A
工业实用性
到目前为止,已经参照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然而,应该注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修改形式和替代实施例将变得显而易见。
虽然以应用于其中各终端站执行自主分布的无线网络(诸如,Ad-hoc网络或网状网络)的一个实施例为中心描述了本公开,但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本公开中公开的技术可应用于其中由各终端站按照开始CSMA的介质的占用状态来控制对介质的访问的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并且可抑制终端站之间的无用干扰,并且提高各终端站的发送机会。
简言之,本技术是以图示形式公开的并且不应该局限地进行理解。为了确定本公开的主旨,应该考虑专利权利要求。
另外,还可如下地构造本技术。
(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无线信号;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的发送功率;以及
干扰抑制单元,用于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按照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抑制干扰。
(2)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
(3)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按照根据与其它可通信终端站的距离而加权的判定值来改变发送功率。
(4)根据(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发送功率。
(5)根据(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升高发送功率。
(6)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降低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距离比目前通信的终端站更远的终端站的干扰。
(7)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进行指示,以在存在可通信终端站并且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不是进行通信的目标的情况下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8)根据(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小于指定数量时,不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9)根据(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基于网状网络中的组的所属状况、通信历史或下一跳的指定,决定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是否是进行通信的目标。
(10)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与隐藏终端的干扰。
(11)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并且所述总数超过指定值时,指示降低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的发送功率。
(12)根据(1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基于各终端站待发送的信标或动作帧中包括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
(13)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致使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被发送到其它终端站。
(13-1)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使用现有帧格式的厂商指定IE发送发送功率相关信息。
(13-2)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使用独立定义动作帧发送发送功率相关信息。
(14)根据(14)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发送到其它终端站时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增加发送功率。
(15)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致使通过广播转发或多播通信来发送描述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的分组。
(16)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发送对于其它终端站的发送功率的控制请求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17)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发送与自身的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18)根据(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根据从其它终端站接收到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来执行对自身发送功率的控制。
(19)根据(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
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收单元的信号检测能力,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根据发送功率的改变来指示所述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改变信号检测能力。
(2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估计步骤,估计对应于与周围站的距离的干扰;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步骤,控制在数据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以抑制干扰。
参考符号清单
100 无线通信设备
101 天线
110 发送单元
111 信道编码单元
112 调制单元
113 RF发送单元
114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
120 接收单元
121 RF接收单元
122 解调单元
123 信道解码单元
125 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
130 上层处理单元
140 干扰抑制单元
Claims (19)
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无线信号;
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发送单元的发送功率;
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收单元的信号检测能力;以及
干扰抑制单元,用于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按照用于估计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的RSSI以及组的所属状况抑制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还根据发送功率的改变来指示所述信号检测能力控制单元改变信号检测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远距离的终端站的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按照根据基于RSSI的与其它可通信终端站的距离而加权的判定值来改变发送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发送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进行指示,以在基于所述判定值估计远距离的终端站的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升高发送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降低发送功率,以抑制对距离比目前通信的终端站更远的终端站的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存在可通信终端站并且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不是进行通信的目标的情况下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可通信终端站的数量小于指定数量时,不指示降低发送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基于网状网络中的组的所属状况、通信历史或下一跳的指定,决定被估计为距离最远的终端站是否是进行通信的目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改变发送功率,以抑制与隐藏终端的干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并且所述总数超过指定值时,指示降低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的发送功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基于各终端站待发送的信标或动作帧中包括的信标间隔定时元素,估计对自身的分组的发送和接收有影响的终端站的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致使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被发送到其它终端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抑制单元在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发送到其它终端站时指示所述发送功率控制单元增加发送功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致使通过广播转发或多播通信来发送描述了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的分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发送对于其它终端站的发送功率的控制请求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发送与自身的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作为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根据从其它终端站接收到与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来执行对自身发送功率的控制。
