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2915B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2915B
CN103912915B CN201310421296.XA CN201310421296A CN103912915B CN 103912915 B CN103912915 B CN 103912915B CN 201310421296 A CN201310421296 A CN 201310421296A CN 103912915 B CN103912915 B CN 1039129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uiding piece
air
interior
interior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12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2915A (zh
Inventor
尹柱协
宋星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12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2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2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2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0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with lighting fix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引导件;内引导件,位于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与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用于以使空气出通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内引导件移动。上述空气调节器具有在用水平风向调节部件或垂直风向调节部件调节风向的情况下能够形成更加多样的排出方向的优点。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具有用于引导空气排出的排出引导件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为吸入室内空气并改变温度、湿度以及清洁度后重新向室内排出来调节室内空气的装置。
空气调节器根据用途可分为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器、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器、对室内进行除湿的除湿器、对室内进行加湿的加湿器、对室内进行净化的净化器等。
空气调节器可在本体形成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在本体可设置有空调单元和送风单元,所述空调单元用于调节空气,所述送风单元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来使室内空气通过空调单元后,经由空气排出口排出。
空气调节器可在空气排出口设置用于调节风向的板状的风向调节部件,可通过使水平地配置于空气排出口的上下风向调节部件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来调节上下风向,也可通过使垂直地配置于空气排出口的垂直风向调节部件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来调节左右风向。
但是,由于空气调节器通过使板状的风向调节部件旋转来调节风向,若要至少调节两个方向的风向,就需要分别设置配置方向以及旋转方向各异的多个风向调节部件,具有结构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多种排出方向的空气调节器。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引导件;内引导件,位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用于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能够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沿着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能够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剖面形状从闭环形状变为月牙形状后重新变为闭环形状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能够以使上述内引导件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接近而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接近的一部分的相反侧部分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远离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内引导件上升后沿着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以曲线形轨迹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内引导件以曲线形轨迹移动后下降。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内引导件向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中央下降。
在上述空气调节器开始运转时,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后在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中央位置停止。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包括:固定外壳,固定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电机,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内引导件连接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传动部件,向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传递上述电机的驱动力;以及移动引导件,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用于在上述电机驱动时引导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上述传动部件可包括:小齿轮,设置于上述电机的旋转轴;以及齿条,与上述小齿轮啮合,并设置于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在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可突出形成有连接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
在上述移动引导件可形成有连接部贯通孔,上述连接部贯通上述连接部贯通孔。
在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可形成有突出部,上述移动引导件引导所述突出部。
在上述移动引导件可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引导上述突出部。
