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0236A -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0236A
CN110160236A CN201910413135.3A CN201910413135A CN110160236A CN 110160236 A CN110160236 A CN 110160236A CN 201910413135 A CN201910413135 A CN 201910413135A CN 110160236 A CN110160236 A CN 110160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eflector
outside
opening
control method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131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0236B (zh
Inventor
张吉义
董德智
李珍
查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131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02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0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0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0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0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冷风直吹人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内设置的风扇和至少一个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包括靠近室内机的中心的内侧导风板和位于内侧导风板的外侧的外侧导风板,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空气从风扇流向开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模式指令;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同时使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本发明通过调整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运行轨迹来达到调整送风方向的目的。

Description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吊顶式空调器因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送风均匀等优点,使其在空调器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在安装完成后,其出风口通常位于机体的底部。通常通过在吊顶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设置一个导风板,将经空调器降温后的冷风送入室内空间,以便降低室内空间内的温度。
不过,在制冷过程中,这样的导风方式下的导风板在与水平方向呈0-90°范围内来回摆动来调整送风方向,这样一来,冷风就很容易直吹空调器下方的人,用户若长期处于冷风直吹状态,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容易引发空调病等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冷风直吹人的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和至少一个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靠近所述室内机的中心的内侧导风板和位于所述内侧导风板的外侧的外侧导风板,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空气从所述风扇流向所述开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模式指令;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设定距离的范围为5-15mm。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距离,随后使所述外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空调器停止运转时,同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从当前位置运动至所述开口处并封堵所述开口。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每个都包括与所述初始出风方向平行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初始出风方向垂直的第二部分,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具有搭接面,“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的步骤具体包括: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位置与所述第二设定位置之间往复线性运动。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空调器停止运转时,先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开口处;然后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外侧导风板彼此搭接并封堵所述开口。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内侧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匹配连接,“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制冷模式指令,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侧导风板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外侧导风板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匹配连接,“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的步骤具体包括: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外侧导风板并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和至少一个导风组件,壳体内的空气依次经风扇和导风组件从壳体上的开口进入室内空间。其中,导风组件包括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空气从风扇流向开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通过这样的设置,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在开口处形成不同的出风通道,空气就可以经由不同的出风通道以不同的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调整送风方向、不直吹人的目的。
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模式指令,并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外侧导风板保持在开口处不动(若不在开口处则移动至开口处),并使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其中,第一设定位置与开口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当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时,内侧导风板与开口之间的距离和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相同,即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这样一来,在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就形成了允许空气通过的出风通道,壳体内的冷风经该出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
可以看出,出风通道的大小与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相关,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来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而出风通道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冷风进入室内空间时的方向、速度等,不同的方向、速度等对应于不同的制冷模式,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来调整壳体内的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进而调整制冷模式,如,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较小,此时,内侧导风板与开口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形成的出风通道比较狭窄,这样,冷风经过该出风通道时沿着内侧导风板的内壁以近似水平方向进入室内空间,适用于不吹人制冷模式。又如,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稍大时(如内侧导风板的1/2行程),然后调整外侧导风板与开口之间的距离,在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通道,通过改变二者之间的距离来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进而调整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适用于普通制冷模式。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设定距离的范围为5-15mm,而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若不在开口处,则移动至开口处),也就是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15mm,这样一来,由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形成的出风通道就较为窄平,从开口处来的冷风经由该窄平的通道以近似水平的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避免冷风直吹向位于空调器下方的用户,适用于不吹人制冷模式等。