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3373B - 连接器部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33373B CN110233373B CN201910052678.7A CN201910052678A CN110233373B CN 110233373 B CN110233373 B CN 110233373B CN 201910052678 A CN201910052678 A CN 201910052678A CN 110233373 B CN110233373 B CN 1102333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bent
- connector component
- fitting
- termina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部件,在直角型的多级式的连接器部件中使至少两级的端子长度共通化。连接器部件(10)具有:壳体(100)、第一端子(210)和第二端子(220),第一端子具有:第一装配端、第一连接端和具有第一弯曲部的第一本体部,第二端子具有:第二装配端、第二本体部和形成于第二本体部的末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本体部从第二装配端在高度方向延伸,接着在第二弯曲部处以规定角度弯曲并进一步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全长相等,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配置于同一平面内时,第一弯曲部弯曲成使得:第一装配端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二装配端为同一位置,第一连接端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连接端为同一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部件,特别是涉及在将连接器部件安装于基板时,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面垂直于基板的、所谓的直角型的多级连接器部件。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连接器的现有技术:该连接器具有多种插头端子,在插头端子中,各引脚形成为直角,在该各引脚的末端处形成有针对电路板的连接端子,该连接器在绝缘紧固部中植设这些多个插头端子,为了将连接器设定于比基板面低的位置而实现薄型(低高度)化,而改变各个引脚的弯曲和长度来形成各引脚,使得连接端子位于同一平面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8516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制造直角型的多级连接器时,由于各级的端子(引脚)的全长改变,因此不得不与各级对应地制造各个不同长度的端子。并且,在该连接器的端子(引脚)的连接端子具有压配合部时,若肩部没有在同一平面内对齐,则将端子按压至基板来进行装配时使用的工具的结构可能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直角型的多级式的连接器部件中使至少两级的端子长度共通化。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连接器部件,其具有:壳体;以及各自至少一部分固定于该壳体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装配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的第一弯曲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装配端、第二本体部和形成于该第二本体部的末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本体部从该第二装配端在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接着在第二弯曲部处以规定角度弯曲,并进一步在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全长相等,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配置于同一平面内时,所述第一弯曲部弯曲成使得:所述第一装配端在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装配端为同一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在所述第二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为同一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分别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肩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的肩部在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分别形成有压配合部,所述压配合部具有向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和该鼓出部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贯穿该鼓出部的贯穿孔。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形是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具有U字形状的迂回部分的形状,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形是L字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被配置于同一平面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通过同一模具来形成构成连接部部件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够通过具有位于同一平面内的按压部的工具来同时按压形成于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的肩部,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装配于基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够使用同一模具来形成分别具有压配合部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除了能够使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全长相同,还能够增长从第一端子的第一装配端到在第一弯曲部处开始弯曲的实质距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够提供在高度方向和前后方向排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多级连接器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连接器部件10的正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的第一端子210和第二端子220时的侧视图。
图4A是从前后方向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的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时的正视图,图4B是从前后方向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的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时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将图1的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300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在第一装配端211A和第二装配端221A上没有形成压配合部的DIP(双列直插)型的第一端子210A、第二端子220A与基板300A连接的状态的、DIP型的连接器部件10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端子200B在高度方向上配列有4级时的连接器部件10B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通过包含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平面将图7的连接器部件10B的第一罩120B部分切断时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10A、10B:连接器部件;
