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1467A - 车辆用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1467A
CN110341467A CN201810378822.1A CN201810378822A CN110341467A CN 110341467 A CN110341467 A CN 110341467A CN 201810378822 A CN201810378822 A CN 201810378822A CN 110341467 A CN110341467 A CN 110341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operation knob
function part
pressurizati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88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光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ng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ing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ng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ing Control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41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146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B62D1/14Tillers, i.e. hand levers operating on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杆,包括:操作旋钮,其包括对车辆的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进行操作的第一功能部和对其他多个车辆功能进行操作的第二功能部;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它们分别与操作旋钮的第一功能部及第二功能部连接而分别在对第一功能部及第二功能进行操作时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联接部,其设于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而固定到一侧,并形成有多个联接突起;第一开关部及第二开关部,它们分别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杆及第二弹性杆,第一弹性杆及第二弹性杆分别与第一滑块侧及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的排列相应地排列,一端分别固定到杆壳体,另一端分别联接至第一滑块侧及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分别通过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的移动,另一端上升或下降。

Description

车辆用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杆(Vehicle lever),特别地,涉及使用于叉车这样的工业车辆的车辆用杆。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用方向盘组件具备方向盘、转向柱、转向辊连接器组件和多功能开关组件等。方向盘用于由驾驶者设定转向方向,由驾驶者进行的方向盘的旋转通过转向柱而被传递到车轮来设定车辆的转向角。另外,在汽车等车辆中,超越作为移动单元的功能而要求能够向使用者提供更稳定且舒适的行驶状态的作为各种便利单元的功能。由此,在车辆中具备各种便利设施和用于使其工作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各种开关杆,特别地,在叉车这样的工业车辆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执行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等基本的车辆的驱动,由开关杆来控制车辆的驱动。
另外,转向部存在空间性限制,而实际上车辆的功能越来越多,要求各种形态的功能,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开关杆逐渐被发展成由较少的数量来操作诸多功能。
但是,因为要在少量的开关杆上集中地追加诸多功能,因此部件的数量逐渐增加,结构逐渐被复杂化,由此发生接触性和组装性的下降、制造费用及维修费用的增加等问题,并且这还关联到安全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结构进一步简化而减少部件数,并提高接触性和组装性,降低费用,并且能够执行诸多功能的杆开关。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杆:将结构简化而减少部件数,并提高接触性和组装性,降低费用,并且能够执行诸多功能,此外还能够提高安全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可以为,该车辆用杆包括:
操作旋钮,其包括用于对车辆的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进行操作的第一功能部和用于对所述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之外的多个车辆功能进行操作的第二功能部,所述操作旋钮的端部插入于杆壳体的内部而被结合;第一滑块,其与所述操作旋钮的第一功能部连接而在第一功能部的操作时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第二滑块,其与所述第一滑块之间形成隔开距离,以在相同的高度处平行地排列,并与所述操作旋钮的第二功能部连接而在第二功能部的操作时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联接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而固定到一侧,并形成有多个联接突起,所述联接突起按照所述