上述引导部可包括直线部和曲线部,上述直线部引导上述突出部,上述曲线部与上述直线部相连接,并引导上述突出部。
上述曲线部可与上述直线部的上部相连接。
上述直线部可包括垂直部,上述垂直部引导上述突出部的升降,并且上述垂直部的上部与上述曲线部相连接。
上述直线部还可包括倾斜部,上述倾斜部用于连接上述升降部的下部和上述曲线部。
上述引导部具有导槽部,上述导槽部以下陷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引导部的朝向上述固定外壳的面。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吸入面板,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热交换器,用于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送风单元,从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来使上述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器;排出引导件,使在上述热交换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内引导件,位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以及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用于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排出引导件可包括:筒体,内部形成有空间;移动机构设置部,用于设置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能够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可包括:固定外壳,固定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电机,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内引导件连接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以及传动部件,向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传递上述电机的驱动力。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还包括移动引导件,上述移动引导件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用于在上述电机驱动时引导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上述固定外壳的周围部可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与通过使水平风向调节部件或垂直风向调节部件旋转来调节风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多种排出方向,并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并且,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控制方法来形成水平风向调节部件或垂直风向调节部件难以进行风向调节的前方倾斜方向的集中风向的优点。
并且,由于在内引导件移动时向排出引导件的前方均匀排出的空气向特定方向集中并排出,因而具有能够形成更为立体的气流的优点。
并且,由于能够用一个内引导件决定多个方向的风向,因而具有能够将部件数量最小化的优点。
并且,具有在内引导件移动时,即使在远距离也能够确认当前空气调节器正在运转,与水平风向调节部件或垂直风向调节部件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维持得更加清洁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与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同参考以下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上述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示出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内引导件以及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示出图1至图4中示出的内引导件移动时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的内部的背面图,
图7为依次示出图3中示出的内引导件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移动的过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能够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在空气调节器在本体2,可形成空气吸入口4和排出引导件6。空气调节器包括内引导件8,内引导件8位于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内引导件8与排出引导件6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空气调节器包括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以使空气排出通道P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内引导件8移动。
本体2可包括外壳12,外壳12形成空气调节器的外观。可在外壳12的背面形成空气吸入口4。本体2可包括热交换器16,热交换器16配置于外壳12的内部。热交换器16能够使经由空气吸入口4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本体2可包括至少一个送风单元18、20。
在外壳12可形成空气排出口24,空气排出口24用于向室内排出空气。空气排出口24可位于与排出引导件6分隔的位置。在热交换器16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排出引导件6和空气排出口24中的至少一个向室内排出。可在外壳12形成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24。空气排出口24可形成于外壳12的侧面。空气排出口24可从外壳12的左、右侧中至少一侧向旁边方向排出空气或可向旁边前方方向排出空气。本体2可包括风向调节机构,所述风向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经由空气排出口24排出的空气的风向。风向调节机构可设置于外壳12。风向调节机构可包括风向调节部件26和风向调节电机(未图示),风向调节部件26用于引导空气,风向调节电机产生用于使风向调节部件26工作的驱动力。风向调节部件26能够以开关空气排出口24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2。风向调节电机可设置于外壳12,使风向调节部件26旋转。
热交换器16可使经由空气吸入口4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6可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设置于空气吸入口4和送风机18、20之间。
