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1605A - 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1605A
CN110271605A CN201910193024.6A CN201910193024A CN110271605A CN 110271605 A CN110271605 A CN 110271605A CN 201910193024 A CN201910193024 A CN 201910193024A CN 110271605 A CN110271605 A CN 110271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extrusion
extrusion component
side plate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30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拓也
大须贺章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195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6303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71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6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1;1P;1Q;1R),其包括转向轴(3)、固定支架(17)、柱护罩(4)和锁定机构(19;19P)。锁定机构包括插入轴(40)、操作构件(41)、第一压挤构件(43;43P)、第二压挤构件(44)和驱动机构(60;60P)。锁定机构构造成在倾斜调节之后将柱护罩相对于固定支架的位置锁定。驱动机构构造成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移动,使得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随着操作构件的旋转而在插入轴的插入轴线方向上彼此接近。

Description

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3-001243(JP 2013-001243A)中描述的转向系统设置有用于在倾斜调节之后锁定转向柱的位置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操作杆和支承轴。支承轴插入穿过倾斜长形孔和伸缩长形孔。倾斜长形孔形成在车身侧支架的一对侧板中。伸缩长形孔形成在柱侧支架的一对侧板中。
发明内容
在倾斜调节期间,支承轴与转向柱和柱侧支架一起相对于车身侧支架沿倾斜方向移动。当在倾斜调节之后操作操作杆时,操作杆的操作力被转换为支承轴的轴向力,并且车身侧支架的侧板受到轴向力并且被偏转,从而互相接近。通过车身侧支架的侧板的偏转,柱侧支架的侧板被保持在车身侧支架的侧板之间。因此,在倾斜调节之后转向柱的位置被锁定。
倾斜调节之后,支承轴的轴向力作用在车身侧支架的侧板上的位置根据转向柱的位置而变化。车身侧支架的侧板从固定至车身的板部分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因此,车身侧支架的侧板绕上端部沿倾斜方向偏转。因此,当接收支承轴的轴向力的位置在倾斜方向上更靠近上端部时,车身侧支架的侧板难以偏转,并且当接收支承轴的轴向力的位置在倾斜方向上更靠近下端部时,车身侧支架的侧板容易偏转。因此,使车身侧支架的侧板偏转所需的操作杆上的操作载荷根据倾斜调节之后转向柱的位置而变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系统,在该转向系统中,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被减少。
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构造成执行倾斜调节的转向系统。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柱护罩和锁定机构。转向轴在一个端部处联接有转向构件。固定支架固定至车身并且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和该第二侧板各自具有插入孔。柱护罩支承转向轴,使得转向轴能够旋转,并且柱护罩设置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柱护罩构造成在倾斜调节期间相对于固定支架移动。锁定机构构造成在倾斜调节之后将柱护罩相对于固定支架的位置锁定。锁定机构包括插入轴、操作构件、第一压挤构件、第二压挤构件和驱动机构。插入轴插入穿过第一侧板的插入孔和第二侧板的插入孔。操作构件支承在插入轴上并且能够旋转地操作。第一压挤构件构造成压挤第一侧板以推动第一侧板抵靠柱护罩。第二压挤构件构造成穿过第二侧板的插入孔压挤柱护罩,以推动柱护罩抵靠第一侧板。驱动机构构造成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移动,使得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随着操作构件的旋转而在插入轴的插入轴线方向上彼此接近。
在转向系统中,第二压挤构件可以包括面向第二侧板的外侧表面的面向部分,并且锁定机构还可以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构造成在第二压挤构件压挤柱护罩时在第二压挤构件的面向部分与第二侧板的外侧表面之间弹性变形。
利用上述构型,驱动构件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响应于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而在插入轴线方向上彼此接近。因此,第一压挤构件压挤固定支架的第一侧板,由此第一侧板被推动成抵靠柱护罩。第二压挤构件在没有固定支架的第二侧板的介入的情况下压挤柱护罩。因此,柱护罩被推动成抵靠第一侧板。当柱护罩和第一侧板被推动成彼此抵靠时,在柱护罩与第一侧板之间产生摩擦。柱护罩相对于固定支架的运动被这种摩擦限制。也就是说,柱护罩相对于固定支架的位置被锁定。
因此,可以在不需要将柱护罩保持在固定支架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情况下将柱护罩相对于固定支架的位置锁定。因此,可以减小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当第二压挤构件压挤柱护罩时,弹性构件在第二压挤构件的面向部分与第二侧板之间弹性变形。利用上述构型,弹性构件可以填充第二侧板与第二压挤构件的面向部分之间的间隙,同时第二压挤构件牢固地保持压挤柱护罩。因此,支承刚度可以被提高,并且同时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可以被减小。
在转向系统中,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凸轮部,该第一凸轮部构造成与操作构件一起旋转;以及第二凸轮部,该第二凸轮部设置在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上并且构造成与第一凸轮部接合。在转向系统中,驱动机构可以包括:外螺纹,该外螺纹设置在用作插入轴的螺栓的柄部的第一端部处;以及螺母,该螺母与外螺纹接合。驱动机构可以构造成通过使螺母和设置在柄部的第二端部处的头部随着操作构件的旋转彼此接近而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在插入轴线方向上彼此接近。
利用上述构型,可以通过具有简单结构的驱动机构、即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的接合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彼此接近。利用上述构型,驱动机构由螺栓的外螺纹和螺母构成。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即螺栓和螺母的接合使第一压挤构件和第二压挤构件彼此接近。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解锁状态;
图3是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锁定状态;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解锁状态;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锁定状态;
图6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改型示例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解锁状态;
