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5566A -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5566A
CN110115566A CN201910272287.6A CN201910272287A CN110115566A CN 110115566 A CN110115566 A CN 110115566A CN 201910272287 A CN201910272287 A CN 201910272287A CN 110115566 A CN110115566 A CN 110115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ir
pulse condition
pulse
condition analy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22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渤
尉长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 Pul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 Pul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 Pul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 Pul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722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155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15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55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2954 priority patent/WO2020200274A1/zh
Priority to US17/600,841 priority patent/US2022025713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007Evaluating blood vessel condition, e.g. elasticity, compli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54Diagnosis based on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oriental medic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06Control using electric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诊脉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诊脉仪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腔体与壳体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囊朝向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控制气泵组件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控制方法包括先对第一气囊充气,再对第二气囊充气,从而使气囊组件产生较大范围的变形量以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并提高了舒适性和诊脉准确性。

Description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诊脉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被研发出来。其中,诊脉仪的研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医诊疗水平。诊脉仪通常在其壳体内设置一个气囊,气囊上设置传感器,通过对气囊进行充气/放气使其变形以便传感器与手腕接触或者脱离,进而使传感器与手腕接触时对脉象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传感器采集脉象信息,提高了获取脉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避免医生通过不准确的脉象信息对身体的健康状况作出错误的判定。
不过,对于手腕过细的人,诊脉仪的气囊充气后无法将传感器完全贴附地抵靠至腕部,对于手腕过粗的人,诊脉仪的气囊充气后使传感器对腕部产生较大的压力,造成手腕不适。也就是说,现有的诊脉仪存在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诊脉仪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的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诊脉仪,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泵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气泵,所述多个第一气泵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气泵至少用于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充气。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气泵,所述多个第二气泵中的每一个也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气泵用于加快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一个进出气口,每个所述进出气口通过三通阀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第一气泵连接,所述出气口与对应的第二气泵连接。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气泵为能够进行充气和放气的两用泵。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围绕所述腔体设置。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气囊组件配置有恢复单元,以便在放气的过程中加快所述第一气囊恢复至初始状态的速度。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弹性件;或者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以及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气囊之间的多个弹性件。
在上述诊脉仪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叠置的弧形弹性条。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容纳手腕的腔体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控制器能够控制气泵组件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通过这样的设置,每个气囊无需充过多的气体便能够使气囊组件产生较大的变形,具有较大的变形范围,并且第二气囊在充气后表面的曲率较小,能够与手腕实现良好贴合,并且手腕受力比较均匀,避免了仅有一个气囊的诊脉仪在气囊设置的变形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无法适用不同粗细手腕的问题以及在气囊设置的变形范围较大的情况下气囊在充气后表面的曲率较大造成手腕受力不均而影响诊脉传感器准确度和手腕舒适度的问题,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扩大了诊脉仪的适用范围,解决了现有诊脉仪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的问题。此外,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协同作用,能够使诊脉传感器以合适的力度抵靠至腕部的桡动脉测量区域,在保证脉象信息采集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气囊组件对手腕的夹持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气泵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气泵,每个第一气泵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少用于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充气。采用多个第一气泵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一一对应地连接,能够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同时进行充气,缩短了充气时间,提高了充气效率,优化了使用体验。
