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2551A - 试剂容器、试剂的吸移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试剂容器、试剂的吸移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82551A CN110082551A CN201910058589.3A CN201910058589A CN110082551A CN 110082551 A CN110082551 A CN 110082551A CN 201910058589 A CN201910058589 A CN 201910058589A CN 110082551 A CN110082551 A CN 1100825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gent
- pipette
- introduction part
- container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8—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rigid containers not provided for above
- B01L3/5082—Test tubes per s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8—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rigid containers not provided for above
- B01L3/5082—Test tubes per se
- B01L3/50825—Closing or opening means, corks, bu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2—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dispensing a reag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65D51/20—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1—Production of immunochemical test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6—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immune complex formed in liquid phas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2—Caps; Plug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79—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with means for piercing stoppers or septu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15/00—Bottles and ja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试剂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周边。该试剂容器(100)是用于具有吸移试剂(101)的吸移管(531)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试剂容器(100),包括:试剂(101);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已知用于收纳使用于样本测定装置的试样分析的试剂的试剂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背景技术
如图37所示,上述专利文献1的试剂容器具备:具有最上部911、底部912及开口部913的容器主体910;配置于容器主体910内、上端连接于开口部913、下端配置于底部912的附近的上下延长的中空挡板920。中空挡板920是具有筒状的侧壁921、上端的第1开口部922、下端的第2开口部923的筒状构件,其中第1开口部922及第2开口部923被密封件924封堵。
图37显示的是使用时上下的密封件924被戳破的状态。通过戳破密封件924从而试剂流入中空挡板920的内部。样本测定装置的吸移管(无图示)通过第1开口部922吸移容器主体910内的试剂930。中空挡板920的第2开口部923浸于试剂930。因此容器主体910的内部被划分为中空挡板920的内部和中空挡板920的外部这2室,限制了试剂930的移动。由此,上述专利文献1的试剂容器抑制运输、处理期间容器内形成气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3496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使用时戳破密封件的话就会变成中空挡板的内部也浸于试剂的状态(图37所示的状态),因此样本测定装置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倾斜的话可能造成试剂的液滴附着于中空挡板的内侧的开口周边、开口周边形成试剂的液膜。样本测定装置中,有时会用检测吸移管的电容变化的方式探测试剂液面,在中空挡板的内侧面的液面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的话,可能会发生由于液滴或液膜与吸移管的接触导致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试剂液面的误测可能会导致试剂的定量性能的低下等,因此抑制试剂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周边是备受期待的。
本发明目的在于抑制试剂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周边。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是用于具有吸移试剂(101)的吸移管(531)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试剂容器(100),其具备:试剂(101);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
如上所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设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1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位于液面(30)的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够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液面(30)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设于远离侧面部(13)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导入部(20)远离侧面部(13)就能相应地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进一步具备具有上侧面部(11)、底面部(12)及侧面部(13)的容器主体(10),吸移管导入部(20)与容器主体(10)是非一体的且相对于试剂容器(100)能装上卸下。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在试剂容器(100)收纳了试剂(101)的状态下运输的情况下等能先将吸移管导入部(20)从试剂容器(100)拆下。然后,能在使用试剂容器(100)时安装吸移管导入部(20),因此能够避免运输时等液滴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部侧。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管部(21c),该管部(21c)具有比上侧面部(11)的开口(11a)小的外形且插入开口(11a)。通过这种技术方案,无需用能变形的材料形成吸移管导入部(20)或将吸移管导入部(20)设计为能变形的结构,仅插入管部(21c)就能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试剂容器(100)。另外,即使运输时液滴附着于开口(11a)的周边,液滴也不会附着于插入开口(11a)的内部的管部(21c)的内侧,因此也不用担心会发生液面的误测。
上述管部(21c)的外形比开口(11a)小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外形比开口(11a)大的突出部(22)。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够由突出部(22)防止吸移管导入部(20)通过开口(11a)落入容器主体(10)的内部。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接纳吸移管(531)的上部开口(21a),突出部(22)设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侧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由突出部(22)的位置决定吸移管导入部(20)相对于容器主体(10)的开口(11a)的安装位置,因此能通过将突出部(22)配置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侧来控制吸移管导入部(20)从开口(11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因此能减小试剂容器(100)的总高度。
上述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突出部(22)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将吸移管导入部(20)从开口(11a)插入的筒状的引导部(11b),突出部(22)具有用于和引导部(11b)啮合的第1啮合部(23)。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引导部(11b)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插入开口(11a)。然后,能通过第1啮合部(23)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容器主体(10)。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引导部(11b)和第1啮合部(23)通过螺纹结构啮合。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用简单的结构切实且坚固地固定吸移管导入部(20)和容器主体(10)。
上述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引导部(11b)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引导部(11b)从上侧面部(11)向上方突出,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9)为引导部(11b)从上侧面部(11)的突出长度(D10)以下。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减小管部(21c)的下端从上侧面部(11)的突出长度,因此能有效使管部(21c)的下端从最大量时的试剂液面的位置远离。这样一来能有效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上述吸移管导入部与容器主体是非一体的情况下,优选技术方案为:进一步具备与吸移管导入部(120)非一体的、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能够装上卸下的、用于封住开口(111a)的帽(16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在内部收纳了试剂(101)的状态下运输时、保管时等切实地密封并保管试剂(101)。然后,能在开封试剂容器(200)时更换为吸移管导入部(120)。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从液面(30)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2)的1/2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使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液面(30)更大地远离,因此能有效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液面(30)在从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避免液面(30)过低无法确保试剂(101)的收纳量、液面(30)过高接近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因此能确保试剂容量并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远离样本测定装置(500)搅拌试剂(101)时的液面(32)的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收纳的试剂是需要搅拌的、相分离的试剂(101)的情况下,即使是搅拌时也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远离侧面部(13)并与其相对,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为吸移管导入部(20)和侧面部(13)之间的距离(D5)以下。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与从侧面部(13)到吸移管导入部(20)的距离(D5)相比,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上侧面部(11)向底面部(12)侧突出的长度更小。因此能有效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液面(30)的位置远离,并且能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上侧面部(11)为与侧面部(13)大致正交的平板状,吸移管导入部(20)贯通上侧面部(11)且具有接纳吸移管(531)的上部开口(21a),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为从上侧面部(11)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6)以下。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上侧面部(11)向底面部(12)侧突出的长度仅是从上侧面部(11)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以下的小的长度,因此能有效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液面(30)的位置远离。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上侧面部(11)为与侧面部(13)大致正交的平板状,吸移管导入部(20)配置于上侧面部(11)的大致中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导入部(20)不接近周围的侧面部(13),能确保从吸移管导入部(20)到侧面部(13)的水平距离。这样一来能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12)在吸移管导入部(120)的正下方具有凹部(112a)并且朝向凹部(112a)倾斜。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够在试剂(101)的液量随着吸移变少之后在吸移管导入部(120)的正下方的凹部(112a)积试剂(101)。因此能减小吸移管(531)无法吸移的死体积。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凹部(112a)设于底面部(112)并沿样本测定装置(500)搅拌试剂容器(200)时的振动方向延长。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在收纳需要搅拌的试剂(101)时,通过凹部(112a)沿振动方向延长从而搅拌时的液体在凹部(112a)内也能轻松地移动,因此搅拌能够更加均匀。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对于从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1/2处而言配置在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通过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上部侧从而能轻松地从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中央附近的液面(30)的位置远离。这样一来能有效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对于从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2/3处而言配置在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不会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中央附近,因此能更轻松地从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中央附近的液面(30)的位置远离。这样一来能更有效地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用于开闭吸移管导入部(20)的开闭盖部(24),开闭盖部(24)包含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来开放吸移管导入部(20)的第1区域(24a)、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来闭锁吸移管导入部(20)的第2区域(24b)。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样本测定装置(500)开闭上部开口(21a)。因此能够仅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时开放开闭盖部(24)、除了吸移时以外闭锁开闭盖部(24),从而防止试剂(101)的蒸发、变质。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开闭盖部(24)具有配置于第1区域(24a)和第2区域(24b)之间的铰链部(24c),通过第1区域(24a)或第2区域(24b)被按压而以铰链部(24c)为中心转动。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像杠杆那样只需针对铰链部(24c)按压位于一端的第1区域(24a)和位于另一端的第2区域(24b)就能打开、关闭开闭盖部(24)。因此能够抑制试剂容器(100)的结构变得复杂化,也能使样本测定装置(500)侧的开闭用机构精简化。
