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5109A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15109A
CN110115109A CN201780080499.3A CN201780080499A CN110115109A CN 110115109 A CN110115109 A CN 110115109A CN 201780080499 A CN201780080499 A CN 201780080499A CN 110115109 A CN110115109 A CN 110115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escence unit
layer
electrode
charge generation
gener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04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15109B (zh
Inventor
田中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yang Hongwei New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miote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miotec Inc filed Critical Lumiote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115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5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15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15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6Electr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具备发光单元,在最接近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层中,把由下述的式(1)算出的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INT(λ))达到极大的波长设为极大发光波长(λmax),把所述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时,满足nEML>nETL的关系,PINT(λ)=P(λ)×V(λ)…(1)其中,PINT(λ)为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λ)为发光强度,V(λ)为光谱光视效率,都是波长λ的函数。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具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6年12月27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6-25430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下也简称为“有机EL器件”)是在相对的阴极与阳极之间具有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的自发光型器件。有机EL器件中,在向阴极与阳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利用从阴极侧注入发光层的电子与从阳极侧注入发光层的空穴(孔)在发光层内复合而产生的激子(exciton)进行发光。
作为实现了高亮度且长寿命的有机EL器件,已知一种将包含至少一层发光层的发光单元作为一个单位,在多个发光单元之间配置有电绝缘性的电荷产生层的多光子激发结构的器件(以下简称为“MPE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MPE器件中,在向阴极与阳极之间施加电压时,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阴极侧和阳极侧转移。由此,MPE器件向夹着电荷产生层位于阴极侧的一个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向夹着电荷产生层位于阳极侧的其他发光单元注入电子。在这种MPE器件中,由于能在保持相同电流量的状态下同时得到从多个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所以能够得到相当于发光单元的个数的倍数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
可是,在MPE器件中,由于配置在光取出侧的透光性电极的折射率比玻璃基板的折射率高0.4~0.5左右,所以在MPE器件的内部生成的光的大部分因全反射而被封入器件内部,难以将足够的光取出到外部。此外,在配置于光取出侧的相反侧的光反射性电极中,在MPE器件的内部生成的光与构成光反射性电极的金属的表面自由电子发生共鸣,而损失一部分能量(等离子体损失),因而能取出到外部的光量减少。由于存在这种负面因素,所以在MPE器件中,现状是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仍然未达到良好水平。
这也是有机EL器件的普遍问题。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机EL器件,已知一种有机EL器件,其通过在配置于光取出侧的透光性电极与玻璃基板之间插入多个功能层,从而缓和透光性电极与玻璃基板之间存在的折射率之差,从而能提高向外部取出光的光取出效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此外,已知一种有机EL器件,其通过在与光反射性电极邻接的位置配置具有低折射率的多个电子传输层,从而避免等离子体损失,来提高向外部取出光的光取出效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可是,由于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有机EL器件不得不追加性质不同的多个功能层,所以有机EL器件的性能最佳化、制造工艺等的调整反而烦杂化,难以适用到量产工艺,此外,还会带来制造成本的增加。此外,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有机EL器件旨在提高由一个发光单元构成的单个单元器件的光取出效率,尚未确立能充分改善具有多个发光单元的MPE器件的光取出效率的合适的方法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728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86616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表2014-50204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具备能用于量产工艺的简易功能结构,且以通用的方式提高光取出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具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的各方式。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电极与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电极之间至少具备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含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在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中,把由下述的式(1)算出的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INT(λ))达到极大的波长设为极大发光波长(λmax),把所述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时,满足nEML>nETL的关系,
PINT(λ)=P(λ)×V(λ)…(1)
其中,PINT(λ)为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λ)为发光强度,V(λ)为光谱光视效率,都是波长λ的函数。
(2)在所述(1)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和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
(3)在所述(1)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和释放白色光的第四发光部。
(4)在所述(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nEML与所述nETL之差(nEML-nETL)为0.01~0.10。
(5)在所述(1)~(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
(6)在所述(1)~(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所述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在25质量%以上。
(7)在所述(6)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在50质量%以上。
(8)在所述(1)~(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电子传输层由与所述发光层邻接设置的第一电子传输层,以及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与所述发光层相反侧邻接设置的第二电子传输层构成,把由所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1,把所述第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2时,满足nEML<nETL1且nETL1>nETL2的关系。
(9)在所述(1)~(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并且具有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夹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的结构。
(10)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红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释放绿色磷光的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1)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2)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一发光单元;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3)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4)在所述(10)~(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2Ω·cm以上。
(15)在所述(14)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5Ω·cm以上。
(16)在所述(10)~(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的一种成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三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17)在所述(10)~(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在所述吸电子性物质与所述供电子性物质的界面处,与所述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伴的反应所产生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三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18)在所述(10)~(1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或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包含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19)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20)在所述(9)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21)在所述(19)或(20)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2Ω·cm以上。
(22)在所述(21)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5Ω·cm以上。
