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852A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23852A CN110323852A CN201910235205.0A CN201910235205A CN110323852A CN 110323852 A CN110323852 A CN 110323852A CN 201910235205 A CN201910235205 A CN 201910235205A CN 110323852 A CN110323852 A CN 1103238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t
- guiding groove
- insulator
- base portion
- conducting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4—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for insulating the magnetic circuit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地将沿着绝缘体取回的导线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引导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铁心、两个绝缘体、以及形成多个线圈的多个导线。绝缘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引导槽,其沿周向引导对应的导线;以及多个贯通槽,其在周向上将一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贯通槽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将两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第一槽。各第一槽在将由该第一槽断开的两个以上的引导槽中的一个引导槽断开的部位,具有相对于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通过各贯通槽而延伸的所述导线由对应的引导槽沿周向引导。在第一槽中,导线通过凹部而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铁心,该定子铁心具有环状的轭以及从轭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另外,例如,如日本特开2003-134716号公报那样,定子具备在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配置的绝缘体。各绝缘体具有:环状的绝缘体基部,其在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与轭抵接;以及多个绝缘体延伸部,其从绝缘体基部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并且与多个齿抵接。各齿以及与各齿的两端面抵接的两个绝缘体延伸部形成一个组。定子具备通过将导线分别卷绕于这些组而形成的多个线圈。线圈包括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以在定子铁心的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相同相的线圈在定子铁心的周向上隔两个配置。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定子中,在沿定子铁心的周向排列的同相的线圈中,在周向上最接近的两个线圈彼此通过作为导线的一部分的连接布线而连接。具体地说,连接布线的两端从两个同相的线圈向比一方的绝缘体的绝缘体基部靠径向外侧引出。并且,连接布线沿着绝缘体基部的外周而在两个同相的线圈之间沿周向延伸。
三个相的连接布线需要在绝缘体基部的径向外侧彼此分开而绝缘。上述公报中的绝缘体具有:多个引导槽,其沿轴线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绝缘体基部的外周面,并且沿周向延伸;以及多个贯通槽,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沿与引导槽交叉的方向延伸。各贯通槽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并且在绝缘体基部的一端面开口。各相的导线通过对应的贯通槽并在绝缘体基部的径向内侧与径向外侧之间延伸。三个相的连接布线分别收纳于对应的引导槽而被沿周向引导。
通过将三个相的连接布线分别收纳于对应的引导槽中,从而能防止三个相的连接布线彼此接触。
另外,上述的贯通槽以及引导槽不仅对于各相的连接布线有用,对于朝向中性点或者供电端子延伸的导线的取回也有用。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多个贯通槽包括以与两个以上的引导槽交叉并且将这些引导槽断开的方式延伸的贯通槽。在线圈的卷绕工序中,在将通过了上述那样的贯通槽的连接布线配置于引导槽时,有时连接布线误配置于与贯通槽交叉的两个以上的引导槽中的、与本来应配置的引导槽不同的引导槽。这会导致不同相的连接布线彼此接触等问题的发生。该问题不仅发生于连接布线,在朝向中性点、供电端子延伸的导线的取回中也同样地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容易地将沿着绝缘体取回的导线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引导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铁心,其具有环状的轭以及从所述轭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分别配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的两个绝缘体;以及多个导线。各绝缘体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环状的绝缘体基部以及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齿分别抵接的多个绝缘体延伸部。所述绝缘体基部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第一端面以及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所述多个导线通过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以及所述多个绝缘体延伸部而形成多个线圈。所述绝缘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引导槽和多个贯通槽。所述多个引导槽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外周面,用于沿轴向分别引导对应的所述导线。所述多个贯通槽以在周向上将所述多个引导槽中的一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所述绝缘体基部,并且在所述绝缘体基部的所述第二端面开口。所述多个贯通槽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将所述多个引导槽中的两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第一槽。各第一槽在将由该第一槽断开的所述两个以上的引导槽中的一个引导槽断开的部位,具有相对于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通过所述各贯通槽并向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导线被对应的所述引导槽沿周向引导。在所述第一槽中,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凹部而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铁心以及绝缘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旋转电机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3的定子中的绝缘体以及导线的图。
