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8100B -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8100B
CN110418100B CN201910707624.XA CN201910707624A CN110418100B CN 110418100 B CN110418100 B CN 110418100B CN 201910707624 A CN201910707624 A CN 201910707624A CN 110418100 B CN110418100 B CN 110418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ransmitting
port
processing device
vide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076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8100A (zh
Inventor
吴镇吉
江进富
施嘉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q Dentsu Co ltd
Ming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nq Dentsu Co ltd
Ming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q Dentsu Co ltd, Mingj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nq Dent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076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8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8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100A/zh
Priority to US16/942,344 priority patent/US11671583B2/en
Priority to EP20188395.6A priority patent/EP377221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8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7/00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for television systems or their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e.g. arrangements of the camera and the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5/00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 G08B5/22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104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 H04N21/4122Peripherals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additional display device, e.g. video proj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7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less protocol, e.g. Bluetooth, RF or wireless LAN [IEEE 802.1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2Monitoring of processes or resources, e.g. detecting the failure of a recording device, monitoring the downstream bandwidth, the number of times a movie has been viewed, the storage space available from the internal hard disk
    • H04N21/44231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 or external card, e.g. to detect processing problems in a handheld device or the failure of an external record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88Data services, e.g. news ticker
    • H04N21/4882Data services, e.g. news ticker for displaying messages, e.g. warnings, rem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7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s, e.g. identifying the communication as a video-communication, intermediate storage of the sig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0042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耦接于资讯处理装置与显示装置之间,其该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传送端装置,当该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沟通,以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当上述判断结果为否时,该传送端装置发出无线信号;以及接收端装置,耦接显示装置,用以接收该无线信号并提供预设警示信息至该显示装置。本发明能够通过传送端装置以向用户提醒资讯处理装置上的Type‑C连接埠是否支持视频输出功能。

Description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背景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标准,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提供了更高的电源传输能力及资料传输速度,且重新设计的连接器体积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因此,市面上贩售的资讯处理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等)均标榜其配备有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然而,基于销售策略及成本上的考量,不同的资讯处理装置通常会采用不同等级的通用串行总线的功能配置。
举例而言,售价较低的资讯处理装置通常采用仅能支援通用串行总线资料传输功能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售价中等的资讯处理装置通常采用支援通用串行总线资料传输功能及电力传输功能(或视频输出功能)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售价较高的资讯处理装置则采用可同时支援通用串行总线资料传输功能、电力传输功能及视频输出功能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换言之,并非所有配置有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的资讯处理装置均能支援视频输出功能。
然而,大部分的使用者并不了解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所配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是否支援视频输出功能。因此,当使用者欲透过资讯处理装置输出视频时,很可能因为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不支援视频输出功能而无法顺利进行,造成使用者相当大的困扰与不便。
