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7042A -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7042A
CN110397042A CN201910632511.8A CN201910632511A CN110397042A CN 110397042 A CN110397042 A CN 110397042A CN 201910632511 A CN201910632511 A CN 201910632511A CN 110397042 A CN110397042 A CN 110397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ook
sleeve
deep basal
basal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25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nomi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nomi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25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70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7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70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00/00Geometr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E02D2200/11Height being adjustab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07Production methods using a mol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2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details of connection betwee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包括支护柱、冠梁和支撑直梁,支护桩等距间隔设置于深基坑的侧壁,冠梁设置于支护桩的顶部并连接每根支护桩,多层支撑直梁竖向并排设置于深基坑内并通过其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支护桩,支撑直梁通过拉杆与冠梁连接,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拉杆通过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拉杆通过第二挂钩与冠梁内的钢筋笼挂接。本发明具有便于拉杆与支撑直梁连接、提升施工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目前对于开挖的深基坑,内支撑的支撑体系主要采用支撑桩+格构柱的结构,格构柱在加工时需要用电焊进行焊接,其产生的废气污染和光污染对人体有害,而支撑桩施工时,钻机工作时会产生废气污染,以及施工所用泥浆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而且支撑桩止水板的之水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在浇筑支撑梁时,常常把格构柱也浇满混凝土,为后期破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现有的技术中,公告为CN105962878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包括支护桩、冠梁、砼内支撑直梁和拉索,若干支护桩竖直支撑在基坑的内侧周边,冠梁水平固定连接在若干支护桩的顶部,将支护桩按顺序一一连接,砼内支撑直梁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支护桩的侧端,对支护桩的稳定进行支撑。在砼内支撑直梁上设置有垂直穿过砼内支撑直梁轴线的固定孔,拉索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冠梁上,另一端穿过砼内支撑直梁上的固定孔固定连接有托板,通过拉索和托板将砼内支撑直梁进行托起,容易施工,省时省力省钱,无止水板,无废气废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对砼内支撑直梁现浇的过程中,需要在现浇模板内预留固定孔的位置,且现浇模板内一般有钢筋笼,所以操作比较麻烦,浪费时间,影响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具有便于拉杆与支撑直梁连接、提升施工效率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包括支护柱、冠梁和支撑直梁,所述支护桩等距间隔设置于深基坑的侧壁,所述冠梁设置于所述支护桩的顶部并连接每根所述支护桩,多层所述支撑直梁竖向并排设置于深基坑内并通过其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支护桩,所述支撑直梁通过拉杆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所述拉杆通过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所述拉杆通过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冠梁内的钢筋笼挂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通过现浇模板对支撑横梁和冠梁进行现浇的过程中,分别将钢筋笼放进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和冠梁的支撑模板后,先将第二挂钩与冠梁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再向冠梁的现浇模板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拉杆设置第二挂钩的一端与浇筑而成的冠梁形成整体,再将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后,再向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中灌注混凝土,使得拉杆设置第一挂钩的一端与浇筑而成的支撑横梁形成整体,使得冠梁通过拉杆对支撑横梁进行支撑,相比于对比文件中需要预留固定孔供拉索穿过并连接托板的方式,更加容易施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拉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形成整体和第二挂钩与冠梁形成整体,用拉杆的拉力来克服支撑横梁所受到支护柱的部分压力,提高了冠梁对支撑横梁的支撑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杆为可调节结构,所述拉杆包括第一套筒和螺纹杆,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螺纹杆外并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拉杆设置为可调节结构,使得拉杆的长度可以通过第一套筒和螺纹杆的螺纹连接发生相互转动后进行伸长或缩短,从而便于将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二挂钩与冠梁浇筑形成整体后,再将拉杆另一端的第一挂钩通过第一套筒和螺纹杆发生相互转动,从而对拉杆的长度进行改变,使得拉杆的第二挂钩可以挂接到支撑横梁内指定的钢筋笼位置上。