图9是根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锁定状态;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解锁状态;
图11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在锁定机构周缘上的截面图,其图示了转向系统的锁定状态;以及
图12是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改型示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参照图1,转向系统1包括转向轴3、柱护罩4、中间轴5和转向操作机构6。转向轴3沿车辆的大致竖直方向延伸。转向构件2、比如方向盘联接至转向轴3的一个端部(上轴向端部)。转向系统1使与转向构件2的转向操作相关联的转向轮(未图示)转向。例如,转向操作机构6是齿条与小齿轮式机构,但不限于齿条与齿轮式机构。
转向轴3的中心轴线A1延伸的方向在下文中被称为柱轴线方向X。转向轴3包括沿柱轴线方向X延伸的管状上轴3U和管状下轴3L。例如,上轴3U和下轴3L通过花键配合或锯齿配合配装在一起,以便能够相对于彼此移动。转向构件2联接至上轴3U的上轴向端部。
转向系统1还包括下固定支架14、倾斜中心轴15和下可移动支架16。下固定支架14固定至车身13。倾斜中心轴15由下固定支架14支承。下可移动支架16固定至柱护罩4的下轴向端部的外周缘并且由下固定支架14支承成能够绕倾斜中心轴15枢转。
柱护罩4包括下护罩8和上护罩7。下护罩8由下固定支架14支承成能够绕倾斜中心轴15枢转。上护罩7从外部以可滑动的方式配装至下护罩8。柱轴线方向X也是上护罩7的轴向方向和下护罩8的轴向方向。转向轴3插入穿过柱护罩4。上轴3U经由轴承9由上护罩7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下轴3L经由轴承10由下护罩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当上轴3U相对于下轴3L沿柱轴线方向X移动时,上护罩7相对于下护罩8沿柱轴线X方向移动。柱护罩4与转向轴3一起在柱轴线方向X上是可伸出的或可缩回的。
通过使转向轴3和柱护罩4沿着柱轴线方向X伸出或缩回,转向构件2的位置可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调节。因此,转向系统1具有伸缩调节功能。下护罩8与转向轴3一起绕设置在转向轴3的下轴向端部附近的倾斜中心轴15的中心轴线(倾斜中心TC)沿倾斜方向T枢转。倾斜方向T是与柱轴线方向X相交的方向。通过使转向轴3和柱护罩4绕倾斜中心TC枢转,转向构件2的位置可以在车辆的竖向方向上被调节。因此,转向系统1具有倾斜调节功能。
转向系统1还包括上固定支架17和锁定机构19。上固定支架17固定至车身13。上固定支架17是本发明的“固定支架”的示例。柱护罩4还包括通过焊接等固定至上护罩7的上可移动支架18。上可移动支架18在倾斜调节期间与上护罩7一起移动。锁定机构19是用于在倾斜调节之后锁定柱护罩4的位置的机构。其中柱护罩4的位置被锁定机构19锁定的转向系统1的状态被称为“锁定状态”。其中由锁定机构19对柱护罩4的位置进行的的锁定被解除的转向系统1的状态被称为“解锁状态”。
图2和图3是锁定机构19的周缘的截面图。图2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的解锁状态的视图。图3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的锁定状态的视图。如图2中所示,上固定支架17包括附接板21、第一外侧板22(第一侧板)、第二外侧板23(第二侧板)和联接板24。
附接板21附接至车身13。第一外侧板22和第二外侧板23从附接板21的下表面沿倾斜方向T向下延伸。第一外侧板22和第二外侧板23以间隔开一距离的方式面向彼此。联接板24将第一外侧板22在倾斜方向T上的上端部与第二外侧板23在倾斜方向T上的上端部联接在一起。第一外侧板22、第二外侧板23和联接板24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外侧板22和第二外侧板23中的每一者中均形成有沿倾斜方向T延伸的倾斜长形孔25。
上可移动支架18包括第一内侧板26、第二内侧板27和联接板28。第一内侧板26、第二内侧板27和联接板28一体地形成。上可移动支架18设置在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第一内侧板26和第二内侧板27从柱护罩4的上护罩7的外周表面沿倾斜方向T向下延伸。第一内侧板26在倾斜方向T上的上端部和第二内侧板27在倾斜方向T上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至柱护罩4的上护罩7的外周表面上。联接板28将第一内侧板26在倾斜方向T上的下端部与第二内侧板27在倾斜方向T上的下端部联接在一起。
第一内侧板26具有与第一外侧板22的内侧表面22a一致的板形状。第二内侧板27具有与第二外侧板23的内侧表面23a一致的板形状。在第一内侧板26和第二内侧板27中的每一者均形成有沿柱轴线方向X延伸的伸缩长形孔29。锁定机构19包括插入轴40、操作构件41、固定凸轮构件42、第一压挤构件43、第二压挤构件44、螺母45和弹性构件46。
插入轴40为螺栓并且具有柄部40a、头部40b和外螺纹40c。柄部40a的中心轴线A2延伸的方向被称为插入轴线方向J。插入轴线方向J与柱轴线方向X和倾斜方向T正交。头部40b设置在柄部40a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的第一端部处。外螺纹40c设置在柄部40a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的第二端部处。
插入轴40的柄部40a被插入穿过第一外侧板22的倾斜长形孔25、第二外侧板23的倾斜长形孔25、第一内侧板26的伸缩长形孔29和第二内侧板27的伸缩长形孔29。倾斜长形孔25是供插入轴40插入的插入孔的示例。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内侧板26的对面。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内侧板27的对面。螺母45与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接合。
操作构件41、固定凸轮构件42和第一压挤构件43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头部40b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操作构件41为可旋转操作的杆。操作构件41在插入轴40上被支承成与插入轴40一起旋转。固定凸轮构件42在头部40b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与插入轴40的头部40b相邻的位置处被压配合至柄部40a。因此,固定凸轮构件42相对于插入轴40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固定凸轮构件42能够与插入轴40一起旋转。固定凸轮构件42联接至操作构件41,以便能够与操作构件41一起旋转。因此,当操作构件41旋转地操作时,固定凸轮构件42和插入轴40一起旋转。插入轴40的柄部40a的中心轴线A2对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中心。
第一压挤构件43于与固定凸轮构件42相邻的位置处从外部配装至柄部40a。第一压挤构件43具有第一环形部分50和第一管状部分51。第一管状部分51被插入穿过第一外侧板22的倾斜长形孔25和第一内侧板26的伸缩长形孔29。第一管状部分51与第一外侧板22的倾斜长形孔25的周缘边缘和第一内侧板26的伸缩长形孔29的周缘边缘中的至少一者接合,使得第一管状部分51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的旋转被限制。第一环形部分50从第一管状部分51沿径向方向突出。第一环形部分50面向第一外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b。
第二压挤构件44和弹性构件46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外螺纹40c(螺母45)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第二压挤构件44从外部配装至柄部40a,以便能够相对于插入轴40旋转。第二压挤构件44具有第二环形部分52和第二管状部分53。第二管状部分53被插入穿过第二外侧板23的倾斜长形孔25。第二管状部分53与第二外侧板23的倾斜长形孔25的周缘边缘接合,使得第二压挤构件4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旋转被限制。第二管状部分53未被插入穿过第二内侧板27的伸缩长形孔29,而是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面向第二内侧板27的伸缩长形孔29周围的部分。
