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3607A -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33607A
CN110333607A CN201910644531.7A CN201910644531A CN110333607A CN 110333607 A CN110333607 A CN 110333607A CN 201910644531 A CN201910644531 A CN 201910644531A CN 110333607 A CN110333607 A CN 110333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enticule
photoresist film
transparen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445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涛
程泰毅
焉逢运
谢詹启
张宜
杨振国
郝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lead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lea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ead Inc filed Critical Silead Inc
Priority to CN2019106445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336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33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3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30Collima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准直结构包括:第一挡光基材,第一挡光基材上设置有用第一透光区;第一聚光层,第一聚光层在光线的传播方向上位于第一透光区的上游;且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并且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内;第一微透镜为多个,每个第一微透镜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微透镜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第一透光区为多个,多个第一透光区与多个第一微透镜相对应,每个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减少厚度的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escription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发明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光学指纹以及屏下摄像头全面应用于全面屏手机。为了满足屏下指纹以及屏下摄像头对每个像素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的要求,通常需要使用准直器。
现有技术中的准直器一般包括多个通孔。每个通孔用于供光线通过。当光线的入射角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光线在通孔内通过将受到通孔内壁的阻挡,进而无法通过通孔。因此该通孔能对入射角度超出一定范围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从而实现准直的目的。但是为了能提高准直效果,这种对光线的入射角度进行筛选的准直器,一般通孔的长度较长。如此增加了准直器的厚度,且不能满足屏下指纹更小更薄的要求。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减少厚度的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准直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在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其中,所述第一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在所述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二挡光层,其中,所述第二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在所述第二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二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二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内;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挡光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对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进行曝光,以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对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进行曝光,以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具体包括:将掩膜放置在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其中,所述掩膜包括透射区和遮挡区;对所述掩膜进行照射,以使通过所述透射区的光线能照射在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上,以能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内的第一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具体包括: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在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所述第二光刻胶膜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具体包括:将第一光刻胶涂覆于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使所述第一光刻胶在所述第一挡光层的表面上留平并固化。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具体包括:将第一模具放置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用于形成柱状体的第一型腔;且所述第一型腔的两端向外敞开;使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密封所述第一型腔的一端;且使所述第一型腔与所述第一透光区相正对;通过所述第一型腔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型腔内注入第三光刻胶;在所述第三光刻胶固化前,移除所述第一模具,以使所述第三光刻胶能向外扩散并凝固成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在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所述第二光刻胶膜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具体包括:将第二光刻胶涂覆于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使所述第二光刻胶在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表面上留平并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挡光层的厚度为0.5μm至3μ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中心。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还包括:在所述感光器件面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形成滤光层3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或者,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光层面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
如上述的制作方法,所述感光器件为芯片。