优选地,第一设定距离为10mm,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仅为10mm,根据空气流动的附壁效应,冷风沿着内侧导风板的内壁流向外侧导风板的外壁,即冷风沿水平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了不直吹人的目的。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第一设定距离为其他的数值,如内侧导风板的1/2行程等,适用于普通制冷模式等。此时,外侧导风板首先在开口处不动(若不在开口处,则移动至开口处),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然后外侧导风板再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其中,第二设定位置与开口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距离。随后,内侧导风板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外侧导风板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这样一来,随着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往复线性运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也就是出风通道的大小不断变化,这样一来,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也在不断变换,从而使得冷风能够从多个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使室内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
显然,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各自往复线性运动过程中,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也可能保持不变,如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以相同的速度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不过,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形成的出风通道相对于开口的位置会有多不同,这样也会改变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
进一步地,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每个都包括与初始出风方向平行的第一部分和与初始出风方向垂直的第二部分,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具有搭接面,这样一来,内侧导风板往复线性运动的范围就变为了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之间,从而能够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停止运转时,若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没有搭接面,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同时从当前位置运动至开口处,两个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将开口封堵,以免灰尘等从开口进入壳体内部;若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有搭接面,外侧导风板先运动至开口处,内侧导风板再运动至开口处,并且与外侧导风板彼此搭接,即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彼此搭接,并且封堵开口,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灰尘从开口进入壳体内部。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或者所述空调器为吊顶式空调器,所述吊顶式空调器包括前述任一项方案所述控制方法中的导风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该空调器具有前述的控制方法以及导风组件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吊顶式空调器额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图8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面板框;12、进风格栅;
2、导风组件;21、内侧导风板;211、内侧导风板的第一部分;212、内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2121、第一凹进结构;22、外侧导风板;221、外侧导风板的第一部分;222、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2221、第二凹进结构;
3、驱动机构;31、第一驱动机构;311、第一齿条;312、第一安装支架;32、第二驱动机构;321、第二齿条;322、第二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面板框11和设置在壳体底部中心的进风格栅12,在安装好的状态下,面板框11和进风格栅12位于天花板的外侧。在面板框11上具有开口,在壳体1内设置有风扇和四个导风组件2,从进风格栅12进入壳体1内的空气依次经风扇和导风组件2从开口处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调整室内空间温度的目的。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一个导风组件2封堵一个开口。本发明的导风组件2包括设置在靠近室内机的中心的内侧导风板21和位于内侧导风板的外侧的外侧导风板22,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空气从风扇流向开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通过这样的设置,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在开口处形成不同的出风通道,空气就可以经由不同的出风通道以不同的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调整送风方向、不直吹人的目的。
如在运行状态下,内侧导风板向初始出风方向的下游端线性运动,此时,内侧导风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侧导风板沿初始出风方向的下游,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出风通道,壳体内的空气经该出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若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不同,则形成的出风通道也不同,壳体内的空气也就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可以调整送风方向。
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提供了吊顶式空调器通过调整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线性运动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3,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基于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S100:开机;
S200:获取制冷模式指令;
S300: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
S400: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
在上述步骤S400中,第一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0与步骤S400可以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是步骤S300先进行步骤S400后进行,还可以是步骤S400先进行步骤S300后进行。也就是说,在获取制冷模式指令之后,内侧导风板可以先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后再使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或者保持在开口处,内侧导风板也可以在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之后再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显然,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动作也可以同时进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动作时机,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在开机、获取制冷模式指令后,若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则保持不动,若外侧导风板不位于开口处则使之移动至开口处,然后使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这样一来,外侧导风板和内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在外侧导风板和内侧导风板之间就形成了送风通道,冷风通过该送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出风通道由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来共同限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整外侧导风板和内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设定距离)来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进而调整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与出风通道的大小相关,而出风通道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冷风进入室内空间时的方向、速度等,而冷风进入室内空间时的不同的方向、速度等对应于不同的制冷模式,也就是说,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与具体的制冷模式相关。
如,制冷模式指令为不吹人制冷模式,此时,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较小,此时,内侧导风板与开口之间的距离较小,也就是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较小,二者之间形成的出风通道比较狭窄,这样壳体内的冷风经过该出风通道时沿着内侧导风板的内壁以近似水平方向进入室内空间。