举例而言,当使用者欲透过资讯处理装置与其他人进行视频会议时,使用者会将视频会议系统的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此时,若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不支援视频输出功能,则资讯处理装置无法透过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将影像信号输出至传送端装置,因而导致视频会议无法顺利进行。
此时,使用者会怀疑是资讯处理装置或视频会议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视频会议无法顺利进行,但真正的原因却是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不支援视频输出功能。因此,若使用者将视频会议系统的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时能被明确告知资讯处理装置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是否支援视频输出功能,应可有效解决使用者所遭遇到的困扰与不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其能够通过传送端装置以向用户提醒资讯处理装置上的Type-C连接埠是否支持视频输出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视频会议系统,耦接于资讯处理装置与显示装置之间,该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传送端装置,当该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沟通,以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当上述判断结果为否时,该传送端装置发出无线信号;以及接收端装置,耦接显示装置,用以接收该无线信号并提供预设警示信息至该显示装置。
较佳的,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传送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并通过该无线信号将该影像信号传送至该接收端装置。
较佳的,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接收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该显示装置接收该预设警示信息并直接显示该预设警示信息。
较佳的,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为Type-C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通过支持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耦接至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电源协商并彼此交换信息。
较佳的,该传送端装置的装置芯片取得该资讯处理装置中的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其中,若该输出模式设定不是显示埠输出模式,该传送端装置判定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较佳的,当该传送端装置传送与Type-C替代模式有关的沟通信息给该资讯处理装置而未收到该资讯处理装置的回应时,该传送端装置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较佳的,当该传送端装置的影像输出触发键被按压时,该传送端装置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送端装置,应用于视频会议系统内,该视频会议系统还包括接收端装置,该传送端装置包括:沟通单元,当该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该沟通单元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沟通;控制单元,耦接该沟通单元,用以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以及无线传输单元,耦接该控制单元,当该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该无线传输单元发出无线信号;以使该接收端装置接收该无线信号并提供预设警示信息至显示装置。
较佳的,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传送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并通过该无线信号送至该接收端装置。
较佳的,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接收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该显示装置接收该预设警示信息并直接显示该预设警示信息。
较佳的,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为Type-C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通过支持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耦接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电源协商并彼此交换信息。
较佳的,该传送端装置的装置芯片取得该资讯处理装置中的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其中,若该输出模式设定不是显示埠输出模式,该控制单元判定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较佳的,当该传送端装置传送与Type-C替代模式有关的沟通信息给该资讯处理装置而未收到该资讯处理装置的回应时,该控制单元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较佳的,当该传送端装置的影像输出触发键被按压时,该控制单元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当使用者将本发明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的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若传送端装置与资讯处理装置沟通后判定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则传送端装置会发出无线信号至接收端装置,并由接收端装置提供预设警示信息给显示装置进行显示,以告知使用者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无法进行视频会议。
藉此,使用者能够明确得知视频会议无法顺利进行的真正原因是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而不会误解是资讯处理装置或视频会议系统出现故障,以便于使用者尽快改用其他资讯处理装置进行视频会议,有效解决使用者所遭遇到的困扰与不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情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情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端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端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埠插座的引脚配置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线插头的引脚配置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埠与上行埠之间的耦接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资讯处理装置及传送端装置之间的耦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埠与上行埠之间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为一种视频会议系统。请参照图1,图1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方块图。
