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3941A -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3941A
CN110393941A CN201810379139.XA CN201810379139A CN110393941A CN 110393941 A CN110393941 A CN 110393941A CN 201810379139 A CN201810379139 A CN 201810379139A CN 110393941 A CN110393941 A CN 110393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humidification device
shell
moisture absorption
impeller
absorption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91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3941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791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3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3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3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3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conden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3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b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80Wa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湿装置及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所述除湿装置具有用于从干燥空气中去除和吸收湿气的第一液体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液体循环回路具有吸湿液体,其中除湿装置包括第一接触空间、第二接触空间,还包括第一叶轮、第二叶轮用于使所述吸湿液体对于所述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的表面积增大,所述除湿装置具有交替工作模式,相对于利用冷媒的冷凝干燥的方法,可连续进行去湿且需要时对吸湿液体进行再解吸,有利于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利用吸湿液体对介质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有关针对空气进行除湿的技术中,其中一种是借助冷媒为载体的制冷系统所进行的冷凝干燥来工作,这种方式需要消耗制冷系统提供的能量,成本相对较高,如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不需要冷媒的除湿技术。
发明内容
与此相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相对降低成本的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包括第一叶轮、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一壳体内,该第一加热装置的通电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该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该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叶轮、第二加热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加热装置的通电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该第二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吸湿液体,和/或,所述第二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者,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吸湿液体,该加热装置能够加热和解吸至少部分地吸收水分的所述吸湿液体,和 /或,所述第一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除湿装置的主电机电性连接,所述主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切换组件的阀芯机械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该主电机控制所述阀芯处于导通干燥空气进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接触空间的位置,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该主电机控制所述阀芯处于导通所述干燥空气进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接触空间的位置,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权利要求上述除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运行阶段控制所述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第一泵叶轮转动,经第一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第一接触空间;
控制第一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二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或者,在第二运行阶段控制所述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第二泵叶轮转动,经第二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第二接触空间;
控制第二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一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本发明通过以上所提供的除湿装置及其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可实现:在第一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吸湿液体,和/或,所述第二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者,第二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吸湿液体,该加热装置能够加热和解吸至少部分地吸收水分的所述吸湿液体,和/或,所述第一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吸湿液体能够交替在第一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第二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相对于利用冷媒的冷凝干燥的方法,可连续进行去湿、且需要时对吸湿液体进行再解吸而恢复吸湿能力,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方案除湿装置的示意立体图,除湿装置具有两个紧凑安装的干燥部件和切换阀;