具体而言,在不吹人制冷模式下,第一设定距离的范围为5-15mm,而此时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若不在开口处,则移动至开口处),也就是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5-15mm,这样一来,由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形成的出风通道就较为窄平,从风扇流向开口的冷风经由该窄平的通道以近似水平的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避免冷风直吹向位于空调器下方的用户。
优选地,第一设定距离为10mm,此时,内侧导风板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为10mm,根据空气流动的附壁效应,冷风沿着内侧导风板的内壁流向外侧导风板的外壁,即冷风沿水平方向进入室内空间,从而达到了不直吹人的目的。
优选地,第一设定距离为8mm,此时,内侧盗分哪个班与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更小,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冷风直吹人。
又如,制冷模式指令为除不吹人制冷模式指令外的其他制冷模式指令,第一设定距离的取值稍大(如内侧导风板的1/2行程),然后分别调整内侧导风板与开口、外侧导风板与开口之间的距离,通过改变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来调整出风通道的大小,进而调整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
参照图4,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S20:开机;
S21:获取制冷模式指令;
S22: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
S23: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S24: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
S25: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
S26:使所述外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在上述步骤S25中,第二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2与步骤S24可以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是步骤S22先进行步骤S24后进行,还可以是步骤S24先进行步骤S22后进行,也就是说可以灵活选择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各自的动作顺序。同样的,内侧导风板在运动到第一设定位置之后的步骤S23,以及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之后的步骤S25和步骤26,除了步骤S26需要在步骤S25之后进行,步骤S23与步骤25、步骤S23与步骤S26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前后进行,如可以同时进行步骤23和步骤25、然后再进行步骤26,又如先进行步骤25、然后同时进行步骤23和步骤2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各步骤的进行顺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可以理解的是,外侧导风板可以运行到步骤24后不动,也可以运行到步骤25后不动,同样地,内侧导风板可以仅运行到步骤22,也可以运行到步骤23,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实际运行的步骤,如内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2和步骤23,外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4,又如内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2和步骤23,外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4和步骤25,又如内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2,外侧导风板运行步骤24和步骤25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各步骤的运行,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普通制冷模式指令,吊顶式空调器在开机、获取普通制冷模式指令后,若外侧导风板位于开口处则保持不动,若外侧导风板不位于开口处则使之移动至开口处(,然后使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此时,第一设定距离取值较大,如内侧导风板的1/2行程等。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后使外侧导风板再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然后同时使内侧导风板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即在第一设定位置与开口之间往复运动),以及使外侧导风板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即在第二设定位置与开口之间往复运动)。这样一来,通过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各自独立的往复线性运动,不断改变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不断改变出风通道的大小,而同样的风量在经过不同大小的出风通道时风速不同,也就是说经由不同大小的出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的冷风具有不同的风速和方向,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调整室内空间的温度,使之更加均匀。
可以知道的是,在空调器运转过程中,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与各自的运动速度、运动时机等有关,如,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同时开始以相同的速度运动,那么在这个往复运动过程中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又如,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同时开始以不同的速度运动,那么在这个往复运动过程中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显然,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时,出风通道的大小也是不断变化的,冷风经由不同大小的出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和风速也在不断变化;两个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不变时,出风通道相对于开口的位置不断变化,冷风经由不同位置的出风通道进入室内空间时的方向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不管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以何种速度、在何时机进行往复线性运动,都会不断改变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从而能够使室内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具有搭接面,在关闭状态下,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通过彼此搭接来封堵开口。下面结合附图5、图6和图7来阐述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搭接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参照图5、图6和图7,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如图5和图6所示并按照图5所示的方位,内侧导风板21和外侧导风板22每个都包括与初始出风方向平行的第一部分(211、221)和与初始出风方向垂直的第二部分(212、222),如内侧导风板21和外侧导风板22均设置为L型结构,内侧导风板21和外侧导风板22的第二部分具有搭接面,以便更好地封堵开口。
如图7所示,内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21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向外凹进的第一凹进结构2121,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22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内凹进的第二凹进结构2221,在组装好的状态下,第一凹进结构2121与第二凹进结构221恰好匹配连接,此时,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212、222)的外表面齐平,保证了空调器的外观平整。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搭接面还可以以其他的设置形式配合,如,曲面、凹凸面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搭接面的设置方式,只要能够确保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能够覆盖开口即可。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在运行状态下,冷风流经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内表面、内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以及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外表面进入室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还可以是仅为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一部分,如,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设置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可以设置为波纹结构、曲面结构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设置方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可以理解的是,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可以相同(如两个导风板都设置为L型结构),也可以不同(如内侧导风板设置为由彼此垂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的L型结构、外侧导风板由第一部分、连接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且连接部分设置为曲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设置方式,以便能够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具有搭接面的情形下,上述控制方法S25中的“使内侧导风板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具体包括“使内侧导风板在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之间往复线性运动”。
