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7502B -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7502B
CN110397502B CN201910308926.XA CN201910308926A CN110397502B CN 110397502 B CN110397502 B CN 110397502B CN 201910308926 A CN201910308926 A CN 201910308926A CN 110397502 B CN110397502 B CN 110397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air
air temperature
intake
cooling device
load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089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7502A (zh
Inventor
石政丈
大长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97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7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7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7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14Introducing closed-loop corrections
    • F02D41/1438Introducing closed-loop corrections us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ustion gases; Sensors therefor
    • F02D41/1493Details
    • F02D41/1495Detection of abnormalities in the air/fuel ratio feedback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06Layout of the intake air cooling or coolant circuit
    • F02B29/0437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F02B29/0443Layout of the coolant or refrigerant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08Safety, indicating, or supervis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14Introducing closed-loop corrections
    • F02D41/1438Introducing closed-loop corrections us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ustion gases; Sensors therefor
    • F02D41/1439Introducing closed-loop corrections us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ustion gases; Senso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sensor
    • F02D41/144Sensor in intake manifol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22Safety or indicating devices for abnormal cond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15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type
    • F02M35/10157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373Sensors for intake systems
    • F02M35/1038Sensors for intake systems for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2Intercoo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02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the parameter being determined by using a model of the engine intake or its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04Throttle 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06Intake manifol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14Ai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24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digital means
    • F02D41/2403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digital means using essentially up/down coun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Abstract

提供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即使在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特性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发动机(1)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具有检测中间冷却器(13)的下游侧的进气管(16)内的进气温度的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检测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的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在由负荷状态判定部(3)判定为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是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异常判定部(4)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输出的值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输出的值中的至少任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详细地说,涉及根据在内燃机的进气道中设置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输出,来检测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的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利用增压器压缩空气,将压缩后的增压空气提供给内燃机的系统中,设置了用于对温度由于压缩而上升了的增压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的系统是众所周知的。
在这种系统中,为了有效地抑制增压空气的温度上升,提出了在内燃机的进气道中设置进气温度传感器,根据该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控制增压压力的技术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36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根据在内燃机的进气道中设置的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包括内燃机的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的系统的情况下,在该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例如,劣化引起的零点偏移或实际温度与传感器输出的相关性异常)的情况下,尽管实际上达到了应该检测出异常的温度,有时也没有检测出异常。例如,检测进气冷却装置异常的温度的阈值被设定为100℃,并且在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由于特性异常而相对于实际温度偏离-20℃的情况下,即使实际温度为110℃,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却成为90℃,存在无法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的问题。