优选地,气泵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气泵,每个第二气泵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也一一对应地连接,第二气泵用于使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加快放气。通过多个第二气泵的设置,能够加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放气速度,在诊脉传感器获取脉象后能够使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快速地恢复至初始状态,便于手腕及时从腔体内移出,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诊脉仪的控制方法,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二气囊进行充气至诊脉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诊脉传感器采集所述手腕的脉象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依次将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同时放气。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依次放气。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放气后所述第一气囊的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囊的气压相同。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诊脉仪的控制方法,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第一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二气囊充气至第二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对所述第一气囊充气,使所述第二气囊的气压达到诊脉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诊脉传感器采集所述手腕的脉象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需要说明的是,该诊脉仪的控制方法具有前述诊脉仪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方案1、一种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气泵,所述多个第一气泵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气泵至少用于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充气。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气泵,所述多个第二气泵中的每一个也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气泵用于加快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一个进出气口,每个所述进出气口通过三通阀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第一气泵连接,所述出气口与对应的第二气泵连接。
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泵为能够进行充气和放气的两用泵。
方案6、根据方案4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围绕所述腔体设置。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
方案8、根据方案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配置有恢复单元,以便在放气的过程中加快所述第一气囊恢复至初始状态的速度。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弹性件;或者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以及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气囊之间的多个弹性件。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叠置的弧形弹性条。
方案11、一种诊脉仪的控制方法,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二气囊充气至诊脉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诊脉传感器采集所述手腕的脉象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依次将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
方案13、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同时放气。
方案14、根据方案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依次放气。
方案15、根据方案13或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放气后所述第一气囊的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囊的气压相同。
方案16、一种诊脉仪的控制方法,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第一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二气囊充气至第二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对所述第一气囊充气,使所述第二气囊的气压达到诊脉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诊脉传感器采集所述手腕的脉象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结构示意图一(气囊处于初始状态);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结构示意图二(气囊处于工作状态);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中气囊组件、气泵、电磁阀、气压传感器、三通、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中第一气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中第一气囊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诊脉仪在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控制下的第二气囊的压力-时间变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2、腔体;31、第一气囊;311、充气空腔;32、第二气囊;4、诊脉传感器;51、充气气泵;52、微型真空泵;53、气压传感器;54、三通;55、电磁阀;6、控制器;7、弧形弹性条;8、手腕;81、桡动脉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发明的诊脉仪中的第一气囊的个数为3个,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发明的诊脉仪中的第一气囊的个数可以是1个、2个、4个、5个或者更多个等。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突显本本发明的主旨。