如图1所示,视频会议系统1耦接于资讯处理装置NB与显示装置DP之间。视频会议系统1包括传送端装置TX及接收端装置RX。传送端装置TX耦接资讯处理装置NB。接收端装置RX耦接显示装置DP。传送端装置TX与接收端装置RX之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彼此沟通。
当使用者将传送端装置TX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时,传送端装置TX会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沟通,以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详细而言,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为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而传送端装置TX通过支持Type-C替代模式(Alternate Mode)的连接线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使得传送端装置TX能够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电源协商(Power Negotiation)并于电源协商过程中彼此交换信息。
于一实施例中,在传送端装置TX与资讯处理装置NB之间的电源协商过程中,当传送端装置TX传送与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有关的沟通信息C1给资讯处理装置NB时,若传送端装置TX未能收到资讯处理装置NB的回应信息C2,传送端装置TX则会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但不以此为限。
于另一实施例中,当传送端装置TX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时,若传送端装置TX的影像输出触发键被按压,代表使用者欲将资讯处理装置NB的影像信号输出至传送端装置TX,并通过传送端装置TX无线传输至接收端装置RX,因此,传送端装置TX会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但不以此为限。
于实际应用中,当传送端装置TX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时,资讯处理装置NB作为通用串行总线主机(USB Host)且传送端装置TX作为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Device)。传送端装置TX设置有通用串行总线装置芯片且资讯处理装置NB设置有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在传送端装置TX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传送端装置TX的通用串行总线装置芯片可取得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
于一实施例中,当传送端装置TX欲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可先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是否为显示埠(DisplayPort)输出模式,并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得知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若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为显示埠输出模式,则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具备视频输出功能;若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不是显示埠输出模式,则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当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会接收资讯处理装置NB通过连接埠PT所输出的影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网际网路协定(Internet Protocol,IP)封包后无线传输至接收端装置RX。接收端装置RX将网际网路协定封包转换回影像信号后输出至显示装置DP以进行显示。
当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会发出无线信号WS至接收端装置RX。当接收端装置RX接收到无线信号WS时,接收端装置RX会提供预设警示信息MG至显示装置DP,并由显示装置DP显示预设警示信息MG。
需说明的是,传送端装置TX还可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是否为其他影像信号输出模式来决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于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警示信息MG可以是传送端装置TX预存的影像信号。当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通过无线信号WS将其预存的预设警示信息MG传送至接收端装置RX,然后再由接收端装置RX提供预设警示信息MG至显示装置DP。当显示装置DP接收到预设警示信息MG时,显示装置DP显示预设警示信息MG,藉以告知使用者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于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预设警示信息MG可以是接收端装置RX预存的影像信号。当接收端装置RX接收到来自传送端装置TX的无线信号WS时,接收端装置RX将其预存的预设警示信息MG传送至显示装置DP。当显示装置DP接收到预设警示信息MG时,显示装置DP显示预设警示信息MG,藉以告知使用者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于实际应用中,预设警示信息MG的形式并无特定的限制,该预设警示信息可包含文字、符号、图案、影像、声音等不同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只要能够达到警示使用者的效果即可。
请参照图2,图2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一种应用情境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传送端装置TX通过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TYC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时,传送端装置TX会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沟通。
若传送端装置TX在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未能得到资讯处理装置NB的回应,或是传送端装置TX的影像输出触发键BUT被按压,则传送端装置TX会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当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接收资讯处理装置NB通过连接埠PT所输出的影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网际网路协定封包PK后无线传输至接收端装置RX。接收端装置RX将网际网路协定封包PK转换回影像信号后输出至显示装置DP,并由显示装置DP将影像信号投影至显示屏幕MT上。因此,当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通过本发明的视频会议系统1,显示屏幕MT能够显示与资讯处理装置NB同样的画面。
请参照图3,图3绘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另一种应用情境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传送端装置TX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传送端装置TX会发出无线信号WS至接收端装置RX。当接收端装置RX接收到无线信号WS时,接收端装置RX会提供预设警示信息MG至显示装置DP,并由显示装置DP将预设警示信息MG投影至显示屏幕MT上。