(23)在所述(19)或(20)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的一种成分为金属氧化物,所述金属氧化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朝向所述第一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24)在所述(19)或(20)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在所述吸电子性物质与所述供电子性物质的界面处,与所述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伴的反应所产生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25)在所述(19)~(2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包含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
(化学式2)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26)在所述(1)~(2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电极由银构成。
(27)一种照明装置,包括所述(1)~(2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8)在所述(27)记载的照明装置的基础上,基底基板和密封基板由柔性基板构成而具有柔性。
(2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1)~(2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0)在所述(29)记载的显示装置的基础上,基底基板和密封基板由柔性基板构成而具有柔性。
按照上述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在发光层内生成的光的取出效率得到提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具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一例的断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另一例的断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另一例的断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图9是表示在参考例1中,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薄膜的折射率,以及含有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薄膜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参考例2中,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薄膜的折射率,以及含有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薄膜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3和比较例3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1是表示比较例3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实施例4和比较例4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25是表示比较例4中的有机EL器件的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具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另外,为了进一步便于理解发明的宗旨,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特征点,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有时将特征部分放大表示,各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等并不局限于和实际相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的材料、尺寸等仅是一例,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此,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来实施。
(有机EL器件)
(第一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10如图1所示,在基板11的一个面11a上且在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之间具备发光单元14。即,有机EL器件10形成为第二电极13、空穴传输层15、发光层16、电子传输层17和第一电极12依次层叠在基板11的一个面11a上的层叠结构。
发光单元14由空穴传输层15、发光层16和电子传输层17构成。
第一电极12是有机EL器件10的阴极。第一电极12通常优选使用功函数小的金属或其合金、金属氧化物等。例如可以使用诸如锂(Li)等碱金属、镁(Mg)和钙(Ca)等碱土金属、铕(Eu)等稀土金属的金属单体,或者包含上述的金属和铝(Al)、银(Ag)、铟(In)等的合金。
此外,第一电极12例如也可以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70171号”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02175号”所记载的那样,在第一电极12与发光单元14的界面设置进行了金属掺杂的有机层。此时,第一电极12采用导电性材料即可,其功函数等的性质没有特别限制。
此外,例如也可以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33262号”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82774号”所记载的那样,与第一电极12接触的有机层由含有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中的至少一种以上金属离子的有机金属配合物构成。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有机金属配合物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在真空中还原为金属时得到的金属,例如铝(Al)、锆(Zr)、钛(Ti)、硅(Si)等(热还原性)金属用于第一电极12,或者将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用于第一电极12。其中,考虑到容易蒸镀、光反射率高、化学稳定性等,特别优选通常作为布线电极被广泛采用的Al。
第二电极13是有机EL器件10的阳极。第二电极1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在从所述第二电极13侧取出光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ITO(铟锡氧化物)、IZO(铟锌氧化物)等透明导电材料。
此外,第二电极13例如采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32567号”记载的方法,利用不损伤有机膜的溅射法进行ITO的成膜。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电子注入层采用上述“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70171号”公开的进行了金属掺杂的有机层,从而第一电极12还可以采用上述的ITO和IZO等透明导电材料。
此外,与通常的有机EL器件的情况相反,通过第二电极13采用金属材料、第一电极12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从而也能从第一电极12侧取出光。此外,关于成膜的顺序,并非必须从第二电极13侧开始成膜,也可以从第一电极12侧开始成膜。
发光单元14能够与以往公知的有机EL器件同样地采用各种结构,只要包含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就可以具有任何层叠结构。例如,可以在发光层16的第一电极12侧配置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止层等。此外,可以在发光层16的第二电极13侧配置空穴注入层、电子阻止层等。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14具有在第一电极12与空穴传输层15之间,从第一电极12侧依次层叠电子传输层17和发光层16的结构。
发光层16具有从红色发光部、绿色发光部、蓝色发光部和白色发光部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发光部,所述红色发光部释放红色光,所述绿色发光部释放绿色光,所述蓝色发光部释放蓝色光,所述白色发光部释放白色光。
图1例示了发光层16具有从释放红色光的红色发光部、释放绿色光的绿色发光部、释放蓝色光的蓝色发光部和释放白色光的白色发光部构成的群中选择的任意一种发光部的情况。
构成发光层16的各发光部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包含作为主成分的主体材料和作为少量成分的客体材料,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白色光的发光特别是起因于客体材料的性质。
客体材料也称为掺杂材料,将荧光发光应用于所述客体材料的材料通常称为荧光发光材料,由所述荧光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称为荧光发光层。另一方面,将磷光发光应用于客体材料的材料通常称为磷光发光材料,由所述磷光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称为磷光发光层。
其中,在磷光发光层中,除了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产生的75%的三重态激子以外,还可以使用通过来自单重态激子的能量转移而生成的25%的三重态激子,所以理论上可以得到100%的内量子效率。即,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产生的激子不在发光层内产生热失活等就转换为光。实际上,在包含铱和铂等重原子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中,因器件结构的最佳化等而实现接近100%的内量子效率。
磷光发光层的客体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红色磷光发光层可以使用Ir(piq)3和Ir(btpy)3等红色磷光发光材料。另一方面,绿色磷光发光层可以使用Ir(ppy)3等绿色磷光发光材料。另一方面,蓝色磷光发光层可以使用Ir(Fppy)3等蓝色磷光发光材料。另一方面,白色发光层通过在[0026]所示的主体材料中分别以适当比例混合红色磷光发光材料、绿色磷光发光材料、蓝色磷光发光材料,从而能够混色发光,可以得到白色发光。
磷光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可以使用电子传输性的材料、孔传输性的材料、或两者混合的材料等。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4,4’-双咔唑基联苯(CBP)和2,9-二甲基-4,7-二苯基-9,10-菲罗啉(BCP)等。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提高器件寿命以及实现高显色性等角度考虑,优选蓝色发光层的客体材料使用蓝色荧光发光材料。蓝色荧光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国际公开第2012/053216号公报”的段落[0052]~[0061]记载的蓝色荧光发光材料。此外,客体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苯乙烯胺化合物、荧蒽化合物、氨基芘化合物、硼配合物等。此外,从包含蓝色荧光发光层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优选包含延迟荧光成分。
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17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构成电子传输层17的电子传输性物质优选有机EL器件通常采用的电子传输性物质之中的具有相对较深的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Orbital: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具体而言,优选至少具有大致6.0eV以上的HOMO能级的电子传输性物质。
电子传输层17优选含有喹啉配合物,所述喹啉配合物包含锂(Li)或钙(Ca)。
如图9和图10所示,与典型的电子传输层材料相比,上述的喹啉配合物具有更低的折射率。通常两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有机层的折射率由与混合比对应的两种材料的合成折射率决定。因此,通过将上述的喹啉配合物与电子传输层17混合,从而可以使电子传输层17低折射率化。包含喹啉配合物的电子传输层17可以对应于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与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电子传输层17相比,使折射率降低0.05~0.10左右。
此外,由于喹啉配合物是金属配合物,所以即使包含于电子传输层17,也不会使电子传输层17的电子传输性能大幅降低。
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例如可以列举8-羟基喹啉-锂等。
包含Ca的喹啉配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双(5-氯-8-羟基喹啉)钙等。
