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1328B -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1328B
CN110171328B CN201910510961.XA CN201910510961A CN110171328B CN 110171328 B CN110171328 B CN 110171328B CN 201910510961 A CN201910510961 A CN 201910510961A CN 110171328 B CN110171328 B CN 110171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pillow
sub
pressure sensor
valve
connec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09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1328A (zh
Inventor
蔡中兵
卢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Yij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Yij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Yij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Yij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109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71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71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1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5Head-rests provided with 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旅游大巴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包括座椅本体、支撑组件、角速度传感器、气囊组件、压力传感器组件和终端设备,座椅本体固定连接于一大巴车内,座椅本体内部为空腔,角速度传感器设置于空腔内、并固定连接于座椅本体的内顶壁,座椅本体靠近角速度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凹槽,支撑组件与座椅本体固定连接,气囊组件设置于空腔内,气囊组件与支撑组件的内部连通,压力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支撑组件的外部,角速度传感器、气囊组件和压力传感器组件分别与终端设备通信连接,该物联网系统能够根据乘客颈部的实时姿态对乘客颈部提供准确、灵活的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旅游大巴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背景技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出行成为了人们闲暇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大巴车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在旅游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旅程较长时,乘客难免会在大巴车上打盹或休息,此时,乘客的颈部会处于放松状态,旅程中复杂的路况(尤其是转弯)常常导致乘客的颈部劳损或扭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包括:座椅本体、支撑组件、角速度传感器、气囊组件、压力传感器组件和终端设备;
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于一大巴车内,所述座椅本体内部为空腔,所述角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内顶壁;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角速度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凹槽,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气囊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气囊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的内部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外部;
所述角速度传感器、所述气囊组件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分别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角速度传感器用于获得所述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将所述行驶状态参数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行驶状态参数,根据所述行驶状态参数分析得出位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根据所述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所述气囊组件的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气囊组件;
所述气囊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
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支撑组件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所述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压力数据,判断所述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
所述气囊组件接收所述调整指令,根据所述调整指令对所述支撑组件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为护枕,所述护枕包括第一侧护枕、第一过渡护枕、主护枕、第二过渡护枕和第二侧护枕;
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主护枕、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和所述第二侧护枕依次相连以形成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设置于所述凹槽并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主护枕、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和所述第二侧护枕互相之间不连通;
所述控制指令包括第一子控制指令、第二子控制指令、第三子控制指令、第四子控制指令和第五子控制指令;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二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三子控制指令向所述主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四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五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充气。
可选地,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泵、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
所述气泵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气泵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内底壁,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分别连通于所述气泵;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护枕;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所述第五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五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侧护枕;