第二环形部分52从第二管状部分53沿径向方向突出。第二环形部分52具有面向外侧表面23b的面向表面52a。第二环形部分52是面向第二外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的面向部分的示例。弹性构件46被置于第二环形部分52的面向表面52a和第二外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之间。例如,弹性构件46为金属弹簧,比如锥形盘簧。与该实施方式不同,弹性构件46可以为卷簧。弹性构件46能够在第二环形部分52的面向表面52a与第二外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之间弹性地变形。在第二压挤构件44与螺母45之间置有滚针轴承47和止推垫圈48。
锁定机构19还包括驱动机构60,驱动机构60构造成使第二压挤构件44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例如,驱动机构60是包括第一凸轮部61和第二凸轮部62的凸轮机构。第二凸轮部62与第一凸轮部61接合。第一凸轮部61在固定凸轮构件42上形成在面向第一压挤构件43的部分处。第二凸轮部62形成在第一压挤构件43的第一环形部分50上。响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可以使第一凸轮部61架置在第二凸轮部62上,或者使第一凸轮部61在第二凸轮部62上的架置终止。
在图2中所示的转向系统1的解锁状态下,第一凸轮部61不架置在第二凸轮部62上。在倾斜调节期间,插入轴40与上可移动支架18一起移动。此时,插入轴40在倾斜长形孔25内沿倾斜方向T移动。直接或间接支承在插入轴40上的构件(操作构件41、固定凸轮构件42、第一压挤构件43、第二压挤构件44、螺母45和弹性构件46)也与插入轴40一起沿倾斜方向T移动。
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在柱轴线方向X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伸缩调节期间,上护罩7相对于插入轴40沿柱轴线方向X移动。此时,插入轴40在伸缩长形孔29内沿柱轴线方向X相对地移动。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操作构件41被旋转地操作成使第一凸轮部61如图3中所示的那样架置在第二凸轮部62上。此时,固定凸轮构件42和插入轴40相对于第一压挤构件43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因此,插入轴40的头部40b与第一压挤构件43之间的距离增大,并且第二压挤构件44与螺母45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拉动。因此,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因此,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载荷被转换成用于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的轴向力。
通过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第一压挤构件43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内侧板26压挤。因此,第一外侧板22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内侧板26。第二压挤构件44在没有第二外侧板23介入的情况下穿过倾斜长形孔25直接压挤第二内侧板27。第二内侧板27经由联接板28和上护罩7联接至第一内侧板26。因此,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内侧板27时,第一内侧板26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
当第一内侧板26和第一外侧板22彼此抵靠时,在第一内侧板26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产生摩擦。上可移动支架18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在倾斜方向T和柱轴线方向X上的运动被第一内侧板26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这种摩擦限制。换言之,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运动被限制。因此,实现了倾斜锁定和伸缩锁定。
如上所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被锁定。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可以在不将上可移动支架18保持在上固定支架17的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的情况下被锁定。由此,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可以被减小。
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内侧板27时,弹性构件46在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弹性变形。因此,弹性构件46可以填充第二外侧板23与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之间的间隙,同时第二压挤构件44牢固地保持压挤第二内侧板27。因此,支承刚度被提高,并且同时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被减小。
为了减小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优选的是,无论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如何,当操作构件41被旋转地操作时从弹性构件46接收到的斥力都是恒定的。为了实现恒定的斥力,优选的是,无论柱护罩4在倾斜方向T上的位置如何,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外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b与第二外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D1)以及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外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b与第二环形部分52的面向表面52a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D2)之间的差异都是恒定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46为锥形盘簧。因此,弹性构件46的弹性变形量变化时的斥力的变化量小于弹性构件46为卷簧的情况下的斥力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弹性构件46的斥力的稳定范围较宽。因此,与弹性构件46为卷簧的情况相比,可以允许由于柱护罩4在倾斜方向T上的位置而导致的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之间的差异的变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驱动机构60、即第一凸轮部61与第二凸轮部62的接合而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P进行描述。图4和图5是转向系统1P的锁定机构19P的周缘的截面图。图4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P的解锁状态的视图。图5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P的锁定状态的视图。
转向系统1P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的主要区别在于,锁定机构19P的驱动机构60P由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和螺母45构成。下面详细描述转向系统1P的锁定机构19P。在图4和图5中,与上面描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构件的描述被省去。