而且,在不能适当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的情况下,特别是进气温度上升的发动机处于高负荷状态时,在内燃机的进气道中设置的节气门等部件有可能产生热损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的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1)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例如,发动机1)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具有: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例如,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其在被设置于增压器(例如,涡轮增压器12)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例如,中间冷却器13)的下游侧,检测进气阀(例如,节气门14)的上游侧的进气管(例如,进气管16)内的进气温度;以及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例如,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其检测被设置于所述进气阀的下游侧的进气歧管(例如,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负荷状态判定部(例如,负荷状态判定部3),其判定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以及异常判定部(例如,异常判定部4),其判定为包括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气冷却装置(例如,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在由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规定的负荷状态(例如,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异常判定部在基于所述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和基于所述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时间以上时,判定为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
在(1)的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判定为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规定的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时间以上时,判定为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
由此,即使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也能够在内燃机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无延迟地可靠地判定为发生了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
(2)所述规定的时间是根据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设定的。
在(2)的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根据大气压与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设定所述规定时间。
在此,大气压与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是反映了增压器的增压状态的值。因此,根据(2)的发明,能够根据增压器的增压状态,适当地设定直到判定为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
(3)大气压与所述的进气歧管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所述规定的时间被设定得越短。
在(3)的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所述规定时间被设定得越短。
在此,大气压与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就越能达到更强的增压状态。由于此时进气温度的上升很快,因此,优选早期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因此,根据(3)的发明,通过根据增压器的增压状态,将直到判定为发生了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设定得较短,从而能够更加适当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
(4)在所述异常判定部判定为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对所述增压器输出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信号。
在(4)的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判定为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对所述增压器输出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信号。因此,即使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也能够防止进气阀等的热损伤。
(5)在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大于规定的值的状态和/或所述进气阀的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所述规定的负荷状态。
在(5)的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大于规定的值的状态和/或所述进气阀的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所述规定的负荷状态。因此,能够正确地判定内燃机的负荷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即使在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的情况下,该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出进气冷却装置的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内燃机的进气道、进气冷却装置、发动机冷却水回路以及控制它们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具体顺序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的发动机的负荷状态与进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顺序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的异常判定处理的具体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的、大气压与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与定时器的设定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标号说明
1:发动机(内燃机);2:ECU;3:负荷状态判定部;4:异常判定部;10:发动机的进气道(内燃机的进气道);12:涡轮增压器(增压器);13:中间冷却器(热交换器);14:节气门(进气阀);15:进气歧管;16:进气管;17: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9: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20: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23:大气压传感器;30: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进气冷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发动机1、发动机的进气道10、作为进气冷却装置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动机冷却水回路40、以及控制它们的电子控制单元(以下,称为“ECU”。)2的结构的图。
发动机1是向未图示的各汽缸的燃烧室内直接喷射燃料的汽油发动机,在各汽缸设置有未图示的燃料喷射阀。这些燃料喷射阀的开阀时间和闭阀时间由ECU2控制。ECU2也进行在后述的发动的进气道中的涡轮增压器12、节气门14等的控制。
在发动机1的上游侧连接有发动机的进气道10。该发动机的进气道10具有: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配置的、未图示的进气口、空气滤清器11、作为增压器的涡轮增压器12、作为热交换器的中间冷却器13、作为进气阀的节气门14、作为进气歧管的进气歧管15,这些各构成要素之间被直接连接或通过进气管16连接。
在此,由进气口吸入的空气被空气滤清器11除去垃圾等,被吸入涡轮增压器12中。由涡轮增压器12增压而温度上升的空气在被设置在进气道10的下游侧的中间冷却器13冷却的状态下,经由进气管16、节气门14,进气歧管15,被送入发动机1的燃烧室。
而且,在中间冷却器13和节气门14之间的进气管1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进气管16内的进气温度TA1的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用于检测进气管16内的压力PA1的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18。此外,在进气歧管15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TA2的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和用于检测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的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20。另外,在空气滤清器11的出口附近,设置有用于测量该部分的进气温度TA3的第三进气温度传感器21。此外,在未图示的进气口附近,设置有用于测量进气口附近的进气温度TA的温度传感器22和用于测量大气压PA的大气压传感器23。而且,在节气门14上设置有检测节气门开度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4。这些传感器向ECU2输出其传感器输出。
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用于冷却进气道10中的涡轮增压器12的下游侧的进气,其具有中间冷却器13。该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包括中间冷却器13、膨胀箱31、低温散热器32以及电动水泵33,这些各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用于使中间冷却器冷却水循环的中间冷却器冷却水通路34连接。
