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88658A -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8658A
CN110188658A CN201910446766.5A CN201910446766A CN110188658A CN 110188658 A CN110188658 A CN 110188658A CN 201910446766 A CN201910446766 A CN 201910446766A CN 110188658 A CN110188658 A CN 110188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identified
mode
target
recogni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467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467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86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8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8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47Pre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8Feature extrac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应用于具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包括: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根据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调焦状态下获取与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匹配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根据待识别对象的不同类型控制同一摄像头进入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

Description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具备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例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密码识别等,如何灵活设置身份识别模式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以灵活设置身份识别模式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应用于具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包括:
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装置,应用于具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包括:
选择模块,用于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模块,用于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通过总线连接;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上述的身份识别方法。
通过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根据待识别对象的不同类型控制同一摄像头进入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身份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该场景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掌上电脑等具备储存单元并安装有微处理器而具有运算能力的设备。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为门禁、控制台等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该电子设备100包括摄像头1,该摄像头1用于获取外界的图像。所述电子设备100具有多种与摄像头1相关联的身份识别模式,这些身份识别模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摄像头1获取指纹图像的指纹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1获取人脸图像的人脸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1获取掌纹图像的掌纹识别模式等。本实施例以指纹识别模式和人脸识别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在电子设备100进行显示屏2解锁、支付等场景下,电子设备100需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电子设备100根据摄像头1所拍摄的图像初步确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其中,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指纹类型、人脸类型等。请参考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流程,当待识别对象类型为人脸类型时,调整摄像头1为人脸识别模式以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并调整摄像头1为自动调焦状态,即摄像头1的透镜11的位置可变,为拍摄到清晰的人脸图像做准备。请参考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流程,当待识别对象类型为指纹类型,调整摄像头1为指纹识别模式以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并调整摄像头1的透镜11为预设位置且保持定焦状态,为拍摄到清晰的指纹图像做准备;根据拍摄到的清晰的人脸图像或指纹图像获取目标图像特征,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认为用户身份合法,从而电子设备100进入显示屏2解锁状态或实现支付的数据转移;若匹配失败,则再次进行身份识别或认为用户身份不合法而结束身份识别。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100根据待识别对象的不同类型控制同一摄像头1进入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电子设备100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智能切换身份识别模式,故而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操作。
操作111,在与摄像头1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方法应用于具有摄像头1的电子设备10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1为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头,以便于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或指纹图像。通过同一摄像头1即可实现多种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相较于需要采用两个摄像头1分别采集指纹图像或人脸图像,或需要采用人脸识别模组和指纹传感器识别模组分别采集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极大的减少了功能器件的数量,减少了占据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还节省了成本。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100具有显示屏2。所述显示屏2包括显示区21和包围所述显示区21的非显示区22。其中,所述显示区21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非显示区22用于设置功能器件或走线,一般而言,通常在显示屏2的盖板玻璃上设置油墨遮光层遮盖非显示区22,以隐藏非显示区22内的功能器件或走线,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令人舒适的外观面。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1可以设于显示屏2的显示区21,其中,摄像头1可以设于显示屏2下方,或者,摄像头1嵌设于显示屏2内。本实施方式对于前置摄像头1可以设于显示屏2的显示区21的具体位置,且对于前置摄像头1占据显示屏2的显示区21的布局或全部皆不做限定。通过将前置摄像头1设于显示屏2的显示区21,相较于前置摄像头1设于显示屏2的非显示区22,释放了显示屏2的非显示区22的空间,以使显示屏2的非显示区22可减小,进而增大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屏占比为显示区21的面积占据整个显示屏2的面积的比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置摄像头1可以设于显示屏2的非显示区22。
