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86152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6152A
CN110186152A CN201910626522.5A CN201910626522A CN110186152A CN 110186152 A CN110186152 A CN 110186152A CN 201910626522 A CN201910626522 A CN 201910626522A CN 110186152 A CN110186152 A CN 110186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group
port
heat exchanger
control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65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枫
曾威
杜顺开
谭周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2652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61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6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6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控制方法包括: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关闭;其中换向件模式一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相连通。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在除霜时,由于低温冷媒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导致电控元件凝露。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系统多采用风冷模块为室外机电控元件散热,当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风冷模块散热效率低时,导致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去,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威胁空调系统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的时候,流经风冷模块的空气温度高,导致风冷模块对室外机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电控元件温度高影响整体空调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电控元件换热器、桥形阀组,所述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桥形阀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阀组、第二阀组、第三阀组和第四阀组,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之间设有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三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设有第四连接口,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串联有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一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方法,电控元件换热器用于对室外机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即通过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通过合理的控制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的冷媒的温度,可以做到既能够对电控元件进行良好的降温,还能够避免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风冷模块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的弊端。
在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对换向件及桥形阀组进行控制,以进行化霜操作。具体地,换向件的控制为控制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对桥形阀组的控制为,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关闭。这样,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第一端口进入第二端口,并进入室外换热器第一端、第二端,当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时,经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进入室内换热器,当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时,经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进入室内换热器,再经过第四端口和第三端口流回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而不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除霜,而且在除霜时,由于低温冷媒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导致电控元件凝露。
另外,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
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即节流部件具有最大的节流效果,避免化霜模式下低温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此时节流部件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具体包括:检测所述空调器的系统参数;判断所述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若是,则进入化霜模式,化霜模式结束后重新进入制热模式;若否,则维持制热模式。
系统参数包括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压缩机的运行时长、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确定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可以理解,对于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的判断依据,除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系统参数外,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则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所述制热模式,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二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通。
当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继续维持制热模式。制热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经第四端口流至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经第四阀组流至第一连接口,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流至第三连接口,经第二阀组流至第二连接口,流至室外换热器,经第二端口、第三端口流回至第一进气口。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所述换向件模式一。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经第二端口流至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经第一阀组流至第一连接口,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流至第三连接口,经第三阀组流至第四连接口,流至室内换热器,经第四端口、第三端口流回至进气口。
通过桥形阀组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关闭;其中换向件模式一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相连通。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装置,电控元件换热器用于对室外机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即通过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通过合理的控制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的冷媒的温度,可以做到既能够对电控元件进行良好的降温,还能够避免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风冷模块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的弊端。
在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对换向件及桥形阀组进行控制,以进行化霜操作。具体地,换向件的控制为控制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对桥形阀组的控制为,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关闭。这样,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第一端口进入第二端口,并进入室外换热器第一端、第二端,当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时,经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进入室内换热器,当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时,经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进入室内换热器,再经过第四端口和第三端口流回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而不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除霜,而且在除霜时,由于低温冷媒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导致电控元件凝露。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
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即节流部件具有最大的节流效果,避免化霜模式下低温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
其中一实施例,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空调器的系统参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定所述系统参数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进入化霜模式,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定所述系统参数未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维持制热模式。
系统参数包括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压缩机的运行时长、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确定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可以理解,对于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的判断依据,除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系统参数外,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则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所述制热模式,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二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通。