一种准直结构,包括:第一挡光基材,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用于覆盖于感光器件上;以使光线能通过所述第一透光区照射在所述感光器件上;第一聚光层,所述第一聚光层在光线的传播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上游;且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并且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光区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在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投影相交或重合;或者,所述第一透光区包含于所述第一微透镜在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投影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微透镜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微透镜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透光区,多个所述第一透光区与多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相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光基材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个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所述第一透光区相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挡光基材背对所述第一聚光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二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二微透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光基材,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挡光基材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个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所述第二透光区相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投影相交或者重合;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包含于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投影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还包括:用于对光线中的红外光进行吸收的滤光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或者,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光层面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的厚度为0.5μm至3μ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中心。
本发明实施例的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挡光基材和第一聚光层,其中,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内,使得第一微透镜能对照射在其上的光线进行会聚。而通过第一微透镜的出射光线能通过第一光刻胶膜层的折射在第一挡光基材的不同部分进行会聚。且该第一挡光基材能对会聚在第一透光区外的光线进行遮挡,使之无法通过第一透光区。而使会聚在第一透光区内的光线通过第一透光区。如此实现对光线的筛选滤除。例如如图5所示,当平行的白光照射在第一微透镜上时,平行的白光在通过第一微透镜出射后在第一挡光基材的不同部分进行会聚。具体地,如图5所示,平行的白光通过第一微透镜的出射光线部分在第一透光区的中心进行会聚。部分在第一透光区的上方进行会聚。部分在第一透光区的下方进行会聚。由于第一透光区的外侧为第一挡光区,因此会聚在第一挡光区内的光线将被第一挡光区遮挡吸收,而无法继续向前传播。也即,会聚在第一透光区上方的光线以及会聚在第一透光区下方的光线由于受到第一挡光基材的遮挡均无法继续向前传播。只有会聚于第一透射区内的光线才能通过第一透光区。如此,实现了对白光内的不同折射率的光线的筛选滤除。也即实现了对通过第一微透镜的出射光线的筛选滤除。又因为,第一微透镜的厚度为μm(微米)级且第一挡光基材的厚度为μm(微米)级;而现有技术中的准直器的通孔的长度一般为mm(毫米)级。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减少厚度的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准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具有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准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准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准直结构的准直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准直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准直结构的光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挡光基材;13、感光器件;15、第一聚光层;17、第一光刻胶膜层;19、第一微透镜;21、第一透光区;23、第二聚光层;25、第二光刻胶膜层;27、第二微透镜;31、第二挡光基材;33、第二透光区;35、滤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将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指向或面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与之相反,或者背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下”。
具体的,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准直结构被配置在显示装置中时,将显示装置的显示屏指向或面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与之相反,或者背对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下”。
更具体的,将图1至图7中所示意的向上的方向定义为“上”,将图1至图7中所示意的向下的方向定义为“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对各方向定义,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方便,并不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准直结构在包括但不限定于使用、测试、运输和制造等等其他可能导致组件方位发生颠倒或者位置发生变换的场景中的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准直结构,可以减小厚度。具体的,该准直结构大致可以包括第一挡光基材11以及第一聚光层15。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挡光基材11整体上为板状。具体地,该第一挡光基材1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表面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例如如图1至图5以及图7所示,该第一表面为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上表面。该第二表面为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第一挡光基材11可以为黑色的。从而该黑色的第一挡光基材11能对照射在其上的各种颜色的光进行吸收,如此实现对光线进行遮挡的目的。