如,在普通制冷模式下,外侧导风板在开口处不动,内侧导风板向下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如1/2行程)时,然后外侧导风板向下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后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上下运动,再使内侧导风板在第一设定位置和第二设定位置之间上下运动,以便调整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形成的出风通道的大小,从而调整冷风进入室内空间的方向,使得室内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当吊顶式空调器停止运转时,若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没有搭接面,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同时从当前位置运动至开口处,两个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将开口封堵,以免灰尘等从开口进入壳体内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有搭接面时,外侧导风板先运动至开口处,内侧导风板随后再运动至开口,并与外侧导风板彼此搭接,即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彼此搭接后就能够封堵开口,以便能够更好地避免灰尘从开口进入壳体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不具有搭接面时,两个导风板也可以仅通过抵接等其他方式封堵开口,以抵接为例,抵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两个导风板的抵接面与开口的长度方向平行,又如两个导风板沿水平方向以凹凸配合的方式抵接,显然,两个导风板的第二部分还可以以其他的方式抵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两个导风板在开口处的抵接方式,只要两个导风板的第二部分能够覆盖开口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个制冷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切换,如开机之后运行普通制冷模式一段时间,然后根据用户选择切换至不吹人制冷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等于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的宽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改变送风方向。如,在运行状态下,内侧导风板下移,外侧导风板在开口处不动,此时,壳体内的冷风经由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形成的通道向外侧导风板所在的方位进入室内空间。
参照图5、图6、图8和图9,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二,图9是图8中局部D的放大示意图。如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导风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驱动机构31,以便驱动内侧导风板21沿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具体地,在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312,第一驱动机构31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与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图中未示出)以及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311,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该第一安装支架312,内侧导风板21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齿条311匹配连接,这样一来,第一齿轮在第一驱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一齿条在与之啮合的转动的第一齿轮的带动下移动,从而带动内侧导风板21作线性运动。
相应地,导风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二驱动机构32,以便驱动外侧导风板22沿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具体地,在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322,第二驱动机构32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与第二驱动电机固定连接的第二齿轮(图中未示出)以及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321,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该第二安装支架322,外侧导风板22的第二部分与第二齿条321匹配连接,这样一来,第二齿轮在第二驱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二齿条在与之啮合的转动的第二齿轮的带动下移动,从而带动外侧导风板22作线性运动。
显然,第一齿条也可以与内侧导风板的第一部分匹配连接,第二齿条也可以与外侧导风板的第一部分匹配连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齿条和内侧导风板、第二齿条和外侧导风板匹配连接的位置,只要能通过第一齿条带动内侧导风板、第二齿条带动外侧导风板进行线性运动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与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固定连接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齿条和导风板匹配连接的方式,以方便安装为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如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采用往复式电机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设置方式,只要能够使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实现线性运动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第一齿条与第一导向结构匹配相连(如,第一导向结构设置为滑槽,第一齿条沿滑槽移动),第一齿条一方面借助于第一导向结构能够稳定地设置在壳体内并带动内侧导风板作线性运动,另一方面在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下沿初始出风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内侧导风板沿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
相应地,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第二齿条与第二导向结构匹配相连(如,第二导向结构也设置为滑槽,第二齿条沿滑槽移动),第二齿条一方面借助于第二导向结构能够稳定地设置在壳体内并带动外侧导风板作线性运动,另一方面在第二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下沿初始出风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外侧导风板沿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如,滑轨等。显然,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结构,如,第一导向结构设置为滑槽,第二导向结构设置为滑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的设置方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吊顶式空调器的制冷模式可以是不吹人制冷模式或者普通制冷模式或者包括两种制冷模式,还可以是其他的制冷模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更多的制冷模式,以便适应更加具体的应用场合。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制冷模式指令的不同,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使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到第一设定位置、在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以及在第一设定位置和第二设定位置之间往复线性运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使外侧导风板保持在开口处、运动到第二设定位置以及在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调整了内侧导风板和外侧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了出风通道的大小,从而实现调整送风方向的目的。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和至少一个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靠近所述室内机的中心的内侧导风板和位于所述内侧导风板的外侧的外侧导风板,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沿空气从所述风扇流向所述开口的初始出风方向线性运动;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制冷模式指令;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一设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的范围为5-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移动至或保持在所述开口处”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设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距离,随后使所述外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二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停止运转时,同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从当前位置运动至所述开口处并封堵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每个都包括与所述初始出风方向平行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初始出风方向垂直的第二部分,所述内侧导风板和所述外侧导风板的第二部分具有搭接面,