可在外壳12的内部设置单个或多个送风单元18、20。在设置多个送风单元18、20的情况下,可设置2个或3个。送风单元18、20可包括上部送风单元18,上部送风单元18经由空气吸入口4吸入室内空气,并使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6,之后向排出口单元8吹送或向排出口单元8和空气排出口24吹送室内空气。本体2可包括孔板35,孔板35向上部送风单元18以及下部送风单元20引导经过热交换器16的空气。孔板35可位于热交换器16的前方。在孔板35可形成第一吸入孔35A,第一吸入孔35A用于引导向上部送风单元18吸入的空气。在孔板35可形成第二吸入孔35B,第二吸入孔35B用于引导向下部送风单元20吸入的空气。上部送风单元18可包括上部送风扇36和上部送风电机37,上部送风扇36位于热交换器16的上部前方,上部送风电机37用于使上部送风扇36旋转。送风单元18、20可包括下部送风单元20,下部送风单元20从空气吸入口4吸入室内空气来使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6,之后向空气排出口24吹送室内空气。下部送风单元20可包括下部送风扇38和下部送风电机39,下部送风扇38位于热交换器16的下部前方,下部送风电机39用于使下部送风扇38旋转。
外壳12可包括底座41、吸入面板42、前面板43。吸入面板42可设置于底座41的上侧。在吸入面板42可形成有空气吸入口4。吸入面板42的上面可开放。前面板43可位于吸入面板42的前方。前面板43可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空气排出口24。前面板43的上面可开放。
外壳12可包括排出主体44,排出主体44用于对向外壳12的内侧上部吹送的空气进行引导。排出主体44可位于吸入面板42和前面板43的上侧。可向前面板43和吸入面板42中的至少一个的上侧吹送空气来使空气流入排出主体44。排出主体44可在底面形成开口部,以使空气能够流入。排出主体44可包围排出引导件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排出主体44能够以左侧面、上面和右侧面封闭的形状形成。排出主体44可以是背面封闭的形状。外壳12可包括前盖45和侧盖46。前盖45可将前面板43的前面、底座41的前面以及排出主体44的一部分一同盖住。可在前盖45形成大于排出引导件6的前端的开口孔47。侧盖46可将底座41的侧面的一部分、前面板43的侧面以及排出主体44的侧面分一同盖住。侧盖46可盖住前面板43的侧面中的空气排出口24以外的部分。
排出引导件6可配置于外壳12的内部。排出引导件6可引导经热交换器16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外壳12的外部排出。排出引导件6可位于排出主体44的内侧。排出引导件6可向排出引导件6的前方引导向排出主体44流动的空气。排出引导件6的前方可开放。排出引导件6可包括用于引导空气的筒体52。筒体52可在内部形成空间。筒体52可形成为越向前方空间越扩张。排出引导件6可包括用于设置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移动机构设置部58。排出引导件6中的筒体52和移动机构设置部58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安装于外壳12。在筒体52的外周可形成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通过的紧固部。在排出主体44可形成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筒体52紧固的紧固部。
内引导件8能够以在前面、背面以及外周面中的外周面9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分隔的方式设置。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可以是空气排出通道P的内引导面。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可以是空气排出通道P的外引导面。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能够以在前面、背面以及外周面中外周面11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分隔的方式设置。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外周面11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外周面11可以是空气排出通道P的内引导面。
流入排出引导件8的空气首先被引向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外周面11,之后可被引向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外周面11和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可一同构成空气排出通道P的内引导面。
图4为图3中示出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内引导件以及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表示图1至图4中示出的内引导件移动时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的内部的背面图,图7为依次表示图3中示出的内引导件随着时间的经过移动的过程的主视图。
在筒体52可形成越向前方大小越大的喇叭管部51。在筒体52的前面可形成前面开口部53。在筒体52的背面可形成背面开口部54。筒体52可形成为前端55大于后端56。筒体52可形成为前面开口部53大于背面开口部54。喇叭管部51可形成于筒体52的前端55和后端56之间。
移动机构设置部58可位于筒体52内部,并且可位于筒体52的外部。移动机构设置部58可位于筒体52的后方部。移动机构设置部58可包括安装部59,安装部59的大小小于筒体52的空间。安装部59可形成为闭环形状的盘或圆盘。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安装于安装部59。移动机构设置部58可包括至少一个支撑腿60,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腿60用于连接筒体52和安装部59。安装部59可位于筒体52的空间的后方,至少一个支撑腿60可连接筒体52和安装部59。
在内引导件8可形成有越向前方大小越大的喇叭管部61。内引导件8的喇叭管部61可小于排出引导件6的喇叭管部51。内引导件8的喇叭管部61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喇叭管部51相向。内引导件8的前面大小可大于筒体52的背面开口部54的大小。
内引导件8可包括周围部64、后板部65以及前板部66。内引导件8的周围部64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52相向。内引导件8的周围部64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相分隔。在内引导件8的周围部64和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52之间可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内引导件8的后板部65可与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相向。内引导件8的前板部66可朝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内引导件8可包括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模块67。显示模块67设置于前板部66和后板部65之间,可向前方照射用于显示信息的光。内引导件8可包括照明模块68,照明模块68在空气排出通道P形成照明。照明模块68可位于周围部64的内侧,向周围部64照射光。照明模块68能够以放射状发出光,从照明模块68以放射状发出的光可通过内引导件8的周围部64。通过了内引导件8的周围部64的光可一边照射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一边照射空气排出通道P。内部引导部件8能够以后板部65和周围部64成一体的方式形成,并且也可构成前板部66与周围部64分体形成的前面板。周围部64能够起到用于使从照明模块68照射的光扩散的扩散板的作用。