图5A、图5B以及图5C是局部示出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6A以及图6B是示意性示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贯通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0具备环状的定子11以及配置于定子11的内侧的转子12。定子11包围转子12。转子12在被旋转轴13贯穿的状态下固定于旋转轴13,并且与旋转轴13一体地旋转。转子12具有固接于旋转轴13的转子铁心12a。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定子11具备环状的定子铁心21。定子铁心21具有环状的轭22以及从轭22的内周面22a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23。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轭22的内周面22a延伸出15根齿23。多个齿23沿定子铁心21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轭22的内周面22a朝向定子铁心21的轴线延伸。各齿23的前端面、即与轭22相反侧的端部的面23a呈沿着转子铁心12a的外周面的圆弧状。
定子铁心21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1e。轭22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2e,该端面22e为平坦面。各齿23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两个端面23e,该端面23e为平坦面。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轭22的长度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各齿23的长度相同。因而,轭22的端面22e以及各齿23的端面23e位于同一平面上。轭22的两端面22e以及齿23的两端面23e形成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
各齿23具有:齿延伸部24,其从轭22的内周面22a延伸;以及一对齿凸缘部25,其从齿延伸部24的前端部、即与轭22相反侧的端部向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两侧突出。定子铁心21具有槽28,该槽28是在定子铁心21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齿23之间形成的空间。隔着各槽28而彼此相对的两个齿凸缘部25之间的间隙是槽开口30。
如图1所示,定子11具备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27U、27V、27W。各线圈27U、27V、27W的一部分通过槽28。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1的槽数为“15”。
定子11具备插入各槽28的槽绝缘片29。槽绝缘片29将各线圈27U、27V、27W的通过各槽28的部分与定子铁心21绝缘。槽绝缘片29呈将细长带状的片沿着槽28的内表面而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
槽绝缘片29沿着形成槽28的轭22以及齿23延伸。另外,槽绝缘片29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槽绝缘片29的两端以形成开口29a的方式在与槽开口30对应的位置隔开间隙地相对。在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开口29a从槽绝缘片29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因而,开口29a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定子11具备分别配置于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的环状的绝缘体31。各绝缘体31在各绝缘体31的轴线方向与定子铁心21的轴线方向一致的状态下配置于定子铁心21的端面21e。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轴线方向”、“径向”以及“周向”表示与定子铁心21或者绝缘体31相关的方向。
各绝缘体31具有:环状的绝缘体基部32;多个绝缘体延伸部33,其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沿径向延伸;以及一对绝缘体凸缘部34,其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中的前端部、即与绝缘体基部32相反侧的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
绝缘体基部32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与轭22对置的位置。绝缘体基部32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32e为平坦面。作为绝缘体基部32的两端面32e中的一方的第一端面32e与轭22的端面22e面接触。因而,绝缘体基部32与轭22抵接。绝缘体基部32的外径比轭22的外径小。绝缘体基部32的内径与轭22的内径相同。
各绝缘体31的绝缘体延伸部33的个数与齿延伸部24的个数相同。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周向上的宽度与各齿延伸部24的周向上的宽度相同。多个绝缘体延伸部33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朝向绝缘体基部32的轴线延伸。
各绝缘体延伸部33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与各齿延伸部24对置的位置。各绝缘体延伸部33是从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中的、靠近绝缘体基部32的第一端面32e的部位突出的柱状体。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33e为平坦面。并且,作为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两端面33e中的一方的第一端面33e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一端面32e位于同一平面上。
各绝缘体凸缘部34具有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的端面34e。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以及各绝缘体凸缘部34的端面34e与各齿23的端面23e面接触。因而,各绝缘体延伸部33与各齿23抵接。
