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8295B -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 Google Patents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8295B
CN110168295B CN201780077419.9A CN201780077419A CN110168295B CN 110168295 B CN110168295 B CN 110168295B CN 201780077419 A CN201780077419 A CN 201780077419A CN 110168295 B CN110168295 B CN 110168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witching device
flow path
refrigeration cycle
pressure dif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74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8295A (zh
Inventor
仲岛孔明
田代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68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8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Abstract

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是在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及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具备阀芯,所述阀芯受到存在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和存在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的作用,并利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进行动作,所述阀芯为如下结构,即: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闭塞。

Description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设置于在冰箱等中使用的制冷循环回路的流路切换装置、具备该流路切换装置的制冷循环回路及具备该制冷循环回路的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制冷循环回路的冰箱。设置于这样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例如通过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散热器(冷凝器)、作为减压机构的毛细管及冷却器(蒸发器)依次连接而构成。另外,在具备制冷循环回路的以往的冰箱中,也提出了在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设置有开闭阀的冰箱,所述开闭阀对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的流路进行开闭(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在为了对冷却器进行除霜而停止压缩机时,基于除霜时间、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或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将设置于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的开闭阀关闭。由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能够防止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制冷剂流入到低压侧,能够将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与低压侧的压力的压力差确保为规定值以上。在此,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是指从压缩机的排出口到开闭阀的流入口之间的范围。另外,制冷循环回路的低压侧是指从毛细管的流出口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范围。另外,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是指存在于从压缩机的排出口到开闭阀的流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另外,制冷循环回路的低压侧的压力是指存在于从毛细管的流出口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
通过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那样在压缩机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与低压侧的压力的压力差保持为规定压力差以上,从而能够在使压缩机再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较快地稳定,并降低制冷循环回路的消耗电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61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基于除霜时间、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或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而将设置于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的开闭阀关闭。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需要用于驱动该开闭阀的电机或线圈等。并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也需要控制用于驱动开闭阀的电机或线圈等的基板电路等。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存在如下课题:该冰箱(换句话说,为制冷循环回路)的制造成本花费较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通过设置于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而能够在使压缩机再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较快地稳定且还能够抑制制冷循环回路的成本的增大的流路切换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该流路切换装置的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是在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及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具备阀芯,所述阀芯受到存在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和存在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的作用,并利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进行动作,所述阀芯为如下结构,即: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闭塞。
另外,本发明的制冷循环回路具备压缩机、散热器、毛细管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冰箱具备本发明的制冷循环回路、在该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却器、及内部被供给由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空气的储藏室。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在作为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的第一压力与作为制冷循环回路的低压侧的压力的第二压力的压力差成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时,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闭塞。因此,通过将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设置于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从而能够在压缩机的停止期间将高压侧的压力与低压侧的压力的压力差保持在规定压力差以上。因此,通过将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设置于散热器与毛细管之间,从而能够在使压缩机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较快地稳定,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的消耗电力。
另外,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的阀芯利用作为制冷循环回路的高压侧的压力的第一压力与作为制冷循环回路的低压侧的压力的第二压力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因此,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不需要用于驱动阀芯的电机或线圈等,也不需要控制它们的基板电路等。因此,本发明的流路切换装置还能够抑制制冷循环回路的成本的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闭塞状态A)。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连通状态B)。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闭塞状态A)。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第一连通状态B1)。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第二连通状态B2)。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闭塞状态A)。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第一连通状态B1)。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第二连通状态B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
