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2958A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2958A
CN110082958A CN201910354789.3A CN201910354789A CN110082958A CN 110082958 A CN110082958 A CN 110082958A CN 201910354789 A CN201910354789 A CN 201910354789A CN 110082958 A CN110082958 A CN 110082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sub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547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2958B (zh
Inventor
刘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547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829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82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2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2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2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柔性线路板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一般包括背光模组,通过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源可以实现显示功能。背光模组一般包括框体50、发光元件20、柔性线路板10、导光板30和反射片40等结构,以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为例,其中,发光元件20、反射片40、导光板30和柔性线路板10的部分区域位于框体50内部;发光元件20为侧入式光源且固定于柔性线路板10之上,形成灯条;导光板30可以位于发光元件20的出光侧,柔性线路板10和反射片40可以位于导光板30的同一侧。通过导光板30可以调整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以使光线从导光板30背离反射片40的一侧均匀射出,从而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
然而,对于上述结构的背光模组,由于柔性线路板10在各处的厚度一般是相同的,且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一般设置有固定胶60,使得柔性线路板10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会大于反射片40的厚度,造成框体50的底部51出现弯折(如图1中虚线圈所示的区域),导致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最终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增加。
那么,如何避免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液晶显示器的薄化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避免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液晶显示器的薄化设计。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柔性线路板、固定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之上的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出光侧的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述柔性线路板和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对柔性线路板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柔性线路板中既未设置第一凹槽也未设置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柔性线路板上的第一凹槽和固定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9为以图2为基础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柔性线路板,20-发光元件,30-导光板,40-反射片,50-框体,51-底部,60-固定胶,70-扩散片,80-棱镜片,11-通孔,12-第一凹槽,31-第二凹槽,w-背光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110-阵列基板,120-对向基板,130-液晶,t1-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t21-第一子厚度,t22-第二子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如图2至图7所示,其中,图2为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种柔性线路板中设置有第一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柔性线路板中既未设置第一凹槽也未设置通孔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另一种导光板中设置有第二凹槽时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至图7所示,该背光模组可以包括:柔性线路板10、固定在柔性线路板10之上的发光元件20、位于发光元件20出光侧的导光板30、以及反射片40;柔性线路板10和反射片40位于导光板30的同一侧;
柔性线路板10具有第一厚度(用t1表示)和第二厚度(用t2表示),第一厚度t1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二厚度t2;
其中,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在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第一厚度t1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第二厚度t2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
如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柔性线路板10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说明一点,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二厚度t2设置为小于第一厚度t1是由于:发光元件20是固定在柔性线路板10之上,且柔性线路板10之上设置有走线(图中未示出),该走线与发光元件20电连接,用于为发光元件20提供驱动信号,以使发光元件20发光;若柔性线路板10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导光板30与柔性线路板10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叠区域(如图5中虚线框g1所示的区域),第二段为除第一段之外的部分(如图5中虚线框g2所示的区域)时,走线一般设置在第二段,由于柔性线路板10的厚度原本就较小,若第二段的厚度再减小,可能会影响走线的设置,使得走线可能会出现断点导致无法将驱动信号传输至发光元件20,最终对发光元件20的发光情况产生影响;而第一段因未设置用于传输驱动信号的走线,所以可以对第一段的厚度进行减薄处理,使得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如此,不仅可以保证柔性线路板10可以为发光元件20正常地传输驱动信号,以使发光元件20可以正常的发光,还可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厚度t1可以设置为0.1-0.15毫米,第二厚度t2可以设置为0-0.1毫米。
当然,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的具体设置范围并不限于上述范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保证第二厚度t2小于第一厚度t1,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即可,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与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可以位于第一平面内,如图2至图7所示。
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背光模组的局部区域厚度的增加,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框体50,柔性线路板10包括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位于框体50的内部,参见图5所示,第一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段(如虚线框g1所示)、以及部分第二段(如虚线框g2所示),第二段中的剩余部分位于框体50的外部,以及位于框体50中以穿过框体50;
导光板30和反射片40均位于框体50的内部;
框体50包括底部51,底部51面向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以及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均位于第一平面内;底部51背离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平面平行。