关于这样构成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根据进气管16的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电动水泵33接收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等而进行动作,从而回路内的中间冷却器冷却水进行循环。具体来说,中间冷却器冷却水依次流过电动水泵33、中间冷却器13、膨胀箱31、低温散热器32,然后返回到电动水泵33,再进行循环。
发动机冷却水回路40包括发动机1、发动机散热器41、膨胀箱42以及水泵43,这些各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用于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发动机冷却水通路44连接。
通过这样构成的发动机冷却水回路40的水泵43进行动作,从而回路内的冷却水进行循环。具体来说,发动机冷却水依次流过水泵43、发动机1、发动机散热器41、膨胀箱42,然后返回到水泵43,再进行循环。
在此,如上所述,ECU2与多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多个进气压力传感器、大气压传感器以及节气门开度传感器连接。
而且,ECU2具有输入电路和中央运算处理单元(以下称为CPU),其中,该输入电路具有对来自各种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波形进行整形,将电压电平修正为规定的电平,将模拟信号值转换为数字信号值等功能。此外,ECU2具有:存储由CPU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以及计算结果等的存储电路;以及向发动机1输出控制信号的输出电路。
此外,ECU2具有判定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的负荷状态判定部3。
通常,在发动机1成为高负荷状态时,由大气压传感器23检测出的大气压PA与由用于检测进气歧管内的压力的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20检测出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变大。此外,在发动机1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下,节气门14的节气门开度变大。
因此,在压力差ΔP大于规定的值,并且节气门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情况下,负荷状态判定部3判定为规定的负荷状态,即高负荷状态。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负荷状态判定部3根据压力差ΔP和节气门开度这两方面的值来判定负荷状态,因此,能够更正确地判定负荷状态。
另外,也可以采用负荷状态判定部根据压力差ΔP与节气门开度中的某一个值来判定负荷状态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采用根据其他信息来判定发动机的负荷状态的方式。
具有上述结构的ECU2具有异常判定部4,该异常判定部4根据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等,来检测出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在包括中间冷却器13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即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ECU2的负荷状态判定部3以及异常判定部4构成本申请发明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以下,使用图2的流程图,来对如下判定处理进行说明:根据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输出等,检测出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在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
在步骤S1中,ECU2判定能否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以及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4等各传感器获得传感器输出,即,判定各传感器是否未发生故障。
在步骤S1中,在不能从各传感器中的至少1个以上的传感器中获得传感器输出的情况下,即,至少1个以上的传感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S1中为“否”),转移到步骤S2,执行传感器故障对应处理。例如向外部报告传感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
在步骤S1中,在能够从各传感器获得可检测的传感器输出的情况下,即,在各传感器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S1中为“是”),转移到步骤S3。
在步骤S3中,ECU2的负荷状态判定部3判定由大气压传感器23检测出的大气压PA和由用于检测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的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20检测出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是否大于规定的值,并且节气门开度是否大于规定的开度。
在步骤S3中,在压力差ΔP在规定的值以下情况下,或者节气门开度在规定的开度以下的情况(S3中为“否”)下,返回步骤S1。
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当压力差ΔP大于规定的值,并且节气门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情况下(S3中为“是”),判定为作为规定的负荷状态的高负荷状态,并转移到步骤S4。
在步骤S4中,ECU2的异常判定部4判定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是否超过了预定的阈值。
在步骤S4中,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都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S4中为“否”),则返回步骤S1。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S4中为“是”),则转移到步骤S5。
然后,在步骤S5中,开始定时器的倒计时。
在步骤S6中,再次由ECU2的异常判定部4判定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是否超过了预定的阈值。
在此,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都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S6中为“否”),则转移到步骤S7,在重置定时器的基础上,返回步骤S1。
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S6中为“是”),则转移到步骤S8,判定定时器的值是否达到了零。
在步骤S8中,在定时器的值未达到零的情况下(S8中为“否”),则转移到步骤S9,在继续定时器的倒计时的基础上,返回步骤S6。
另一方面,在步骤S8中,在定时器的值达到零的情况下(S8中为“是”),则转移到步骤S10,检测为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并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然后,结束本判定处理。
然后,在通过上述判定处理,检测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例如,对涡轮增压器12输出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信号。
由此,即使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例如,劣化引起的零点偏移或实际温度与传感器输出的相关性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停止增压等控制,能够防止节气门14等的热损伤。
在此,在本判定处理中,通过使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来提高异常时的检测力,另一方面进行定时器的倒计时处理。由此,也不会根据噪声等引起的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瞬间的异常值,错误地判定为进气温度异常状态,从而进行不必要的增压的停止控制等。
通过以上的处理,即使在包括中间冷却器13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进气温度异常状态,进一步地,此时通过进行增压的停止等控制,能够防止节气门14等的热损伤。
另外,在步骤S3中,在压力差ΔP大于规定的值并且节气门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情况下,判定为作为规定的负荷状态的高负荷状态,转移到步骤S4,但是也可以在满足任一方的条件时,判定为作为规定的负荷状态的高负荷状态,转移到步骤S4。
另外,在步骤S4、S6中的基于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可以是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本身,此外,也可以是基于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的信号值或温度。此外,不限于直接测量进气管内和进气歧管内的进气的温度而得到的值,也可以是反映进气管内和进气歧管内的进气的温度的测量值,例如进气管和进气歧管自身的温度等。