周围部64能够以透明或半透明的方式形成。在周围部64的内周面或周围部64的外周面可形成有用于使从照明模块68照射的光扩散的光扩散部。前板部66可起到用于显示显示模块67的信息的显示窗的作用。在内引导件8可设置显示模块设置板69,显示模块设置板69用于设置显示模块67。显示模块设置板69可位于前板部66和后板部65之间。在显示模块设置板69可形成光透射孔70,光透射孔70用于使从显示模块67照射的光透射。显示模块设置板69起到用于防止从照明模块68照射的光向前板部66照射的遮挡板的作用。显示模块设置板69可位于照明模块68的前方。在显示模块设置板69可形成有紧固部71,所述紧固部71能够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后板部65进行紧固。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使内引导件8沿着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以曲线形轨迹移动。在这里,曲线形轨迹可以是圆形轨迹或接近圆形的弧形轨迹。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能够以使空气排出通道P的剖面形状从闭环形状变为月牙形状后重新变为闭环形状的方式使内引导件8移动。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能够以使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的一部分9ˊ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渐进而使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接近的一部分9ˊ的相反侧部分9〞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远离的方式使内引导件8移动。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使内引导件8上升后沿着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以曲线形轨迹O移动。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使内引导件8以曲线形轨迹移动后下降。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使内引导件8向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中央下降。在空气调节器开始运转时,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使内引导件8移动后在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中央位置停止。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包括:固定外壳100,固定于排出引导件6;电机110,设置于固定外壳100;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与内引导件8相连接;传动部件130、132,向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传递电机110的驱动力;以及移动引导件140,设置于固定外壳100,用于在电机110驱动时引导内引导件连接器120。
固定外壳100可包括后板部102和周围部104。固定外壳100的后板部102可形成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背面。固定外壳100的后板部102可与移动机构设置部58相向,尤其,移动机构设置部58可设置于安装部59,可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于安装部59。固定外壳100的周围部104可形成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周围面。在固定外壳100的后板部102可突出有后板部紧固凸台103,以能够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来紧固移动引导件140。
固定外壳100的周围部104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52相向,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52相分隔,并且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筒体52形成空气排出通道P。可在固定外壳100的周围部104的内侧形成能够收容电机110的电机收容空间。在固定外壳100的周围部104可形成越向前方越大的喇叭管部。在固定外壳100的周围部104可突出有周围部紧固凸台105,以能够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移动引导件140。
在固定外壳100可突出有电机紧固凸台106,以能够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电机110。
电机110能够以旋转轴112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固定外壳100。电机110可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及传动部件130、132一同构成一个驱动组合,在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可设置至少两组由电机110、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及传动部件130、132构成的驱动组合。
内引导件连接器120能够在电机110驱动时一边被移动引导件140引导一边使内引导件8移动。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可形成连接部121,连接部121与内引导件8相连接。连接部121可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前面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连接部121可位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前面中央。连接部121可贯通支撑轴65a,支撑轴65a形成于内引导件8的后板部65。支撑轴65a能够以中空的筒形状形成。连接部121可与连接部支架122紧固,以防止从支撑轴65a随意脱离。可在连接部121形成连接部支架固定孔121a,连接部支架固定孔121a用于固定连接部支架122。连接部支架122在内引导件8的内侧以螺纹结合的方式与连接部121相连接,来防止连接部121随意脱离,并且连接部121通过被支撑轴65a支撑来支撑内引导件8。在电机110驱动时,连接部121的位置发生变化,并且随着连接部121的位置,内引导件8的位置可发生变化。
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可形成突出部123,突出部123被移动引导件140引导。突出部123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前面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123可位于与连接部121分隔的位置,并且突出部123可位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前面中央以外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可形成用于收容传动部件130、132的传动部件收容部124。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可沿着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可收容传动部件130、132中的至少一个。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可由将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背面向后方突出形成的多个板部构成。传动部件收容部124的背面可开放。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可以是上、下、左、右侧面四面封闭的形状。传动部件130、132可全部位于传动部件收容部124的内侧。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可以是在上、下、左、右侧面中的一面和背面开放而上、下、左、右侧面中的三面封闭的形状,并且也可以传动部件130、132中的某一个位于传动部件收容部124的内侧,传动部件130、132中的另一个挡住传动部件收容部124的开放的一面。