以图2所示的结构为例,底部51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底部51面向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用51a表示,第二表面为底部51背离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用51b表示。第一表面51a与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直接接触,以及与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直接接触,并且第一表面51a、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以及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均处于第一平面内,此时该第一平面也可以用51a表示,第二表面51b与第一平面51a平行。
也就是说,由于柔性线路板1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与反射片4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可以避免框体50的底部51出现弯折,使得底部51可以是一个具有平坦表面的结构,从而有效避免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出现,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在具体实施时,发光元件20可以是侧入式光源,将导光板30设置在发光元件20的出光侧,可以将发光元件20发射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调整,使得光线可以均匀地射出至导光板30背离反射片40的一侧(如图2至图7中粗箭头所示),从而为液晶显示面板(未示出)提供背光源。
并且,发光元件20一般是固定在柔性线路板10之上以形成灯条,如果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不进行固定,可能会出现因柔性线路板10的滑动而导致发光元件20发射出的光线不能全部有效地进入至导光板30中,造成光源的浪费以及漏光现象的出现。
因此,为了使得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可以相对固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所示,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设置有固定胶60,该固定胶60可以将导光板30与柔性线路板10进行固定,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使得发光元件20发射出的光线可以基本进入至导光板30中,有利于提高导光板30的导光效率,还可以提高光源(即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避免浪费以及减少漏光现象。
此时,对于柔性线路板10的第二厚度t2而言,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7所示,第二厚度t2可以包括第一子厚度t21和第二子厚度t22,其中,第一子厚度t21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除固定胶60所在区域之外的重叠区域内的厚度,第二子厚度t22可以为:柔性线路板10在对应于固定胶60所在区域内的厚度。
为了避免因固定胶60的存在而使得固定胶60所在区域的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子厚度t21、第二子厚度t22、以及反射片40的厚度设置为:第二子厚度t22小于或等于第一子厚度t21,且第一子厚度t21小于或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
下面就对第一子厚度t21、第二子厚度t22、以及反射片40的厚度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二子厚度t22为零,第一子厚度t21大于零,且第一子厚度t21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时,柔性线路板10可以具有通孔11,固定胶60可以嵌入到通孔11内,通孔11的深度与固定胶60的厚度相同,也就是说,第一子厚度t21、通孔11的深度、反射片40的厚度、以及固定胶60的厚度均相同。
例如,参见图2所示,反射片40的厚度用t0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3表示,通孔11的深度用t5表示,此时t3=t5=t21=t0>t22=0。
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因固定胶60的存在引起柔性线路板10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大于反射片40的厚度而导致的框体50的底部51出现弯折,从而有效避免背光模组局部区域的厚度增加,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片40的厚度可以设置为0.082毫米,此时,第一子厚度t21也可以为0.082毫米,通孔11的深度和固定胶60的厚度均为0.082毫米,以避免背光模组局部区域的厚度增加。
当然,反射片40的厚度、第一子厚度t21、通孔11的深度和固定胶60的厚度并不限于0.082毫米,此处只是举例说明而已,还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的其他数值,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线路板10同样可以具有通孔11,且固定胶60可以嵌入到通孔11内,通孔11的深度与第一子厚度t21相同,只是与图2所示的结构不同的是,通孔11的深度是小于固定胶60的厚度的,反射片40的厚度和固定胶60的厚度相同,未给出图示。
也就是说,固定胶60靠近导光板30的表面与柔性线路板10在重叠区域内且除固定胶60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的表面具有高度差,即固定胶60靠近导光板30的表面,是高出柔性线路板10在重叠区域内且除固定胶60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的表面的,以使固定胶60能够与导光板30直接接触,起到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的固定作用。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二子厚度t22小于第一子厚度t21,且第二子厚度t22大于零时,第二子厚度t22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可以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
例如,参见图3和图4所示,反射片40的厚度用t0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3表示,第二子厚度t22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即t22+t3=t0,且t21>t22>0。
此时,为了实现第二子厚度t22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柔性线路板10面向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12,固定胶60可以嵌入到第一凹槽12内。
如此,在实现第二子厚度t22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的基础上,可以有效避免因固定胶60的存在引起柔性线路板10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大于反射片40的厚度而导致的框体50的底部51出现弯折,从而有效避免背光模组局部区域的厚度增加,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进而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厚度t21可以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第一凹槽12的深度可以与固定胶60的厚度相同,参见图3所示,第一子厚度用t21表示,反射片40的厚度用t0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3表示,第一凹槽12的深度用t4表示,t21=t0,t3=t4。
或者,第一子厚度t21可以小于反射片40的厚度,第一凹槽12的深度可以小于固定胶60的厚度,也就是说,在沿着出光方向上(如图中的加粗箭头所示),固定胶60背离柔性线路板10的一侧表面是高出柔性线路板10对应于重叠区域(即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区域)内除第一凹槽12所在区域之外的区域且靠近导光板30的一侧表面的。
例如,参见图4所示,第一子厚度用t21表示,反射片40的厚度用t0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3表示,第一凹槽12的深度用t4表示,t21<t0,t4<t3。
说明一点,第一凹槽12的深度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此处并不对第一凹槽12的深度值进行限定。
如此,不仅可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还可以根据固定胶60的厚度设置第一凹槽12,或者根据第一凹槽12的深度设置固定胶60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背光模组设计的灵活性,以适用于各种设计的需要。
并且,由于在柔性线路板10中设置的是第一凹槽12,而不是通孔11,通过简单地刻蚀工艺即可制作出第一凹槽12,所以与制作通孔11相比,降低了柔性线路板10的制作难度,从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难度。
此外,由于在柔性线路板10中设置的是第一凹槽12,而不是通孔11,所以需要的固定胶60的量较少一些,即可以减少固定胶60的使用量,从而降低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进而降低显示装置的制作成本。