上述的喹啉配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优选电子传输层17中的包含Li或Ca的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在25质量%以上,更优选在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在50质量%以上。
电子传输层17中的包含Li或Ca的喹啉配合物尽管如[0027]所记载的那样,能够对应于其含量来实现电子传输层17的低折射率化,但是如果在25质量%以上,则可以使电子传输层17的折射率进一步大幅降低。
在设置电子注入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从第一电极12或者电子传输层注入电子的注入效率,将电子注入层插入第一电极12与电子传输层17之间,或者插入空穴传输层15与位于第二电极13侧的电子传输层之间。通常,空穴注入层使用具有与电子传输层相同性质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另外,有时也把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统称为电子传输层。
在设置空穴传输层的情况下,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空穴传输层由以往公知的空穴传输性物质构成。例如,空穴传输层优选电离势小于5.7eV,且具有空穴传输性、即供电子性的有机化合物(供电子性物质)。
在设置空穴注入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从第二电极13或者空穴传输层15注入空穴的注入效率,将空穴注入层插入第二电极13与空穴传输层15之间。通常,空穴注入层使用具有与空穴传输层15相同性质的供电子性物质。另外,有时将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统称为空穴传输层。
构成发光单元14的各层的成膜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和旋涂法等。此外,上述的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止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等所采用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材料。
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机EL器件10,在最接近第一电极12的发光单元、即发光单元14的发光层16中,将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16的折射率设为nEML、将电子传输层17的折射率设为nETL、将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薄膜的折射率设为nETM时,满足nETM>nEML>nETL的关系。
在此,极大发光波长(λmax)是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INT(λ))达到极大的波长。此外,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INT(λ))由下述的式(1)算出。
PINT(λ)=P(λ)×V(λ)…(1)
(其中,PINT(λ)为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λ)为发光强度,V(λ)为光谱光视效率,都是(发光)波长λ的函数)
由此,发光层16与电子传输层17的界面处的临界角变小,在发光层16与电子传输层17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全反射。由此,到达第一电极12(阴极)侧的光变少,在第一电极12(阴极)中可以抑制等离子体损失导致的效率降低。其结果,可以提高在发光层16内生成的光的取出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发光层16的折射率nEML和电子传输层17的折射率nETL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采用了使用公知的测定装置的方法。测定装置例如采用薄膜特性测定装置(商品名:n&k analyzer 1700-RT型,n&k tecnology公司制造)等。
此外,优选上述发光层16的折射率nEML与上述电子传输层17的折射率nETL之差(nEML-nETL)为0.01~0.10。
由此,发光层16与电子传输层17的界面处的临界角变小,在发光层16与电子传输层17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全反射。由此,到达第一电极12(阴极)侧的光变少,其结果,可以在第一电极12(阴极)中抑制由等离子体损失导致的效率降低。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10由于光的取出效率优异,所以例如能够良好地用作一般照明等照明装置的光源。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发光层16具有一种发光部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发光层16也可以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以及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此外,如图3所示,发光层16也可以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以及释放白色光的第四发光部16D。
关于第一发光部16A~第四发光部16D,各发光部的排列顺序可以是任意的排列,此外,为了得到与各发光颜色相配合的适当的干涉效果,针对各发光部,可以将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止层的膜厚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厚度。
如此,在发光层16具有多个发光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各个发光层释放的光的混色,在相邻的发光部彼此之间设有被称为岸堤件(bank)的隔壁(省略图示),以及层叠在该隔壁之上的被称为肋的隔壁(省略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在图4中,对于和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20如图4所示,在基板11的一个面11a上且在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之间具备发光单元14。即,有机EL器件10形成为第二电极13、空穴传输层15、发光层16、电子传输层17和第一电极12依次层叠在基板11的一个面11a上的层叠结构。
发光单元14由空穴传输层15、发光层16和电子传输层17构成。此外,电子传输层17由第一电子传输层21和第二电子传输层22构成。而且,发光层16、第一电子传输层21和第二电子传输层22从空穴传输层15侧依次层叠。即,第一电子传输层21邻接设置在发光层16的与空穴传输层15相反侧。此外,第二电子传输层22邻接设置在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与发光层16相反侧。
第一电子传输层21和第二电子传输层22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传输层17同样的结构。
有机EL器件20采用如下的结构:当把由上述的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16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折射率设为nETL1,把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折射率设为nETL2时,满足nEML<nETL1且nETL1>nETL2的关系。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层16的折射率,从而发光层16与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界面处的临界角消失,在发光层16与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界面处不会发生全反射。由此,全部的光到达第一电子传输层21。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折射率小于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折射率,从而第一电子传输层21与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界面处的临界角变小,在第一电子传输层21与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全反射。由此,到达第一电极12(阴极)侧的光变少,其结果,在第一电极12(阴极)中可以抑制由等离子体损失导致的效率降低。具体而言,例如为了改善器件效率而在第一电子传输层21配置具有空穴阻止功能的电子传输层的情况下,由于有机EL器件10在结构上需要配置具有空穴阻止功能且折射率低于发光层16的折射率的材料,因此材料选择的范围非常狭窄。另一方面,按照有机EL器件20的结构,例如即使在将空穴阻止功能良好而折射率高于发光层16的电子传输材料活用作第一电子传输层21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折射率低于第一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从而也能够得到与有机EL器件10的结构同样的效果。其结果,可以提高在发光层16内生成的光的取出效率。
优选发光层16的折射率nEML与第二电子传输层22的折射率nETL2之差(nEML-nETL2)为0.01~0.10。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20由于光的取出效率优异,所以例如可以良好地用作一般照明等照明装置的光源。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发光层16具有一种发光部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发光层16也可以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以及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参照图2)。此外,发光层16也可以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以及释放白色光的第四发光部16D(参照图3)。
关于第一发光部16A~第四发光部16D,各发光部的排列顺序可以是任意的排列,此外,为了得到与各发光颜色相配合的适当的干涉效果,针对各发光部,可以将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止层的膜厚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厚度。
如此,在发光层16具有多个发光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从各个发光层释放的光的混色,在相邻的发光部彼此之间设置被称为岸堤件(bank)的隔壁(省略图示),以及层叠在该隔壁之上的被称为肋的隔壁(省略图示)。
(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如图5所示,在基板31的一个面31a上且在第一电极32与第二电极33之间具有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有机EL器件30具有在第一发光单元34与第二发光单元35之间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40,并在第二发光单元35与第三发光单元36之间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41层叠的结构。即,所述有机EL器件30具有第二电极33、第三发光单元36、第二电荷产生层41、第二发光单元35、第一电荷产生层40、第一发光单元34和第一电极32依次层叠的MPE结构。
第一发光单元34由发光层42、电子传输层43和空穴传输层37构成。此外,空穴传输层37、发光层42和电子传输层43从第一电荷产生层40侧依次层叠。
第二发光单元35由发光层44、电子传输层45和空穴传输层38构成。此外,空穴传输层38、发光层44、电子传输层45从第二电荷产生层41侧依次层叠。
第三发光单元36由发光层46、电子传输层47和空穴传输层39构成。此外,空穴传输层39、发光层46、电子传输层47从第二电极33侧依次层叠。
基板31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板11同样的基板。
第一电极32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12同样的电极。
第二电极33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13同样的电极。
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单元14同样,可以与以往公知的有机EL器件同样地采用各种结构,只要包含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则可以具有任何层叠结构。例如,可以在发光层42、发光层44和发光层46的第一电极32侧配置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止层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发光层42、发光层44和发光层46的第二电极33侧配置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阻止层等。