100:壳体;
110、110B:基部;
111:前表面;
112:后表面;
113:支承壁;
114:底面;
115:固定片;
116:辅助支承壁;
117:辅助固定片;
120、120B:第一罩;
121:开口;
130:第二罩;
131:开口;
200:端子;
210、210A、210B:第一端子;
211、211A、211B:第一装配端;
212、212B:第一弯曲部;
212a:装配端侧弯曲部;
212b:连接端侧弯曲部;
213、213B:第一本体部;
214、214B:第一连接端;
215:肩部;
216:鼓出部;
217:贯通孔;
218:压配合部;
220、220A、220B:第二端子;
221、221A:第二装配端;
222:第二弯曲部;
223:第二本体部;
224:第二连接端;
225:肩部;
226:鼓出部;
227:贯通孔;
228:压配合部;
230B:第三端子;
231B:第三装配端;
232B:第三弯曲部;
233B:第三本体部;
234B:第三连接端;
240B:第四端子;
241B:第四装配端;
242B:第四弯曲部;
243B:第四本体部;
244B:第四连接端;
300、300A:基板;
305:焊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对本发明的连接器部件10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该连接器部件10,也能够同等地应用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其他方式的连接器部件。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图2A是连接器部件10的正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图2A、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是在该连接器部件10安装于基板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面垂直于基板的、所谓的直角型的多级连接器部件。连接器部件10具有壳体100与多个端子200。壳体100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壳体100具有平板状的基部110、从基部110在垂直方向上向后方突出的第一罩120和第二罩130。基部110具有规定高度和宽度,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壁厚。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对于基部110将图1的纸面左边称为“前方”,将纸面右边称为“后方”,将朝向图1的上方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此外,将与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来进行说明。
基部110是在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扩展的平板状的部件,在前方侧具有前表面111,在后方侧具有后表面112。在基部110的前表面1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规定长度的支承壁113。支承壁113的底面114沿前后方向是水平的,在该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时,支承壁113的底面114被配置于基板上。并且,在底面114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固定片115。固定片115被插入到对应于基板设置的固定孔(未图示)中,由此,连接器部件10被牢固地固定于基板上。
在基部110的前表面111的中央部分下部设置有辅助支承壁116,所述辅助支承壁116平行于上述的支承壁113,朝向前方突出。在辅助支承壁116的底面,辅助固定片117朝向下方突出。辅助固定片117也与上述的固定片115一样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的固定孔(未图示)中,发挥将连接器部件10牢固地固定于基板上的作用。
在基部110的后表面112如上所述设置有第一罩120和第二罩130。第一罩120是以规定宽度、规定高度、和规定长度从基部110的后表面112向后方突出的、内部为空腔的筒状部件,在后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开放的开口部121。第二罩130与第一罩120一样,是以规定宽度、规定高度、和规定长度从基部110的后表面112向后方突出的、内部为空前的筒状部件,在后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开放的开口部131。第一罩120的高度和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第二罩130的高度和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第一罩120与第二罩130只有宽度不同。但是,第一罩120的宽度与第二罩130的宽度也可以相同,第一罩120与第二罩130也可以高度、长度不同。第一罩120和第二罩130与对方连接器(未图示)的壳体嵌合。
端子200在壳体100的基部110中在高度方向排列有多级,并且在宽度方向排列有多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上排列有两级端子。此外,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下侧的端子(第一端子)排列成22列(对应于第一罩120的部分为13列,对应于第二罩130的部分为9列),位于上侧的端子排列成10列(对应于第一罩120的部分为6列,对应于第二罩130的部分为4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端子的列数与上侧端子的列数不同,但也可以相同。高度方向下侧的级由各自形状相等的第一端子210构成,高度方向上侧的级的端子由各自形状相等的第二端子220构成。图3表示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端子210和第二端子220时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210具有第一装配端211、第一连接端214和第一本体部213,所述第一本体部213具有第一装配端211与第一连接端214之间的第一弯曲部212。
第二端子220具有第二装配端221、第二本体部223、和形成于该第二本体部223的后端的第二连接端224,其中第二本体部223从该第二装配端221在高度方向(第一延伸方向)延伸,接着在第二弯曲部222处以规定角度弯曲,并进一步在前后方向(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弯曲部222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是90度,但也可以是其他角度。
这里,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全长相等,除去第一弯曲部212之外的部位的形状是与第二端子220的除去第二弯曲部222之外的部位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在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配置于同一平面内时,第一端子210的除去第一弯曲部212的部位与第二端子220的除去第二弯曲部222的部位平行,且,第一弯曲部212弯曲成使得:第一装配端211在高度方向(第一延伸方向)上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为同一位置,第一连接端214在前后方向(第二延伸方向)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连接端224为同一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10的外形是在第一弯曲部212处具有U字形状的迂回部分的形状,而第二端子220的第二弯曲部222的外形为L字形状。具体来说,第一弯曲部212包含:装配端侧弯曲部212a,其从第一装配端211侧朝向高度方向上方延伸,呈U字形状折返而向高度方向下方改变方向;和连接端侧弯曲部212b,其与装配端侧弯曲部212a连接弯曲或屈曲成平缓的L字状或J字形状而向前后方向后方改变方向。另外,第一端子210的第一弯曲部212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弯曲三次以上那样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4A、图4B,对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的细部进行说明。另外,图4A是从前后方向前方观察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时的正视图,图4B是从前后方向前方观察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时的正视图。在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上设置有沿宽度方向(或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肩部215。并且,在第一装配端211处,在比肩部215靠近第一装配端211的一侧形成有压配合部218,所述压配合部218具有沿宽度方向(或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216、和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该鼓出部216的贯穿孔217。