另外,各绝缘体31具有伸出壁35,该伸出壁35沿着轴线方向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与该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一端面33e相反的一侧伸出。各伸出壁35与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连续。各伸出壁35的周向上的宽度与从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前端部向周向两侧突出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周向上的总宽度相同。因而,各伸出壁35的周向两侧的缘部与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缘部连续。各绝缘体凸缘部34以及各伸出壁35分别具有朝向绝缘体基部32的面、即朝向径向外侧的面34a、35a,这些面34a、35a位于同一面上。
各绝缘体31具有开口36,该开口36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之间的间隙以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伸出壁35之间的间隙。各绝缘体31的开口36配置于在周向上与定子铁心21的槽开口30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各线圈27U、27V、27W具有从定子铁心21的两端面21e分别沿轴线方向突出的两个线圈端部27e。各绝缘体31具有线圈贯穿空间37(参照图2),该线圈贯穿空间37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绝缘体延伸部33之间。各线圈端部27e通过线圈贯穿空间37。另外,各绝缘体31具有由绝缘体基部32的内周面32a、各伸出壁35以及各绝缘体延伸部33的第二端面33e划分的空间,各线圈端部27e通过该空间。
各线圈端部27e通过与绝缘体基部32接触从而被限制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各线圈端部27e通过与两个绝缘体凸缘部34的面34a以及伸出壁35的面35a接触从而被限制向径向内侧移动。各线圈端部27e通过绝缘体延伸部33而被与齿23绝缘。
各线圈27U、27V、27W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使各相用的导线供给嘴(未图示)通过绝缘体31的开口36、定子铁心21的槽开口30以及槽绝缘片29的开口29a的状态下,将导线26以集中绕组的方式卷绕于一个齿延伸部24以及位于该齿延伸部24的轴线方向两侧的两个绝缘体延伸部33的组。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简化说明,对于将导线26卷绕于齿延伸部24以及两个绝缘体延伸部33的组,简称为“将导线26卷绕于齿23”。将分别形成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27U、27V、27W的导线26称为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
如图3所示,各相的线圈27U、27V、27W分别在周向上每隔两个而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27U、27V、27W彼此是相互不同的相。
如图2所示,两个绝缘体31中的一方具有允许导线26通过的多个贯通槽(或者凹部)、即第一贯通槽(或者第一凹部)41U、第二贯通槽(或者第二凹部)41V以及第三贯通槽(或者第三凹部)41W。第一贯通槽41U、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三贯通槽41W各形成有5个,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
另外,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形成有分别沿周向引导U相、V相以及W相的导线26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引导槽、即第一引导槽51U、第二引导槽51V以及第三引导槽51W。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沿周向延伸,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的整周上延伸。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沿轴线方向排列地设置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不贯通绝缘体基部32。
从侧面观察绝缘体基部32时,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彼此平行地延伸。在轴线方向上,第一引导槽51U配置于比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远离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第二引导槽51V配置于比第三引导槽51W远离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1、L2、L3彼此不同。第一贯通槽41U的长度L1比第二以及第三贯通槽41V、41W的长度L2、L3长。第二贯通槽41V的长度L2比第三贯通槽41W的长度L3长。第一贯通槽41U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第二贯通槽41V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三贯通槽41W之间。第三贯通槽41W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二贯通槽41V之间。
如图2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槽41U、41V、41W彼此间的间隔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体延伸部33彼此间的间隔相同。贯通槽41U、41V、41W在周向上配置于与绝缘体延伸部33相同的位置。
如图5A所示,各第一贯通槽41U具有:直线槽42U,其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以及两个延伸槽43U,其从直线槽42U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各第一贯通槽41U由一对第一侧面411U、一对阶梯面412U、一对第二侧面413U以及底面414U划分。一对第一侧面411U是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一对阶梯面412U是从一对第一侧面411U的端缘在周向上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一对第二侧面413U是从一对阶梯面412U的端缘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底面414U是沿周向延伸而将一对第二侧面413U的端缘彼此连结的平坦面。
各第一贯通槽41U的直线槽42U由一对第一侧面411U以及底面414U的一部分划分。底面414U的一部分是指底面414U中的除与两阶梯面412U相对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各第一贯通槽41U的各延伸槽43U由各阶梯面412U、各第二侧面413U以及底面414U中的与各阶梯面412U相对的部位划分。两个延伸槽43U从直线槽42U的端部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一对第一侧面411U以横切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的方式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因而,各第一贯通槽41U的直线槽42U以横切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的方式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与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连通。第一引导槽51U由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511U、513U以及将两个侧面511U、513U彼此连接的底面512U划分。在轴线方向上,侧面511U位于比侧面513U靠近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这一侧的位置。一对阶梯面412U与第一引导槽51U的侧面511U连续并且与侧面511U位于同一面内。一对第二侧面413U与第一引导槽51U的底面512U连续并且与底面512U正交。底面414U与第一引导槽51U的侧面513U连续并且与侧面513U位于同一面内。因而,各第一贯通槽41U的两个延伸槽43U与第一引导槽51U连通。各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全部连通。