发光层42、发光层44和发光层46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层16同样的结构。
电子传输层43、电子传输层45和电子传输层47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传输层17同样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中,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由红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35所含的发光层44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三发光单元36所含的发光层46由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
此外,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35所含的发光层44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三发光单元36所含的发光层46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也可以是由红色磷光物质和绿色磷光物质的混合层构成的发光层。
此外,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35所含的发光层44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三发光单元36所含的发光层46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35所含的发光层44也可以是由红色磷光物质和绿色磷光物质的混合层构成的发光层。
此外,例如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35所含的发光层44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三发光单元36所含的发光层46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一发光单元34所含的发光层42和第三发光单元36所含的发光层46也可以是由红色磷光物质和绿色磷光物质的混合层构成的发光层。
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优选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在1.0×102Ω·cm以上,更优选在1.0×105Ω·cm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其一种成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这种情况下,在向第一电极32与第二电极33之间施加电压时,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第一电极32侧和第二电极33侧转移。由此,有机EL器件30向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41位于第一电极32侧的第二发光单元35、以及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40位于第一电极32侧的第一发光单元34注入空穴。而且,有机EL器件30向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41位于第二电极33侧的第三发光单元36、以及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40位于第二电极33侧的第二发光单元35注入电子。由此,能在保持相同电流量的状态下同时得到从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发出的光。因此,能够得到将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的发光效率相加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
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也可以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这种情况下,在向第一电极32与第二电极33之间施加电压时,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第一电极32侧和第二电极33侧转移。由此,有机EL器件30向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41位于第一电极32侧的第二发光单元35、以及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40位于第一电极32侧的第一发光单元34注入空穴。而且,有机EL器件30向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41位于第二电极33侧的第三发光单元36、以及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40位于第二电极33侧的第二发光单元35注入电子。由此,能在保持相同电流量的状态下同时得到从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发出的光。因此,能够得到将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的发光效率相加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
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的材料例如采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72860号记载的材料。其中,优选段落[0019]~[0021]记载的材料。此外,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的材料采用“国际公开2010/113493号”的段落[0023]~[0026]记载的材料。其中,特别是段落[0059]记载的强吸电子性物质(HATCN6)是近年来经常用于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的材料。
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40和第二电荷产生层41的材料优选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另外,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中,记载为R的取代基为CN(氰基)的情况下,相当于上述的HATCN6。
(化学式3)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机EL器件30中,通过第一发光单元34、第二发光单元35和第三发光单元36发光,可以得到白色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中,优选得到与“JIS Z 9112”规定的色度范围内的白炽灯色(L)和暖白色(WW)中的任意光色相符的白色光。此外,优选得到与昼光色(D)、昼白色(N)和白色(W)中的任意光色相符的白色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中,优选得到一般显色指数(Ra)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的白色光。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在覆盖广泛的色温范围的同时,能够得到高显色性。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30例如能良好地用作一般照明等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光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第一发光单元34的电子传输层43、45、47由一层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电子传输层43、45、47也可以是两层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如图6所示,在基板51的一个面51a上且在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53之间具有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并且具有在第一发光单元54与第二发光单元55之间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60层叠的结构。即,所述有机EL器件50具有第二电极53、第二发光单元55、第一电荷产生层60、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一电极52依次层叠的MPE结构。
第一发光单元54由发光层62、电子传输层63和空穴传输层67构成。此外,空穴传输层67、发光层62和电子传输层63从第一电荷产生层60侧依次层叠。
第二发光单元55由发光层64、电子传输层65和空穴传输层68构成。此外,空穴传输层68、发光层64和电子传输层65从第二电极53侧依次层叠。
基板51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板11同样的基板。
第一电极52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12同样的电极。
第二电极53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13同样的电极。
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单元14同样,可以与以往公知的有机EL器件同样地采用各种结构,只要包含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则可以具有任何层叠结构。例如,可以在发光层62和发光层64的第一电极52侧配置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止层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发光层62和发光层64的第二电极53侧配置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阻止层等。
发光层62和发光层64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层16同样的结构。
电子传输层63和电子传输层65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传输层17同样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中,例如第一发光单元54所含的发光层62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55所含的发光层64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一发光单元54所含的发光层62也可以是由红色磷光物质和绿色磷光物质的混合层构成的发光层。
此外,例如第一发光单元54所含的发光层62由蓝色荧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55所含的发光层64由红色磷光发光层和绿色磷光发光层构成。第二发光单元55所含的发光层64也可以是由红色磷光物质和绿色磷光物质的混合层构成的发光层。
第一电荷产生层60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优选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在1.0×102Ω·cm以上,更优选在1.0×105Ω·cm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电荷产生层60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其一种成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这种情况下,在向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53之间施加电压时,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第一电极52侧和第二电极53侧转移。由此,有机EL器件50向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60位于第一电极52侧的第一发光单元54注入空穴。而且,有机EL器件50向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60位于第二电极53侧的第二发光单元55注入电子。而且,能在保持相同电流量的状态下同时得到从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发出的光。因此,能够得到将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的发光效率相加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