具体地,不管设置第一凹槽12,还是设置通孔11时,可以在柔性线路板10对应的重叠区域(即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的交叠区域)内设置有多个,即对应的,设置多个固定胶60,以使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实现较好地固定,避免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产生滑动。
下面以设置第一凹槽1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该图为柔性线路板上的第一凹槽和固定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了两个第一凹槽12,但并不限于两个,此处只是以两个第一凹槽12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8所示,固定胶60的尺寸可以设置为:宽为0.5-1毫米,长为5-10毫米,其中,固定胶60的宽用La1表示,固定胶60的长用La2表示。对于第一凹槽12而言,如果固定胶60在放入第一凹槽12时的状态为固态,那么第一凹槽12设置的尺寸可以比固定胶60的尺寸稍大一点,以便于将固定胶60放置于第一凹槽12内;若用Lb1表示第一凹槽12的宽,用Lb2表示第一凹槽12的长,那么Lb1可以为La1+0.2毫米,Lb2可以为La1+0.2毫米。
当然,上述只是举例说明第一凹槽12和固定胶60的尺寸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并且,对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12,如图8中标记为A1和A2的两个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如A1和A2)在X方向上的距离(用L0表示)不能设置的太小,以满足制作工艺的限制,但对于L0具体设置范围在此也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提高柔性线路板10与导光板30之间的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即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二子厚度t22等于第一子厚度t21,第一子厚度t21小于反射片40的厚度时,柔性线路板10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等于反射片40的厚度。
例如,参见图5所示,第一子厚度用t21表示,第二子厚度用t22表示,反射片40的厚度用t0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3表示,t21=t22<t0,并且t21+t3=t0。
如此,不仅可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还可以提高固定胶60设置位置的灵活性,而无需受到第一凹槽12或通孔11的位置限制,从而提高背光模组设计的灵活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子厚度t22等于第一子厚度t21,且第二子厚度t22与固定胶60的厚度之和大于反射片40的厚度时,导光板30面向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31,固定胶60可以嵌入到第二凹槽31内。
其中,第二凹槽31的设置深度可以根据第一子厚度t21与反射片40的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
例如,参见图6所示,在第一子厚度t21与反射片40的厚度相同时,第二凹槽31的深度可以设置为等于固定胶60的厚度,即固定胶60完全嵌入至第二凹槽31内。若用t3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6表示第二凹槽31的深度,用t0表示反射片40的厚度,那么t21=t0,t3=t6。
又例如,参见图7所示,在第一子厚度t21小于反射片40的厚度时,第二凹槽31的深度小于固定胶60的厚度,即固定胶60只有部分嵌入至第二凹槽31内。若用t3表示固定胶60的厚度,用t6表示第二凹槽31的深度,用t0表示反射片40的厚度,那么t21<t0,t3>t6。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导光板30面向柔性线路板10一侧的表面设置第二凹槽31的方式,实现背光模组薄化的设计,如此,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柔性线路板10的改动,避免对柔性线路板10的结构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背光模组设计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第一凹槽12,还是通孔11,又或者第二凹槽31,其形状和设置数量在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调整柔性线路板10的厚度,实现背光模组薄化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要保护的范围。
为了保证背光模组的正常工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高质量的背光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除了包括上述提及的发光元件20、柔性线路板10、导光板30、反射片40之外,还包括:位于框体50内部的扩散片70和棱镜片80,如图9所示,图9是以图2中所示的结构为基础的,其中,反射片40与扩散片70位于导光板30的相对两侧,反射片40用于反射从导光板30的底部(如图9中的51所示)射出的光线,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起到防止光线损失的作用。扩散片70用于对从导光板30中射出的光进行扩散,使得光的亮度更加均匀。棱镜片80位于扩射片70背离导光板30一侧的表面之上,用于对从导光板30中发射出去的光线进行折射、反射、以及聚光等作用,控制从扩散片70射出的光,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位于导光板30背离反射片40的一侧,且出光面与反射片40的表面平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w。
其中,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除了包括背光模组w之外,还包括液晶显示面板100,且液晶显示面板100位于背光模组w的出光面(如图11中的箭头表示背光模组w发射出的背光源),如此,使得背光模组w提供的背光源可以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中,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功能。
并且,如图10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液晶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相对而置的阵列基板110和对向基板120、以及位于阵列基板110与对向基板120之间的液晶130。
在具体实施时,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如图12所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背光模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对柔性线路板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设置,即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可以使得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重叠区域内的厚度小于在对应于除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柔性线路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反射片背离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而有利于改善背光模组局部区域厚度增加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化设计,以及显示装置的薄化设计。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线路板、固定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之上的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出光侧的导光板、以及反射片;所述柔性线路板和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
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重叠区域之外的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位于第一平面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框体,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框体内部;
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均位于所述框体内部;
所述框体包括底部,所述底部面向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表面、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以及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均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底部背离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设置有固定胶;
所述第二厚度包括第一子厚度和第二子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子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除所述固定胶所在区域之外的所述重叠区域内的厚度,所述第二子厚度为:所述柔性线路板在对应于所述固定胶所在区域内的厚度;