上述吸移管导入部具有开闭盖部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开闭盖部(124)具有突起部(124d),该突起部(124d)在闭锁状态下嵌入吸移管导入部(120)的上部开口(121a)。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在关闭了开闭盖部(124)时由嵌入上部开口(121a)的突起部(124d)提高气密性。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具备:具有上侧面部(111)、底面部(112)及侧面部(113)的容器主体(110);具有露出吸移管导入部(120)的覆盖部开口(141)、且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能装上卸下并覆盖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的上覆盖部(140);其中上覆盖部(140)具有用于啮合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142)。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具有第2啮合部(142)的上覆盖部(140)将试剂容器(100)在啮合状态下稳定安放于容器安放部(520)。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上覆盖部(140)具有啮合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移送部(610)并被把持的被把持部(143)。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由容器移送部(610)将试剂容器(200)自动移送至所期望的位置,并能在移送试剂容器(200)时使容器移送部(610)啮合于被把持部(143)并稳定安放。
具备上述上覆盖部(140)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吸移管导入部(120)与容器主体(110)不是一体且相对于上侧面部(111)能装上卸下,上覆盖部(140)配置于上侧面部(111)和吸移管导入部(120)之间,覆盖部开口(141)比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外形小。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使吸移管导入部(120)也作为上覆盖部(140)的固位器发挥作用。因此能防止用户把持上覆盖部(140)拿起试剂容器(200)时、上述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安放部(520)、容器移送部(610)中介由上覆盖部(140)使试剂容器(200)以悬挂状态安放时等上覆盖部(140)从容器主体(110)脱落。
具备上述上覆盖部(140)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上覆盖部(140)具有沿上侧面部(111)延长的第1部分(144)、从第1部分(144)的外周部沿侧面部(113)延长并覆盖侧面部(113)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145);容器主体(110)在上侧面部(111)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具有用于和上覆盖部(140)啮合的第3啮合部(114)。这里,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相当于容器主体(110)的上部的角部(肩部),因此刚度高、难以歪曲变形。于是能通过在难以歪曲变形的连接部分设第3啮合部(114)使上覆盖部(140)不易脱落。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第1部分(144)在相较于第2部分(145)而言的内周侧的位置具有与第3啮合部(114)嵌合的啮合挡边(144a),第2啮合部(142)设于第2部分(145)。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与容器主体(110)装卸时用的啮合挡边(144a)和用于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142)设于上覆盖部(140)中互相远离的位置。因此,例如能抑制第2啮合部(142)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时的第2部分(145)的歪曲变形影响啮合挡边(144a),所以能抑制由于第2部分(145)的歪曲变形导致容器主体(110)和上覆盖部(140)的啮合解除。
具备上述上覆盖部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具备数个设有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容器主体(201、202),上覆盖部(203)具有使各个容器主体(201、202)的上部开口露出的数个覆盖部开口(231a、231b)且能安装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上覆盖部(203)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00)。另外,可以分别制成容器主体(201、202),所以例如要预先制造收纳试剂的容器主体(201、202)时能通过分别用于不同处理的试剂的制造流程制造各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实现制造时的容器主体(201、202)的轻松处理。
上述底面部具有凹部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底面部(112)的外表面与凹部(112a)相应地突出,该技术方案进一步具备相对于底面部(122)能装上卸下且具有平坦的下端部的下覆盖部(15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吹塑成型等形成试剂容器(200)时,由于厚度大致固定,因此在底面部(112)的内侧面设凹部(112a)的话外侧面会突出难以使其直立。因此,通过设下覆盖部(150),即使底面部(112)突出也能使试剂容器(200)稳定直立。
此时优选技术方案为:具备数个具有上侧面部、底面部及侧面部的容器主体(201、202),数个容器主体(201、202)能一并安装下覆盖部(204)。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下覆盖部(204)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00)。另外,可分别制成容器主体(201、202),所以例如要预先制造收纳试剂的容器主体(201、202)时能够通过分别用于不同处理的试剂的制造流程制造各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实现制造时的容器主体(201、202)的轻松处理。
具备上述下覆盖部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技术方案为:具备数个具有上侧面部、底面部及侧面部的容器主体(201、202),下覆盖部(250)分别设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且具有用于使下覆盖部(250)之间互相连结的第4啮合部(251)。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连结下覆盖部(250)的第4啮合部(251)来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00)。另外,下覆盖部(250)分别设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所以即使是连结前的单独的容器主体(201、202)也能轻松地使其直立。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试剂(101)包含在静置状态下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101)。如此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101)在使用时需要搅拌混合,因此搅拌时试剂(101)的液滴容易飞溅并附着于开口周边。因此,本发明能够通过吸移管导入部(120)防止试剂(101)附着于开口周边,适用于收纳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101)的试剂容器(100)。
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试剂容器中,优选技术方案为:试剂(101)包含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的捕捉物质、与捕捉物质结合的固相载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目标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中的任意者。这种试剂在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测定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中使用。从精度管理的观点来看,免疫分析装置中需要抑制由于液面(30)的误测导致的分装量的变动,因此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200、300)的开口周边的本发明是合适的。
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的试剂吸移方法是一种用具有吸移管(531)的样本测定装置(500)吸移试剂容器(100)中的试剂(101)的方法,其中将吸移管(531)插入具备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试剂容器(100)的吸移管导入部(20)内,使吸移管(531)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在液面(30)的下方位置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
如上所述,第2技术方案的试剂吸移方法中,将吸移管(531)插入具备吸移管导入部(20)的试剂容器(100)的吸移管导入部(20)内,使吸移管(531)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2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位于液面(30)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液面(30)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上述第2技术方案的试剂吸移方法中,优选技术方案为:插入吸移管(531)前将试剂容器(100)在水平方向移动进行搅拌。像这样在插入吸移管(531)前进行搅拌的话,液滴容易在试剂容器(100)的内部跳起,但即使液滴跳起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为此,进行试剂的搅拌时也能有效地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上述第2技术方案的试剂吸移方法中,优选技术方案为:由进入至试剂容器(100)内的吸移管(531)探测液面(30),在从探测到的液面(30)移动一定量后抵达的下方位置进行吸移管(531)的试剂(101)的吸移。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与使吸移管(531)进入至试剂容器(200)的底面部(112)附近相比,能将吸移管(531)接触试剂(101)的区域限定为前端部。因此能轻松地进行吸移管(531)的清洗。然后,为了吸移试剂而用吸移管(531)探测液面(30)时也能抑制在液面(30)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液面(30)的误测。
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的样本测定装置具备:样本分装部(510),吸移采自被检者的样本并分装至反应容器;容器安放部(520),其放置试剂容器(100),试剂容器(100)具备试剂(101)、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试剂分装部(530),包含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531),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并分装至反应容器(501);检测部(540),用于检测包含样本和试剂(101)的反应容器(501)内的测定用试样所含有的成分。
如上所述,第3技术方案的样本测定装置中设有:容器安放部(520),其放置具备吸移管导入部(20)的试剂容器(100);试剂分装部(530),其包含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531),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并分装至反应容器(501)。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2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位于液面(30)的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够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液面(30)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发明效果本发明能抑制试剂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周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样本测定装置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3为在试剂容器外附加试剂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表示一定位置的标记的示例的侧面图(A)及标记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B);
图5为各部尺寸不同的试剂容器结构例(A)~(C)的截面图;
图6为形状不同的试剂容器的结构例(A)~(C)的俯视图;
图7表示搅拌时的试剂液面的截面图;
图8表示吸移管导入部相对于容器主体呈分离状态的图(A)及表示安装状态的图(B);
图9表示突出部的结构例的图(A)及表示其他结构例的图(B);
图10表示设有第1啮合部的吸移管导入部的分离状态的图(A)及表示安装状态的图(B);
图11为第1啮合部和引导部的啮合结构的示例图;
图12表示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部的形状例的斜视图(A)、表示第2形状例的侧面图(B)、表示第3形状例的侧面图(C)及沿1000-1000线的截面图(D);
图13表示开闭盖部的闭锁状态的图(A)及表示开放状态的示图(B);
图14表示开闭盖部的其他结构例的闭锁状态的图(A)及表示开放状态的图(B);
图15表示试剂容器的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16表示除去了上覆盖部的试剂容器的斜视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试剂容器的纵截面图;
图18表示图17的试剂容器的分解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19表示图15所示的试剂容器的容器主体的斜视图;
图20表示容器主体的底面部的斜视图;
图21表示图15所示的试剂容器的上覆盖部的斜视图;
图22表示图15所示的试剂容器的下覆盖部的斜视图;
图23表示具备数个容器主体的试剂容器的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24为从图23所示的试剂容器的底面部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25表示图23的第1容器主体的斜视图;
图26表示图23的第2容器主体的斜视图;
图27表示图23所示的试剂容器的上覆盖部的斜视图;
图28表示图23所示的试剂容器的下覆盖部的斜视图;