参照图1至图3,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结构示意图一(气囊处于初始状态);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结构示意图二(气囊处于工作状态);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中气囊组件、气泵、电磁阀、气压传感器、三通、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诊脉仪包括壳体1,壳体1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手腕8的腔体2,在腔体2和壳体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气囊组件。诊脉仪还包括控制器6以及与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3个第一气囊31和1个第二气囊32,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如分别在气泵组件与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连通的管路中设置气压传感器53以便实时检测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内的气压。在第二气囊32朝向腔体2的一侧(即在图1示方位第二气囊32的下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4。控制器6能够控制气泵组件对3个第一气囊31和1个第二气囊32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需要说明的是,腔体2为随着气囊组件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的空间。壳体1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内径尺寸可以设置成50~100mm,外径尺寸可以设置成50~150mm,外径尺寸大于内径尺寸,壳体1的高度尺寸(即壳体1沿轴线方向的尺寸)可以设置成50~150mm。
具体而言,气泵组件包括4个第一气泵,如充气气泵51,每个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均通过三通54分别与一个充气气泵51和一个电磁阀55连接。控制器6与充气气泵51、气压传感器53、诊脉传感器4以及电磁阀55通信连接。在患者的手腕8伸入腔体2之后,通过控制器6控制连接至3个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按照特定的顺序工作,从而对3个第一气囊31分别进行充气,如控制器6控制连接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接下来控制连接至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然后控制连接至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从而使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以合适的压力抵靠至手腕8的表面,最后控制器6控制连接至第二气囊32的充气气泵51进行充气,使第二气囊32内的气压达到设定值,第二气囊32将诊脉传感器4以合适的压力压紧在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在诊脉传感器4采集完脉象信息之后,控制器6控制电磁阀55打开,从而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放气操作,使气囊组件恢复至初始状态(即充气之前的状态),以便患者的手腕8从腔体2中移出并为下次诊脉操作做好准备。
在壳体1的内壁和腔体2之间设置的气囊组件包括多个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31和一个第二气囊32,每个气囊无需充过多的气体便能够使气囊组件产生较大的变形,具有较大的变形范围,并且第二气囊在充气后表面的曲率较小,能够与手腕实现良好贴合,并且手腕受力比较均匀,避免了仅有一个气囊的诊脉仪在气囊设置的变形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无法适用不同粗细手腕的问题以及在气囊设置的变形范围较大的情况下气囊在充气后表面的曲率较大造成手腕受力不均而影响诊脉传感器准确度和手腕舒适度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扩大了诊脉仪的适用范围,解决了现有诊脉仪存在的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的问题。此外,可以通过控制器6控制气泵组件分步地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充气,使第一气囊31以合适的压力抵靠至手腕8的表面,以更为舒适的方式实现了手腕8的固定,优化了使用体验;并且使第二气囊32以合适的压力压紧在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极大地提高了诊脉传感器4采集脉搏信息的准确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气囊组件中第一气囊31的数量为3个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第一气囊31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4个、5个或者更多个等。并且,电磁阀55和充气气泵51通过三通与对应的第一气囊31或者第二气囊32连接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可以在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上均设置有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充气气泵51与进气口连接,电磁阀55与出气口连接;还可以是每个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上均设置一个用于进气和出气的进出气口,该进出气口通过电磁三通阀分别与充气气泵51和电磁阀55连接。控制器6控制电磁三通阀进行切换从而使进出气口与充气气泵51连通以便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或者使进出气口与大气接通以便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放气。另外,依次对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2、最内层的第三气囊33、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的方式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对3个第一气囊31同时充气至设定的气压值再对第二气囊32充气至设定的气压值,或者以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充气。充气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设定的气压曲线实时调整充气速度。当然,在放气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对第一气囊31、第二气囊32进行放气,也可以依次对第二气囊32、从内到外的第一气囊31按照气压曲线进行放气。此外,气泵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气泵,每个第一气泵与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一一对应地连接仅是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气泵组件仅包括一个第一气泵,第一气泵通过多通阀与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连接,通过控制多通阀的切换分别使第一气泵与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中的任一个连通。