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的每个排列方向而向下方突出;第一开关部,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多个第一弹性杆与所述第一滑块侧的联接突起的排列相应地排列,且一端固定到所述杆壳体,另一端联接至第一滑块侧的联接突起,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的移动,另一端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及第二开关部,其包括多个第二弹性杆,所述多个第二弹性杆与所述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的排列相应地排列,且一端固定到所述杆壳体,另一端联接至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的移动,另一端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
在此,可以为,在所述第一功能部中,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上端向上方垂直突出的连接轴插入到形成于所述操作旋钮的端部的下侧的插入槽而与第一滑块连接,并沿着形成于所述操作旋钮的垂直的轴心部而旋转来使所述第一滑块移动。
另外,可以为,引导板以形成所述垂直的轴心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杆壳体,所述引导板设有形成一定半径的弯曲的引导槽,在所述操作旋钮的两侧设有插入于所述引导槽而沿着弯曲方向来移动的移动部件,由此操作旋钮能够在一定半径内进行旋转。
另外,可以为,在所述杆壳体的两侧具备用于限制所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角度的止挡部。
另外,可以为,所述操作旋钮在插入于所述杆壳体的前端还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的末端形成为半球状,将多个弯曲型的凹入部和凸出部连接而成的弹性板与所述接触件相应地固定安装在所述杆壳体的前面部,在所述操作旋钮旋转时,接触件沿着弹性板而移动。
另外,可以为,在所述第二功能部中,一端结合到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内侧而贯穿所述操作旋钮的内侧的连接杆向设于所述第二滑块的上端的连接槽延伸而与第二滑块连接,并沿着所述操作旋钮的轴心部而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二滑块移动。
另外,可以为,所述第一滑块在下端包括形成于两侧的第一加压部及第二加压部,在以基本配置基准而向一侧或另一侧移动时,对隔开与第一加压部或第二加压部的长度的两末端对应的距离的至少2个第一弹性杆进行加压而使其下降。
另外,可以为,所述第二滑块包括与2个第二弹性杆相应地向下方突出的第三加压部及第四加压部,第三加压部的长度为第四加压部的长度的2倍,所述第二弹性杆形成为隔开与1个第三加压部的长度或2个第四加压部的长度对应的距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中,杆壳体由多重结构形成,部件保护等安全性优异,部件比较简单而提高组装性且降低成本,减小触点的大小且提高接触性,并提高操作性,特别地,在不具备印刷电路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工作,从而还能够减小产品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用杆的分解图。
图3的(a)及(b)分别为对第二壳体部分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
图4的(a)及(b)分别为对第三壳体部分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
图5的(a)及(b)分别为对联接部和第一开关部及第二开关部进行详细图示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
图6的(a)及(b)是示出在第一功能部为未动作状态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图7的(a)及(b)是示出将第一功能部向一侧旋转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图8的(a)及(b)是示出在将第一功能部向另一侧旋转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图9的(a)及(b)是在第二功能部为未动作状态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图10的(a)及(b)是示出在将第二功能部旋转1档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图11的(a)及(b)是示出将第二功能部旋转2档时的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
标号说明
10:结合壳体 100:杆壳体
110:第一壳体 130:第二壳体
132:第一开放部 134:第二开放部
136a,136b:引导槽 150:第三壳体
152:第三开放部 154a:第一固定板
154b:第二固定板 154c:第三固定板
155:固定槽 200:操作旋钮
210:第一功能部 220:移动部件
230:接触件 240:引导板
242:引导槽 250:止挡部
260:弹性板 262:凹入部
264:凸出部 270:第二功能部
272:连接杆 300:第一滑块
310:连接轴 315:第一移动突起
320:第一加压部 330:第二加压部
335:凹陷部 400:第二滑块
410:连接槽 415:第二移动突起
420:第三加压部 430:第四加压部
500:联接部 510:第一联接杆
515:第一联接突起 520:第二联接杆
525:第二联接突起 600:第一开关部
610:第一弹性杆 612:第一加压突起
614:第一连接突起 700:第二开关部
710:第二弹性杆 712:第二加压突起
714:第二连接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而说明的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换并可具备各种实施例。另外,下面说明的内容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换、均等物乃至代替物。