图29表示图25所示的第1容器主体用下覆盖部的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30表示图26所示的第2容器主体用下覆盖部的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31表示样本测定装置的结构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2表示试剂冷藏库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33表示试剂冷藏库内部的按压部周边的构成的侧面示意图;
图34表示图33的结构例的盖部的开闭及试剂的吸移动作的次序(A)~(E)的图;
图35用于说明样本测定装置的分析处理的图;
图36用于说明图35所示的分析处理的流程图;
图37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试剂容器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对一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试剂容器100是用于收纳使用于样本测定装置的试样分析的试剂的容器。例如,样本测定装置分析将一定试剂添加至采自被检体的样本制备的测定用试样。试剂容器100用于收纳为制备测定用试样而添加至样本的试剂。
样本测定装置检测样本中所含有的一定的目标物质。目标物质例如可以包含血液、尿样本中的一定的成分、细胞、有形成分。目标物质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细胞及细胞内物质、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样本测定装置可以是血细胞分析装置、凝血分析装置、免疫测定装置、尿中有形成分分析装置等,或者也可以是这些以外的分析装置。
试剂容器100所收纳的试剂101根据目标物质的种类、分析时实施的检验的内容而不同,无特别限定。试剂容器100可以是预先收纳了一定量的试剂101的带试剂的试剂容器,也可以是需要另行注入一定量的试剂101的空的试剂容器。
作为一例,样本测定装置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样本中的被检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免疫测定装置例如检测血液所含有的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作为目标物质。免疫测定装置获得血清或血浆作为样本,定量测定或定性测定样本所含有的抗原或抗体等。另外,抗原抗体反应不仅指抗原和抗体的反应,还包含使用了适配体等特异性结合物质的反应。适配体是与特定的物质特异性结合的、合成的核酸分子或肽。
使用于免疫测定装置的试剂101使用包含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的捕捉物质的试剂、包含与捕捉物质结合的固相载体的试剂、包含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目标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的试剂等。像这样的各种试剂101收纳于试剂容器100。
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用于具有吸移试剂容器100中的试剂101的吸移管531的样本测定装置500。吸移管531插入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吸移收纳于试剂容器100的内部的试剂101。试剂容器100所收纳的试剂101由样本测定装置500自动吸移,吸移的试剂101分装于反应容器501(参照图2)等。
试剂容器100具备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试剂容器100的形状无特别限定。试剂容器100只要采用通过上侧面部11、底面部12、侧面部13划分用于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任何形状。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100具备大致平行的平板状的上侧面部11及底面部12、与上侧面部11及底面部12大致正交的侧面部13。图1的例中,除了后述的吸移管导入部20之外,试剂容器100的外形形状例如可以是长方体形状、圆柱形状、三棱柱、其他多棱柱形状等。
试剂容器100具备吸移管导入部20。吸移管导入部20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即,吸移管导入部20能够使吸移管531通过。图1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贯通上侧面部11的管状形状。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接纳吸移管531的上部开口21a、在内部空间开口的下部开口21b、独立于侧面部13的且下端形成有下部开口21b的管部21c。
吸移管531能从试剂容器100的上方下降从而介由上部开口21a进入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部。然后,吸移管531能通过管部21c的内部并从下部开口21b进入存放有试剂101的内部空间。
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筒状形状。吸移管导入部20的水平截面形状能够采用圆形、椭圆或卵形、矩形、其他多边形等,是任意的。吸移管导入部20形成为筒状,但相较于上侧面部11而言的内部侧(即下侧)的区域中可以在部分位置形成贯通孔或狭缝。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比吸移管531的外径大的内径以使吸移管531能够通过。图1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为直径固定,也可在上端和下端之间使内径变化。例如,吸移管导入部20可以向上部开口21a方向增大内径,也可以向下部开口21b方向减小内径,也可以向下部开口21b增大内径。
图1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上侧面部11而言向底面部12侧突出。具体来说,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上侧面部11的内表面而言向内部侧突出。图1中,吸移管导入部20相较于上侧面部11而言突出至上侧,但吸移管导入部20可以仅设在上侧面部11的下侧。另外,图1中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的开口11a的边缘向上下延长,但例如吸移管导入部20也可以是从开口11a的边缘和侧面部13之间的位置向下方延长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远离收纳于内部的试剂的液面30的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另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试剂的液面30的高度位置指的是静置状态下收纳有最大量的试剂101的状态下的液面的高度位置。
试剂容器100可以是图1所示的预先收纳有一定量的试剂的带试剂的容器。试剂容器100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使试剂容器100预先附带有一定量的试剂101的空的容器。采用图3的话,液面30的位置确定为将试剂容器100附带的一定量的试剂101收纳在试剂容器100内这一状态下的液面位置。即使在没有附带一定量的试剂101的情况下,液面30的位置例如可以由图4(A)所示的表示最大量位置的线31a、标识31b、刻度31c的任意一者或数者或其他通过印字等方式形成的非结构性标记所确定。液面30的位置例如可以由图4(B)所示的设于最大量位置处的突起31d、凹坑、挡边、用于肉眼辨认液面的窗部等结构性标记所确定。若采用的是预先收纳有试剂101的试剂容器100则不需要这些表示液面30的位置的标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向上方距离D1(>0)的位置。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不会浸在液面30,避免试剂101的液滴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面。
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1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位于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另外,图1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设于远离侧面部13的位置。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远离侧面部13就能相应地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
[样本测定装置的概要]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一实施方式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概要。
样本测定装置500是分析将一定试剂添加至采自被检体的样本制作的测定用试样的装置。
被检体主要是人,也可以是人以外的其他动物。例如,样本测定装置500会以临床检查或医学研究为目的分析采自患者的样本。样本是来源于生物体的样本。来源于生物体的样本例如是采自被检体的血液(全血、血清或血浆)、尿或其他体液等液体;或者是对采集的体液、血液施以一定的预处理得到的液体等。另外,例如样本也可以是液体以外的、被检体的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等。
样本测定装置500向样本添加一定的1种或数种试剂制备测定用试样。样本测定装置500介由吸移管导入部20使吸移管531进入试剂容器100内吸移试剂容器100内的试剂。样本测定装置500将吸移的试剂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吸移试剂后,样本测定装置500介由吸移管导入部20使吸移管531向试剂容器100外退避。
如图2所示,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样本分装部510、容器安放部520、试剂分装部530和检测部540。
样本分装部510吸移采自被检者的样本并分装至反应容器501。样本分装部510例如连接于包含用于吸移及排出样本的泵等的流体回路。样本分装部510例如使用吸移管、移液管吸头从无图示的样本容器吸移样本。样本分装部510将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可以在试剂的分装之前、也可以在试剂的分装之后进行样本的分装。
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设置于容器安放部520。即,容器安放部520放置试剂容器100,该试剂容器100具备:试剂101;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
容器安放部520与试剂容器100的任意部位接触并安放试剂容器100。容器安放部520安放试剂容器100的方式不限。图2中,容器安放部520具有载置试剂容器100的载置面,并安放试剂容器100的底面部12(参照图1)。容器安放部520例如可以夹住试剂容器100的侧面部13实现安放,也可以使试剂容器100的一部分挂在容器安放部520并啮合,将啮合的试剂容器100以悬挂的形态安放。容器安放部520不覆盖吸移管导入部20地安放试剂容器100。
试剂分装部530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容器100内的试剂101并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即,试剂分装部530包含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531。
试剂分装部530例如具备由吸移管531吸移试剂并将吸移的试剂排出至反应容器501的流体回路。流体回路例如包含泵,优选能定量试剂的注射泵、隔膜式泵等定量泵。为定量试剂可以组合非定量的泵和定量室。可以分别设试剂吸移用的吸移管531和试剂排出用的吸移管531。可以设计为:用通用的吸移管531进行试剂吸移和试剂排出这两者的情况下,吸移管531和试剂容器100及反应容器501中的一者或两者能在水平方向移动。
吸移管531相较于放置于容器安放部520的试剂容器100而言配置于上方位置。试剂分装部530的吸移管531及容器安放部520的至少一者能在上下方向移动。为此,吸移管531能相对于试剂容器100从上方下降,介由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及下部开口21b进入试剂容器100的内部并吸移试剂101。
检测部540检测包含样本502和试剂101的反应容器501内的测定用试样所含有的成分。检测部540的对象成分的检测方法不限,能够采用化学方法、光学方法、电磁学方法等与对象成分相对应的方法。样本测定装置500基于检测部540的检测结果分析例如对象成分的有无、对象成分的数目或量、对象成分的浓度、存在比率等。例如进行荧光、反射光或漫射光、颜色等光学检测时,检测部540能使用光电倍增管、分光光度计、照度计等。另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标记时,检测部540能使用闪烁计数器等。
通过这种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1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相较于液面30而言位于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500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100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试剂吸移方法]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吸移方法。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吸移方法是一种用具有吸移管531的样本测定装置500吸移试剂容器100中的试剂101的方法,执行以下步骤(1)~(3)。(1)将吸移管531插入试剂容器100的吸移管导入部20内,该试剂容器100具备:划分存放试剂101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2、侧面部13及具有开口11a的上侧面部11、将从开口11a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531导入至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20。(2)使吸移管531从自上侧面部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进入至内部空间。(3)在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下方位置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
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从上侧面部11延伸至液面30的上方位置,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倾斜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的开口11a的周边。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相较于液面30而言位于上方,因此即使样本测定装置运转期间液滴跳起、试剂容器倾斜,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这样一来,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周面侧,抑制开口周边形成试剂101的液滴、液膜。如上所述,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另外,这样一来会抑制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样本测定装置500中将与实际的试剂液面不同的位置误测为试剂液面。
[试剂容器的结构例]
图5(A)~(C)表示试剂容器100的不同的结构例。
图5(A)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从液面30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2的1/2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即,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在与液面30的距离为D1的上侧面部11侧,距离D1比D2/2大。由此,能使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的位置更大地远离,因此能有效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另外,如图5(B)所示可以设计为: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从液面30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2的1/2处而言配置于液面30侧的位置(D1<D2/2)。