当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继续维持制热模式。制热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经第四端口流至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经第四阀组流至第一连接口,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流至第三连接口,经第二阀组流至第二连接口,流至室外换热器,经第二端口、第三端口流回至第一进气口。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所述换向件模式一。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经第二端口流至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经第一阀组流至第一连接口,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流至第三连接口,经第三阀组流至第四连接口,流至室内换热器,经第四端口、第三端口流回至进气口。
通过桥形阀组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第四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桥形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4是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7是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控元件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1排气口,12第一进气口,13第二进气口,2换向件,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第三端口,24第四端口,3室内换热器,4室外换热器,5气液分离器,51第一接口,52第二接口,53第三接口,6桥形阀组,61第一连接口,62第二连接口,63第三连接口,64第四连接口,65第一阀组,66第二阀组,67第三阀组,68第四阀组,7节流部件,8节流装置,9电控元件换热器,91固定板,911第一固定板,912第二固定板,913第二凹槽,92换热管,921第一端部,922第二端部,923弯折部,100控制装置,102第一判断单元,104控制单元,106检测单元,108第二判断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1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如图2和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换向件2、室内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4、电控元件换热器9、桥形阀组6、气液分离器5、节流部件7。
对应的空调系统中,换向件2具有第一端口21至第四端口24,第一端口2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相连,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三端口23与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12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桥形阀组6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分别为第一阀组65、第二阀组66、第三阀组67和第四阀组68,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口61,第一阀组65和第二阀组66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口62,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之间设有第三连接口63,第三阀组67和第四阀组68之间设有第四连接口64,其中,第一连接口61与第三连接口63之间串联有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阀组65、第二阀组66、第三阀组67和第四阀组68中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阀门,阀门可以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空调系统具有两种实施方式,下面分别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第一进气口12和第二进气口13。
换向件2具有第一端口21至第四端口24,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端口24连通,也就是说,换向件2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一端口21与排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23与第一进气口12相连,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换向件可以为桥形阀组或四通阀。
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接口51至第三接口53,气液分离器5构造为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其中一个流入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将分离的气体部分从第二接口52排出、分离后剩余的部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另一个排出。
桥形阀组6中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62连通,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连接口64连通,也就是说,桥形阀组6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
第一接口51与第一连接口61相连,节流部件7串联在第一接口51和第一连接口61之间,电控元件换热器9串联在节流部件7与第一连接口61之间,第二接口52与第二进气口13相连,第三接口53与第三连接口63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桥形阀组6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后再流经节流部件7,节流部件7具有节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端口2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连接口6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通过在制冷系统中设置气液分离器5和具有第二进气口13的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5与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13相连,利用气液分离器5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直接通过第二进气口13喷入压缩机1,从而提高了整机性能。
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2所示,电控元件换热器9包括固定板91和换热管92,固定板91上设有用于容纳换热管92的凹槽。
换热管92固定在固定板91上,冷媒在换热管92中流通。固定板91与冷媒进行换热,固定板91再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为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电控元件包括室外机电路板及电路板上设有的元器件。
其中一实施例,固定板9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第一固定板911上朝向第二固定板9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板912上朝向第一固定板9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913,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且凹槽与换热管92相适配。如图12所示,第一固定板911的下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板912的上侧设有第二凹槽913。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拼合形成固定板91,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在电控元件换热器9装配时,可以先将换热管92放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二固定板912放置在第一固定板911上,并使得换热管92位于第二凹槽913内。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并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固定连接,两者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焊接、粘结或卡接。
其中一实施例,换热管92包括第一端部921、第二端部922及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弯折部923,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与弯折部的连接处具有折角,从而增加换热管92与固定板91之间的换热面积。
为增强换热管92与固定板91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管92呈U形、蛇形或S形。进一步地,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5所示,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第一进气口12和第二进气口13;换向件2具有第一端口21至第四端口24,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端口24连通,也就是说,换向件2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一端口21与排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23与第一进气口12相连。
第一端口21与排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23与第一进气口12相连,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
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接口51至第三接口53,气液分离器5构造为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其中一个流入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将分离的气体部分从第二接口52排出、分离后剩余的部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另一个排出。
桥形阀组6具有第一连接口61至第四连接口64,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62连通,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连接口64连通。也就是说,桥形阀组6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
节流部件7串联在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之间,电控元件换热器9串联在节流部件7和第一连接口61之间,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第一接口51相连,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第二接口52与第二进气口13相连,桥形阀组6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后再流经节流部件7,节流部件7具有节流效果。
空调系统包括:节流装置8,串联在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节流装置8具有节流效果。
在制热模式下,冷媒经室内换热器3、节流装置8后,流入第三接口53。节流装置8提供干度,使得气液分离器5中的冷媒中含有气态冷媒,避免流入气液分离器5中的冷媒全部为液态。