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第二等术语用于对各种构成要件进行说明,其本身没有限定含义,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件与另一个构成要件区分开。
在整个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相同的参照标号表示相同的构成要件。
本发明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述包括复数的表述,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确指出不同意思。另外,以下记载的“包括”、“具备”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说明书上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并不是要预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件、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的可能性。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车辆用杆的分解图,图3的(a)及(b)分别为对第二壳体部分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图4的(a)及(b)分别为对第三壳体部分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图5的(a)及(b)分别为对联接部和第一开关部及第二开关部进行详细图示的俯视立体图及仰视立体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在外观上具备杆壳体100及一个操作旋钮200,并可包括设于内部的第一滑块300、第二滑块400、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第二开关部700,还可包括引导板240、止挡部250、弹性板260。
在此,杆壳体100是构成本发明的车辆用杆的底座的主体,操作旋钮200作为对车辆的前进、后退、空档动作、齿轮档位的变更、灯的打开/关闭、方向指示等这样的车辆的功能进行操作的旋钮(knob),一端部插入于杆壳体100,另一端部露出到外部而可供使用者进行操作。
另外,第一滑块300和第二滑块400分别与操作旋钮200连接而通过操作旋钮200的动作来进行滑动,联接部500位于第一滑块300与第二滑块400之间而可固定到一侧。
另外,第一开关部600和第二开关部700可构成为,分别与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相应地设于各个滑块300、400的下侧而联接到所述联接部500,可通过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的移动而上升或下降来执行开关工作。
在此,在第一开关部600和第二开关部700的情况下,构成为,对为了控制车辆的功能而配置的控制电路直接进行开关动作、或对与控制电路连接的连接线(未图示)等进行开关动作,在通过各个开关部600、700而与控制电路之间进行开关动作时,从控制电路施加功能控制信号来执行前进或后退、齿轮档位的变更、灯的打开/关闭、方向指示等这样的车辆的功能。
即,当对操作旋钮200进行操作时,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进行滑动,由此第一开关部600或第二开关部700从联接部500的下方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并在进行下降动作时,使对此进行识别的控制电路实现要操作的功能,这是在不具备印刷电路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工作的,因此能够显著减小车辆用杆的大小。
更具体地,杆壳体100将构成上部的第一壳体110、构成中部的第二壳体130和构成下部的第三壳体150组装成一体而形成,在杆壳体100的外侧可另设有结合壳体10,以便结合到车辆。
在此,构成杆壳体100的上部的第一壳体110作为覆盖第二壳体130的上端的盖子,结合到第二壳体130的上端而将第二壳体130密封,由此插入到第二壳体130的操作旋钮200不会脱离到外部,可从外部环境中保护操作旋钮200的一端部和引导板240、止挡部250、弹性板260等。
构成杆壳体100的中部的第二壳体130形成供所述的操作旋钮200插入的空间,并配置有与操作旋钮200相关的引导板240、止挡部250、弹性板260等。
另外,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外侧面隔着隔开距离而结合有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的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为此,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外侧面以规定的深度形成有供向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的上方形成的移动突起315、415插入的引导槽136a、136b,由此对各个滑块300、400进行引导。
另外,如后述,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分别如上述地与操作旋钮200连接而通过操作旋钮200来进行滑动动作,此时,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以隔开的方式设有连接轴310和第一开放部132及第二开放部134,连接轴310为了与操作旋钮200连接而从第一滑块300突出,第一开放部132及第二开放部134是用于实现第二滑块400的连接槽410的移动的移动空间。
即,如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平行地排列有在横向上具备长度(以操作旋钮为基准,在纵向上具备长度)的2个开放部132、134,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部的外侧面,在各个开放部132、134的一侧或两侧形成有引导槽136a、136b。
形成杆壳体100的下部的第三壳体150结合到第二壳体130的下端而形成个别的内部空间,并配置有所述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及第二开关部700和用于固定这些构件的固定板154a、154b、154c等。
