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2212B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02212B CN110102212B CN201910467118.8A CN201910467118A CN110102212B CN 110102212 B CN110102212 B CN 110102212B CN 201910467118 A CN201910467118 A CN 201910467118A CN 110102212 B CN110102212 B CN 1101022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container
- generating device
- aerosol
- pretrea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4 ceramic c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4 agglom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14 two-phase flo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75 solid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0 bru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30—Mixing gases with sol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8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 B01F27/92—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with helices or screw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2—Combinations of dissimilar mixers
- B01F33/821—Combinations of dissimilar mixers with consecutive recepta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20—Measuring; Control or reg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90—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90—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 B01F2035/99—He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预处理容器,所述预处理容器设有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一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一加热部;和所述预处理容器相连且位于所述预处理容器下游的进料容器,所述进料容器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和所述出料口相连且位于所述进料容器下游的输料部;和所述输料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输料部下游的分散部,所述分散部用于将粉尘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本申请所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增大了粉尘容量,实现了粉尘的连续供给;同时,能够防止出现粉尘受潮团聚、气溶胶粒径分布不稳定的问题,并持续稳定可靠地为分离元件性能测试供应粉尘气溶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固分离元件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气固分离是过程工业生产中分离气固两相流中气体和固体颗粒物的重要工艺流程,气固分离元件作为实现分离功能的核心部件,主要有旋风分离、叶片分离、过滤分离等形式。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分离元件性能试验平台,按照标准测试条件或模拟实际工况,对分离元件开展气固分离性能测试,通过定量评价分离元件的阻力和过滤效率,有助于高效低阻分离元件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为工程用分离设备选型与整体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为了模拟实际气固两相流工况,需要用到粉尘气溶胶发生器。粉尘气溶胶发生器按照测试需要温度持续地发生出设定浓度的粉尘气溶胶,并将粉尘气溶胶引入分离元件的上游管道。粉尘气溶胶发生器作为实验室用模拟工业气固两相流的主要仪器,其性能优劣将影响整体实验效果。
对于工业用分离元件的过滤性能评价,选择试验粉尘、确定上游浓度对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需要在测试中及测试报告中明确。为了使测试结果对实际生产更有指导意义,宜使用与实际生产条件相同或近似的粉尘和上游浓度。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的运行参数一般存在一定的波动,尤其是粉尘成分和上游浓度会在某个设计参数附近波动,这就要求粉尘气溶胶发生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其发生的粉尘浓度。在粉尘浓度确定的情况下,测试过程需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便考察分离元件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现有的粉尘气溶胶发生器具有以下缺点:
1、分离元件性能测试实验一般需要气溶胶发生器进行长时间工作,而现有发生器的粉尘储量较小,无法持续产生气溶胶,中途需人工加粉;
2、气溶胶发生器常存在粉尘易受潮或不同粒径的颗粒混合不均匀的问题,难以保证发生的气溶胶干燥、粒径分布稳定。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以能够至少解决以上问题之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
预处理容器,所述预处理容器设有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一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一加热部;
和所述预处理容器相连且位于所述预处理容器下游的进料容器,所述进料容器的底部设有出料口;
和所述出料口相连且位于所述进料容器下游的输料部;
和所述输料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输料部下游的分散部,所述分散部用于将粉尘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呈锥形;所述预处理容器内表面涂有纳米陶瓷涂层;所述预处理容器接地;
