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9154A - 压力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9154A
CN110249154A CN201780085511.XA CN201780085511A CN110249154A CN 110249154 A CN110249154 A CN 110249154A CN 201780085511 A CN201780085511 A CN 201780085511A CN 110249154 A CN110249154 A CN 110249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ylinder
liquid
baffle component
cylinder portion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55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口信之
北条里实
中野刚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49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9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16F9/325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in twin-tube type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12Fluid 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液压缓冲装置具有:液缸部(10),其收纳油;贮存室(R),其设置于液缸部(10)的外侧,用于贮存液体;活塞部,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液缸部(10)内,将液缸部(10)内的空间划分为收纳油的第1油室和第2油室;挡板部件(60),其与液缸部(10)分体,具有设置于贮存室(R)的主体部(61)和从主体部(61)突出的突出部(621),抑制贮存室(R)中的油的油面的摆动;以及限制部(第1被保持部63),其设置于挡板部件(60)上,限制挡板部件(60)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双方的移动。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力缓冲装置为了抑制液面的起伏而防止气泡的产生,具有设置于贮存室的突出部,或者外缸具有从外缸的内周面向内缸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而且,其中记载了突出部遍及内缸的外周面或外缸的内周面的全周或大致全周范围形成,并且在从与外周面或内周面交叉的方向观察时为波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92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例如在储液部中,若液面发生波动,则气泡混入液体中,难以产生规定的衰减力。因此,考虑设置通过贮液部抑制液面的摆动的抑制部件。但是,例如在采用相对于缸体使抑制部件分体构成的结构的情况下,伴随压力缓冲装置的动作,抑制部件移动,有可能无法稳定地进行抑制部件对液面波动的防止而实现的对气泡混入的抑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稳定地抑制压力缓冲装置的液体中的气泡的混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液缸部,其收纳液体;贮液部,其设置于所述液缸部的外侧,用于贮存液体;划分部,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液缸部内,将所述液缸部内的空间划分为收纳液体的第1液室和第2液室;抑制部件,其与所述液缸部分体,具有设置于所述贮液部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抑制所述贮液部中的液体的液面的摆动;以及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抑制部件,限制所述抑制部件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这双方的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稳定地抑制压力缓冲装置的液体中的气泡的混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整体图。
图3的(A)和(B)是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说明图。
图4的(A)和(B)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说明图。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说明图。
图7的(A)和(B)是第4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说明图。
图8的(A)和(B)是第5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液压缓冲装置1的结构、功能]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具有:液缸部10,其收纳油(液体的一例);以及杆20,其另一侧突出设置液缸部10的外部,并且一侧可滑动地插入液缸部10的内部。另外,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活塞部30,其设置在杆20的一侧的端部;底阀部40,其设置在液缸部10的一侧的端部;以及衰减力可变部50,其设置在液缸部10的半径方向外侧。而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挡板部件60。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另外,轴向的下侧称为“一侧”,将液压缓冲装置1的上侧称为“另一侧”。另外,将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左右方向称为“半径方向”。并且,在半径方向上,将中心轴侧称为“半径方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的一侧称为“半径方向外侧”。进而,将以液压缓冲装置1的轴向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
[液缸部10的结构、功能]
液缸部10包括液缸11(第1液缸的一例)、设置在液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筒体12(第2液缸的一例)、以及设置在外筒体12的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阻尼箱13(第3液缸的一例)。另外,液缸部10具有设置在另一侧的端部上的导杆14。
