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3159A -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3159A
CN110203159A CN201810169207.XA CN201810169207A CN110203159A CN 110203159 A CN110203159 A CN 110203159A CN 201810169207 A CN201810169207 A CN 201810169207A CN 110203159 A CN110203159 A CN 110203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posite end
control
access request
manipulation instruction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92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旭
李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6920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031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03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3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其中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包括: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为所述对端配置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接收所述对端的操控指令,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可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好,乘车体验提高。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汽车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汽车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通常,汽车的室内空间可划分为驾驶区域和非驾驶区域,驾驶区域内设有很多功能按键,以方便驾驶员在驾驶区域对汽车内的各个区域的功能进行统一控制。
但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多,对于乘坐在非驾驶区域的乘客来说,不仅停留在乘车的需求上,而是更多地追求乘车的舒适感等乘车体验。而现有的汽车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如所坐位置的座椅加热功能、空调调试功能等等,从而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包括: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为所述对端配置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接收所述对端的操控指令,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对端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所述小程序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通过蓝牙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泵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汽车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乘坐在汽车内的某一区域的乘客可通过对端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在接入请求中,包含了对端的位置信息,位置信息包括乘客及对端所处的位置区域,从而当汽车接收该接入请求后,可根据接入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为该对端配置控制权限,以使乘客可在对端上对所处位置区域的功能进行控制,即乘客可在对端上直接输入操控指令,输入的操控指令为控制权限内的操控指令,进而汽车可接收到操控指令,并根据操控指令执行对应的控制,以实现乘客所处位置区域的功能,如乘客所坐位置的座椅加热功能、空调调试功能等等。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中,乘客可通过对端实现对所处位置区域的汽车功能进行控制,实现了汽车功能的分区控制,满足乘客根据自身需求调节所坐位置区域功能的要求,乘客的乘车舒适度高,乘车体验提高。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接收所述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所述控制权限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向所述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所述对端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进一步地,所述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所述对端的小程序接口;通过所述小程序接口向所述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所述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通过蓝牙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所述控制方法与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控制模块,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控制模块,应用于汽车,包括:接入请求接收单元,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控制权限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为所述对端配置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操控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对端的操控指令,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控制执行单元,用于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所述控制模块与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控制模块。
所述汽车与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因无法实现乘客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坐位置的功能,使得乘客的乘车舒适度较低,乘车体验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接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控制权限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所述控制权限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操控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所述对端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所述移动终端与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图3a~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控制界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控制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对端的位置信息。