因此,当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显示屏幕MT无法显示与资讯处理装置NB同样的画面。通过本发明的视频会议系统1,显示屏幕MT能够显示传送端装置TX或接收端装置RX预存的预设警示信息MG,藉以提醒使用者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请参照图4,图4绘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中的传送端装置的功能方块图。如图4所示,传送端装置TX包括沟通单元20、控制单元22及无线传输单元24。控制单元22耦接沟通单元20。无线传输单元24耦接控制单元22。
当传送端装置TX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时,传送端装置TX通过沟通单元20与资讯处理装置NB进行沟通。控制单元22根据沟通单元20与资讯处理装置NB的沟通结果判断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当控制单元22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控制单元22控制无线传输单元24发出无线信号WS至接收端装置RX。当接收端装置RX接收到无线信号WS时,接收端装置RX会提供预设警示信息MG至显示装置DP以进行显示。
于一实施例中,预设警示信息MG可以是传送端装置TX预存的影像信号。当控制单元22判定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时,无线传输单元24通过无线信号WS将预设警示信息MG传送至接收端装置RX,然后再由接收端装置RX将预设警示信息MG传送至显示装置DP以进行显示。
于另一实施例中,预设警示信息MG可以是接收端装置RX预存的影像信号。当接收端装置RX接收到来自无线传输单元24的无线信号WS时,接收端装置RX将其预存的预设警示信息MG传送至显示装置DP以进行显示。
请参照图5,图5绘示视频会议系统1中的传送端装置TX的外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传送端装置TX可包含壳体CAT、影像输出触发键BUT、模式键MOD及连接线TYC。于此实施例中,连接线TYC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影像输出触发键BUT设置于壳体CAT上且模式键MOD设置于壳体CAT侧边,但不以此为限。
影像输出触发键BUT用以供使用者按压而开始或停止无线传送影像信号至接收端装置RX。模式键MOD用以供使用者按压而切换不同的操作模式,例如,传送端装置TX与接收端装置RX配对模式、投影模式或影片播放模式等。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TYC用以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其可传输资料、视频及电源等不同信号,且其支持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格式可以是Type-C 2.0、Type-C 3.0、Type-C 3.1(Gen1)或Type-C 3.1(Gen2),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6,图6绘示视频会议系统1中的接收端装置RX的外观示意图。如图6所示,接收端装置RX可包含壳体CAR、开关按键BUR及天线AN。其中,设置于壳体CAR上的开关按键BUR可具有发光二极体指示灯,用以供使用者开启或关闭接收端装置RX之用;装设于壳体CAR两侧的天线AN,用以接收来自传送端装置TX的无线信号WS。
请参照图7A及图7B,图7A及图7B分别绘示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与连接线插头的引脚配置示意图。根据图7A及图7B可知:相较于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标准,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新增了具备10Gbps高速信号传输能力的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系统组态引脚CC1/CC2、连接线供电引脚VCONN等引脚的配置。
需说明的是,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线插头是可反转使用的。换言之,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线插头无论是以正向或反向插入至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其电源的连接都会是正确的。
此外,由于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包含两对彼此相连的资料引脚D+/D-,所以无论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线插头是以正向或反向插入至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资料引脚D+/D-都会是连通的。
对于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而言,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该些高速传输引脚不能被连接在一起。因此,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可通过系统组态引脚CC1/CC2侦测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线插头插入至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插座的方向为正向或反相,并通过硬体线路对该些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进行路由,以确保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引脚配置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标准,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引入了双角色能力。由于每条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线插头具有完全相同的上下两侧,因此,当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两台装置彼此耦接时,两台装置需相互沟通以确定其各自应作为通用串行总线主机(USBHost)或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 Device)的角色。
详言之,上述的角色沟通程序需分别针对资料传输及电源传输进行,且需在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线插头插入至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连接埠插座后就要进行。以资料传输而言,作为通用串行总线主机(USB Host)的装置,其连接埠被称为下行埠(Downstream Facing Port,DFP),而作为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 Device)的装置,其连接埠被称为上行埠(Upstream Facing Port,UFP)。以电源传输而言,提供电源的装置被称为源端(Source),而接受电源的装置被称为吸端(Sink)。系统组态引脚CC1及CC2用以在两台装置耦接期间定义两台装置各自扮演的电源角色。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行埠DFP(源端)与上行埠UFP(吸端)之间的耦接示意图,如图8所示,下行埠DFP(与上行埠UFP(通过连接线CC耦接,下行埠D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及CC2耦接上拉电阻RP且上行埠U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及CC2耦接下拉电阻RD。当下行埠DFP与上行埠UFP未耦接时,下行埠DFP的供电引脚VBUS无任何输出。当上行埠UFP通过连接线CC与下行埠DFP耦接时,下行埠D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与上行埠U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耦接,使得下行埠D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侦测到上行埠UFP的下拉电阻RD,代表两者已耦接,下行埠DFP(源端)的供电引脚VBUS输出电源至上行埠UFP(吸端)。