进一步地,该第一挡光基材11可以由光刻胶固化形成。当然,该第一挡光基材11不限于为采用光刻胶形成。还可以是其他的材料,例如树脂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进一步地,该第一挡光基材11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21。也即,该第一挡光基材11包括用于对光线进行阻挡的第一挡光区和用于供光线透过的第一透光区21。从而当光线照射在该第一挡光基材11上时,照射在第一挡光区内的光线能被阻挡,进而无法继续向前传播。而照射在第一透光区21内的光线能透过第一透光区21,进而能继续向前传播。从而该第一挡光基材11能对光线进行筛选滤除,以使部分光线能通过第一透光区21,如此实现准直的目的。进一步地,第一透光区21的孔径为不小于1μm(微米)。第一挡光基材11的厚度为1μm(微米)。如图1至图5以及图7所示,该第一挡光基材11的厚度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该第一挡光基材1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开孔。该开孔用于供光线通过。也即该开孔形成该第一透光区21。而第一挡光区围设在开孔的外侧。当然该第一透光区21不限于为开孔。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该第一挡光基材11上设置有透明材料。例如,该透明材料为玻璃。该透明材料的一端与第一表面相平齐。该透明材料的另一端与第二表面相平齐。从而光线能透过该透明材料。也即,此时该第一透光区21由该透明材料形成。而第一挡光区围设在透明材料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一挡光基材11用于覆盖于感光器件13上。该感光器件13例如可以是芯片。当然该感光器件13不限于为芯片,还可以是其他的感光器件,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当第一挡光基材11覆盖于感光器件13上时,光线能通过第一透光区21照射在感光器件13上。具体地,可以使得第一挡光基材11的第一表面与芯片的表面相贴合。如此使得光线能在第一透光区21内自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传播,进而照射在芯片上。当然也可以使得第一挡光基材11的第二表面与芯片的表面相贴合。如此使得光线能在第一透光区21内自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传播,进而照射在芯片上。该相贴合可以是第一挡光基材11与芯片彼此接触,但第一挡光基材11与芯片之间互相不粘贴。该相贴合也可以是第一挡光基材11与芯片彼此粘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聚光层15用于对光线进行折射,以使光线能在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不同部分进行会聚。具体地,该第一聚光层15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17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17内的第一微透镜19。该第一微透镜19用于对光线进行会聚。由于光刻胶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因此该第一光刻胶膜层17能用于对通过第一微透镜19的出射光线进行折射,以使通过第一聚光层15的光线能在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不同部分进行会聚。例如如图5所示,当平行的白光照射在第一微透镜19上时,平行的白光在通过第一微透镜19出射后在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不同部分进行会聚。具体地,如图5所示,平行的白光通过第一微透镜19的出射光线部分在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进行会聚。部分在第一透光区21的上方进行会聚。部分在第一透光区21的下方进行会聚。由于第一透光区21的外侧为第一挡光区,因此会聚在第一挡光区内的光线将被第一挡光区遮挡吸收,而无法继续向前传播。也即,会聚在第一透光区21上方的光线以及会聚在第一透光区21下方的光线由于受到第一挡光基材11的遮挡均无法继续向前传播。只有会聚于第一透射区内的光线才能通过第一透光区21。如此,实现了对白光内的不同折射率的光线的筛选滤除。进一步地,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厚度为1μm(微米)至20μm(微米)。
进一步地,该第一光刻胶膜层17能与第一挡光基材11进行粘合,以防止第一聚光层15与第一挡光基材11相脱离。
进一步地,该光刻胶的折射率可以为1.3、1.6或者1.29。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进一步地,第一聚光层15在光线的传播方向上位于第一透光区21的上游。也即传播时,光线首先照射在第一聚光层15上。如此使得该第一聚光层15能对光线进行折射。然后通过第一聚光层15的光线能会聚在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不同部位上。最后第一挡光基材11能对会聚在第一透光区21外的光线进行遮挡,使之无法通过第一透光区21。而使会聚在第一透光区21内的光线通过第一透光区21。如此实现对光线的筛选滤除,如此实现准直的目的。进一步地,例如如图7所示,光线沿自上至下的方向传播。第一聚光层15位于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上方。如图5所示,光线沿自左而右的方向传播。第一聚光层15位于第一挡光基材11的左侧。
进一步地,该第一微透镜19一方面能对光线进行会聚,另一方面该微透镜的体积较小。例如如图1至图5以及图7所示,该第一微透镜19可以是口径为5μm(微米)、厚度为1μm(微米)的微透镜。也即该第一微透镜19的厚度为μm(微米)级。
进一步地,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从而使得通过第一微透镜19的出射光线能在第一透光区21内会聚。
进一步地,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从而第一微透镜19的出射光线能相对于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线对称会聚。因此能提高通过第一透光区21的光通量。
进一步地,第一挡光基材11的厚度为0.5μm至3μm。如图7所示,第一微透镜19具有向上的弧面和背对该弧面的底面。第一微透镜19的焦距即为第一微透镜19的光心至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的距离。而第一微透镜19的光心位于第一微透镜19的底面的中心。因此,第一微透镜19的焦距即为第一微透镜19的底面的中心至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的距离。为了满足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时,该第一光刻胶膜的厚度需要根据第一微透镜19的焦距进行确定。因为第一微透镜19的底面位于第一光刻胶膜的上表面上。但是第一微透镜19的弧面的弧度影响第一微透镜19的焦距。且制作第一微透镜19时,该第一微透镜19的弧面的曲率容易发生变化。引起为了防止第一微透镜19制作时其弧面发生变化而导致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外,第一挡光基材11应具备一定的厚度。且第一挡光基材11的厚度应满足0.5μm至3μm的要求。
进一步地,第一透光区21与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相交或者重合。也即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与第一透光区21相交。或者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与第一透光区21重合。
或者,第一透光区21包含于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内。也即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覆盖第一透光区21。且第一微透镜19在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透光区21的面积。从而避免第一透光区21过大而无法对通过第一微透镜19的出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所接受到的光线均为准直后的光线,第一微透镜19为多个,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微透镜19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例如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微透镜19为3个。3个第一微透镜19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当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的面积为60μm*60μm、单个第一微透镜19的口径为5μm时,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内需要布置12*12个第一微透镜19。也即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内的第一微透镜19的数量为12*12个。相应的,为了对通过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第一挡光基材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透光区21,多个第一透光区21与多个第一微透镜19相对应,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对应的第一透光区21内。