各第一贯通槽41U以在周向上将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各第一贯通槽41U的一对第一侧面411U以及一对第二侧面413U形成以将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断开的方式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断开面。各断开面的一部分相对于将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凹陷。具体地说,各断开面中的将第一引导槽51U断开的部位(换句话说第二侧面413U)相对于将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凹陷。换言之,第一贯通槽41U的一部分(将第一引导槽51U断开的部位)相对于将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即,第一贯通槽41U在将由该第一贯通槽41U断开的三个引导槽51U、51V、51W中的一个引导槽51U断开的部位,比在其余部位向周向扩张。第一贯通槽41U相当于将两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第一槽,延伸槽43U相当于相对于第一贯通槽41U的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
如图5B所示,各第二贯通槽41V具有:直线槽42V,其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以及两个延伸槽43V,其从直线槽42V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各第二贯通槽41V由一对第一侧面411V、一对阶梯面412V、一对第二侧面413V以及底面414V划分。一对第一侧面411V是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一对阶梯面412V是从一对第一侧面411V的端缘在周向上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一对第二侧面413V是从一对阶梯面412V的端缘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底面414V是沿周向延伸而将一对第二侧面413V的端缘彼此连结的平坦面。
各第二贯通槽41V的直线槽42V由一对第一侧面411V以及底面414V的一部分划分。底面414V的一部分是指底面414V中的除了与两阶梯面412V相对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各第二贯通槽41V的各延伸槽43V由各阶梯面412V、各第二侧面413V以及底面414V中的与各阶梯面412V相对的部位划分。两个延伸槽43V从直线槽42V的端部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一对第一侧面411V以横切第三引导槽51W的方式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因而,各第二贯通槽41V的直线槽42V以横切第三引导槽51W的方式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与第三引导槽51W连通。第二引导槽51V由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511V、513V以及将两个侧面511V、513V彼此连接的底面512V划分。在轴线方向上,侧面511V位于比侧面513V靠近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这一侧的位置。一对阶梯面412V与第二引导槽51V的侧面511V连续并且与侧面511V位于同一面内。一对第二侧面413V与第二引导槽51V的底面512V连续并且与底面512V正交。底面414V与第二引导槽51V的侧面513V连续并且与侧面513V位于同一面内。因而,各第二贯通槽41V的两个延伸槽43V与第二引导槽51V连通。各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连通。
各第二贯通槽41V以在周向上将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各第二贯通槽41V的一对第一侧面411V以及一对第二侧面413V形成以将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断开的方式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断开面。各断开面的一部分相对于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凹陷。具体地说,各断开面中的将第二引导槽51V断开的部位(换句话说第二侧面413V)相对于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凹陷。换言之,第二贯通槽41V的一部分(将第二引导槽51V断开的部位)相对于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即,第二贯通槽41V在将由该第二贯通槽41V断开的两个引导槽51V、51W中的一个引导槽51V断开的部位,比在其余部位向周向扩张。第二贯通槽41V相当于将两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第一槽,延伸槽43V相当于相对于第二贯通槽41V的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
如图5C所示,各第三贯通槽41W具有:直线槽42W,其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延伸;以及两个延伸槽43W,其从直线槽42W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各第三贯通槽41W由一对第一侧面411W、一对阶梯面412W、一对第二侧面413W以及底面414W划分。一对第一侧面411W是从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一对阶梯面412W是从一对第一侧面411W的端缘在周向上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一对第二侧面413W是从一对阶梯面412W的端缘沿轴线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彼此相对的平坦面。底面414W是沿周向延伸而将一对第二侧面413W的端缘彼此连结的平坦面。
各第三贯通槽41W的直线槽42W由一对第一侧面411W以及底面414W的一部分划分。底面414W的一部分是指底面414W中的除与两阶梯面412W相对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各第三贯通槽41W的各延伸槽43W由各阶梯面412W、各第二侧面413W以及底面414W中的与各阶梯面412W相对的部位划分。两个延伸槽43W从直线槽42W的端部分别向周向两侧延伸。