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通过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容器连接,所述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容器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预处理容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料管中的调速叶轮,所述调速叶轮用于控制单位时间内输送至所述进料容器的粉尘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调速叶轮具有偶数支叶片,所述叶片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叶片的直径与所述输料管的直径相同,所述调速叶轮能使所述输料管打开或关闭,所述调速叶轮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的距离为输料管直径的0.6~1.5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搅拌部包括螺旋形搅拌叶,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形状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内侧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内壁相距5~10m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预处理容器还包括开设有观察窗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预处理容器还设有用于监测其内部温度和湿度的第一传感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料容器包括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二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搅拌部包括刮料叶片,用于将粉尘均匀刮入所述出料口;
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设于底部的第二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内粉尘的质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料部设有输料圆盘,所述输料圆盘周侧设有用于容纳粉尘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尺寸大于所述出料口的尺寸;所述输料圆盘在所述分散部上游设有用于监测粉尘的平整度和厚度的第三传感器,所述输料圆盘在所述分散部下游设有监测所述输料圆盘内有无粉尘残留的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输料圆盘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散部包括:
分散室,所述分散室设有引入所述压缩空气的第一开口,所述分散室的下游设有和真空发生器相连的第二开口;
设于所述分散室内的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所述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并列分布,用于将输料部的粉尘送入所述分散室。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一搅拌部、所述调速叶轮、所述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搅拌部、所述输料部,对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形成闭环控制。
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设置预处理容器,增大了粉尘容量,实现了粉尘的连续供给,对于长时间进行的实验减轻了人工加料的负担。
同时,预处理容器内设置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一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一加热部,能够防止出现粉尘受潮团聚、气溶胶粒径分布不稳定的问题。通过输料部将粉尘均匀输送到分散部,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能够发出粒径合适、浓度合适、满足分离元件性能测试要求的粉尘气溶胶,并持续稳定可靠地为分离元件性能测试供应粉尘气溶胶。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预处理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螺旋形搅拌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调速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进料容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进料容器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输料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第一毛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第一毛刷的刷毛的排列样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预处理容器;2、进料容器;3、输料部;4、分散部;5、控制部;11、第一搅拌部;12、第一加热部;13、输料管;14、调速叶轮;15、盖板;21、出料口;22、第二搅拌部;31、输料圆盘;32、环形槽;41、第一毛刷;42、刷毛;43、真空发生器;51、第一传感器;52、第二传感器;53、第三传感器;54、第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另一个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预处理容器1、进料容器2、输料部3和分散部4。
其中,所述预处理容器1设有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一搅拌部11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一加热部12。所述第一搅拌部11可以使粉尘混合均匀,第一搅拌部11和第一加热部12能够防止出现粉尘受潮团聚、气溶胶粒径分布不稳定的问题。同时,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设置预处理容器1,增大了粉尘容量,实现了粉尘的连续供给,对于长时间进行的实验减轻了人工加料的负担。