另外,最大量时的液面30优选与收纳的试剂101的种类等相应地在恰当的范围内设定。例如,液面30设定为从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液面30不足距离D3的2/5的话,与试剂容器100的容积相比能收纳的液量过少。液面30比距离D3的4/5大的话,最大量时的液面30过于接近试剂容器100的上侧面部11,试剂容器100只要有轻微倾斜或液体跳起就容易发生液滴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侧面、下部开口21b。因此,通过将液面30设定在距离D3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能避免液面30过低无法确保试剂101的收纳量、液面30过高接近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这样一来能确保试剂容量并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图5(A)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远离侧面部13并与其相对,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为吸移管导入部20和侧面部13之间的距离以下。即,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为吸移管导入部20和侧面部13之间的距离D5以下(D4≦D5)。由此,与从侧面部13到吸移管导入部20的距离D5相比,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上侧面部11向底面部12侧突出的长度小。因此能有效地使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远离,并且能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
另外,如图5(C)所示,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可以比吸移管导入部20和侧面部13之间的距离D5大。
图5(A)的结构例中,上侧面部11为与侧面部13大致正交的平板状,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为从上侧面部11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6以下。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上侧面部11向底面部12侧突出的长度是从上侧面部11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6以下的小的长度,因此能有效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远离。
另外,如图5(B)所示,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可以比从上侧面部11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6大。
图5(A)~(C)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从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1/2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即,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比(D3/2)小。因此,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底面部12和上侧面部11之间的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液面30在试剂容器100的中央附近的情况下,通过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上部侧从而能轻松地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的位置远离。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优选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相较于从底面部12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3的2/3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即,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4比距离D3的2/3小。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不会配置于试剂容器100的中央附近,因此能更轻松地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的位置远离。这样一来能更有效地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图6(A)~(D)表示试剂容器100的上侧面部11的形状及上侧面部11的吸移管导入部20的位置。图6(A)中,上侧面部11具有矩形形状。图6(B)中,上侧面部11具有圆形状。图6(C)中,上侧面部11具有三角形状。图6(D)中,上侧面部11具有梯形形状。与90度的旋转对称的图6(A)、任意角度的旋转对称的图6(B)不同,图6(D)例如在向容器安放部520放置时能确定试剂容器100的朝向。
这里,图6中,上侧面部11也如图5所示为与侧面部13大致正交的平板状。图6中,吸移管导入部20配置于上侧面部11的大致中央。如图6(C)所示,上侧面部11是三角形状时,上侧面部11的大致中央例如是内接圆(参照图6(C)的虚线)的中心。如图6(D)所示,上侧面部11是梯形形状时,上侧面部11的大致中央例如是2条对角线的交点。因此,从吸移管导入部20到侧面部13的距离D5在水平面内的各方向大概相等。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不会在局部位置接近周围的侧面部13的一部分,能确保从吸移管导入部20到侧面部13的水平距离。这样一来能使从侧面部13侧跳起的液滴不易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
根据收纳于试剂容器100内的试剂101的种类可能需要在吸移试剂101前进行搅拌。例如,试剂101相分离成数个相的情况。相分离成数个相的情况是指,例如,试剂101包含不互相混合的数个液相成分的情况、试剂101包含液相成分和不溶于液相成分的固相成分的情况等。
图7的结构例中,试剂101是在静置状态下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像这样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101在使用时要搅拌混合。由于搅拌,搅拌时的液面32会如图7的实线及虚线所示振动性变动。搅拌时试剂101的液滴易飞散且易附着于开口周边。为此,能通过吸移管导入部20抑制试剂101附着于开口周边的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100适用作收纳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101的试剂容器。
图7的例子的试剂吸移方法中,插入吸移管531前使试剂容器100在水平方向移动并搅拌。例如,容器安放部520安放试剂容器100并能在水平方向移动,通过水平移动搅拌试剂101。例如,容器安放部520可以通过在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来搅拌,也可以通过在一定方向间歇性移动来搅拌。间歇性移动是指交替重复向一定方向的移动和停止移动。水平方向的移动例如可以是直线轨道,也可以是圆弧轨道。也可以使其在水平面内的不特定的方向随机移动。像这样在插入吸移管531前进行搅拌的话,液滴容易在试剂容器100的内部跳起,但即使液滴跳起试剂也仅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外表面侧,也能避免试剂101附着于下部开口21b的内侧。为此,进行试剂的搅拌时也能有效地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图7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配置于远离样本测定装置500搅拌试剂容器100时的液面32的上侧面部11侧的位置。由此,收纳由于相分离等需要搅拌的试剂101时,即使是搅拌时也能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搅拌时的液面32能通过模拟以解析方式求得。
图8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100包含:具有上侧面部11、底面部12及侧面部13的容器主体10;与容器主体10非一体的、相对于试剂容器100能装上卸下的吸移管导入部20。图8(A)表示容器主体10和吸移管导入部20分离的状态,图8(B)表示在容器主体10安装了吸移管导入部20的状态。
容器主体10的上侧面部11具有插入吸移管导入部20的开口11a。开口11a从下端侧接纳吸移管导入部20。由此,在收纳有试剂101的试剂容器100进行运输等的情况下能预先将吸移管导入部20从试剂容器100拆下。然后,能在使用试剂容器100时安装吸移管导入部20,因此能避免运输时等液滴附着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内部侧。
图8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管部21c,该管部21c具有比上侧面部11的开口11a小的外形且插入开口11a。例如,开口11a是内径为圆筒状的管部21c的外径以上的圆形。开口11a能够使管部21c通过。由此,无需用能变形的材料形成吸移管导入部20或使其是能变形的结构,仅插入管部21c就能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试剂容器100。另外,即使运输时液滴附着于开口11a的周边,液滴也不会附着于插入开口11a的内部的管部21c的内侧,因此也不用担心会发生液面的误测。
吸移管导入部20的管部21c的外形比开口11a大时,例如可以设计为:用橡胶等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管部21c,使管部21c能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插入开口11a内。另外也可设计为:从管部21c的一定位置到管部21c的下端设狭缝等来使管部21c弹性变形。
图8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外形比开口11a大的突出部22。开口11a的内径比管部21c的外径大、且比突出部22的外径小。突出部22不能通过开口11a。因此,将管部21c插入到了开口11a的内部时,突出部22和开口11a的周缘部抵接,吸移管导入部20被卡住。由此,能由突出部22防止吸移管导入部20通过开口11a落入容器主体10的内部。图8的结构例中,突出部22是从筒状的吸移管导入部2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法兰形状。
图9(A)的结构例中,突出部22设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侧的位置。即,吸移管导入部20中,从突出部22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7比从突出部22到下部开口21b的距离D8小。图9中,突出部22与开口11a的周缘部抵接并啮合于容器主体10,因此由突出部22的位置决定吸移管导入部20相对于容器主体10的开口11a的安装位置。因此,因为由突出部22的位置决定吸移管导入部20相对于容器主体10的开口11a的安装位置,所以能通过将突出部22配置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侧来控制吸移管导入部20从开口11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即,与图9(B)所示的从突出部22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7比从突出部22到下部开口21b的距离D8大的技术方案相比,能使试剂容器100的总高度小。另外,也可以如图9(B)所示将突出部22设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部开口21b侧的位置。
另外,图8的结构例中显示的例子是突出部22设于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部开口21a大致相同高度位置,从突出部22到上部开口21a的距离D7大致为0。通过将突出部22设计为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端部或上端部附近向径向外侧突出,能极力控制吸移管导入部20从开口11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长度。
图10的结构例中,容器主体10具有用于将吸移管导入部20从开口11a导入的筒状的引导部11b,突出部22具有用于和引导部11b啮合的第1啮合部23。由此能通过引导部11b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插入开口11a。然后能通过第1啮合部23轻松地将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容器主体10。
图10(A)的结构例中,引导部11b是从容器主体10的上侧面部11向上方呈直线状延长而设的筒状部。引导部11b与容器主体10的上侧面部11形成为一体。引导部11b例如具有圆筒形状。开口11a起于引导部11b的上端部止于连通于上侧面部11的内侧面的引导部11b的下端部。
图10(A)的结构例中,突出部22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而设,第1啮合部23从突出部22的外周端部朝向下方延长而设。第1啮合部23配置于在径向上远离吸移管导入部20的管部21c的位置。第1啮合部23与管部21c在径向相对。突出部22的径向的长度比引导部11b的厚度大。即,吸移管导入部20的管部21c和第1啮合部23之间的径向的距离比引导部11b的厚度大。第1啮合部23例如形成为圆筒状。
由此,如图10(B)所示,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管部21c从上方插入开口11a内时,吸移管导入部20被引导部11b引导,吸移管导入部20会不倾斜地插入开口11a内。另外,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容器主体10后,容器主体10的引导部11b以嵌入吸移管导入部20的第1啮合部23和管部21c之间的方式插入其间,引导部11b和第1啮合部23啮合。由此,吸移管导入部20在啮合于容器主体10的状态下安装,因此能抑制吸移管导入部20意外从容器主体10脱落。
图10(B)的结构例中,引导部11b从上侧面部11向上方突出而设,从吸移管导入部20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的距离D9为引导部11b从上侧面部11突出的长度D10以下。由此能减小管部21c的下端的从上侧面部11的突出长度,因此能有效地使管部21c的下端从最大量时的液面30远离。这样一来能有效抑制试剂101附着于试剂容器100的开口周边。
如图8~图10所示,容器主体10和吸移管导入部20非一体的情况下,容器主体10可以设封堵开口11a的封接件50等。例如,用户在使用时除去封接件50后,将吸移管导入部20插入开放的开口11a将吸移管导入部20安装于容器主体10。另外也可以设计为:在开口11a被封接件50封堵的状态下,将吸移管导入部20的管部21c相对于开口11a按压,用管部21c贯通封接件50并插入开口11a内。
例如,引导部11b和第1啮合部23可以通过嵌合来啮合,也可以通过利用啮合部分的弹性变形实现嵌入的卡扣结构来啮合。图11的结构例中,引导部11b和第1啮合部23通过螺纹结构啮合。由此,能用简单的结构切实且坚固地固定吸移管导入部20和容器主体10。
图12(A)表示管部21c的下端的形状例。图12(A)中管部21c具有圆筒形状,并形成有圆形状的下部开口21b。作为下部开口21b的边缘的管部21c的下端面21d形成为平坦面状。
图12(B)的结构例中,管部21c的下端面21d具有朝下的凹凸。下端面21d具有锯齿状的凹凸面。将管部21c的下端面21d形成为非平坦的凹凸面时,即使试剂的液滴附着在了管部21c的下端面21d,也能通过凹凸面使液膜难以形成。
图12(C)的结构例中,管部21c的下端面21d形成有向上方延长的切口或狭缝21e。图12(D)表示狭缝21e的形成位置的管部21c的水平截面。图12(C)及(D)的结构例中,狭缝21e设于管部21c的数处。图12(C)及(D)的结构例中,即使试剂的液滴附着在了管部21c的下端面21d,也能通过狭缝21e使液膜难以形成。
图13(A)及(B)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100能由开闭盖部24开闭。吸移管导入部20具有用于开闭上部开口21a的开闭盖部24。开闭盖部24包含用于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开放上部开口21a的第1区域24a和用于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闭锁上部开口21a的第2区域24b。图13的结构例中,样本测定装置500具有能上下移动的按压部600,能通过按压部600的上下移动按压容器安放部520的试剂容器100的第1区域24a及第2区域24b。由此,能通过样本测定装置500开闭上部开口21a。因此能通过仅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101时开放开闭盖部24、除了吸移时以外闭锁开闭盖部24从而防止试剂101的蒸发、变质。
如图13(B)所示,通过用按压部600按压第1区域24a从而覆盖上部开口21a的开闭盖部24移动,上部开口21a开放。开放状态下,吸移管531能通过上部开口21a及下部开口21b吸移试剂。图13的结构例中,按压部600和试剂容器100能在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按压部600配置于第2区域24b的上方,按压第2区域24b从而能如图13(A)所示关闭开闭盖部24密闭容器内部。
图13的结构例中,开闭盖部24具有配置于第1区域24a和第2区域24b之间的铰链部24c,通过按压第1区域24a或第2区域24b从而以铰链部24c为中心转动。开闭盖部24能在封堵上部开口21a的位置(图13(A))和开放上部开口21a的位置(图13(B))之间转动。由此,像杠杆那样仅相对于铰链部24c按压位于一侧的第1区域24a和位于另一侧的第2区域24b就能打开、关闭开闭盖部24。因此能抑制试剂容器100的结构变得复杂化,也能使样本测定装置500侧的开闭用机构精简化。
图14的结构例中,开闭盖部24能水平移动至封堵上部开口21a的位置(图14(A))和开放上部开口21a的位置(图14(B))。图14的结构例中,能使样本测定装置500的按压部600和试剂容器100在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按压开闭盖部24使其向开放开闭盖部24的方向(图14(B)的左方向)和闭锁开闭盖部24的方向(图14(B)的右方向)移动。
