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1318A -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1318A
CN110171318A CN201910582709.XA CN201910582709A CN110171318A CN 110171318 A CN110171318 A CN 110171318A CN 201910582709 A CN201910582709 A CN 201910582709A CN 110171318 A CN110171318 A CN 110171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harging
capacitor
charging case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27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义平
赵泓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all Rabbit Filling And F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all Rabbit Filling And F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all Rabbit Filling And F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all Rabbit Filling And F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8270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713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71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3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62C3/16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in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e.g. cable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charging parameters, e.g. current, voltage or electric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60L58/15Preventing over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本发明电动车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控制箱内设有主控板及功率检测模块,功率检测模块与主控板连接,且功率检测模块与充电箱对应连接;充电箱内放置电动车电池并接入充电电源后,功率检测模块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充电功率至主控板;主控板接收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电动车电池充电。通过使用充电箱将各电动车电池隔离,避免了单一车辆充电故障导致车辆全部受损,通过对各充电箱内的功率检测实现对电动车电池充电的智能控制,进一步保障电动车的充电安全,将充电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保障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Description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动车逐渐普及,其成为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同时电动车的安全充电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当前电动车充电多用充电器连接插座充电,或者直流充电设备连接电动车充电,这两种充电方式共同的特点是车辆在充电时是并排停放的,停车场内车辆停靠密集。如果其中一辆车充电时发生起火,会造成火烧连营的情况,导致大量的车辆受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重大事故,因此目前的电动车充电安全性低。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车充电不安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柜,所述电动车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功率检测模块及主控板,所述功率检测模块与所述主控板连接,且功率检测模块与充电箱对应连接;其中,
所述主控板,用于在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
所述功率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主控板;
所述主控板,还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
优选地,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计量芯片及隔离通讯电路;其中,
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对应的充电箱及所述计量芯片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的充电电流,并发送所述充电电流至所述计量芯片;
所述电压检测电路,与零线及所述计量芯片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的充电电压,并发送所述充电电压至所述计量芯片;
所述计量芯片,与所述隔离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计算出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隔离通讯电路;
所述隔离通讯电路,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用于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并将接收到的所述充电功率发送至所述主控板。
优选地,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采样电阻、第二采样电阻、第一焊盘及第二焊盘;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一电流正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采样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采样电阻的第二端经接线柱与第一充电箱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一电流负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一接线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二电流正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采样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二采样电阻的第二端经接线柱与第二充电箱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二电流负输入引脚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二接线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五电容及第六电容;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及第十二电阻依次串联后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还接地;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还接地;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分别连接;
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还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离通讯电路包括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一光耦、第二光耦及第三光耦;其中,
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时钟脚、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所述第一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六电阻与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串口脚、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所述第二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八电阻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输出脚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光耦控制端的的第一脚连接;