该相对应可以是第一微透镜19的数量与第一挡光区的数量相同。且该相对应还可以是指第一微透镜19与第一透光区21的位置相正对。例如如图1至图4所示,多个第一透光区21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且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相正对的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进一步地,当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的面积为60μm*60μm、单个第一微透镜19的口径为5μm时,第一挡光基材11上需要设置12*12个第一透光区21。且每个第一透光区21与一个第一微透镜19相正对。并且每个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相正对的第一透光区21内。进一步地,相邻第一透光区21之间的间距为1.5μm(微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准直效果,第一挡光基材11为多个,多个第一挡光基材11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挡光基材11为两个。两个第一挡光基材11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每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第一透光区21相匹配。该相匹配可以是每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第一透光区21的数量相同。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均具有4个第一透光区21。该相匹配还可以是指每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第一透光区21的位置相一致。例如如图2所示,一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4个第一透光区21与另一个第一挡光基材11上的4个第一透光区21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一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准直效果,第一挡光基材11背对第一聚光层1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聚光层23。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聚光层23。
进一步地,该第二聚光层23用于对光线进行折射,以使通过第一挡光基材11的光线能进一步地进行会聚。具体地,第二聚光层23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25和嵌设在第二光刻胶膜层25内的第二微透镜27。该第二微透镜27用于对光线进行会聚。由于光刻胶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因此该第二光刻胶膜层25能用于对通过第二微透镜27的出射光线进行折射,以使通过第二聚光层23的光线能在不同部分进行会聚。
进一步地,第二聚光层23背对第一挡光基材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光基材31。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聚光层23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挡光基材31。该第二挡光基材31用于对通过第二聚光层23的出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以使部分光线能通过第二透光区33,如此实现准直的目的。
进一步地,该第二挡光基材31整体上为板状。具体地,该第二挡光基材31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第四表面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例如如图3所示,该第三表面为第二挡光基材31的上表面。该第四表面为第二挡光基材31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第二挡光基材31可以为黑色的。从而该黑色的第二挡光基材31能对照射在其上的各种颜色的光进行吸收,如此实现对光线进行遮挡的目的。
进一步地,该第二挡光基材31可以由光刻胶固化形成。当然,该第二挡光基材31不限于为采用光刻胶形成。还可以是其他的材料,例如树脂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进一步地,该第二挡光基材31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33。也即,该第二挡光基材31包括用于对光线进行阻挡的第二挡光区和用于供光线透过的第二透光区33。从而当光线照射在该第二挡光基材31上时,照射在第二挡光区内的光线能被阻挡,进而无法继续向前传播。而照射在第二透光区33内的光线能透过第二透光区33,进而能继续向前传播。从而该第二挡光基材31能对光线进行筛选滤除,以使部分光线能通过第二透光区33,如此实现准直的目的。
具体地,该第二挡光基材31上设置有贯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开孔。该开孔用于供光线通过。也即该开孔形成该第二透光区33。而第二挡光区围设在开孔的外侧。当然该第二透光区33不限于为开孔。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该第二挡光基材31上设置有透明材料。例如,该透明材料为玻璃。该透明材料的一端与第三表面相平齐。该透明材料的另一端与第四表面相平齐。从而光线能透过该透明材料。也即,此时该第二透光区33由该透明材料形成。而第二挡光区围设在透明材料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第二透光区33内。从而使得通过第二微透镜27的出射光线能在第二透光区33内进行会聚。
进一步地,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第二透光区33的中心。从而第二微透镜27的出射光线能相对于第二透光区33的中心线对称会聚。因此能提高通过第二透光区33的光通量。
进一步地,第二透光区33与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相交或者重合。也即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与第二透光区33相交。或者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与第二透光区33重合。
或者,第二透光区33包含于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内。也即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覆盖第二透光区33。且第二微透镜27在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透光区33的面积。从而避免第二透光区33过大而无法对通过第二微透镜27的出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所接受到的光线均为准直后的光线,第二微透镜27为多个,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微透镜27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微透镜27为3个。3个第二微透镜27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当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的面积为60μm*60μm、单个第二微透镜27的口径为5μm时,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内需要布置12*12个第二微透镜27。也即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内的第二微透镜27的数量为12*12个。相应的,为了对通过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光线进行筛选滤除,第二透光区33为多个,多个第二透光区33与多个第二微透镜27相对应,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对应的第二透光区33内。该相对应可以是第二微透镜27的数量与第二挡光区的数量相同。且该相对应还可以是指第二微透镜27与第二透光区33的位置相正对。例如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透光区33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且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相正对的第二透光区33的中心。