另外,在步骤S4、S6中的、与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进行比较的阈值以及与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进行比较的阈值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另外,在步骤S4中,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例如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关于步骤S4以后的处理,也可以仅根据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1来执行处理。即,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6中,仅判定是否维持步骤S4的状态(TA1超过阈值的状态)。
此外,在步骤S4中,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例如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关于步骤S4以后的处理,也可以仅根据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传感器输出的值TA2来执行处理。即,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6中,仅判定是否维持步骤S4的状态(TA2超过阈值的状态)。
在此,在本判定处理中,在步骤S3中,作为规定的负荷状态,在负荷状态判定部3判定为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异常判定部4判定进气的冷却状态。接下来,使用图3来说明其理由。
图3是示出发动机的负荷状态与进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一般来说,由于节气门14的稳定使用界限温度为100℃左右,因此,为了防止节气门14的热损伤,优选在进气温度为100℃左右时,进行增压的停止处理。而且,如图3中的B的区域所示,在进气温度为100℃左右的时候是发动机是高负荷状态的时候。由此,在判定为发动机是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多个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正确的进气温度的状态的确认处理即可。
另外,如图3中的A的区域所示,在发动机为低负荷状态时,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测量的进气温度产生背离,另一方面,图3中的B的区域所示的发动机为高负荷状态时,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测量的进气温度大概一致。
即,在发动机是高负荷状态时,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TA2成为与刚被中间冷却器13冷却后的进气温度TA1大致一致的状态,因此,也能够利用测量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TA2的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来适当地判定中间冷却器13的冷却功能是否有异常。
此外,在发动机是高负荷状态时,能够针对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测量的进气温度,使用大致相同的阈值等,更适当地进行使用了阈值的异常判定处理。
另外,如果利用图3所示的特性,则也能够判定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特性异常。具体来说,对进气温度的第一温度差与进气温度的第二温度差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差是在发动机1是低负荷状态,进气温度是低温状态时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测量的,所述第二温度差是发动机1是高负荷状态,进气温度是高温状态时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测量的。如图3所示,通常,第一温度差是大于第二温度差的值。在该值逆转的情况下,即,在第二温度差为大于第一温度差的值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任意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中发生了特性异常。作为此时的特性异常,可以认为是实际温度与传感器输出的相关性异常。
图4是示出根据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输出等,检测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的步骤的时序图。
在此,如图4中的(a)所示,在时刻t0,对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中间冷却器冷却水通路34发生了冷却水泄漏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时刻t0发生了冷却水泄漏后,中间冷却器13的冷却能力不充分,如图4中的(a)所示,由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进气管16内的进气温度TA1和由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的进气歧管15内的进气温度TA2分别上升。
在此,如图4中的(c)所示,如果油门被踩踏,则节气门14的节气门开度变大。而且,在时刻t1,检测出节气门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
此外,通过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如图4中的(b)所示,由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20测量到的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与由大气压传感器23测量到的大气压PA之间的压力差ΔP变大。而且,在时刻t2,能够检测出该压力差ΔP变得比规定的值大。
在此,在时刻t2,检测出节气门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并且,检测出上述的压力差ΔP大于规定的值,因此,负荷状态判定部3在时刻t2判定为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是高负荷状态。
在时刻t2,判定为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是高负荷状态后,如图4中的(d)所示,“异常判定开始允许标志”从“0”切换成“1”。由此,异常判定部4开始将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进气温度TA1以及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的进气温度TA2与事先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处理。
在时刻t2,由于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是高负荷状态,如图4中的(a)所示,进气温度TA1、TA2依然在持续上升。
之后,在时刻t3,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进气温度TA1超过阈值。此时,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的进气温度TA2还未超过阈值。但是,由于成为2个进气温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测量的进气温度超过了阈值的状况,因此,如图4中的(e)所示,在该时刻t3开始异常判定定时器的倒计时。
另外,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发生了零点偏移引起的特性异常,输出比实际温度低的温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2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因此,能够适当地执行用于检测进气温度异常状态的处理。另外,即使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发生了特性异常,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正常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适当地执行异常检测处理。
之后,如图4中的(a)所示,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进气温度TA1超过阈值的状态持续的期间,异常判定定时器的倒计时继续,如图4中的(e)所示,在时刻t4,异常判定定时器的值成为零。
异常判定定时器的值成为零之后,ECU2的异常判定部4检测到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如图4中的(f)所示,在时刻t4,“进气温度异常确定标志”从“0”切换为“1”,判定为在作为进气冷却装置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
而且,在时刻t4,如图4中的(f)所示,在“进气温度异常确定标志”从“0”切换为“1”时,如图4中的(g)所示,将对涡轮增压器12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标志”从“0”切换为“1”。
由此,在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和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中的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例如,劣化引起的零点偏移或实际温度与传感器输出的相关性异常)的情况下,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检测出进气温度异常状态,判定为在包括中间冷却器13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异常判定部4适当地检测因冷却水泄漏而在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中产生异常的情况。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此时进行增压停止控制,因此,在成为图4中的(a)所示的硬件NG区域的温度区域之前,进气温度下降。由此,适当地防止了冷却水的沸腾和节气门14的热损伤等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进气冷却装置,使用了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进气冷却装置,也可以使用空冷式进气冷却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判定为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为规定的负荷状态的情况下,在基于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17的输出的值和基于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19的输出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在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