图2为图1所示除湿装置的第一运行阶段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除湿装置的第二运行阶段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其中一个干燥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干燥部件的侧视图;
图6为图5所示干燥部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沿图4中B-B线所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2所示,除湿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干燥部件101、第二干燥部件103,除湿装置还包括切换阀200,第一干燥部件与第二干燥部件相组装固定、或者通过切换阀200的壳体201间接组装、通过连接板件间接组装,第一、第二干燥部件可分开制造,选用对称结构,方便批量制造。
切换阀200的导通流道用于导入或导出物质流或空气流,比如环境空气。切换阀200,干燥部件101并且有除湿和/或解吸能力的。具体地,切换阀200包括驱动轴31、主电机32、阀芯,驱动轴一部分与电机连接、一部分与阀芯连接,切换阀200的阀芯经由主电机32的驱动轴31驱动,或根据气体流的控制目标的流动换向或运行周期来调节/设定阀芯的动作,一种情况下,切换阀200的四个接口部,分别作为干燥空气进口部27、干燥空气排出口部28、解吸空气进口部29和解吸空气排出口部30,每一个干燥部件101具有入口管22和出口管23。
第一干燥部件101、第二干燥部件103大致镜像对称布置,各自的入口管22对称设置、各自的出口管23也对称布置,以下以第一干燥部件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待干燥的空气来说,第一干燥部件作为吸收单元,指的是吸收待干燥空气或工作环境中的空气的水分,对于第一干燥部件内的工作介质如含盐溶液来说,第一干燥部件也作为解吸组件,指的是,通过加热使得含盐溶液的水分被解吸出来、而恢复吸湿能力。本技术方案的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第二干燥部件交替作业,一个进行干燥时、另一个进行解吸或不干燥,能够交替运行,在另一个干燥部件解吸后恢复吸湿能力再进行干燥作用,相对减少除湿过程的中断可能、实现除湿装置的续航力,同时不需要过多的添加吸湿液体、相对降低成本;再通过切换阀200 切换第一干燥部件、第二干燥部件的作业模式,实现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第二干燥部件交替进行除湿或解吸,有利于实现连续的除湿运行(和解吸运行),使得周围的大气氛围或周围的工作空间能够按需要连续地或必要时不间断地除湿尤其对于潮湿空间或新建筑物等的除湿非常有利。
请再结合参考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方案具体地,第一干燥部件 101包括第一加热装置7、第一叶轮9、第一壳体14,该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16位于该第一壳体14内,该第一加热装置7的通电端口71位于第一壳体外,该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支架72,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该第一壳体14固定连接,且第一壳体与第一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
第二干燥部件103与第一干燥部件101的结构对称设置,组装时方便组合固定,该第二干燥部件103包括第二加热装置50、第二叶轮,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51,该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加热装置的通电端口500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外,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该第二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
第一加热装置7通电时,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16加热第一壳体内的吸湿液体4,和/或第二叶轮转动,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即第二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相交替地,除湿装置的第二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第二壳体内的吸湿液体,该加热装置能够加热和解吸至少部分地吸收水分的吸湿液体,和/或,第一叶轮9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9所在的接触空间(即第一接触空间100),且该吸湿液体4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第一干燥部件101的第一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轴20、第一叶轮9,第一电机12与第一电机轴20机械连接,第一电机轴 20与第一叶轮9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一干燥部件101的第一解吸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装置7,该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16至少部分伸入第一壳体内14,该加热管体16与吸湿液体4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吸收或去除进入第一接触空间100的空气中水分。
第二干燥部件103的第二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二电机52、第二电机轴、第二叶轮,第二电机52与第二电机轴机械连接,第二电机轴与第二叶轮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干燥部件103的第二解吸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加热装置50,该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至少部分伸入第二壳体51内,该加热管体与吸湿液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吸湿液体4包括盐介质以及稀释该盐介质的水介质;第一干燥部件 101的第一入口管22、第一出口管23分别与第一壳体一体连接,第一入口管22的管道与该第一接触空间100连通,第一出口管23的管道与该第一接触空间100连通,第一叶轮9位于第一壳体14内,从而形成第一接触空间100,除湿装置的第一壳体14包括第一底座202、第一盖体203,第一底座202与第一盖体203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204密封设置,且第一接触空间100位于第一底座202与第一盖体203之间。
第二干燥部件103的第二入口管53、第二出口管54,与第一干燥部件101的入口管及出口管,对称布置,第二入口管53、第二出口管54分别与第二壳体51一体连接,第二入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二接触空间连通,第二出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二接触空间连通,第二叶轮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从而形成第二接触空间,除湿装置的第二壳体51也包括第二底座511、第二盖体512,第二底座511与第二盖体512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且第二接触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