1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功率控制步骤,控制在数据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以按照用于估计与周围终端站的距离的RSSI以及组的所属状况抑制干扰;以及
信号检测能力控制步骤,根据发送功率的改变来改变信号检测能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56362 | 2013-07-29 | ||
JP2013156362 | 2013-07-29 | ||
PCT/JP2014/064471 WO2015015891A1 (ja) | 2013-07-29 | 2014-05-30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201480041514.XA CN105723782A (zh) | 2013-07-29 | 2014-05-30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1514.XA Division CN105723782A (zh) | 2013-07-29 | 2014-05-30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46251A true CN110446251A (zh) | 2019-11-12 |
CN110446251B CN110446251B (zh) | 2022-08-23 |
Family
ID=524314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1514.XA Pending CN105723782A (zh) | 2013-07-29 | 2014-05-30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201910746716.9A Active CN110446251B (zh) | 2013-07-29 | 2014-05-30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1514.XA Pending CN105723782A (zh) | 2013-07-29 | 2014-05-30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63202B2 (zh) |
EP (2) | EP3030013B1 (zh) |
JP (2) | JPWO2015015891A1 (zh) |
CN (2) | CN105723782A (zh) |
WO (1) | WO20150158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15891A1 (ja) * | 2013-07-29 | 2015-02-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9955432B2 (en) * | 2014-07-29 | 2018-04-24 | Aruba Network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 cell size management |
CN106301676B (zh) * | 2015-05-29 | 2020-01-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10602371B2 (en) * | 2015-12-14 | 2020-03-24 | Higher Ground Llc | Computing protection zones for avoidance of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6162278B1 (ja) * | 2016-02-26 | 2017-07-12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無線環境判定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EP3427532B1 (en) | 2016-03-09 | 2023-03-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JP6747146B2 (ja) * | 2016-07-29 | 2020-08-2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送信電力決定方法 |
CN110114687A (zh) * | 2016-12-27 | 2019-08-0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位置估计系统和位置估计方法 |
JP7210987B2 (ja) * | 2018-10-02 | 2023-01-24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電子時計、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2081985B2 (en) * | 2021-10-27 | 2024-09-03 |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 Broadcast of intrusion detection information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42076A (ja) * | 2004-07-28 | 2006-02-09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20060056370A1 (en) * | 2003-07-18 | 2006-03-16 | Hancock Martin A | Data integrity in a mesh network |
US20070242621A1 (en) * | 2006-04-13 | 2007-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ynamic carrier sensing thresholds |
WO2009089653A1 (fr) * | 2008-01-17 | 2009-07-23 | Alcatel Shanghai Bell Company, Ltd. | Procédé et appareil pour réduire le rapport de puissance crête à moyenne (papr) du symbole de sortie d'un émetteur sc-fdma |
CN101600216A (zh) * | 2009-06-26 | 2009-12-09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无线接入网络的分布式自愈方法和系统 |
US20100142458A1 (en) * | 2008-05-30 | 2010-06-10 | Mark Brian L | Cognitive Channel Assign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
JP2011101557A (ja) * | 2009-11-09 | 2011-05-19 |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保護装置及び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保護方法 |
WO2011078646A1 (en) * | 2009-12-23 | 2011-06-30 | Exs Network Technologies Sdn. Bhd | Client load balancing, power management, and mobility in hierarchical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JP2011254191A (ja) * | 2010-06-01 | 2011-12-15 | Hitachi Ltd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3123168A (ja) * | 2011-12-12 | 2013-06-20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車載通信機、its路側機、車載通信用lsiおよびits路側機用lsi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10321B2 (ja) | 2004-02-02 | 2011-06-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8017302A (ja) * | 2006-07-07 | 2008-01-24 | Ntt Docomo Inc | 近距離無線通信端末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JP2009231901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Nec Corp |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JP5429036B2 (ja) * | 2009-08-06 | 2014-02-2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400630B2 (ja) * | 2010-01-13 | 2014-01-2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無線マルチホップ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JP5561779B2 (ja) * | 2010-10-21 | 2014-07-3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8600411B2 (en) * | 2012-01-23 | 2013-1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nsmission and/or reception of safety messages by portable wireless user devices |
US9781684B2 (en) * | 2013-06-20 | 2017-10-03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Method and network entity for reducing inter-network interference |
WO2015015891A1 (ja) * | 2013-07-29 | 2015-02-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2014