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二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向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三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向所述主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四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四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管向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五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五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管向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充气。
可选地,所述调整指令包括第一子调整指令、第二子调整指令、第三子调整指令、第四子调整指令和第五子调整指令;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调整指令对所述支撑组件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一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二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二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三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三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主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四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四阀门,以实现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五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五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五连接管与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
可选地,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和第五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均为贴片式传感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
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支撑组件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所述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一侧护枕时产生的第一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一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时产生的第二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二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主护枕时产生的第三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三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时产生的第四压力数据,将所述第四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二侧护枕时产生的第五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五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可选地,所述设定阈值包括第一设定阈值、第二设定阈值、第三设定阈值、第四设定阈值和第五设定阈值;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具体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一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一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二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二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三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三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三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四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四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四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五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五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五子调整指令。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颈部姿态信息对所述第一设定阈值、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所述第三设定阈值、所述第四设定阈值和所述第五设定阈值进行修改。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中包括对应的充气速率,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解析获得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中包括的充气速率,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按照所述充气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终端设备能够根据大巴车的行驶状态数据分析得出位于座椅本体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并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气囊组件的控制指令,气囊组件能够向支撑组件内部充气,进而实现支撑组件对乘客颈部的支撑和保护,由于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是实时采集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也会随之改变,终端设备能够根据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灵活生成控制指令,进而实现支撑组件对乘客颈部的支撑和保护的实时可变性,能够避免乘客在打盹或休息过程中颈部出现劳损或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座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和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物联网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1-座椅本体;
2-支撑组件;21-第一侧护枕;22-第一过渡护枕;23-主护枕;24-第二过渡护枕;25-第二侧护枕;
3-角速度传感器;
4-气囊组件;41-气泵;421-第一阀门;422-第二阀门;423-第三阀门;424-第四阀门;425-第五阀门;431-第一连接管;432-第二连接管;433-第三连接管;434-第四连接管;435-第五连接管;
5-压力传感器组件;51-第一压力传感器;52-第二压力传感器;53-第三压力传感器;54-第四压力传感器;55-第五压力传感器;
6-终端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发明人经调查发现,乘客在长途旅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困倦,会在大巴车的座椅上打盹或休息,此时,乘客的颈部会处于放松状态,由于大巴车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路况,例如急转弯等,由于急转弯带来的惯性会导致乘客放松的颈部出现劳损或扭伤。现有技术针对这一情况大多在座椅上配备一个独立的护枕,以便乘客使用,但是,护枕与座椅互相独立,在大巴车行驶过程中容易脱落,其次,在大巴车遇到急转弯时,短时间内产生的向心力会时乘客的颈部向弯道外侧偏移,护枕可能提供不了足够的支撑力应对这一短时间内的变化,因此,即使现有技术可以通过配备独立的护枕或者一体式护枕实现对乘客颈部的保护,但是仍然无法做到根据实时路况自动调节自身的支撑力以实现对乘客颈部的灵活保护。