[试剂容器的具体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15~图22详细说明试剂容器200的具体结构例。
如图15及图16所示,试剂容器200具备:具有上侧面部111、底面部112(参照图17)及侧面部113的容器主体110、与容器主体110非一体的、相对于试剂容器200能装上卸下的吸移管导入部120。另外,试剂容器200具备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能装上卸下的上覆盖部140且上覆盖部140覆盖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另外,试剂容器200具备相对于底面部112能装上卸下、且具有平坦的下端部的下覆盖部150。图15中,试剂容器200是组装了容器主体110、吸移管导入部120、上覆盖部140及下覆盖部150的组装体,容器主体110的内部收纳有试剂。另外为便于说明,图16表示的是拆下了上覆盖部140的状态。
图17表示组装状态的试剂容器200的纵截面,图18表示分解状态的试剂容器200的纵截面。
〈吸移管导入部〉
如图17及图18所示,吸移管导入部120在上下方向从上侧面部111延伸至试剂101的液面30的上方位置。吸移管导入部120贯通上侧面部111,具有接纳吸移管531的上部开口121a、在内部空间开口的下部开口121b、独立于侧面部113且下端形成有下部开口121b的管部121c。管部121c的下端相当于吸移管导入部120的下端。
管部121c的下端相较于上侧面部111而言向底面部112侧突出,且配置于远离静置状态下最大量时的液面30的上侧面部111侧的位置。另外,管部121c的下端配置于远离样本测定装置搅拌试剂容器200时的液面32(参照图17的双点划线)的上侧面部111侧的位置。
图17中,管部121c的下端相较于从液面30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2的1/2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1侧的位置。这里,液面30设定为从底面部112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3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管部121c远离侧面部113并相对,从管部121c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4为管部121c和侧面部113之间的距离D5以下。从管部121c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4为从上侧面部111到上部开口121a的距离D6以下。
管部121c的下端相较于从底面部112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3的1/2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1侧的位置。具体来说,管部121c的下端相较于从底面部112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3的2/3处而言配置于上侧面部111侧的位置。
这里,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具有插入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开口111a(参照图18)。吸移管导入部120的管部121c的外形比开口111a小。管部121c能从开口111a内通过。
吸移管导入部120具有外形比上侧面部111的开口111a大的突出部122。突出部122设于吸移管导入部120的上部开口121a侧的位置。突出部122不能通过开口111a。突出部122设于与吸移管导入部120的上部开口121a大致相同高度位置的上端部附近,从突出部122到上部开口121a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致为0。因此,吸移管导入部120中,从突出部122到上部开口121a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比从突出部122到下部开口121b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
这里,容器主体110具有用于将吸移管导入部120从开口111a导入的筒状的引导部111b。突出部122具有用于和引导部111b啮合的第1啮合部123。引导部111b和第1啮合部123通过螺纹结构啮合。引导部111b从上侧面部111向上方突出,从管部121c的下端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4为引导部111b的从上侧面部111突出的长度D10以下。
吸移管导入部120具有用于开闭上部开口121a的开闭盖部124。开闭盖部124包含用于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开放上部开口121a的第1区域124a和用于被样本测定装置500按压闭锁上部开口121a的第2区域124b。
开闭盖部124具有配置于第1区域124a和第2区域124b之间的铰链部124c,通过按压第1区域124a或第2区域124b从而以铰链部124c为中心转动。
如图17所示,开闭盖部124具有在闭锁状态下嵌入上部开口121a(参照图18)的突起部124d。突起部124d具有与上部开口121a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突起部124d在开闭盖部124的闭锁状态下朝向下部开口121b突出。突起部124d的突出长度在不妨碍开闭盖部124的开闭作业的范围设定。突起部124d在开闭盖部124的闭锁状态下嵌合于上部开口121a。有突起部124d,在关闭了开闭盖部124时能由嵌入上部开口121a的突起部124d提高气密性。
另外,图15所示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200进一步具备与吸移管导入部120非一体的、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能装上卸下、用于封住开口111a的帽160。帽160具有和吸移管导入部120的第1啮合部123同样的螺纹结构的啮合部,与吸移管导入部120交换安装于容器主体110的引导部111b。帽160没有设用于使吸移管531通过的上部开口121a,能密闭容器主体110。在内部收纳了试剂101的状态下在运输时、保管时等能由帽160切实地密封并保管试剂101。然后,能在开封试剂容器200时更换为吸移管导入部120。
即,图15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200在容器主体110安装有帽160并被密闭的状态下提供给用户。吸移管导入部120是附属部件,在试剂容器200安置于样本测定装置500时装上来替代帽160。使用试剂容器200时,用户拆下帽160,将吸移管导入部120安装于容器主体110。
〈容器主体〉
如图19所示,容器主体110具备俯视视角为矩形的平板状的上侧面部111、具有4个平板状的侧面的侧面部113及俯视视角为矩形的底面部112(参照图20)。
容器主体110预先收纳有后述的使用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R2试剂作为试剂101。R2试剂包含与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和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的捕捉物质结合的固相载体。R2试剂使用于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测定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从精度管理的观点来看,免疫分析装置中需要抑制由于液面30的误测导致的分装量的变动,因此能抑制R2试剂附着于试剂容器200的开口周边的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容器200是合适的。
固相载体例如是固定了与捕捉物质结合的物质的磁性粒子。固相载体例如是固定了与生物素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的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容器主体110中收纳有固相载体和使固相载体分散了的液相成分这固液2相的成分作为R2试剂。固液2相的R2试剂中,固相载体会沉降于底面部112,因此由样本测定装置500进行搅拌。如图17及图18所示,为确保随着搅拌而移动试剂的内部空间,试剂101的液面30设定在相对于从底面部112到上侧面部111的距离D3的1/2处而言更低的位置。不需要搅拌的试剂的话可以将液面30设定为距离D3的1/2以上的较高的位置。
上侧面部111为与侧面部113大致正交的平板状。上侧面部111具有插入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开口111a。即,容器主体110具有用于将吸移管导入部120从开口111a导入的筒状的引导部111b,引导部111b从上侧面部111向上方突出。然后,开口111a从引导部111b的上端部贯通至上侧面部111的内侧面侧。
引导部111b及引导部111b的上端的开口111a配置于矩形的上侧面部111的大致中央。因此,吸移管导入部120配置于上侧面部111的大致中央(参照图15)。
如图19所示,容器主体1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上侧面部111为大概长方形。侧面部113包含连接于上侧面部111的长边侧的一对长边侧面113a和连接于上侧面部111的短边侧的一对短边侧面113b。
内部空间的底面部112在下部开口121b的正下方具有凹部112a(参照图18)并且朝向凹部112a倾斜。由此,能在试剂101的液量随着吸移变少之后在下部开口121b的正下方的凹部112a积试剂101。因此能减小不能用吸移管531吸移的死体积。
凹部112a设于底面部112并沿样本测定装置500搅拌试剂容器200时的振动方向延长。由此,通过凹部112a沿振动方向延长从而在凹部112a内同样能使搅拌时的液体轻松地移动,因此搅拌能更加均匀。
具体来说,如图20所示,凹部112a沿长边侧面113a在底面部112的纵长方向延长。即,凹部112a在纵长方向从一短边侧面113b的附近延长至相反侧的短边侧面113b的附近。另一方面,在配置有长边侧面113a的短幅方向上的凹部112a的宽度小,凹部112a设于远离长边侧面113a的位置。如后所述,试剂容器200安放于圆形状的容器安放部520,向容器安放部520的圆周方向间歇移动从而搅拌。因此,试剂容器200的搅拌时的振动方向是容器安放部520的圆周方向的切线方向,安放时使底面部112的纵长方向与容器安放部520的圆周方向的切线方向一致。这样一来,搅拌时的振动方向和凹部112a的延长方向一致,会有效地搅拌内部的试剂。
〈上覆盖部〉
如图15及图21所示,上覆盖部140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能装上卸下并覆盖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
上覆盖部140具有使吸移管导入部120露出的覆盖部开口141。如图17及图18所示,覆盖部开口141具有比容器主体110的引导部111b的外径大的内径,能使引导部111b通过。由此,在将上覆盖部140安装在了容器主体110的状态下,吸移管导入部120安装于通过覆盖部开口141向上方突出的引导部111b的上端。
上覆盖部140具有用于啮合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142。由此,能够由具有第2啮合部142的上覆盖部140将试剂容器200在啮合状态下稳定安放于容器安放部520。
如图17及图18所示,上覆盖部140配置于上侧面部111和吸移管导入部120之间。上覆盖部140的覆盖部开口141比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外形小。即,覆盖部开口141的大小为容器主体110的引导部111b能通过、吸移管导入部120的突出部122及第1啮合部123不能通过。吸移管导入部120在第1啮合部123以螺纹结构和容器主体110的引导部111b啮合。因此,只要不拆下吸移管导入部120,上覆盖部140就在上侧面部111和第1啮合部123之间无法从容器主体110拆下。由此,能使吸移管导入部120也作为上覆盖部140的固位器发挥作用。因此能防止用户把持上覆盖部140拿起试剂容器200时、上述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安放部520、容器移送部610中介由上覆盖部140以悬挂状态安放试剂容器200时等上覆盖部140从容器主体110脱落。
上覆盖部140具有沿上侧面部111延长的第1部分144和从第1部分144的外周部沿侧面部113延长并覆盖侧面部113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145。即,上覆盖部140因沿上侧面部111而设的第1部分144和沿侧面部113而设的第2部分145而在纵截面中具有L字状的形状。第2部分145沿第1部分144的外缘形成为环状。即,第2部分145与容器主体110的侧面部113的4个侧面分别相对。
如图18所示,容器主体110具有用于在上侧面部111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和上覆盖部140啮合的第3啮合部114。这里,容器主体110的上侧面部111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相当于容器主体110的上部的角部,因此能使其刚度高、难以歪曲变形。因此,通过在难以歪曲变形的连接部分设第3啮合部114能使上覆盖部140不易脱落。
更具体来说,第1部分144具有远离第2部分145的、在第2部分145内周侧的、与第3啮合部114所嵌合的啮合挡边144a。啮合挡边144a与第2部分145大致平行且是环状。啮合挡边144a的前端部的内侧面侧设有凸部144b。另一方面,容器主体110的第3啮合部114在上侧面部111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设有与啮合挡边144a相对应地弯曲并且供啮合挡边144a的前端部的凸部144b嵌入的凹部114a。啮合挡边144a和第3啮合部114是卡扣结构,通过使啮合挡边144a弹性变形将前端的凸部144b嵌入第3啮合部114的凹部114a从而啮合。如图19所示,第3啮合部114在上侧面部111的整周设为周状,啮合挡边144a和第3啮合部114绕上侧面部111的大致整周啮合。
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用于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142设于第2部分145。因此,用于相对于容器主体110进行装上卸下时所使用的啮合挡边144a和用于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142在上覆盖部140上设于互相分离的位置。由此,例如使第2啮合部142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时的第2部分145的歪曲变形不会影响啮合挡边144a,所以能防止由于第2部分145的歪曲变形导致容器主体110和上覆盖部140的啮合解除。
具体来说,第2啮合部142形成于第2部分145的下端部。这里,第2啮合部142设于相较于容器主体110及下覆盖部150而言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位置。如图17所示,容器安放部520形成有容器主体110及下覆盖部150能通过、第2啮合部142不能通过的安放孔(参照图32)。将试剂容器200从容器安放部520的上方插入开口内后,作为第2部分145的下端面的第2啮合部142抵接并挂在容器安放部520。由此,试剂容器200以第2啮合部142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的方式悬挂安放。
如图21所示,上覆盖部140具有啮合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移送部610并被把持的被把持部143。由此,能由容器移送部610将试剂容器200自动移送至所期望的位置,能在移送试剂容器200时使容器移送部610啮合于被把持部143并稳定安放。被把持部143从上覆盖部140的上侧面向上方突出,采用回环状在内侧构成啮合通路143a。图21的结构例中,容器移送部610的一对啮合爪部611插入一对被把持部143的各啮合通路143a内从而介由上覆盖部140把持试剂容器200。容器移送部610由无图示的移动机构在把持着试剂容器200的状态下移动,并将试剂容器200安置于图17所示的容器安放部520。
〈下覆盖部〉
下覆盖部150相对于底面部112能装上卸下。如图18所示,下覆盖部150具有平坦的下端部。这里,容器主体110的底面部112的外表面与凹部112a相对应地突出。因此,容器主体110是难以单独在平坦的放置面上直立的形状。下覆盖部150安装于容器主体110从而提供用于使试剂容器200在平坦的放置面上直立的下端面。由此,即使底面部112突出也能通过下覆盖部150使试剂容器200稳定直立。
如图22所示,下覆盖部150具有沿侧面部113而成的矩形框状的壁部151以使外周面大致与容器主体110的侧面部113配置于同一面。壁部151的内周侧是上下贯通的开口,将与底面部112的凹部112a相对应的突出部分收纳于开口内。另外,下覆盖部150的高度比凹部112a对应的突出部分的突出量大。因此,将试剂容器200放置在了平坦的放置面上时,通过下覆盖部150使容器主体110的底面部112在远离放置面的状态下安放。
下覆盖部150和容器主体110的啮合结构与上覆盖部140和容器主体110的连接结构相同。即,壁部151的上部的内周面与上覆盖部140的啮合挡边144a同样地在前端部形成有凸部151a。
如图18所示,容器主体110具有用于在底面部112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和下覆盖部150啮合的啮合部115。这里,容器主体110的底面部112和侧面部113的连接部分相当于容器主体110的下部的角部,因此能使其刚度高、难以歪曲变形。因此,能通过在难以歪曲变形的连接部分设啮合部115从而使下覆盖部150不易脱落。底面部112的啮合部115弯曲以嵌入下覆盖部150的内侧,并且设有供下覆盖部150的上端部的凸部151a嵌入的凹部115a。
由此,下覆盖部150和啮合部115是卡扣结构,通过下覆盖部150的弹性变形使前端的凸部151a嵌入啮合部115的凹部115a来啮合。啮合部115在底面部112的整周设为周状,下覆盖部150和啮合部115绕底面部112的大致整周啮合。