切换阀200作为切换组件,该切换组件包括第一进口管、第一排出管、第二进口管、第二排出管以及所述第三壳体,其中第一进口管、第一排出管、第二进口管、第二排出管形成切换阀200的四个接口部,具体地,一种情况下,第一进口管的管口部作为干燥空气进口部27、第二排出管的管口部作为干燥空气排出口部28、第二进口管的管口部作为解吸空气进口部29、第二排出管的管口部作为解吸空气排出口部30,切换阀200的壳体201作为除湿装置的第三壳体,该第三壳体201的连通通道与第一出口管23的出口连通,且该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管54的出口连通,第一接触空间100排出的干燥空气与第二接触空间100’排出的干燥空气在所述第三壳体201内汇聚,也就是说第一接触空间排出的被干燥空气、第二接触空间排出的被干燥空气都从第一壳体内先汇合,再通过切换阀的第一排出管28排出到工作空间,比如洗碗机或干衣设备或的除湿区等需要干燥的空间或区域。进一步地第一进口管与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一进口管的管道与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一排出管与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一排出管的管道与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二进口管与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二排出管的管道与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二排出管与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二排出管的管道与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制造集成化程度更高。
第一壳体14还包括第一基体壳205,第一加热装置7与第一基体壳 205固定连接,该第一基体壳205与第一底座202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206密封设置,从而形成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17,第一进口管 27作为第一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第一进气通道用于将待干燥空气输送到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第二壳体51还包括第二基体壳513,第二加热装置50与该第二基体壳513固定连接,该第二基体壳513与第二底座511 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从而形成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第二进口管29作为第二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第二进气通道用于将解吸空气输送到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再通过第二排气管30将解析后的解吸空气排出除湿装置以外。
切换阀200的阀芯设置有阀腔,阀腔导通干燥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流通到第一接触空间100,或阀腔导通干燥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流通到第二接触空间;解吸运行时,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22流通到第一液体储存器17,或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53换向到第二液体储存器。
具体地,除湿装置在第一运行阶段中,在第一接触空间100中吸收湿气而在第二解吸组件中进行解吸:阀腔导通干燥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22 流通到第一接触空间100,此时吸湿液体4在第一接触空间100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53流通到第二液体储存器,吸湿液体4在第二加热装置50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第二出口管23与第二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排出解吸空气。
除湿装置在第二运行阶段中,在第二接触空间中吸收湿气而在第一解吸组件中进行解吸:阀腔导通干燥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53流通到第二接触空间,此时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22流通到第一液体储存器17,吸湿液体4在第一加热装置7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第一出口管23与第一液体储存器17的内腔连通,从而排出解吸空气。
第一干燥部件101包括泵叶轮8,上述第二干燥部件103也包括另一泵叶轮。第一干燥部件101、第二干燥部件103分别包括吸湿液体4,此处定义吸湿液体4为具备吸收水分的液态介质,具体可为含盐溶液、比如氯化锂溶液4;第一干燥部件101、第二干燥部件103均包括初级循环回路,以第一干燥部件来讲,初级循环回路包括吸湿液体4以及泵,泵的泵叶轮8与电机12形成该泵的主要部分,泵用于输送吸湿液体4。泵将吸湿液体4从储存器17的壳体3内经由泵叶轮8泵送到叶轮9所在的空间区域,即接触空间100,该接触空间用于空气与叶轮驱动的吸湿液体4。除湿装置的第一壳体14作为壳体件,也可称为风扇壳体14,该壳体件位于叶轮外侧,第一干燥部件101、第二干燥部件103均包括次级循环回路,以第一干燥部件来讲,其中一方面,干燥空气从围绕该设备的工作空间11 经由入口管22流至叶轮9,另一方面,干燥空气从风扇壳体14经由出口管23朝向切换阀200的流通通道,再向工作空间11流出出口管23。
泵叶轮8可为空心锥形轮,空心锥形轮与电机12连接,在电机12的驱动下进行转动,具体地电机驱动轴的部分伸入泵叶轮内,以带动泵叶轮转动;电机12作为驱动器来驱动叶轮9,进一步地,泵叶轮8与叶轮9 一体成形设置或者限位连接为整体结构,比如借助注塑成型方法由塑料制造,在电机的驱动轴20的作用下,叶轮转动,泵叶轮也受电机12的驱动,驱动组件的结构集成度较高。
泵叶轮8具有径向定向的肋25,肋25改进泵送作用。储存器17中的液体由此更强地进入转动,使得泵送力由于离心力是更大的。液体附着在泵叶轮8上,并且向外沿着径向方向被挤压,并且由于泵叶轮8的锥形的或倾斜的造型,有利于将吸湿液体向上运送或运送至驱动组件。也可以考虑的是,在给泵叶轮8的空心锥体进行轻微的外部加筋,在空心锥体和风机壳体的锥体平台之间的间隙中实现液体输送。
第一干燥部件的泵叶轮8作为第一泵叶轮,与第一电机轴2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泵叶轮8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基体壳205或者第一液体储存器17内,且与至少部分吸湿液体4相接触,通过第一电机轴20带动泵叶轮8转动,该第一泵叶轮8的外侧表面形成吸液通道,该吸液通道的一端与液体储存器17的内腔连通,该吸液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触空间100 连通,并且在第一叶轮9的转动下发生雾化,该雾化的吸湿液体与干燥空气接触,吸收空气水分后的吸湿液体4通过泵叶轮8与第一底座202之间的通道回收到第一液体储存器17内。