在此,可以为,第三壳体150在下端的中央部形成有具备规定的宽度和长度的第三开放部152,在第三开放部152的内侧配置有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及第二开关部700。另外,可以为,在第三开放部152的上端形成有以固定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或第二开关部700的方式横跨第三开放部152的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此时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以形成与第二壳体130的各个开放部132、134的宽度类似的隔开距离的方式排列,并且还与各个滑块300、400的两端结合而形成于滑块300、400的隔开距离之间。
即,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与如上述地配置的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第二开关部700、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结合而固定或防止脱离,关于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的具体说明将后述。
一端部插入于杆壳体100的操作旋钮200如一般通用的汽车的杆开关那样可包括第一功能部210和第二功能部270。在此,第一功能部210可与上述的第一滑块300连接,对车辆的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进行操作,第二功能部270可与第二滑块400连接而对所述车辆的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之外的其他的车辆功能进行操作。例如,可以是方向指示、齿轮变更(档位调节)、灯的打开/关闭或雨刷器动作等。
具体地,第一功能部210以与操作旋钮200结合的轴心部为基准,将整个操作旋钮200向一侧和另一侧旋转。为此,第一功能部210可与从第一滑块300的上端向上方垂直突出的连接轴310结合,在操作旋钮200上,与连接轴310相应的插入槽(未图示)形成在操作旋钮200的端部的下侧。
即,从侧面观察时,操作旋钮200的与第一滑块300的结合部与第一滑块300在上方和下方形成平行的结构,由此能够在操作旋钮200与第一滑块300之间形成有垂直的轴心部。
此时,可由将操作旋钮200和第一滑块300结合的连接轴310形成轴心部,但优选为另设轴心部,以使第一滑块300容易地移动。由此,本发明还可包括引导板240,以在从连接轴310脱离一部分的位置处形成操作旋钮200的旋转轴心部。
引导板240安装在比连接轴310更靠近操作旋钮200的内侧的位置即后述的第二滑块400与第一滑块300隔开的位置之间。另外,引导板240为了形成操作旋钮200的轴心部而具备形成一定半径的弯曲的引导槽242,该引导槽242从上端朝向下方而形成深度,操作旋钮200在两侧设有与所述引导槽242相应的弯曲的移动部件220并插入到引导槽242,从而能够使引导板240形成操作旋钮200的轴心部。
即,插入于杆壳体100的内部的操作旋钮200的前端部通过连接轴310而与第一滑块300连接,后端部通过移动部件220而插入到形成于引导板240的引导槽242而被引导,从而操作旋钮200以形成在引导板240的垂直的轴心部为基准不会脱离而在一定半径下进行旋转。
另外,在旋转时,使与前端部连接的第一滑块300向与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移动,从而对设于下侧的后述的第一弹性杆610进行开关动作。
另外,本发明还包括止挡部250,该止挡部250在通过第一功能部210而旋转操作旋钮200时限制旋转角度。具体地,止挡部250以限制向两侧旋转的旋转角度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壳体130的两侧面,如图所示,可排列多个突出板而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形成为内部被填满的实心部件,当考虑轻量化、费用等时,如图所示,优选为以一定间隔排列多个突出板。
另外,本发明还可包括弹性板260,该弹性板260提高第一功能部210的操作性,并决定第一滑块300的移动间隔,在操作旋钮200的前端可具备形成为半球状的接触件230。
在此,接触件230在操作旋钮200进行旋转时在前端部与弹性板260相对而移动,弹性板260是将弯曲型的凹入部262和凸出部264连接多个而形成,当接触件230沿着凸出部264移动而到达凹入部262时可固定操作旋钮200。此时,通过弹性板260的弹力,使接触件230容易移动,还可提高操作感。
另外,凹入部262之间的间隔可决定第一滑块300的移动间隔,凹入部262的形成数量可与第一功能部210的功能数量匹配地形成。例如,当第一功能部210实现前进、后退、空档动作的功能时,凹入部262的数量优选为3个。
第二功能部270以沿着操作旋钮200的轴心部而旋转的方式形成,由此可使第二滑块400移动。即,第二功能部270的旋转运动通过内部结构而可转换为直线运动。
更具体地,在第二功能部270以沿着操作旋钮200的轴心部而旋转的方式形成的特征上,为了使用者的操作方便性,第二功能部270可设于突出的操作旋钮200的末端部。另外,第二功能部270与贯穿操作旋钮200的内侧的连接杆272的一端结合,此时连接杆272在与第二滑块400相对的位置处弯曲而延伸到形成于第二滑块400的上端的连接槽410为止。
由此,连接杆272通过第二功能部270的操作而一起旋转,并根据旋转方向,连接杆272的另一端将第二滑块400向一方和另一方推开,由此可使第二滑块400移动。
通过如上述的结构,与第一功能部210连接的第一滑块300可从插入于杆壳体100的内部的操作旋钮200的前端部的下侧向一侧和另一侧移动,与第二功能部270连接的第二滑块400与第一滑块300之间形成隔开距离,以在相同的高度处平行排列(在俯视观察时,平行排列),从操作旋钮200的后端部的下侧向一侧和另一侧移动。
另外,除了连接轴310和连接槽410之外,为了移动而突出的第一移动突起315或第二移动突起415分别与引导槽316a、316b相应地突出而插入于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的上端。
更具体地,在第一滑块300的上端突出地形成第一移动突起315,该第一移动突起315在宽度方向上在前方和后方对称,第一移动突起315从第二壳体130的下端的外侧插入到在第一开放部13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上形成的引导槽136a而配置于第二壳体130的第一开放部132的下侧。由此,沿着引导槽136a而向杆壳体100的两侧移动。
此时,第一滑块300具备如下的形态:为了与操作旋钮200的第一功能部210连接而在上端向上方突出地形成连接轴310而与操作旋钮200的前端部结合。另外,在第一滑块300的下端设有为了使第一开关部600的第一弹性杆610下降而进行加压的第一加压部320及第二加压部330,关于第一加压部320及第二加压部330的具体说明,将在对第一开关部600进行说明时一起后述。