同样地,在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1处设置有沿宽度方向(或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肩部225。并且,在第二装配端221处,在比肩部225靠近第二装配端221的一侧形成有压配合部228,所述压配合部228具有沿宽度方向(或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226、和在前后方向贯穿该鼓出部226的贯穿孔22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的数量不同但也可以相同。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分别以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连接端214位于比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连接端224靠近高度方向下方的位置、且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位于比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由此成为所谓的两级的直角连接器。即,第一端子210中第一本体部213的、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一弯曲部212之间的部位以在高度方向下侧在宽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另一方面,第二端子220中第二本体部223的、第二连接端224与第二弯曲部222之间的部位以在高度方向上侧在宽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
另外,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配置于在高度方向和前后方向扩展的多个同一平面内,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不同的平面。无论如何,都配置成: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所有的第一装配端211与第二装配端221在高度方向上为同一位置,所有的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二连接端224在前后方向上为同一位置。另外,在该状态时,第一装配端211的肩部215与第二装配端221的肩部225在高度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也就是说,第一端子210的肩部215与第二端子220的肩部225位于包含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在内的同一平面内(也就是说同一水平面内)。由此,可以在将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时将相当于基板按压肩部215、225的工具的按压部对齐于同一平面内,可以简化工具的结构。
如图2B所示,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连接端224在形成于壳体100的第一罩120的开口部121、和形成于第二罩130的开口部131内延伸。在对方连接器(未图示)与该第一罩120、第二罩130嵌合时,第一连接端214和第二连接端224与对方连接器的母触点接触,从而确立电气导通。另外,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连接端224分别在第一罩120、第二罩130内在前后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
接下来,对上述说明的连接器部件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连接器部件10的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全长相同,除去第一弯曲部212和第二弯曲部222以外的形状相同。因此,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能够使用相同的模具来成形。首先,使用规定的模具从金属平板冲裁出第一端子210使其具有肩部215、带有压配合部218的第一装配端211、直线状的第一本体部213以及第一连接端214。同样地,使用与成形第一端子210相同的模具从金属平板冲裁出第二端子220,使其具有肩部225、带有压配合部228的第二装配端221、直线状的第二本体部223以及第二连接端224。在该时间点,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是同一形状。
接下来,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壳体100,但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形来固定。也就是说,将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压入到形成于壳体100的基部110的压入孔(未图示)中,使第一端子210的第一本体部213、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本体部223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且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二连接端224在前后方向(第二延伸方向)上为同一位置。在该时间点,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连接端214与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端224在壳体100的第一罩120和第二罩130的内部延伸,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是从壳体100的基部110朝向前方笔直延伸的状态。
并且,在第一端子210与第二端子220局部地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的状态下,使用机器对第一端子210的第一本体部213和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本体部223进行弯折加工。具体来说,在第二端子220的第二本体部223形成L字型的第二弯曲部222。同时,在第一本体部213形成使第一装配端211与第二装配端221在高度方向(第一延伸方向)上为同一位置的第一弯曲部2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212具有U字形状的迂回部分,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接下来,如图5所示,将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300。另外,图5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300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将连接器部件10装配于基板300时,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的肩部215与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的肩部225在高度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因此,所有端子200的肩部215、225对齐于同一平面内。因此,通过利用在同一平面内具有按压部的工具(未图示)来按压这些肩部215、225,能够将第一端子210的压配合部218与第二端子220的压配合部228一次性压入到在基板300上形成的压入孔(未图示)中。在第一端子210的压配合部218与第二端子220的压配合部228被压入到基板300的压入孔中时,确立了基板300的配线图案与第一端子210及第二端子220的电气连接。