传动部件130、132可包括小齿轮130和齿条132,小齿轮130设置于电机110的旋转轴112,齿条132与小齿轮130啮合,并设置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
小齿轮130可向齿条132传递电机110的驱动力。小齿轮130可位于由传动部件收容部124和齿条132形成的空间S。
齿条132可沿着内引导件连接器12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齿条132能够以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成一体的方式形成,并且也可以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分体制作齿条132后插入并设置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齿条132可在小齿轮130旋转时进行升降,若达到无法再上升的位置,则在与小齿轮130啮合的状态下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与小齿轮130一同旋转。
移动引导件140可形成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的前面。移动引导件140可与内引导件8相向。移动引导件140可设置为盖住固定外壳100的前面。移动引导件140可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于固定外壳100。在移动引导件140可形成连接部贯通孔141,连接部121贯通所述连接部贯通孔141。连接部贯通孔141能够以相比连接部121的曲线形轨迹大的方式形成。
在移动引导件140可形成引导部142,引导部142用于引导形成于内引导件连接器的突出部123。在引导部142的前面和背面中朝向固定外壳100的一面可下陷形成导槽部。移动引导件140整体上可由板体形状形成,引导部142能够以向前方形成台阶的方式突出形成。
引导部142可包括直线部143和曲线部144,直线部143用于引导突出部123,曲线部144与直线部143相连接,用于引导突出部123。突出部123可先被直线部143直线引导,而后进入曲线部144沿着曲线部144被引导,或者可先沿着曲线部144被引导,而后进入直线部143被直线部143引导。
直线部143的长度越长,内引导件8可在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大幅度地直线移动。
曲线部144可由闭环剖面形状形成,并且可由通过直线部143连接的环剖面形状形成。曲线部144的半径越大,内引导件8能够以大的曲线形轨迹移动。
直线部143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于移动引导件140,或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于移动引导件140,或者沿着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延伸形成于移动引导件140。
直线部143可包括垂直部145,垂直部145引导突出部123的升降,并且直线部143的上部与曲线部144相连接。直线部143还可包括倾斜部146,倾斜部146连接垂直部145的下部和曲线部144。突出部123在沿着垂直部145被引导后进入曲线部144而被曲线部144以曲线形轨迹引导。以曲线形轨迹被引导的突出部123可从曲线部144进入倾斜部146而被倾斜部146引导,被倾斜部145引导后可向下部被直线部143引导。
引导部142可形成为直线部143不包括倾斜部146而包括垂直部145或水平部(未图示)中的至少一个和曲线部144。沿着垂直部145被升降引导的突出部123可在沿着曲线部144以圆形轨迹被引导后沿着垂直部145重新被升降引导。借助引导而沿着水平部水平移动的突出部123可在沿着曲线部144以圆形轨迹被引导后可重新沿着水平部沿着相反方向水平移动。
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等向设置于远程操作器或空气调节器的控制面板等的输入部(未图示)输入运转指令,根据所输入的运转指令来控制空气调节器。
空气调节器可具有制冷模式、除湿模式、省电模式、空气净化模式、快速制冷模式等运转模式,用户输入其中的一个,空气调节器就以所输入的运转模式运转。
空气调节器可具有向空气调节器的前方方向均匀排出空气的普通排出模式、向特定方向集中排出空气的集中排出模式、将普通排出模式和集中排出模式进行混合的混合排出模式等。
集中排出模式可具有在风向固定的状态下进行集中排出的固定风向集中排出模式和连续改变风向的可变风向集中排出模式。
在空气调节器运转时,送风单元18、20可被驱动,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来使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8。通过热交换器18的空气借助送风单元18、20来向排出引导件6和空气排出口24中的至少一个吹送。经由空气排出口24排出的空气可从外壳12向侧方向以及向外壳12的前方侧方向排出。向排出引导件6吹送的空气首先通过排出引导件6、内引导件移动机构10与排出引导件6之间后,向内引导件8与排出引导件6之间流动,之后经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9和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7的引导来向空气排出通道P的前方方向排出。
在空气调节器处于普通排出模式时,如图7所示,可在使内引导件8位于排出引导件10的内侧中央的状态下运转。此时,内引导件8的外周与排出引导件10的内周面可分隔相同的间隔L1,空气排出通道P整体上可以是剖面形状呈闭环形状。可通过剖面为闭环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来向前方均匀排出室内的空气。
在空气调节器处于集中排出模式时,如图7的(b)部分、(c)部分、(d)部分、(e)部分所示,可以是内引导件8的一部分9ˊ接近排出引导件,而接近排出引导件10的一部分9ˊ的相反侧部分9〞远离排出引导件10的状态。此时,内引导件8中接近排出引导件10的一部分9ˊ的相反侧部分9〞可分隔与普通排出模式时相比更大的距离L2,空气排出通道P整体上剖面形状可呈月牙形状。可通过剖面呈月牙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来集中排出室内的空气。
如图7的(b)部分所示,在内引导件8的上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而内引导件8的下部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情况下,主可要向前方左侧、前方下侧以及前方右侧排出空气,向前方下侧方向进行集中排出。
如图7的(c)部分所示,在内引导件8的左侧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而内引导件8的右侧部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情况下,可主要向前方上侧、前方右侧以及前方下侧排出空气,向前方右侧方向进行集中排出。