所述第三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还接地,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及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二十电阻接地。
优选地,各所述充电箱均设置有烟道口,所述烟道口用于在充电箱内有烟雾时,将所述烟雾导引至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烟雾传感器,所述烟雾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烟雾时向所述主控板发送烟雾信号,以使所述主控板断开各所述充电箱内的充电电源。
优选地,各所述充电箱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内的温度,以使所述主控板在检测到温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内的充电电源。
优选地,各所述充电箱内设置有自动灭火器,所述自动灭火器用于在检测到对应的充电箱内的温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开启自动灭火。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所述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
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当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各所述充电箱内是否有烟雾;
在检测到烟雾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的充电电源,并输出提示信息。
本发明电动车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控制箱内设有功率检测模块及主控板,功率检测模块与主控板连接,且功率检测模块与充电箱对应连接;其中,主控板在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功率检测模块,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充电功率至主控板;主控板接收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通过使用充电箱将各电动车电池隔离,避免了单一车辆充电故障导致车辆全部受损,同时通过对各充电箱的功率检测实现对电动车电池充电的智能控制,进一步保障了电动车的充电安全,将充电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保障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电动车充电柜一实施例的功能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电动车充电柜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功率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控制箱 R1~R20 第一电阻至第二十电阻
20 充电箱 MR1~MR2 第一采样电阻至第二采样电阻
100 功率检测模块 TIAO1~TIAO2 第一焊盘至第二焊盘
200 主控板 C1~C9 第一电容至第九电容
300 烟雾传感器 U1~U3 第一光耦至第三光耦
400 温度传感器 VEMU 第一电源
500 自动灭火器 VCC3.3V 第二电源
110 电流检测电路 N 零线
120 电压检测电路 L1 火线的第一接线端
130 隔离通讯电路 L2 火线的第二接线端
IC 计量芯片 GND 接地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车充电柜包括控制箱10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20,所述控制箱10内设有功率检测模块100及主控板200,所述功率检测模块100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且所述功率检测模块100与充电箱20对应连接;其中,所述主控板200,用于在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20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20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20;所述功率检测模块100,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主控板200;所述主控板200,还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20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所述电动车电池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箱触发信号可以来自用户扫描控制箱10箱体上的二维码,也可以来自用户刷卡。当主控板200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打开一个空闲的充电箱,当检测到充电箱内电动车电池连接好充电电源后提示用户关闭充电箱门并开始充电。当然,若在预定时间内(如两分钟)充电箱门并未关闭,可以取消充电,并推送信息给用户,提示充电箱门未关好。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采用功率检测模块100实时检测对应的每个充电箱20的充电功率;主控板200根据充电功率控制是否断开充电箱20的充电电源,比如当检测到某个充电箱20的充电功率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则立即切断该充电箱20的充电电源,停止为电动车电池充电,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由用户根据电池的具体情况自定义。当检测到某个充电箱20的充电功率下降到充电器待机功率时,表示电动车电池已经充满,此时自动切断该充电箱20的充电电源,实现充满自停,防止电池过充。
在具体实现中,控制箱10及充电箱20采用钢板制作,为了保障柜体的结实可靠,可以采用1.2mm的钢板,当然,考虑到成本因素,也可以采用厚度小于1.2mm的钢板制作,如1mm的钢板。另外,控制箱10及充电箱20的箱体的防护等级为IP55,即防尘等级为5级、防水等级为5级,可露天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电动车的传统充电方式是多台电动车并排停放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存在火烧连营的隐患,不仅需要较大的充电场地,而且需要在场地上建设雨棚,充电设施投入成本较高。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动车充电柜,占地面积小、可露天安装、不需要雨棚,减少了电动车充电设施投入成本。
进一步地,各所述充电箱20均设置有烟道口(图未示),所述烟道口用于在充电箱20内有烟雾时,将充电箱20内的烟雾导引至控制箱10;所述控制箱10内设置有烟雾传感器300,所述烟雾传感器300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烟雾时向所述主控板200发送烟雾信号,以使所述主控板200断开各所述充电箱20内的充电电源。
应当理解的是,各烟道口可设置于对应充电箱的同一位置,以便于烟雾可以通过烟道口快速导引至控制箱10,当控制箱10中的烟雾传感器300检测到烟雾时,主控板200立即断开所有充电箱20内的充电电源,停止充电。
进一步地,各所述充电箱20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00,所述温度传感器400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400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20内的温度,以使所述主控板200在检测到温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20内的充电电源,以停止充电。
应当理解的是,第二预设阈值由用户自定义设置,可以为60℃或者其他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各所述充电箱20内设置有自动灭火器500,所述自动灭火器500用于在检测到对应的充电箱20内的温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开启自动灭火。
需要说明的是,自动灭火器500主要由探测器(热能探测器及火焰探测器)、灭火器(二氧化碳扑灭装置)、数字化温度控制报警器等部分组成,可以检测充电箱20内的实时温度变化,并在温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灭火器自动工作,在最短时间内灭火,预防火势蔓延。
应当理解的是,第三预设阈值由自动灭火器厂家设置,为符合消防认证标准的温度值。