第二驱动组件的第二泵叶轮与第二电机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泵叶轮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基体壳513或者第二液体储存器内,且至少部分吸湿液体相接触,通过第二电机轴带动第二泵叶轮转动,该第二泵叶轮的外侧表面形成吸液通道,该吸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该吸液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接触空间连通,并且在第二叶轮的转动下发生雾化,该雾化的吸湿液体与干燥空气接触,吸收空气水分后的吸湿液体通过第二泵叶轮与第二底座之间的通道回收到第二液体储存器内。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用于控制上述除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运行阶段控制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第一泵叶轮转动,经第一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第一接触空间;
控制第一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二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或者,在第二运行阶段控制所述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第二泵叶轮转动,经第二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第二接触空间;
控制第二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一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除湿装置的运行,具体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的控制器34,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除湿装置的主电机32电性连接,主电机的电机轴31与切换组件的阀芯机械连接,控制器34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给主电机32,该主电机32控制阀芯处于导通干燥空气进入除湿装置的第一接触空间100 的位置,此时吸湿液体4在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控制器34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给主电机32,该主电机32控制阀芯处于导通干燥空气进入除湿装置的第二接触空间的位置,此时吸湿液体在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控制系统能够交替进行第一运行阶段、第二运行阶段;控制器34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给主电机32,当吸湿液体在第一接触空间 100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时,控制阀芯在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53 流通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的位置,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50通电加热,吸湿液体在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除湿装置的第二出口管54与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从而除湿装置在第一运行阶段中,在第一接触空间100中吸收湿气、在第二液体储存器中进行解吸。
控制器34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给主电机32,当吸湿液体在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时,控制阀芯在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22流通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17的位置,并控制第一加热装置7通电加热,吸湿液体4在第一加热装置7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除湿装置的第一出口管23与第一液体储存器17的内腔连通,从而除湿装置在第二运行阶段中,在第二接触空间中吸收湿气、在第一液体储存器17中进行解吸。
这种串联运行方式,即至少两个干燥部件的交替运行,在需要时能够高效地实现连续的并且尤其节省空间的运行以对空间等进行空气除湿,所述干燥部件与切换阀彼此连接,或所述切换阀连接到这两个单元之间。
吸湿溶液为盐水溶液,比如氯化锂溶液作为吸湿液体相对于冷媒介质,能够增加除湿装置的除湿功率。
除湿装置的各个干燥部件包括驱动组件9,能够增大接触空间内吸湿液体的有效吸附表面积,可在相对较小的安装空间中同时低成本地增加除湿效率。
通过第一叶轮或者第二叶轮的高速运转,在较小的空间内,同时吸湿液体尽可能有效地被分配或喷洒/雾化。也就是说,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小的液滴,使得产生吸湿液体的累计达到的尤其大的接触面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增加吸湿液体与待干燥的干燥空气最大化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吸湿液体被分成大量相对小的液滴并被抛甩穿过干燥空气或抛甩到干燥空气中。此外,由于吸湿液体碰撞在风扇壳体的内壁,吸湿液体能够被喷洒/分配并且接触面积相应地增大。在风扇壳体的壁上流走的吸湿液体也增加了吸湿液体与干燥空气的接触面积,这对干燥和效率起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风扇壳体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分离单元或分离元件,当然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单独的分离元件。这些分离元件能够从干燥空气中分离吸湿液体,例如相对增加分离单元的表面积,使得被分配或雾化的吸湿液体能够附着于其上并且与干燥空气分开。更进一步地,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环形通道或螺旋形通道15,该通道被集成在风扇壳体中或构成离心式风扇或径流式风扇的压力侧。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干燥空气是气体,尤其空气,所述空气用于干燥潮湿的对象或潮湿的空间从而在干燥过程中吸收湿气。也就是说,在干燥过程之前,干燥空气通常是相对干燥的,然后是相对潮湿的。
吸湿液体用于从干燥空气中去除湿气;也就是说,所述吸湿液体或所述吸湿液体对干燥空气进行干燥。
主循环回路以有利的方式构成用于从干燥空气中去除湿气。干燥空气本身以有利的方式在次级循环回路中循环并且仅在将周围空间或大气氛围考虑在内的条件下视为闭合的循环回路。借助于干燥空气优选干燥潮湿的对象或周围空间。在此,干燥空气例如被导向或主动吹向潮湿的对象/ 空间壁,在那里从这些对象中吸收湿气,并且紧接着应当/能够以一定程度再生。次级循环回路仅构成作为开放的“循环回路”或整个“空间空气循环回路”的一部分。
本技术方案考虑不同的物质作为吸湿液体,比如一系列的电解液,通常是具有吸湿特性的溶液,所述溶液具有解离离子,例如盐。吸湿液体可以考虑氯化锂水溶液作为吸湿液体。也可以考虑使用其它水溶液,例如醇溶液,尤其甲醇溶液。吸湿液体的选择取决于待除湿的或周围空间的参数或取决于针对关于相应干燥过程要求。对此决定性因素例如能够是溶液沸点的选择、吸湿性的强度、吸湿液体例如出于健康方面的原因是否已被批准使用的问题等。
如果吸湿液体与潮湿的干燥空气接触,也就是说,相应湿气从干燥空气转移到吸湿液体上,那么所述吸湿液体也能够以再次被浓缩,以便吸湿液体也能够继续用于给干燥空气除湿。因此,主循环回路能够包括用于提高吸湿液体或吸湿液体的浓度的设备,比如加热装置。通过相应的加热,随后能够从吸湿液体中蒸发尤其来自于空间的潮湿的对象/壁的液体,由此吸湿液体的浓度能够再次提高。原则上可行的是,为此在根据本发明发明的设备内使用固有的加热设备。
本实施例中叶轮9围绕电机12的驱动轴20转动,使得风扇10或通风装置10一方面能够驱动、运送干燥空气。另一方面,叶轮9能够借助其轮叶叶片13,该叶片13有利于分配液体,液体借助空心锥形轮8运送或强力泵送至叶轮9,具体地,由于作用在液体上的离心力和风扇壳体14 内部的干燥空气的涡流,液体被分得非常细或雾化。由此能够产生液体与干燥空气的尤其大的接触面,使得尤其有效并且相对快地实现干燥。