(试剂容器的其他结构例)
图23~图28表示试剂容器的其他结构例。图23的结构例中,试剂容器300具备数个具有上侧面部、底面部及侧面部的容器主体。容器主体的数目可以为3个以上,但图23的示例中,试剂容器300具备2个容器主体201及202。2个容器主体201及202相邻,整体上看朝向试剂容器300的前端部205方向宽度变小,呈楔状。
容器主体201及202可以具有同一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形状。图23及图24的结构例中,容器主体201及202具有互相不同的形状。如图25所示,容器主体201中,上侧面部211及底面部212向一定方向延长并且朝向前端部205宽度变小,具有楔状的形状。前端部205为曲线状,带有大致圆弧状的圆形要素。侧面部213与上侧面部211及底面部212大致正交,在前端部205处呈曲面状。与容器主体202相邻的侧面部213具有宽度W1。
容器主体201收纳使用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R3试剂。R3试剂包含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目标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标记物质所含有的标记例如是酶、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
如图26所示,容器主体202中,上侧面部221及底面部222大致具有梯形形状。侧面部223与上侧面部221及底面部222大致正交。与容器主体201相邻侧的侧面部223a的宽度W2比与侧面部223a的相反侧的侧面部223b的宽度W3小。侧面部223a的宽度W2与容器主体201的相邻的侧面部213的宽度W1大致相等。因此,如图23所示,排列容器主体201及202后,整体上看朝向前端部205宽度变小,呈楔状。
容器主体202收纳后述的使用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R1试剂。R1试剂包含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的捕捉物质。捕捉物质包含与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并且与固相载体结合的成分。像这样容器主体201及202收纳不同种类的试剂101。
试剂容器300的吸移管导入部与试剂容器200的吸移管导入部120通用。即,与试剂容器200的吸移管导入部120同一结构的吸移管导入部120也能安装于试剂容器300的各容器主体201、202。这里省略吸移管导入部12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如图27所示,上覆盖部203具有数个使各个容器主体201、202的上部开口(无图示)露出的覆盖部开口,且能安装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即,上覆盖部203包含使容器主体201的引导部11b通过的覆盖部开口231a和使容器主体202的引导部11b通过的覆盖部开口231b。由此,能够由上覆盖部203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00。另外,容器主体201及202能分别制成,所以例如要预先制造收纳试剂的容器主体201及202时能通过用于不同处理的试剂的不同制造流程制造各个容器主体201及202,因此能实现制造时的容器主体201及202的轻松处理。
上覆盖部203除了能安装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之外其余与图21所示的结构例相同。即,图27的结构例中,上覆盖部203设有一对被把持部233。另外,上覆盖部203(参照图23)配置于各上侧面部211、221和吸移管导入部120之间。上覆盖部203的覆盖部开口231a及231b比吸移管导入部120的外形小。即,各吸移管导入部120也作为上覆盖部203的固位器发挥作用。
另外,上覆盖部203具有用于啮合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容器安放部520的第2啮合部232。即,上覆盖部203具有沿上侧面部211及221延长的第1部分234、从第1部分234的外周部沿侧面部213及223延长并覆盖侧面部213及223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235。第2啮合部232设于第2部分235。第2啮合部232由第2部分235的下端面(参照图24)构成。与图17的结构例相同,将试剂容器300从容器安放部520的上方插入开口内的话,下覆盖部204、容器主体201及202通过开口内,并且作为第2部分235的下端面的第2啮合部232抵接并挂在容器安放部520。由此,第2啮合部232啮合于容器安放部520,试剂容器300以悬挂方式安放。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上覆盖部203和容器主体201及202的啮合结构与上述的上覆盖部140和容器主体110的啮合结构相同。第1部分234在远离第2部分235的内周侧的位置具有供第3啮合部114(参照图18)嵌合的啮合挡边144a(参照图18)。啮合挡边144a和第3啮合部114通过卡扣结构啮合。
图23及图24的结构例中,数个容器主体201、202能一并安装下覆盖部204。由此,能够由下覆盖部204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00。另外,容器主体201、202能分别制成,所以例如要预制造先收纳试剂的容器主体201、202时能通过不同处理的试剂的制造流程分别制造各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实现制造时的容器主体201、202的轻松处理。
如图28所示,下覆盖部204具有平坦的底部241,并且具有沿容器主体201及202的各侧面部213、223而形成的环状的壁部242。壁部242和容器主体201及202的各底面部212、222通过卡扣结构啮合。被底部241和壁部242划分出的下覆盖部204的内部空间收纳与设于容器主体201及202的各底面部212、222的凹部212a、222a相对应的突出部。
〈下覆盖部的变形例〉
图28示例的下覆盖部204能供数个容器主体201、202一并安装,但下覆盖部也可以分别设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
图29及图30中,下覆盖部250分别设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具有用于使各下覆盖部250互相连结的第4啮合部251。由此,能通过连结下覆盖部250的第4啮合部251来连结数个容器主体201、202,因此能构成能收纳数种试剂的试剂容器100。另外,下覆盖部250分别设于数个容器主体201、202,所以即使是连结前的单独的容器主体201、202也能轻松地使其直立。
即,图29显示的是安装于容器主体201(参照图25)的下覆盖部250a,图30显示的是安装于容器主体202(参照图26)的下覆盖部250b。下覆盖部250a设有一对突起状的第4啮合部251a。下覆盖部250b设有与一对第4啮合部251a相对应的一对切口状的第4啮合部251b。将一对第4啮合部251a分别嵌入一对第4啮合部251b从而连结下覆盖部250a及下覆盖部250b。
图29及图30中,容器主体201及202在分别安装了下覆盖部250a及250b的状态下能分别在放置面上自立。
[样本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31~图36详细说明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具体结构例。图31~图36的例中,样本测定装置500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样本中的被检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
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样本分装部510、容器安放部520、试剂分装部530及检测部540。另外,图31的结构例中,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壳体505、样本搬送部550、反应容器供给部560、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反应部580、BF分离部590和容器移送部610。另外,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用于控制以上各部的控制部400。
壳体505具有将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各部收纳于内部的箱状形状。壳体505可以设计为在单一阶层上收纳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各部,也可以设计为在上下方向设有数个阶层的阶层结构,并将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各部分配至各个阶层配置。
样本搬送部550将采自被检体的样本搬送至样本分装部510的吸移位置。样本搬送部550能将放置了数个收纳了样本的试管的架搬送至一定的样本吸移位置。
样本分装部510能吸移由样本搬送部550搬送的样本,并将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501。样本分装部510包含连接于用于进行吸移及排出的流体回路的移液管和使移液管移动的移动机构。样本分装部510将安置于无图示的吸头供给部的分装吸头安装于移液管的前端,将搬送的试管中的样本吸移一定量至分装吸头内。样本分装部510将吸移的样本分装至配置于一定的样本分装位置的反应容器501。分装后,样本分装部510将分装吸头从移液管的前端拆下并废弃。
反应容器供给部560能够存放数个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供给部560能够在一定的反应容器供给位置向反应容器移送部570逐个供给反应容器501。
反应容器移送部570能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移送部570从反应容器供给位置获得反应容器501,并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样本分装部510、试剂分装部530、反应部580、检测部540等各个处理位置。例如,反应容器移送部570由具有把持反应容器501的抓取器或反应容器501的放置洞的安放部、使抓取器或安放部移动的移动机构构成。例如,移动机构通过1或数个能直线移动的直线运动机构,在1轴或数个轴方向移动。移动机构可以包含绕旋转轴旋转且水平旋转的臂机构、关节型机器人机构。设1个或数个反应容器移送部570。
反应部580具备加热器及温度传感器,安放反应容器501并给收纳于反应容器501的试样加热使其反应。由于加热,收纳于反应容器501内的样本及试剂反应。在壳体505内设1个或数个反应部580。反应部580可以固定设置在壳体505,也可以设计为能在壳体505内移动。反应部580能移动的话,反应部580可以作为反应容器移送部570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图31的结构例中,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收纳容器安放部520的箱状的试剂冷藏库700。如图32所示,容器安放部520设于试剂冷藏库700的具有隔热功能的盒710内。试剂冷藏库700在盒710内具有容器安放部520和冷却机构720,将安置于容器安放部520的试剂容器200及300内的试剂保冷为适合保管的固定温度。
盒710具有被圆形状的盒上侧面711及盒底面712和圆筒状的盒侧面713划分而成的内部空间。盒上侧面711、盒底面712及盒侧面713包含隔热材料,隔热盒710的内部和外部。由此能低温保管试剂容器200及300。
试剂冷藏库700具有盒上侧面711,该盒上侧面711具有用于使按压部600及试剂分装部530进入试剂冷藏库700的内部的孔部714(参照图31)。由此,能将按压部600及试剂分装部530配置于试剂冷藏库700的外部。因此,能极力减小试剂冷藏库700的容积并提高冷却效率。
容器安放部520将数个试剂容器200及300在圆周方向排列并安放。图32的结构例中,容器安放部520包含圆环状的外周侧的第1试剂安放部520a、圆形状的内周侧的第2试剂安放部520b。第1试剂安放部520a和第2试剂安放部520b配置为同心状,并能互相独立旋转。外周侧的第1试剂安放部520a能安放数个试剂容器200。内周侧的第2试剂安放部520b能安放数个试剂容器300。
如图32所示,第1试剂安放部520a及第2试剂安放部520b分别具有用于插入试剂容器200及试剂容器300的安放孔521。安放孔521的内周缘部设有从下侧支撑第2啮合部142、232的承受面522。由此,第1试剂安放部520a及第2试剂安放部520b分别如图17所示在承受面522上啮合第2啮合部142、232,安放试剂容器200及试剂容器300。通过由啮合爪部611(参照图21)抓住被把持部143、233的容器移送部610(参照图31),试剂容器200及试剂容器300自动安置于第1试剂安放部520a及第2试剂安放部520b。
图32的结构例中,安放于第1试剂安放部520a的数个试剂容器200分别在同一圆周上排列配置。安放于第2试剂安放部520b的数个试剂容器300在同一圆周上排列配置。数个试剂容器300的各个容器主体201及202分别在不同的圆周上排列配置。容器安放部520中,各个容器主体110、容器主体201、容器主体202配置于半径方向的不同位置。即,各容器从半径方向内侧按容器主体201、容器主体202、容器主体110的顺序排列。因此,如图31所示,盒710的盒上侧面711设有三处与R1试剂~R3试剂各自的吸移位置相对应的孔部714且孔部714与排布着相对应容器主体的圆周上的一定位置重合。
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使容器安放部520移动的安放部驱动部730。安放部驱动部730例如是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驱动源。具体来说,如图32所示,使外周侧的第1试剂安放部520a向圆周方向旋转驱动的第1驱动部731和使内周侧的第2试剂安放部520b向圆周方向旋转驱动的第2驱动部732设于试剂冷藏库700的盒底面712的外部的下方位置。第1驱动部731介由无图示的传送机构连接于第1试剂安放部520a。第2驱动部732介由连接于第2试剂安放部520b的中心并在上下延长的旋转轴(无图示)连接于第2试剂安放部520b。第1驱动部731和第2驱动部732分别独立旋转驱动外周侧的第1试剂安放部520a和内周侧的第2试剂安放部520b。
图33是试剂冷藏库700的盒上侧面711附近的侧面示意图,图33中,相较于盒上侧面711而言的下侧是试剂冷藏库700的内部区域。图33的结构例中,按压部600及试剂分装部530设置于试剂冷藏库700的外部的盒上侧面711上。
与R1试剂~R3试剂相对应的3个孔部714(参照图31)分别包含用于使按压部600通过的第1孔部714a和用于使试剂分装部530通过的第2孔部714b。按压部600及试剂分装部530从盒上侧面711的上方分别通过相对应的第1孔部714a及第2孔部714b到达安放于容器安放部520的试剂容器200或300。
按压部600具有在上下方向延长的柱状形状。按压部600被引导部601引导并在上下方向直线移动。按压部600通过放置于试剂冷藏库700的盒上侧面711的按压部驱动部602在上下方向移动。按压部驱动部602的结构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空气气缸、螺线管、直线电机等直线运动机构使按压部600及按压部驱动部602一体化。采用空气气缸的话,连杆部为按压部600,供给气压的气缸部为按压部驱动部602。另外,按压部驱动部602也可以由使输出轴旋转的电机构成。此时,按压部驱动部602和按压部600介由将输出轴的旋转转换成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的转换机构连接。转换机构例如是凸轮机构、齿条-齿轮机构、传送带-滑轮机构等。
另外,图33的结构例中,容器安放部520在水平方向移动以使开闭盖部124的第1区域124a及第2区域124b分别配置于按压部600的下方。按压部600设在盒上侧面711上且不能水平移动。即,吸移试剂时,安放部驱动部730使容器安放部520在圆周方向旋转移动,并使各个试剂容器200、300配置于按压部600的下方。
除了吸移试剂时以外,第1驱动部731使第1试剂安放部520a在圆周方向以固定的时间间隔间歇性旋转驱动,每次旋转一定角度。间歇旋转所伴随的停止及水平移动反复进行,由此安放于第1试剂安放部520a的试剂容器200内的R2试剂得以搅拌(参照图17)。试剂容器200的搅拌时的振动方向为第1试剂安放部520a的圆周方向的切线方向,安放时使底面部112的纵长方向(参照图20)沿容器安放部520的圆周方向的切线方向,因此有效搅拌内部的试剂。
另一方面,R1试剂及R3试剂不需要搅拌。因此,除了吸移试剂时以外,第2驱动部732不使第2试剂安放部520b间歇驱动而是使其停止。
另外,图33的结构例中,样本测定装置500具备用于开闭试剂冷藏库700的孔部714的闸门机构620。3处孔部714(参照图31)各设有一闸门机构620,闸门机构620能开闭第1孔部714a及第2孔部714b。通过闸门机构620能在不吸移试剂时提高试剂冷藏库700的气密性,因此能抑制试剂冷藏库700内的温度变化及提高冷却效率。
试剂分装部530在开闭盖部124的开放状态下吸移试剂容器200、300内的试剂并将吸移的试剂分装至反应容器501。试剂分装部530能使用于进行试剂的吸移及排出的吸移管531在第2孔部714b和一定的试剂分装位置(参照图31)之间在水平方向移动。另外,试剂分装部530能使吸移管531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使其从第2孔部714b的上方通过第2孔部714b进入试剂容器200、300的内部,并能使吸移管531退避至第2孔部714b的上方位置。吸移管531和无图示的流体回路连接,从容器安放部520的试剂容器200、300吸移一定量的试剂,并将试剂分装于移送至试剂分装位置的反应容器501。
吸移管531连接于液面传感器532。液面传感器532连接于控制部400(参照图31),从试剂容器200、300吸移试剂时,基于试剂的液面和吸移管531的接触而产生的电容的变化探测液面30,并将探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400。另外,控制部400通过监视试剂分装部530的作业量来监视吸移管53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