冰箱100具备制冷循环回路50。该制冷循环回路50具备压缩机1、散热器2(冷凝器)、毛细管3及冷却器4(蒸发器)。即,通过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散热器2、毛细管3及冷却器4依次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回路50。
压缩机1是转速可变的压缩机。压缩机1的排出口1a与散热器2的流入口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口1b与冷却器4的流出口连接。散热器2例如是空气热交换器,是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并将该气体制冷剂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热交换器。如上所述,散热器2的流入口与压缩机1的排出口1a连接,散热器2的流出口与毛细管3的流入口3c连接。此外,也可以用沿着冰箱100的壁面配置的例如铜管等制冷剂配管构成散热器2。在此,如后所述,制冷循环回路50具备设置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10。因此,详细而言,散热器2的流出口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与毛细管3的流入口3c连接。
毛细管3是将从散热器2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并使该液体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减压器。如上所述,毛细管3的流入口3c与散热器2的流出口连接,毛细管3的流出口3d与冷却器4的流入口连接。冷却器4是空气热交换器,是利用从毛细管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将周围的空气冷却的热交换器。如上所述,冷却器4的流入口与毛细管3的流出口3d连接,如上所述,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连接。即,在制冷循环回路50中,冷却器4设置于从毛细管3的流出口3d到压缩机1的吸入口1b之间。此外,在冷却器4中流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冷却周围的空气时蒸发,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冷却器4流出,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并再次被压缩。
上述冷却器4配置于冷却器室101。该冷却器室101经由吹出口103与储藏室102连通。也就是说,冰箱100通过使配置于冷却器室101的送风机5旋转,从而使由冷却器4冷却后的空气经由吹出口103供给到储藏室102的内部。
此外,如图1所示,也可以将连接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设置在毛细管3的附近(参照图1的虚线部分)。然后,在用毛细管3将制冷剂减压时,可以使在连接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毛细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毛细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在连接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高。因此,利用在连接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在毛细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因此,从毛细管3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成为干度接近零的状态。也就是说,从毛细管3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的液相部变多。因此,通过使在连接冷却器4的流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1b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毛细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将冷却器4周围的空气冷却的能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冰箱100的制冷循环回路50中,如上所述,具备设置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10。详细而言,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与散热器2的流出口连接,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出口17与毛细管3的流入口3c连接。该流路切换装置10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来开闭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为了将存在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制冷剂引导到该流路切换装置10内而具备连接口18。另外,流路切换装置10为了将存在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制冷剂引导到该流路切换装置10内而具备连接口19。
而且,连接口18利用配管31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连接。也就是说,配管31的一端与连接口18连接,配管31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1中,配管31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于将压缩机1与散热器2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另外,连接口19利用配管32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连接。也就是说,配管32的一端与连接口19连接,配管32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1中,配管32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于将冷却器4与压缩机1连接的制冷剂配管。
此外,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是指从压缩机1的排出口1a到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之间的范围。另外,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是指从毛细管3的流出口3d到压缩机1的吸入口1b之间的范围。另外,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是指存在于从压缩机1的排出口1a到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压力的压力。另外,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是指存在于从毛细管3的流出口3d到压缩机1的吸入口1b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是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压力的压力。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详细情况。
图2及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此外,图2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闭塞位置的状态。阀芯12的闭塞位置是指阀芯12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的位置。换句话说,阀芯12的闭塞位置是指阀芯12将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与流出口17之间的流路闭塞的位置。另外,图3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连通位置的状态。阀芯12的连通位置是指阀芯12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下的位置。换句话说,阀芯12的闭塞位置是指形成于阀芯12的后述的贯通孔13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以下,将阀芯12成为闭塞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闭塞状态A。另外,将阀芯12成为连通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连通状态B。
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具备主体部11及阀芯12等。该主体部11具有与散热器2连接的流入口16和与毛细管3连接的流出口17。另外,在主体部11的内部设置有阀芯12。由此,主体部11的内部由阀芯12分隔为高压室14和低压室15。也就是说,在主体部11的内部,在阀芯12的一端侧形成有高压室14,在阀芯12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低压室15。换句话说,主体部11具备高压室14及低压室15。而且,主体部11在高压室14具备上述连接口18,在低压室15具备上述连接口19。换句话说,连接口18与高压室14连通,连接口19与低压室15连通。另外,主体部11在低压室15还具有向高压室14侧推压阀芯12的弹簧20。
在此,高压室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室。低压室1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室。连接口1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口。另外,连接口1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口。
如上所述,连接口18利用配管31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连接。另外,连接口19利用配管32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连接。因此,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制冷剂经由配管31及连接口18流入高压室14。然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另外,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制冷剂经由配管32及连接口19流入低压室15。然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作用于阀芯12的低压室15侧的端部。因此,阀芯12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进行动作。