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第一搅拌部11的形状不做限制,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搅拌部11可以包括螺旋形搅拌叶,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形状与所述预处理容器1内侧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可以与所述预处理容器1内壁相距5~10mm,使预处理容器1内的粉尘得到充分搅拌,保证受热均匀、不同粒径的粉尘混合均匀的同时,保证螺旋形搅拌叶运行顺畅,不和预处理容器1内壁发生摩擦。
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第一加热部12的形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对预处理容器1内的粉尘进行加热和干燥即可。优选的,可以是设置在预处理容器1内壁的伴热管。
另外,所述进料容器2和所述预处理容器1相连且位于所述预处理容器1下游,所述进料容器2的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输料部3和所述出料口21相连且位于所述进料容器2下游。所述分散部4和所述输料部3相连且位于所述输料部3下游,所述分散部4用于将粉尘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
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输料部3将粉尘输送到分散部4,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能够发出粒径合适、浓度合适、满足分离元件性能测试要求的粉尘气溶胶,并持续稳定可靠地为分离元件性能测试供应粉尘气溶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处理容器1底部呈锥形。所述预处理容器1可以由圆柱形筒体和底部锥体焊接成一体,此结构便于清理壁面粉尘。同时底部呈锥形也有利于粉尘下落。为防止粉尘挂壁粘附,预处理容器1内表面可喷涂有纳米陶瓷涂层。
具体的,所述预处理容器1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接地线一端连接预处理容器1外壁,另一端接地,用于消除装置静电,减少容器内的粉尘带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即锥形底部)通过输料管13和所述进料容器2连接,所述输料管13和所述进料容器2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或其他可行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如此设置,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使用预处理容器1。例如,当实验时间较长,粉尘需求量较大时,可以选择使用预处理容器1,此时将输料管13和进料容器2连接好即可。当实验时间较短,粉尘需求量较小时,可以选择不使用预处理容器1,而直接将粉尘加入进料容器2,此时将输料管13和进料容器2的连接处拆卸即可。此可拆卸的结构还能便于对进料容器2进行清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处理容器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料管13中的调速叶轮14,通过调节所述调速叶轮14的转速,可以控制单位时间内输送至进料容器2的粉尘量。对于调速叶轮14,选择合适的转速,可以防止输料管13内粉尘发生堵塞。同时,调速叶轮14转动能够引导粉尘在输料管13中流动,防止粉尘团聚堆积。
特别的,所述调速叶轮14能使所述输料管13打开或关闭。所述调速叶轮14具有偶数支叶片,例如2支、4支、6支、8支等。如图4所示的调速叶轮14具有4支叶片。所述叶片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叶片的直径与所述输料管13的直径相同,以保证密封效果。当不需要粉尘时,可以将调速叶轮14中处于两个对角的叶片所在平面,调节为垂直于输料管13中粉尘流动方向。此时调速叶轮14阻碍了粉尘从输料管13下落,起到了关闭输料管13的作用。经申请人研究发现,所述调速叶轮14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即锥形底部)的距离优选为输料管13直径的0.6~1.5倍。此位置既能保证调速叶轮14很好地发挥其引导粉尘和开关输料管13的作用,也不会因调速叶轮14上部粉尘堆积而导致其叶片停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处理容器1还包括开设有观察窗的盖板15,便于观察预处理容器1内的工作状况。优选的,所述盖板15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盖板15上设有通气孔,使预处理容器1内外气压保持一致,便于粉尘下落。所述预处理容器1还设有用于监测其内部温度和湿度的第一传感器51。所示第一传感器51可以是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根据其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对应调节伴热管的功率,以使预处理容器1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理想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容器2包括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二搅拌部22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二加热部。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第二搅拌部22的形状不做限制,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搅拌部22可以包括刮料叶片,用于将粉尘均匀刮入所述出料口21。当然,刮料叶片除了刮料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对粉尘进行搅拌,使进料容器2内的粉尘得到充分搅拌,保证受热均匀、不同粒径的粉尘混合均匀。刮料叶片可以由多根和竖直方向呈等角度的长方体刮片构成,例如可以由8片和竖直方向呈45°角的长方体刮片构成。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第二加热部的形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对进料容器2内的粉尘进行加热和干燥即可。优选的,可以是设置在进料容器2内壁的伴热管。为了保持预处理容器1和进料容器2内粉尘的干燥且减少能耗,可以控制第二加热部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部12的功率,即,使进料容器2内粉尘的温度低于预处理容器1内粉尘的温度。