第一电荷产生层60也可以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这种情况下,在向第一电极52与第二电极53之间施加电压时,在吸电子性物质与供电子性物质的界面处,与所述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伴的反应所产生的电荷,分别朝向第一电极52侧和第二电极53侧转移。由此,有机EL器件50向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60位于第一电极52侧的第一发光单元54注入空穴。而且,有机EL器件50向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60位于第二电极53侧的第二发光单元55注入电子。由此,能在保持相同电流量的状态下同时得到从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发出的光。因此,能够得到将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的发光效率相加的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
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60的材料例如采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72860号记载的材料。其中,优选段落[0019]~[0021]记载的材料。此外,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60的材料采用“国际公开2010/113493号”的段落[0023]~[0026]记载的材料。其中,特别是段落[0059]记载的强吸电子性物质(HATCN6)是近年来经常用于第一电荷产生层60的材料。
构成第一电荷产生层60的材料优选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另外,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中,记载为R的取代基为CN(氰基)的情况下,相当于上述的HATCN6。
(化学式4)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有机EL器件50中,通过第一发光单元54和第二发光单元55发光,可以得到白色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中,优选得到与“JIS Z 9112”规定的色度范围内的昼光色(D)、昼白色(N)和白色(W)中的任意光色相符的白色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中,优选得到一般显色指数(Ra)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的白色光。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在覆盖宽广色温范围的同时,能够得到高显色性。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50例如能良好地用作一般照明等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光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第一发光单元54的电子传输层63、构成第二发光单元55的电子传输层65由一层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电子传输层63、65也可以是两层结构。
(照明装置)
说明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断面图。此外,在此表示了适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一例,但是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并非必须限定于这种结构,可以适当施加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例如具备上述任意的有机EL器件10、20、30、50作为光源。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为了使有机EL器件10、20、30、50均匀发光,在玻璃基板110上的周围的边或顶点的位置,形成有多个阳极端子电极111和阴极端子电极(省略图示)。另外,为了降低布线电阻,在阳极端子电极111的整个表面和阴极端子电极的整个表面覆盖有焊料(底层焊料)。而且,利用阳极端子电极111和阴极端子电极,从玻璃基板110上的周围的边或顶点的位置向有机EL器件10、20、30、50均匀地供给电流。例如,为了向形成为四边形的有机EL器件10、20、30、50均匀地供给电流,在各边上具备阳极端子电极111,在各顶点上具备阴极端子电极。此外,例如在跨越包含顶点的两条边的L形的周围具备阳极端子电极111,在各条边的中央部具备阴极端子电极。
此外,为了防止氧和水等导致有机EL器件10、20、30、50的性能劣化,在玻璃基板110上以覆盖有机EL器件10、20、30、50的方式配置有密封基板113。密封基板113隔着周围的密封件114设置在玻璃基板110上。在密封基板113与有机EL器件10、20、30、50之间,保有一定的间隙115。所述间隙115中填充有吸湿剂。例如也可以取代吸湿剂,而是填充诸如氮气的非活性气体和硅油等。此外,还可以填充分散有吸湿剂的凝胶状的树脂。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玻璃基板110作为形成器件的基底基板,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塑料、金属和陶瓷等材料作为基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玻璃基板和塑料基板等作为密封基板113。在基底基板和密封基板使用塑料基板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具有柔性。
此外,密封件114可以使用透氧率和透水率低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热固性树脂、激光玻璃料(frit)等。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器件10、20、30、50的光提取面侧具备用于提高发光效率的光学薄膜。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所采用的光学薄膜用于在维持显色性的同时,改善发光效率。
通常认为有机EL器件在折射率比空气高(折射率为1.6~2.1左右)的发光层的内部发光,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之中,只有15%~20%左右的光被取出。这是因为,以临界角以上的角度入射界面的光引起全反射,不能取出到器件外部。具体而言,光在透明电极或发光层与透明基板之间引起全反射,光在透明电极或发光层中进行波导,其结果,光向器件侧面方向逃逸。
作为提高所述光的取出效率的手法,例如有:在透明基板的表面形成凹凸,来防止在透明基板与空气界面处发生全反射的方法(例如参照“美国专利第4,774,435号说明书”);通过使基板带有聚光性而提高效率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314795号”);在器件的侧面等形成反射面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220394号”);在基板与发光体之间导入具有中间的折射率的平坦层,来形成反射防止膜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2-172691号”);在基板与发光体之间导入折射率比基板低的平坦层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02827号”);以及在基板、透明电极层和发光层的任意的层之间(包含基板与外界之间)形成衍射光栅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83751号”)等。
另外,在照明装置100中,为了提高上述的显色性,可以形成为在上述光学薄膜的表面进一步设置微透镜阵列等的结构,或与聚光片组合。由此,通过向特定方向、例如相对于器件发光面向正面方向聚光,能提高特定方向上的亮度。而且,为了控制从有机EL器件射出光的光出射角,也可以将光扩散薄膜和聚光片一并使用。这种光扩散薄膜例如可以使用KIMOTO公司制造的光扩散薄膜(LIGHT-UP)等。
另外,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具体而言,本发明能将上述的得到白色光的有机EL器件10、20、30、50例如良好地用作一般照明等照明装置100的光源。另一方面,本发明不限于将有机EL器件10、20、30、50用于照明装置100的光源的情况,例如可以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等各种用途。
(显示装置)
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断面图。在图8中,针对与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此表示了适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例,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并非必须限定于这种结构,可以适当施加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例如如上所述,具备有机EL器件10作为光源,所述有机EL器件10的发光层16具备第一发光部16A、第二发光部16B和第三发光部16C。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为顶发射型且为有源矩阵型。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具备TFT基板300、有机EL器件400、彩色滤光片500和密封基板600。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形成为TFT基板300、有机EL器件400、彩色滤光片500和密封基板600依次层叠的层叠结构。
TFT基板300包括:基底基板310;TFT器件320,设置于基底基板310的一个面310a;以及作为平坦化膜层(保护层)的绝缘层330,以覆盖TFT器件320的方式设置在基底基板310的一个面310a上。
基底基板310例如可以列举玻璃基板、由塑料构成的柔性基板等。
TFT器件320包括:源极321;漏极322;栅极323;形成在栅极323上的栅极绝缘层324;以及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24上方且与源极321和漏极322接触的通道区域。
有机EL器件400形成为与有机EL器件10同样的结构。
有机EL器件400的发光层16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以及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
在第一发光部16A与第二发光部16B之间、第二发光部16B与第三发光部16C之间以及第三发光部16C与第一发光部16A之间,设有第一隔壁(岸堤件(bank))410以及层叠在第一隔壁410上方的第二隔壁(肋)420。
第一隔壁410设在绝缘层330上。第一隔壁410朝向远离绝缘层330的方向具有锥状。第一隔壁410随着远离绝缘层330而宽度逐渐变窄。
第二隔壁420设在第一隔壁410上。第二隔壁420朝向远离第一隔壁410的方向具有倒锥状。第二隔壁420随着远离第一隔壁410而宽度逐渐变宽。
第一隔壁410和第二隔壁420由绝缘体构成。构成第一隔壁410和第二隔壁420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含氟树脂。含氟树脂所含的氟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偏二氟乙烯、氟乙烯、三氟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含氟树脂所含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酚醛-热塑性酚醛树脂、聚乙烯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以及将它们组合而成的树脂。
第一发光部16A、第二发光部16B和第三发光部16C分别隔着空穴传输层15设置在第二电极13上,第二电极13形成在TFT器件320的绝缘层330上。
第二电极13与TFT器件320的漏极322连接。
彩色滤光片500设置在有机EL器件400的第一电极12上。
彩色滤光片500包括:与第一发光部16A对应的第一彩色滤光片510;与第二发光部16B对应的第二彩色滤光片520;以及与第三发光部16C对应的第三彩色滤光片530。
第一彩色滤光片510为红色滤光片,与第一发光部16A相对配置。
第二彩色滤光片520为绿色滤光片,与第二发光部16B相对配置。
第三彩色滤光片530为蓝色滤光片,与第三发光部16C相对配置。
密封基板600例如可以列举玻璃基板、由塑料构成的柔性基板等。在基底基板310和密封基板600使用塑料时,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具有柔性(可弯曲性)。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有机EL器件400的发光层16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以及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发光层16也可以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16A、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16B、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16C和释放白色光的第四发光部16D。另外,在与第四发光部16D对应的位置,未配置任何彩色滤光片。
另外,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具体而言,本发明能将上述的得到白色光的有机EL器件10例如良好地用作显示装置200的光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参考例1)
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ETM1构成、且厚度为40nm的参考例1-1的薄膜。