在该步骤中,采用对端设备与汽车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具体地,乘客可通过对端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汽车在该步骤接收接入请求,以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从而乘客通过对端控制汽车功能,汽车根据对端的控制执行对应的功能。进一步地,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中,包含了乘客所使用的对端的位置信息,位置信息包括该乘客当前所处的位置区域,如副驾驶区域、主驾驶后侧区域、副驾驶后侧区域等等,进而汽车在接收接入请求的同时,获取接入请求中的位置信息,再根据位置信息的不同,实现汽车功能的分区管理。
其中,汽车通过对端的位置信息来判断对端所处的位置区域,相比于采用其它传感器来判断对端所处的位置区域,还可节约生产成本。
示例性地,该步骤中采用的对端可包括移动终端、汽车钥匙等多种形式的控制器对端。
步骤S2:根据接入请求,为对端配置与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
在该步骤中,当汽车接收到接入请求时,同时获取该接入请求中对应的位置信息,从而可根据位置信息,为该对端配置可操作的控制权限。如:若对端当前位于副驾驶区域,则为对端配置副驾驶区域的相关功能的控制权限,包括副驾驶区域的车窗开关功能的控制权限等,进而乘坐在副驾驶区域的乘客可根据自身需求,来调节乘坐舒适度,改善乘车体验。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可将汽车内的空间划分为驾驶区域和非驾驶区域,在驾驶区域内驾驶员可控制汽车的主功能,如娱乐系统音量大小调节、收音电台调换、音乐的上下曲等,非驾驶区域又可划分为副驾驶区域、主驾驶后侧区域和副驾驶后侧区域等分区域,在非驾驶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域内,乘坐在对应区域的乘客可控制对应区域的子功能,如对应区域内的车窗开闭、座椅加热、座椅调节、分区空调等一系列子功能。在此划分区域的基础上,可根据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对端配置对应区域的控制权限,控制权限可包括该区域内的一系列子功能的控制权限,而汽车的主功能的控制权限可由车主为不同区域的乘客进行选择性授权开放,车主的选择性授权开放的操作也可在对端中完成。
步骤S3:接收对端的操控指令,操控指令满足控制权限。
在前述步骤中,汽车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且为对端配置相应的控制权限,因此用户可在对端中输入对汽车的操作指令,从而在该步骤中,汽车可接收到操作指令,其中,操作指令满足控制权限,即用户只能输入控制权限内的操作指令,这样不仅可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度,同时还不会影响其它区域的乘客,特别是不会干扰到驾驶员对主功能的控制。
步骤S4: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在该步骤中,当汽车接收到乘客通过对端发送的操控指令后,可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以控制相应的结构完成操控指令中对应的功能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汽车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从而汽车接收接入请求后,可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同时,汽车可根据接入请求的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对端配置对应位置信息的控制权限,使得乘客可根据自身的乘坐需求在对端的界面中输入所处位置区域的操控指令,而汽车可接收到该操控指令,并控制执行操控指令对应的动作。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非驾驶区域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来实现对自身所处的区域的相关功能的控制,满足乘车的个性化体验,乘车的舒适感提高,乘车体验得到改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实现汽车功能分区管理的基础上,还减少了车内人员对物理按键的使用,延长了物理按键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2,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
步骤S11: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接入请求,对端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小程序接口。
较佳地,汽车与对端之间可通过小程序建立连接,具体可为:对端扫描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接口,并通过小程序接口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从而汽车在在该步骤中可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接入请求。
优选地,根据汽车内的不同区域,可分别设置不同参数的小程序二维码,但所有的小程序二维码均对应同一小程序接口,将不同的小程序二维码分别放置在汽车内的对应区域,当有乘客乘坐在该区域时,可直接使用对端扫描该区域的小程序二维码,扫描成功后,对端的界面显示为汽车功能的控制界面,因不同的小程序二维码所代表的区域不同,因此通过扫描不同的小程序二维码进入的控制界面内开放的控制权限也是不同的。可以看出,在本方案中,采取设置不同参数的二维码来区别汽车内的不同区域,即不同的的小程序二维码中,对应的接入请求中的位置信息是不同的。
在具体的实现方案中,可将汽车内的空间划分为副驾驶区域、主驾驶后侧区域和副驾驶后侧区域,将不同的小程序二维码分别粘贴在对应区域内座椅的正前方,当乘客乘坐在某一区域的座椅上时,可直接扫描正前方的小程序二维码。
更进一步地,汽车功能的控制界面的显示方案可为:控制界面显示整个汽车区域的功能,根据不同对端的位置信息,在控制界面内,仅开放对应区域功能的控制权限。假设,参见图3a,若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副驾驶区域,则副驾驶区域对应的副驾座椅功能的控制权限开放,可将副驾座椅所代表的区域范围设置为实线边框,而其它区域范围设置为虚线边框,即虚线边框内不可控制;参见图3b,若对端的位置信息为主驾驶后侧区域,则主驾驶后侧区域对应的主后座椅功能的控制权限开放,可将主后座椅所代表的区域范围设置为实线边框,而其它区域范围设置为虚线边框;参见图3c,若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副驾驶后侧区域,则副驾驶后侧区域对应的副后座椅功能的控制权限开放,可将副后座椅所代表的区域范围设置为实线边框,而其它区域范围设置为虚线边框。当然了,参见图3a~图3c,主功能(如音量)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可根据不同配置,设置为实线边框或者虚线边框。
可见,通过上述对小程序二维码的参数设置,对不同区域的对端配置相应的控制权限,实现了汽车车内功能的分区控制,不仅满足了各个区域内乘客的乘车需求,同时各个区域的功能互不干扰。
这里对端优选为手机,手机为乘客随身携带的物品,更便于乘客随时使用手机扫描小程序二维码。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方案中,乘客只需直接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接口,就可实现对汽车功能的分区控制,具有免安装特性,相比于花费大量流量、或者占用大量手机内存来下载控制汽车的应用程序,简化了乘客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另外,手机界面的切换速度和顺畅度都要远远高于汽车的中控屏幕,乘客在使用手机控制汽车功能时,不仅可以体验到车内功能的模块化控制,还可加强人机交互的体验感,使得乘客更加深入体会车控功能。
继续参见图2,相应地,步骤S3包括:
步骤S31: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操控指令。