液缸11形成为圆筒状,在另一侧具有液缸开口11H。并且,活塞部30以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液缸11接触。
外筒体12在与液缸11之间形成连通路L。另外,外筒体12在与衰减力可变部50相对的位置具有外筒体开口部12H和螺线管连接部12J(连接部的一例)。螺线管连接部12J具有油的流路,并且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形成与衰减力可变部50的连接部位。
而且,外筒体12在比螺线管连接部12J更靠另一侧的位置具有保持部12P。保持部12P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个(单个)保持部12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外筒体12时,从形成为圆筒状的外筒体12的半径方向内侧抵住冲头加工工具,通过相同工序来进行外筒体开口部12H的穿孔和保持部12P的形成。
阻尼箱13在与外筒体12之间形成贮存油的贮存室R。贮存室R(贮液部的一例)随着杆20相对于液缸11的相对移动,吸收液缸11(第1油室Y1)内的油,或向液缸11(第1油室Y1)内供给油。另外,贮存室R贮存从衰减力可变部50流出的油。另外,阻尼箱13在与衰减力可变部50相对的位置具有箱开口部13H。
导杆14分别封堵液缸11、外筒体12和阻尼箱13的另一侧的端部。另外,导杆14在半径方向内侧将杆20支承为能够沿轴向滑动。
[杆20的结构、功能]
杆20是沿轴向较长地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杆20在一侧与活塞部30连接。另外,杆20在另外一侧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件等与车身侧连接。
[活塞部30的结构、功能]
活塞部30(划分部的一例)具有:活塞主体31,其具有多个活塞油路口311;活塞阀32,其开闭活塞油路口311的另一侧;以及弹簧33,其设置在活塞阀32和杆20的一侧端部之间。而且,活塞部30将液缸11内的油划分为第1油室Y1(第1液室的一例)和第2油室Y2(第2液室的一例)。
[底阀部40的结构、功能]
底阀部40具有阀座41、设置在阀座41的一侧的衰减阀42、以及设置在阀座41的另一侧的单向阀43。并且,底阀部40划分第1油室Y1和贮存室R。
[衰减力可变部50的结构、功能]
衰减力可变部50(衰减力发生部的一例)具有螺线管部51、连接流路部件52和电磁阀55。
螺线管部51基于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而使柱塞51P进退移动。
连接流路部件52是在内侧具有连接流路52R的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
电磁阀55根据相对于连接流路部件52的位置的移动,使连接流路52R中的油的流路截面积发生变化。而且,电磁阀55对连接流路52R中的油的流动进行节流。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衰减力可变部50对油的流动进行节流,从而主要产生液压缓冲装置1的衰减力。
[挡板部件60的结构、功能]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60的整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60的说明图。另外,图3(A)是挡板部件60的侧视图,图3(B)是沿图3(A)所示的IIIB-IIIB线的挡板部件60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挡板部件60(抑制部件的一例)是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挡板构件60例如可以使用合成树脂等作为材料。
挡板部件60具有主体部61和设置在主体部6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抑制部62。另外,挡板部件60具有设置在一侧的第1被保持部63、第2被保持部64(参照图3)和第3被保持部65(参照图3)。而且,挡板部件60沿轴向延伸。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60中,第1被保持部63、第2被保持部64或第3被保持部65作为限制部的一例发挥功能。
而且,挡板部件60由能够与外筒体12分离的分体结构构成,能够相对于外筒体12装卸。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部件60插入到外筒体12和阻尼箱13之间,从而被安装在外筒体12上。
(主体部61)
主体部61形成为内径与外筒体12的外周大致相等。另外,主体部61形成为外径比阻尼箱13的内径小。
而且,如图3(A)所示,主体部61具有沿轴向形成的狭缝部61S。狭缝部61S在主体部61的周向上分割主体部61。
(抑制部62)
如图2所示,抑制部62被设置为相对于1G状态(使设有液压缓冲装置1的车辆自然接地而对液压缓冲装置1施加了静止状态的力的状态)的油的液面高度而对应着抑制部62的轴向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且,抑制部62抑制贮存室R中的油的液面的起伏(摆动)。
而且,如图2和图3(A)所示,抑制部62具有从主体部61的外周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7个)突出部621。在第1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621在轴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抑制部62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最大压缩时的油的液面的位置处设置有位于最靠另一侧的突出部621。而且,抑制部62在液压缓冲装置1的最大伸长时的油的液面的位置处设置有最靠一侧的突出部621。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挡板部件60中,在伴随杆20的进退而发生油的液面变动时,以一个以上的突出部621残留在油内的方式配置多个突出部621。另外,该结构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各个突出部621的外周形成为比阻尼箱13的内周稍小。因此,油能够在抑制部62与阻尼箱13之间沿轴向略微流动。
另外,如图2和图3(A)中虚线所示,也可以在突出部621上形成切口部621K。
在该情况下,对于除了配置在最靠一侧的突出部621和配置在最靠另一侧的突出部621以外的多个突出部621,分别形成切口部621K。
另外,使多个切口部621K的宽度分别不同。具体而言,配置在另一侧的突出部621的切口部621K的宽度比配置在一侧的突出部621的切口部621K的宽度宽。这样,例如在抑制部62的另一侧,油的液面上升后油的液面下降时,也可以构成为油慢慢地落到一侧。
而且,在轴向上相邻的两个突出部621,切口部621K在轴向上不对置。即,相邻的两个突出部621以切口部621K的位置在周向上错开的方式配置。这样,在挡板部件60上,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油一边在周向上迂回一边流动。
(第1被保持部63)
如图2所示,第1被保持部63具有:第1开口部631;第1颈部632,其设置在第1开口部631的一侧;第1引导部633,其设置在第1颈部632的一侧;以及变形允许部634,其设置在第1颈部63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