详细而言,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产生的力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产生的力与弹簧20的推压力的合力作用于阀芯12的低压室15侧的端部。然后,阀芯12向高压室14侧或低压室15侧移动,直到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的位置。即,阀芯12在朝向高压室14侧的方向及朝向低压室15侧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主体部11的内部。
更详细而言,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图2的闭塞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闭塞状态A。在此,在阀芯12形成有贯通孔13。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贯通孔13位于比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靠高压室14侧的位置。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利用阀芯12堵塞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中的至少一方。即,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阀芯12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
另一方面,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比,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变大。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相比于闭塞位置移动到低压室15侧的图3的连通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连通状态B。在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贯通孔13成为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被打开。因此,如在图3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那样,从散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贯通孔13及流出口17而向毛细管3流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图4的下段示出了压缩机1的停止及驱动的状态。图4的上段示出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及低压侧的压力LP的变化。另外,图4示出了从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起驱动压缩机1时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例如是指使制冷循环回路50初次动作前的状态。
以下,使用该图4和上述的图2及图3,说明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
在压缩机1刚起动后,成为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2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成为闭塞的状态。在从该状态起继续压缩机1的驱动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存储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上升。也就是说,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增大。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增大,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低压室15侧移动。
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3所示的连通状态B。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由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中,制冷剂也开始向流路切换装置10的下游侧流动。也就是说,利用冷却器4,开始进行向储藏室102供给的空气的冷却。此外,第一规定压力差P1能够利用设置于低压室15的弹簧20的由自然长度及弹性系数等决定的推压力进行调节。
在储藏室102内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以下时,冰箱100停止制冷循环回路50的压缩机1。即使停止压缩机1,由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制冷剂也会通过毛细管3而向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流入。由此,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变小。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变小,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高压室14侧移动。然后,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2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的状态。因此,冰箱100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
以上,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是在具有压缩机1、散热器2及毛细管3的制冷循环回路50中设置于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具备阀芯12,所述阀芯12受到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和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的作用,并利用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进行动作。而且,阀芯12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
例如,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具备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具有与散热器2连接的流入口16及与毛细管3连接的流出口17,且在内部设置有阀芯12。另外,主体部11的内部由阀芯12分隔为高压室14和低压室15。而且,主体部11在高压室14具有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连接的连接口18。另外,主体部11在低压室15具有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连接的连接口19及向高压室14侧推压阀芯12的弹簧20。另外,阀芯12形成有贯通孔13,且在朝向高压室14侧的方向及朝向低压室15侧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主体部11的内部。而且,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阀芯12堵塞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中的至少一方,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的闭塞位置。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状态下,阀芯12向比闭塞位置靠低压室15侧的位置移动,成为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与贯通孔13连通的连通位置,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回路50具备压缩机1、散热器2、毛细管3及设置于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切换装置10。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冰箱100具备制冷循环回路50、在该制冷循环回路50中设置于毛细管3与压缩机1之间的冷却器4、及内部被供给由冷却器4冷却后的空气的储藏室102。
本实施方式1的流路切换装置10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因此,通过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设置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因此,通过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设置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能够在使压缩机1再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较快地稳定,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消耗电力。
另外,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不需要用于驱动阀芯12的电机或线圈等,也不需要控制它们的基板电路等。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还能够抑制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成本的增大。
另外,还能够得到如下效果,即:通过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使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动作,从而能够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状态相匹配地立刻使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动作。
此外,也可以在冰箱100以外的装置中使用具备流路切换装置10的制冷循环回路50。能够在使压缩机1再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较快地稳定,还能够抑制具备制冷循环回路50的装置的成本的增大。
实施方式2.