具体的,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设于底部的第二传感器52。所述第二传感器52为质量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52位于整个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底部,用于监测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内粉尘的质量。同时,也能根据所测质量变化来得出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所发生的气溶胶的质量。当预处理容器1内粉尘的质量少于一定量(如预处理容器1容量的四分之一)时,将报警信号输出至控制部5,提示操作人员添加粉尘。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料部3设有输料圆盘31。当然输料部3也可以采用皮带传送的输料方式,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输料圆盘31的下表面可以与电机直接相连,通过电机准确控制输料圆盘31的转速,实现精准传动,同时可控制粉尘的供应量。
所述输料圆盘31周侧设有用于容纳粉尘的环形槽32,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环形槽32的形状不做限定,其可以是矩形槽或V形槽等各种形状的槽。所述环形槽32的尺寸大于所述出料口21的尺寸。如图6所示,出料口21的径向宽度略小于所述环形槽32的径向宽度,以保证从出料口21落下的粉尘全部落入环形槽32内,并且保证装配的便捷性和装置的密封性。优选的,环形槽32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以确保粉尘随圆盘运动时无滑移现象。本申请实施方式对出料口21的形状不做限定,其可以是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任意形状。
具体的,所述输料圆盘31在分散部4上游设有用于监测粉尘的平整度和厚度的第三传感器53,所述输料圆盘31在分散部4下游设有监测所述输料圆盘31内有无粉尘残留的第四传感器54。若经过分散部4后,圆盘环形槽32内仍有一定量的粉尘残留,第四传感器54将发送报警信号给控制部5,提示需要调整相关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例如下文所述毛刷的位置),从而确保粉尘无残留。更具体的,所述第三传感器53和第四传感器54可以是激光位移传感器。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槽32内粉尘的平整度由上述刮料叶片、以及出料口21和环形槽32的配合所保证。具体的,刮料叶片下端紧贴进料容器2和出料口21上端,其刮过出料口21时,使粉尘保持平整。从出料口21下落的粉尘填满出料口21下端到环形槽32底部的空间,输料圆盘31旋转时,紧贴出料口21下端,使环形槽32内的粉尘保持平整。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传感器53和第四传感器54设置在输料圆盘31的上表面,即,第三传感器53和第四传感器54的位置用两个挡板对圆盘进行覆盖密封。需要说明的是,输料圆盘31转动时,第三传感器53和第四传感器54不会转动,可以利用额外的支撑件使第三传感器53和第四传感器54设置在输料圆盘31的上表面。如此,输料圆盘31上表面其余裸露部分分别被进料容器2和分散部4所覆盖,因此实现了整个圆盘环形槽32上表面的密封。输料圆盘31的环形槽32表面被密封,不仅能防止环形槽32中的粉尘暴露在空气中,从而保证粉尘不受外界环境(湿度、温度)的影响,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粉尘外溢,避免粉尘在机械振动或空气扰动作用下漂浮从而污染实验环境,避免因粉尘外漏导致气溶胶浓度不均从而引起的实验结果误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散部4包括分散室、第一毛刷41和第二毛刷。所述分散室设有引入所述压缩空气的第一开口,所述分散室的下游设有和真空发生器43相连的第二开口。从第一开口引入的压缩空气可以将经过分散室的粉尘吹散,使粉尘与压缩空气充分接触。第二开口经由气体管路与真空发生器43相连。真空发生器43所在位置位于分散室下游,真空发生器43处可以引入压缩空气,形成负压,使分散的粉尘流入下游管路,并进行喷射。压缩空气和粉尘充分混合,形成后续分离元件性能测试所需的气溶胶。
所述第一毛刷41和第二毛刷设于所述分散室内,且所述第一毛刷41和第二毛刷并列分布,用于将输料部3的粉尘卷起、分散,送入所述分散室。其中,第一毛刷41先与输料圆盘31内的粉尘接触,如图8所示,输料圆盘31位于第一毛刷41和第二毛刷的下方且向左转动,第一毛刷41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将带起绝大多数粉尘并进行分散。第二毛刷与第一毛刷41同向旋转,主要用来对第一毛刷41在圆盘环形槽32内遗留下的粉尘,进行二次清理,避免粉尘残留。
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一种第一毛刷41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毛刷的结构可以和第一毛刷41一样,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毛刷41和/或第二毛刷可以为圆柱形,其可以设有多列刷毛42,由电机驱动从而转动。本申请实施方式对刷毛42的倾斜角度和刷毛42的排列样式不做限定。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刷毛42的倾斜角度为30°~70°,更优的为60°。便于将粉尘扫起,减少粉尘残留。如图9所示,刷毛42的排列形状可以为弧形,如此有利于将粉尘往分散室中部聚拢,将粉尘卷起并及时甩至分散室出口。当然,刷毛42的排列形状还可以是别的形状,例如V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部5,所述控制部5和所述第一传感器51、第二传感器52、第三传感器53、第四传感器54相连,还和控制第一搅拌部11、第二搅拌部22、调速叶轮14、输料部3转速的调速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12、第二加热部的功率大小和所述第一搅拌部11、第二搅拌部22、调速叶轮14、输料部3的转速大小,对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形成闭环控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以按照下列步骤使用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
1、预处理容器1内储存有试验粉尘,工作过程中利用第一搅拌部11和第一加热部12持续对粉尘进行干燥、搅拌等预处理,装于预处理容器1上盖的温湿度传感器,用于记录环境状态;为避免粉尘外溢,加入的粉尘高度不应超过圆柱形筒体高度的三分之二;
2、预处理后的粉尘通过输料管13进入进料容器2,输料管13内装有调速叶轮14,用于调节单位时间的供粉量;
3、进料容器2内设有第二加热部,以维持粉体温度及状态。在进料容器2内,粉尘经过刮料叶片进行二次搅拌并将粉尘均匀地由出料口21刮入输料圆盘31;
4、可调速的输料圆盘31旋转运动,将从出料口21收集的粉尘刮抹平整,形成一定厚度的粉尘层带,再输送至分散部4;
5、分散部4内置有两个旋转电刷,将输料圆盘31送来的粉尘定量地卷起分散,再由吹入的压缩空气与粉尘混合形成固体气溶胶;
6、真空发生器43下端接压缩空气、左端接分散室,真空发生器43的腔体利用文丘里效应形成低压区,将分散室内的气溶胶吸出,并输送至后续实验装置;
7、气溶胶发生过程的质量变化由发生器下方的质量传感器记录,发生器的总质量减小量即已发生的粉尘量;
8、各个调速电机、质量传感器、温湿度控制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等都连接至控制部5,对固体气溶胶器的运行状态形成闭环控制,并将运行参数实时显示。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粉尘预处理容器1的加入,实现了粉尘的连续供给,对于长时间进行的实验减轻了人工加料的负担。