第二滑块400在上端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有第二移动突起415,在另一侧突出地形成有用于与操作旋钮200的第二功能部270连接的连接槽410。此时,如图所示,在连接槽410中,分别形成槽的半径的2个部件对称而形成槽直径,但不限于此,也可由一个部件形成槽直径。
另外,第二滑块400的第二移动突起415在功能上与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移动突起315实质上相同,在第二壳体130的下端的外侧,第二滑块400插入到形成于第二开放部134的一侧的引导槽136b,由此可使第二滑块400向一侧和另一侧移动。
即,第二滑块400配置于第二开放部134的位置的下侧,此时所述连接槽410具有可配置通过第二壳体130的第二开放部134而突出且与操作旋钮200的第二功能部270结合的连接杆272的另一端的结构。与第一滑块300同样地,在第二滑块400的下端设有用于对第二开关部700进行加压的第三加压部420及第四加压部430,关于第三加压部420及第四加压部430,将在对第二开关部700进行说明时一起后述。
另外,在第一滑块300与第二滑块400之间可具备包括第一联接杆510及第二联接杆520的联接部500。另外,在联接部500的下侧,可与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相应地在两侧形成有第一开关部600及第二开关部700。此时,第一开关部600及第二开关部700分别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杆610或第二弹性杆710,各个弹性杆610、710只是固定的位置(排列)不同,均形成为相同形状的杆(bar)。
更具体地,可以为,在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的两侧的下方形成有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并且在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中的形成于第一滑块300与第二滑块400之间的中央部的固定板154b的下侧形成有联接部500,在联接部500和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的下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开关部600和第二开关部700。
在此,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将形成于第三壳体150的中央部的第三开放部152的上端横穿,并以彼此隔开的方式形成,在此通过具备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而形成的隔开空间能够以与第一开放部132及第二开放部134的宽度类似的距离隔开。
这是如下的结构:为了使向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的下端突出的各个加压部320、330、420、430也进行移动,并支承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而防止脱离的同时限制移动距离,因此在第一滑块300和第二滑块400的两侧的下端配置3个固定板154a、154b、154c。
在此,第一固定板154a可固定第一开关部600,第二固定板154b可固定联接部500,第三固定板154c可固定第二开关部700,但这仅为例示,并不一定限于此,联接部500、第一开关部600、第二开关部700也可以改变各自固定的固定板。
另外,在各个固定板154a、154b、154c可按照限制移动范围的长度而形成有多个用于防止各个滑块300、400的脱离的固定槽155。另外,关于各个固定板154a、154b、154c,虽然可将各个板材分别加工而结合到第三壳体150,但优选为以与第三壳体150一体形成的方式注塑成型,从而减少制造费用,并提高固定力。
在此,各个滑块300、400通过挂钩等而结合到固定槽155。
通过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的移动而被加压的第一开关部600、第二开关部700和用于使第一开关部600及第二开关部700的另一端联接的联接部500可配置在第三开放部152的内侧。
在此,联接部500由注塑部件形成而设于第一滑块300与第二滑块400之间。即,配置在第三开放部152的中央侧。
另外,联接部500包括形成于第一滑块300及第二滑块400侧的第一联接杆510及第二联接杆520,多个第一联接突起515或第二联接突起525向各个联接杆510、520的下方突出。
即,参照附图,第一联接杆510固定到能够实现前进、后退、空档动作等功能的第一滑块300侧,在第一联接杆510上3个第一联接突起515可向下方突出,第二联接杆520固定到能够实现除此之外的功能的第二滑块400侧,在第二联接杆520上2个第二联接突起525可向下方突出。
另外,在联接部500的下侧,与所述联接突起515、525的排列相应地形成的多个第一弹性杆610及第二弹性杆710形成于两侧而可被设置成联接到各个相应的联接突起515、525,此时第一弹性杆610和第二弹性杆710的未与联接部500联接的各个一端被固定,因此在第一滑块300或第二滑块400进行移动时仅使与联接部500联接的另一端上升或下降而可进行开关动作。
更具体地,第一滑块300在下端可包括形成于两侧的第一加压部320及第二加压部330,在第一加压部320与第二加压部330之间,在第一滑块300的下端的中央形成有向上侧形成深度的凹陷部335。另外,第一滑块300侧的第一弹性杆6可形成为隔开与第一加压部320或第二加压部330的长度的两末端对应的距离。
另外,在第一滑块300侧的第一弹性杆610上,在与第一滑块300的加压部320、330相应的位置处第一加压突起612向上端突出,并在其末端处与第一联接突起515相应的第一连接突起614突出而与第一联接突起515相对。
由此,参照根据第一功能部的动作状态而示出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即图6至图8,如图6所示,当操作旋钮200位于中央时(第一功能部未工作时),第一加压部320及第二加压部330按压在3个第一弹性杆610中位于两侧的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加压突起612,通过第一加压突起612而加压的两侧的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连接突起614从第一联接突起515隔开而下降。
