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7274A -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7274A
CN110207274A CN201910625812.8A CN201910625812A CN110207274A CN 110207274 A CN110207274 A CN 110207274A CN 201910625812 A CN201910625812 A CN 201910625812A CN 110207274 A CN110207274 A CN 110207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eat exchanger
valve
interfac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58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枫
曾威
杜顺开
谭周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258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07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07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7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空调系统包括: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二换向件,与电控元件换热器及第一节流部件均相连,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气液分离器,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换向件相连,第二接口与第二进气口相连。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电控元件换热器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第一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包括该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具有多个进气口(例如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一个排气口的压缩机的空调系统,用风冷模块为室外机电控元件散热,当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风冷模块散热效率低时,导致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去,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威胁空调系统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的时候,流经风冷模块的空气温度高,导致风冷模块对室外机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电控元件温度高影响整体空调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一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第二换向件,与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及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均相连,用于控制冷媒流经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换向件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构造为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其中一个流入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将分离的至少部分气体从所述第二接口排出、分离后的至少部分液体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另一个排出。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在制冷系统中设置气液分离器和具有第二进气口的压缩机,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第二进气口相连,利用气液分离器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直接喷入压缩机,从而提高了整机性能。
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在制冷模式下,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后,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再流至室内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后,在第二换向件的作用下,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再流至室外换热器。
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且通过第二换向件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第一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另外,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换向件具有第一连接口至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电控元件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串联,从而能够实现第二换向件对电控元件换热器和第一节流部件中流经的冷媒的流向的控制,使得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再通过第一节流部件,从而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温度适宜,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防止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凝露。其中,第一连接口与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接,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口相连。
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后,通过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一个,再通过第一连接口,依次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二端,流经第一节流部件,流入第三连接口,再经过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流入室内换热器。
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后,通过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再通过第一连接口,依次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二端,流经第一节流部件,流入第三连接口,再经过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一个流入室内换热器。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所述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一个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第一接口连接,第三接口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的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冷媒经第一接口流入气液分离器,并经第三接口流出至室内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经第三接口流入气液分离器,并经第一接口流出至第二接口和第四接口中的另一个。即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接口为流入口、第三接口为流出口,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接口为流出口、第三接口为流入口,使得适合本申请中的空调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型号更容易,便于气液分离器的选型。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在制热模式下,冷媒经室内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入第三接口。第二节流部件提供干度,使得气液分离器中的冷媒中含有气态冷媒,避免流入气液分离器中的冷媒全部为液态。
在制冷模式下,冷媒依次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一接口、第三接口、第二节流部件和室内换热器,因此冷媒在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后流经第二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的设置,不影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的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技术成熟可靠,用作节流部件,可以有效保证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此外,电子膨胀阀利用被调节参数产生的电信号,控制施加于膨胀阀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而达到调节供液量的目的,即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部件,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连,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三接口的连接。
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相连,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相连,第三接口与第三连接口相连。
在第二换向件的作用下,冷媒始终依次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由于第一接口与第一节流部件的第二端相连,因此,在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始终从第一接口流入气液分离器,从第三接口流出,有利于提高气液分离器的效率。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节流部件的数量为一个,且为所述第一节流部件。
节流部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在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的结构,使得系统更加简洁,工艺更加简洁,控制简单。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四通阀,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至第四连接口。
第二换向件采用四通阀,使得第二换向件的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且第二换向件只采用一个四通阀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冷媒的流向,使得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制热及制冷模式下第二换向件只需要一个四通阀。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桥形阀组,所述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分别为第一阀组至第四阀组,每一所述阀组中包括至少一个阀门,相邻两个所述阀组之间设有一个连接口,分别为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之间,所述第三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二阀组和所述第三阀组之间,所述第四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三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