继续参照图3,优选地,气泵组件包括4个第二气泵,如微型真空泵52。4个微型真空泵52分别与电磁阀55连接,电磁阀55和充气气泵51通过三通54与进出气口连接,并且微型真空泵52与控制器6通信连接。在诊脉传感器4采集完脉搏信息之后,控制器6控制电磁阀55打开,同时控制微型真空泵52开启,通过微型真空泵52向外抽气,从而加快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排气,使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快速恢复至初始状态,便于手腕8及时从腔体2内移出,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通过微型真空泵52使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在放气后其内部的气压均相同,如可以是将部分气体放出后使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内部保持一定的气压,也可以是将全部气体放出形成真空。使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在放气后其内部的气压均相同能够在充气时以相同的充气速度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提高了充气的平稳性,能够延长充气气泵51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气泵组件仅包括4个第一气泵,第一气泵为能够进行充气和放气的两用泵,两用泵与进出气口连接。在需要对手腕8进行固定时,控制器6控制两用泵对第一气囊31和/或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在诊脉传感器4采集完脉象信息之后,控制器6控制两用泵对第一气囊31和/或第二气囊32进行抽气。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减少气泵的数量,简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参照图4、图5并继续参照图1、图2,优选地,每个第一气囊31围绕腔体2设置。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气囊31为带状气囊,3个带状气囊围绕腔体2设置。在3个第一气囊31充气至设定压力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包裹在手腕8上,提高了第一气囊31对手腕8的固定效果以及舒适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囊31的宽度尺寸可以按照壳体1的高度尺寸放大或缩小20%的比例设置,也可以按照其他比例设置,或者设置成与壳体1的高度尺寸相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第一气囊31围绕腔体2设置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参照图1所示的方位在腔体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由外向内层叠设置多个第一气囊31和一个第二气囊32,上方的第二气囊32的下侧设置诊脉传感器4,第一气囊13也可以是首尾连接的环状气囊,环状气囊围绕腔体2设置,也可以以其他合适的方式设置等。
继续参照图4和图5,优选地,每个第一气囊31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311。如图4所示,第一气囊31包括密闭部分312,密闭部分312内从左向右分布有多个连通的方形的充气空腔311,密闭部分312的右端设置有与充气空腔311连通的进出气口313。
通过将第一气囊31设置成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311,在第一气囊31充气至设定压力值时,能够在第一气囊31达到设定的变形量的基础上增大第一气囊31与相邻物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手腕8和诊脉传感器4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手腕8被固定的舒适度以及诊脉传感器4的准确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充气空腔311为方形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充气空腔311的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如图5中所示的圆形或者其他合适的形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气囊32也可以设置成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优选地,气囊组件配置有恢复单元,以便在放气的过程中加快第一气囊31恢复至初始状态的速度。具体而言,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一气囊31与第一气囊31之间的3个弹性件,如弧形弹性条7,弧形弹性条7的两端叠置而形成一个环状弹性结构。两个弧形弹性条7分别设置在3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气囊31之间,另外一个弧形弹性条7设置在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之间。
在对第一气囊31充气的过程中,第一气囊31随着充入气体的增多,第一气囊31的变形量增大,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膨胀对最外层的弧形弹性条7产生朝向手腕8的压力而使弧形弹性条7产生变形,弧形弹性条7的两端反向滑动而使环状弹性结构的尺寸逐渐减小;最外层的弧形弹性条7同时挤压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膨胀而挤压中间层的弧形弹性条7使其产生变形而使其形成的环形结构的尺寸缩小;中间层的弧形弹性条7挤压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而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挤压最内层的弧形弹性条7,使最内层的弧形弹性条7抵靠至手腕8的表面,同时最内层的弧形弹性条7挤压第二气囊32,第二气囊32挤压诊脉传感器4,从而使诊脉传感器4抵靠至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
在诊脉传感器4采集完脉象信息之后,控制器6控制电磁阀55打开。在未设置微型真空泵52的情况下,3个弧形弹性条7的形变恢复而挤压第一气囊31使其内部的气体从电磁阀55排出,加快了第一气囊31的放气速度。在设置微型真空泵52的情况下,随着弧形弹性条7的形变恢复挤压第一气囊31促进气体排出的同时,微型真空泵52工作进行抽气,进一步加快了第一气囊31的排气。在对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和排气的过程中,弧形弹性条7两端叠置,弹性条变形前、变形过程中以及变形之后其形状始终保持环形结构不变,从而使手腕表面的受力保持一致,避免了手腕受力不均产生不适,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恢复单元的设置,能够加快第一气囊31恢复至初始状态,便于手腕及时从腔体内移出,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为两端叠置的弧形弹性条7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弹性件可以是两端固定连接的弹性圈,也可以是首尾连接的弹簧或者其他合适的弹性件等。此外,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之间以及设置于多个第一气囊31之间的多个弹性件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恢复单元可以仅包括设置在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与第二气囊32之间的弹性件或者以其他方式设置的弹性件等。
下面结合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对其控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参照图6并继续参照图1至图3,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诊脉仪的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诊脉仪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00、控制器控制气泵组件将第一气囊充气至夹持压力;S200、控制器控制气泵组件将第二气囊充气至诊脉压力;S300、控制器控制诊脉传感器采集手腕的脉象信息;S400、控制器控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放气。