所述第二子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子厚度,且所述第一子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厚度,且所述第二子厚度大于零;
所述第二子厚度与所述固定胶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面向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固定胶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子厚度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固定胶的厚度相同;
或,所述第一子厚度小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固定胶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具有通孔,所述固定胶嵌入所述通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深度、所述第一子厚度、所述反射片的厚度和所述固定胶的厚度均相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子厚度相同,所述通孔的深度小于述固定胶的厚度,所述反射片的厚度和所述固定胶的厚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子厚度,所述第一子厚度小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
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固定胶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子厚度;
所述第二子厚度与所述固定胶的厚度之和大于所述反射片的厚度;
所述导光板面向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表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固定胶嵌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为0.1-0.15毫米;
所述第二厚度为0-0.1毫米。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910354789.3A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082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4789.3A CN110082958B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54789.3A CN110082958B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2958A true CN110082958A (zh) 2019-08-02
CN110082958B CN110082958B (zh) 2022-07-29

Family

ID=67417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54789.3A Active CN110082958B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8295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5948A (zh) * 2020-12-28 2021-03-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3050460A1 (zh) * 2021-09-28 2023-04-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1512A (zh) * 2013-11-15 2014-02-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模组
CN103727467A (zh) * 2014-01-10 2014-04-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4459973U (zh) * 2015-03-31 2015-07-08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6301120U (zh) * 2017-01-03 2017-07-04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6378665U (zh) * 2016-12-05 2017-08-04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CN208488623U (zh) * 2018-04-28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805646U (zh) * 2018-09-12 2019-04-30 深圳市英达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升亮度的中小尺寸超薄液晶显示屏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1512A (zh) * 2013-11-15 2014-02-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模组
CN103727467A (zh) * 2014-01-10 2014-04-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4459973U (zh) * 2015-03-31 2015-07-08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6378665U (zh) * 2016-12-05 2017-08-04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模组
CN206301120U (zh) * 2017-01-03 2017-07-04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488623U (zh) * 2018-04-28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805646U (zh) * 2018-09-12 2019-04-30 深圳市英达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升亮度的中小尺寸超薄液晶显示屏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5948A (zh) * 2020-12-28 2021-03-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485948B (zh) * 2020-12-28 2022-10-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3050460A1 (zh) * 2021-09-28 2023-04-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2958B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4385B2 (en) Curved display apparatus
CN101858545B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406058B (zh) 背光模組
CN10813256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28755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1228338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2588766B (zh) 发光装置和图像显示设备
CN204028521U (zh)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1438097A (zh) 灯组件、背光源、前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2086993A (zh) 背光模组及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62918B (zh) 面光源装置和具备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KR100764671B1 (ko) 평면형 표시장치
CN101886778A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081014A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174800A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CN11008295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1706345U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731388U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698678A (zh) 光通量控制构件、发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2789091B (zh) 显示设备
CN111290173A (zh) 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KR20150066846A (ko)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CN110428736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8764427B2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pattern using laser
US10788612B2 (en) Light-emitting unit,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