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内沿其长度方向对半设置有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所述螺纹杆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的左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的右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挂钩设置于所述第一螺杆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所述第二挂钩设置于所述第二螺杆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螺杆的一端与第一套筒内的左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第二螺杆的一端与第一套筒内的右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当需要对拉杆的长度进行调整时,通过对第一套筒的转动,再通过第一套筒分别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螺纹连接,可以使得拉杆快速伸长或者缩短到需要的长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第一螺杆间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一端与所述第一挂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远离所述第一挂钩的一端穿出所述支撑横梁并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杆外并与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第二螺杆间设置有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一端与所述第二挂钩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套筒远离所述第二挂钩的一端穿出所述冠梁并套设于第二螺杆外并与其螺纹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挂钩与第一螺杆间设置第二套筒,并在支撑横梁预制的过程中,将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并浇灌混凝土时,将第二套筒远离第一挂钩的一端穿出支撑横梁,使得向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内浇灌混凝土并与钢筋笼形成支撑横梁的过程中,第二套筒远离第一挂钩的一端可以穿出现浇好的支撑横梁,便于第二套筒穿出支撑横梁的一端与第一螺杆进行螺纹连接,当需要对支撑横梁破除时,只需要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一螺杆从第二套筒内旋出,旋出后的第一螺杆还可以在下次施工中进行重复使用,节省了材料;同理,将第二挂钩与第二螺杆间设置第三套筒,并在冠梁预制的过程中,将第二挂钩与冠梁内的钢筋笼挂接并浇灌混凝土时,将第三套筒远离第二挂钩的一端穿出冠梁,使得向冠梁的现浇模板内浇灌混凝土并与钢筋笼形成冠梁的过程中,第三套筒远离第二挂钩的一端可以朝向支撑横梁并穿出现浇好的冠梁,便于第三套筒穿出冠梁的一端与第二螺杆进行螺纹连接,当需要对冠梁进行破除时,只需要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二螺杆从第三套筒内旋出,旋出后的第二螺杆还可以在下次施工中进行重复使用,节省了材料。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上沿垂直于轴线方向上设置有转柄。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第一套筒的直径较大,单靠工人的手难以对第一套筒进行转动,通过在第一套筒上设置有转柄,方便通过转柄对第一套筒进行转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沿垂直于其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供所述转柄插接的插接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插接孔,方便将转柄直接插接进插接孔中,从而对第一套筒进行转动,同时,当需要对另一根第一套筒进行转动时,将转柄直接插接进另一根第一套筒的插接孔中,节省了材料。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的两层所述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相邻的两层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连接后,第一拉索可以通过上层支撑横梁对下层支撑横梁提供支撑。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层所述支撑横梁上预制有穿出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一挂环,所述第一拉索的两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挂环挂接的第二挂环,所述第二挂环包括挂嘴和设于所述挂嘴开口处的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的一端与所述挂嘴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挡板与所述挂嘴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扭簧,用于所述活动挡板远离其与所述挂嘴转动连接的一端与所述挂嘴相抵接形成闭环。