在前述方案中,当对端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接口,并成功与汽车之间数据连接后,可在小程序对应的控制界面内输入操控指令,对端再通过小程序接口向汽车发送的操控指令,从而在该步骤中,汽车可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操控指令。
另外,小程序二维码不仅仅是本实施例中唯一的识别码,小程序二维码还可由更多形式的电子识别码来代替。
优选地,步骤S1包括:
步骤S12:通过蓝牙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在该方案中,优选汽车和对端之间通过蓝牙数据建立连接关系,例如,汽车包括车载蓝牙模块,对端包括蓝牙模块,对端成功扫描小程序二维码并进入小程序接口后,若检测到对端的蓝牙模块为开启状态,则通过蓝牙模块向汽车的车载蓝牙模块发送接入请求,汽车的车载蓝牙模块接收该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车载蓝牙模块还可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操控指令。
更完善地,汽车还可包括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简称CAN)总线和执行端,当车载蓝牙模块接收到操控指令后,可通过CAN总线控制执行端执行相应的动作。
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
步骤S13:分别接收多个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对应的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
在该步骤中,满足了多个对端与汽车多对一的数据连接,即多个对端的蓝牙模块可同时与一辆汽车的车载蓝牙模块建立连接,当非驾驶区域的多个分区域中,分别有对端成功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时,各个区域的功能控制可以是同时实现,且互不干扰的,而相比于对端与汽车一对一的数据连接关系,本方案中的多对一的数据连接应用范围不再单一,进一步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优选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当汽车通过接收接入请求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后,乘客可在对端的控制界面内输入语音操控指令或者触控操控指令。其中,乘客选用输入语音操控指令时,可直接语音完成功能控制,操作更加简捷。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汽车还可接收公众号等其它具有免安装特性的途径发送的接入请求,以消除乘客对下载端的困扰,同时节省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实现汽车功能的分区控制,其中,对乘客开放的控制权限可仅限于娱乐等功能权限,而不涉及安全功能的权限,在方便操作、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的同时,还确保汽车及乘车人员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为了便于理解,适用于该控制方法的移动终端可理解为实施例一中的对端,而本实施例中的所涉及的对端可看作是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中的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对应部分。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5: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步骤S6:接收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控制权限与位置信息对应。
步骤S7:向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对端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操控指令满足控制权限。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以实现移动终端对对端功能的控制。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对端可包括汽车等可与移动终端建立数据连接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后,对端可接收该接入请求,并根据接入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为移动终端配置对应的控制权限,从而移动终端接收控制权限,以使用户在移动终端上输入操控指令,输入的操控指令为控制权限内的操控指令,从而移动终端再将输入的操控指令发送至对端,对端接收到操控指令后,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以完成相应的动作。特别当对端为汽车时,移动终端可接收汽车内不同位置的控制权限,从而可实现对汽车不同位置的分区控制,使得乘坐在汽车内非驾驶区域的乘客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处位置的功能,满足乘客的乘车体验。
参见图5,进一步地,步骤S5包括:
步骤S51: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对端的小程序接口。
步骤S52:通过小程序接口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若对端为汽车,可将汽车内的座位划分为主驾座椅、副驾座椅、主后座椅、副后座椅,分别在主驾座椅的背面、副驾座椅的背面、以及副驾座椅的正前方粘贴第一二维码、第二二维码和第三二维码,若乘客乘坐在副驾座椅、主后座椅或者副后座椅时,可使用移动终端扫描座椅正前方的二维码,扫描成功后,接入汽车的小程序接口,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进入小程序的控制界面。其中,第一二维码、第二二维码和第三二维码为参数不同的三个二维码,当移动终端扫描其中一个二维码时,控制界面内只有该二维码所正对的座椅上的功能权限开放,从而乘客可调整自己位置上的功能,既满足了自己的意愿,又不会干扰其它位置的乘客。同时,车主还可在小程序上为乘客开放更多的功能权限,如主功能权限。
参见图5,进一步地,步骤S7包括:
步骤S71:通过小程序接口向对端发送操控指令。
进一步地,步骤S5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蓝牙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实现的有益效果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模块,应用于汽车,包括:
接入请求接收单元10,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
控制权限配置单元20,用于根据接入请求,为对端配置与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
操控指令接收单元30,用于接收对端的操控指令,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控制执行单元40,用于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汽车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从而汽车接收接入请求后,可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同时,汽车可根据接入请求的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对端配置对应位置信息的控制权限,使得乘客可根据自身的乘坐需求在对端的界面中输入所处位置区域的操控指令,而汽车可接收到该操控指令,并控制执行操控指令对应的动作。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非驾驶区域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来实现对自身所处的区域的相关功能的控制,满足乘车的个性化体验,乘车的舒适感提高,乘车体验得到改善。
进一步地,接入请求接收单元10包括:
小程序接入请求接收子单元11,用于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接入请求,对端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所述小程序接口。
进一步地,操控指令接收单元30包括:
小程序操控指令接收子单元31,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操控指令。
进一步地,接入请求接收单元10包括:
多对端模式接收子单元12,用于分别接收多个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对应的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接入请求接收单元10包括:
蓝牙数据接收子单元13,用于通过蓝牙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实现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实施例三中的控制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汽车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向汽车发送接入请求,从而汽车接收接入请求后,可与对端之间建立数据连接,同时,汽车可根据接入请求的对端的位置信息,为对端配置对应位置信息的控制权限,使得乘客可根据自身的乘坐需求在对端的界面中输入所处位置区域的操控指令,而汽车可接收到该操控指令,并控制执行操控指令对应的动作。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乘坐在非驾驶区域内的乘客可通过对端来实现对自身所处的区域的相关功能的控制,满足乘车的个性化体验,乘车的舒适感提高,乘车体验得到改善。
实施例五
参见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接入请求发送模块50,用于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接入请求中包含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控制权限接收模块60,用于接收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控制权限与位置信息对应;
操控指令发送模块70,用于向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对端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操控指令满足控制权限。
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后,对端可接收该接入请求,并根据接入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为移动终端配置对应的控制权限,从而移动终端接收控制权限,以使用户在移动终端上输入操控指令,输入的操控指令为控制权限内的操控指令,从而移动终端再将输入的操控指令发送至对端,对端接收到操控指令后,执行与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以完成相应的动作。特别当对端为汽车时,移动终端可接收汽车内不同位置的控制权限,从而可实现对汽车不同位置的分区控制,使得乘坐在汽车内非驾驶区域的乘客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节所处位置的功能,满足乘客的乘车体验。
进一步地,接入请求发送模块包括50:
二维码扫描接入单元51,用于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对端的小程序接口;
小程序接入请求发送单元52,用于通过小程序接口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操控指令发送模块70包括:
小程序操控指令发送单元71,用于通过小程序接口向对端发送操控指令。
进一步地,接入请求发送模块50包括;
蓝牙接入请求发送单元53,用于通过蓝牙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进一步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可实现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二中的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为所述对端配置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
接收所述对端的操控指令,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
接收对端通过小程序接口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对端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所述小程序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
通过蓝牙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指令包括语音操控指令和触控操控指令。
5.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接收所述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所述控制权限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
向所述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所述对端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
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入所述对端的小程序接口;
通过所述小程序接口向所述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的步骤,包括:
通过蓝牙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
8.一种控制模块,应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请求接收单元,接收对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对端的位置信息;
控制权限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为所述对端配置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的控制权限;
操控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对端的操控指令,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控制执行单元,用于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模块。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对端发送接入请求,所述接入请求中包含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控制权限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对端配置的控制权限,所述控制权限与所述位置信息对应;
操控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对端发送操控指令,以使所述对端执行与所述操控指令对应的控制,所述操控指令满足所述控制权限。
