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0918B -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0918B
CN110410918B CN201910629270.1A CN201910629270A CN110410918B CN 110410918 B CN110410918 B CN 110410918B CN 201910629270 A CN201910629270 A CN 201910629270A CN 110410918 B CN110410918 B CN 110410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rea
volume
air suppl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92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0918A (zh
Inventor
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292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09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0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0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0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0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3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fire, excessive heat or sm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for maintaining constant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40Pressure, e.g. wind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ow Control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1)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以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2)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本发明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第一区域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从而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

Description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厂区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以及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系统。
背景技术
乏燃料后处理是核燃料循环后段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对核反应堆中卸出的乏燃料的最有前景的一种处理方式。
乏燃料后处理厂各厂房内按辐射污染水平分为红区、橙区、绿区和白区,各区之间在通风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其中,白区和绿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风量基本不变化,但在火灾情况下则会关停绿区的送排风;橙区和红区则在运行中存在检修工况,此时排风量会加大。
目前设计中,针对厂房火灾工况,采取在厂房进风总管设电动防火阀的措施,用以在发生火灾时关闭厂房进风,但是,送风中心没有相应信息接收和调节措施,导致送风中心风机仍按定频运行,往往会造成未发生火灾的厂房的送风量增加、厂房负压在火灾期间降低的情况。针对厂房检修工况,打开检修风机后,红区排风风量增大,但是,送风中心也没有相应信息接收和调节措施,导致送风中心风机仍按定频运行,送往检修厂房的风量基本稳定,同时因为检修厂房各区之间缺乏负压自动调节手段,这样会造成检修厂房在检修期间的负压梯度增加,负压值偏离规范数值以及各区之间通道门开启困难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在火灾工况和检修工况下存在送、排风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厂房内负压梯度遭到破坏。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以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
2)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步骤1)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并使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动,以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
可选地,所述步骤2)还包括如下步骤:
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再根据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所述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3)将所述定风量阀与所述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由厂房微处理器汇总后上传至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4)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上传的流量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变频调节各风机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所述定风量阀设置在绿区内;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所述变风量阀设置在橙区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系统,其包括:
定风量阀,其安装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
变风量阀,其安装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电动风阀,其安装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动,用于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
可选地,所述电动风阀在送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定风量阀的后方。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压差传感器和厂房微处理器;
所述压差传感器与所述厂房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并将测量得到的压差传送至所述厂房微处理器;
所述厂房微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压差传感器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所述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厂房微处理器和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所述厂房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定风量阀和所述变风量阀电连接,用于汇总所述定风量阀与所述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并将汇总结果上传至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分别与各风机和各厂房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上传的流量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变频调节各风机的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所述定风量阀设置在绿区内;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所述变风量阀设置在橙区内。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绿区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绿区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橙区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再根据橙区与绿区之间的压差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以使橙区的送风量随着橙区的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橙区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达到维持橙区相对绿区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通过将定风量阀和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上传至送风中心,送风中心根据各厂房上传的流量信号调节各风机转速,从而实现了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的匹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00-送风中心;101-送风中心微处理器;102-风机;200-工艺厂房;201-定风量阀;202-电动风阀;203-绿区排风机;204-厂房微处理器;205-变风量阀;206-压差传感器;207-橙区排风机;208-过滤器;209-红区检修排风风机;210-红区正常排风风机;A-白区;B-绿区;C-橙区;D-红区;a、a1、a2-流量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具体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全厂的通风处理。
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和S102。
S101.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以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