另外,如图7所示,当操作旋钮200位于一侧时(第一功能部向另一侧旋转时),第一加压部320按压3个第一弹性杆610中位于左侧的2个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加压突起612,通过第一加压突起612而加压的左侧的2个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连接突起614从第一联接突起515隔开而下降。
另外,如图8所示,当操作旋钮200位于另一侧时(第一功能部向一侧旋转时),第二加压部330按压3个第一弹性杆610中位于右侧的2个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加压突起612,通过第一加压突起612而加压的右侧的2个第一弹性杆610的第一连接突起614从第一联接突起515隔开而下降。
第二滑块400在下端可包括以2:1的比例形成长度的第三加压部420及第四加压部430,具备第二滑块400侧的2个第二弹性杆710,该2个第二弹性杆710可隔开与一个第三加压部420的长度或2个第四加压部430的长度对应的距离。
另外,在与第一滑块300相同地移动时将与第二滑块400的位置相应地向第二弹性杆710的上端突出的第二加压突起712加压而可使第二弹性杆710下降。
更具体地,参照根据第二功能部的动作状态而示出相关的各个构件的动作的例示图即图9至图11,如图9所示,在操作旋钮200的第二功能部270未工作时,第三加压部420及第四加压部430均可能对2个第二弹性杆710不施加压力。此时,在将第二功能部270向一方向旋转1档时,如图10所示,第二滑块400向一侧移动一次,与第四加压部430相比形成2倍的长度比率的第三加压部420对左侧的第二弹性杆710进行加压。之后,如图11所示,向一个方向再旋转1档(共计旋转2档)时,第二滑块400再一次向一侧移动,第三加压部420及第四加压部430对所有第二弹性杆710进行加压。
另外,虽然未图示,也可以再旋转一档(共计旋转3档),从而可使第三加压部420仅对左侧的第二弹性杆710进行加压。即,通过2个第二弹性杆710的联接结构,可实现4个功能,通过调节第二弹性杆710的数量,从而可调节实现功能的数量。
通过这样的结构,对第一功能部210或第二功能部270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得在操作时位于第二弹性杆710的下侧或连接到通过连接线(未图示)等而连接的控制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前进或后退、齿轮档位的变更、灯的打开/关闭、方向指示等这样的车辆的功能。
如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杆具备如下优点:杆壳体形成为多重结构,从而部件保护等安全性优异,部件比较简单而提高组装性并降低成本,并减小触点的大小而提高接触性,并且提高操作性,特别地在不具备印刷电路板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工作,从而能够显著地减小产品的大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其他的具体方式来实施。由此,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上均为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杆包括:
操作旋钮,其包括用于对车辆的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进行操作的第一功能部和用于对所述前进、后退及空档动作之外的多个车辆功能进行操作的第二功能部,所述操作旋钮的端部插入于杆壳体的内部而被结合;
第一滑块,其与所述操作旋钮的第一功能部连接而在第一功能部的操作时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
第二滑块,其与所述第一滑块之间形成隔开距离,以在相同的高度处平行地排列,并与所述操作旋钮的第二功能部连接而在第二功能部的操作时向一侧和另一侧滑动;
联接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而固定到一侧,并形成有多个联接突起,所述联接突起按照所述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的每个排列方向而向下方突出;
第一开关部,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多个第一弹性杆与所述第一滑块侧的联接突起的排列相应地排列,且一端固定到所述杆壳体,另一端联接至第一滑块侧的联接突起,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的移动,另一端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及
第二开关部,其包括多个第二弹性杆,所述多个第二弹性杆与所述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的排列相应地排列,且一端固定到所述杆壳体,另一端联接至第二滑块侧的联接突起,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的移动,另一端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功能部中,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上端向上方垂直突出的连接轴插入到形成于所述操作旋钮的端部的下侧的插入槽而与第一滑块连接,并沿着形成于所述操作旋钮的垂直的轴心部而旋转来使所述第一滑块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引导板以形成所述垂直的轴心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杆壳体,所述引导板设有形成一定半径的弯曲的引导槽,
在所述操作旋钮的两侧设有插入于所述引导槽而沿着弯曲方向来移动的移动部件,由此操作旋钮能够在一定半径内进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杆壳体的两侧具备用于限制所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角度的止挡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旋钮在插入于所述杆壳体的前端还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的末端形成为半球状,
将多个弯曲型的凹入部和凸出部连接而成的弹性板与所述接触件相应地固定安装在所述杆壳体的前面部,