如图7的(d)部分所示,在内引导件8的下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而内引导件8的上部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情况下,可主要向前方左侧、前方上侧以及前方右侧排出空气,向前方上侧方向进行集中排出。
如图7的(e)部分所示,在内引导件8的右侧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而内引导件8的左侧部远离排出引导件6远的情况下,可主要向前方上侧、前方左侧以及前方下侧排出空气,向前方左侧方向进行集中排出。
若空气调节器处于固定风向集中排出模式,则如图7的(b)部分、图7的(c)部分、图7的(d)部分、图7的(e)部分所示,可使内引导件8向排出引导件6的内部的特定位置移动后固定。
若空气调节器处于可变风向集中排出模式,则可以不使内引导件8固定于排出引导件6的内部的特定位置,而在排出引导件6的内部连续移动内引导件8。
在处于可变风向集中排出模式时,内引导件8可一边在排出引导件6的内部上侧按顺时针方向画曲线形轨迹,一边向内部左侧、内部下侧、内部右侧、内部上侧移动,或可一边在排出引导件6的内部上侧按逆时针方向画曲线形轨迹一边向内部右侧、内部下侧、内部左侧、内部上侧移动。在集中排出模式中,可变风向模式的集中排出空气的方向可连续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改变。
处于混合排出模式时,空气调节器可依次执行普通排出模式→可变风向集中排出模式→普通排出模式,在普通排出模式过程中,通过闭环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向前方均匀排出空气,而后在可变风向集中排出模式过程中空气的集中排出方向连续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改变,之后重新在普通排出模式的过程中通过闭环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向前方均匀地排出空气。
以下,参照图6及图7如下地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在处于小齿轮130与齿条132的上部相啮合的状态时,如图7的(a)部分所示,内引导件8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维持规定的间隔L1。
在内引导件8的外周面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维持规定间隔L1的状态下,若电机110驱动,小齿轮130可旋转,垂直部145可引导突出部123,齿条132可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一同上升。在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上升时,内引导件8可借助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上升,而内引导件8如图7的(b)部分所示,上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的同时,下部可逐渐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空气排出通道P的形状可变形为上部开放的月牙形状,并且可通过上部开放的月牙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排出经由空气排出通道P排出的空气。另一方面,若空气调节器处于下部集中排出模式,电机110可停止。
若电机110不停止而继续使小齿轮130旋转,则突出部123可从垂直部145进入曲线部144,而得到曲线部144的引导,齿条132能够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一同旋转。如图6的(c)部分所示,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大致水平地旋转,而内引导件8如图7的(c)部分所示,左侧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的同时,右侧部可逐渐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空气排出通道P的形状可变形为左侧部开放的月牙形状,并且可通过左侧部开放的月牙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向前方右侧集中排出空气。另一方面,若空气调节器处于右侧集中排出模式,电机110可停止。
若电机110不停止而继续使小齿轮130旋转,则突出部123可沿着曲线部144继续被引导,齿条132能够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继续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一同旋转。如图6的(d)部分所示,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大致垂直地旋转,而内引导件8如图7的(d)部分所示,下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的同时,上部可逐渐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空气排出通道P的形状可变形为下部开放的月牙形状,并且可通过下部开放的月牙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向前方上侧集中排出空气。另一方面,若空气调节器处于上侧集中排出模式,电机110可停止。
若电机110不停止而继续使小齿轮130旋转,则突出部123可沿着曲线部144继续被引导,齿条132能够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继续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一同旋转。如图6的(e)部分所示,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大致水平地旋转,而内引导件8如图7的(e)部分所示,右侧部接近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接近的同时,左侧部可逐渐远离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空气排出通道P的形状可变形为右侧部开放的月牙形状,并且可通过右侧部开放的月牙形状的空气排出通道P向前方左侧集中排出空气。另一方面,若空气调节器处于左侧集中排出模式,电机110可停止。
若电机110不停止而继续使小齿轮130旋转,则突出部123可从曲线部144进入倾斜部146,电机110可使小齿轮130逆旋转规定时间。例如,若突出部123沿着曲线部144被引导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突出部123沿着倾斜部146被引导时的旋转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在小齿轮130逆旋转时,可沿着倾斜部146倾斜地引导突出部123使其进入垂直部145的下部。沿着倾斜部146倾斜地引导突出部123的过程中,如图7的(f)部分所示,内引导件8可位于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中央。电机110在使小齿轮130逆旋转规定时间后可重新使小齿轮130以逆旋转的相反方向旋转。例如,在突出部123沿着倾斜部146被引导时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情况下,突出部123到达垂直部145的下部之后的旋转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若小齿轮130如上地旋转,则齿条132能够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与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一同旋转。如图6的(a)部分所示,内引导件连接器120以小齿轮130为旋转中心大致垂直地旋转,且如图7的(a)部分所示,内引导件8可与排出引导件6的内周面维持规定的间隔L1。