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横梁现浇的过程中,将第一挂环的一端与支撑横梁中的钢筋笼连接后,再浇灌混凝土,并将第一挂环穿出支撑横梁,当需要将相邻的两层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连接时,通过第一拉索的第二挂环与第一挂环相挂接,在此过程中,第二挂环的活动挡板与第一挂环抵接后,活动挡板发生转动,挂嘴与第一挂环相挂接后,活动挡板远离其与挂嘴的转动连接处在扭簧的作用下与挂嘴相抵接并形成环,使得第一挂环挂接于第二挂环内时更加稳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桩于每层所述支撑横梁的上方上均锚固有第三挂钩,所述第三挂钩通过第二拉索与所述第一挂环挂接,所述第二拉索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挂钩和所述第一挂环挂接的第四挂钩。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护桩上锚固有第三挂钩,并通过第二拉索上的第四挂钩分别与支护桩上的第三挂钩和支撑横梁上的第一挂环进行挂接,使得支护桩通过第二拉索为支撑横梁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在通过现浇模板对支撑横梁和冠梁进行现浇的过程中,分别将钢筋笼放进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和冠梁的支撑模板后,先将第二挂钩与冠梁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再向冠梁的现浇模板内灌注混凝土,使得拉杆设置第二挂钩的一端与浇筑而成的冠梁形成整体,再将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后,再向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中灌注混凝土,使得拉杆设置第一挂钩的一端与浇筑而成的支撑横梁形成整体,使得冠梁通过拉杆对支撑横梁进行支撑,相比于对比文件中需要预留固定孔供拉索穿过并连接托板的方式,更加容易施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二、拉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形成整体和第二挂钩与冠梁形成整体,用拉杆的拉力来克服支撑横梁所受到支护柱的部分压力,提高了冠梁对支撑横梁的支撑性;
三、将第一挂钩与第一螺杆间设置第二套筒,并在支撑横梁预制的过程中,将第一挂钩与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并浇灌混凝土时,将第二套筒远离第一挂钩的一端穿出支撑横梁,使得向支撑横梁的现浇模板内浇灌混凝土并与钢筋笼形成支撑横梁的过程中,第二套筒远离第一挂钩的一端可以穿出现浇好的支撑横梁,便于第二套筒穿出支撑横梁的一端与第一螺杆进行螺纹连接,当需要对支撑横梁破除时,只需要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一螺杆从第二套筒内旋出,旋出后的第一螺杆还可以在下次施工中进行重复使用,节省了材料;同理,将第二挂钩与第二螺杆间设置第三套筒,亦是如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深基坑的支撑体系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深基坑的支撑体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螺纹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挂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护柱;2、冠梁;3、支撑直梁;4、拉杆;41、第一套筒;42、螺纹杆;421、第一螺杆;422、第二螺杆;5、第一挂钩;6、第二挂钩;7、第二套筒;8、第三套筒;9、转柄;10、插接孔;11、第一拉索;12、第一挂环;13、第二挂环;131、挂嘴;132、活动挡板;14、扭簧;15、第三挂钩;16、第二拉索;17、第四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包括支护柱1、冠梁2和支撑直梁3。支护桩等距间隔设置于深基坑的侧壁,用于承受深基坑侧壁的横向推力。冠梁2通过现浇模板现浇于支护桩的顶部并连接每根支护桩,多层支撑直梁3竖向并排通过现浇模板现浇于深基坑内并通过其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支护桩,支撑直梁3通过拉杆4与冠梁2连接。
如图2所示,拉杆4为可调节结构,拉杆4包括第一套筒41和螺纹杆42。第一套筒41内沿其长度方向对半设置有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螺纹杆42包括第一螺杆421和第二螺杆422。第一螺杆421的一端与第一套筒41内的左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第二螺杆422的一端与第一套筒41内的右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
结合图2和图4,第一螺杆421远离第一套筒4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的第一挂钩5,第一挂钩5与第一螺杆421间设置有第二套筒7,第二套筒7一端与第一挂钩5焊接,第二套筒7远离第一挂钩5的一端穿出支撑横梁并套设于第一螺杆421外并与其螺纹连接。第二螺杆422远离第一套筒4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冠梁2内的钢筋笼挂接的第二挂钩6,第二挂钩6与第二螺杆422间设置有第三套筒8,第三套筒8一端与第二挂钩6焊接,第三套筒8远离第二挂钩6的一端穿出冠梁2并套设于第二螺杆422外并与其螺纹连接。第一套筒41沿垂直于其轴线方向上开设有插接孔10,插接孔10中插接有便于转动第一套筒41调节拉杆4长度的转柄9。
结合图2和图3,相邻的两层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11连接,每层支撑横梁上在其现浇时预制有穿出支撑横梁的第一挂环12,第一拉索11的两端挂接有用于与第一挂环12挂接的第二挂环13。第二挂环13包括挂嘴131和设于挂嘴131开口处的活动挡板132,活动挡板132的一端与挂嘴131转动连接。活动挡板132与挂嘴131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扭簧14,用于活动挡板132远离其与挂嘴131转动连接的一端与挂嘴131相抵接形成闭环(参见图5)。支护桩于除第一层外的每层支撑横梁的上方上均锚固有第三挂钩15,第三挂钩15通过第二拉索16与第一挂环12挂接,第二拉索16两端分别挂接有用于与第三挂钩15和第一挂环12挂接的第四挂钩17。
具体施工步骤:
步骤1、按深基坑的开外线外均匀间隔打入支护桩至设计深度,在本实施例中,支护桩为PHC管桩,以承受深基坑侧壁的横向推力;
步骤2、通过现浇模板对每根支护桩的顶部通过现浇模板现浇冠梁2进行连接,在对冠梁2进行现浇的过程中,先将第二挂钩6与冠梁2的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并使第三套筒8远离第二挂钩6的一端穿出冠梁2,再向冠梁2的现浇模板内灌注混凝土,使得第二挂钩6与部分第三套筒8与浇筑而成的冠梁2形成整体,便于第三套筒8穿出冠梁2的一端与第二螺杆422进行螺纹连接;