控制部400控制试剂分装部530以使得在使吸移管531从探测到的液面位置下降一定量所到达的位置吸移试剂。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试剂吸移方法中,用进入至试剂容器200、300内的吸移管531探测液面30,在从探测到的液面30移动一定量后到达的下方位置进行吸移管531的试剂101吸移。由此,与使吸移管531进入至试剂容器200、300的底面部附近相比,能使吸移管531接触试剂101的区域限定为前端部。因此能轻松地进行吸移管531的清洗。然后,为吸移试剂而用吸移管531探测液面30时也能抑制相较于液面30而言的上方位置形成液滴、液膜,因此能抑制液面30的误测。
例如,设3个分别用于R1试剂~R3试剂的分装的试剂分装部530。也可以由1个试剂分装部530分装数种试剂。图31所示的结构例中,试剂分装部530包含用于分装试剂容器300中的R1试剂的第1试剂分装部530a、用于分装试剂容器200中的R2试剂的第2试剂分装部530b、用于分装试剂容器300中的R3试剂的第3试剂分装部530c。另外,试剂分装部530包含用于分装R4试剂的第4试剂分装部530d及用于分装R5试剂的第5试剂分装部530e。
第1试剂分装部530a能使吸移管531在用于吸移R1试剂的径向中间位置的孔部714和一定的R1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第2试剂分装部530b能使吸移管531在用于吸移R2试剂的最外周侧的孔部714和一定的R2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第3试剂分装部530c能使吸移管531在用于吸移R3试剂的最内周侧的孔部714和一定的R3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第4试剂分装部530d及第5试剂分装部530e设于远离试剂冷藏库700的位置。第4试剂分装部530d及第5试剂分装部530e介由送液管与分别收纳了R4试剂及R5试剂的试剂容器(无图示)连接,能将试剂排出至由反应容器移送部570移送的反应容器501中。
返回图31,BF分离部590能执行从反应容器501分离液相和固相的BF分离处理。BF分离部590包含1个或数个分别能放置反应容器的处理端口。处理端口设有用于由磁力聚集R2试剂所含有的磁性粒子的磁力源592(参照图35)和用于进行液相的吸移及清洗液的供给的清洗部591(参照图35)。BF分离部590在形成有后述的免疫复合体的磁性粒子由于磁力而聚集的状态下由清洗部591吸移反应容器501内的液相并供给清洗液。清洗部591具备液相的吸移通路和清洗液的排出通路,并连接于无图示的流体回路。由此,能将液相所含有的不需要的成分从免疫复合体和磁性粒子的结合体分离并除去。
检测部540包含光电倍增管等光检测器541(参照图35)。检测部540用光检测器541获得与进行了各种处理的样本的抗原结合的标记抗体和发光底物的反应过程产生的光从而测定该样本所含有的抗原的量。
控制部400包含CPU等处理器401和ROM、RAM及硬盘等存储部402。处理器40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402的控制程序从而作为样本测定装置500的控制部发挥作用。控制部400控制上述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各部的作业。
(按压部进行的盖部的开闭作业)
图34表示按压部600进行的开闭盖部124的开闭作业的次序。关于开闭盖部124的开放及闭塞,以按压部600的下端部604的高度位置为基准。这里显示的是进行试剂容器200内的R2试剂的吸移的例子,吸移试剂容器300内的试剂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如图34(A)所示,不进行试剂的吸移时,按压部600待机并使下端部604配置于一定的上升位置H1。上升位置H1是相较于闭锁状态的开闭盖部124而言的上方的一定位置。
如图34(B)所示,进行试剂的吸移时,容器安放部520被安放部驱动部730向周向旋转驱动,收纳应吸移的试剂的试剂容器200水平移动至按压部600的下方。更正确来说,安放部驱动部730使试剂容器200中开闭盖部124的第1区域124a位于按压部600的正下方。
配置试剂容器200后,按压部600向下移动并将开闭盖部124的第1区域124a向下按压。按压部600将第1区域124a向下按压至下降位置H2,从而第2区域124b向上方转动,开放开闭盖部124。由此,试剂容器200的上部开口121a开放。例如,开闭盖部124转动接近90度的比90度小的角度。
如图34(B)所示,开闭盖部124打开试剂容器200的上部开口121a开放后,试剂分装部530使吸移管531从试剂冷藏库700的上方下降,介由第2孔部714b进入试剂冷藏库700的内部,介由上部开口121a进入试剂容器200的内部。在试剂容器200的内部用液面传感器532探测试剂101的液面30。试剂分装部530在相较于液面探测位置而言移动一定量所到达的下方位置用吸移管531吸移试剂容器200内的试剂101。一定量的试剂吸移完成后,试剂分装部530使吸移管531上升,通过上部开口121a及第2孔部714b从试剂冷藏库700的内部使吸移管531退避。按压部600的下端部604配置于下降位置H2直到试剂吸移完成。
如图34(C)所示,按压部600在向下按压闭锁状态的开闭盖部124的第1区域124a开放开闭盖部124后,向上方移动到相较于铰链部124c而言位于上方的、接触开放状态的第2区域124b的上升位置H1。即,在上升位置H1,按压部600的下端部604配置于铰链部124c和开放状态的第2区域124b的前端部之间。容器安放部520被安放部驱动部730向周向旋转驱动并水平移动以使上部开口121a位于按压部600的下方。开放状态的开闭盖部124由于第2区域124b的自重朝向上部开口121a转动或者随着水平移动导致的按压部600和第2区域124b的水平方向抵接而朝向上部开口121a转动。通过将上升位置H1设为接触开放状态的第2区域124b的位置从而能使按压部600切实地与第2区域124b接触。
如图34(D)所示,开闭盖部124朝向上部开口121a转动的话,由于第2区域124b的自重自然会成为闭锁上部开口121a的状态。但是,仅凭第2区域124b的自重有时不会完全闭锁开闭盖部124。例如图34的例中,突起部124d与上部开口121a的边缘接触,因此开闭盖部124的转动在开闭盖部124不完全闭锁的暂时关闭位置CP停止。
如图34(E)所示,按压部600在上升位置H1与开放状态的第2区域124b在水平方向接触并使开闭盖部124转动至暂时关闭位置CP后,向下方按压暂时关闭位置CP的第2区域124b。由此,按压部600使开闭盖部124转动,由开闭盖部124密闭试剂容器200的上部开口121a。
按压部600的下端部604下降至相当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2区域124b的上侧面的高度位置的盖关闭位置H3,使突起部124d嵌合于上部开口121a的内部并使开闭盖部124闭锁。盖关闭位置H3是下降位置H2和上升位置H1之间的高度位置。另外,闸门机构620在按压部600位于上升位置H1时闭锁,按压部600位于下降位置H2及盖关闭位置H3时开放。即,能仅在按压部600下降至开闭盖部124开放的下降位置H2及盖关闭位置H3时开放闸门机构620。因此,能极力缩短试剂冷藏库700的孔部714开放的时间,所以能有效抑制试剂冷藏库700的温度变化。
按压部600下降至盖关闭位置H3并按压第2区域124b后,向上方移动至上升位置H1,返回图34(A)的状态并待机。在上升位置H1和盖关闭位置H3之间的移动中,闸门机构620不移动并且处于关闭的状态;向下降位置H2移动时,闸门机构620开放。
(免疫测定的概要)
如上所述,图31~图34所示的结构例中使用R1试剂~R5试剂进行免疫测定。参照图35,作为免疫测定的一例,说明作为目标物质的被检物质81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时的例子。
首先,向反应容器501分装包含被检物质81的样本和R1试剂。由第1试剂分装部530a使R1试剂分装于反应容器501中,由样本分装部510使样本分装于反应容器501中。R1试剂含有捕捉物质84,并与被检物质81反应并结合。捕捉物质84包含用于使捕捉物质84与R2试剂所含有的固相载体82结合的结合物质。
该结合物质与固相载体的结合例如能利用生物素和亲和素类、半抗原和抗半抗原抗体、镍和组氨酸标签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的组合。另外,“亲和素类”指的是包含亲和素及链霉亲和素。
例如,捕捉物质84是用生物素修饰的抗体(biotin抗体)。即,捕捉物质84修饰有生物素作为结合物质。分装样本和R1试剂后,反应部580中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被加热至一定温度从而捕捉物质84和被检物质81结合。
接下来,由第2试剂分装部530b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2试剂。R2试剂含有固相载体82。固相载体82与捕捉物质84的结合物质结合。固相载体例如是固定了与生物素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的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的链霉亲和素与作为结合物质的生物素反应并结合。分装R2试剂后,反应部580中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被加热至一定温度。这样一来,被检物质81和捕捉物质84与固相载体82结合。
将形成于固相载体82上的被检物质81及捕捉物质84与未反应的捕捉物质84通过BF分离部590的1次BF分离处理而分离。反应容器501安置于BF分离部590的处理端口后,BF分离部590执行1或数次如下各工序:通过磁力源592实现磁力聚集的状态下由清洗部591吸移液相、清洗液的排出、非磁力聚集状态下的搅拌。由1次BF分离处理,未反应的捕捉物质84等的不需要成分从反应容器501中除去。1次BF分离处理中,最终在反应容器501内的液相被吸移的状态下进入下一工序。
接下来,由第3试剂分装部530c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3试剂。R3试剂含有标记物质83,与被检物质81反应并结合。分装R3试剂后,反应部580中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被加热至一定温度。这样一来,固相载体82上形成包含被检物质81、标记物质83、捕捉物质84的免疫复合体85。图35的例中,标记物质83是ALP(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
将形成于固相载体82上的免疫复合体85与未反应的标记物质83通过2次BF分离处理分离。BF分离部590执行1或数次如下各工序:通过磁力源592实现磁力聚集的状态下吸移液相、清洗液的排出、非磁力聚集状态下的搅拌。由2次BF分离处理,未反应的标记物质83等不需要成分从反应容器501中除去。2次BF分离处理中,最终在反应容器501内的液相被吸移的状态下进入下一工序。
之后,由第4试剂分装部530d及第5试剂分装部530e分别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及R5试剂。R4试剂含有缓冲液。与固相载体82结合的免疫复合体85分散至缓冲液中。R5试剂含有化学发光底物。R4试剂所含有的缓冲液具有促进免疫复合体85所含有的标记物质83的标记(酶)和底物的反应的成分。分装R4、R5试剂后,反应部580中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被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底物与标记反应从而产生光,由检测部540的光检测器541测定产生的光的强度。控制部400基于检测部540的检测信号分析样本中的被检物质81的含有量等。
(分析处理作业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36说明图35所示的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分析处理作业。另外,图36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由控制部400控制。
步骤S1中,控制部400使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1试剂分装位置。控制部400使第1试剂分装部530a将R1试剂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内。
步骤S2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样本。控制部400用样本分装部510从样本搬送部550上的试管吸移样本。控制部400用样本分装部510将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分装后进行控制以使样本分装部510将分装吸头废弃至无图示的废弃口。样本分装部510每次要介由分装吸头进行分装作业时都会更换上未使用的分装吸头。
步骤S3中,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2试剂分装位置,用第2试剂分装部530b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2试剂。分装R2试剂后,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向反应部58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8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4中,控制部400使BF分离部590执行1次BF分离处理。首先,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BF分离部590。进行控制以使BF分离部590针对反应容器501中的试样进行1次BF分离处理(参照图35),并除去液体成分。
步骤S5中,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3试剂分装位置,用第3试剂分装部530c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3试剂。分装R3试剂后,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向反应部58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8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6中,控制部400使BF分离部590执行2次BF分离处理。首先,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BF分离部590。进行控制以使BF分离部590针对反应容器501中的试样进行2次BF分离处理(参照图35),除去液体成分。
步骤S7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4试剂分装位置,用第4试剂分装部530d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
步骤S8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5试剂。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5试剂分装位置,用第5试剂分装部530e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5试剂。分装R5试剂后,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向反应部58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8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9中进行免疫复合体85的检测处理。控制部400用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检测部540。检测部540测定使底物与标记反应从而产生的光的强度。检测部540的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400。
检测结束后,步骤S10中,进行控制以使反应容器移送部570将分析处理完的反应容器501从检测部540取出,并废弃至无图示的废弃口。
如上所述,进行样本测定装置500的分析处理作业。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技术方案都是例示,并无任何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所示,且进一步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编号说明
10、110、201、202:容器主体、11、111、211、221:上侧面部、11a、111a:开口、11b、111b:引导部、12、112、212、222:底面部、13、113、213、223:侧面部、20、120:吸移管导入部、21a、121a:上部开口、21b、121b:下部开口、21c、121c:管部、22、122:突出部、23、123:第1啮合部、30、32:一定位置、82:固相载体、83:标记物质、84:捕捉物质、112a:凹部、114:第3啮合部、100、200、300:试剂容器、101:试剂、124:开闭盖部、124a:第1区域、124b:第2区域、124c:铰链部、124d:突起部、140、203:上覆盖部、141、231a、231b:覆盖部开口、142、232:第2啮合部、143、233:被把持部、144、234:第1部分、145、235:第2部分、150、204:下覆盖部、160:帽、251、251a、251b:第4啮合部、500:样本测定装置、501:反应容器、510:样本分装部、520:容器安放部、530:试剂分装部、531:吸移管、540:检测部、610:容器移送部
Claims (38)
1.一种用于具有吸移试剂的吸移管的样本测定装置的试剂容器,包括:
所述试剂;
划分存放所述试剂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侧面部及具有开口的上侧面部;
从所述上侧面部延伸至所述试剂的液面的上方位置、将从所述开口的上方接纳的所述吸移管导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设于远离所述侧面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具有所述上侧面部、所述底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容器主体,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是非一体的且相对于所述试剂容器能装上卸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具有管部,所述管部具有比所述上侧面部的所述开口小的外形且插入所述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具有外形比所述开口大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具有接纳所述吸移管的上部开口,