在如上所述的内引导件8移动的过程中,可连续改变空气的集中排出方向。
空气调节器在仅执行1次如上所述的内部引导件8的移动后使内引导件8固定于排出引导件6的内侧中央的状态下,能够继续运转,并且能够一边重复多次如上所述的内引导件8的移动一边继续运转。
另一方面,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即,曲线部144与一个垂直部145的上部相连接,使内引导件8上升后以圆形轨迹移动至少两次之后最终下降。并且,也可以是曲线部144与直线部143的下部相连接,使内引导件8下降后以圆形轨迹移动之后上升,显示可根据直线部143的位置或形成方向来使内引导件8进行各种动作。

Claims (25)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排出引导件;
内引导件,位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用于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沿着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剖面形状从闭环形状变为月牙形状后重新变为闭环形状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以使上述内引导件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接近而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接近的一部分的相反侧部分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远离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上升后沿着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以曲线形轨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以曲线形轨迹移动后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向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中央下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调节器开始运转时,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后在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中央位置停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包括:
固定外壳,固定于上述排出引导件;
电机,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
内引导件连接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
传动部件,向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传递上述电机的驱动力;以及
移动引导件,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用于在上述电机驱动时引导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传动部件包括:
小齿轮,设置于上述电机的旋转轴;以及
齿条,与上述小齿轮啮合,设置于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突出形成有连接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引导件形成有连接部贯通孔,上述连接部贯通上述连接部贯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形成有突出部,上述移动引导件引导上述突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引导件形成有引导部,上述引导部引导上述突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包括直线部和曲线部,上述直线部引导上述突出部,上述曲线部与上述直线部相连接,并引导上述突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曲线部与上述直线部的上部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直线部包括垂直部,上述垂直部引导上述突出部的升降,并且上述垂直部的上部与上述曲线部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直线部还包括倾斜部,上述倾斜部用于连接上述升降部的下部和上述曲线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具有导槽部,上述导槽部以下陷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引导部的朝向上述固定外壳的面。
20.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入面板,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热交换器,用于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送风单元,从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来使上述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器;
排出引导件,使在上述热交换器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通过;
内引导件,位于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侧,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以及
内引导件移动机构,用于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使上述内引导件沿着上述排出引导件的内周面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引导件包括:
筒体,内部形成有空间;
移动机构设置部,用于设置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以使上述空气排出通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方式使上述内引导件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包括:
固定外壳,固定于上述排出引导件;
电机,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
内引导件连接器,与上述内引导件相连接;以及
传动部件,向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传递上述电机的驱动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引导件移动机构还包括移动引导件,上述移动引导件设置于上述固定外壳,用于在上述电机驱动时引导上述内引导件连接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外壳的周围部与上述排出引导件一起形成空气排出通道。
CN201310421296.XA 2013-01-02 2013-09-16 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3912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00343A KR102064218B1 (ko) 2013-01-02 2013-01-02 공기조화기