液体附着到泵叶轮8外侧或沿着泵叶轮8向上迁移直至隔片24,在隔片处液体脱离或被径向向外抛甩并且已经部分地分成液滴,再通过风扇 9附加地雾化或分散。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风扇壳体中的涡流,也产生液体在干燥空气中细微的分散和混合并且改进干燥性。
环形通道15或螺旋形通道15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径向向外被抛甩或加速/驱动的液体与通道15的壁碰撞,并且一部分被再次细微地分散和雾化,而另一部分保持吸附在这些通道壁上或在这些通道壁处向下流动。由此,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液膜通过其与干燥空气的接触面也有助于干燥,并且同时由此实现液体与从次级循环回路2的干燥空气分开或分离。相对保持初级循环回路1的液体尽可能地不排放到次级循环回路2,有利于增加干燥或除湿程度。
通过从干燥空气中分出或分离液体产生大致闭合的液体循环回路,使得后续不必再补充液体初级循环回路1或者减少补充液体到初级循环1的补充量。这改进运行方式或降低运行时的维护和服务耗费。
此外,在吸湿液体从潮湿的干燥空气吸收水之后排出或再生或浓缩吸湿液体,有利于吸湿液体的循环使用。具体地,加热装置7的加热管体 16也可称为管状加热棒。加热棒设置的储存器17中并且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借助至少一个传感器33或热电偶33,例如NTC等,和仅示意性示出的控制器34。由此,被稀释的吸湿液体4能够再生或浓缩以再次用于随后或紧接着的干燥。
将切换阀26或切换阀200设置作为液体分布单元用于分配用于至少四个进口或输入口和/或至少四个排出口或输出口的工作物质流或(略微或多或少的潮湿的)气体流,其中设有围绕旋转轴31转动的换向元件或转接装置。
关于储存器17,在干燥部件101或储存器17的正常运行位置时,储存器17的进口18和/或排出口19通过以下方式设置:排出口19设置在吸湿液体4中或设置在液面以下。因此,该液体能够有利地由泵叶轮8泵出。在运行时,储存器17经由输入通道18填充液体。在此,在从干燥空气中吸收水/湿气之后,被分离出来的液体能够从接触空间或风扇壳体14 的和/或其他分离单元或分开单元处回流,使得实现初级循环回路1。
在干燥部件101的全部倾斜位置时,通道18或其开口通过以下方式设置或构成,必要时位于通道18中液体向下朝着干燥部件101的底部(在正常运行位置中朝向加热管体16流出或回流,或通道18被清空或设置在液面上方的区域171。相应的内容也适用于出口19,该出口在工作位置(根据图5)时位于液位下方,以便液体流回到储存器17内。发明出口 19根据图2至图5形成空心锥形轮8或泵叶轮8或其表面。
此外,干燥部件101具有有利的空腔21或突起部21,在倾斜位置中,尤其在相对于正常运行位置旋转180°的倾斜位置中(“倒置”),液体能够流入到空腔或突起部中并且被储存,使得入口18和/或出口19处于或设置在液面之上。
以上几种方式说明,排出口19和/或进口18通过以下方式构成:这些在干燥部件101的以锐角的方式倾斜的位置中排空或流出。如果干燥部件101继续倾斜/倾斜地更厉害,那么至少排出口和/或进口的开口设置在液面之上。
储存器17具有储存容积,储存容积大于液体的静态体积,即液体在静止时或当初级循环回路1不运行时的体积。在运行时,以部分吸湿液体附着在泵叶轮8上并且处于风扇壳体14或接触空间中用于干燥除湿,储存器17内的液体体积暂时小于静态体积。
因此,储存器17比吸湿液体4的静态体积大一个体积差,使得该体积差在液面之上被气体/空气填充。该体积差大至使得除湿装置在倾斜的位置时,排出口19/进口18至少部分位于液位上方,那么当由于疏忽在运输或安装时干燥部件101可能被横向放置时,液体不会泄漏或泄露的可能性很低,比如除湿装置运送期间吸湿液体4不会泄露或洒出,减少后续补充液体的可能,另外,除湿装置从制造到安装液体都不会泄漏或泄露的可能性很低。

Claims (13)

1.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包括第一叶轮、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一壳体内,该第一加热装置的通电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外,该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该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叶轮、第二加热装置,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加热装置的通电端口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该第二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之间相对密封设置;
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吸湿液体,和/或,所述第二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或者,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加热装置通电时,所述加热管体加热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吸湿液体,该加热装置能够加热和解吸至少部分地吸收水分的所述吸湿液体,和/或,所述第一叶轮转动,所述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接触空间,且该吸湿液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解吸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叶轮,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轴机械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轴与所述第一叶轮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一解吸组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该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该加热管体与所述吸湿液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解吸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二叶轮,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轴机械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轴与所述第二叶轮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解吸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加热装置,该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管体位于该第二壳体内,该加热管体与所述吸湿液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液体包括盐介质以及稀释该盐介质的水介质;所述除湿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连接的第一入口管、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连接的第一出口管,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一接触空间,所述第一入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一接触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一接触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叶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从而形成所述