采用桥形阀组的方式实现对冷媒方向的控制,使得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桥形阀组的形式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制热及制冷模式下第二换向件只需要一个桥形阀组。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阀门包括单向截止阀。
单向截止阀在实现桥形阀组的功能的同时,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的优点。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桥形阀组中的所述单向截止阀同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二连接口到所述第一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二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三连接口到所述第二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三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三连接口到所述第四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四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四连接口到所述第一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进一步地,对于桥形阀组中的阀门全部为单向阀的情况,桥形阀组中单向截止阀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单向截止阀同向设置,在能够实现对冷媒流向的控制功能的同时,方便4个单向截止阀的组装,避免四个单向截止阀不完全同向导致组装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失误。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阀门包括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阀门采用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可以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技术成熟可靠,用作节流部件,可以有效保证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此外,电子膨胀阀利用被调节参数产生的电信号,控制施加于膨胀阀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而达到调节供液量的目的,即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部件,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包括固定板和换热管,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的凹槽。
换热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冷媒在换热管中流通。固定板与冷媒进行换热,固定板再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为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电控元件包括室外机电路板及电路板上设有的元器件。
为增强换热管与固定板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管呈U形、蛇形或S形。进一步地,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换热管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固定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合形成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换热管相适配。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拼合形成固定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拼合形成凹槽,在电控元件换热器装配时,可以先将换热管放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二固定板放置在第一固定板上,并使得换热管位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并与换热管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两者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焊接、粘结或卡接。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因而具有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换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4是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7是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10是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13是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控元件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1排气口,12第一进气口,13第二进气口,2第一换向件,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第三端口,24第四端口,3室内换热器,4室外换热器,5气液分离器,51第一接口,52第二接口,53第三接口,6第二换向件,61第一连接口,62第二连接口,63第三连接口,64第四连接口,65第一单向截止阀,66第二单向截止阀,67第三单向截止阀,68第四单向截止阀,7第一节流部件,8第二节流部件,9电控元件换热器,91固定板,911第一固定板,912第二固定板,913第二凹槽,92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1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第一进气口12和第二进气口13;第一换向件2,具有第一端口21至第四端口24,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端口24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换向件2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一端口21与排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23与第一进气口12相连。
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中的另一个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连接在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
第二换向件6与电控元件换热器9及第一节流部件7均相连,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后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第一节流部件7具有节流效果。
气液分离器5连接在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接口51至第三接口53,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换向件6相连,第二接口52与第二进气口13相连,气液分离器5构造为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其中一个流入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将分离的气体部分从第二接口52排出、分离后剩余的部分从第一接口51和第三接口53中的另一个排出。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在制冷系统中设置气液分离器5和具有第二进气口13的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5与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13相连,利用气液分离器5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直接通过第二进气口13喷入压缩机1,从而提高了整机性能。
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如图3所示,在制冷模式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4后,在第二换向件6的作用下,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再流至室内换热器3。如图4所示,在制热模式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3后,在第二换向件6的作用下,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再流至室外换热器4。
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连接在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且通过第二换向件6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端口2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第二换向件6具有第一连接口61至第四连接口64,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62连通,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连接口64连通,也就是说,第二换向件6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串联在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之间,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连接口6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第二换向件6包括桥形阀组,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分别为第一至第四阀组,每一阀组中至少包括一个阀门,相邻两个阀组之间设有一个连接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61、第二连接口62、第三连接口63和第四连接口64。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62连通,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连接口64连通,也就是说,桥形阀组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连接口61与第四连接口64导通,第三连接口63与第二连接口62导通。
采用桥形阀组的方式实现对冷媒方向的控制,使得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7。桥形阀组的形式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制热及制冷模式下第二换向件6只需要一个桥形阀组。
阀门可以为单向截止阀,例如每一阀组中包括一个单向截止阀,四个单向截止阀同向设置,在能够实现对冷媒流向的控制功能的同时,方便4个单向截止阀的组装,避免四个单向截止阀不完全同向导致组装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失误。
如图1所示,4个单向截止阀分别为第一单向截止阀65、第二单向截止阀66、第三单向截止阀67和第四单向截止阀68,第一阀组包括第一单向截止阀65,第二阀组包括第二单向截止阀66,第三阀组包括第三单向截止阀67,第四阀组包括第四单向截止阀68。单向截止阀是一个方向流通,另一个方向不流通的阀。对于第一单向截止阀65,当C侧压力大于D侧压力时,第一单向截止阀65流通,否则不流通,即第一单向截止阀65为沿从第二连接口62到第一连接口61的方向单向导通;对于第二单向截止阀66,当A侧压力大于B侧压力时,第二单向截止阀66流通,否则不流通,即第二单向截止阀66为沿从第三连接口63到第二连接口62的方向单向导通;对于第三单向截止阀67,当E侧压力大于F侧压力时,第三单向截止阀67流通,否则不流通,即第三单向截止阀67为沿从第三连接口63到第四连接口64的方向单向导通;对于第四单向截止阀68,当G侧压力大于H侧压力时,第四单向截止阀68流通,否则不流通,即第四单向截止阀68为沿从第四连接口64到第一连接口61的方向单向导通。
阀门还可以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第一换向件可以为四通阀,也可以采用桥形阀组的形式。