进一步地,当一个像素的感光区域的面积为60μm*60μm、单个第二微透镜27的口径为5μm时,第二挡光基材31上需要设置12*12个第二透光区33。且每个第二透光区33与一个第二微透镜27相正对。并且每个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相正对的第二透光区33内。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准直效果,第二挡光基材31为多个,多个第二挡光基材31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挡光基材31为两个。两个第一挡光基材11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每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第二透光区33相匹配。该相匹配可以是每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第二透光区33的数量相同。例如如图4所示,每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均具有4个第二透光区33。该相匹配还可以是指每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第二透光区33的位置相一致。例如如图4所示,一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4个第二透光区33与另一个第二挡光基材31上的4个第二透光区33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一致。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准直结构还包括:用于对光线中的红外光进行吸收的滤光层35。该滤光层35用于对光线中的红外光进行吸收,以避免红外光照射在第一聚光层15上。
进一步地,滤光层35设置于第一聚光层15背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例如如图1至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聚光层15的上方设置有滤光层35。或者,滤光层35设置于第一挡光层面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例如如图1至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挡光层的下方设置有滤光层35。
进一步地,该滤光层35可以是玻璃滤光片。当然该滤光层35不限于为玻璃滤光片,还可以是树脂滤光片,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准直结构的制作方法,其包括:步骤S11:在感光器件13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其中,第一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21;步骤S13: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15;其中,第一聚光层15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17和嵌设在第一光刻胶膜层17内的第一微透镜19,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1:在感光器件13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其中,第一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21。该感光器件13可以是芯片。当然该感光器件13不限于为芯片,还可以是其他的感光器件,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进一步地,例如如图7所示,该第一挡光层位于感光器件13的上方。该第一挡光层用于对光线进行筛选过滤,且使过滤后的光线能通过第一透光区21照射在芯片上。该第一挡光层可以是采用光刻胶制成。但是该第一挡光层不限于为采用光刻胶制成,还可以是其他的材料,例如树脂等,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进一步地,步骤S11:在感光器件13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
步骤S108:在感光器件13上形成第二挡光层,其中,第二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33。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感光器件13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挡光层。更具体地,第一:在感光器件13上制备黑色第二光刻胶膜层。第二:对黑色第二光刻胶膜层进行曝光,以形成第二透光区33。也即第二挡光层为黑色第二光刻胶膜层曝光形成。
进一步地,步骤S11:在感光器件13上形成第一挡光层,还包括:
步骤S110:在第二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二聚光层23,其中,第二聚光层23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25和嵌设在第二光刻胶膜层25内的第二微透镜27;第二微透镜27的焦点位于第二透光区33内。例如如图所示,在感光器件13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聚光层23。
步骤S112:在第二聚光层23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一挡光层。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二聚光层23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挡光层。也即该第二聚光层23位于第一挡光层的下方。从而当光线从上向下照射时,该第二聚光层23和第二挡光层能对通过第一透光区21内的光线进行二次准直,以提高光线的准直效果。
进一步地,步骤S110:在第二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二聚光层23,其中,第二聚光层23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25和嵌设在第二光刻胶膜层25内的第二微透镜27,具体包括:
步骤S20:在第二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第三光刻胶膜。具体地,首先将第三光刻胶涂覆于第二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上。然后使该第三光刻胶在第二挡光层的表面上留平并固化。该第三光刻胶的折射率可以为1.3、1.6或者1.29。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步骤S30:在第三光刻胶膜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第二微透镜27。具体地,首先将第二模具放置在所述第三光刻胶膜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该第二模具具有用于形成柱状体的第二型腔;且该第二型腔的两端向外敞开。然后使第三光刻胶膜密封第二型腔的一端。接着通过第二型腔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型腔内注入第五光刻胶。且在第五光刻胶固化前,移除第二模具,以使该第五光刻胶能向外扩散并凝固成第二微透镜27。
步骤S40:在第二微透镜27背对第三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四光刻胶膜,且使第四光刻胶膜与第三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二光刻胶膜层25。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二微透镜27的上方制备第四光刻胶膜。该第四光刻胶的折射率可以为1.3、1.6或者1.29。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进一步地,该第四光刻胶的折射率与第三光刻胶的折射率相同。
进一步地,步骤S40:在第二微透镜27背对第三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四光刻胶膜,且使第四光刻胶膜与第三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二光刻胶膜层25,具体包括:
步骤S80:将第二光刻胶涂覆于第一微透镜19背对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例如如图7所示,将第二光刻胶涂敷于第一微透镜19的上方。
步骤S82:使第二光刻胶在第一微透镜19的表面上留平并与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二光刻胶膜层25。也即第二光刻胶膜层25由第一光刻胶膜和第二光刻胶膜形成。
进一步地,步骤S112:在第二聚光层23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