具体的,与所述摄像头1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摄像头获取人脸图像的人脸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获取指纹图像的指纹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获取虹膜图像的虹膜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获取掌纹图像的掌纹识别模式、通过摄像头获取耳纹图像的耳纹识别模式等。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与上述的识别模式相对应地,待识别对象为人体的脸部、指纹、虹膜、掌纹、耳纹等。可以理解的,人脸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为人脸类型,指纹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为指纹类型,依次类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洁清楚的描述,本申请以指纹识别模式和人脸识别模式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所有实施例的发明构思也可以应用于虹膜识别模式、掌纹识别模式、耳纹识别模式等身份识别模式。
具体的,在上述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确定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摄像头1当前需要使用的身份识别模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考图1,可以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取相对应的身份识别模式。例如,当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人脸类型,确定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当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指纹类型,确定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由于人脸类型与指纹类型的差异很大,例如,人脸类型的轮廓于指纹类型的轮廓是不同的。基于此,可以通过识别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以选取目标身份识别模式。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取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例如,当电子设备100启动支付应用时或在支付应用进行数据转移前,电子设备100确定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以避免身份不合法的用户使用身份合法用户的照片进行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支付安全性。
操作112,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具体的,电子设备100的摄像头1在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下的调焦状态不同。举例而言,请结合参考图1,在指纹识别模式下,用户的指纹面按压在显示屏2上正对摄像头1的区域,由于用户的指纹面与摄像头1的位置相对固定,摄像头1每次采集到清晰的指纹图像时透镜11的位置皆相同,所以摄像头1在将透镜11调节到适当的位置(即预设位置)后控制透镜11的位置不变,以采集用户的指纹面的指纹图像。换而言之,在指纹识别模式下,设置摄像头1在定焦状态下采集指纹图像,以采集到清晰且稳定的指纹图像。然而,在人脸识别模式下,由于用户的脸部与摄像头1之间的间距不固定,所以摄像头1每次采集到清晰的指纹图像时透镜11的位置皆不同,从而在每次进行人脸识别时需要调整摄像头1的透镜11的位置,即要进行调焦,以采集到清晰的人脸图像。换而言之,在人脸识别模式下,设置摄像头1在自动调焦状态下采集人脸图像,以采集到清晰的人脸图像。
可以理解的,目标图像特征为摄像头获取的待识别对象的特征。目标图像特征包括人脸特征或指纹特征。举例而言,人脸特征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下巴、额头等重要器官在脸部的相对位置、相对尺寸、几何形状及器官之间的相对距离等。具体的,在脸部建立二维坐标系,提取眼睛在二维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鼻子在二维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嘴巴在二维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耳朵在二维坐标系上的坐标范围,以获取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下巴、额头等重要器官在脸部的相对位置、相对尺寸、几何形状及器官之间的相对距离等。此外,还可以将人脸图像视作一个矩阵,通过作矩阵变换或线性投影,可以采用常规的普通局部二值模式(LBP)、高维LBP、加伯(Gabor)、费舍尔向量(Fisher-vector)、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深度学习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获取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下巴、额头等重要器官在脸部的相对位置、相对尺寸、几何形状及器官之间的相对距离等。举例而言,指纹特征包括纹路的曲率、宽度、延伸方向、分叉处、端点、相邻纹路之间的间距等。例如,在手指面上建立二维坐标系,获取在二维坐标系中指纹纹路的曲率、宽度、延伸方向、分叉处的坐标、端点处的坐标、相邻纹路之间的间距等作为目标图像特征。本申请对于目标图像特征具体是哪些特征并不做限定。
操作113,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具体的,在电子设备100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之前,获取预设图像特征,并将预设图像特征存储于电子设备100的存储器内。预设图像特征为身份合法的用户的待识别对象的特征。例如,身份合法的用户的指纹特征和人脸特征。指纹特征和人脸特征的描述请参照操作112中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以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指纹类型为例,获取预设图像特征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身份合法的用户将手指的指纹面放置在显示屏2上正对摄像头1的指纹识别区,通过摄像头1获取手指的指纹图像,电子设备100根据指纹图像获取指纹特征,以形成指纹类型所对应的预设图像特征。预设图像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身份合法的用户的指纹纹路的曲率、宽度、延伸方向、分叉处、端点、相邻纹路之间的间距等。在上述的过程中,摄像头1获取手指的指纹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或分辨率,以获取较为准确的预设图像特征,以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摄像头1获取多张同一手指不同区域的指纹图像,以组合成较大面积且完整的同一手指的指纹图像,如此,无论目标图像特征是指纹面哪一区域,都会落入到预设图像特征的范围内,以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当然,当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人脸类型时,可以参照上述的获取指纹类型对应的预设图像特征的方法,获取人脸类型对应的预设图像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当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的匹配度大于预设匹配度时,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当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匹配度小于预设匹配度时,确定用户的身份为不合法,提示用户再次进行身份识别或结束身份识别。本申请对于匹配度的具体数值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之后,电子设备100可以进行以下至少一种操作:电子设备100处于熄屏状态下,在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之后点亮显示屏2,并进入电子设备100的主页面,或者指定页面;电子设备100处于亮屏状态下,在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之后进入电子设备100的主页面,或者指定页面;电子设备100某一应用的解锁页面,在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之后完成解锁,进入解锁后的页面;电子设备100可以处于支付页面,在确定用户的身份为合法之后进行支付数据转移。
通过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根据待识别对象的不同类型控制同一摄像头进入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操作。
操作211、控制所述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包括: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所述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其中,第一图像可以为待识别对象的模糊图像。第一图像为摄像头未进行调焦或仅仅进行粗略的调焦时拍摄的图像,第一图像能够大致判断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即可。由于在待识别对象进入显示屏2前的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摄像头1快速抓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而无需将摄像头1的焦距调节到图像最清晰的位置,所以第一图像的获取速度很快,从而提高了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的速率。