具体而言,控制器6控制气泵组件先对3个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使其内部的气压达到设定的夹持压力,从而实现对手腕8的固定;然后控制器6控制气泵组件对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使其内部的气压达到设定的诊脉压力,接下来控制器6控制诊脉传感器4对手腕8的脉搏信息进行采集。通过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使多个第一气囊31通过充入不同量的气体达到不同的变形后以设定的夹持压力夹持固定不同粗细的手腕8,然后使第二气囊32充入适量的气体使第二气囊32达到设定的诊脉压力,从而使诊脉传感器4以合适的压力低开至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极大地提高了诊脉传感器4采集脉搏信息的准确性。
优选地,步骤S100具体包括:控制器6控制气泵组件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依次将每个第一气囊31充气至夹持压力。具体而言,气泵组件包括4个第一气泵,如充气气泵51,每个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均通过三通54分别与一个充气气泵51和一个电磁阀55连接。控制器6与充气气泵51、气压传感器53、诊脉传感器4以及电磁阀55通信连接。控制器6控制连接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接下来控制器6控制连接至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然后控制器6控制连接至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的充气气泵51工作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对应的气压传感器53实时检测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内的气压值,当气压值达到设定的气压值时停止对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从而使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以合适的压力抵靠至手腕8的表面。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够使第一气囊31在贴合至手腕8之后继续缓慢加压,在实现固定手腕8的基础上,提高了手腕8的舒适度。并且,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够使第二气囊32和诊脉传感器4准确地抵靠至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提高了传感器4的贴合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诊脉传感器4采集脉搏信息的准确性。
优选地,步骤S400具体包括:控制器6控制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同时放气。通过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实现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的快速排气,便于手腕8及时从腔体2内移出,提高了操作效率。
在一种替代性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400具体包括:控制器6控制第二气囊32、第一气囊31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依次放气。也就是说,控制器6先控制第二气囊32放气,然后控制最内层的第一气囊31放气,接下来控制中间层的第一气囊32放气,最后控制最外层的第一气囊31放气。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先对手腕8上与桡动脉血管81对应的区域进行减压,然后逐渐对手腕8的整个受压区域逐渐进行减压直至手腕8能够自由移出腔体2,避免了手腕8内部的血管内的血压骤变造成手腕8产生不适,优化了使用体验。
优选地,在放气过程中,可以按照设定的减压曲线进行放气减压,进一步提高舒适性,优化使用体验。如减压曲线为压力随时间阶段性减小的阶梯形曲线,分阶段进行放气减压;减压曲线也可以压力随时间连续减小的曲线,持续放气直至气压减小至设定值等。
优选地,放气后使第一气囊31的气压和第二气囊32的气压相同。如可以将第一腔31和第二气囊32中的部分气体放出,或者将第一腔31和第二气囊32中的气体全部放出并抽真空,从而使第一气囊31的气压和第二气囊32的气压相同。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充气时以相同的充气速度对第一气囊31和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提高了充气的平稳性,能够延长气泵组件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图7是本发明的诊脉仪在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控制下的第二气囊的压力-时间变化示意图。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诊脉仪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一气囊充气至第一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将所述第二气囊充气至第二设定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组对所述第一气囊充气,使所述第二气囊的气压达到诊脉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诊脉传感器采集所述手腕的脉象信息;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控制器6先控制充气气泵51对第一气囊31进行充气,在t1时刻停止对第一气囊31充气使第一气囊31达到第一设定压力第一气囊31部分刚好接触手腕8的表面;然后对第二气囊32进行充气,在t2时刻停止对第二气囊32充气使第二气囊32达到第二设定压力(如p1);从t2时刻到t3时刻不进行充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保持为p1;从t3时刻再次对第一气囊31充气并在t4时刻停止充气,通过第一气囊31挤压第二气囊32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从p1增大至p2;从t4时刻到t5时刻不充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保持为p2;从t5时刻到t6时刻,进一步对第一气囊31充气,通过第一气囊31挤压第二气囊32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从p2增大至p3(即诊脉压力);从t6时刻到t7时刻不进行充气,保持第二气囊32的气压为p3,并在此过程中控制诊脉传感器4采集手腕8的脉象信息;从t7时刻到t8时刻,控制第一气囊31放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从p3减小至p1;t8时刻到t9时刻,控制第二气囊32放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从p1减小至大气压。