S102.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其中,特殊工况包括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工况,也包括个别情况下排风量需要变小的工况。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第一区域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定风量阀实现压力无关,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从而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达到维持第二区域相对第一区域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
步骤S101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并使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动,以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实现了在火灾情况下关闭第一区域的送风,而且电动风阀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通,实现了第一区域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的功能。
步骤S102还包括如下步骤:
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再根据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来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使第二区域的送风量随着第二区域的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始终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压差不变,从而维持第二区域相对第一区域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3.将定风量阀与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由厂房微处理器汇总后上传至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S104.送风中心微处理器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上传的流量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变频调节各风机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将定风量阀和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上传至送风中心,送风中心根据各厂房上传的流量信号调节各风机转速,从而实现了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的匹配。
所述方法应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时,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定风量阀设置在绿区内;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变风量阀设置在橙区内。
需要说明的是,乏燃料后处理厂还包括白区和红区。对于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白区,虽然其也要求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风量基本不变化,但是由于白区不从送风中心进风,而且就地排风,自成体系,与进、排风风量匹配无关,故而对于白区进、排风的具体情况不再赘述。对于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红区,其设在橙区内部,红区和橙区共用一套送风管。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通风匹配方法,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绿区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绿区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橙区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再根据橙区与绿区之间的压差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以使橙区的送风量随着橙区的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橙区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达到维持橙区相对绿区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通过将定风量阀和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上传至送风中心,送风中心根据各厂房上传的流量信号调节各风机转速,从而实现了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的匹配。
因此,本实施例所述方法既能有效维持各区域之间的压力梯度,又能实现送风与排风的匹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系统,具体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全厂的通风处理。
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定风量阀201和变风量阀205。
定风量阀201安装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变风量阀205安装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其中,特殊工况包括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工况,也包括个别情况下排风量需要变小的工况。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第一区域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定风量阀实现压力无关,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从而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达到维持第二区域相对第一区域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电动风阀202。
电动风阀202安装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203联动,用于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较优地,电动风阀202在送风方向上设置在定风量阀201的后方。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实现了在火灾情况下关闭第一区域的送风,而且电动风阀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通,实现了第一区域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的功能。
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压差传感器206和厂房微处理器204。
压差传感器206与厂房微处理器204电连接,用于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并将测量得到的压差传送至厂房微处理器204;厂房微处理器204用于根据压差传感器206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来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使第二区域的送风量随着第二区域的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并始终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压差不变,从而维持第二区域相对第一区域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送风中心微处理器101。
厂房微处理器204分别与定风量阀201和变风量阀205电连接,用于汇总定风量阀201的流量信号a1与变风量阀205的流量信号a2,并将汇总结果(即流量信号a)上传至送风中心微处理器101;送风中心微处理器101分别与各风机101和各厂房微处理器204电连接,用于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204上传的流量信号a,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a变频调节各风机101的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将定风量阀和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上传至送风中心,送风中心根据各厂房上传的流量信号调节各风机转速,从而实现了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的匹配。
所述系统应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时,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B,定风量阀201和电动风阀202设置在绿区B内。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C,变风量阀205设置在橙区C内。
需要说明的是,乏燃料后处理厂还包括白区A和红区D。对于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白区A,虽然其也要求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风量基本不变化,但是由于白区不从送风中心进风,而且就地排风,自成体系,与进、排风风量匹配无关,故而对于白区进、排风的具体情况不再赘述。对于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红区D,其设在橙区C内部,红区D和橙区C共用一套送风管;橙区C内部设置有与橙区C连通的橙区排风机207,以及与红区D连通的红区检修排风风机209和红区正常排风风机210;由橙区C通往红区D的送风通道内设置有过滤器208。
本实施例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要求风量不变的绿区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从而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能够保证绿区的送风量稳定;通过在各厂房运行中排风量因检修或其他事故而需要变大的橙区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再根据橙区与绿区之间的压差调节变风量阀的开度,以使橙区的送风量随着橙区的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橙区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达到维持橙区相对绿区形成稳定负压的效果;通过将定风量阀和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上传至送风中心,送风中心根据各厂房上传的流量信号调节各风机转速,从而实现了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的匹配。