步骤S50:在第二聚光层23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二光刻胶膜层25的上方制备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
步骤S52:对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进行曝光,以形成第一透光区21。
进一步地,步骤S52:对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进行曝光,以形成第一透光区21,具体包括:
步骤S520:将掩膜放置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其中,掩膜包括透射区和遮挡区。例如如图7所示,将掩膜放置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方。
步骤S522:对掩膜进行照射,以使通过透射区的光线能照射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上,以能形成第一透光区21。也即当光线照射在掩膜上时,由于遮挡区的遮挡,光线无法照射在遮挡区下方的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上。而照射在透射区上的光线能通过透射区照射在其下方的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上。由于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受到光线的照射其在显影液中的溶解度提高了,因此透射区下方的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将会溶解去除,从而形成第一透光区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3: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15;其中,第一聚光层15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17和嵌设在第一光刻胶膜内的第一微透镜19,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例如如图7所示,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聚光层15。
优选地,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的中心。
步骤S13: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15;其中,第一聚光层15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17和嵌设在第一光刻胶膜内的第一微透镜19,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具体包括:
步骤S130: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例如如图7所示,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表面上制备第一光刻胶膜。
步骤S132:在第一光刻胶膜背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第一微透镜19;且使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一光刻胶膜的上表面上制备第一微透镜19。
步骤S134:在第一微透镜19背对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第二光刻胶膜与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一光刻胶膜层17。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一微透镜19的上表面上制备第二光刻胶膜。
进一步地,步骤S130:在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具体包括:
步骤S60:将第一光刻胶涂覆于第一挡光层背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具体地,将第一光刻胶涂敷于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表面上。该第一光刻胶的折射率可以为1.3、1.6或者1.29。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步骤S62:使第一光刻胶在第一挡光层的表面上留平并固化。具体地,使第一光刻胶在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表面上留平并固化。
进一步地,步骤S132:在第一光刻胶膜背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第一微透镜19;且使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具体包括:
步骤S70:将第一模具放置在第一光刻胶膜背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其中,第一模具具有用于形成柱状体的第一型腔;且第一型腔的两端向外敞开。具体地,如图7所示,将第一模具放置在第一光刻胶膜的上方,且第一型腔能沿上下方向延伸。
步骤S72:使第一光刻胶膜密封第一型腔的一端;且使第一型腔与第一透光区21相正对。具体地,如图7所示,使第一光刻胶的上表面密封第一型腔的下端。且使第一型腔形成下段封闭、上端敞开的空腔。且使第一型腔位于第一透光区21的正上方。
步骤S74:通过第一型腔的另一端向第一型腔内注入第三光刻胶。具体地,如图7所示,通过第一型腔的上端向第一型腔内注入第三光刻胶。以使第三光刻胶能充满整个第一型腔。由于第一型腔能用于形成柱状体。所以第三光刻胶能在第一型腔内围成柱状体。
步骤S76:在第三光刻胶固化前,移除第一模具,以使第三光刻胶能向外扩散并凝固成第一微透镜19,且使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能位于第一透光区21内。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第三光刻胶固化前,移出第一模具,以使围成柱状体的第三光刻胶能向外扩散并凝固,从而形成第一微透镜19。
进一步地,在步骤S76中,第三光刻胶向外扩散并凝固以形成第一微透镜19的弧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第三光刻胶向外扩散并凝固所形成的第一微透镜19的弧面的曲率不易控制,进而影响所形成的第一微透镜19的焦距。因此,为了防止第一微透镜19制作时其弧面发生变化而导致第一微透镜19的焦点位于第一透光区21外,第一挡光基材11应具备一定的厚度。且第一挡光基材11的厚度应满足0.5μm至3μm的要求。
进一步地,步骤S134:在第一微透镜19背对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第二光刻胶膜与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一光刻胶膜层17,具体包括:
步骤S80:将第二光刻胶涂覆于第一微透镜19背对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例如如图7所示,将第二光刻胶涂覆于第一微透镜19的上侧表面上。该第二光刻胶的折射率可以为1.3、1.6或者1.29。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进一步地,该第二光刻胶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刻胶的折射率相同。
步骤S82:使第二光刻胶在第一微透镜19的表面上留平并与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第一光刻胶膜层17。例如如图7所示,使第二光刻胶在第一微透镜19的上表面留平并与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一种准直结构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步骤S80:在感光器件13面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形成滤光层35。该滤光层35用于对光线中的红外光进行吸收。
进一步地,滤光层35设置于第一聚光层15背对第一挡光层的一侧,或者,滤光层35设置于第一挡光层面对感光器件13的一侧。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一光刻胶膜层17的上表面上形成滤光层35。
进一步地,该滤光层35可以是玻璃滤光片。当然该滤光层35不限于为玻璃滤光片,还可以是树脂滤光片,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25)

1.一种准直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其中,所述第一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
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