由此,即使在一个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了特性异常,在发动机1是高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无延迟地可靠地判定为发生了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
(2)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判定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对涡轮增压器12输出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信号。因此,能够防止节气门14等的热损伤。
(3)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大气压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大于规定的值的状态和/或节气门14的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状态的情况下,负荷状态判定部3判定为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是高负荷状态。因此,能够正确地判定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是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的步骤S4与步骤S5之间,插入了作为设置定时器的步骤的步骤S11。
通常,越是被涡轮增压器12增压,进气温度就越是迅速上升。因此,优选越是在涡轮增压器12被强力增压时,越是早期地检测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
在此,大气压PA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是反映了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状态的数值。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1中,根据大气压PA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来设定在步骤S5以后开始倒计时的定时器的设定时间。更具体来说,如图6的图表所示,大气压PA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越大,定时器的设定时间被设定得越短。
通过这种设定,能够根据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状态,将直到判定为发生了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设定得较短,能够更适当地检测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大气压PA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PA2之间的压力差ΔP作为用于把握发动机1的负荷状态的信息来使用,并且作为用于设定直到判定为发生了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的信息来使用。
由此,能够通过较少的信号处理,来进行适当的异常判定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除上述(1)~(3)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4)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上述规定的时间是根据大气压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设定的。
在此,大气压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是反映了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状态的值。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状态,来适当地设定直到判定为在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发生了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
(5)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大气压与进气歧管15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将上述的规定的时间设定为越短。
在此,大气压与进气歧管15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就越能够成为增压的状态。此时,由于进气温度迅速上升,因此,优选早期地检测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根据涡轮增压器12的增压状态,将直到判定为发生了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为止的规定的时间设定得较短,能够更有效地检测出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回路30的异常。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进行变形、改良等,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该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具有:
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其在被设置于增压器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检测进气阀的上游侧的进气管内的进气温度;以及
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其检测被设置于所述进气阀的下游侧的进气歧管内的进气温度,
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的特征在于,该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具有:
负荷状态判定部,其判定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以及
异常判定部,其判定包括所述热交换器的进气冷却装置是否发生了异常,
在由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规定的负荷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异常判定部在基于所述第一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和基于所述第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超过了预定的阈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时间以上时,判定为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时间是根据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来设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越大,所述规定的时间被设定得越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异常判定部判定为所述进气冷却装置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对所述增压器输出要求停止增压的增压停止要求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大于规定的值的状态和/或所述进气阀的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所述规定的负荷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大气压与所述进气歧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大于规定的值的状态和/或所述进气阀的开度大于规定的开度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负荷状态判定部判定为所述内燃机的负荷状态是所述规定的负荷状态。
CN201910308926.XA 2018-04-25 2019-04-17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Active CN110397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020 2018-04-25
JP2018084020A JP6559291B1 (ja) 2018-04-25 2018-04-25 内燃機関の吸気冷却装置異常検知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7502A CN110397502A (zh) 2019-11-01
CN110397502B true CN110397502B (zh) 2021-09-24

Family

ID=67614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08926.XA Active CN110397502B (zh) 2018-04-25 2019-04-17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4261B2 (zh)