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串联,从而能够实现第二换向件6对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中流经的冷媒的流向的控制,使得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通过第一节流部件7,从而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温度适宜,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防止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凝露。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口61与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一端相连接,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口63相连。
其中一实施例,第一节流部件7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在制冷模式下,如图3所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4后,通过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一个,如图2中,通过第二连接口62,再通过第一连接口61,依次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一端、第二端,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流入第三连接口63,再经过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流入室内换热器3。
在制热模式下,如图4所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3后,通过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再通过第一连接口61,依次通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一端、第二端,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流入第三连接口63,再经过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一个流入室内换热器3。
其中一实施例,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与第一接口51相连,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以实现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一个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与第一接口51连接,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接口52和第四接口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的连接。如图2中,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连接口64与第一接口51连接,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
在制冷模式下,如图3所示,冷媒经第一接口51流入气液分离器5,并经第三接口53流出至室内换热器3。在制热模式下,如图4所示,冷媒经第三接口53流入气液分离器5,并经第一接口51流出至第二接口52和第四接口中的另一个。即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接口51为流入口、第三接口53为流出口,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接口51为流出口、第三接口53为流入口,即气液分离器(储液罐)在制冷模式下对应的冷媒进口,是其在制热模式下的冷媒出口,这使得空调系统适用的气液分离器(储液罐)型号更容易,便于选型。
气液分离器5可以为储液罐。
其中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包括:第二节流部件8,串联在第三接口53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第二节流部件8具有节流效果。
在制热模式下,冷媒经室内换热器3、第二节流部件8后,流入第三接口53。第二节流部件8提供干度,使得气液分离器5中的冷媒中含有气态冷媒,避免流入气液分离器5中的冷媒全部为液态,对气液分离器5造成损伤。
在制冷模式下,冷媒依次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第一接口51、第三接口53、第二节流部件8和室内换热器3,因此冷媒在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后流经第二节流部件8,第二节流部件8的设置,不影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的温度。
其中一实施例,第二节流部件8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附图中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第一接口51相连,下面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中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路。
制冷模式下,如图3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单向截止阀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单向截止阀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第二节流部件8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制热模式下,如图4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节流部件8,流至第三接口53,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一接口51流出,流至第四连接口64,经第四单向截止阀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二单向截止阀66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其中一实施例,如图14所示,电控元件换热器9包括固定板91和换热管92,固定板91上设有用于容纳换热管92的凹槽。
换热管92固定在固定板91上,冷媒在换热管92中流通。固定板91与冷媒进行换热,固定板91再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为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电控元件包括室外机电路板及电路板上设有的元器件。
为增强换热管92与固定板91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管92呈U形、蛇形或S形。进一步地,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其中一实施例,固定板9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第一固定板911上朝向第二固定板9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板912上朝向第一固定板9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913,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且凹槽与换热管92相适配。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拼合形成固定板91,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在电控元件换热器9装配时,可以先将换热管92放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二固定板912放置在第一固定板911上,并使得换热管92位于第二凹槽913内。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并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固定连接,两者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焊接、粘结或卡接。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5所示,电控元件换热器9与第一连接口61相连,第一节流部件7与第一接口51相连,第三接口53与第三连接口63相连,以实现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与第三接口53的连接。
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51相连,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口51相连,第三接口53与第三连接口63相连。
在第二换向件6的作用下,冷媒始终依次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由于第一接口51与第一节流部件7的第二端相连,因此,在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始终从第一接口51流入气液分离器5,从第三接口53流出,即气液分离器(储液罐)无论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其冷媒进口恒定不变,冷媒出口恒定不变,有利于提高气液分离器(储液罐)的效率。
其中一实施例,节流部件的数量为一个,且为第一节流部件7。
节流部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在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的结构,使得系统更加简洁,工艺更加简洁,控制简单。
附图中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下面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中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路。
制冷模式下,如图6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经第一单向截止阀65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流至第三连接口63,经第三单向截止阀67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制热模式下,如图7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64经第四单向截止阀68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第三连接口63、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8所示,第二换向件6包括四通阀,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61至第四连接口64。
第二换向件6采用四通阀,使得第二换向件6的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且第二换向件6只采用一个四通阀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冷媒的流向,使得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7,制热及制冷模式下第二换向件6只需要一个四通阀。
附图中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第一接口51相连,下面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中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路。
制冷模式下,如图9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第二节流部件8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制热模式下,如图10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流至第三接口53,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一接口51流出,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如图11所示,第二换向件6包括四通阀,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61至第四连接口64。
第二换向件6采用四通阀,使得第二换向件6的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且第二换向件6只采用一个四通阀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第一节流部件7之间冷媒的流向,使得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7,制热及制冷模式下第二换向件6只需要一个四通阀。
附图中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下面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中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路。