并且,此时,形成于壳体100的支承壁113的固定片115、形成于辅助支承壁116的辅助固定片117被插入到对应设置于基板300的固定孔(未图示)中,连接器部件10被牢固地固定于基板30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端子210的第一装配端211、和第二端子220的第二装配端221分别形成压配合部218、228的压配合类型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装配端211、和第二装配端221贯插到在基板300设置的通孔中,并焊接到基板300表面的图案的所谓的DIP型的结构。
图6是在第一装配端211A和第二装配端221A没有形成压配合部的DIP型的第一端子210A、第二端子220A与基板300A连接的状态下的、DIP型的连接器部件10A的局部放大图。在连接器部件10A中,除第一端子210A的装配端211A、第二端子220A的第二装配端221A以外的结构与在图1~图5中说明的压配合型的连接器部件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如图6所示,第一端子210A的第一装配端211A、第二端子220A的第二装配端221A分别是没有鼓出部的棒状,被贯插到在基板300A上形成的通孔中,通过焊锡305而焊接到基板300A表面的图案。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装配端211A、第二装配端221A上形成有用于促进焊接的鼓出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端子210、第二端子220在高度方向排列为两级而固定于壳体100的基部1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排列端子200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两级,可以是超过两级的数,例如三级、或其以上。例如,图7是端子200B在高度方向排列为四级时的连接器部件10B的外观立体图。此外,图8是表示通过包含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平面将图7的连接器部件10B的第一罩120B部分切断时的剖视图。
如图7、图8所示,在高度方向排列为4级的端子200B被固定于连接器部件10B的基部110B。端子200B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端子210、第二端子220分别同一形状的第一端子210B、第二端子220B之外,还包含第三端子230B、第四端子240B。
第一端子210B包含第一装配端211B、第一连接端214B以及具有第一弯曲部212B的第一本体部213B。第二端子220B包含第二装配端221B、第二连接端224B以及具有第二弯曲部222B的第二本体部223B。第三端子230B包含第三装配端231B、第三连接端234B以及具有第三弯曲部232B的第三本体部233B。第四端子240B包含第四装配端241B、第四连接端244B以及具有第四弯曲部242B的第四本体部243B。
这里,第一端子210B与第二端子220B全长彼此相等,关于第一端子210B,第一弯曲部212B弯曲成使得:第一装配端211B在高度方向(第一延伸方向)上与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装配端221B为同一位置、且第一连接端214B在前后方向(第二延伸方向)上与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连接端224B为同一位置。具体来说,第一端子210B的外形是在第一弯曲部212B处具有U字形状的迂回部分的形状,而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弯曲部222B的外形为L字形状。
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弯曲部232B与第四端子240B的第四弯曲部242B是L字形状。并且,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装配端231B和第四端子240B的第四装配端241B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10B的第一装配端211B和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装配端221B处于同一位置。此外,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连接端234B和第四端子240B的第四连接端244B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10B的第一连接端214B和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连接端224B处于同一位置。
第一端子210B的第一装配端211B、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装配端221B、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连接端231B、第四端子240B的第四连接端241B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肩部的压配合部(未图示)。通过这些结构使得所有端子的肩部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可以在将该连接器部件10B装配于基板(未图示)时将相对于基板按压肩部的工具的按压部对齐于同一平面内,可以简化工具的结构。
另外,在图7、8所示的四级的连接器部件10B中,第一端子210B与第二端子220B全长相等,能够通过同一模具来形成。但是,与将第一端子210B、第二端子220B、第三端子230B的全长设为相同而通过同一模具来形成、将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弯曲部232B形成为L形状相对地,可以将第一端子210B的第一弯曲部212B和第二端子220B的第二弯曲部222B弯曲成使得:第一装配端211B、第二装配端221B在高度方向上与第三端子230的第三装配端231B为同一位置,且第一连接端214B、第二连接端224B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三端子230B的第三连接端234B为同一位置。
在上述的连接器部件10中,对在壳体100的基部110上形成有两个罩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罩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部件,其具有:壳体;以及各自至少一部分固定于该壳体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装配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的第一弯曲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装配端、第二本体部和形成于该第二本体部的末端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本体部从该第二装配端在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接着在第二弯曲部处以规定角度弯曲,并进一步在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端子在从金属平板冲裁出的时刻与所述第二端子全长相等且形状相同,
然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本体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本体部被弯折加工而形成具有U字形状的迂回部分的形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以及L字形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配置于同一平面内时,所述第一弯曲部弯曲成使得:所述第一装配端在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装配端为同一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在所述第二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为同一位置,