流路切换装置1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在本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那样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0。通过如本实施方式2那样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除了可以得到能够在压缩机1的再起动时降低消耗电力这样的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得到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这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载的项目而言,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同一功能、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进行叙述。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具有一个流出口作为流出口17。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具有两个流出口(第一流出口17a、第二流出口17b)作为流出口17。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具备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出口对应的数量的毛细管(第一毛细管3a及第二毛细管3b)作为毛细管3。第一毛细管3a是作为流量系数的Cv值比第二毛细管3b小的毛细管。另外,第二毛细管3b是作为流量系数的Cv值比第一毛细管3a大的毛细管。上述第一毛细管3a及第二毛细管3b相互并联地设置。而且,第一毛细管3a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第一流出口17a连接,第二毛细管3b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第二流出口17b连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详细情况。
图6~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图2同样地,图6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闭塞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图6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阀芯12将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与流出口17之间的流路闭塞的闭塞状态A。另外,与实施方式1的图3同样地,图7及图8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连通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图7及图8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连通状态B。
在此,图7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将散热器2与第一毛细管3a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2的以下说明中,将该阀芯12的状态称为第一连通位置。而且,将阀芯12成为第一连通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第一连通状态B1。另外,图8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将散热器2与第二毛细管3b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2的以下说明中,将该阀芯12的状态称为第二连通位置。而且,将阀芯12成为第二连通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第二连通状态B2。
详细而言,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产生的力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产生的力与弹簧20的推压力的合力作用于阀芯12的低压室15侧的端部。然后,阀芯12向高压室14侧或低压室15侧移动,直到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的位置。
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图6的闭塞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闭塞状态A。即,阀芯12的贯通孔13位于比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靠高压室14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与图6所示的状态相比,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变大。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相比于闭塞位置移动到低压室15侧的图7的第一连通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
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一连通状态B1。在此,在第一连通状态B1下,贯通孔13成为与流入口16及第一流出口17a连通的位置。因此,在第一连通状态B1下,散热器2与第一毛细管3a之间的流路被打开。因此,如在图7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那样,从散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贯通孔13及第一流出口17a而向第一毛细管3a流入。
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与图7所示的状态相比,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进一步变大。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相比于第一连通位置移动到低压室15侧的图8的第二连通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
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二连通状态B2。在此,在第二连通状态B2下,贯通孔13成为与流入口16及第二流出口17b连通的位置。因此,在第二连通状态B2下,散热器2与第二毛细管3b之间的流路被打开。因此,如在图8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那样,从散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贯通孔13及第二流出口17b而向第二毛细管3b流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冰箱的制冷循环回路的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图9的下段示出了压缩机1的停止及驱动的状态。图9的上段示出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及低压侧的压力LP的变化。另外,图9示出了从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起驱动压缩机1时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例如是指使制冷循环回路50初次动作前的状态。
以下,使用该图9和上述的图6~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
在压缩机1刚起动后,成为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6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成为闭塞的状态。在从该状态起继续压缩机1的驱动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存储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上升。也就是说,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增大。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增大,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低压室15侧移动。
然后,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第一毛细管3a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由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中,制冷剂也开始向流路切换装置10的下游侧流动。也就是说,利用冷却器4,开始进行向储藏室102供给的空气的冷却。
在冰箱100周围的温度即与散热器2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等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不会变得很大。即,在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因此,在低负荷运转时,流路切换装置10继续第一连通状态B1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50使用Cv值比第二毛细管3b小的第一毛细管3a进行运转。