第1开口部631是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开口。第1开口部631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1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稍大。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1开口部631限制挡板部件60朝向一侧的移动。
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1开口部631还限制挡板部件60在周向上的移动。
第1颈部632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2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小。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1颈部632限制挡板部件60相对于外筒体12朝向另一侧的移动。
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633形成为锥形状。即,第1引导部633以朝向第1开口部631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开口。而且,第1引导部633(引导部的一例)在使第1开口部631与保持部12P对准时,将第1开口部631朝向保持部12P引导。
变形允许部634具有形成为L字状的槽634T、以及形成在槽634T的终端部的圆形状的开口部634H。并且,变形允许部634(允许部的一例)在将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时,允许第1颈部632沿周向扩展时的挡板部件60的变形。
(第2被保持部64)
如图3(A)所示,第2被保持部64具有:第2开口部641,其设置在第2开口部641的一侧;以及第2引导部643,其设置在第2颈部642的一侧。
第2开口部641是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开口。第2开口部641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1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参照图2)稍大。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2开口部641限制挡板部件60相对于外筒体12的朝向一侧的移动。
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2开口部641还限制挡板部件60在周向上的移动。
第2颈部642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2比保持部12P小。并且,在挡板部件6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第2颈部642限制挡板部件60朝向另一侧的移动。
第1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部643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即,第2引导部643以朝向第2开口部641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开口。而且,第2引导部643在使第2开口部641与保持部12P对准时,将第2开口部641朝向保持部12P引导。
(第3被保持部65)
如图3(B)所示,第3被保持部65具有第3开口部651、第3颈部652和第3引导部(未图示)。
第3被保持部65的基本结构与第2被保持部64相同。
并且,如图3(B)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60在周向上在第2被保持部64与第3被保持部65之间设有狭缝部61S。由此,在使保持部12P对第2被保持部64进行保持时,或使保持部12P对第3被保持部65进行保持时,狭缝部61S(允许部的一例)起到允许挡板部件60的变形的作用。
另外,在安装挡板部件60时,从液缸部10的另一侧将挡板部件60插入外筒体12与阻尼箱13之间。此时,在装置的构造上,操作者难以确认设置在一侧的保持部12P的位置。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60中,设有多个被保持部(第1被保持部63、第2被保持部64、第3被保持部65),只要任一个被保持部由保持部12P进行保持即可,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如上构成的挡板部件60中,例如通过第1被保持部63保持挡板部件60的位置。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稳定地进行挡板部件60对液面的波动防止而实现的液体气泡的混入抑制。
[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另外,图4(A)表示拉伸行程时的油的流动,图4(B)表示压缩行程时的油的流动。
首先,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拉伸行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在拉伸行程时,杆20相对于液缸11向另一侧移动。此时,活塞阀32处于仍封闭活塞油路口311的状态。另外,通过活塞部30向另一侧的移动,第2油室Y2的容积减少。并且,第2油室Y2的油从液缸开口11H向连通路L流出。
而且,油通过连通路L、外筒体开口部12H和连接流路52R流入衰减力可变部50。在衰减力可变部50中,连接流路52R的油的流动被电磁阀55节流。通过该电磁阀55,油的流动被节流,从而产生衰减力。然后,油流出到贮存室R中。
另外,第1油室Y1的压力相对于贮存室R相对变低。因此,贮存室R的油流入在底阀部40的阀座41上形成的流路。之后,油流入第1油室Y1。
下面,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B)所示,在压缩行程时,杆20相对于缸体11向一侧相对移动。在活塞部30中,通过第1油室Y1和第2油室Y2的压差,封闭活塞油路口311的活塞阀32打开。并且,第1油室Y1的油通过活塞油路口311向第2油室Y2流出。这里,在第2油室Y2配置有杆20。因此,会按照杆20所进入的体积的量而产生从第1油室Y1流入第2油室Y2的油的过剩。因此,与该杆20的进入体积相当的量的油从液缸开口11H向连通路L流出。
而且,油通过连通路L、外筒体开口部12H和连接流路52R流入衰减力可变部50。另外,衰减力可变部50中的油的流动与上述拉伸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相同。
另外,杆20相对于液缸11向一侧相对移动,从而第1油室Y1的油向在底阀部40的阀座41上形成的流路流入。
而且,油打开底阀部40的衰减阀42,向贮存室R流出。