此外,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构成、且厚度为40nm的参考例1-2的薄膜。另外,所述薄膜中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含量按照质量比为50:50。
使用薄膜特性测定装置(商品名:n&k analyzer 1700-RT型,n&k tecnology公司制造),测量参考例1-1的薄膜及参考例1-2的薄膜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并以所述测量结果为基础,分别算出参考例1-1的薄膜和参考例1-2的薄膜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9中。此外,表1表示了参考例1-2的薄膜的折射率相对于参考例1-1的薄膜的折射率的降低量。
(参考例2)
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ETM2构成、且厚度为40nm的参考例2-1的薄膜。
此外,在玻璃基板上形成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构成、且厚度为40nm的参考例2-2的薄膜。另外,所述薄膜中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含量按照质量比为50:50。
与参考例1同样,算出参考例2-1的薄膜及参考例2-2的薄膜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0中。此外,表1表示了参考例2-2的薄膜的折射率相对于参考例2-1的薄膜的折射率的降低量。
(表1)
从图9、10的结果可知,以质量比50:50的比例含有电子传输性物质和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薄膜相比于未含有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薄膜,折射率下降0.05~0.10。
(实施例1)
制作了图11所示的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空穴传输层、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
具体而言,首先准备了厚度为0.7mm的钠钙玻璃基板,所述钠钙玻璃基板形成有厚度为100nm、宽度为2mm、方块电阻约为20Ω/□的ITO膜。而且,将所述基板用中性清洁剂、离子交换水、丙酮、异丙醇各进行5分钟超声波清洗后,进行旋转干燥,进而实施了UV/O3处理。
接下来,在真空蒸镀装置内的各个蒸镀用坩埚(钽制或铝制)中填充图11所示的各层的构成材料。而且,将上述基板设置于真空蒸镀装置,在真空度1×10-4Pa以下的减压气氛下,对蒸镀用坩埚通电而进行加热,将各层以0.1nm/秒的蒸镀速度蒸镀为预定的膜厚。此外,针对诸如发光层的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层,以由预定的混合比形成的方式,对蒸镀用坩埚通电进行了共蒸镀。此外,将阴极以1nm/秒的蒸镀速度蒸镀为预定的膜厚。
电子传输层形成为含有50质量%的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
发光层形成为白色发光层。
此外,分别形成与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使用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相同的膜结构亦即厚度为40nm的单层薄膜,用薄膜特性测定装置(商品名:n&k analyzer 1700-RT型,n&ktecnology公司制造),测量了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反射率及透射率。以所述测量结果为基础算出折射率,分别算出了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EML)的折射率,以及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电子传输层(ETL)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3中。
将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在流过预定的电流时,将显示于测量器驱动器的电压作为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驱动电压(V)。其结果显示在表2中。
将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和光通量(lm)。进而,通过用所述光通量除以耗电,从而算出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的功率效率(lm/W)。其结果显示在表2和图14中。
另外,在表2中,实施例1的功率效率、光通量和驱动电压是以比较例1的功率效率、光通量和驱动电压为基准的相对值。
(比较例1)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12所示的比较例1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比较例1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并在阳极与发光单元之间设有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形成为白色发光层。
关于比较例1的有机EL器件,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3中。
此外,针对比较例1的有机EL器件,和实施例1同样测定了驱动电压、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其结果显示在表2中。
(表2)
与实施例1同样,从图13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中的含有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在波长400nm~800nm中低于比较例1中的仅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
从表2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的有机EL器件与比较例1的有机EL器件相比,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得到提高。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15所示的实施例2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实施例2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空穴传输层、发光层(EML)、第一电子传输层(ETL)和第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
第一电子传输层形成为仅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
第二电子传输层形成为含有50质量%的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
发光层形成为红色发光层。
与实施例1同样,分别算出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EML)的折射率,以及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第一电子传输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6中。将实施例2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和光通量。其结果显示在表3中。
另外,在表3中,实施例2的无光学薄膜、有光学薄膜、有半球透镜时的光通量是以比较例2的无光学薄膜时的光通量为基准的相对值。
(比较例2)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17所示的比较例2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比较例2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且在阳极与发光单元之间设有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形成为红色发光层。
关于比较例2的有机EL器件,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6中。此外,关于比较例2的有机EL器件,与实施例2同样地测定了光通量。其结果显示在表3中。
(表3)
相对光通量 实施例2 比较例2
无光学薄膜 1.06 1.00
有光学薄膜 1.49 1.41
有半球透镜 1.96 1.82
从图16的结果可知,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第一电子传输层在波长450nm~800nm中的折射率,高于发光层(EML)的折射率。此外可知,仅由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第一电子传输层与含有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第二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折射率差,高于发光层(EML)与含有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第二电子传输层之间的折射率差。从表3的结果可知,实施例2的有机EL器件与比较例2的有机EL器件相比,光通量提高。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18所示的实施例3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实施例3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空穴传输层、绿色磷光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第三发光单元;第二电荷产生层;包含空穴传输层、蓝色荧光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第二发光单元;第一电荷产生层;以及包含空穴传输层、红色磷光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第一发光单元。
与阴极邻接的电子传输层形成为含有50质量%的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
与实施例1同样,分别算出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EML)的折射率,以及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电子传输层(ETL)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9中。
将实施例3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其结果显示在图20中。
(比较例3)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21所示的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备如下的器件结构的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具备包含绿色磷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二电荷产生层、蓝色荧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一电荷产生层、红色磷光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且在阳极与绿色磷光发光层之间设有空穴传输层。
关于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19中。
(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的评价)
将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在流过预定的电流时,将显示于测量器驱动器的电压作为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的驱动电压(V)。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
将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和光通量。而且,通过用所述光通量除以耗电,算出实施例3的有机EL器件的功率效率(lm/W)。而且,根据“JIS Z 8725”的规定,从所述测定结果导出了相对于黑体轨迹的偏差duv和相关色温。而且,利用“JIS Z 8726”规定的方法导出了发光颜色的一般显色指数(Ra)。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
关于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测定了外量子效率。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
另外,在表4中,实施例3的驱动电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是以比较例3的驱动电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为基准的相对值。
(表4)
实施例3 比较例3
驱动电压(相对值) 1.03 1.00
功率效率(相对值) 1.07 1.00