其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可以设于显示屏2下方,并透过显示屏2探测待识别对象与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具体的距离检测过程为: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信号投射至待识别对象的表面并被待识别对象反射后被红外接收器接收,以探测出待识别对象与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用户需要进行身份识别时,用户习惯于将待识别对象靠近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以使显示屏2下的摄像头1能够采集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在此过程中,当用户将待识别对象移动至与显示屏2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摄像头1开启并采集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用户将待识别对象移动至与显示屏2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摄像头1开启,但显示屏2的显示界面并不会进入拍摄界面,而是保持当前的状态不变,例如,显示屏2处于锁屏界面时,在摄像头1开启以进行身份识别时,显示屏2仍处于锁屏界面,直至验证用户身份是合法的之后,显示屏2进入解锁界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用户将待识别对象移动至与显示屏2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摄像头1开启,显示屏2的显示界面进入自拍界面,通过在自拍界面设置人脸形的轮廓线,以使用户将自己的脸部的轮廓线靠近自拍界面上显示的人脸形的轮廓线,以使采集到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更为标准,以便于在人脸图像中提取目标图像特征,提高身份识别效率。
本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可以在电子设备100发生移动时开始工作,而在电子设备100保持静止时不工作。为了节省能耗,可以在发生至少一个以下的场景的情况下,触发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开始工作,而没有发生以下的场景下,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关闭。上述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触发物理按键、用户点击或敲击显示屏2、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用户抬起电子设备100、用户晃动电子设备100、用户将电子设备100朝向自己、用户在显示屏2表面滑动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摄像头1开启并拍摄第一图像以进行身份识别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通过语音输入的方式,用户发出身份识别的语音信息,该语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开锁”、“解锁”、“解屏”等,电子设备100接收到用户发出的语音信息后开启摄像头1并控制摄像头1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通过按键触控的方式,用户触发电子设备100的指定的物理按键,电子设备100接收到用户触发信号控制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通过在显示屏2上的输入操作而触发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例如,当显示屏2被点亮之后,显示屏2上可以弹出选择提示框,该选择提示框用于引导用户选择“身份识别”。当用户点击选择提示框中的“身份识别”时,即可触发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又例如,当应用场景为显示屏2解锁场景时,当显示屏2被点亮之后,即可触发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电子设备100也可以在检测到用户拿起电子设备100的时候触发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例如,应用场景为显示屏2解锁场景时,当电子设备100的姿态传感器(例如,重力传感器、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到用户有抬起电子设备100的动作,即可触发摄像头1获取采集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
操作212、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包括:提取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特征,将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度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具体的,请参阅图5及图6,提取所述图像特征的第一特征,其中,第一特征可以是待识别对象的轮廓。预设人脸特征为人脸的轮廓。预设指纹特征为指纹的轮廓。将待识别对象的轮廓分别与人脸的轮廓和指纹的轮廓进行对比。若待识别对象的轮廓与人脸的轮廓的匹配度大于待识别对象的轮廓与指纹的轮廓的匹配度,则判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人脸类型。若待识别对象的轮廓与人脸的轮廓的匹配度小于待识别对象的轮廓与指纹的轮廓的匹配度,则判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指纹类型。
由于手指和人脸的轮廓相差很大,所以通过提取待识别对象的轮廓,即可识别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为指纹类型或人脸类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特征可以是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器官,或者,第一特征可以是指纹纹路等。相对应地,预设人脸特征为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器官。而预设指纹特征为指纹纹路等。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的操作是模糊匹配过程,即不需要第一特征与人脸特征相同或相似,只需要第一特征中的特征数量与人脸特征中的特征数量相同或相近。举例而言,无需待识别对象的轮廓与人脸轮廓相同,只需待识别对象的轮廓符合人脸的轮廓即可。再举例而言,无需待识别对象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器官与预设人脸特征中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器官一一相同或相近,只需要待识别对象的第一特征中具有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器官即可。如此,以提高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的速度。
因为在获取所述第一图像时摄像头1未进行调焦,减少了调焦时间,提高了所述第一图像的获取速度。在此操作中,当摄像头1获取的第一图像的像素大于预设像素时,可以对摄像头1获取的图像进行低像素处理,得到低像素的第一图像,该低像素的第一图像只需能够识别其类型即可。通过对摄像头1获取的第一图像进行低像素处理,可以减少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提高第一特征的提取效率,从而提高待识别对象的类型的识别效率。
操作213、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
具体的,所述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包括: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人脸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指纹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
操作214、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定焦状态,所述定焦状态为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固定于预设位置;所述摄像头1在所述定焦状态下获取目标指纹特征。
具体的,目标指纹特征为与指纹类型的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进一步地,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定焦状态,所述定焦状态为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固定于预设位置之前,还包括:获取触控件对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正对所述指纹识别区;当所述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时,检测是否已存储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的预设位置;若检测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摄像头1在自动调焦模式下采集指纹图像特征,将采集到的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确定为预设指纹特征;将所述预设指纹特征的镜头位置确定为预设位置。