- 2014-05-30 WO PCT/JP2014/064471 patent/WO201501589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30 CN CN201480041514.XA patent/CN105723782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5-30 CN CN201910746716.9A patent/CN110446251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US US14/907,554 patent/US97632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EP EP14832167.2A patent/EP3030013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JP JP2015529429A patent/JPWO2015015891A1/ja active Pending
- 2014-05-30 EP EP19209850.7A patent/EP3629636B1/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26 JP JP2018179792A patent/JP663516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56370A1 (en) * | 2003-07-18 | 2006-03-16 | Hancock Martin A | Data integrity in a mesh network |
JP2006042076A (ja) * | 2004-07-28 | 2006-02-09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20070242621A1 (en) * | 2006-04-13 | 2007-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ynamic carrier sensing thresholds |
CN101421990A (zh) * | 2006-04-13 | 2009-04-2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动态载波侦听阈值 |
CN101421990B (zh) * | 2006-04-13 | 2013-07-17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动态载波侦听阈值 |
WO2009089653A1 (fr) * | 2008-01-17 | 2009-07-23 | Alcatel Shanghai Bell Company, Ltd. | Procédé et appareil pour réduire le rapport de puissance crête à moyenne (papr) du symbole de sortie d'un émetteur sc-fdma |
US20100142458A1 (en) * | 2008-05-30 | 2010-06-10 | Mark Brian L | Cognitive Channel Assign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
CN101600216A (zh) * | 2009-06-26 | 2009-12-09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无线接入网络的分布式自愈方法和系统 |
JP2011101557A (ja) * | 2009-11-09 | 2011-05-19 |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保護装置及び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保護方法 |
WO2011078646A1 (en) * | 2009-12-23 | 2011-06-30 | Exs Network Technologies Sdn. Bhd | Client load balancing, power management, and mobility in hierarchical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JP2011254191A (ja) * | 2010-06-01 | 2011-12-15 | Hitachi Ltd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3123168A (ja) * | 2011-12-12 | 2013-06-20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車載通信機、its路側機、車載通信用lsiおよびits路側機用lsi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HUAWEI等: "R1-106167 "Downlink power control for macro-femto deployment"", 《3GPP TSG_RAN\WG1_RL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763202B2 (en) | 2017-09-12 |
EP3629636A1 (en) | 2020-04-01 |
CN110446251B (zh) | 2022-08-23 |
EP3030013B1 (en) | 2019-11-20 |
EP3629636B1 (en) | 2021-04-21 |
WO2015015891A1 (ja) | 2015-02-05 |
JP6635165B2 (ja) | 2020-01-22 |
EP3030013A4 (en) | 2017-03-08 |
CN105723782A (zh) | 2016-06-29 |
JPWO2015015891A1 (ja) | 2017-03-02 |
JP2019017094A (ja) | 2019-01-31 |
EP3030013A1 (en) | 2016-06-08 |
US20160174165A1 (en) | 2016-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46251A (zh) |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4938019B (zh) | 用于修改密集网络的载波侦听多址(csma)的系统和方法 | |
Zhang et al. | Wireless mesh networking: architectures, protocols and standards | |
Sami et al. | A survey and taxonomy on medium access control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Research issues and challenges | |
Han et al. | M-FAMA: A multi-session MAC protocol for reliable underwater acoustic streams | |
JP2010081360A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Lin et al. | On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range extension in multi-hop wireless ad-hoc and sensor networks: A review | |
Jamal et al. | Dynamic packet size optimization and channel selection for cognitive radio sensor networks | |
CN105917730A (zh) | 接入点辅助空间再用 | |
Liao et al. | Uni-MUMAC: A unified down/up-link MU-MIMO MAC protocol for IEEE 802.11 ac WLANs | |
Peron et al. | Physical and MAC cross-layer analysis of energy-efficient cooperative MIMO networks | |
Luo et al. | An efficient MAC protocol for underwater multi-user uplink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Mainaud et al. |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s network: a mac protocol solution | |
Feng et al. | Cooperative medium access control based on spectrum leasing | |
Radha et al. | Scheduling and adaptive listening approaches in MAC for WSN applications: A survey | |
Kim et al. | Simple relay enabled MAC (SRMAC) protocol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 |
Diamant et al. | A TDMA-based MAC protocol exploiting the near-far effect in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s | |
Imputato et al. | Beyond Wi-Fi 7: Spatial reuse through multi-AP coordination | |
Ettefagh et al. | Performance of a cluster-based MAC protocol in multiuser MIMO wireless LANs | |
He et al. | Optimization of the relay selection scheme in cooperative retransmission networks | |
Xu et al. | Interference aware routing and scheduling in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with smart antennas | |
Ahmed et al. | Performance of multi-channel MAC incorporating opportunistic cooperative diversity | |
Yang et al. | A threshold based MAC protocol for cooperative MIMO transmissions | |
Lu et al. | Channel-adaptive spectrum detection and sensing strategy for cognitive radio ad-hoc networks | |
Yunjie et al. |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efficient cooperative channel reservation MAC protocol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