外量子效率(相对值) 1.13 1.00
偏差duv -0.001 0.003
一般显色指数(Ra) 91 89
相关色温(K) 2,600 2,520
从图19的结果可知,实施例3中的含有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在波长400nm~800nm中低于比较例3中的仅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
从表2的结果可知,实施例3的有机EL器件与比较例3的有机EL器件相比,功率效率、外量子效率和一般显色指数得到提高。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22所示的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有如下的器件结构的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具备包含绿色磷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二电荷产生层、蓝色荧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一电荷产生层、红色磷光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且在阳极与绿色磷光发光层之间设有空穴传输层。
与阴极邻接的电子传输层形成为含有50质量%的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和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
此外,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电极形成为由银(Ag)构成的阴极。
与实施例1同样,分别算出了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发光层(EML)的折射率,以及由上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电子传输层(ETL)的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23中。
将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其结果显示在图24中。
(比较例4)
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图25所示的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即,制作了具备如下的器件结构的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所述器件结构具备包含绿色磷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二电荷产生层、蓝色荧光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第一电荷产生层、红色磷光发光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发光单元,且在阳极与绿色磷光发光层之间设有空穴传输层。
此外,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电极形成为由银(Ag)构成的阴极。
关于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与实施例1同样地算出折射率。其结果显示在图23中。
(实施例4和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的评价)
将实施例4和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在流过预定的电流时,将显示于测量器驱动器的电压作为实施例4和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的驱动电压(V)。其结果显示在表5中。
将实施例4和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与测量器驱动器(商品名:KEITHLEY2425,KEITHLEY公司制造)连接,通过以3mA/cm2的恒定电流通电,从而使有机EL器件在积分球内亮灯。而且,用多通道分光器(商品名:USB2000,Ocean Optics公司制造)测定了有机EL器件的发光光谱和光通量。而且,通过用所述光通量除以耗电,算出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的功率效率(lm/W)。而且,根据“JIS Z 8725”的规定,从所述测定结果导出相对于黑体轨迹的偏差duv和相关色温。而且,利用“JIS Z 8726”规定的方法导出发光颜色的一般显色指数(Ra)。其结果显示在表5中。
另外,在表5中,实施例4的驱动电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是以比较例4的驱动电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为基准的相对值。
(表5)
实施例4 比较例4
驱动电压(相对值) 0.99 1.00
功率效率(相对值) 1.11 1.00
外量子效率(相对值) 1.03 1.00
偏差duv 0.005 -0.002
一般显色指数(Ra) 78 81
相关色温(K) 3,040 2,880
从图23的结果可知,实施例4中的含有50质量%的包含Li的喹啉配合物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在波长400nm~800nm中低于比较例4中的仅由以往公知的电子传输性物质构成的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
从表3的结果可知,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与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相比,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得到提高。
在实施例4和比较例4的器件结构中,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电极使用了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高的Ag,但是从表5的结果可知,实施例4的有机EL器件与比较例4的有机EL器件相比,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即使在使用反射率高的Ag作为第一电极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在发光层内生成的光的取出效率得到提高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按照上述的一个方式,可以提供在发光层内生成的光的取出效率得到提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具备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50有机EL器件,11基板,12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4发光单元,15空穴传输层,16发光层,17电子传输层,21第一电子传输层,22第二电子传输层,31基板,32第一电极,33第二电极,34第一发光单元,35第二发光单元,36第三发光单元,37、38、39、67、68空穴传输层,40第一电荷产生层,41第二电荷产生层,42、44、46、62、64发光层,43、45、47、63、65电子传输层,51基板,52第一电极,53第二电极,54第一发光单元,55第二发光单元,60第一电荷产生层,100照明装置,111阳极端子电极,113密封基板,114密封件,115间隙,200显示装置,300TFT基板,310基底基板,320TFT器件,321源极,322漏极,323栅极,324栅极绝缘层,330绝缘层,400有机EL器件,410第一隔壁,420第二隔壁,500彩色滤光片,510第一彩色滤光片,520第二彩色滤光片,530第三彩色滤光片,600密封基板。

Claims (3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电极与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电极之间至少具备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含至少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
在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中,把由下述的式(1)算出的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INT(λ))达到极大的波长设为极大发光波长(λmax),把所述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时,满足nEML>nETL的关系,
PINT(λ)=P(λ)×V(λ)…(1)
其中,PINT(λ)为考虑了光谱光视效率的发光强度,P(λ)为发光强度,V(λ)为光谱光视效率,都是波长λ的函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和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最接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发光单元的所述发光层具有释放红色光的第一发光部、释放绿色光的第二发光部、释放蓝色光的第三发光部和释放白色光的第四发光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EML与所述nETL之差(nEML-nETL)为0.01~0.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所述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在25质量%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锂或钙的喹啉配合物的含有率在50质量%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传输层由与所述发光层邻接设置的第一电子传输层,以及和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与所述发光层相反侧邻接设置的第二电子传输层构成,
把由所述式(1)算出的极大发光波长(λmax)下的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EML,把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1,把所述第二电子传输层的折射率设为nETL2时,满足nEML<nETL1且nETL1>nETL2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并且具有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夹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红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绿色磷光的第三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三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一发光单元;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三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三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夹着第二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2Ω·cm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5Ω·cm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的一种成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
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三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和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
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在所述吸电子性物质与所述供电子性物质的界面处,与所述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伴的反应所产生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三发光单元以及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或所述第二电荷产生层包含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二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光而得到白色光,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释放蓝色荧光的第一发光单元;以及
释放红色磷光和绿色磷光的第二发光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夹着第一电荷产生层进行层叠,