在此,在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的毛细管需要的Cv值较小。因此,通过使用Cv值较小的毛细管构成制冷循环回路,从而能够使制冷循环回路高效地运转,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由于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在低负荷运转时成为使用Cv值比第二毛细管3b小的第一毛细管3a的运转,所以能够使制冷循环回路50高效地运转,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
在冰箱100周围的温度即与散热器2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等高负荷运转时,由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变高,所以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也变高。也就是说,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变大。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增大,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低压室15侧移动。因此,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一连通状态B1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8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B2。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第二毛细管3b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此外,第二规定压力差P2能够利用设置于低压室15的弹簧20的由自然长度及弹性系数等决定的推压力进行调节。
在此,在高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的毛细管需要的Cv值较大。因此,通过使用Cv值较大的毛细管构成制冷循环回路,从而能够使制冷循环回路高效地运转,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由于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在高负荷运转时成为使用Cv值比第一毛细管3a大的第二毛细管3b的运转,所以能够使制冷循环回路50高效地运转,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
在储藏室102内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以下时,冰箱100停止制冷循环回路50的压缩机1。即使停止压缩机1,由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制冷剂也会通过毛细管3而向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流入。由此,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变小。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变小,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高压室14侧移动。然后,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8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B2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另外,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6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的状态。因此,冰箱100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
以上,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因此,通过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设置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能够在使压缩机1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较快地稳定,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中,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阀芯12也是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因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不需要用于驱动阀芯12的电机或线圈等,也不需要控制它们的基板电路等。因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也能够抑制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成本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中,主体部11具有第一流出口17a及第二流出口17b作为流出口17。而且,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比闭塞位置靠低压室15侧的位置移动,成为流入口16及第一流出口17a与贯通孔13连通的第一连通位置。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2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比第一连通位置靠低压室15侧的位置移动,成为流入口16及第二流出口17b与贯通孔13连通的第二连通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并联地设置有第一毛细管3a和流量系数(Cv值)比该第一毛细管3a大的第二毛细管3b作为毛细管3。而且,第一毛细管3a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第一流出口17a连接,第二毛细管3b与流路切换装置10的第二流出口17b连接。
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散热器2与流量系数(Cv值)比第二毛细管3b小的第一毛细管3a之间的流路被打开。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散热器2与流量系数(Cv值)比第一毛细管3a大的第二毛细管3b之间的流路被打开。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能够根据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也就是说,根据制冷循环回路50的负荷,成为使用适合的流量系数(Cv值)的毛细管的流路。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回路50也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
实施方式3.
流路切换装置1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在本实施方式3中示出的那样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0。通过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除了可以得到能够在压缩机1的再起动时降低消耗电力这样的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得到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这样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载的项目而言,设为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对同一功能、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进行叙述。
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回路50与在实施方式1的图1中示出的制冷循环回路50相同。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在于流路切换装置10的结构。以下,使用图10~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详细情况。
图10~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图2同样地,图10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闭塞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图10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阀芯12将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与流出口17之间的流路闭塞的闭塞状态A。另外,与实施方式1的图3同样地,图11及图12示出了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连通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图11及图12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连通状态B。