锁定机构19P包括插入轴40、操作构件41、第一压挤构件43P、第二压挤构件44、螺母45和弹性构件46。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内侧板27的对面。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内侧板26的对面。
操作构件41和第一压挤构件43P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外螺纹40c(螺母45)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第二压挤构件44和弹性构件46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头部40b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操作构件41在与螺母45相邻的位置处从外部配装至柄部40a。操作构件41联接至螺母45,以便能够与螺母45一起旋转。第一压挤构件43P在与操作构件41相邻的位置处从外部配装至柄部40a。第一压挤构件43P是置于操作构件41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间隔件。在第一压挤构件43P的第一环形部分50上没有形成凸轮。
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的旋转被限制。例如,插入轴40与第二内侧板27的伸缩长形孔29的周缘边缘、第一压挤构件43P的第一管状部51的内周表面和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管状部分51的内周表面中的至少一者接合,使得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的旋转被限制。替代性地,可以通过将插入轴40的头部40b固定至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来限制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的旋转。
由于插入轴40的旋转被限制,因而插入轴40在螺母45响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因此,插入轴40的头部40b可以朝向螺母45或者远离螺母45移动。因此,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当操作构件41沿锁定方向被旋转地操作成使插入轴40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时,插入轴40的头部40b和螺母45如图5中所示的那样彼此接近。因此,第二压挤构件44与插入轴40的头部40b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P拉动。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由此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通过使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第一压挤构件43P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内侧板26压挤。因此,第一外侧板22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内侧板26。第二压挤构件44在没有第二外侧板23介入的情况下穿过倾斜长形孔25直接压挤第二内侧板27。第二内侧板27经由联接板28和上护罩7联接至第一内侧板26。因此,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内侧板27时,第一内侧板26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
当第一内侧板26和第一外侧板22彼此抵靠时,在第一内侧板26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产生摩擦。上可移动支架18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在倾斜方向T和柱轴线方向X上的运动被第一内侧板26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这种摩擦限制。换言之,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运动被限制。因此,实现了倾斜锁定和伸缩锁定。
如上所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被锁定。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同样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可以在不将上可移动支架18保持在上固定支架17的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的情况下被锁定。由此,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可以被减小。
驱动机构60P由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和螺母45构成。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即螺栓(插入轴40)与螺母45的接合使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内侧板27的对面,并且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内侧板26的对面。然而,如在图6中所示的改型示例中,插入轴40的方向可以颠倒。也就是说,插入轴40的头部40b可以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内侧板26的对面,并且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可以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内侧板27的对面。
在该改型示例中,插入轴40的头部40b固定至操作构件41,并且插入轴40能够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旋转。螺母45被固定至第二压挤构件44,使得螺母45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上可移动支架18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螺母45在插入轴40响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螺母45由此可以朝向插入轴40的头部40b或者远离插入轴40的头部40b移动。
因此,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当操作构件41沿锁定方向被旋转地操作成使螺母45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时,插入轴40的头部40b和螺母45彼此接近。因此,第二压挤构件44与螺母45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P拉动。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由此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Q进行描述。图7是转向系统1Q的立体图。图8和图9是转向系统1Q的锁定机构19的周缘的截面图。图8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Q的解锁状态的图。图9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Q的锁定状态的图。
如图7中所示,转向系统1Q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柱护罩4包括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而不是上可移动支架18。在图7至图9中,与上面描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构件的描述被省去。参照图8,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柱护罩4除了包括上护罩7和下护罩8之外还包括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护罩8从内部装配至上护罩7(参见图2),而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下护罩8从外部装配至上护罩7。