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所存在的缺陷,均是发明人在经过实践并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因此,上述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下文中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发明人在本发明过程中对本发明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述研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系统100的结构框图,由图可见,该物联网系统100包括座椅本体1、支撑组件2、角速度传感器3、气囊组件4、压力传感器组件5和终端设备6。其中,座椅本体1固定连接于一大巴车内,支撑组件2、角速度传感器3、气囊组件4和压力传感器组件5设置于座椅本体1的内部或外部并与外部终端设备6形成物联网系统,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6可以为设置于大巴车内的主控计算机,在整个物联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进行决策)。
进一步地,角速度传感器3、气囊组件4和压力传感器组件5分别与终端设备6通信连接。
下面对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功能进行简要说明:
角速度传感器3用于实时采集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将行驶状态参数发送至终端设备。
可以理解,在行驶过程中,若遇到弯道,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车身位置、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等)会发生变化,角速度传感器3可以实时采集这些行驶状态参数并发送至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6用于接收行驶状态参数,根据行驶状态参数分析得出位于座椅本体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根据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气囊组件4的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气囊组件4。
可以理解,终端设备6能够根据行驶状态参数分析得出颈部姿态信息,例如,若大巴车向右急转弯,终端设备6分析得出的颈部姿态信息为:“颈部可能向左侧偏移”,此时,终端设备6会生成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气囊组件4。
气囊组件4用于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向支撑组件2内部充气。
当气囊组件4接收到控制指令之后,会根据控制指令向支撑组件2内部充气,如此,能够使支撑组件2内部在短时间内充满气体,以实现体积的增大,进而实现对乘客颈部的保护,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2具有一定弹性。
压力传感器组件5用于采集乘客倚靠于支撑组件2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压力数据发送至终端设备。
设置于支撑组件2外部的压力传感器组件5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采集压力数据,可以理解,若支撑组件2无限膨胀,可能会对乘客的颈部形成压迫,因此,需要对支撑组件2的膨胀程度进行把控。
可以理解,若支撑组件2膨胀过大,乘客颈部对支撑组件2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因此,可以实时采集此压力,根据此压力判断支撑组件2的膨胀体积是否到位。
终端设备6用于接收压力数据,判断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
可以理解,终端设备6用于对支撑组件2的膨胀进行间接“调控”,若判断出压力数据达到设定阈值,此时应该时压力数据保持在该设定阈值,因此,终端设备6会向气囊组件4发送调整指令。
气囊组件4用于接收调整指令,根据调整指令对支撑组件2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
可以理解,气囊组件4可以对支撑组件2的内压进行控制,以实现支撑组件2保持恒定的压力,避免膨胀过度或膨胀不足。
因此,上述物联网系统可以理解为一反馈控制系统,通过气囊组件4、压力传感器组件5和终端设备6之间的反馈配合实现对支撑组件2的灵活、可靠控制,进而实现对乘客颈部的灵活保护。
应当理解,上述说明侧重于数据交互方面,下面将针对整个物联网系统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2。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座椅本体1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见,该座椅本体1的内部为空腔,角速度传感器3设置于空腔内、并固定连接于座椅本体1的内顶壁,将角速度传感器3设置于座椅本体1的内顶壁,靠近乘客的颈部,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行驶状态参数,便于终端设备6生成更加准确的控制指令。
座椅本体1靠近角速度传感器3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支撑组件2设置于凹槽内、并与座椅本体1固定连接,如此,能够增加支撑组件2的稳定性,避免脱落。
气囊组件4设置于空腔内并与座椅本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气囊组件4与支撑组件2的内部连通,压力传感器组件5设置于支撑组件2的外部。
可以理解,气囊组件4与支撑组件2相对于空腔形成密封空间,空腔与座椅本体1的外部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实现气囊组件4对支撑组件2进行充气或抽气。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精准、灵活地实现对乘客颈部的保护,支撑组件2并不是一个内部可进行充放气的整体结构,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组件和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由图可见,支撑组件为护枕,包括第一侧护枕21、第一过渡护枕22、主护枕23、第二过渡护枕24和第二侧护枕25。其中,第一侧护枕21、第一过渡护枕22、主护枕23、第二过渡护枕24和第二侧护枕25依次连接以形成U形结构,该U形结构设置于凹槽并与座椅本体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侧护枕21、第一过渡护枕22、主护枕23、第二过渡护枕24和第二侧护枕25互相之间不连通,相当于五个互相隔离的空间,如此设置,能够实现气囊组件根据乘客颈部的实际位置对各个空间进行独立的充放气,实现更加精准和可靠的保护。
请继续参阅图3,气囊组件包括气泵41、第一阀门421、第二阀门422、第三阀门423、第四阀门424、第五阀门425、第一连接管431、第二连接管432、第三连接管433、第四连接管434和第五连接管435。其中,气泵41固定连接于座椅本体的内底壁,气泵41与终端设备通信连接,第一阀门421、第二阀门422、第三阀门423、第四阀门424和第五阀门425分别连通于气泵41。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431的一端连通于第一阀门421、另一端连通于第一侧护枕21,第二连接管432的一端连通于第二阀门422、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过渡护枕22,第三连接管433的一端连通于第三阀门423、另一端连通于主护枕23,第四连接管434的一端连通于第四阀门424、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过渡护枕24,第五连接管435的一端连通于第五阀门425、另一端连通于第二侧护枕25。如此设置,气泵41能够通过对应的阀门和连接管对各个“子护枕”进行充放气。