具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极依次层叠的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电绝缘层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构成,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2Ω·cm以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层的电阻率为1.0×105Ω·cm以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不同物质的混合层构成,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的一种成分为金属氧化物,所述金属氧化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
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所述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的电荷朝向所述第一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由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的层叠体构成,
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在所述吸电子性物质与所述供电子性物质的界面处,与所述吸电子性物质和供电子性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伴的反应所产生的电荷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转移,由此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侧的第一发光单元注入空穴,并向夹着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注入电子。
25.根据权利要求19~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荷产生层包含具有用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
(化学式2)
其中,R=F,Cl,Br,I,CN,CF3的吸电子基团。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由银构成。
27.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底基板和密封基板由柔性基板构成而具有柔性。
2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底基板和密封基板由柔性基板构成而具有柔性。
CN201780080499.3A 2016-12-27 2017-12-27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115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4301 2016-12-27
JP2016254301A JP6151845B1 (ja) 2016-12-27 2016-12-27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CT/JP2017/047103 WO2018124239A1 (ja) 2016-12-27 2017-12-27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15109A true CN110115109A (zh) 2019-08-09
CN110115109B CN110115109B (zh) 2022-03-25

Family

ID=59081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0499.3A Active CN110115109B (zh) 2016-12-27 2017-12-27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3036B2 (zh)
JP (1) JP6151845B1 (zh)
CN (1) CN110115109B (zh)
WO (1) WO20181242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53672A (ja) * 2018-09-20 2020-04-02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電界発光パネ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220104161A (ko) * 2019-11-22 2022-07-26 소니그룹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및 면발광 장치
KR20240101265A (ko) * 2022-12-23 2024-07-02 솔루스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4170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白色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CN102683610A (zh) * 2011-03-08 2012-09-19 株式会社东芝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设备
CN102694125A (zh) * 2011-03-21 2012-09-26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20130285027A1 (en) * 2010-11-09 2013-10-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150207091A1 (en) * 2012-06-27 2015-07-23 Lumiotec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US20160111475A1 (en) * 2013-05-17 2016-04-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5991686B1 (ja) * 2016-04-14 2016-09-14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6786B1 (en) * 1998-08-29 2001-1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s
JP3933591B2 (ja) 2002-03-26 2007-06-20 淳二 城戸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5066814B2 (ja) 2005-03-11 2012-11-0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07242927A (ja) * 2006-03-09 2007-09-20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0062643A1 (en) * 2008-10-28 2010-06-0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acked white oled having separate red, green and blue sub-elements
US8525407B2 (en) * 2009-06-24 2013-09-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source and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5210267B2 (ja) * 2009-09-04 2013-06-12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56499A (ja) 2011-01-05 2012-08-16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130256639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Sony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4072120A (ja) * 2012-10-01 2014-04-21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WO2016031840A1 (ja) * 2014-08-28 2016-03-03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の有機イリジウム錯体
JP6573160B2 (ja) * 2014-09-17 2019-09-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US9991471B2 (en) * 2014-12-26 2018-06-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022014B2 (ja) * 2015-03-02 2016-11-09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4170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白色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US20130285027A1 (en) * 2010-11-09 2013-10-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02683610A (zh) * 2011-03-08 2012-09-19 株式会社东芝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设备
CN102694125A (zh) * 2011-03-21 2012-09-26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20150207091A1 (en) * 2012-06-27 2015-07-23 Lumiotec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US20160111475A1 (en) * 2013-05-17 2016-04-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5991686B1 (ja) * 2016-04-14 2016-09-14 Lumiotec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24239A1 (ja) 2018-07-05
JP2018107031A (ja) 2018-07-05
JP6151845B1 (ja) 2017-06-21
US20190363273A1 (en) 2019-11-28
US11283036B2 (en) 2022-03-22
CN110115109B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84545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9076673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照明装置
CN106953020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JP5735162B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0678436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设备以及制作方法
CN11011510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0291844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10115109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0352628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
JP585700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10115108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装置
JP6022015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1014042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装置
CN11012191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20210013444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5

Address after: No.1 Gaoke 1st Road, Qindu District,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anyang Hongwei new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Yamagat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ssho Lumiou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