在所述操作旋钮旋转时,接触件沿着弹性板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功能部中,一端结合到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内侧而贯穿所述操作旋钮的内侧的连接杆向设于所述第二滑块的上端的连接槽延伸而与第二滑块连接,并沿着所述操作旋钮的轴心部而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二滑块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在下端包括形成于两侧的第一加压部及第二加压部,在以基本配置基准而向一侧或另一侧移动时,对隔开与第一加压部或第二加压部的长度的两末端对应的距离的至少2个第一弹性杆进行加压而使其下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滑块包括与2个第二弹性杆相应地向下方突出的第三加压部及第四加压部,第三加压部的长度为第四加压部的长度的2倍,所述第二弹性杆形成为隔开与1个第三加压部的长度或2个第四加压部的长度对应的距离。
CN201810378822.1A 2018-04-05 2018-04-25 车辆用杆 Withdrawn CN1103414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39867 2018-04-05
KR1020180039867A KR102032991B1 (ko) 2018-04-05 2018-04-05 차량용 레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1467A true CN110341467A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73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8822.1A Withdrawn CN110341467A (zh) 2018-04-05 2018-04-25 车辆用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86194A (zh)
KR (1) KR102032991B1 (zh)
CN (1) CN11034146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32A (zh) * 2020-12-29 2021-04-16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结构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0208A (en) * 1988-12-22 1992-01-14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JPH04169020A (ja) * 1990-04-03 1992-06-17 Niles Parts Co Ltd 回動スイッチのスイッチ機構
JPH1134686A (ja) * 1997-07-18 1999-02-09 Toyo Denso Co Ltd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用シフト切換装置
US6295887B1 (en) * 1999-01-11 2001-10-02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Division Of Jsj Corporation Miniaturized transmission shifter
US6333475B1 (en) * 2000-02-17 2001-1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ever switch, compound switch having the lever switch, and vehicle using the lever switch
JP2003092046A (ja) * 2001-09-18 2003-03-28 Niles Parts Co Ltd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
US20040083842A1 (en) * 2001-02-12 2004-05-06 Rafael Teijeiro Castro Motor vehicle Transmission
US20060260925A1 (en) * 2005-04-28 2006-11-23 Hosiden Corporation Slide switch
US20070017787A1 (en) * 2005-07-25 2007-01-25 Mik Electronic Corporation Compound Switch
JP2007290711A (ja) * 2007-08-10 2007-11-08 Fuji Kiko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の取付構造
CN101145465A (zh) * 2006-09-13 2008-03-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拨杆开关装置
JP2008130497A (ja) * 2006-11-24 2008-06-05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US20150369358A1 (en) * 2013-03-14 2015-12-24 Daesung Electric Co., Lt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switching device
US20160178051A1 (en) * 2014-12-18 2016-06-23 Sl Corporation Shift lever of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US20160186858A1 (en) * 2014-12-26 2016-06-30 Sl Corporation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76588B1 (ko) * 2006-05-25 2007-11-15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컴비네이션 스위치 장치