2、搅拌和干燥等粉尘预处理的加入为实验排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利于后期的实验结果分析。
3、粉尘预处理容器1设计为可拆卸结构,可根据实验实际需要,选择是否加装该装置,适用于不同粉尘需求量的实验。
4、通过设置可调速叶轮14,实现对加粉流量的可控,随用随取,减少浪费,有效降低经济成本(试验粉尘一般为标准粉尘,较贵重)。
5、刮料叶片与出料口21的设计以及圆盘的精准可控传动,有效地实现了气溶胶发生的均匀、定量、可控,为气固分离实验提供了稳定的上游工况。
6、分散室内两个毛刷的应用以及毛刷结构的特殊设计,在分散粉尘的同时有效地清理圆盘上的粉尘,以及圆盘的槽型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粉尘外溢,避免因粉尘外漏导致气溶胶浓度不均引起的实验结果误差。
本申请实施方式对粉尘的类别不做限制,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不限于应用于气固分离实验,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气溶胶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引用的任何数字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举例来说,如果阐述了一个部件的数量或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的值是从1到90,优选从20到80,更优选从30到70,则目的是为了说明该说明书中也明确地列举了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对于小于1的值,适当地认为一个单位是0.0001、0.001、0.01、0.1。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
Claims (9)
1.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容器,所述预处理容器设有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一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一加热部;
和所述预处理容器相连且位于所述预处理容器下游的进料容器,所述进料容器的底部设有出料口;
和所述出料口相连且位于所述进料容器下游的输料部;
和所述输料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输料部下游的分散部,所述分散部用于将粉尘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
其中,所述进料容器包括用于搅拌粉尘的第二搅拌部和用于加热干燥粉尘的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搅拌部包括刮料叶片,用于将粉尘均匀刮入所述出料口;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通过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容器连接,所述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容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器连接的状态下,粉尘经所述预处理容器和所述输料管进入所述进料容器;所述输料管和所述进料器拆卸的状态下,粉尘直接加入所述进料容器;
所述输料部设有输料圆盘,所述输料圆盘周侧设有用于容纳粉尘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尺寸大于所述出料口的尺寸;所述输料圆盘的上表面覆盖密封有两个挡板,一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分散部上游并设有用于监测粉尘的平整度和厚度的第三传感器,另一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分散部下游并设有监测所述输料圆盘内有无粉尘残留的第四传感器;所述输料圆盘的上表面未覆盖所述挡板的部分分别被所述进料容器和所述分散部所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呈锥形;所述预处理容器内表面涂有纳米陶瓷涂层;所述预处理容器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容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料管中的调速叶轮,所述调速叶轮用于控制单位时间内输送至所述进料容器的粉尘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叶轮具有偶数支叶片,所述叶片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叶片的直径与所述输料管的直径相同,所述调速叶轮能使所述输料管打开或关闭,所述调速叶轮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底部的距离为所述输料管直径的0.6~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部包括螺旋形搅拌叶,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形状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内侧的形状一致,所述螺旋形搅拌叶外缘与所述预处理容器内壁相距5~10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容器还包括开设有观察窗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预处理容器还设有用于监测其内部温度和湿度的第一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设于底部的第二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内粉尘的质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部包括:
分散室,所述分散室设有引入所述压缩空气的第一开口,所述分散室的下游设有和真空发生器相连的第二开口;
设于所述分散室内的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所述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并列分布,用于将输料部的粉尘送入所述分散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一搅拌部、所述调速叶轮、所述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搅拌部、所述输料部,对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形成闭环控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67118.8A CN11010221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67118.8A CN11010221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02212A CN110102212A (zh) | 2019-08-09 |