第三引导槽51W由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511W、513W以及将两个侧面511W、513W彼此连接的底面512W划分。在轴线方向上,侧面511W位于比侧面513W靠近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这一侧的位置。一对阶梯面412W与第三引导槽51W的侧面511W连续并且与侧面511W位于同一面内。一对第二侧面413W与第三引导槽51W的底面512W连续并且与底面512W正交。底面414W与第三引导槽51W的侧面513W连续并且与侧面513W位于同一面内。因而,各第三贯通槽41W的两个延伸槽43W与第三引导槽51W连通。因此,各第三贯通槽41W与第三引导槽51W连通。
各第三贯通槽41W以在周向上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绝缘体基部32,并且在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开口。各第三贯通槽41W的一对第一侧面411W以及一对第二侧面413W形成以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方式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断开面。各断开面的一部分相对于将第三引导槽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凹陷。具体地说,各断开面中的将第三引导槽51V断开的部位(换句话说第二侧面413W)相对于其余部位(换句话说第一侧面411W)向周向凹陷。换言之,第三贯通槽41W在将第三引导槽51V断开的部位(第二侧面413W),相对于其余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即,第三贯通槽41W在与由该第三贯通槽41W断开的一个引导槽51W对应的部位,比在其余部位向周向扩张。延伸槽43W相当于相对于第三贯通槽41W的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
如图5A所示,在将U相的导线26卷绕于齿23而形成了U相的线圈27U之后,从该U相的线圈27U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延伸的导线26经由第一贯通槽41U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一贯通槽41U引出的导线26沿着形成直线槽42U的一对第一侧面411U中的一方而朝向一对延伸槽43U中的一方移动,并钩挂于一对第二侧面413U中的一方。然后,导线26在由第二侧面413U和第一引导槽51U的底面512U形成的角部朝向第一引导槽51U弯折,从而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的导线26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并经由在周向上下一个存在的第一贯通槽41U而朝向齿23延伸。因此,通过第一贯通槽41U而被引导至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的U相的导线26被第一引导槽51U沿周向引导。另外,导线26通过第一贯通槽41U中的向周向凹陷的部位而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之间延伸。
然后,将U相的导线26卷绕于下一个齿23而形成下一个U相的线圈27U。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在周向上每隔两个配置的U相的线圈27U。因此,U相的导线26在各第一贯通槽41U进出。多个U相的线圈27U以串联绕组的方式形成。U相的导线26的收纳于第一引导槽51U的部分是U相的连接布线271U(跨接布线),该U相的连接布线271U将多个U相的线圈27U中的在周向上彼此最接近的U相的线圈27U彼此连接。各第一贯通槽41U在与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中的应配置U相的连接布线271U的第一引导槽51U对应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U相的各连接布线271U通过多个第一贯通槽41U中的两个第一贯通槽41U以及第一引导槽51U中的被该两个第一贯通槽41U夹着的部位,由此卡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然后,U相的连接布线271U通过第一贯通槽41U中的向周向凹陷的位置。
如图5B所示,在将V相的导线26卷绕于齿23而形成了V相的线圈27V之后,从该V相的线圈27V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延伸的导线26经由第二贯通槽41V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二贯通槽41V引出的导线26沿着形成直线槽42V的一对第一侧面411V中的一方而朝向一对延伸槽43V中的一方移动,并钩挂于一对第二侧面413V中的一方。然后,导线26在由第二侧面413V和第二引导槽51V的底面512V形成的角部朝向第二引导槽51V弯折,从而收纳于第二引导槽51V。收纳于第二引导槽51V的导线26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并经由在周向上下一个存在的第二贯通槽41V而朝向齿23延伸。因此,通过第二贯通槽41V并被引导至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的V相的导线26被第二引导槽51V沿周向引导。另外,导线26通过第二贯通槽41V中的向周向凹陷的部位而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之间延伸。
然后,将V相的导线26卷绕于下一个齿23而形成下一个V相的线圈27V。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在周向上每隔两个配置的V相的线圈27V。因此,V相的导线26在各第二贯通槽41V进出。多个V相的线圈27V以串联绕组的方式形成。V相的导线26的收纳于第二引导槽51V的部分是V相的连接布线271V(跨接布线),该V相的连接布线271V将多个V相的线圈27V中的在周向上彼此最接近的V相的线圈27V彼此连接。各第二贯通槽41V在与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中的应配置V相的连接布线271V的第二引导槽51V对应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V相的各连接布线271V通过多个第二贯通槽41V中的两个第二贯通槽41V以及第二引导槽51V中的被该两个第二贯通槽41V夹着的部位,由此卡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然后,V相的连接布线271V通过第二贯通槽41V中的向周向凹陷的位置。
如图5C所示,在将W相的导线26卷绕于齿23而形成了W相的线圈27W之后,从该W相的线圈27W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延伸的导线26经由第三贯通槽41W而向比绝缘体基部32靠径向外侧引出。从第三贯通槽41W引出的导线26沿着形成直线槽42W的一对第一侧面411W中的一方而朝向一对延伸槽43W中的一方移动,并钩挂于一对第二侧面413W中的一方。然后,导线26在由第二侧面413W和第三引导槽51W的底面512W形成的角部朝向第三引导槽51W弯折,从而收纳于第三引导槽51W。收纳于第三引导槽51W的导线26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并经由周向上下一个存在的第三贯通槽41W而朝向齿23延伸。因此,通过第三贯通槽41W并被引导至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的W相的导线26被第三引导槽51W沿周向引导。另外,导线26通过第三贯通槽41W中的朝向周向凹陷的部位而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与径向内侧之间延伸。