第一接触空间,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底座、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底座与第一盖体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且所述第一接触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一体连接的第二入口管、与所述第二壳体一体连接的第二出口管,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二接触空间,所述第二入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二接触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管的管道与该第二接触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叶轮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从而形成所述第二接触空间,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底座、第二盖体,所述第二底座与第二盖体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盖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包括第三壳体,该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管的出口连通,且该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接触空间排出的所述干燥空气与所述第二接触空间排出的所述干燥空气在所述第三壳体内汇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切换组件,切换组件包括驱动轴、主电机、阀芯,所述驱动轴一部分与所述主电机连接、一部分与所述阀芯连接,所述阀芯经由所述驱动轴驱动,该切换组件包括第一进口管、第一排出管、第二进口管、第二排出管以及所述第三壳体,该第一进口管与所述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一进口管的管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一排出管与所述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一排出管的管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二进口管与所述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二排出管的管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该第二排出管与所述第三壳体一体成形设置,且该第二排出管的管道与所述第三壳体的连通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一基体壳,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一基体壳固定连接,该第一基体壳与所述第一底座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从而形成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一进口管作为第一解吸进气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解吸进气通道用于将解吸空气输送到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第二基体壳,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与该第二基体壳固定连接,该第二基体壳与所述第二底座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从而形成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二进口管作为第二解吸进气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解吸进气通道用于将解吸空气输送到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的切换组件为切换阀,该切换阀的阀芯设置有阀腔,所述阀腔导通所述干燥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一接触空间,或所述阀腔导通所述干燥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二接触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的切换组件为切换阀,该切换阀的阀芯设置有阀腔,所述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或所述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换向到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的切换组件为切换阀,该切换阀的阀芯设置有阀腔,所述阀腔导通所述干燥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一接触空间,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述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所述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从而除湿装置在第一运行阶段中,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中吸收湿气而在所述第二解吸组件中进行解吸;
或,所述阀腔导通所述干燥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二接触空间,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述阀腔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流通到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所述第一出口管与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从而所述除湿装置在第二运行阶段中,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中吸收所述湿气而在所述第一解吸组件中进行解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泵叶轮,所述第一泵叶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一泵叶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基体壳或者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内,且该第一泵叶轮至少部分与所述吸湿液体相接触,通过所述第一电机轴带动所述泵叶轮转动,该第一泵叶轮的外侧表面形成吸液通道,该吸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该吸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空间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一叶轮的转动下发生雾化,该雾化的吸湿液体与所述干燥空气接触,吸收空气水分后的吸湿液体通过所述泵叶轮与所述第一底座之间的通道回收到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内;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泵叶轮,所述第二泵叶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泵叶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基体壳或者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内,且该第二泵叶轮至少部分与所述吸湿液体相接触,通过所述第二电机轴带动所述第二泵叶轮转动,该第二泵叶轮的外侧表面形成吸液通道,该吸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该吸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空间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二叶轮的转动下发生雾化,该雾化的吸湿液体与所述干燥空气接触,吸收空气水分后的吸湿液体通过所述第二泵叶轮与所述第二底座之间的通道回收到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内;所述吸湿液体为氯化锂溶液。