在此,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具有一个贯通孔作为贯通孔13。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具有两个贯通孔(第一贯通孔13a、第二贯通孔13b)作为贯通孔13。第二贯通孔13b是作为流量系数的Cv值比第一贯通孔13a大的贯通孔。图11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将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与第一贯通孔13a连通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3的以下说明中,将该阀芯12的状态称为第一连通位置。而且,将阀芯12成为第一连通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第一连通状态B1。另外,图12所示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成为将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与第二贯通孔13b连通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3的以下说明中,将该阀芯12的状态称为第二连通位置。而且,将阀芯12成为第二连通位置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状态称为第二连通状态B2。
详细而言,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产生的力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由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的压力LP产生的力与弹簧20的推压力的合力作用于阀芯12的低压室15侧的端部。然后,阀芯12向高压室14侧或低压室15侧移动,直到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的位置。
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图10的闭塞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闭塞状态A。即,阀芯12的第一贯通孔13a及第二贯通孔13b位于比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靠高压室14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与图10所示的状态相比,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变大。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相比于闭塞位置移动到低压室15侧的图11的第一连通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
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一连通状态B1。在此,在第一连通状态B1下,第一贯通孔13a成为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因此,在第一连通状态B1下,经由第一贯通孔13a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因此,如在图11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那样,从散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第一贯通孔13a及流出口17而向毛细管3流入。
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与图11所示的状态相比,作用于阀芯12的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进一步变大。因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在阀芯12成为相比于第一连通位置移动到低压室15侧的图12的第二连通位置的状态下,作用于高压室14侧的端部的力与作用于低压室15侧的端部的合力平衡。
也就是说,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二连通状态B2。在此,在第二连通状态B2下,第二贯通孔13b成为与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连通的位置。因此,在第二连通状态B2下,经由第二贯通孔13b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因此,如在图12中用空心箭头示出的那样,从散热器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0的流入口16、第二贯通孔13b及流出口17而向毛细管3流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本实施方式3的冰箱100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的图9相同。因此,以下,使用该图9和上述的图10~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动作。
如图9所示,在压缩机1刚起动后,成为没有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因此,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0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成为闭塞的状态。在从该状态起继续压缩机1的驱动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存储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上升。也就是说,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增大。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增大,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低压室15侧移动。
然后,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1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也就是说,成为经由Cv值比第二贯通孔13b小的第一贯通孔13a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由此,在制冷循环回路50中,制冷剂也开始向流路切换装置10的下游侧流动。也就是说,利用冷却器4,开始进行向储藏室102供给的空气的冷却。
在冰箱100周围的温度即与散热器2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等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不会变得很大。即,在低负荷运转时,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成为作为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因此,在低负荷运转时,流路切换装置10继续第一连通状态B1的状态。
在冰箱100周围的温度即与散热器2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等高负荷运转时,由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变高,所以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也变高。也就是说,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变大。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增大,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低压室15侧移动。因此,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第一连通状态B1的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2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B2。也就是说,成为经由Cv值比第一贯通孔13a大的第二贯通孔13b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此外,第二规定压力差P2能够利用设置于低压室15的弹簧20的由自然长度及弹性系数等决定的推压力进行调节。
在储藏室102内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以下时,冰箱100停止制冷循环回路50的压缩机1。即使停止压缩机1,由于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制冷剂也会通过毛细管3而向制冷循环回路50的低压侧流入。由此,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变小。另外,随着该压力差变小,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逐渐向高压室14侧移动。然后,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2所示的第二连通状态B2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1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另外,在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1所示的第一连通状态B1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P1以下的状态时,流路切换装置10成为图10所示的闭塞状态A。也就是说,成为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闭塞的状态。因此,冰箱100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