然后,在将W相的导线26卷绕于下一个齿23而形成下一个W相的线圈27W。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形成在周向上每隔两个配置的W相的线圈27W。因此,W相的导线26在各第三贯通槽41W进出。多个W相的线圈27W以串联绕组的方式形成。W相的导线26的收纳于第三引导槽51W的部分是W相的连接布线271W(跨接布线),该W相的连接布线271W将多个W相的线圈27W中的在周向上彼此最接近的W相的线圈27W彼此连接。各第三贯通槽41W在与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中的应配置W相的连接布线271W的第三引导槽51W对应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W相的各连接布线271W通过多个第三贯通槽41W中的两个第三贯通槽41W以及第二引导槽51W中的被该两个第三贯通槽41W夹着的部位,由此卡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然后,W相的连接布线271W通过第三贯通槽41W中的向周向凹陷的部位。
三个相的导线26的卷绕开始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未图示的供电端子电连接。另外,三个相的导线26的卷绕结束端部在未图示的中性点连结部处彼此电连接。并且,通过在各相的线圈27U、27V、27W中流动电流,从而转子12与旋转轴13一体地旋转。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即使各第一贯通槽41U与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全部连通,形成U相的连接布线271U的导线26也通过各第一贯通槽41U的凹陷的部位而被向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引导,从而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第一引导槽51U。另外,即使各第二贯通槽41V与第二以及第三引导槽51V、51W连通,形成V相的连接布线271V的导线26也通过各第二贯通槽41V的凹陷的部位而被向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引导,从而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第二引导槽51V。
各相的连接布线271U、271V、271W分别收纳于对应的引导槽51U、51V、51W,因此,能防止不同相的连接布线271U、271V、271W彼此相互接触。因而,不同相的连接布线271U、271V、271W在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以不相互接触的方式被绝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第一以及第二贯通槽41U、41V分别与两个以上的引导槽51U、51V、51W连通。但是,U相以及V相的导线26分别通过对应的贯通槽41U、41V的凹陷的部位而被向绝缘体基部32的径向外侧引导,从而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对应的引导槽51U、51V。因而,能避免导线26配置于与本来应配置的引导槽51U、51V不同的引导槽。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沿着绝缘体31取回的导线26配置于本来应配置的引导槽51U、51V、51W。需要说明的是,该效果并不局限于连接布线271U、271V、271W,对于与供电端子或者中性点连结部相连的导线也同样地发挥该效果。
(2)U相的连接布线271U通过多个第一贯通槽41U中的两个第一贯通槽41U以及第一引导槽51U的在两个第一贯通槽41U之间延伸的部位,从而卡挂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特别地,U相的连接布线271U通过第一贯通槽41U的凹陷的部位。关于第二以及第三连接布线271V、271W也是同样的。作为将同相的线圈27U、27V、27W彼此连接的导线26的一部分的连接布线271U、271V、271W的取回尤其复杂。因此,在引导槽51U、51V、51W并未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连接布线271U、271V、271W相对于引导槽51U、51V、51W的误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抑制这样的误配置。
(3)各贯通槽41U、41V、41W在将对应的引导槽51U、51V、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由此,能够任意地选择将导线26从各贯通槽41U、41V、41W向绝缘体基部32的周向的哪一侧延伸,因此能够提高导线26的取回的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ο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也可以是,第一贯通槽41U在将第一引导槽51U断开的部位仅向周向两侧中的一方凹陷。另外,也可以是,绝缘体31所具有的多个第一贯通槽41U除了图5A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包括图6A以及图6B中分别示出的结构中的至少一方。关于第二以及第三贯通槽41V、41W也是同样的。总之,各贯通槽41U、41V、41W只要在将对应的引导槽51U、51V、51W断开的部位向周向两侧的至少一方凹陷即可。
ο例如,也可以是,引导槽由从绝缘体基部32的外周面32b突出并在周向以及轴线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划分形成。
ο也可以是,第二以及第三贯通槽41V、41W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2、L3与第一贯通槽41U的距绝缘体基部32的第二端面32e的长度(深度)L1相同。
ο三个相的连接布线271U、271V、271W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以适当变更。
ο在各第三贯通槽41W中也可以去除延伸槽43W。在实施方式中,各第三贯通槽41W仅与第三引导槽51W连通,因此,即使去除延伸槽43W,W相的连接布线271W也不会配置于与本来应配置的第三引导槽51W不同的引导槽51U、51V。
ο也可以是,在两个绝缘体31双方形成有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以及第一~第三引导槽51U、51V、51W。并且,例如,首先,将分别通过了两个绝缘体31中的一方的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的三个相的导线26卷绕于对应的齿23,从而形成线圈27U、27V、27W。之后,可以将三个相的导线26分别从两个绝缘体31中的另一方的第一~第三贯通槽41U、41V、41W引出。
ο也可以是,将从在周向上最接近配置的同相的两个线圈中的第一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延伸的连接布线、与从该同相的两个线圈中的第二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延伸的连接布线经由供电端子电连接。并且,也可以是,将第一线圈的卷绕开始端部与第二线圈的卷绕结束端部在中性点连结部处彼此电连接。即,各相的线圈27U、27V、27W也可以以并联绕组的方式形成。
Claims (4)
1.一种定子,其是旋转电机的定子,其中,
所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该定子铁心具有环状的轭以及从所述轭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