先对第一气囊31充气,然后对第二气囊32充气,最后再对第一气囊31充气的控制方法,能够快速地使第二气囊32上的诊脉传感器4接触手腕8,在对第二气囊32充气过程中使诊脉传感器4比较准确地抵靠至手腕上对应于桡动脉血管81的位置,最后通过对第一气囊31再次充气,相对于第二气囊32,第一气囊31的体积较大,在充气气泵51以最小的充气速度充气的情况下,第一气囊31的体积变大速度较慢,从而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缓慢增大,进而使诊脉传感器4以较为平缓的压力变化方式抵靠至手腕上,提高了诊脉传感器4抵靠至手腕8上对应位置的精度,使诊脉传感器4采集的脉象信息更加准确。同时避免了手腕受到的压力增加过快而产生不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放气过程中,先对第一气囊31放气,再对第二气囊32放气,能够使手腕8受到的压力平缓变化,从而提高了手腕8的舒适性,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充气过程中,在对第二气囊32充气之后,在对第一气囊31进行两个阶段的充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达到诊脉压力,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场合,如充气过程中,在对第二气囊32充气之后,可以对第一气囊31进行一个阶段、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者更多个阶段充气使第二气囊32的气压诊脉压力。另外,如图7所示在充气过程中第二气囊32的气压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这样的气压变化形式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场合,如每一阶段第二气囊32的气压随时间的变化速度可以是变化的,如可以逐渐减小而形气压-时间变化曲线,也可以分阶段减小而形成气压-时间变化折线,或者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气压-时间变化形式等。当然,放气过程中第二气囊32的气压变化速度也可以随时间变化。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壳体内壁与腔体之间设置有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囊朝向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控制器能够控制气泵组件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诊脉仪还包括多个第一气泵和多个第二气泵,每个第一气泵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一一对应地连接,每个第二气泵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一一对应地连接,第一气泵用于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充气,第二气泵用于加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放气。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气泵实现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能够使气囊组件具有较大的变形范围,从而扩大了诊脉仪的适用范围。此外,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协同作用,能够使诊脉传感器以合适的力度抵靠至腕部的桡动脉测量区域,在保证脉象信息采集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对手腕的夹持舒适度。通过先对第一气囊进行充气至夹持压力实现对手腕的固定,然后对第二气囊进行充气至诊脉压力的控制方法,能够夹持固定不同粗细的手腕,同时提高了诊脉传感器采集脉搏信息的准确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诊脉仪包括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容纳手腕的腔体、设置于所述腔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气囊组件、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气囊组件连接的气泵组件,
所述气囊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囊和一个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分别配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囊朝向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诊脉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气泵组件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任一个单独进行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气泵,所述多个第一气泵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气泵至少用于对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充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气泵,所述多个第二气泵中的每一个也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气泵用于加快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放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一个进出气口,每个所述进出气口通过三通阀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上均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第一气泵连接,所述出气口与对应的第二气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泵为能够进行充气和放气的两用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围绕所述腔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气囊包括多个连通的充气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配置有恢复单元,以便在放气的过程中加快所述第一气囊恢复至初始状态的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弹性件;或者
所述恢复单元包括设置于最内层的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以及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气囊之间的多个弹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诊脉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叠置的弧形弹性条。
CN201910272287.6A 2019-04-04 2019-04-04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1155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2287.6A CN110115566A (zh) 2019-04-04 2019-04-04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20/082954 WO2020200274A1 (zh) 2019-04-04 2020-04-02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US17/600,841 US20220257133A1 (en) 2019-04-04 2020-04-02 Pulse diagnosis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2287.6A CN110115566A (zh) 2019-04-04 2019-04-04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5566A true CN110115566A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20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2287.6A Pending CN110115566A (zh) 2019-04-04 2019-04-04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1556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274A1 (zh) * 2019-04-04 2020-10-08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56376A (zh) * 2020-12-23 2021-04-16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诊脉设备诊脉的方法与设备