以上,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能够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将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保持在第一规定压力差P1附近的规定压力差以上。因此,通过在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设置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从而能够在使压缩机1起动时使制冷循环回路50的动作较快地稳定,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中,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阀芯12也是利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因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不需要用于驱动阀芯12的电机或线圈等,也不需要控制它们的基板电路等。因此,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流路切换装置10同样地,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也能够抑制制冷循环回路50即冰箱100的成本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中,阀芯12具有第一贯通孔13a和流量系数(Cv值)比该第一贯通孔13a大的第二贯通孔13b作为贯通孔13。而且,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比闭塞位置靠低压室15侧的位置移动,成为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与第一贯通孔13a连通的第一连通位置。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3的流路切换装置10的阀芯12向比第一连通位置靠低压室15侧的位置移动,成为流入口16及流出口17与第二贯通孔13b连通的第二连通位置。
即,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P1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P2以下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回路50成为经由流量系数(Cv值)比第二贯通孔13b小的第一贯通孔13a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该状态下的制冷循环回路50与实施方式2的图7所示的使用流量系数(Cv值)较小的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同样地发挥功能。另外,在制冷循环回路50的高压侧的压力HP与低压侧的压力LP的压力差比第二规定压力差P2大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回路50成为经由流量系数(Cv值)比第一贯通孔13a大的第二贯通孔13b将散热器2与毛细管3之间的流路打开的状态。该状态下的制冷循环回路50与实施方式2的图8所示的使用流量系数(Cv值)较大的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同样地发挥功能。因此,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回路50也能够降低制冷循环回路50的运转期间的消耗电力。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1a排出口,1b吸入口,2散热器,3毛细管,3a第一毛细管,3b第二毛细管,3c流入口,3d流出口,4冷却器,5送风机,10流路切换装置,11主体部,12阀芯,13贯通孔,13a第一贯通孔,13b第二贯通孔,14高压室,15低压室,16流入口,17流出口,17a第一流出口,17b第二流出口,18连接口,19连接口,20弹簧,31配管,32配管,50制冷循环回路,100冰箱,101冷却器室,102储藏室,103吹出口。

Claims (6)

1.一种流路切换装置,在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及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
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具备:
阀芯,所述阀芯受到存在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和存在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的作用,并利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与所述毛细管连接的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且在内部设置有所述阀芯,
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由所述阀芯分隔为第一室和第二室,
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室具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连接,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二室具有第二连接口及弹簧,所述第二连接口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连接,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一室侧推压所述阀芯,
所述阀芯为如下结构,即:
所述阀芯形成有贯通孔,且在朝向所述第一室侧的方向及朝向所述第二室侧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
所述阀芯具有第一贯通孔和流量系数比该第一贯通孔大的第二贯通孔作为所述贯通孔,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堵塞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中的至少一方,成为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闭塞的闭塞位置,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比所述第一规定压力差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向比所述闭塞位置靠所述第二室侧的位置移动,成为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的第一连通位置,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比所述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向比所述第一连通位置靠所述第二室侧的位置移动,成为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与所述第二贯通孔连通的第二连通位置。
2.一种制冷循环回路,其中,具备:
压缩机;
散热器;
毛细管;及
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装置。
3.一种冰箱,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回路;
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在该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压缩机之间;及
储藏室,所述储藏室的内部被供给由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空气。
4.一种流路切换装置,在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及毛细管的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
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具备:
阀芯,所述阀芯受到存在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和存在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的作用,并利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进行动作;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与所述毛细管连接的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且在内部设置有所述阀芯,
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由所述阀芯分隔为第一室和第二室,
其中,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室具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到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之间连接,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二室具有第二连接口及弹簧,所述第二连接口与从所述毛细管的流出口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连接,所述弹簧向所述第一室侧推压所述阀芯,
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一流出口及第二流出口作为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
所述阀芯为如下结构,即:
所述阀芯形成有贯通孔,且在朝向所述第一室侧的方向及朝向所述第二室侧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为第一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堵塞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出口中的至少一方,成为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流路闭塞的闭塞位置,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比所述第一规定压力差大且成为作为比该第一规定压力差大的压力差的第二规定压力差以下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向比所述闭塞位置靠所述第二室侧的位置移动,成为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所述第一流出口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第一连通位置,
在所述第一压力与所述第二压力的压力差比所述第二规定压力差大的状态下,所述阀芯向比所述第一连通位置靠所述第二室侧的位置移动,成为该流路切换装置的流入口及所述第二流出口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第二连通位置。
5.一种制冷循环回路,其中,具备:
压缩机;
散热器;
毛细管;及
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毛细管之间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切换装置,
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并联地设置有第一毛细管和流量系数比该第一毛细管大的第二毛细管作为所述毛细管,
所述第一毛细管与所述第一流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毛细管与所述第二流出口连接。
6.一种冰箱,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回路;
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在该制冷循环回路中设置于所述毛细管与所述压缩机之间;及
储藏室,所述储藏室的内部被供给由所述冷却器冷却后的空气。
CN201780077419.9A 2017-01-16 2017-01-16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Active CN110168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1209 WO2018131156A1 (ja) 2017-01-16 2017-01-16 流路切替装置、冷凍サイクル回路及び冷蔵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295A CN110168295A (zh) 2019-08-23
CN110168295B true CN110168295B (zh) 2021-01-29

Family

ID=6284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7419.9A Active CN110168295B (zh) 2017-01-16 2017-01-16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95447B2 (zh)
CN (1) CN110168295B (zh)
TW (1) TWI624634B (zh)
WO (1) WO20181311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7295B (zh) * 2020-11-17 2022-06-28 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低流量旁通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064A (ja) * 1985-06-29 1987-01-12 株式会社東芝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422367A (zh) * 2001-02-21 2003-06-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调节阀和具有这种自动调节阀的压缩式制冷机
JP2005140412A (ja) * 2003-11-06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201621330U (zh) * 2010-03-18 2010-11-03 东莞市高雅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阀
CN104964490A (zh) * 2015-06-25 2015-10-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四通阀及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5128B1 (zh) * 1970-12-28 1973-05-12
JPS5692245A (en) * 1979-12-25 1981-07-25 Sumitomo Chem Co Ltd Production of 2-hydroxynaphthalene-3-carboxylic acid
JPS57129373A (en) * 1981-02-05 1982-08-11 Hitachi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JPS6165788U (zh) * 1984-10-04 1986-05-06
BR8901186A (pt) * 1989-03-09 1990-10-16 Brasil Compressores Sa Valvula de bloqueio de migracao em sistema de refrigeracao
CN100582535C (zh) * 2005-11-25 2010-01-20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电动切换阀及冷冻冷藏冰箱用制冷循环
CN101424465B (zh) * 2008-12-11 2011-01-19 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力式三通换向阀
CN106032846B (zh) * 2015-03-17 2019-12-24 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 自力式三通阀及其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064A (ja) * 1985-06-29 1987-01-12 株式会社東芝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422367A (zh) * 2001-02-21 2003-06-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调节阀和具有这种自动调节阀的压缩式制冷机
JP2005140412A (ja) * 2003-11-06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201621330U (zh) * 2010-03-18 2010-11-03 东莞市高雅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阀
CN104964490A (zh) * 2015-06-25 2015-10-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四通阀及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295A (zh) 2019-08-23
WO2018131156A1 (ja) 2018-07-19
TW201827769A (zh) 2018-08-01
JPWO2018131156A1 (ja) 2019-11-07
TWI624634B (zh) 2018-05-21
JP6695447B2 (ja) 2020-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4804B1 (ko) 냉동사이클 장치
US9612042B2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system in a null cycle
KR100964779B1 (ko) 냉동장치
US20100199715A1 (en)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bypass line and dedicated economized flow compression chamber
US20100180612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KR101280155B1 (ko) 히트 펌프 장치, 2단 압축기 및 히트 펌프 장치의 운전 방법
US6910343B2 (en)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nt cycle with ejector
CN102947652A (zh) 冰箱的冷却系统和用于压缩机流体的吸入系统
US20100050674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KR102033934B1 (ko) 냉장고
JP2013024538A (ja) 冷凍装置
KR20080111536A (ko) 냉동회로의 유량제어 시스템, 냉동 시스템을 제어하기 위한방법 및 냉동 시스템
JP2010002173A (ja) 冷凍装置
CN110168295B (zh) 流路切换装置、制冷循环回路及冰箱
JP2004037057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JP625337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62886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4270111A (zh) 热源机组和制冷装置
EP3225939B1 (en) Refrigerant cycle with an ejector
JP2009144967A (ja) 冷凍装置
KR20060081937A (ko) 냉동시스템
CN111919073B (zh) 制冷装置
JP2014085049A (ja) ターボ冷凍機
KR101837985B1 (ko) 소음저감을 위한 냉동사이클을 구비한 복합냉장고
WO201818604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ロータリ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