在所述感光器件上形成第二挡光层,其中,所述第二挡光层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
在所述第二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二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二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二微透镜;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内;
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挡光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挡光层,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
对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进行曝光,以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对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进行曝光,以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具体包括:
将掩膜放置在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其中,所述掩膜包括透射区和遮挡区;
对所述掩膜进行照射,以使通过所述透射区的光线能照射在所述黑色第一光刻胶膜层上,以能形成所述第一透光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光层;其中,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内的第一微透镜,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
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在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所述第二光刻胶膜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制备第一光刻胶膜,具体包括:
将第一光刻胶涂覆于所述第一挡光层背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
使所述第一光刻胶在所述第一挡光层的表面上留平并固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制备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具体包括:
将第一模具放置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用于形成柱状体的第一型腔;且所述第一型腔的两端向外敞开;
使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密封所述第一型腔的一端;且使所述第一型腔与所述第一透光区相正对;
通过所述第一型腔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型腔内注入第三光刻胶;
在所述第三光刻胶固化前,移除所述第一模具,以使所述第三光刻胶能向外扩散并凝固成所述第一微透镜,且使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能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制备第二光刻胶膜,且使所述第二光刻胶膜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具体包括:
将第二光刻胶涂覆于所述第一微透镜背对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的一侧;
使所述第二光刻胶在所述第一微透镜的表面上留平并与所述第一光刻胶膜相粘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层的厚度为0.5μm至3μ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中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在所述感光器件面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形成滤光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或者,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光层面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器件为芯片。
14.一种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挡光基材,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用于覆盖于感光器件上;以使光线能通过所述第一透光区照射在所述感光器件上;
第一聚光层,所述第一聚光层在光线的传播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上游;且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第一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一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一微透镜;并且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区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在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投影相交或重合;或者,所述第一透光区包含于所述第一微透镜在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投影内。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的光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微透镜沿水平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透光区,多个所述第一透光区与多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相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透光区内。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光基材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个所述第一挡光基材上的所述第一透光区相匹配。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基材背对所述第一聚光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第二光刻胶膜层和嵌设在所述第二光刻胶膜层内的第二微透镜。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光基材,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内。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挡光基材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个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所述第二透光区相匹配。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投影相交或者重合;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包含于所述第二微透镜在所述第二挡光基材上的投影内。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用于对光线中的红外光进行吸收的滤光层。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光层背对所述第一挡光层的一侧,或者,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光层面对所述感光器件的一侧。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光基材的厚度为0.5μm至3μm。
2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焦点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的中心。