另外,在由衰减力可变部50调整衰减力的情况下,由螺线管部51控制电磁阀55(参照图1)。具体而言,通过螺线管部51变更电磁阀55与连接流路部件52之间的距离。此时,如果电磁阀55与连接流路部件52间的间隔变窄,则油的流动阻力变大,衰减力变高。另一方面,如果电磁阀55与连接流路部件52间的间隔变大,则油的流动阻力变小,衰减力变低。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70的说明图。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挡板部件7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挡板部件70(抑制部件的一例)具有主体部71、设置在主体部71的外周的抑制部72、以及形成在一侧的被保持部73。
(主体部71)
主体部71形成为内径与外筒体12的外周大致相等。另外,主体部71形成为外径比阻尼箱13(参照图1)的内径小。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70中,主体部71也设置在比螺线管连接部12J更靠一侧(下侧)的位置处。
另外,主体部71具有沿轴向形成的狭缝部(未图示)。另外,狭缝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狭缝部61S相同。而且,狭缝部在主体部71的周向上分割主体部71。
(抑制部72)
抑制部72具有在主体部71的外周部向半径方向外侧进一步突出的多个突出部721。而且,抑制部72防止贮存室R中的油的液面的起伏。
另外,抑制部72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抑制部62(突出部621)相同。
(被保持部73)
被保持部73具有:开口部74;颈部75,其设置在开口部74的一侧;第1引导部76,其形成在颈部75的一侧;直线部77,其设置在第1引导部76的一侧;以及第2引导部78,其形成在直线部77的一侧。
开口部74是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开口。开口部74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1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稍大。并且,在挡板部件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开口部74限制挡板部件70朝向一侧的移动。
并且,在挡板部件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开口部74还限制挡板部件70在周向上的移动。
颈部75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2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小。并且,在挡板部件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颈部75限制挡板部件70朝向另一侧的移动。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开口部74和颈部75限制挡板部件70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双方的移动。
第1引导部76形成为锥形形状。即,第1引导部76以朝向开口部74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开口。并且,第1引导部76在将开口部74嵌入保持部12P时,将开口部74向保持部12P引导。
直线部77是具有规定的宽度并沿轴向延伸的槽。直线部77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3比螺线管连接部12J的外径D2稍大。并且,在将挡板部件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时,直线部77能够将挡板部件70插入到比螺线管连接部12J更靠一侧(下侧)的位置处。
第2引导部78形成为锥形形状。即,第2引导部78以朝向直线部77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开口。并且,在将直线部77插入螺线管连接部12J时,第2引导部78将直线部77向螺线管连接部12J引导。
在如上构成的挡板部件70中,例如通过被保持部73保持挡板部件70的位置。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稳定地进行挡板部件70对液面的波动防止而实现的液体气泡的混入抑制。
<第3实施方式>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270的说明图。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挡板部件27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挡板部件270(抑制部件的一例)具有主体部271、设置在主体部271的外周的抑制部272、以及形成在一侧的被保持部273。
而且,第3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71和抑制部272的基本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主体部71和抑制部72相同。
(被保持部273)
被保持部273具有:开口部274;第2开口部275,其设置在开口部274的一侧;直线部276,其设置在第2开口部275的一侧;以及引导部277,其形成在直线部276的一侧。
开口部274是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开口部274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4比保持部12P的外径D稍大。并且,在挡板部件2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的状态下,开口部274限制挡板部件270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双方的移动。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74将挡板部件270在周向上的移动限制为固定量。
第2开口部275是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第2开口部275形成为周向上的宽度W5比螺线管连接部12J的外径D2稍大。
直线部276是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的槽。直线部276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宽度W6与螺线管连接部12J大致相等。并且,在将挡板部件270安装在外筒体12上时,直线部276能够将挡板部件270插入到比螺线管连接部12J更靠一侧(下侧)的位置处。
引导部277形成为锥形形状。即,引导部277以朝向直线部276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开口。并且,引导部277在将第2开口部275嵌入螺线管连接部12J时,将直线部276向螺线管连接部12J引导。
在如上构成的挡板部件270中,例如通过被保持部273保持挡板部件270的位置。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可稳定地进行挡板部件270对液面的波动防止而实现的液体气泡的混入抑制。
<第4实施方式>