11.一种用于控制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除湿装置的主电机电性连接,所述主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切换组件的阀芯机械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该主电机控制所述阀芯处于导通干燥空气进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接触空间的位置,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或,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该主电机控制所述阀芯处于导通所述干燥空气进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接触空间的位置,此时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控制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能够交替进行第一运行阶段、第二运行阶段;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当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时,控制所述阀芯在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二入口管流通到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的位置,并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从而除湿装置在第一运行阶段中,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中吸收湿气、在所述第二液体储存器中进行解吸;
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主电机,当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时,控制所述阀芯在导通解吸空气通过第一入口管流通到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的位置,并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所述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浓缩而进行解吸,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出口管与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的内腔连通,从而除湿装置在第二运行阶段中,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中吸收湿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储存器中进行解吸。
13.一种用于控制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运行阶段控制所述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第一泵叶轮转动,经第一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一叶轮所在的第一接触空间;
控制第一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一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二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二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或者,在第二运行阶段控制所述除湿装置: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二干燥部件的第二泵叶轮转动,经第二泵叶轮输送的吸湿液体进入第二叶轮所在的第二接触空间;
控制第二叶轮转动,对吸湿液体进行雾化,经雾化后的吸湿液体在所述第二接触空间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控制该除湿装置的第一干燥部件的加热装置通电加热,控制所述阀芯将解吸空气,从第一入口管流入所述除湿装置的第一液体储存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作用下,所述吸湿液体经浓缩而进行解吸。
CN201810379139.XA 2018-04-25 2018-04-25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393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79139.XA CN110393941B (zh) 2018-04-25 2018-04-25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79139.XA CN110393941B (zh) 2018-04-25 2018-04-25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3941A true CN110393941A (zh) 2019-11-01
CN110393941B CN110393941B (zh) 2023-12-15

Family

ID=68322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9139.XA Active CN110393941B (zh) 2018-04-25 2018-04-25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39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3616A (zh) * 2022-07-26 2022-11-01 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分子筛的空气干燥装置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0932A (ja) * 1999-04-21 2000-10-31 Osaka Gas Co Ltd 除湿装置
CN1433511A (zh) * 2001-05-16 2003-07-30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除湿装置
JP2004232878A (ja) * 2003-01-28 2004-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乾燥庫
JP2005134097A (ja) * 2003-10-31 2005-05-26 Toomikku:Kk 除湿装置における吸湿素子体の高周波又はマイクロ波による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の再生方法