两个绝缘体,该两个绝缘体分别配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面,各绝缘体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环状的绝缘体基部以及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内周面沿径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齿分别抵接的多个绝缘体延伸部,所述绝缘体基部具有与所述轭抵接的第一端面以及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以及
多个导线,该多个导线通过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以及所述多个绝缘体延伸部而形成多个线圈,
所述绝缘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
多个引导槽,该多个引导槽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外周面,用于沿周向分别引导对应的所述导线;以及
多个贯通槽,该多个贯通槽以在周向上将所述多个引导槽中的一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方式沿径向贯通所述绝缘体基部,并且在所述绝缘体基部的所述第二端面开口,
所述多个贯通槽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将所述多个引导槽中的两个以上的引导槽断开的第一槽,各第一槽在将由该第一槽断开的所述两个以上的引导槽中的一个引导槽断开的部位,具有相对于其余部位向周向凹陷的凹部,
通过各所述贯通槽并向所述绝缘体基部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所述导线被对应的所述引导槽沿周向引导,在所述第一槽中,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凹部而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导线分别包括连接布线,所述连接布线将所述多个线圈中的在周向上最接近的相同相的线圈彼此连接,
所述连接布线通过所述多个贯通槽中的两个贯通槽以及所述引导槽的在该两个贯通槽之间延伸的部位,
在所述第一槽中,所述连接布线通过所述凹部而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一槽的所述凹部相对于其余部位向周向两侧凹陷。
4.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
转子;以及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70057 | 2018-03-30 | ||
JP2018070057A JP2019180216A (ja) | 2018-03-30 | 2018-03-30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23852A true CN110323852A (zh) | 2019-10-11 |
CN110323852B CN110323852B (zh) | 2021-03-12 |
Family
ID=6791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35205.0A Active CN110323852B (zh) | 2018-03-30 | 2019-03-26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26346B2 (zh) |
JP (1) | JP2019180216A (zh) |
KR (1) | KR102118825B1 (zh) |
CN (1) | CN110323852B (zh) |
DE (1) | DE1020191077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8625B2 (ja) * | 2019-03-27 | 2023-04-1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1329A (ja) * | 2001-10-03 | 2003-04-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EP1655818A1 (en) * | 2004-11-04 | 2006-05-10 | MINEBEA Co., Ltd. | Slot insulator and multiplexed resolver using same |
CN101114779A (zh) * | 2006-07-28 | 2008-01-30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电机 |
CN102201708A (zh) * | 2010-03-26 | 2011-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定子 |
CN102208839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定子及旋转式压缩机 |
CN102751797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制造该旋转电机的方法 |
CN103138424A (zh) * | 2011-12-01 | 2013-06-05 | 利大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马达定子 |
CN103187808A (zh) * | 2011-12-28 | 2013-07-03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 |
CN10324814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阿斯莫株式会社 |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CN103947083A (zh) * | 2011-11-22 | 2014-07-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6104979A (zh) * | 2014-03-28 | 2016-11-09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绝缘体和使用该绝缘体的无刷直流马达 |
CN107852061A (zh) * | 2015-07-09 | 2018-03-27 |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定子装置、三相发电机以及用于制造定子装置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67680B2 (ja) | 2001-10-25 | 2005-07-06 | 株式会社小田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固定子コイルの並列結線方法とその固定子 |
JP5358218B2 (ja) * | 2009-02-25 | 2013-12-04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17163726A (ja) * | 2016-03-10 | 2017-09-1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流体ポンプ |
CN206948074U (zh) * | 2017-06-21 | 2018-01-30 |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用绝缘支架 |
-
2018