图7是第4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80的说明图。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挡板部件8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7(A)所示,挡板部件80(抑制构件的一例)具有主体部81、设置在主体部81的外周的抑制部82、以及形成在另一侧的被保持部83(限制部的一例)。
并且,第4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80在外筒体12的另一侧的端部以悬挂的状态而被安装。
(主体部81)
如图7(B)所示,主体部81形成为内径与外筒体12的外周大致相等。另外,主体部81形成为外径比阻尼箱13的内径小。
另外,主体部81具有沿轴向形成的狭缝部(未图示)。另外,狭缝部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狭缝部61S相同。而且,狭缝部在主体部81的周向上分割主体部81。
(抑制部82)
如图7(A)所示,抑制部82具有在主体部81的外周部向半径方向外侧进一步突出的多个突出部821。而且,抑制部82抑制贮存室R中的油的液面的摆动。
另外,抑制部82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抑制部62(突出部621)相同。
(被保持部83)
如图7(B)所示,被保持部83具有设置在另一侧的端部的内侧突出部831、以及形成在内侧突出部831的一侧的退避部832。
内侧突出部831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而且,内侧突出部831在轴向上被配置在夹在导杆14和外筒体12之间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突出部831被夹在导杆14(对置部件的一例)的一侧的端部和外筒体12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
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中,利用内侧突出部831限制挡板部件80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双方的移动。
退避部832在内侧突出部831的一侧形成直径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大的部分。而且,退避部832以内侧突出部831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直线延伸的方式发挥作用。这里,在不设置退避部832的情况下,由于制造上的原因,存在内侧突出部831的朝向倾斜方向的可能性。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退避部832,内侧突出部831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在如上构成的挡板部件80中,例如通过被保持部83保持挡板部件80的位置。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可稳定地进行挡板部件80对液面的波动防止而实现的液体气泡的混入抑制。
<第5实施方式>
图8是第5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说明图。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挡板部件90的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A)所示,挡板部件90(抑制构件的一例)具有主体部91、设置在主体部91上的凸部92、以及设置在主体部91上的凹部93。
(主体部91)
主体部91的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的截面形成为星形形状。并且,主体部91具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山部911和由于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而在半径方向外侧凹陷的谷部912。山部911的棱线911P沿轴向形成。另外,谷部912沿轴向形成有谷线912V。并且,主体部91在周向上交替排列设置有多个山部911和多个谷部912。
而且,在第5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90中,山部911(内侧流路的一例)在液缸11侧形成供机油流动的路径。另外,在挡板部件90中,谷部912(外侧流路的一例)在与液缸11相反的一侧形成供油流动的流路。
而且,如图8(B)所示,山部911的棱线911P与阻尼箱13的内周接触。另外,谷部912的谷线912V与外筒体12的外周接触。这样,挡板部件90以主体部91被夹在外筒体12和阻尼箱13之间的方式而被安装。因此,挡板部件90的主体部91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双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凸部92在谷部912处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凸部92的高度与山部911的棱线911P的高度大致相等。另外,在从挡板部件90的半径方向内侧观察的情况下,凸部92以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
凹部93在山部911处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设置。凹部93的凹陷的深度与谷部912的谷线912V的深度大致相等。另外,在从挡板部件90的半径方向内侧观察时,凹部93形成为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90中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挡板部件90中,在半径方向外侧,油如图8(A)中实线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具体而言,在谷部912的半径方向外侧沿轴向流动的油向轴向的流动被凸部92限制。而且,油沿着凹部93在周向上流动,并流向相邻的其他谷部912。这样,在挡板部件90的半径方向外侧,由于油不能沿轴向顺畅地流动,所以能够防止液面上的波动。
另外,在挡板部件90中,在半径方向内侧,油如图8(A)中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流动。具体而言,在山部911的半径方向内侧沿轴向流动的油向轴向的流动被凹部93限制。而且,油沿着凸部92在周向上流动,并流向相邻的其他的山部911。这样,在挡板部件90的半径方向内侧,由于油不能沿轴向顺畅地流动,所以能够抑制液面上的波动。