KR10-2013-0000343 2013-0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2915A CN103912915A (zh) 2014-07-09
CN103912915B true CN103912915B (zh) 2017-01-18

Family

ID=51038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1296.XA Active CN103912915B (zh) 2013-01-02 2013-09-16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64218B1 (zh)
CN (1) CN1039129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13480B1 (ko) 2015-07-17 2023-03-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5258217A (zh) * 2015-10-10 2016-01-20 深圳创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环抱送风装置及其空调器
KR102552844B1 (ko) * 2015-12-02 2023-07-07 코웨이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CN106352521B (zh) * 2016-09-18 2022-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带运动部件的空调导风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
KR20180098480A (ko) * 2018-08-15 2018-09-04 김형순 에어컨 실내기
JP2020045831A (ja) * 2018-09-20 2020-03-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KR20220095884A (ko) * 2020-12-30 2022-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240058560A (ko) * 2022-10-26 2024-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9451A (en) * 1988-09-12 1991-07-09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740670A (zh) * 2004-08-24 2006-03-0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气调节器
CN1888594A (zh) * 2005-06-30 2007-01-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顶式空气调节器
CN102141266A (zh) * 2010-02-01 2011-08-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顶式空调室内机
CN102829511A (zh) * 2011-12-20 2012-1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2840627A (zh) * 2011-12-08 2012-1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15484B1 (ko) * 2006-12-11 2008-03-21 (주)로드닉스 풍향 및 풍량 조절 라인 디퓨져
KR101039768B1 (ko) * 2010-10-16 2011-06-09 허만승 기류전환용 호퍼와 스윙그릴을 부착한 천장 4방향 에어콘의 실내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9451A (en) * 1988-09-12 1991-07-09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740670A (zh) * 2004-08-24 2006-03-0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气调节器
CN1888594A (zh) * 2005-06-30 2007-01-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顶式空气调节器
CN102141266A (zh) * 2010-02-01 2011-08-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顶式空调室内机
CN102840627A (zh) * 2011-12-08 2012-1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2829511A (zh) * 2011-12-20 2012-1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64218B1 (ko) 2020-01-09
CN103912915A (zh) 2014-07-09
KR20140092952A (ko) 2014-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2915B (zh) 空气调节器
JP494530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697044B (zh) 风管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2974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231025A (zh) 空调器
CN103604163A (zh) 立式空调
JP2007101171A (ja) 風向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器
WO2017140207A1 (zh)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04110730B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5698263A (zh)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299748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7830579A (zh) 天花机
CN204404472U (zh) 送风装置及其空调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6440061A (zh) 一种可上下导风的风洞空调
CN105318434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525143A (zh) 空调器
CN10531843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804202A (zh) 空调
CN205332467U (zh) 空调器及其风道组件
CN104596071A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105371365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247584A (zh) 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395988U (zh) 立式空调
CN108278695A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