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下行埠D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耦接上行埠U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1进行说明,实际上,随着连接线插头插入至连接埠插座的方向不同,还可以是下行埠D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2耦接上行埠UFP的系统组态引脚CC2。因此,下行埠DFP可根据其侦测到上行埠UFP的下拉电阻RD的系统组态引脚为CC1或CC2来判定连接线插头插入至连接埠插座的方向为正向或反向,并相对应切换该些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的配置。
此外,相较于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标准,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可大幅提升供电能力。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埠仅可提供2.5W的最大功率,而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可提供15W(也即5V*3A)的最大功率。若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采用电源传输(Power Deliver,PD)协定,甚至可提供100W(也即20V*5A)的最大功率。因此,监视器等大型装置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供电,而配置有大容量电池的笔记型电脑等设备也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进行充电。
需说明的是,由于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该些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可提供高达10Gbps的高速信号传输能力,因此传统上需通过专用的传输线进行的高速信号传输,例如高解析度多媒体介面(High Definition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显示埠(DisplayPort)、雷雳(Thunderbolt)等信号传输,均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线进行,甚至能够高速传输4k的高解析度影像信号。上述操作模式被称为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Alternate Mode)。
举例而言,当传送端装置TX通过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TYC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PT时,作为源端的资讯处理装置NB与作为吸端的传送端装置TX会彼此沟通,以进行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的协商。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资讯处理装置NB及传送端装置TX之间的耦接示意图,如图9所示,作为源端的资讯处理装置NB可包含电源(Power)901、通用串行总线主机(USBHost)902、多工器(Multiplexer)903、供电控制器(Power Delivery Controller)904、显示埠源端(DisplayPort Source)905及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06;作为吸端的传送端装置TX可包含电源(Power)911、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 Device)912、多工器(Multiplexer)913、供电控制器(Power Delivery Controller)914、显示埠吸端(DisplayPort Sink)915及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16。源端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06与吸端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16之间通过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TYC彼此耦接。
于实际应用中,源端(资讯处理装置NB)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06可通过其供电引脚VBUS及系统组态引脚CC1/CC2来与吸端(传送端装置TX)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C连接埠916进行实体沟通,其沟通过程详述如下:
首先,作为源端的资讯处理装置NB可根据其系统组态引脚CC1/CC2是否侦测到作为吸端的传送端装置TX的下拉电阻RD来判断源端与吸端的耦接状态为何。
举例而言,当源端的系统组态引脚CC1侦测到下拉电阻RD且源端的系统组态引脚CC2为开路(Open)时,代表源端与吸端已彼此耦接;当源端的系统组态引脚CC2侦测到下拉电阻RD且源端的系统组态引脚CC1为开路时,亦代表源端与吸端已彼此耦接。此时,作为源端的资讯处理装置NB会通过供电引脚VBUS输出电源给作为吸端的传送端装置TX。
接着,资讯处理装置NB可根据侦测到传送端装置TX的下拉电阻RD的系统组态引脚是CC1或CC2来判定连接线TYC插入至连接埠PT的方向为正向或反向,并相对应切换该些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的配置,以决定通用串行总线信号的输出路径。此外,作为源端的资讯处理装置NB也会判断其连接线供电引脚VCONN是否需供电给支持连接线供电引脚VCONN的连接线TYC,以作为充电之用。
当上述的供电决定程序均已完成后,才会开始检测作为下行埠DFP的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是否支持通用串行总线Type-C标准的替代模式(Alternate Mode)。
通用串行总线(USB)供电(Power Delivery,PD)是通过系统组态引脚CC1/CC2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供电具有供应商自定义信息(Vendor Defined Message,VDM)功能,用以定义作为通用串行总线装置(USB Device)端的传送端装置TX的识别。当资讯处理装置NB根据传送端装置TX的识别而判定传送端装置TX支持显示埠信号(或PCIe信号)输出功能时,作为下行埠DFP的资讯处理装置NB的连接埠PT就会进入替代模式。
于一实施例中,若资讯处理装置NB判定传送端装置TX支持显示埠信号输出功能,则在替代模式下可将原本用来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的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改成用来传输显示埠信号,但不以此为限。由于通用串行总线信号与显示埠信号均包含四对差分信号,故可完全替代。
此外,在替代模式下还可同时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与显示埠信号,例如高速传输引脚TX1+/TX1-及RX1+/RX1-用来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而高速传输引脚TX2+/TX2-及RX2+/RX2-用来传输显示埠信号,但不以此为限。此作法的好处是同一连接埠可同时使用两种装置且不需设置任何芯片,仅需通过转换线即可实现。
于另一实施例中,若资讯处理装置NB判定传送端装置TX支持PCIe信号输出功能,则在替代模式下可将原本用来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的高速传输引脚TX1+/TX1-、TX2+/TX2-、RX1+/RX1-及RX2+/RX2-改成用来传输PCIe信号。