具体的,触控件可以为手指或模拟手指的橡胶头。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内设有压力传感器,以获取触控件对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当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时,若电子设备100没有存储摄像头1的透镜11的预设位置,则控制摄像头1在自动调焦模式下采集指纹图像特征,由于摄像头1的焦距可调,摄像头1能够采集到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将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确定为预设指纹特征并存储该预设指纹特征,并将获取到预设指纹特征时的镜头位置确定为预设位置。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为指纹识别模式时,控制摄像头1的透镜11位置调节至预设位置并固定于预设位置。
由于指纹识别模式中,指纹面与摄像头1之间的间距固定,因此在确定获取清晰度较高的指纹图像特征时透镜11的预设位置之后,将摄像头1的透镜11调整至预设位置,即可获取到清晰度较高的指纹图像,透镜11的位置固定,使得每次获取指纹信息的稳定,提高指纹识别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可在用户手指触碰及按压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时,触发摄像头1开启,进入指纹识别模式,并获取指纹图像特征。
可以理解的,所述电子设备100内设有发光单元,当进行获取指纹图像特征时,控制发光单元发光,发光单元的光线照射至指纹面上,以使摄像头1获取到指纹面的指纹图像特征。发光单元的具体设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2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2,发光单元为显示屏2内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光单元设于显示屏2下且靠近于所述摄像头1等,发光单元的光线能够穿过显示屏2照射至指纹面。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自动调焦模式,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为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的位置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所述透镜11之间的间距而改变;在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下获取目标人脸特征,以使摄像头1采集到清晰度较高的目标人脸特征。具体的,目标人脸特征为与人脸类型的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由于人脸识别模式时,人脸与摄像头1之间的距离不固定,所以通过设置摄像头1为自动调焦模式,以使摄像头1采集到清晰度较高的目标人脸特征,提高人脸识别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还包括: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对环境光进行监控;当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值小于预设亮度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对所述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以获取在补光状态下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具体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当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开启环境光传感器,以使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环境光强度。当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值小于预设亮度值时,点亮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以对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从而获取在补光状态下的目标图像特征。通过对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处理有利于电子设备100在光线不足的场景下捕获到更清晰的人脸,从而提高该场景下电子设备100的人脸识别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包括:归一化处理所述摄像头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通过阈值分割法在所述图像中提取前景图像;将所述前景图像的特征确定为目标图像特征。
具体的,对所述摄像头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改变图像的视觉对比(即灰阶对比),然后根据灰阶的阈值分割法分割出图像的前景图像;其中,所述摄像头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包括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前景图像为指纹图像或人脸图像,其中,在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的灰阶值不同,通过对任意一个区域的灰阶值与灰阶阀值进行对比,可以分割出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其中,对每一块区域,分别检测其上下左右四个邻域,若两个以上为前景图像,则当前块为前景图像。
提取前景图像的特征,并将前景图像的特征确定为目标图像特征。在人脸识别模式中,前景图像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眼睛、鼻子、嘴巴、额头、下巴的坐标范围、相对大小、几何形状等等。在指纹识别模式中,前景图像的特征为指纹纹路在二维坐标系中的弯曲弧度、延伸方向,及分叉处、端点处的坐标等。
在人脸识别模式中,当前景图像的清晰度小于预设值时,调节摄像头1的透镜11的位置,重新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当重新获取的前景图像的清晰度大于预设值时,再对该前景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通过在原始图像中获取前景图像,并在前景图像中提取目标图像特征,减少背景图像中的特征对身份识别过程的干扰,提高身份识别效率。
操作215、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将上述的前景图像的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一一进行匹配,给出匹配的细节点数以及按照合适的方式给出匹配的分数值,根据该分数值确定当前用户的身份的合法或不合法。
本实施例通过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提取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特征,根据所述第一特征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以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100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适应性地调整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电子设备100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智能切换身份识别模式,故而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操作。
操作311、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
具体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可以设于显示屏2下方,并透过显示屏2探测待识别对象与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检测距离的原理可以参考操作211,在此不再赘述。
操作312、当所述间距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当所述间距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以上方式实现了在与摄像头1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
具体的,基于用户的习惯和方便性,用户在进行人脸识别时,将人脸设于显示屏2前15cm~40cm,以使摄像头1采集到整个人脸,而在进行指纹识别时,将指纹面贴合于显示屏2上的指纹识别区。基于此,通过检测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设于第一预设范围,该第一预设范围可以为0~5cm,由此可以判定待识别对象为指纹类型;当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设于第二预设范围,该第二预设范围可以为10~40cm,由此可以判定待识别对象为人脸类型。
操作313、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其中,操作313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4所对应实施例中对操作213的描述,这里将不再继续进行赘述。