CN201910644531.7A 2019-07-17 2019-07-17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03336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4531.7A CN110333607A (zh) 2019-07-17 2019-07-17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4531.7A CN110333607A (zh) 2019-07-17 2019-07-17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3607A true CN110333607A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45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44531.7A Pending CN110333607A (zh) 2019-07-17 2019-07-17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3360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4148A (zh) * 2019-11-22 2020-02-28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式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66997A (zh) * 2020-04-16 2020-07-03 欧菲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微透镜阵列、生物识别模组及其电子设备
TWI780979B (zh) * 2021-11-10 2022-10-1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感測模組的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2209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emiconductor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suitable for miniaturization
CN203365710U (zh) * 2013-07-27 2013-12-25 中山新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透镜阵列组件
CN109154869A (zh) * 2016-06-07 2019-01-0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屏上指纹感应的屏下光学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准直器
CN109886118A (zh) * 2019-01-22 2019-06-14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9983471A (zh) * 2019-02-02 2019-07-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348085U (zh) * 2019-07-17 2020-04-17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准直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2209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emiconductor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suitable for miniaturization
CN203365710U (zh) * 2013-07-27 2013-12-25 中山新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透镜阵列组件
CN109154869A (zh) * 2016-06-07 2019-01-0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屏上指纹感应的屏下光学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准直器
CN109886118A (zh) * 2019-01-22 2019-06-14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9983471A (zh) * 2019-02-02 2019-07-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348085U (zh) * 2019-07-17 2020-04-17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准直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4148A (zh) * 2019-11-22 2020-02-28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式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366997A (zh) * 2020-04-16 2020-07-03 欧菲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微透镜阵列、生物识别模组及其电子设备
TWI780979B (zh) * 2021-11-10 2022-10-1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感測模組的製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3607A (zh) 准直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63223B (zh) 指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298810B (en) Optical element like corner cube retroreflector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uch an optical element
CN108957861B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8989508A (zh) 一种显示屏组装方法、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TWI400488B (zh) 彩色濾光片
TW578422B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lephone utilizing the same
CN108491761B (zh) 指纹感光识别装配结构及电子设备
JP2004170628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基板の作製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レンズ露光光学系
CN110784635A (zh) 电子设备
CN105700145A (zh) 一种头戴式图像显示装置
JPH09127496A (ja) 透過型表示装置
JP3932690B2 (ja) レンズ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7058030A (ja) 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及び背面投射型表示装置
TWI439719B (zh) 具兩組晶格層狀結構之透明光學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JPH04214547A (ja) 反射形スクリーン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7676355U (zh) 取像装置
CN207096672U (zh) 双面观看透光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TW200528909A (en) Lenticular sheet and transmission type screen using the same
CN210348085U (zh) 准直结构
JP2000035616A (ja) スクリーンシート
JP2000249807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基板
JPWO2018139141A1 (ja) 光学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CN207133573U (zh) 正投影透光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2000196111A (ja) 光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