KR20090114495A (ko) * 2008-04-30 2009-11-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멀티펑션 스위치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0208A (en) * 1988-12-22 1992-01-14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JPH04169020A (ja) * 1990-04-03 1992-06-17 Niles Parts Co Ltd 回動スイッチのスイッチ機構
JPH1134686A (ja) * 1997-07-18 1999-02-09 Toyo Denso Co Ltd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用シフト切換装置
US6295887B1 (en) * 1999-01-11 2001-10-02 Grand Haven Stamped Products, Division Of Jsj Corporation Miniaturized transmission shifter
US6333475B1 (en) * 2000-02-17 2001-1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ever switch, compound switch having the lever switch, and vehicle using the lever switch
US20040083842A1 (en) * 2001-02-12 2004-05-06 Rafael Teijeiro Castro Motor vehicle Transmission
JP2003092046A (ja) * 2001-09-18 2003-03-28 Niles Parts Co Ltd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
US20060260925A1 (en) * 2005-04-28 2006-11-23 Hosiden Corporation Slide switch
US20070017787A1 (en) * 2005-07-25 2007-01-25 Mik Electronic Corporation Compound Switch
CN101145465A (zh) * 2006-09-13 2008-03-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拨杆开关装置
JP2008130497A (ja) * 2006-11-24 2008-06-05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7290711A (ja) * 2007-08-10 2007-11-08 Fuji Kiko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の取付構造
US20150369358A1 (en) * 2013-03-14 2015-12-24 Daesung Electric Co., Ltd. Vehicular transmission range switching device
US20160178051A1 (en) * 2014-12-18 2016-06-23 Sl Corporation Shift lever of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US20160186858A1 (en) * 2014-12-26 2016-06-30 Sl Corporation Automotive transmiss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新荣等: "汽车自动变速器选档杆位置的检测", 《天津汽车》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0232A (zh) * 2020-12-29 2021-04-16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6194A (ja) 2019-10-24
KR20190116814A (ko) 2019-10-15
KR102032991B1 (ko)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4413A (zh) 车辆换挡控制操纵杆装置
CN101240831B (zh) 缆线类保护引导装置
CN102299021B (zh) 多功能开关组装体的枢轴开关工作结构
CN101569537A (zh) 扩展坞与超声波诊断系统
CN104976336B (zh) 折扇式电子换挡杆
US11827304B2 (en) Leaning vehicle
US20120097657A1 (en) Wire guiding liner, an particular a welding wire liner, with biasing means between articulated guiding bodies
CN102822033B (zh) 转向装置
CN110341467A (zh) 车辆用杆
CN108662136A (zh) 一种摇杆式电子换挡器
DE102007018891A1 (de) Schaltvorrichtung
CN107956864A (zh) 用于汽车变速箱的具有滑块机构的运行模式选择装置
TW202304768A (zh) 用於自行車的手動控制裝置
CN109458453A (zh) 车用换挡装置
CN107461485A (zh) 用于可切换的动力传动系的手动变速器的操纵单元
US6708581B1 (en) Shifting device for an automatic gearbox in a motor vehicle
US20090235776A1 (en) Gear change arrangement and a gearbox
US4249427A (en) Manipulating arrangement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particularly for the air-conditioning of vehicles
CN105627050A (zh) 一种工业用操作控制台
EP0855204B1 (en) Doll provided with movement of an arm and head
CN208839039U (zh) 一种爬壁玩具
JPH10187263A (ja) サイドスティック型操縦装置
CN219626531U (zh) 一种球型五向拨杆开关及汽车方向盘
US20110233038A1 (en) Roof switch assembly
JP7008459B2 (ja) 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