操作314、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其中,操作314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4所对应实施例中对操作214的描述,这里将不再继续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所述间距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当所述间距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100根据待识别对象与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位于第一预设范围或第二预设范围来适应性地调整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电子设备100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智能切换身份识别模式,故而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身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操作。
操作411、对系统应用进程进行监控;当监控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人脸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自动调焦状态,控制所述摄像头1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人脸类型相关联的目标人脸特征;匹配所述目标人脸特征与预设人脸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具体的,当检测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电子设备100将目标身份模式调整为人脸识别模式,通过验证目标人脸特征与预设人脸特征的匹配度对用户进行第一次身份识别。在人脸识别模式下进行人脸识别的具体操作请参考操作214和操作215,在此不再赘述。
操作412、当在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下所述用户身份合法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指纹识别模式,将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调节至预设位置,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定焦状态,控制所述摄像头1在所述定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指纹类型相关联的目标指纹特征;匹配所述目标指纹特征与预设指纹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以基于所述指纹识别模式进行数据转移操作。
为了避免身份不合法者采用身份合法者的照片作为待识别对象及在身份识别成功之后进行数据转移操作。在第一次身份识别验证用户的身份合法之后,电子设备100将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指纹识别模式,且通过语音信号、震动信号、发光信号或提示框提醒用户进行指纹识别,通过验证目标指纹特征与预设指纹特征的匹配度对用户进行第二次身份识别。当第二次身份识别成功之后,电子设备100进行数据转移操作,即电子设备100的支付应用进行数字支付,进一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在指纹识别模式下进行指纹识别的具体操作请参考操作214和操作215,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本不限于先进行人脸识别模式再进行指纹识别模式这一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先进行人脸识别模式再进行指纹识别模式。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本不限于人脸识别模式和指纹识别模式,还可以为虹膜识别模式、掌纹识别模式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对电子设备100进行解锁或进入某些重要的应用时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以提高解锁或进入某些重要的应用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通过在监控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先进行人脸识别模式,再进行指纹识别模式对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进行验证,形成对用户身份合法性验证的双重保障,有效地防止了其他方式的干扰,提高用户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增加支付应用的数据转移的安全性。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身份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身份识别装置200应用于具有摄像头1的电子设备100。身份识别装置200包括选择模块10、确定模块20及匹配模块30;
选择模块10,用于在与所述摄像头1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1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模块30,用于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匹配模块30还用于归一化处理所述目标图像特征;通过阈值分割法在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中提取前景图像特征;根据所述前景图像特征的目标特征点与预设图像特征的预设特征点的匹配度,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其中,选择模块10、确定模块20及匹配模块30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111-操作113,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上述选择模块10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1、识别单元102、第一选择单元103;
第一控制单元101,用于控制所述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第一控制单元101还用于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当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所述摄像头1获取待识别对象的图像特征。
识别单元102,用于根据所述图像特征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还用于提取所述图像特征的第一特征,将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度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第一选择单元103,用于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还用于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人脸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指纹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
其中,第一控制单元101、识别单元102及第一选择单元103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211-操作213,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0,上述选择模块10包括:第一监测单元104、第一确定单元105;
第一监测单元104,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之间的间距;
第一确定单元105,当所述间距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当所述间距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
其中,第一监测单元104、第一确定单元105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7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311-操作312,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在再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1,上述选择模块10包括:监控单元106,调整单元107。
监控单元106,用于对系统应用进程进行监控;
调整单元107,用于当监控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人脸识别模式。
进一步地,调整单元107还用于当在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下所述用户身份合法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指纹识别模式,以基于所述指纹识别模式进行数据转移操作。
其中,监控单元106,调整单元107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8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411-操作412,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1,确定模块20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201、第一获取单元202,第二获取单元203,第二控制单元204;
第二确定单元201,用于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定焦状态,所述定焦状态为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固定于预设位置;