步骤3、通过现浇模板对两根支护桩之间通过现浇模板现浇支撑直梁3进行连接,支撑直梁3的两端分别与支护桩锚固连接,在对支撑直梁3进行现浇的过程中,先将第一挂钩5与支撑直梁3的现浇模板中的钢筋笼挂接,并使第二套筒7远离第一挂钩5的一端穿出支撑直梁3,再向支撑直梁3的现浇模板浇灌混凝土,使得第一挂钩5与部分第二套筒7与浇筑而成的支撑直梁3形成整体,便于第二套筒7穿出支撑直梁3的一端与第一螺杆421进行螺纹连接,同时,在对支撑横梁进行现浇的过程中,将第一挂环12的一端与支撑横梁中的钢筋笼连接后,再浇灌混凝土,并将第一挂环12穿出支撑横梁;
步骤4、再通过对第一套筒41的转动,再通过第一套筒41分别与第一螺杆421和第二螺杆422的螺纹连接,使得第一螺杆421顺利与第二套筒7螺纹连接,以及第二螺杆422顺利与第三套筒8螺纹连接;
步骤5、将相邻的两层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11进行连接,并将第一拉索11两端上的第二挂环13分别与上下两侧相邻的支撑横梁的第一挂环12挂接,用于上层支撑横梁对下层横梁进行支撑;
步骤6、支护桩于除第一层外的每层支撑横梁的上方锚固有第三挂钩15,并通过第二拉索16上的第四挂钩17分别与支护桩上的第三挂钩15和支撑横梁上的第一挂环12进行挂接,使得支护桩通过第二拉索16为支撑横梁提供支撑,从而完成对深基坑的支护;
步骤7、在后续对深基坑的支护进行拆除的过程中,当需要对支撑横梁破除时,只需要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一螺杆421从第二套筒7内旋出,旋出后的第一螺杆421还可以在下次施工中进行重复使用,节省了材料;同理,当需要对冠梁2进行破除时,只需要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二螺杆422从第三套筒8内旋出,旋出后的第二螺杆422还可以在下次施工中进行重复使用,节省了材料;而对于第一拉索11,直接将第二挂环13从第一挂环12中取出,即可对第一拉索11进行拆除并收集,同时,对于第二拉索16,直接将第二拉索16上的第四挂钩17从第三挂钩15和第一挂环12上取下,即可对第二拉索16进行拆除并收集。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包括支护柱(1)、冠梁(2)和支撑直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等距间隔设置于深基坑的侧壁,所述冠梁(2)设置于所述支护桩的顶部并连接每根所述支护桩,多层所述支撑直梁(3)竖向并排设置于深基坑内并通过其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支护桩,所述支撑直梁(3)通过拉杆(4)与所述冠梁(2)连接,所述拉杆(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所述拉杆(4)通过所述第一挂钩(5)与所述支撑横梁内的钢筋笼挂接,所述拉杆(4)通过所述第二挂钩(6)与所述冠梁(2)内的钢筋笼挂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4)为可调节结构,所述拉杆(4)包括第一套筒(41)和螺纹杆(42),所述第一套筒(41)套设于所述螺纹杆(42)外并与所述螺纹杆(42)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41)内沿其长度方向对半设置有左旋内螺纹和右旋内螺纹,所述螺纹杆(42)包括第一螺杆(421)和第二螺杆(422),所述第一螺杆(4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41)内的左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杆(4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41)内的右旋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挂钩(5)设置于所述第一螺杆(421)远离所述第一套筒(41)的一端,所述第二挂钩(6)设置于所述第二螺杆(422)远离所述第一套筒(41)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钩(5)与所述第一螺杆(421)间设置有第二套筒(7),所述第二套筒(7)一端与所述第一挂钩(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7)远离所述第一挂钩(5)的一端穿出所述支撑横梁并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杆(421)外并与其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挂钩(6)与所述第二螺杆(422)间设置有第三套筒(8),所述第三套筒(8)一端与所述第二挂钩(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套筒(8)远离所述第二挂钩(6)的一端穿出所述冠梁(2)并套设于第二螺杆(422)外并与其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41)上沿垂直于轴线方向上设置有转柄(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41)沿垂直于其轴线方向上设置有供所述转柄(9)插接的插接孔(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层所述支撑横梁通过第一拉索(1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支撑横梁上预制有穿出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一挂环(12),所述第一拉索(11)的两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挂环(12)挂接的第二挂环(13),所述第二挂环(13)包括挂嘴(131)和设于所述挂嘴(131)开口处的活动挡板(132),所述活动挡板(132)的一端与所述挂嘴(131)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挡板(132)与所述挂嘴(131)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扭簧(14),用于所述活动挡板(132)远离其与所述挂嘴(131)转动连接的一端与所述挂嘴(131)相抵接形成闭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于每层所述支撑横梁的上方上均锚固有第三挂钩(15),所述第三挂钩(15)通过第二拉索(16)与所述第一挂环(12)挂接,所述第二拉索(16)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挂钩(15)和所述第一挂环(12)挂接的第四挂钩(17)。