对应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空调器,如图8所示,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判断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执行步骤S20,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关闭;其中换向件模式一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相连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相连通。
第一阀组、第二阀组、第三阀组和第四阀组中分别具有至少一个阀门,当控制第一阀组、第二阀组、第三阀组或第四阀组开启或关闭时,指的是控制第一阀组、第二阀组、第三阀组或第四阀组中的全部阀门开启或关闭,例如控制第一阀组开启,指的是控制第一阀组中的全部阀门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关闭,指的是控制第一阀组中的全部阀门关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电控元件换热器9用于对室外机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即通过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通过合理的控制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冷媒的温度,可以做到既能够对电控元件进行良好的降温,还能够避免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风冷模块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的弊端。
在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对换向件2及桥形阀组6进行控制,以进行化霜操作。具体地,对换向件2的控制为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对桥形阀组6的控制为,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关闭。这样,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第一端口21进入第二端口22,并进入室外换热器4第一端、第二端,当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时,经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进入室内换热器3,当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时,经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进入室内换热器3,再经过第四端口24和第三端口23流回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12,而不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除霜,而且在除霜时,由于低温冷媒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可以有效避免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低温冷媒导致电控元件凝露。
其中一实施例,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节流部件7处于最小开度。
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7处于最小开度,即节流部件7具有最大的节流效果,避免化霜模式下低温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
其中一实施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具体包括:
检测空调器的系统参数;
判断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
若是,则进入化霜模式;
若否,则维持制热模式。
系统参数包括室外换热器4的盘管温度、压缩机1的运行时长、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室外换热器4的盘管温度,确定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可以理解,对于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的判断依据,除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系统参数外,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如图9所示,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则执行步骤S30,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三阀组67关闭,并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制热模式,其中,换向件模式二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相连通,第二端口22与第三端口23相连通。
当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继续维持制热模式。或者,在化霜结束后,重新进入制热模式。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64,经第四阀组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二阀组66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对于实施例一中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为:
制热模式下,如图4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6经第四阀组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第三连接口63、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对于实施例二中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为:
制热模式下,如图7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节流装置8,流至第三接口53,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一接口51流出,流至第四连接口64,经第四阀组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二阀组66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其中一实施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四阀组68关闭,并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阀组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阀组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进气口。
对于实施例一中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为:
制冷模式下,如图3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阀组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阀组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对于实施例二中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为:
制冷模式下,如图6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阀组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阀组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节流装置8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通过桥形阀组6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7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100,包括:第一判断单元102,用于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控制单元104,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102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关闭;其中换向件模式一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相连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相连通。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装置,电控元件换热器9用于对室外机的电控元件进行降温,即通过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通过合理的控制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冷媒的温度,可以做到既能够对电控元件进行良好的降温,还能够避免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风冷模块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的弊端。
在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对换向件2及桥形阀组6进行控制,以进行化霜操作。具体地,换向件2的控制为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对桥形阀组6的控制为,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关闭。这样,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第一端口21进入第二端口22,并进入室外换热器4第一端、第二端,当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开启时,经第一阀组65和第四阀组68进入室内换热器3,当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开启时,经第二阀组66和第三阀组67进入室内换热器3,再经过第四端口24和第三端口23流回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12,而不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除霜,而且在除霜时,由于低温冷媒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低温冷媒导致电控元件凝露。
其中一实施例,控制单元104还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102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7处于最小开度。
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7处于最小开度,即节流部件7具有最大的节流效果,避免化霜模式下低温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
其中一实施例,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检测单元106,用于检测空调器的系统参数;第二判断单元108,用于判断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控制单元104还用于:在第二判断单元108判定系统参数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进入化霜模式,在第二判断单元108判定系统参数未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维持制热模式。
系统参数包括室外换热器4的盘管温度、压缩机1的运行时长、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室外换热器4的盘管温度,确定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当盘管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可以理解,对于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的判断依据,除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系统参数外,还可以根据室外环境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控制单元104还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102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则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四阀组68开启,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三阀组67关闭,并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制热模式,其中,换向件模式二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相连通,第二端口22与第三端口23相连通。