JP (1) JP6559291B1 (zh)
CN (1) CN1103975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52908A (ko) * 2019-11-01 2021-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필터 후단 온도센서 진단 방법
CN112081654B (zh) * 2020-09-22 2021-03-19 广州雷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涡轮增压器
JP7380527B2 (ja) * 2020-11-11 2023-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メージ推定装置、及びダメージ推定方法
US20220307447A1 (en) * 2021-03-29 2022-09-29 Aurora Flight Sciences Corporation Charge Air Cooler Bypass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9815B2 (en) * 2000-12-05 2003-03-04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engine control
CN101592066A (zh) * 2008-05-27 2009-12-0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诊断系统
CN104040159A (zh) * 2011-12-22 2014-09-10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异常检测方法
EP2686534B1 (fr) * 2011-03-18 2014-11-19 Renault S.A.S. Procede de detection de la defaillance d'un refroidisseur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WO2015001955A1 (ja) * 2013-07-03 2015-01-08 日野自動車 株式会社 異常判定システム及び異常判定方法
WO2015049451A1 (fr) * 2013-10-01 2015-04-09 Renault S.A.S. Procede de detection de la defaillance d'un refroidisseur d'air suralimente et dispositif de motorisation assoc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6728A (ja) 1983-08-08 1985-02-25 Diesel Kiki Co Ltd 過給圧の制御装置
JP2005188479A (ja) * 2003-12-26 2005-07-14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システムの異常判定装置
US7143580B2 (en) * 2004-10-22 2006-12-05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Virtual compressor outlet temperature sensing for charge air cooler overheating protection
JP5222715B2 (ja) * 2008-12-25 2013-06-26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サの異常検出装置
JP5266039B2 (ja) * 2008-12-25 2013-08-21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異常検出装置
GB2475274B (en) * 2009-11-12 2016-06-15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mpressor and charge air cooler protection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397500B2 (en) * 2010-02-12 2013-03-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airflow restriction of an engine air filter
JP5897403B2 (ja) * 2012-05-25 2016-03-30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異常検出方法
US9488152B2 (en) * 2013-05-29 2016-1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purging condensate from a charge air cooler
JP6146192B2 (ja) * 2013-07-31 2017-06-1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診断装置
US10167806B2 (en) * 2017-05-03 2019-01-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central fuel inje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9815B2 (en) * 2000-12-05 2003-03-04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engine control
CN101592066A (zh) * 2008-05-27 2009-12-0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诊断系统
EP2686534B1 (fr) * 2011-03-18 2014-11-19 Renault S.A.S. Procede de detection de la defaillance d'un refroidisseur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CN104040159A (zh) * 2011-12-22 2014-09-10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异常检测方法
WO2015001955A1 (ja) * 2013-07-03 2015-01-08 日野自動車 株式会社 異常判定システム及び異常判定方法
WO2015049451A1 (fr) * 2013-10-01 2015-04-09 Renault S.A.S. Procede de detection de la defaillance d'un refroidisseur d'air suralimente et dispositif de motorisation assoc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14261B2 (en) 2021-02-09
JP6559291B1 (ja) 2019-08-14
US20190331045A1 (en) 2019-10-31
CN110397502A (zh) 2019-11-01
JP2019190370A (ja)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7502B (zh) 内燃机的进气冷却装置异常检测系统
US10167804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BV diagnostics
US20120179356A1 (en) Control device for turbocharged engine
CN108979840B (zh) 内燃机的egr系统
JP5222715B2 (ja) センサの異常検出装置
US10436158B2 (en) Abnormality detection device for humidity sensor
KR102628574B1 (ko) 내연 기관의 제어 장치
JP6048510B2 (ja) 吸気温センサの異常診断装置及び異常診断方法
US20170101968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723313B1 (ko) 내연 기관의 제어 장치
US10087868B2 (en) Abnormality detector of turbo-charged engine
US20150152775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344697B2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082242B2 (ja) 水温センサの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
JP6860313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及び、エンジン
US20080163679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ontrol Uni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6194278A (ja) 診断装置
US10066557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738713B2 (en) Throttle valve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device
US11293384B2 (en) Engine
JP6559002B2 (ja) ラムダセンサ故障診断方法及び車両用動作制御装置
US20230280217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function criterion of a measuring transducer of a motor vehicle
JP2012112312A (ja) 水温センサ故障判定装置
JP2014020344A (ja) 可変流量型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JP2011153579A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