JP2006150305A (ja) * 2004-12-01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JP2007170786A (ja) * 2005-12-26 2007-07-05 Shin Nippon Air Technol Co Ltd 換気システム
JP2011020082A (ja) * 2009-07-17 2011-02-03 Zojirushi Corp 除湿機
CN101975421A (zh) * 2010-09-21 2011-02-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热泵驱动的膜式液体除湿与蓄能装置
JP2011036782A (ja) * 2009-08-10 2011-02-24 Zojirushi Corp 除湿機及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3406001A (zh) * 2013-07-15 2013-11-27 叶立英 基于膜的液体除湿方法及装置
CN204034526U (zh) * 2014-08-12 2014-12-24 亚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5226528A (zh) * 2015-09-10 2016-01-06 杨军 一种改良结构的电柜除湿装置
CN205448118U (zh) * 2015-03-17 2016-08-10 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06580222A (zh) * 2016-11-09 2017-04-26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除湿装置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8660402U (zh) * 2018-04-25 2019-03-29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0932A (ja) * 1999-04-21 2000-10-31 Osaka Gas Co Ltd 除湿装置
CN1433511A (zh) * 2001-05-16 2003-07-30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除湿装置
JP2004232878A (ja) * 2003-01-28 2004-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乾燥庫
JP2005134097A (ja) * 2003-10-31 2005-05-26 Toomikku:Kk 除湿装置における吸湿素子体の高周波又はマイクロ波による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の再生方法
JP2006150305A (ja) * 2004-12-01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JP2007170786A (ja) * 2005-12-26 2007-07-05 Shin Nippon Air Technol Co Ltd 換気システム
JP2011020082A (ja) * 2009-07-17 2011-02-03 Zojirushi Corp 除湿機
JP2011036782A (ja) * 2009-08-10 2011-02-24 Zojirushi Corp 除湿機及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1975421A (zh) * 2010-09-21 2011-02-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热泵驱动的膜式液体除湿与蓄能装置
CN103406001A (zh) * 2013-07-15 2013-11-27 叶立英 基于膜的液体除湿方法及装置
CN204034526U (zh) * 2014-08-12 2014-12-24 亚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205448118U (zh) * 2015-03-17 2016-08-10 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05226528A (zh) * 2015-09-10 2016-01-06 杨军 一种改良结构的电柜除湿装置
CN106580222A (zh) * 2016-11-09 2017-04-26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除湿装置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8660402U (zh) * 2018-04-25 2019-03-29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3616A (zh) * 2022-07-26 2022-11-01 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分子筛的空气干燥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5253616B (zh) * 2022-07-26 2024-01-16 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分子筛的空气干燥装置及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3941B (zh) 2023-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29735A (en) Simplified air conditioner
CN106562737B (zh) 干燥系统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0960107Y (zh) 洗碗机
JP3955109B2 (ja) 湿ったガスを乾燥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398407A2 (en) Heatless and reduced-heat drying systems
CN218492017U (zh) 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洗烘一体机
CN109267286A (zh) 一种烘干洗衣机
CN105806059B (zh) 一种颗粒物料干燥混合设备
CN208660402U (zh) 除湿装置
JPH0650224B2 (ja) 乾燥ホツパ用の乾燥ガスの連続流を発生させる装置
CN110393941A (zh) 除湿装置、用于控制该除湿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812882A (zh) 恒湿机
CN101810935A (zh) 一种液体除湿剂的再生方法及装置
CN104233695A (zh) 洗衣机
JP2013088066A (ja) 乾燥装置
CN106580222A (zh) 除湿装置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108317615A (zh) 空气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580221A (zh) 分配叶轮、除湿装置和洗碗机
CN106310889A (zh) 除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20747A (zh) 空气源热泵机组干风防霜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852240B (zh) 除湿装置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110849111A (zh) 正压高效除湿干燥系统
CN219913287U (zh) 加除湿一体机
JP3794430B1 (ja) カビ発生防止装置
JP3210670U (ja) 窒素利用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