第一获取单元202,用于在所述定焦状态下获取目标指纹特征。
第二获取单元203,用于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定焦状态之前,获取触控件对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正对所述指纹识别区;
第二控制单元204,用于当所述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时,检测是否已存储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的预设位置;若检测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摄像头1在自动调焦模式下采集指纹图像特征,将采集到的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确定为预设指纹特征;将所述预设指纹特征的镜头位置确定为预设位置。
其中,第二确定单元201、第一获取单元202,第二获取单元203,第二控制单元204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212中相对应的操作,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确定模块20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205、第二监测单元206,第三控制单元207;
第三确定单元205,用于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1为自动调焦模式,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为所述摄像头1的透镜11的位置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所述透镜11之间的间距而改变;在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下获取目标人脸特征。
第二监测单元206,用于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对环境光进行监控;
第三控制单元207,用于当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值小于预设亮度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2对所述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以获取在补光状态下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其中,第三确定单元205、第二监测单元206,第三控制单元207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操作212中相对应的操作,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10、存储器320、通信接口330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321,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321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320中,并且被配置由上述处理器310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321包括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实现电子设备根据待识别对象的不同类型控制同一摄像头进入不同的身份识别模式,以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智能化、灵活性高的自动选择身份识别模式,即用户无需手动切换或更改身份识别模式,就可以随心地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提高电子设备的智能性和身份识别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在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当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
在一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提取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特征,将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度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在所述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人脸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指纹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当所述间距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当所述间距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对系统应用进程进行监控;当监控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人脸识别模式。当在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下所述用户身份合法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指纹识别模式,以基于所述指纹识别模式进行数据转移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定焦状态,所述定焦状态为所述摄像头的透镜固定于预设位置;在所述定焦状态下获取目标指纹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在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定焦状态之前,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获取触控件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所述摄像头的透镜正对所述指纹识别区;当所述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时,检测是否已存储所述摄像头的透镜的预设位置;若检测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摄像头在自动调焦模式下采集指纹图像特征,将采集到的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确定为预设指纹特征;将所述预设指纹特征的镜头位置确定为预设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自动调焦模式,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为所述摄像头的透镜的位置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所述透镜之间的间距而改变;在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下获取目标人脸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对环境光进行监控;当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值小于预设亮度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对所述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以获取在补光状态下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方面,所述程序321中的指令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归一化处理所述摄像头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通过阈值分割法在所述图像中提取前景图像;将所述前景图像的特征确定为目标图像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上述计算机包括电子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身份识别方法而言,本领域普通测试人员可以理解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身份识别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控制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存储在电子设备300的存储器中,并被该电子设备300内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包括如所述身份识别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操作。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操作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包括:
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包括:
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
当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位于预设间距内时,控制摄像头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第一图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识别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包括:
提取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特征,将所述第一特征分别与预设人脸特征和预设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度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则所述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包括:
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人脸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
当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是指纹类型时,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包括:
监测待识别对象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之间的间距;
当所述间距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
当所述间距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包括:
对系统应用进程进行监控;
当监控到支付应用进程启动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人脸识别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在所述人脸识别模式下所述用户身份合法时,将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调整为指纹识别模式,以基于所述指纹识别模式进行数据转移操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定焦状态,所述定焦状态为所述摄像头的透镜固定于预设位置;
在所述定焦状态下获取目标指纹特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指纹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定焦状态之前,还包括:
获取触控件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识别区的压力值,所述摄像头的透镜正对所述指纹识别区;
当所述压力值大于预设压力值时,检测是否已存储所述摄像头的透镜的预设位置;
若检测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摄像头在自动调焦模式下采集指纹图像特征,将采集到的大于预设清晰度的指纹图像特征确定为预设指纹特征;
将所述预设指纹特征的镜头位置确定为预设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确定所述摄像头为自动调焦模式,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为所述摄像头的透镜的位置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与所述透镜之间的间距而改变;在所述自动调焦模式下获取目标人脸特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还包括:
当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为人脸识别模式时,对环境光进行监控;
当所述环境光的亮度值小于预设亮度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对所述待识别对象进行补光,以获取在补光状态下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身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包括:
归一化处理所述摄像头获取的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相关联的图像;
通过阈值分割法在所述图像中提取前景图像;
将所述前景图像的特征确定为目标图像特征。
13.一种身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择模块,用于在与摄像头相关联的多种身份识别模式中,选择目标身份识别模式,所述多种身份识别模式的待识别对象类型互不相同;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身份识别模式确定所述摄像头的调焦状态,在所述调焦状态下获取与所述待识别对象类型相关联的目标图像特征;
匹配模块,用于匹配所述目标图像特征与预设图像特征,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通过总线连接;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446766.5A 2019-05-27 2019-05-27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01886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46766.5A CN110188658A (zh) 2019-05-27 2019-05-27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46766.5A CN110188658A (zh) 2019-05-27 2019-05-27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8658A true CN110188658A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1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6766.5A Pending CN110188658A (zh) 2019-05-27 2019-05-27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8658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9644A (zh) * 2019-12-13 2020-04-28 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距离和关节点识别外力辅助拍照的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414865A (zh) * 2020-03-23 2020-07-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拍照与指纹识别的方法、电子设备
CN111968152A (zh) * 2020-07-15 2020-11-20 桂林远望智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身份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1986135A (zh) * 2020-08-26 2020-11-24 成都蕊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图像的防伪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13466A (zh) * 2020-12-30 2021-04-06 深兰盛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基于同一传感器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95115A (zh) * 2023-03-22 2023-04-21 成都华安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焦变换的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CN116778302A (zh) * 2023-05-19 2023-09-19 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象识别系统及一种便携式布控箱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2130A1 (en) * 2005-10-25 2007-04-26 Chie Shishid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dimension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N105376196A (zh) * 2014-08-19 2016-03-02 深圳市科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系统登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83717A (zh) * 2017-07-19 2017-1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红外补光灯的设置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80496A (zh) * 2017-07-28 2017-1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91672A (zh) * 2017-07-18 2017-12-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解锁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527021A (zh) * 2017-07-31 2017-12-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527020A (zh) * 2017-07-31 2017-12-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594942A (zh) * 2018-04-25 2018-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074483A (zh) * 2016-04-25 2018-12-21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多模态生物标识