CN201910632511.8A 2019-07-13 2019-07-13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Pending CN1103970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2511.8A CN110397042A (zh) 2019-07-13 2019-07-13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2511.8A CN110397042A (zh) 2019-07-13 2019-07-13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7042A true CN110397042A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25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2511.8A Pending CN110397042A (zh) 2019-07-13 2019-07-13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704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7300A (zh) * 2021-03-22 2021-06-29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先筑冠梁的phc支护管桩施工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80939U (zh) * 2015-06-12 2015-11-18 谢纯 一种桅杆式双排桩支护系统
CN105155548A (zh) * 2015-06-02 2015-12-16 谢纯 一种拉索式双排桩(墙)支护结构
CN105862878A (zh) * 2016-05-30 2016-08-17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CN106963219A (zh) * 2017-06-05 2017-07-21 刘国锋 一种衣架
CN207129113U (zh) * 2017-08-21 2018-03-23 三峡大学 一种近岸水上可移动动力景观浮台
CN108331325A (zh) * 2018-02-08 2018-07-27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悬挑脚手架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8612110A (zh) * 2018-05-07 2018-10-02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复合式支护施工方法
CN108951654A (zh) * 2017-07-30 2018-12-07 叶长青 不同开挖深度地下室支护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5548A (zh) * 2015-06-02 2015-12-16 谢纯 一种拉索式双排桩(墙)支护结构
CN204780939U (zh) * 2015-06-12 2015-11-18 谢纯 一种桅杆式双排桩支护系统
CN105862878A (zh) * 2016-05-30 2016-08-17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CN106963219A (zh) * 2017-06-05 2017-07-21 刘国锋 一种衣架
CN108951654A (zh) * 2017-07-30 2018-12-07 叶长青 不同开挖深度地下室支护施工方法
CN207129113U (zh) * 2017-08-21 2018-03-23 三峡大学 一种近岸水上可移动动力景观浮台
CN108331325A (zh) * 2018-02-08 2018-07-27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悬挑脚手架施工装置及方法
CN108612110A (zh) * 2018-05-07 2018-10-02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复合式支护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7300A (zh) * 2021-03-22 2021-06-29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先筑冠梁的phc支护管桩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7808B (zh) 一种全装配式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体系
CN108643192A (zh) 深基坑支撑支护超长钢管立柱桩施工方法
CN211898338U (zh) 一种防止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装置
CN206467667U (zh) 一种采用膨胀式固定钢筋网片的桩间挂网喷锚围护结构
CN104563119A (zh) 旋转式水上打桩导架
CN106869032B (zh) 一种桥梁承台系梁施工方法
CN110397042A (zh) 一种深基坑的支撑体系
CN109898669B (zh) 一种逆作法地下首层梁柱节点施工方法
JP2015001113A (ja) 構真柱の建込み方法
CN106930274B (zh) 一种钢筋笼位置固定的全套筒回转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CN206859713U (zh) 叠合式侧壁的支撑结构
CN213358614U (zh) 混凝土灌注时对钢筋笼进行纵向限位的结构
CN209742389U (zh) 一种预制柱甩筋的调直定位机具
CN111827648A (zh) 下撑式悬挑脚手架施工装置及方法
CN203049568U (zh) 桩钢筋笼循环利用固定装置
CN204510221U (zh) 旋转式水上打桩导架
CN207538040U (zh) 钻孔桩钢筋笼可拆卸循环吊筋
CN108708377B (zh) 一种桥梁灌注桩用桩头破剪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6941596U (zh) 一种吊装钢筋笼的扁担梁装置
CN207193962U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混凝土预制管桩植入沉桩系统
CN207193959U (zh) 一种灌注桩钢筋笼承载固定装置
CN204551494U (zh) 一种钢板桩围堰内支撑叠加下放施工装置
CN212801558U (zh) 一种深基坑混凝土灌注桩悬臂支护结构
CN104343129B (zh) 用于制造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圆筒风机基础的反转模板
CN207244627U (zh) 一种用于有虚孔的格构立柱桩的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