CN110102212B true CN110102212B (zh) | 2024-03-15 |
Family
ID=6749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67118.8A Active CN110102212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02212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82774Y (zh) * | 2005-09-30 | 2007-03-28 | 清华大学 | 一种固体颗粒气溶胶发生装置 |
CA2691191A1 (en) * | 2007-06-28 | 2008-12-31 | Per Gerde | Exposure system |
CN201867327U (zh) * | 2010-03-31 | 2011-06-15 | 范维林 | 转盘式粉尘气溶胶发生装置 |
CN103230755A (zh) * | 2013-04-22 | 2013-08-07 | 张家港朗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粉尘发生装置 |
CN203124379U (zh) * | 2013-01-31 | 2013-08-14 | 冯愚斌 | 废塑料清洗用的限量进料装置 |
CN203370537U (zh) * | 2013-07-23 | 2014-01-01 |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超细粉体气溶胶连续发生装置 |
CN103736430A (zh) * | 2013-12-16 | 2014-04-23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粉尘气溶胶发生装置 |
CN104368467A (zh) * | 2014-11-10 | 2015-02-25 | 天津开发区合普工贸有限公司 | 旋轴推进式粉尘气溶胶定量雾化装置 |
CN210434429U (zh) * | 2019-05-31 | 2020-05-0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10467118.8A patent/CN1101022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82774Y (zh) * | 2005-09-30 | 2007-03-28 | 清华大学 | 一种固体颗粒气溶胶发生装置 |
CA2691191A1 (en) * | 2007-06-28 | 2008-12-31 | Per Gerde | Exposure system |
CN201867327U (zh) * | 2010-03-31 | 2011-06-15 | 范维林 | 转盘式粉尘气溶胶发生装置 |
CN203124379U (zh) * | 2013-01-31 | 2013-08-14 | 冯愚斌 | 废塑料清洗用的限量进料装置 |
CN103230755A (zh) * | 2013-04-22 | 2013-08-07 | 张家港朗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粉尘发生装置 |
CN203370537U (zh) * | 2013-07-23 | 2014-01-01 |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超细粉体气溶胶连续发生装置 |
CN103736430A (zh) * | 2013-12-16 | 2014-04-23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粉尘气溶胶发生装置 |
CN104368467A (zh) * | 2014-11-10 | 2015-02-25 | 天津开发区合普工贸有限公司 | 旋轴推进式粉尘气溶胶定量雾化装置 |
CN210434429U (zh) * | 2019-05-31 | 2020-05-0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向晓东.《气溶胶科学技术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第192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02212A (zh) | 2019-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55566B (zh) | 一种空调换热器加速积尘测试装置 | |
US5073032A (en) | Mixing device for bulk impregn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by a binder | |
CN105043966A (zh) | 一种沙尘试验箱及沙尘试验箱的操作方法 | |
CN210434429U (zh)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110102212B (zh) | 气溶胶发生装置 | |
US10557097B2 (en) | Solid fuel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id fuel | |
CN108954923B (zh) | 一种空调换热器加速积尘测试用的精确供粉装置 | |
CN111044306A (zh) | 一种含尘气流精确供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850449U (zh) | 一种鱼类养殖用喂料装置 | |
CN1557534A (zh) | 容积定量干法分散圆盘式发尘装置 | |
JP5075249B2 (ja) | 粉粒体供給装置 | |
CN208860704U (zh) | 一种喷雾干燥式标准粉尘气溶胶发生及校验装置 | |
CN111424277B (zh) | 激光熔覆送粉器 | |
CN109060620B (zh) | 一种喷雾干燥式标准粉尘气溶胶发生及校验装置 | |
CN114950234A (zh) | 一种便于计量的称重配料混合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2700579U (zh) | 一种喷雾干燥设备的送料装置 | |
CN204694593U (zh) | 一种精确定量粉尘材料扩散实验标定装置 | |
CN2675239Y (zh) | 容积定量干法分散圆盘式发尘装置 | |
KR101878638B1 (ko) | 종자 코팅 장치 | |
CN111219728A (zh) | 一种电站锅炉混煤系统 | |
CN109261019A (zh) | 一种建筑浆料的混料一体机 | |
CN201804259U (zh) | 粉状原料水分在线检测及控制装置 | |
CN217006595U (zh) | 一种粉尘发生装置 | |
CN221082357U (zh) | 一种可均匀分配饲料的旋转分配器 | |
CN104501202B (zh) | 工业窑炉燃烧器煤粉定量分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