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与下护罩8一体地形成并支承插入轴40。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面向。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两者通常都呈长度方向对应于柱轴线方向X的平行六面体形状。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设置在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
在第一支承部分30与第二支承部分31之间形成有切口32。切口32从下护罩8的上轴向端部沿柱轴线方向X向下延伸。当切口32变窄时,下护罩8的直径可以弹性减小。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支承部分30的对面。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支承部分31的对面。操作构件41、固定凸轮构件42和第一压挤构件43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头部40b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第二压挤构件44、弹性构件46、滚针轴承47和止推垫圈48由插入轴40的柄部40a支承在外螺纹40c(螺母45)的周缘上的一部分处。
在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中的每一者中均形成有供插入轴40插入的圆孔33。由于插入轴40被插入穿过圆孔33,因而插入轴40在倾斜调节和伸缩调节期间与下护罩8一起移动。在第一支承部分30中形成有配装孔34,第一压挤构件43的第一管状部分51配装在配装孔34中。配装孔34是通过使第一支承部分30的外侧表面30a凹陷而形成的有底孔。第一支承部分30的圆孔33在配装孔34的底表面与第一支承部分30的内侧表面之间延伸穿过第一支承部分30。第一管状部分51被插入穿过第一外侧板22的倾斜长形孔25和第一支承部分30的配装孔34。由于第一管状部分51被配装在配装孔34中,因而第一压挤构件43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第一支承部分30的旋转被限制。
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管状部分53被插入穿过第二外侧板23的倾斜长形孔25。第二管状部分53与第二外侧板23的倾斜长形孔25的周缘边缘接合,使得第二压挤构件4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旋转被限制。第二管状部分53未被插入穿过第二支承部分31的圆孔33,而是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面向第二支承部分31的圆孔33周围的部分。
在图8中所示的转向系统1Q的解锁状态下,第一凸轮部61不架置在第二凸轮部62上。在倾斜调节期间,插入轴40与上护罩8一起移动。此时,插入轴40在倾斜长形孔25内沿倾斜方向T移动。直接或间接支承在插入轴40上的构件(操作构件41、固定凸轮构件42、第一压挤构件43、第二压挤构件44、螺母45和弹性构件46)也在倾斜调节期间与插入轴40一起沿倾斜方向T移动。
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操作构件41被沿锁定方向旋转地操作成使第一凸轮部61如图9中所示的那样架置在第二凸轮部62上。此时,固定凸轮构件42和插入轴40相对于第一压挤构件43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因此,插入轴40的头部40b与第一压挤构件43之间的距离增大,并且第二压挤构件44与螺母45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拉动。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由此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因此,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载荷被转换成用于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的轴向力。
通过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第一压挤构件43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支承部分30压挤。因此,第一外侧板22被推动成抵靠第一支承部分30。第二压挤构件44在没有第二外侧板23介入的情况下穿过倾斜长形孔25直接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第二支承部分31和第一支承部分30经由下护罩8联接在一起。因此,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时,第一支承部分30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柱护罩4的下护罩8由此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
当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一外侧板22彼此抵靠时,在第一支承部分30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产生摩擦。下护罩8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在倾斜方向T的运动被第一内侧板30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这种摩擦限制。也就是说,实现了倾斜锁定。当第一压挤构件43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支承部分30压挤并且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时,第一支承部分30与第二支承部分31之间的切口32的宽度被减小。因此,下护照8的直径弹性减小,从而紧密地保持上护罩7。上护罩7相对于下护罩8的移动由此被限制。也就是说,实现了伸缩锁定。
如上所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被锁定。第三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似的效果。具体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同样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可以在不将柱护罩4保持在上固定支架17的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的情况下被锁定。由此,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可以被减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支承部分30压挤并且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由此下护罩8的直径弹性减小。因此,使下护罩8的直径适当地减小所需的轴向力根据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上压挤的在倾斜方向T上的位置而变化。
然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插入轴40被插入穿过圆孔33,因而即使倾斜位置改变,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也压挤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上的相同位置。因此,无论在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如何,使下护罩8的直径适当地减小所需的轴向力都很可能是恒定的。因此,即使在设置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而不是上可移动支架18的转向系统1Q中,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也可以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中的那样被减小。