此外,在替代模式下还可同时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与PCIe信号,例如高速传输引脚TX1+/TX1-及RX1+/RX1-用来传输通用串行总线信号,而高速传输引脚TX2+/TX2-及RX2+/RX2-用来传输PCIe信号,但不以此为限。此作法的好处是同一连接埠可同时使用两种装置且不需设置任何芯片,仅需通过转换线即可实现。
请参照图10,图10绘示在作为源端的下行埠DFP与作为吸端的上行埠UFP进行电源协商过程中的供电信息交换(Power delivery message exchange)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首先,作为源端的下行埠DFP会传送源端功能信息(Sourcecapabilities message)S1至作为吸端的上行埠UFP。当下行埠DFP接收到上行埠UFP的回复信息S2时,代表下行埠DFP与上行埠UFP之间的供电连接已完成。
接着,上行埠UFP会分析接收到的源端功能信息S1并选择欲请求的电力配置(Power profile)后传送请求信息(Request message)S3至下行埠DFP。当下行埠DFP接收到请求信息S3后,下行埠DFP会传送回复信息S4至上行埠UFP,以让上行埠UFP得知下行埠DFP已接收到请求信息S3。
然后,下行埠DFP会分析接收到的请求信息S3并决定是否可接受上行埠UFP所请求的电力配置。若下行埠DFP决定接受上行埠UFP所请求的电力配置,则下行埠DFP会传送接受信息(Accept message)S5至上行埠UFP。当上行埠UFP接收到接受信息S5后,上行埠UFP会传送回复信息S6至下行埠DFP,以让下行埠DFP得知上行埠UFP已接收到接受信息S5。
当下行埠DFP切换至上行埠UFP所请求的电力配置后,下行埠DFP会传送就绪信息(Ready message)S7至上行埠UFP,以让上行埠UFP得知下行埠DFP已切换至上行埠UFP所请求的电力配置。当上行埠UFP接收到就绪信息S7后,上行埠UFP会传送回复信息S8至下行埠DFP,以让下行埠DFP得知上行埠UFP已接收到就绪信息S7。此时,下行埠DFP与上行埠UFP之间的电源协商过程便已顺利完成,下行埠DFP与上行埠UFP开始依照新的供电来运作。
相较于先前技术,当使用者将本发明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的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若传送端装置与资讯处理装置沟通后判定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则传送端装置会发出无线信号至接收端装置,并由接收端装置提供预设警示信息给显示装置进行显示,以告知使用者其使用的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无法进行视频会议。
藉此,使用者能够明确得知视频会议无法顺利进行的真正原因是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而不会误解是资讯处理装置或视频会议系统出现故障,以便于使用者尽快改用其他资讯处理装置进行视频会议,有效解决使用者所遭遇到的困扰与不便。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视频会议系统,耦接于资讯处理装置与显示装置之间,其特征在于,该视频会议系统包括:
传送端装置,当该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沟通,以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当上述判断结果为否时,该传送端装置发出无线信号;以及
接收端装置,耦接显示装置,用以接收该无线信号并提供预设警示信息至该显示装置;
其中,该传送端装置的装置芯片取得该资讯处理装置中的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若该输出模式设定不是显示埠输出模式,该传送端装置判定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传送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并通过该无线信号将该影像信号传送至该接收端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接收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该显示装置接收该预设警示信息并直接显示该预设警示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为Type-C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通过支持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耦接至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电源协商并彼此交换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该传送端装置传送与Type-C替代模式有关的沟通信息给该资讯处理装置而未收到该资讯处理装置的回应时,该传送端装置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该传送端装置的影像输出触发键被按压时,该传送端装置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7.一种传送端装置,应用于视频会议系统内,该视频会议系统还包括接收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送端装置包括:
沟通单元,当该传送端装置耦接至资讯处理装置的连接埠时,该沟通单元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沟通;
控制单元,耦接该沟通单元,用以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以及
无线传输单元,耦接该控制单元,当该控制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该无线传输单元发出无线信号;以使该接收端装置接收该无线信号并提供预设警示信息至显示装置;
其中,该传送端装置的装置芯片取得该资讯处理装置中的主机芯片的输出模式设定,若该输出模式设定不是显示埠输出模式,该传送端装置判定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不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传送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并通过该无线信号送至该接收端装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设警示信息为该接收端装置预存的影像信号,该显示装置接收该预设警示信息并直接显示该预设警示信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为Type-C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通过支持Type-C替代模式的连接线耦接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该传送端装置与该资讯处理装置进行电源协商并彼此交换信息。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传送端装置传送与Type-C替代模式有关的沟通信息给该资讯处理装置而未收到该资讯处理装置的回应时,该控制单元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传送端装置的影像输出触发键被按压时,该控制单元判断该资讯处理装置的该连接埠是否具备视频输出功能。
CN201910707624.XA 2019-08-01 2019-08-01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Active CN110418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7624.XA CN110418100B (zh) 2019-08-01 2019-08-01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US16/942,344 US11671583B2 (en) 2019-08-01 2020-07-29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 and transmitter thereof