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分别具有沿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肩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的肩部在所述第一延伸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分别形成有压配合部,所述压配合部具有向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和该鼓出部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贯穿该鼓出部的贯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被配置于同一平面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8510A JP2019153493A (ja) | 2018-03-05 | 2018-03-05 | コネクタ部材 |
JP2018-038510 | 2018-03-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3373A CN110233373A (zh) | 2019-09-13 |
CN110233373B true CN110233373B (zh) | 2021-03-05 |
Family
ID=67860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52678.7A Active CN110233373B (zh) | 2018-03-05 | 2019-01-21 | 连接器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53493A (zh) |
CN (1) | CN1102333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4879B2 (ja) * | 2020-01-09 | 2023-12-2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02021107810A1 (de) * | 2021-03-29 | 2022-09-29 | Md Elektronik Gmbh | Platinensteck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318135A1 (de) * | 1983-05-18 | 1984-11-22 | Erni Elektroapparate Gmbh, 7321 Adelberg | Loetfreie elektrische verbindung |
JPH0969371A (ja) * | 1995-06-23 | 1997-03-11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185168B2 (ja) * | 1997-01-10 | 2008-11-26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0068006A (ja) * | 1998-08-20 | 2000-03-03 |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 ライトアングル型コネクタ |
CN2626075Y (zh) * | 2003-04-25 | 2004-07-14 | 邓莉敏 | 一种端子及使用这种端子的电连接器 |
JP4709502B2 (ja) * | 2004-05-14 | 2011-06-22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基板実装型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1070827A (ja) * | 2009-09-24 | 2011-04-07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基板コネクタ |
CN104134881B (zh) * | 2013-05-15 | 2017-11-1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连接器传输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差分连接器 |
US9865949B2 (en) * | 2015-04-28 | 2018-01-09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
JP2017041341A (ja) * | 2015-08-19 | 2017-02-2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
-
2018
- 2018-03-05 JP JP2018038510A patent/JP2019153493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1-21 CN CN201910052678.7A patent/CN11023337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53493A (ja) | 2019-09-12 |
CN110233373A (zh) | 2019-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08266B2 (en) | Mini DIN connector having a reduced height above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JP5347545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US654052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H10116645A (ja) | 改良された端子保持機構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1972237B1 (ko) | 커넥터 장치 | |
JP5912632B2 (ja) | コネクタ | |
JPH04233180A (ja) | 表面実装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233373B (zh) | 连接器部件 | |
KR20060050339A (ko) | 커넥터 | |
US6561821B1 (en) | High profile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2655119B (zh) | 具有阴阳同体的端子和壳体的电连接器 | |
US645459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bridges | |
US20100015864A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in-like male terminal for board-mounting connector | |
JP2011233303A (ja) | 基板用端子 | |
JP7155987B2 (ja) | ハーネス部品 | |
US11411340B2 (en) | Seamless metallic outer shell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ward bulges | |
US4494818A (en) | Mounting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 |
US9831620B2 (en) |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nd terminal module | |
JP559703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4727464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US11411341B2 (en) | Metallic outer shell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urvilinear flaps and interposed springy flaps | |
JP2006313690A (ja) | オンボードコネクタ | |
JPH11167955A (ja) | コネクタ | |
KR102034317B1 (ko) | 커넥터 | |
US6857916B1 (en) | Contact assembly with non-coplanarity arrangem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