请继续参阅图3,压力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第三压力传感器53、第四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五压力传感器55。其中,第一压力传感器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第三压力传感器53、第四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五压力传感器55均为贴片式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第三压力传感器53、第四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五压力传感器55均与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压力传感器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第三压力传感器53、第四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五压力传感器55分别设置于第一侧护枕21、第一过渡护枕22、主护枕23、第二过渡护枕24和第二侧护枕25的外部,第一压力传感器51、第二压力传感器52、第三压力传感器53、第四压力传感器54和第五压力传感器55靠近乘客颈部。
例如,当乘客颈部倚靠于第一侧护枕21时,第一压力传感器51会采集第一压力数据并发送至终端设备,便于终端设备进行后续操作。
应当理解,人体颈部的肌肉群较多,包括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采用现有的一体式护枕难以提供准确的支撑,采用上述支撑组件2则能达到很好的“局部支撑”效果。
在此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物联网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物联网系统,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具体如下:
步骤S21,角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将行驶状态参数发送至终端设备。
可以理解,该行驶状态参数实时可变。
步骤S22,终端设备接收行驶状态参数,根据行驶状态参数分析得出位于座椅本体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根据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气囊组件的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气囊组件。
可以理解,颈部姿态信息也具有可变性,例如,当大巴车向右驶入半径较大的弯道时,颈部姿态朝向左前方,此时生成的控制指令可以倾向于使第二过渡护枕24和第二侧护枕25快速充气,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093478360000121
Figure BDA0002093478360000131
可以理解,控制指令包括多个子控制指令,以第一子控制指令为例,终端设备会根据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第一子控制指令,将第一子控制指令发送至气囊组件。
步骤S23,气囊组件接收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向支撑组件内部充气。
以上述第一控制指令为例,请结合参阅表1,气泵接收到第一子控制指令后,控制第一阀门打开,通过第一连接管向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以实现第一侧护枕体积的膨胀,进而实现对乘客颈部的支撑,其中,充气速率为V1。应当理解,气泵会同时收到其他子控制指令,并根据类似的方式进行操作,因此在此不作更多说明。
步骤S24,压力传感器组件采集乘客倚靠于支撑组件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压力数据发送至终端设备。
可以理解,不同的压力传感器分别采集不同“子护枕”对应的压力数据,压力数据包括第一压力数据、第二压力数据、第三压力数据、第四压力数据和第五压力数据。
以第一压力数据为例,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乘客倚靠于第一侧护枕时产生的第一压力数据,将第一压力数据发送至终端设备,由于其他传感器采集其他压力数据的原理类似,因此在此不作更多说明。
步骤S25,终端设备接收压力数据,判断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
若达到,转向步骤S26。
步骤S26,终端设备向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
可以理解,当压力数据达到设定阈值时,说明支撑组件已经对乘客颈部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此时应该避免支撑组件继续膨胀。
可以理解,设定阈值对应有五个,子调整指令也为五个。
请结合参阅表1,以第一设定阈值为例,终端设备接收第一压力数据,判断第一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F1,若达到,向气泵发送第一子调整指令,可以理解,第一子调整指令用于使气泵对第一侧护枕进行恒压控制。
步骤S27,气囊组件接收调整指令,根据调整指令对支撑组件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
例如,气泵接收第一调整指令,进而关闭第一阀门,以保持第一侧护枕的内压。
请结合参阅表1和图5,应当理解,每个子控制指令对应的充气速率不同,如此设置,用于保证在同一时间内,第一侧护枕、第一过渡护枕、主护枕、第二过渡护枕和第二侧护枕达到不同程度的膨胀,例如,V1>V2>V3>V4>V5,如此,经过同样的时间能够达到图5的状态。
可选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颈部姿态信息对第一设定阈值、第二设定阈值、第三设定阈值、第四设定阈值和第五设定阈值进行修改,以实现对各个“子护枕”的动态调节。
应当理解,气泵还可以用于对各个“子护枕”进行抽气处理,例如,当大巴车向左进入弯道时,终端设备可以获取行驶状态参数,并生成对应的颈部姿态信息,进而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发送至气泵。又例如,气泵根据控制指令打开第一阀门,对第一侧护枕进行抽气,打开第五阀门,对第二侧护枕进行充气,如此设置,能够根据乘客颈部的实时位置对各个“子护枕”进行迅速的调整,且该方法基于无线网络执行,终端设备可以安装在大巴车内,进而提高传输的及时性。
此外,各个压力传感器还可以预先检测乘客颈部是否倚靠于各个“子护枕”,将检测数据发送至终端设备,例如,即使大巴车向右转弯,可能仍有部分乘客的颈部偏向右边,此时,可以终端设备可以结合行驶状态参数以及压力传感器预先采集到的检测数据合理生成对应的控制方案,可以理解,检测数据的值应当远小于设定阈值。换句话说,该物联网系统还可以通过各个压力传感器实现对乘客颈部姿态的判断,对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如此设置,能够针对大巴车内的每个乘客的颈部状态分别进行分析。又例如,座椅本体可以设置模式转换按钮,该模式转换按钮包括第一颈部保护模式和第二颈部保护模式,第一颈部保护模式根据角速度传感器采集的行驶状态参数进行控制指令的生成,第二颈部保护模式根据多个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控制指令的生成。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能够根据乘客颈部的实时姿态对乘客颈部提供准确、灵活的保护,避免乘客在打盹或休息过程中颈部出现劳损或损伤。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电子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支撑组件、角速度传感器、气囊组件、压力传感器组件和终端设备;
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于一大巴车内,所述座椅本体内部为空腔,所述角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内顶壁;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角速度传感器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凹槽,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气囊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气囊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的内部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外部;
所述角速度传感器、所述气囊组件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分别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角速度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所述大巴车的行驶状态参数,将所述行驶状态参数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行驶状态参数,根据所述行驶状态参数分析得出位于所述座椅本体的乘客的颈部姿态信息,根据所述颈部姿态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所述气囊组件的控制指令,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气囊组件;