“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内往复线性运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使所述内侧导风板在所述第一设定位置与所述第二设定位置之间往复线性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停止运转时,先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开口处;
然后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外侧导风板彼此搭接并封堵所述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内侧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匹配连接,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一设定位置”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内侧导风板并使所述内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第一设定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外侧导风板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匹配连接,
“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第二设定位置”的步骤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外侧导风板并使所述外侧导风板线性运动至所述第二设定位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或者
所述空调器为吊顶式空调器,所述吊顶式空调器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中的导风组件。
CN201910413135.3A 2019-05-17 2019-05-17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1602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3135.3A CN110160236B (zh) 2019-05-17 2019-05-17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3135.3A CN110160236B (zh) 2019-05-17 2019-05-17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0236A true CN110160236A (zh) 2019-08-23
CN110160236B CN110160236B (zh) 2022-05-20

Family

ID=67631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13135.3A Active CN110160236B (zh) 2019-05-17 2019-05-17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023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8551A (zh) * 2020-03-02 2020-06-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
CN115406000A (zh) * 2022-08-11 2022-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井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天井机
CN115614967A (zh) * 2022-09-19 2023-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0443A (en) * 1986-09-30 1988-08-03 Ventline Mfg Ventilators
CN101297141A (zh) * 2005-10-24 2008-10-29 肯非法尔公司 用于集成挡板的线性驱动
US20160091213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107036168A (zh) * 2017-04-28 2017-08-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及圆形天花机
CN207350755U (zh) * 2016-01-27 2018-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7880963U (zh) * 2018-01-04 2018-09-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458104U (zh) * 2018-06-22 2019-02-0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空调面板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0443A (en) * 1986-09-30 1988-08-03 Ventline Mfg Ventilators
CN101297141A (zh) * 2005-10-24 2008-10-29 肯非法尔公司 用于集成挡板的线性驱动
US20160091213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CN207350755U (zh) * 2016-01-27 2018-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7036168A (zh) * 2017-04-28 2017-08-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及圆形天花机
CN207880963U (zh) * 2018-01-04 2018-09-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458104U (zh) * 2018-06-22 2019-02-0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空调面板及空调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8551A (zh) * 2020-03-02 2020-06-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
CN111288551B (zh) * 2020-03-02 2023-06-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嵌入式空调
CN115406000A (zh) * 2022-08-11 2022-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井机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天井机
CN115614967A (zh) * 2022-09-19 2023-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5614967B (zh) * 2022-09-19 2024-06-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0236B (zh) 2022-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72523A1 (zh) 空调器
CN102486336B (zh) 立式空调器
CN110160236A (zh)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2472520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风向变更装置
CN109959074A (zh) 空调器
JP2007101171A (ja) 風向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器
CN101231025A (zh) 空调器
CN110160239A (zh)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CN10294405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2937325A (zh)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CN103912915B (zh) 空气调节器
CN202254164U (zh)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CN103459934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225415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KR20200074913A (ko)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CN109458663A (zh) 空调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901597U (zh) 导风装置及包含其的空调器
CN201885367U (zh) 立式空调器
CN103185390B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口滑盖装置及出风口滑盖装置控制方法
CN110160243A (zh) 吊顶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01188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270512A (zh) 风阀装置及新风系统
CN110160238A (zh)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热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CN109708205A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CN20225416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CONDITIONING ELECTRONIC Co.,Ltd.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JOINT STOCK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