CN109151180A (zh) * 2018-07-27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象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190130605A1 (en) * 2017-11-01 2019-05-02 Arcsoft (Hangzhou)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verification
CN109714533A (zh) * 2018-12-29 2019-05-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2130A1 (en) * 2005-10-25 2007-04-26 Chie Shishid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dimension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N105376196A (zh) * 2014-08-19 2016-03-02 深圳市科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系统登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9074483A (zh) * 2016-04-25 2018-12-21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多模态生物标识
CN107491672A (zh) * 2017-07-18 2017-12-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解锁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83717A (zh) * 2017-07-19 2017-1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红外补光灯的设置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80496A (zh) * 2017-07-28 2017-1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527021A (zh) * 2017-07-31 2017-12-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527020A (zh) * 2017-07-31 2017-12-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方法及相关产品
US20190130605A1 (en) * 2017-11-01 2019-05-02 Arcsoft (Hangzhou)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verification
CN108594942A (zh) * 2018-04-25 2018-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151180A (zh) * 2018-07-27 2019-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象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714533A (zh) * 2018-12-29 2019-05-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9644A (zh) * 2019-12-13 2020-04-28 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距离和关节点识别外力辅助拍照的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414865A (zh) * 2020-03-23 2020-07-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拍照与指纹识别的方法、电子设备
CN111968152A (zh) * 2020-07-15 2020-11-20 桂林远望智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身份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1968152B (zh) * 2020-07-15 2023-10-17 桂林远望智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身份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1986135A (zh) * 2020-08-26 2020-11-24 成都蕊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图像的防伪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13466A (zh) * 2020-12-30 2021-04-06 深兰盛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基于同一传感器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95115A (zh) * 2023-03-22 2023-04-21 成都华安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焦变换的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CN116778302A (zh) * 2023-05-19 2023-09-19 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象识别系统及一种便携式布控箱
CN116778302B (zh) * 2023-05-19 2024-03-26 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对象识别系统及一种便携式布控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8658A (zh) 身份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18873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fingerprint based 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imagery captured using mobile devices
US9652663B2 (en) Using facial data f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or subject identification
US10127439B2 (en) Object recogn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190094352A (ko) 모바일 디바이스를 사용하여 캡처된 화상을 사용하여 지문 기반 사용자 인증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5933607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拍照效果调整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345845B (zh) 图像传感器、镜头模组、移动终端、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WO2014084249A1 (ja) 顔認証装置、認証方法とそのプログラム、情報機器
Li et al. An accurate and efficient user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on smart glasses based on iris recognition
JPWO2016088415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8848317A (zh) 拍照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947243B (zh) 基于触摸手检测的智能电子设备手势捕获与识别技术
KR101656212B1 (ko) 손동작 인식을 이용한 접근 제어 시스템, 이를 위한 방법 및 이 방법이 기록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매체
JP2017142772A (ja) 虹彩認証装置及び虹彩認証プログラム
CN107797748A (zh) 虚拟键盘输入方法和装置及机器人
CN106060383A (zh) 一种图像获取的方法及系统
CN109960406B (zh) 基于双手手指之间动作的智能电子设备手势捕获与识别技术
CN108227923A (zh) 一种基于体感技术的虚拟触控系统和方法
Wang et al. GazeRevealer: Inferring password using smartphone front camera
CN106951077A (zh) 一种提示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
CN110298207A (zh) 信息显示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19095097A1 (zh) 电子终端的身份验证方法与电子终端
CN109993059B (zh) 智能电子设备上基于单摄像头的双目视觉与物体识别技术
Al-Haiqi et al. The eye as a new side channel threat on smartphones
CN111191209A (zh) 指纹解锁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