关于如以上那样构成挡板构件90,例如主体部91自身在半径方向上被外筒体12和阻尼箱13夹住,由此来保持挡板构件90的位置。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可稳定地进行挡板部件90对液面的波动防止而实现的液体气泡的混入抑制。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挡板部件90中,也可以例如通过设置第1实施方式的第1开口部631和第1颈部632,从而更牢固地限制挡板部件90在轴向上的移动。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挡板构件90中,也可以例如通过设置第4实施方式的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831,从而更牢固地限制挡板构件90在轴向上的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由液缸11、外筒体12和阻尼箱13各自的筒形状构成的所谓三重管结构,形成了油室(第1油室Y1、第2油室Y2)、贮存室R和连通路L。但是,不一定限于通过三重管结构形成各结构部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由液缸11和阻尼箱13构成的所谓的双重管结构中使用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各挡板部件。
标号说明
1:液压缓冲装置,11:油缸(第1液缸的一例),12:外筒体(第2液缸的一例),13:阻尼箱(第3液缸的一例),30:活塞部(划分部的一例),40:底阀部,50:衰减力可变部,60(70、80、90、270):挡板部件(抑制部件的一例),L:连通路,R:贮液室(贮液部的一例)。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
液缸部,其收纳液体;
贮液部,其设置于所述液缸部的外侧,用于贮存液体;
划分部,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液缸部内,将所述液缸部内的空间划分为收纳液体的第1液室和第2液室;
抑制部件,其与所述液缸部分体,被安装于所述液缸部,具有设置于所述贮液部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抑制所述贮液部中的液体的液面的摆动;
衰减力发生部,其设置于所述液缸部的半径方向外侧,液体能够通过连接部而在该衰减力发生部与所述液缸部之间流动,所述衰减力发生部对伴随所述划分部向所述轴向的移动而发生的所述液体的流动赋予阻力而发生衰减力;
液缸突出部,其设置在所述液缸部中的与所述连接部不同的位置处,向所述液缸部的半径方向突出;
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抑制部件且具有被所述液缸突出部保持的被保持部,限制所述抑制部件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这双方的移动;以及
变形允许部,其在所述抑制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液缸部时,使得所述被保持部能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侧打开而所述另一侧关闭的形状,并且具有围绕所述液缸突出部的周围的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具有:第1形状部,其开口宽度比所述液缸突出部的宽度大;以及第2形状部,其设置于比所述第1形状部靠所述一侧的位置处,开口宽度比所述第1形状部的开口宽度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随着朝向所述开口部而开口宽度变小,在所述抑制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液缸部时,朝向所述液缸突出部引导所述被保持部。

Claims (8)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具有:
液缸部,其收纳液体;
贮液部,其设置于所述液缸部的外侧,用于贮存液体;
划分部,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液缸部内,将所述液缸部内的空间划分为收纳液体的第1液室和第2液室;
抑制部件,其与所述液缸部分体,具有设置于所述贮液部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抑制所述贮液部中的液体的液面的摆动;以及
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抑制部件,限制所述抑制部件向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这双方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具有被所述液缸部保持的被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被保持部具有:开口部,其进行开口;以及引导部,其随着朝向所述开口部而开口宽度变小,并朝向保持所述被保持部的所述液缸部的保持部引导所述被保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件具有在被安装于所述液缸部时使得所述主体部能够变形的允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被夹在所述液缸部和与所述液缸部的轴向相对的对置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使液体流动的内侧流路和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使液体流动的外侧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有衰减力发生部,该衰减力发生部设置于所述液缸部的半径方向外侧,对伴随所述划分部向所述轴向的移动而发生的所述液体的流动赋予阻力而发生衰减力,
所述限制部在与连接所述液缸部和所述衰减力发生部的连接部不同的部位被安装于在所述液缸部上形成的保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液缸部具有:第1液缸,所述划分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接触该第1液缸;第2液缸,其设置于所述第1液缸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第3液缸,其设置于所述第2液缸的半径方向外侧。
CN201780085511.XA 2017-03-03 2017-03-08 压力缓冲装置 Pending CN1102491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0477 2017-03-03
JP2017040477A JP6216899B1 (ja) 2017-03-03 2017-03-03 圧力緩衝装置
PCT/JP2017/009317 WO2018158964A1 (ja) 2017-03-03 2017-03-08 圧力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9154A true CN110249154A (zh) 2019-09-17

Family

ID=60107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5511.XA Pending CN110249154A (zh) 2017-03-03 2017-03-08 压力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68975B2 (zh)
JP (1) JP6216899B1 (zh)
CN (1) CN110249154A (zh)