- 2018-03-30 JP JP2018070057A patent/JP2019180216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3-26 CN CN201910235205.0A patent/CN11032385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6 DE DE102019107759.1A patent/DE102019107759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03-27 US US16/365,916 patent/US1082634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KR KR1020190035010A patent/KR1021188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1329A (ja) * | 2001-10-03 | 2003-04-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EP1655818A1 (en) * | 2004-11-04 | 2006-05-10 | MINEBEA Co., Ltd. | Slot insulator and multiplexed resolver using same |
CN101114779A (zh) * | 2006-07-28 | 2008-01-30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电机 |
CN102201708A (zh) * | 2010-03-26 | 2011-09-28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定子 |
CN102208839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定子及旋转式压缩机 |
CN102751797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制造该旋转电机的方法 |
CN103947083A (zh) * | 2011-11-22 | 2014-07-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3138424A (zh) * | 2011-12-01 | 2013-06-05 | 利大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马达定子 |
CN103187808A (zh) * | 2011-12-28 | 2013-07-03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 |
CN103248145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阿斯莫株式会社 |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CN106104979A (zh) * | 2014-03-28 | 2016-11-09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绝缘体和使用该绝缘体的无刷直流马达 |
CN107852061A (zh) * | 2015-07-09 | 2018-03-27 |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定子装置、三相发电机以及用于制造定子装置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BROWNELL等: "《Low Capacitance Stator CRT Deflection Yoke》", 12 February 2005 * |
STANLEYD.PAYNE: "电机定子绕组和机械下线 ", 《中小型电机》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305626A1 (en) | 2019-10-03 |
KR20190114833A (ko) | 2019-10-10 |
US10826346B2 (en) | 2020-11-03 |
CN110323852B (zh) | 2021-03-12 |
KR102118825B1 (ko) | 2020-06-03 |
DE102019107759A1 (de) | 2019-10-02 |
JP2019180216A (ja) | 2019-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92659B2 (en) | Stator uni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including stat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unit | |
CN109891712B (zh) | 用于定子或转子的线圈绕组和用于电机的定子或转子 | |
US10069351B2 (en) | Armatur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device | |
KR101792451B1 (ko) | 스테이터 및 브러시리스 모터 | |
KR102574242B1 (ko) | 3상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의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관련 권선 방법 | |
JP3741600B2 (ja)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
US10673293B2 (en) | Electric machine with variable cross section stator windings | |
US11469636B2 (en) | Electric motor with a stator formed from a pole chain and with contactless routing of enameled aluminum wire | |
US10256682B2 (en) | Stator assemblie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and related winding methods | |
US10263487B2 (en) | Household appliance electric motor terminal direct socket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10323852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
CN110323854B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7707045B (zh) | 定子铁芯、定子及电机 | |
CN114944713A (zh) |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用于缠绕无刷电机的定子的方法 | |
US7789337B1 (en) | Method of winding an electric motor core member | |
WO2006022440A1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 |
KR101758744B1 (ko) | 회전 전기의 스테이터 및 전동 압축기 | |
CN107181332A (zh) | 冰箱压缩机用永磁电机的定子部件及冰箱压缩机 | |
JP2012228153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10069723A (ko) | 전기 기계를 위한 고정자 코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