CN201810169207.XA 2018-02-28 2018-02-28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02031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9207.XA CN110203159A (zh) 2018-02-28 2018-02-28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9207.XA CN110203159A (zh) 2018-02-28 2018-02-28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3159A true CN110203159A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78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9207.XA Pending CN110203159A (zh) 2018-02-28 2018-02-28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0315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3848A (zh) * 2021-11-11 2022-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车辆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6546069A (zh) * 2023-07-05 2023-08-0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适配器、终端及介质
CN116546069B (zh) * 2023-07-05 2024-06-0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适配器、终端及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1412A (zh) * 2011-01-21 2011-06-2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导航终端远程控制方法
CN102394913A (zh) * 2011-09-19 2012-03-28 深圳市警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服务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345791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控制方法、车载客户端、应用平台及系统
CN105774709A (zh) * 2016-04-18 2016-07-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身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CN107294926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远程控制的授权系统、方法和车辆、终端、服务器
CN107707769A (zh) * 2017-10-31 2018-02-16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的调节系统以及调节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1412A (zh) * 2011-01-21 2011-06-2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导航终端远程控制方法
CN102394913A (zh) * 2011-09-19 2012-03-28 深圳市警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服务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3457918A (zh) * 2012-06-04 2013-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控制方法、车载客户端、应用平台及系统
CN107294926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远程控制的授权系统、方法和车辆、终端、服务器
CN105774709A (zh) * 2016-04-18 2016-07-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身控制系统以及车辆
CN107707769A (zh) * 2017-10-31 2018-02-16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的调节系统以及调节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3848A (zh) * 2021-11-11 2022-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车辆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4103848B (zh) * 2021-11-11 2024-03-0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车辆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6546069A (zh) * 2023-07-05 2023-08-0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适配器、终端及介质
CN116546069B (zh) * 2023-07-05 2024-06-0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适配器、终端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7362B (zh) 一种车载香氛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3863330B (zh) 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和方法
US20180199135A1 (en) On-board device pos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on-board equipment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mixed audio
CN105491667B (zh) 一种vdc资源请求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382153A (zh) 一种调节车内环境的方法及车内环境调节系统
CN107206899A (zh) 借助移动设备控制车辆系统
CN103434462A (zh) 汽车智能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CN110091830A (zh) 车辆的投射感应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03678456A (zh) 语音标记驱动的车载功能
CN107054250A (zh) 用于交互式乘客通知的方法和系统
CN113602090A (zh)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US7327242B2 (en) Limiting and controlling motor vehicle operation functions enabled for each of a group of drivers of the vehicle
WO2018120830A1 (zh) 基于ibeacon的车内定位装置、方法和车内设备控制系统
CN104050991A (zh) 使用连接的装置来确定乘员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7491188A (zh) 使用多点触摸智能电话显示器作为机动车辆中的触控板
CN105516438B (zh) 车载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9040907A (zh) 车内声音分区控制系统
CN110992946A (zh) 一种语音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03159A (zh) 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汽车及移动终端
CN108725140A (zh) 车内空气置换方法及系统
CN207704460U (zh) 基于二维码的车辆功能控制系统及车辆
CN112201235A (zh) 游戏终端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载系统和车辆
CN113554785A (zh) 一种基于数字钥匙信息的座舱个性化设置系统
CN109866575A (zh) 一种新能源客车空调控制方法和智能终端
CN210469365U (zh) 一种新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