本实施例电动车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控制箱内设有功率检测模块及主控板,功率检测模块与主控板连接,且功率检测模块与充电箱对应连接;其中,主控板在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功率检测模块,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充电功率至主控板;主控板接收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通过使用充电箱将各电动车电池隔离,避免了单一车辆充电故障导致车辆全部受损,同时通过对各充电箱的功率检测实现对电动车电池充电的智能控制,进一步保障了电动车的充电安全,将充电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保障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3,所述功率检测模块100包括电流检测电路110、电压检测电路120、计量芯片IC及隔离通讯电路130;其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110,与对应的充电箱20及所述计量芯片IC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20的充电电流,并发送所述充电电流至所述计量芯片IC;所述电压检测电路120,与零线N及所述计量芯片IC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20的充电电压,并发送所述充电电压至所述计量芯片IC;所述计量芯片IC,与所述隔离通讯电路130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计算出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隔离通讯电路130;所述隔离通讯电路130,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用于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并接收和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主控板200。
需要说明的是,计量芯片IC可以实现两个通道的电流检测及一个通道的电压检测,因此电流检测电路110可以检测两个充电箱20的充电电流,而由于供电电压相同,每个充电箱20的充电电压相同,因此只需要检测一个通道的充电电压即可,当计量芯片IC检测到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后,会将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换算成充电功率并输出,以使主控板200根据充电功率控制各充电箱20内的充电电源。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控制箱10内应包括至少一个功率检测模块100,每个功率检测模块100与两个充电箱20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检测电路1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采样电阻MR1、第二采样电阻MR2、第一焊盘TIAO1及第二焊盘TIAO2;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IC的第一电流正输入引脚V1P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采样电阻MR1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焊盘TIAO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采样电阻MR1的第二端经接线柱OUT_L1与第一充电箱20及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IC的第一电流负输入引脚VIN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接地GND;所述第一焊盘TIAO1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一接线端L1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IC的第二电流正输入引脚V2P及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采样电阻MR2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焊盘TIAO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采样电阻MR2的第二端经接线柱OUT_L2与第二充电箱20及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IC的第二电流负输入引脚V2N及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分别接地GND;所述第二焊盘TIAO2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二接线端L2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第三电阻R3与第三电容C3、第四电阻R4与第四电容C4均组成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入至计量芯片IC的电流信号进行滤波。第一焊盘TIAO1及第二焊盘TIAO2为测试点,以保证焊点检测和生产调试的正常进行。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检测电路120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五电容C5及第六电容C6;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零线N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及第十二电阻R12依次串联后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V3P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V3P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还接地GND;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V3P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V3N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还接地GND;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V3N分别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还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V3N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五电容C5、第十四电阻R14与第六电容C6组成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入至计量芯片IC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电流检测以火线作为参考电平,因此电压检测以零线N作为输入,而市电电压为220V,远远大于计量芯片IC可承受的检测电压,因此本实施例中选用多个电阻串联,既可以降压,又可以保障计量芯片IC与其供电电源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通讯电路130包括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一光耦U1、第二光耦U2及第三光耦U3;其中,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时钟脚SCLK、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光耦U1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VEMU连接;所述第一光耦U1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GND,所述第一光耦U1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六电阻R16与第二电源VCC3.3V连接,所述第一光耦U1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串口脚SDI、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光耦U2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VEMU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2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GND,所述第二光耦U2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八电阻R18与所述第二电源VCC3.3V连接,所述第二光耦U2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200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输出脚SDO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光耦U3的控制端的的第一脚连接;所述第三光耦U3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第一电源VEMU连接,所述第三光耦U3的受控端的第一脚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光耦U3的受控端的第一脚还接地GND,所述第三光耦U3的受控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200及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二十电阻R20接地GND。