EP20188395.6A EP3772218A1 (en) 2019-08-01 2020-07-29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 and transmitter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7624.XA CN110418100B (zh) 2019-08-01 2019-08-01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100A CN110418100A (zh) 2019-11-05
CN110418100B true CN110418100B (zh) 2021-05-14

Family

ID=68365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07624.XA Active CN110418100B (zh) 2019-08-01 2019-08-01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71583B2 (zh)
EP (1) EP3772218A1 (zh)
CN (1) CN1104181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6467A (zh) * 2021-08-31 2021-12-0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控制方法、投屏器及处理芯片
CN113645433A (zh) * 2021-09-08 2021-11-12 深圳市乐橙互联有限公司 无线会议系统及其协作方法
TWI792841B (zh) * 2022-01-10 2023-02-1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電路系統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76973U (zh) * 2016-01-05 2016-07-06 东莞市江涵电子有限公司 多功能适配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067A (zh) * 2007-10-19 2009-04-22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输出模式选择方法及设备
WO2013037979A1 (en) 2011-09-14 2013-03-21 Barco N. V. Electronic tool and methods for meetings
CN104185034A (zh) * 2013-05-27 2014-12-03 宋晓娜 一种具有多屏互动管理、网络通信和视频输出功能的装置
CN203399133U (zh) * 2013-07-23 2014-01-15 清远市佳的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端口及具有多功能端口的装置
CN105611218A (zh) * 2014-11-24 2016-05-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视频会议切换系统
US9535117B2 (en) * 2015-03-06 2017-01-03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debug using an all-in-one connector
JP2017097603A (ja) 2015-11-24 2017-06-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アダプター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情報処理装置
CN205484625U (zh) * 2016-01-05 2016-08-17 东莞铭基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usb type-c线材的智能测试电路
CN207233368U (zh) * 2017-06-19 2018-04-13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ype‑C接口显示电路及显示设备
CN207817683U (zh) * 2018-01-15 2018-09-04 中山市博测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Type-C测试设备
CN208421800U (zh) 2018-03-19 2019-01-2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传屏器
CN108763130B (zh) 2018-04-20 2022-03-08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具有链接重置功能的系统
CN208476962U (zh) * 2018-05-18 2019-02-05 东莞市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type-c的设备治具
TWM567406U (zh) 2018-06-01 2018-09-21 弘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Wireless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CN208537685U (zh) * 2018-08-01 2019-02-22 珠海市运泰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电脑主板Type-C测试模组
CN109062751A (zh) * 2018-09-14 2018-12-2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一种USB Type-C接口快速测试系统及方法
CN208985138U (zh) * 2018-11-02 2019-06-14 盛子望 同屏显示的电子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数据处理系统
CN109753259B (zh) * 2018-12-27 2022-01-07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屏系统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76973U (zh) * 2016-01-05 2016-07-06 东莞市江涵电子有限公司 多功能适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100A (zh) 2019-11-05
EP3772218A1 (en) 2021-02-03
US20210037234A1 (en) 2021-02-04
US11671583B2 (en)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86838B (zh) 电子终端设备、电视终端、信号输入电路及方法
US11243593B2 (en) Packet-based digital display interface signal mapping to micro serial interface
US11232057B2 (en) Termina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0418100B (zh) 视频会议系统及其传送端装置
KR101490895B1 (ko) 제어 버스를 사용하는 전자 디바이스들의 발견
US11526459B2 (en) Adapter, terminal device and adapter system
JP5055489B2 (ja) 通信バス用双方向単線式割り込みライン
US9940277B2 (en) Multi-channel peripheral interconnect supporting simultaneous video and bus protocols
WO2011038211A1 (en) Dual-mode data transfer of uncompressed multimedia contents or data communications
US7174408B2 (en) Interface for serial data communication
WO2020253543A1 (zh) 连接器及利用连接器进行充电控制的方法
CN108763130B (zh) 具有链接重置功能的系统
US20210365400A1 (en) Adaptor device
TWI713369B (zh) 視訊會議系統及其傳送端裝置
TWI714938B (zh) 控制方法及電子系統
CN116126268A (zh) 电子标记电路、芯片、usb线缆及显示方法
CN116053867A (zh) 一种通信连接器及装置
CN117980891A (zh) Usb-c取向检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