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时,弹性构件46在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弹性变形。因此,弹性构件46可以填充第二外侧板23与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之间的间隙,同时第二压挤构件44牢固地保持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因此,支承刚度被提高,并且同时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被减小。
为了减小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优选的是,无论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如何,当操作构件41被旋转地操作时从弹性构件46接收到的斥力都是恒定的。为了实现恒定的斥力,优选的是,无论柱护罩4在倾斜方向T上的位置如何,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外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b与第二外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之间的距离(第一距离D1)以及在锁定状态下第一外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b与第二环形部分52的面向表面52a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D2)之间的差异都是恒定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46为锥形盘簧。因此,弹性构件46的弹性变形量变化时的斥力的变化量小于弹性构件46为卷簧的情况下的斥力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弹性构件46的斥力的稳定范围较宽。因此,与弹性构件46为卷簧的情况相比,可以允许由于柱护罩4在倾斜方向T上的位置而导致的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之间的差异的变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驱动机构60、即第一凸轮部61与第二凸轮部62的接合而使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R进行描述。转向系统1R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Q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9P被用作锁定机构。也就是说,由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和螺母45构成的驱动机构60P被用作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
图10和图11是转向系统1R的锁定机构19P的周缘的截面图。图10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R的解锁状态的图。图11是图示了转向系统1R的锁定状态的图。在图10和图11中,与上面描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构件的描述被省去。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支承部分31的对面。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支承部分30的对面。
插入轴40与第一支承部分30的圆孔33的内周表面、第二支承部分31的圆孔33的内周表面、第一压挤构件43P的第一管状部分51的内周表面、以及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管状部分53的内周表面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因此,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柱护罩4的旋转被限制。替代性地,可以通过将插入轴40的头部40b固定至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来限制插入轴40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和第一压挤构件30和第二压挤构件31的旋转。
由于插入轴40的旋转被限制,因而插入轴40在螺母45响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因此,插入轴40的头部40b可以朝向螺母45或者远离螺母45移动。因此,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当操作构件41沿锁定方向被旋转地操作成使插入轴40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时,插入轴40的头部40b和螺母45如图11中所示的那样彼此接近。因此,第二压挤构件44与插入轴40的头部40b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P拉动。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由此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通过使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第一压挤构件43P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支承部分30压挤。因此,第一外侧板22被推动成抵靠第一支承部分30。第二压挤构件44在没有第二外侧板23介入的情况下穿过倾斜长形孔25直接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当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时,第一支承部分30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柱护罩4的下护罩8由此被推动成抵靠第一外侧板22。
当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一外侧板22彼此抵靠时,在第一支承部分30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产生摩擦。下护罩8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在倾斜方向T的运动被第一内侧板30与第一外侧板22之间的这种摩擦限制。也就是说,实现了倾斜锁定。当第一压挤构件43P将第一外侧板22朝向第一支承部分30压挤并且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第二支承部分31时,第一支承部分30与第二支承部分31之间的切口32的宽度被减小。因此,下护罩8的直径弹性减小,从而紧密地保持上护罩7。上护罩7相对于下护罩8的移动由此被限制。也就是说,实现了伸缩锁定。
如上所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被锁定。第四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相似的效果。具体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同样地,柱护罩4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的位置可以在不将柱护罩4保持在上固定支架17的第一外侧板22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的情况下被锁定。由此,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可以被减小。