应当理解的是,光耦以光信号为媒介来实现电信号的耦合与传递,输入与输出在电气上完全隔离,本实施例通过光耦隔离可以很好地实现弱电和强电的隔离,实现电路安全,同时将充电功率通过隔离通讯电路130传递,可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保障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通过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计量芯片及隔离通讯电路,以及各电路的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充电箱充电功率的精确检测,为电动车充电柜的精确智能控制提供了条件。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一种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所述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在检测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箱触发信号可以来自用户扫描二维码,也可以来自用户刷卡。当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打开一个空闲的充电箱,当检测到充电箱内电动车电池连接好充电电源后关闭充电箱门。
进一步地,在电动车电池充电过程中,还可以检测各所述充电箱内是否有烟雾;在检测到烟雾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的充电电源,并输出提示信息。
应当理解的是,当检测到烟雾时,可以将警情上报至消防监控平台,和/或推送提示信息至用户手机,以使危险得到快速控制。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检测各所述充电箱内温度是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在温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的充电电源。
S20: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当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
具体地,当检测到充电箱内的充电功率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则立即切断该充电箱的充电电源,停止为电动车电池充电,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由用户根据电池的具体情况自定义。当检测到充电箱的充电功率下降到充电器待机功率时,表示电动车电池已经充满,此时自动切断该充电箱的充电电源,实现充满自停,防止电池过充。
本实施例通过在检测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当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通过使用充电箱将各电动车电池隔离,避免了单一车辆充电故障导致车辆全部受损,同时通过对各充电箱内的功率检测实现对电动车电池充电的智能控制,进一步保障了电动车的充电安全,将充电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保障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功率检测模块及主控板,所述功率检测模块与所述主控板连接,且功率检测模块与充电箱对应连接;其中,
所述主控板,用于在接收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
所述功率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主控板;
所述主控板,还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功率,并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所述电动车电池充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计量芯片及隔离通讯电路;其中,
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对应的充电箱及所述计量芯片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的充电电流,并发送所述充电电流至所述计量芯片;
所述电压检测电路,与零线及所述计量芯片分别连接,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的充电电压,并发送所述充电电压至所述计量芯片;
所述计量芯片,与所述隔离通讯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根据所述充电电流及所述充电电压计算出充电功率,并发送所述充电功率至所述隔离通讯电路;
所述隔离通讯电路,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用于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并将接收到的所述充电功率发送至所述主控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采样电阻、第二采样电阻、第一焊盘及第二焊盘;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一电流正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采样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采样电阻的第二端经接线柱与第一充电箱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一电流负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一接线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二电流正输入引脚及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采样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二采样电阻的第二端经接线柱与第二充电箱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第二电流负输入引脚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二端与火线的第二接线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五电容及第六电容;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及第十二电阻依次串联后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还接地;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正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还接地;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及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分别连接;
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还与所述计量芯片的电压负输入引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通讯电路包括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一光耦、第二光耦及第三光耦;其中,
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时钟脚、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所述第一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六电阻与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串口脚、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分别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接地,所述第二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一脚经所述第十八电阻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计量芯片的输出脚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光耦控制端的的第一脚连接;
所述第三光耦的控制端的第二脚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一脚还接地,所述第三光耦的受控端的第二脚与所述主控板及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二十电阻接地。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电箱均设置有烟道口,所述烟道口用于在充电箱内有烟雾时,将所述烟雾导引至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烟雾传感器,所述烟雾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烟雾时向所述主控板发送烟雾信号,以使所述主控板断开各所述充电箱内的充电电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电箱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主控板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的充电箱内的温度,以使所述主控板在检测到温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内的充电电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充电箱内设置有自动灭火器,所述自动灭火器用于在检测到对应的充电箱内的温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开启自动灭火。