WO (1) WO20181589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7834B2 (en) * 2016-12-15 2021-05-18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Baffle tube for damper with electromechanical valve
US11384810B2 (en) * 2018-10-22 2022-07-12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two-piece shell
DE102021207061B4 (de) 2021-07-06 2023-07-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verstellbaren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DE102022208321A1 (de) 2022-08-10 2024-02-15 Thyssenkrupp Ag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 Fahrzeug
CN115574037A (zh) * 2022-09-28 2023-01-06 重庆交通大学 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8433A (en) * 1972-06-28 1974-01-29 Tokico Ltd Telescopic suspension unit
JPH07217694A (ja) * 1994-02-04 1995-08-15 Yamaha Motor Co Ltd 複筒式油圧緩衝器の泡立ち防止装置
JPH10220516A (ja) * 1997-02-05 1998-08-21 Showa:Kk 油圧緩衝器
JP2012007737A (ja) * 2011-08-25 2012-01-12 Kyb Co Ltd 緩衝器
CN10407490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株式会社昭和 液压减震器
CN105317906A (zh) * 2014-07-16 2016-02-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6044776A (ja) * 2014-08-25 2016-04-0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4364A (ja) * 1996-01-25 1997-10-0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6913127B2 (en) * 2003-09-29 2005-07-05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Adjacent baffle design for shock absorber
JP5626638B2 (ja) * 2010-09-29 2014-11-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519822B2 (ja) * 2012-06-28 2014-06-1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装置
JP5519821B1 (ja) * 2013-03-29 2014-06-1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JP6351746B2 (ja) * 2014-10-31 2018-07-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10704641B2 (en) * 2017-12-15 2020-07-07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Baffle for damper with electromechanical valv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8433A (en) * 1972-06-28 1974-01-29 Tokico Ltd Telescopic suspension unit
JPH07217694A (ja) * 1994-02-04 1995-08-15 Yamaha Motor Co Ltd 複筒式油圧緩衝器の泡立ち防止装置
JPH10220516A (ja) * 1997-02-05 1998-08-21 Showa:Kk 油圧緩衝器
JP2012007737A (ja) * 2011-08-25 2012-01-12 Kyb Co Ltd 緩衝器
CN10407490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株式会社昭和 液压减震器
CN105317906A (zh) * 2014-07-16 2016-02-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2016044776A (ja) * 2014-08-25 2016-04-0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8964A1 (ja) 2018-09-07
US10968975B2 (en) 2021-04-06
JP6216899B1 (ja) 2017-10-18
JP2018146012A (ja) 2018-09-20
US20190368568A1 (en)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154A (zh) 压力缓冲装置
CN101270792B (zh) 前叉
CN105370789B (zh) 具有液压机械冲程止挡装置的液压悬挂阻尼器
KR102034400B1 (ko) 완충기
US10145438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7636344A (zh) 用于车辆悬架的液压减震器的液压压缩止挡构件
CN106068399B (zh) 作动缸装置
CN102022470B (zh) 流体压减振器
CN102966696B (zh) 前叉
JP6404484B2 (ja) シリンダ装置
JP6391512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US8496030B2 (en) Hydraulic accumulator, especially pulsation damper
CN105593565A (zh) 液压缓冲器
WO2015178089A1 (ja) シリンダ装置
CN105492797A (zh) 单管阻尼器组件
US10203013B2 (en) Shock absorber and damping force generator
CN103403385A (zh) 减振装置
US20150354655A1 (en) Shock absorber
CN107110271B (zh) 压力缓冲装置
CN111868410B (zh) 阀座构件、阀和缓冲器
CN102635729A (zh) 内部阻尼的泄压阀
CN106481714A (zh) 缓冲器
JP5106347B2 (ja) 液圧緩衝器
JP2009103267A (ja) 空圧緩衝器
JP2013181573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