由于插入轴40被插入穿过圆孔33,因而即使倾斜位置改变,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也压挤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上的相同位置。因此,无论在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如何,使下护罩8的直径适当地减小所需的轴向力都很可能是恒定的。因此,即使在设置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而不是上可移动支架18的转向系统1R中,由于倾斜调节之后柱护罩4的位置而导致的操作构件41上的操作载荷的差异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P中的那样被减小。
驱动机构60P由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和螺母45构成。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即螺栓(插入轴40)与螺母45的接合使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插入轴40的头部40b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支承部分31的对面,并且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支承部分30的对面。然而,如在图12中所示的改型示例中,插入轴40的方向可以颠倒。也就是说,插入轴40的头部40b可以隔着第一外侧板22定位在第一支承部分30的对面,并且插入轴40的外螺纹40c可以隔着第二外侧板23定位在第二支承部分31的对面。
在这样的改型示例中,插入轴40是能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以及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旋转的。螺母45被固定至第二压挤构件44,使得螺母45相对于上固定支架17以及第一支承部分30和第二支承部分31的旋转被限制。因此,螺母45在插入轴40响应于操作构件41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螺母45由此可以朝向插入轴40的头部40b或者远离插入轴40的头部40b移动。
在伸缩调节和倾斜调节之后当操作构件41被旋转地操作成使螺母45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时,插入轴40的头部40b和螺母45彼此接近。因此,第二压挤构件44与螺母45一起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P拉动。第一压挤构件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由此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作出的各种改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第二压挤构件44被朝向第一压挤构件43、43P拉动时彼此接近。然而,驱动机构60、60P可以使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两者移动,使得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随着操作构件41的旋转而在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操作的结构的示例,第一实施方式可以构造成除了包括驱动机构60之外还包括螺母45与第二外侧板23之间的驱动机构。具体地,将具有第一凸轮部的凸轮构件置于螺母45与第二压挤构件44之间,并且在第二压挤构件44的第二环形部分52上形成与第一凸轮部接合的第二凸轮部。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构件41被旋转地操作时,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两者均沿插入轴线方向J移动,使得第一压挤构件43和第二压挤构件44彼此接近。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驱动机构60、60P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第二压挤构件44在第一压挤构件43、43P被朝向第二压挤构件44拉动时彼此接近。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其他改型。

Claims (4)

1.一种构造成执行倾斜调节的转向系统(1;1P;1Q;1R),所述转向系统(1;1P;1Q;1R)的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在一个端部处联接有转向构件(2);
固定支架(17),所述固定支架(17)固定至车身(13)并且包括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所述第一侧板(22)和所述第二侧板(23)各自具有插入孔(25);
柱护罩(4),所述柱护罩(4)支承所述转向轴(3),使得所述转向轴(3)能够旋转,所述柱护罩(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22)与所述第二侧板(23)之间并且构造成在倾斜调节期间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7)移动;以及
锁定机构(19;19P),所述锁定机构(19;19P)构造成在倾斜调节之后将所述柱护罩(4)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7)的位置锁定,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19;19P)包括:
插入轴(40),所述插入轴(40)插入穿过所述第一侧板(22)的所述插入孔(25)和所述第二侧板(23)的所述插入孔(25);
操作构件(41),所述操作构件(41)支承在所述插入轴(40)上并且能够旋转地操作;
第一压挤构件(43;43P),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43P)构造成压挤所述第一侧板(22)以推动所述第一侧板(22)抵靠所述柱护罩(4);
第二压挤构件(44),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构造成穿过所述第二侧板(23)的所述插入孔(25)压挤所述柱护罩(4),以推动所述柱护罩(4)抵靠所述第一侧板(22);以及
驱动机构(60;60P),所述驱动机构(60;60P)构造成使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中的至少一者随着所述操作构件(41)的旋转而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43P)和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在所述插入轴(40)的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1;1P;1Q;1R),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包括面向所述第二侧板(23)的外侧表面(23b)的面向部分(52),并且
所述锁定机构(19;19P)还包括弹性构件(46),所述弹性构件(46)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压挤所述柱护罩(4)时在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的所述面向部分(52)与所述第二侧板(23)的所述外侧表面(23b)之间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系统(1;1Q),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60)包括:
第一凸轮部(61),所述第一凸轮部(61)构造成与所述操作构件(41)一起旋转;以及
第二凸轮部(62),所述第二凸轮部(62)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和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中的至少一者上并且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凸轮部(61)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系统(1P;1R),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60P)包括:
外螺纹(40c),所述外螺纹(40c)设置在用作所述插入轴(40)的螺栓的柄部(40a)的第一端部处;以及
螺母(45),所述螺母(45)与所述外螺纹(40c)接合,并且