9.一种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柜包括控制箱及若干容置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箱,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开箱触发信号时,控制一个空闲的充电箱打开,并在检测到电动车接入该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后向用户发送关门提示,以使用户关闭该充电箱;
检测充电箱的充电功率,当所述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断开充电功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箱对应的充电电源,以停止为该充电箱对应连接的电动车电池充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充电柜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各所述充电箱内是否有烟雾;
在检测到烟雾时,断开各所述充电箱的充电电源,并输出提示信息。
CN201910582709.XA 2019-06-28 2019-06-28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1713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2709.XA CN110171318A (zh) 2019-06-28 2019-06-28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2709.XA CN110171318A (zh) 2019-06-28 2019-06-28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318A true CN110171318A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9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2709.XA Pending CN110171318A (zh) 2019-06-28 2019-06-28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7131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6728A (zh) * 2020-01-07 2020-04-17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换电柜充电电池自动检测方法、装置及换电柜
CN113844318A (zh) * 2020-06-27 2021-12-28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换电柜控制方法
CN113844317A (zh) * 2020-06-27 2021-12-28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用电池换电柜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706229U (zh) * 2016-06-29 2016-11-23 南京舜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电能计量于一体的交流充电桩装置
CN107681741A (zh) * 2017-11-07 2018-02-09 张旭 一种智能充电柜及其使用方法
CN208423861U (zh) * 2018-07-02 2019-01-22 田建国 一种智能充电柜
CN208411437U (zh) * 2018-07-26 2019-01-22 四川智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直流携式智能充电器
CN208439097U (zh) * 2018-06-06 2019-01-29 浙江爱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蓄电池租赁智能充电柜
CN208813010U (zh) * 2018-08-22 2019-05-03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柜
CN109888887A (zh) * 2019-04-02 2019-06-14 东莞博力威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充电柜的电池通断电管理方法及系统
CN210852106U (zh) * 2019-06-28 2020-06-26 深圳市小兔充充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充电柜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706229U (zh) * 2016-06-29 2016-11-23 南京舜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电能计量于一体的交流充电桩装置
CN107681741A (zh) * 2017-11-07 2018-02-09 张旭 一种智能充电柜及其使用方法
CN208439097U (zh) * 2018-06-06 2019-01-29 浙江爱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蓄电池租赁智能充电柜
CN208423861U (zh) * 2018-07-02 2019-01-22 田建国 一种智能充电柜
CN208411437U (zh) * 2018-07-26 2019-01-22 四川智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直流携式智能充电器
CN208813010U (zh) * 2018-08-22 2019-05-03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柜
CN109888887A (zh) * 2019-04-02 2019-06-14 东莞博力威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充电柜的电池通断电管理方法及系统
CN210852106U (zh) * 2019-06-28 2020-06-26 深圳市小兔充充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充电柜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6728A (zh) * 2020-01-07 2020-04-17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换电柜充电电池自动检测方法、装置及换电柜
CN111016728B (zh) * 2020-01-07 2021-06-22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换电柜充电电池自动检测方法、装置及换电柜
CN113844318A (zh) * 2020-06-27 2021-12-28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换电柜控制方法
CN113844317A (zh) * 2020-06-27 2021-12-28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用电池换电柜的控制方法
CN113844317B (zh) * 2020-06-27 2023-10-20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用电池换电柜的控制方法
CN113844318B (zh) * 2020-06-27 2023-12-01 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换电柜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1318A (zh) 电动车充电柜及控制方法
CN105428923A (zh) 智能插线板
CN103311984A (zh) 一种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
CN108365671A (zh) 一种便携式互联网交流充电系统
CN206223821U (zh) 一种一体化安措试验接线盒
CN210852106U (zh) 电动车充电柜
CN106585407A (zh) 一种电动汽车高集成度交流充电桩控制板
CN213676417U (zh) 新型智能充电桩
CN217917635U (zh) 一种具有十路通道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电路
CN209756837U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充电报警装置
CN209184263U (zh) 一种感应充电桩
CN206292576U (zh) 可自动断电的插座及其控制电路
CN205737336U (zh) 一种汽车控制保护装置
CN211655569U (zh) 一种手持式智能电气线路参数巡查装置及系统
CN211556490U (zh) 一种防非正常打开的智能开关柜
CN108674193A (zh) 应用于crh3型系列动车组的应急升弓装置及其系统与使用方法
CN209581177U (zh) 一种电动车充电保护装置
CN209250311U (zh) 一种车载usb充电提醒系统
CN113852262A (zh) 一种带有语音提示功能的汽车启动电源及其语音播报方法
CN212966452U (zh) 一种验电闭锁装置
CN210985108U (zh) 一种智能插座
CN218996114U (zh) 电表箱的远程监控装置
CN206323154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电缆上的智能监控装置
CN20558122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直流车辆接口电路模拟器
CN219496622U (zh) 一种矿用电磁启动器末端漏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