所述气囊组件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
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支撑组件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所述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压力数据,判断所述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
所述气囊组件用于接收所述调整指令,根据所述调整指令对所述支撑组件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
所述支撑组件为护枕,所述护枕包括第一侧护枕、第一过渡护枕、主护枕、第二过渡护枕和第二侧护枕;
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主护枕、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和所述第二侧护枕依次相连以形成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设置于所述凹槽并与所述座椅本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主护枕、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和所述第二侧护枕互相之间不连通;
所述控制指令包括第一子控制指令、第二子控制指令、第三子控制指令、第四子控制指令和第五子控制指令;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二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三子控制指令向所述主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四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五子控制指令向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气泵、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
所述气泵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气泵固定连接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内底壁,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分别连通于所述气泵;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侧护枕;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护枕;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所述第五连接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五阀门、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侧护枕;
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向所述支撑组件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二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向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三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向所述主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四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四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管向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充气,根据所述第五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五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管向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充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指令包括第一子调整指令、第二子调整指令、第三子调整指令、第四子调整指令和第五子调整指令;所述气囊组件根据所述调整指令对所述支撑组件的内压进行恒压控制,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一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二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二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三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三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主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四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四阀门,以实现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根据所述第五子调整指令关闭所述第五阀门,以实现所述第五连接管与所述第二侧护枕内部保持恒压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和第五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均为贴片式传感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护枕的外部靠近所述乘客的颈部的位置;
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支撑组件时产生的压力数据,将所述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一侧护枕时产生的第一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一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一过渡护枕时产生的第二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二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主护枕时产生的第三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三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四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二过渡护枕时产生的第四压力数据,将所述第四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所述第五压力传感器采集所述乘客倚靠于所述第二侧护枕时产生的第五压力数据,将所述第五压力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阈值包括第一设定阈值、第二设定阈值、第三设定阈值、第四设定阈值和第五设定阈值;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压力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囊组件发送调整指令,具体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一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一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二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二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三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三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三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四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四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四子调整指令;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五压力数据是否达到第五设定阈值,若达到,向所述气泵发送第五子调整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颈部姿态信息对所述第一设定阈值、所述第二设定阈值、所述第三设定阈值、所述第四设定阈值和所述第五设定阈值进行修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中包括对应的充气速率,所述气泵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具体包括:
所述气泵解析获得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中包括的充气速率,根据所述第一子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按照所述充气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向所述第一侧护枕内部充气。
CN201910510961.XA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Active CN110171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0961.XA CN110171328B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0961.XA CN110171328B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328A CN110171328A (zh) 2019-08-27
CN110171328B true CN110171328B (zh) 2020-08-04

Family

ID=67697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0961.XA Active CN110171328B (zh) 2019-06-13 2019-06-13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713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1934A (zh) * 2022-06-07 2022-08-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颈枕、车载颈枕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3498B3 (de) * 2004-01-23 2005-08-25 Adam Opel Ag Kopfstütze an einem Kraftfahrzeugsitz mit zwei Seitenteilen
CN104627031A (zh) * 2013-11-06 2015-05-20 郑镜峰 气袋式汽车座椅
CN108372816A (zh) * 2016-11-15 2018-08-07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靠枕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105B1 (en) * 1999-08-20 2001-03-20 Mccord Winn Textron Inc. Vehicle impact responsive multiple bladder seating and headrest system and method
KR100704607B1 (ko) * 2005-09-14 2007-04-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헤드레스트
KR100899534B1 (ko) * 2008-07-09 2009-05-26 한유민 에어포켓 헤드레스트
US7959223B2 (en) * 2009-05-20 2011-06-14 Cosco Management, Inc. Energy-dissipation system
CN106976413B (zh) * 2016-01-15 2021-08-2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动态调节机动车辆座椅的横向支撑的方法及相应座椅
CN206561789U (zh) * 2017-03-14 2017-10-17 广州知途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智能头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3498B3 (de) * 2004-01-23 2005-08-25 Adam Opel Ag Kopfstütze an einem Kraftfahrzeugsitz mit zwei Seitenteilen
CN104627031A (zh) * 2013-11-06 2015-05-20 郑镜峰 气袋式汽车座椅
CN108372816A (zh) * 2016-11-15 2018-08-07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靠枕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328A (zh) 201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3718B1 (en) Motion control seating system
CN212556151U (zh) 车辆的气动座椅安全系统
CN108372809B (zh) 具有包括数量减少的压力传感器的按摩囊的座椅组件
WO2022012493A1 (zh) 车辆的气动座椅安全系统、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459982B (zh) 用于乘员分类和基于此调节气囊展开的系统和方法
CN110171328B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物联网系统
WO2014047417A1 (en) Seat cushion for a vehicle seat
JP2019177777A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2602419B1 (ko) 자율주행 차량의 승객 자세 교정 시스템
CN106891782A (zh) 座椅状态识别、座椅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76413A (zh) 针对车辆状态来动态调节具有座椅表面和靠背的机动车辆座椅的横向支撑的方法及相应座椅
CN114572068A (zh)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动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US11623597B1 (en) Multipurpose seatback bladder system for crash safety and lumbar support
CN107685658A (zh) 座椅组件的乘员识别
US20180056829A1 (en) Seat assemblies with adjustable side bolster cushions
CN106994928A (zh) 一种汽车座椅腰托智能控制调节系统
CN110606008A (zh) 一种汽车座椅自动调节控制方法及汽车座椅
CN115317307A (zh) 一种基于多点按摩系统的乘员体型识别座椅及方法
US20230339379A1 (en) Pneumatic seat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vehicl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KR101593818B1 (ko) 시트의 에어셀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CN117584830A (zh) 增材制造的缓冲部件
CN114851922B (zh) 运动补偿式座椅控制系统、运行方法及座椅的调节方法
CN115742904A (zh) 车载按摩座椅控制方法、装置、车载按摩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12519A (zh) 一种具有自适应支撑侧翼的汽车座椅总成及其控制方法
JP2002315657A (ja) シート座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07

Address after: Room 326, No. 17, section 3, North Changjiang Road, Yibin Ling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ibin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ichuan Yijing Intelligent Terminal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Chengdu China (Sichuan) Free Trade Pilot Zone,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HENGDU CHENGXI BUSINESS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