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系统既能有效维持各区域之间的压力梯度,又能实现送风与排风的匹配。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定风量阀,以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
2)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变风量阀,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
所述步骤2)还包括如下步骤:
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再根据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所述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并使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动,以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3)将所述定风量阀与所述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由厂房微处理器汇总后上传至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4)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上传的流量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变频调节各风机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所述定风量阀设置在绿区内;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所述变风量阀设置在橙区内。
5.一种实现厂区送风中心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风量阀,其安装在各种工况下都要求送风量稳定的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在其他区域风量变化时保证第一区域的送风量稳定;
变风量阀,其安装在特殊工况下需要排风量变化的第二区域的送风管上,用于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实现第二区域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匹配;
还包括:压差传感器和厂房微处理器;
所述压差传感器与所述厂房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实时测量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并将测量得到的压差传送至所述厂房微处理器;
所述厂房微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压差传感器测量得到的压差实时调节所述变风量阀的开度,以通过调节第二区域的送风量来维持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压差不变,从而使第二区域维持在负压状态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动风阀,其安装在第一区域的送风管上并与第一区域排风机联动,用于在火灾情况下实现第一区域的送风和排风同时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风阀在送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定风量阀的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厂房微处理器和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所述厂房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定风量阀和所述变风量阀电连接,用于汇总所述定风量阀与所述变风量阀的流量信号,并将汇总结果上传至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
所述送风中心微处理器分别与各风机和各厂房微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接收各厂房微处理器上传的流量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号变频调节各风机的转速,以实现整体送风量与各厂房需要风量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绿区,所述定风量阀设置在绿区内;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橙区,所述变风量阀设置在橙区内。
CN201910629270.1A 2019-07-12 2019-07-12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04109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9270.1A CN110410918B (zh) 2019-07-12 2019-07-12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9270.1A CN110410918B (zh) 2019-07-12 2019-07-12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0918A CN110410918A (zh) 2019-11-05
CN110410918B true CN110410918B (zh) 2021-03-02

Family

ID=68361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9270.1A Active CN110410918B (zh) 2019-07-12 2019-07-12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09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0892A (zh) * 2020-04-30 2020-08-11 上海思妥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延时变风量送风系统
CN111720938B (zh) * 2020-05-20 2022-01-25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核辅助厂房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1637617A (zh) * 2020-06-24 2020-09-08 深圳市巨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负压隔离病房的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80336A (ja) * 1985-06-04 1986-12-10 Toshiba Corp 換気空調設備
JP4939871B2 (ja) * 2006-08-24 2012-05-30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燃焼装置
CN101975673B (zh) * 2010-09-07 2012-10-31 区峰 中央空调系统能效实时监测系统及方法
JP6031367B2 (ja) * 2013-01-30 2016-11-24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205102340U (zh) * 2015-10-27 2016-03-23 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医药洁净厂房净化空调系统风量、压差自动控制系统
JP2017208424A (ja) * 2016-05-17 2017-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プリント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6196287B (zh) * 2016-07-29 2019-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屋顶式空调器及其风量调节方法
CN205939633U (zh) * 2016-08-17 2017-02-08 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Opti‑AC独立新风多功能可选空调系统
CN207088728U (zh) * 2017-08-11 2018-03-13 广州黑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机空气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0918A (zh)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0918B (zh) 送风量与排风变风量工况相匹配的方法和系统
CN101782260B (zh) 一种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953745B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监控技术系统
CN107176628B (zh) 一种用于污水系统的调度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3123920B (zh) 一种防止调速器导叶开度限制波动的方法
CN107917094B (zh) 一种高炉鼓风机防喘振控制方法
CN104989661A (zh) 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的防喘振节能控制装置
CN104390472B (zh) 采用低温余热锅炉进行电除尘烟气的调质方法和调质装置
CN107035970B (zh) 一种稳定气动支路管网压力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878889A (zh) 一种能降低供热主管网流量波动的换热站系统
CN208428970U (zh) 一种受电弓闭环控制装置
CN110471278A (zh) 一种工业循环水系统恒压变流量控制方法
CN110347097A (zh) 一种基于igcc电站自动发电控制的设置
CN215522887U (zh) 一种燃气智能调压系统
CN209510665U (zh) 一种透平真空系统
CN115437294A (zh) 一种用于回转窑的磁悬浮精准喂煤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2161984U (zh)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系统
CN209519561U (zh) 高原型制氧机
CN204492900U (zh) 燃气热电厂轴封和真空系统
CN104155946A (zh) 一种黄磷电炉尾气自动化输送系统
CN207148591U (zh) 一种用于调压装置的远程数据采集装置
CN217270627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空空冷却过滤系统
CN209511979U (zh) 一种有色烟羽治理系统
CN201364036Y (zh) 有机热载体炉烟气余热产生的蒸汽再利用装置
CN220567266U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排炉差压测点定时防堵吹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