所述驱动机构(60P)构造成通过使所述螺母(45)和设置在所述柄部(40a)的第二端部处的头部(40b)随着所述操作构件(41)的旋转彼此接近而使所述第一压挤构件(43P)和所述第二压挤构件(44)在所述插入轴线方向(J)上彼此接近。
CN201910193024.6A 2018-03-16 2019-03-14 转向系统 Pending CN1102716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9676 2018-03-16
JP2018-049676 2018-03-16
JP2019019548A JP2019163030A (ja) 2018-03-16 2019-02-06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19548 2019-0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605A true CN110271605A (zh) 2019-09-24

Family

ID=65812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3024.6A Pending CN110271605A (zh) 2018-03-16 2019-03-14 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4558B2 (zh)
EP (1) EP3546319A1 (zh)
CN (1) CN1102716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1562B2 (ja) * 2017-03-06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12019001599T5 (de) * 2018-03-27 2020-12-24 Nsk Ltd. Lenkvorrichtung
JP7104881B2 (ja) * 2018-05-08 2022-07-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8158A1 (ja) * 2005-11-16 2007-05-24 Fuji Kiko Co.,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847785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5143017A (zh) * 2013-01-08 2015-12-09 Trw有限公司 用于转向柱组件的夹持组件
CN105946960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EP3075629A2 (en) * 2015-03-31 2016-10-05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0170008549A1 (en) * 2015-07-08 2017-01-12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JP2017136933A (ja) * 2016-02-03 2017-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437052U (zh) * 2017-01-18 2017-08-25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提高转向柱轴向保持力的夹紧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30542A (ja) 2006-07-26 2008-02-14 Fuji Kiko Co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001243A (ja) 2011-06-16 2013-01-0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8158A1 (ja) * 2005-11-16 2007-05-24 Fuji Kiko Co.,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847785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5143017A (zh) * 2013-01-08 2015-12-09 Trw有限公司 用于转向柱组件的夹持组件
CN105946960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EP3075629A2 (en) * 2015-03-31 2016-10-05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0170008549A1 (en) * 2015-07-08 2017-01-12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JP2017136933A (ja) * 2016-02-03 2017-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437052U (zh) * 2017-01-18 2017-08-25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提高转向柱轴向保持力的夹紧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94558B2 (en) 2021-01-19
EP3546319A1 (en) 2019-10-02
US20190283792A1 (en)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1605A (zh) 转向系统
US6234040B1 (en) Rotating, traveling energy absorber for steering column
KR101031627B1 (ko) 스티어링 칼럼 장치
EP1468895B1 (en) Steering device
US8943923B2 (en) Steering system
US7721620B2 (en) Adjustable steering apparatus
JP5119862B2 (ja) 伸縮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988195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rollers to reduce friction during column collapse
US20030000330A1 (en) Collapsible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20312117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7686336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7677133B2 (en) Adjustable steering apparatus
EP1854699B1 (en) Tliting and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able locking member
US9156490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EP3067249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11279396B2 (en) Energy absorbing stra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DE102016002471A1 (de) Lenksäule für ein fahrzeug
CN110316242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8357558A (zh) 车辆转向管柱的倾斜固定装置
KR20080096227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KR101104007B1 (ko) 전동식 로워 틸트 조향장치
KR20160027507A (ko) 조향장치용 래칫 구조체
US20170057536A1 (en) Electronic release linkage with collapsible link member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N105377667B (zh) 转向装置
JP2004262323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