当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继续维持制热模式。或者,在化霜结束后,重新进入制热模式。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64,经第四阀组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二阀组66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其中一实施例,控制单元104还用于: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阀组65和第三阀组67开启,控制第二阀组66和第四阀组68关闭,并控制换向件2处于换向件模式一。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阀组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阀组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进气口。
通过桥形阀组6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7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第四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无论制冷时冷媒沿M→7→N还是制热时冷媒沿N→7→M循环,冷媒在流经节流部件7节流之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在制冷和制热时都可以为电控元件换热器9取到合适温度的冷媒,用来给电控元件降温,保证电控元件的可靠性。且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的冷媒温度适宜,可为室外机电控元件进行有效散热的前提下,电控元件的温度不会低于环境温度,无凝露风险,可靠性得到保证。
在化霜时,这种控制桥形阀组和换向件相配合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除霜。同时,在化霜开始时,可以有效避免低温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件、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电控元件换热器、桥形阀组,所述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桥形阀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阀组、第二阀组、第三阀组和第四阀组,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之间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之间设有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三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设有第四连接口,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串联有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一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在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具体包括:
检测所述空调器的系统参数;
判断所述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
若是,则进入化霜模式;
若否,则维持制热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所述制热模式,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二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所述换向件模式一。
6.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制热模式下,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一;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开启,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关闭,或者,控制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开启,控制第一阀组和第四阀组关闭;其中换向件模式一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相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控制节流部件处于最小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空调器的系统参数;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系统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化霜条件;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定所述系统参数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进入化霜模式,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定所述系统参数未达到预设化霜条件时,维持制热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定不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时,则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换向件模式二,以继续执行所述制热模式,其中,所述换向件模式二为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
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开启,控制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关闭,并控制所述换向件处于所述换向件模式一。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1910626522.5A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01861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6522.5A CN110186152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6522.5A CN110186152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6152A true CN110186152A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25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6522.5A Pending CN110186152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615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6106A (zh) * 2014-01-27 2014-05-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气空调系统
CN104482597A (zh) * 2014-12-08 2015-04-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2015102295A (ja) * 2013-11-26 2015-06-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327997A (zh) * 2017-08-01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8413561A (zh) * 2018-02-14 2018-08-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09114839A (zh) * 2018-10-22 2019-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02295A (ja) * 2013-11-26 2015-06-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3776106A (zh) * 2014-01-27 2014-05-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气空调系统
CN104482597A (zh) * 2014-12-08 2015-04-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327997A (zh) * 2017-08-01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8413561A (zh) * 2018-02-14 2018-08-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CN109114839A (zh) * 2018-10-22 2019-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0907B (zh) 单冷型空调器和冷暖型空调器
EP3453990A1 (en)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17193857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4567099A (zh) 空调器
CN109140725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10186136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6042827B (zh)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833010A (zh) 热回收多联机的室外机及热回收多联机
EP2891849A1 (en) Heat reclaim for a multifunction heat pump and a multifunc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4180442A (zh) 空调系统
CN110207274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9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KR20050099935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EP2623872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017381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54208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018615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7686006U (zh)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292117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20038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017381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0292116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5648928A (zh)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4896808A (zh) 多联机系统
CN210292118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