CN112674733A (zh) * 2020-12-23 2021-04-20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诊脉装置
CN113419346A (zh) * 2021-05-31 2021-09-2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头戴调节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3805A (ja) * 1998-05-07 1999-11-16 Omron Corp 生体圧迫装置
CN1689508A (zh) * 2004-04-26 2005-11-02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血压测定用带的卷绕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1112308A (zh) * 2006-07-27 2008-01-30 源星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脉动讯号分析仪
US20090124913A1 (en) * 2005-11-30 2009-05-14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Apparatus Enabling Accurat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CN202489940U (zh) * 2011-12-23 2012-10-17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脉象信息采集系统
CN202526159U (zh) * 2012-05-18 2012-11-14 朱传均 一种血压测量仪
US20130053708A1 (en) * 2011-08-29 2013-02-28 Welch Allyn, Inc. Blood pressure cuff
CN205031241U (zh) * 2015-10-13 2016-02-17 咸阳衡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血压测量系统的血压测量环
CN106361315A (zh) * 2016-09-22 2017-02-01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缠绕装夹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电子血压计
CN107802247A (zh) * 2017-12-12 2018-03-16 吉林大学 一种自动充气式脉象检测装置
CN210520955U (zh) * 2019-04-04 2020-05-15 博脉有限公司 诊脉仪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3805A (ja) * 1998-05-07 1999-11-16 Omron Corp 生体圧迫装置
CN1689508A (zh) * 2004-04-26 2005-11-02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血压测定用带的卷绕控制装置和方法
US20090124913A1 (en) * 2005-11-30 2009-05-14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Apparatus Enabling Accurat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CN101112308A (zh) * 2006-07-27 2008-01-30 源星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脉动讯号分析仪
US20130053708A1 (en) * 2011-08-29 2013-02-28 Welch Allyn, Inc. Blood pressure cuff
CN202489940U (zh) * 2011-12-23 2012-10-17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脉象信息采集系统
CN202526159U (zh) * 2012-05-18 2012-11-14 朱传均 一种血压测量仪
CN205031241U (zh) * 2015-10-13 2016-02-17 咸阳衡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血压测量系统的血压测量环
CN106361315A (zh) * 2016-09-22 2017-02-01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缠绕装夹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电子血压计
CN107802247A (zh) * 2017-12-12 2018-03-16 吉林大学 一种自动充气式脉象检测装置
CN210520955U (zh) * 2019-04-04 2020-05-15 博脉有限公司 诊脉仪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00274A1 (zh) * 2019-04-04 2020-10-08 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56376A (zh) * 2020-12-23 2021-04-16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诊脉设备诊脉的方法与设备
CN112674733A (zh) * 2020-12-23 2021-04-20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诊脉装置
CN112674733B (zh) * 2020-12-23 2023-08-22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诊脉装置
CN112656376B (zh) * 2020-12-23 2023-09-15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诊脉设备诊脉的方法与设备
CN113419346A (zh) * 2021-05-31 2021-09-2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头戴调节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5566A (zh)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AU752077B2 (en) Fast respons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US11484462B2 (en) Compression therapy device with multiple simultaneously active chambers
US7347811B2 (en) Heart assist device utilising aortic deformation
JP2015528335A (ja) 圧迫療法処置の部分として身体部位の寸法を決定する方法
JPH07503160A (ja) 心臓補助装置
WO2020200274A1 (zh)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A2349627A1 (en)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with pre-formed inflation bladder
CN110013233A (zh) 诊脉仪及其控制方法
CN211095865U (zh)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压力治疗袖带
CN210520955U (zh) 诊脉仪
CN210520956U (zh) 诊脉仪
CN107847390B (zh) 按摩机
AU2003277983A1 (en) Heart assist device utilising aortic deformation
JP7289557B1 (ja) 気体式マッサージ具および気体式マッサージ機
US20200129685A1 (en) Intra-aortic spiral balloon pump
CN213911265U (zh) 一种体外反搏加压系统
CN107847650B (zh) 用于控制生物机械心室-主动脉匹配的设备
TWM492741U (zh) 往復式加壓裝置
CN212592108U (zh) 一种可快速放气的血压测量装置
CN112206142A (zh) 一种体外反搏加压系统
CN115245454A (zh) 一种高压储气体外反搏气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