制冷模式下,如图12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流至第三连接口63,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制热模式下,如图13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一接口51,气态冷媒经第二接口52流至第二进气口13流回压缩机1,其余冷媒从第三接口53流出,经第三连接口63、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第一进气口12。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因而具有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的压缩机1具有多个进气口,例如具有两个进气口,分别为第一进气口12和第二进气口13,此时压缩机1可以为喷气增焓压缩机1或独立压缩机1。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无论制冷时冷媒沿M→7→N还是制热时冷媒沿N→7→M循环,冷媒在流经第一节流部件7节流之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在制冷和制热时都可以为电控元件换热器9取到合适温度的冷媒,用来给电控元件降温,保证电控元件的可靠性。且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的冷媒温度适宜,可为室外机电控元件进行有效散热的前提下,电控元件的温度不会低于环境温度,无凝露风险,可靠性得到保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具有排气口、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
第一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
电控元件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第二换向件,与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及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均相连,用于控制冷媒流经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所述第一节流部件;
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换向件相连,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构造为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其中一个流入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将分离的至少部分气体从所述第二接口排出、分离后的至少部分液体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另一个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向件具有第一连接口至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所述另一个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所述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连,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相连,以实现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三接口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部件的数量为一个,且为所述第一节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四通阀。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桥形阀组,所述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分别为第一阀组至第四阀组,每一所述阀组中包括至少一个阀门,相邻两个所述阀组之间设有一个连接口,分别为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之间,所述第三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二阀组和第三阀组之间,所述第四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三阀组和所述第四阀组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门包括单向截止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形阀组中所有的所述单向截止阀同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二连接口到所述第一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二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三连接口到所述第二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三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三连接口到所述第四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四阀组中的单向截止阀沿从所述第四连接口到所述第一连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门包括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包括固定板和换热管,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的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合形成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换热管相适配。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1910625812.8A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0207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5812.8A CN110207274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5812.8A CN110207274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7274A true CN110207274A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97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5812.8A Pending CN110207274A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0727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6549A (zh) * 2019-11-07 2020-0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装置、热泵系统及空调系统
CN114001484A (zh) * 2020-07-13 2022-02-01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冷媒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4126332A (zh) * 2020-08-26 2022-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14893927A (zh) * 2022-04-24 2022-08-12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媒散热桥路的二次节流热泵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15295A (ja) * 2011-07-06 2013-01-24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3604168A (zh) * 2013-11-14 2014-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327997A (zh) * 2017-08-01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7335011U (zh) * 2017-08-01 2018-05-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10292119U (zh) * 2019-07-11 2020-04-1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15295A (ja) * 2011-07-06 2013-01-24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3604168A (zh) * 2013-11-14 2014-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暖型空调器
CN104833012A (zh) * 2015-04-29 2015-08-1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7327997A (zh) * 2017-08-01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7335011U (zh) * 2017-08-01 2018-05-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10292119U (zh) * 2019-07-11 2020-04-1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6549A (zh) * 2019-11-07 2020-0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装置、热泵系统及空调系统
CN114001484A (zh) * 2020-07-13 2022-02-01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冷媒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4126332A (zh) * 2020-08-26 2022-03-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14893927A (zh) * 2022-04-24 2022-08-12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媒散热桥路的二次节流热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07274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0186136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0525168B (zh) 新能源汽车二次回路乘员舱及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CN100516715C (zh) 一种包含引射器的蒸气压缩制冷系统
CN109751754A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630138U (zh) 空调器
CN106042827B (zh)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180442A (zh) 空调系统
CN106524339A (zh) 空调节能系统和节能方法及空调
CN203068889U (zh) 空调设备
CN109751752A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482379A (zh) 空调及其制冷系统
CN118238582A (zh) 热管理系统
CN109751751A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2788447B (zh) 热泵空调系统
CN204063308U (zh) 空调系统
CN210292119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6901648A (zh) 热管理设备、热管理系统和电动车辆
CN110307600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5066501B (zh) 多联机室外机和具有其的多联机
CN205641697U (zh) 空调器
CN104697229B (zh) 热泵机组
CN112140829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0307601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7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