所述突出部设于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所述上部开口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用于将所述吸移管导入部从所述开口插入的筒状的引导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用于和所述引导部啮合的第1啮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和所述第1啮合部通过螺纹结构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从所述上侧面部向上方突出,
从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为所述引导部从所述上侧面部突出的长度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吸移管导入部非一体的、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能装上卸下的、用于封住所述开口的帽。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相较于从所述液面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的1/2处而言配置于所述上侧面部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面在从所述底面部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配置于远离所述样本测定装置搅拌所述试剂时的所述液面的、所述上侧面部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远离所述侧面部并与其相对,
从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为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和所述侧面部之间的距离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面部为与所述侧面部大致正交的平板状,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贯通所述上侧面部且具有接纳所述吸移管的上部开口,
从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为从所述上侧面部到所述上部开口的距离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面部为与所述侧面部大致正交的平板状,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配置于所述上侧面部的大致中央。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部在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正下方具有凹部并且朝向所述凹部倾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底面部并沿所述样本测定装置搅拌所述试剂容器时的振动方向延长。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相较于从所述底面部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的1/2处而言配置于所述上侧面部侧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相较于从所述底面部到所述上侧面部的距离的2/3处而言配置于所述上侧面部侧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开闭盖部,
所述开闭盖部包含被所述样本测定装置按压来开放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第1区域、被所述样本测定装置按压来闭锁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第2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盖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之间的铰链部,所述开闭盖部通过所述第1区域或所述第2区域被按压从而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盖部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闭锁状态下嵌入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上部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包括:
具有所述上侧面部、所述底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容器主体;
具有使所述吸移管导入部露出的覆盖部开口、且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能装上卸下、覆盖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上侧面部的上覆盖部;
其中,所述上覆盖部具有用于啮合于所述样本测定装置的容器安放部的第2啮合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覆盖部具有啮合于所述样本测定装置的容器移送部并被把持的被把持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移管导入部与所述容器主体是非一体的、且相对于所述上侧面部能装上卸下,
所述上覆盖部配置于所述上侧面部和所述吸移管导入部之间,
所述覆盖部开口比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外形小。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覆盖部具有沿所述上侧面部延长的第1部分、从所述第1部分的外周部沿所述侧面部延长并覆盖所述侧面部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
所述容器主体在所述上侧面部和所述侧面部的连接部分具有用于和所述上覆盖部啮合的第3啮合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在远离所述第2部分的内周侧的位置具有供所述第3啮合部所嵌合的啮合挡边,
所述第2啮合部设于所述第2部分。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数个设有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所述容器主体,
所述上覆盖部具有使各个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吸移管导入部露出的数个所述覆盖部开口,且能安装于所述数个容器主体。
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凹部相对应的突出,
进一步包括相对于所述底面部能装上卸下的、且具有平坦的下端部的下覆盖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数个具有所述上侧面部、所述底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容器主体,
所述数个容器主体能一并安装所述下覆盖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数个具有所述上侧面部、所述底面部及所述侧面部的容器主体,
所述下覆盖部具有分别设于数个所述容器主体、使所述下覆盖部之间互相连结的第4啮合部。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包含在静置状态下相分离成数个相的试剂。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包含下述的任意者: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样本中的目标物质结合的捕捉物质、与所述捕捉物质结合的固相载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与目标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
35.一种用具有吸移管的样本测定装置吸移试剂容器中的试剂的方法,
将所述吸移管插入具备划分存放所述试剂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侧面部及具有开口的上侧面部、将从所述开口的上方接纳的所述吸移管导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的试剂容器的所述吸移管导入部内,
使所述吸移管从自所述上侧面部延伸至所述试剂的液面的上方位置的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进入至所述内部空间,
在相较于所述液面而言的下方位置用所述吸移管吸移试剂。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试剂吸移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插入所述吸移管前使所述试剂容器在水平方向移动进行搅拌。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试剂吸移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进入至所述试剂容器内的所述吸移管探测所述液面,
在从探测到的所述液面移动一定量所到达的所述下方位置由所述吸移管吸移试剂。
38.一种样本测定装置,包括:
样本分装部,吸移采自被检者的样本并分装至反应容器;
容器安放部,放置具备试剂、划分存放所述试剂的内部空间的底面部、侧面部及具有开口的上侧面部、将从所述开口的上方接纳的吸移管导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吸移管导入部的试剂容器;
试剂分装部,包含从自所述上侧面部延伸至所述试剂的液面的上方位置的所述吸移管导入部的下端进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所述吸移管,用所述吸移管吸移所述试剂并分装至所述反应容器;
检测部,用于检测包含所述样本和所述试剂的所述反应容器内的测定用试样所含有的成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0331A JP7093188B2 (ja) | 2018-01-25 | 2018-01-25 | 試薬容器、試薬の吸引方法および検体測定装置 |
JP2018-010331 | 2018-0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82551A true CN110082551A (zh) | 2019-08-02 |
CN110082551B CN110082551B (zh) | 2023-10-17 |
Family
ID=65200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58589.3A Active CN110082551B (zh) | 2018-01-25 | 2019-01-22 | 试剂容器、试剂的吸移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22142B2 (zh) |
EP (1) | EP3517206B1 (zh) |
JP (1) | JP7093188B2 (zh) |
CN (1) | CN11008255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01484A (zh) * | 2019-09-06 | 2019-11-26 | 安徽福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测试可靠的样液检测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30204612A1 (en) * | 2020-04-27 | 2023-06-29 |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 Automatic analyzer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61675A (ja) * | 2001-11-28 | 2003-06-06 | Sysmex Corp | 試料分析装置とその装置に用いる液体混合用容器 |
US20040067169A1 (en) * | 2001-02-08 | 2004-04-08 | Reinhard Krause | Closure for a reagent container |
JP2004157020A (ja) * | 2002-11-06 | 2004-06-03 | Olympus Corp | 試薬容器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
CN101162236A (zh) * | 2006-10-10 | 2008-04-16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分析装置、试剂盛放器具及试剂吸移方法 |
JP2008298493A (ja) * | 2007-05-30 | 2008-12-11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自動分析装置 |
JP2009030987A (ja) * | 2007-07-24 | 2009-02-12 | Canon Inc | 液体試料分注装置、生化学反応装置 |
JP2009098114A (ja) * | 2007-09-25 | 2009-05-07 | Fujifilm Corp | 試薬容器 |
CN101865929A (zh) * | 2001-09-06 | 2010-10-20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自动试样分析器及其部件 |
JP2011107089A (ja) * | 2009-11-20 | 2011-06-02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液体混合方法及び分注装置 |
CN102353672A (zh) * | 2011-06-30 | 2012-02-15 | 深圳市博锐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精子顶体酶活性定量检测方法及试剂盒 |
CN103630696A (zh) * | 2012-08-22 | 2014-03-12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试剂容器 |
CN105080628A (zh) * | 2015-05-15 | 2015-11-25 | 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多功能液体试剂瓶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45688A (en) * | 1996-07-17 | 2000-11-14 | Smith; James C. | Closure device for containers |
DE10308362A1 (de) * | 2003-02-27 | 2004-09-09 | Roche Diagnostics Gmbh | System zum automatischen Öffnen von Reagenzgefäßen |
CA2586893A1 (en) * | 2004-11-09 | 2006-05-18 | Monogen, Inc. | Vial assembly, samp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liquid-based specimens |
US7726180B2 (en) | 2005-03-28 | 2010-06-01 | Kurume University | Float and liquid container using the float, method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of probe in automatic analyzer, and examination method using automatic analyzer |
US20060286004A1 (en) | 2005-06-15 | 2006-12-21 | Jacobs Merrit N | Containers for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foaming |
JP4861787B2 (ja) | 2006-10-10 | 2012-01-25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試薬収容具および試薬容器保持具 |
JP2010078510A (ja) * | 2008-09-26 | 2010-04-08 | Sysmex Corp | 分析装置 |
JP5579479B2 (ja) * | 2010-03-30 | 2014-08-27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検体分析装置 |
CH705468A1 (de) * | 2011-09-06 | 2013-03-15 | Tecan Trading Ag | Kammersystem und Probenbehälter mit Einlass. |
-
2018
- 2018-01-25 JP JP2018010331A patent/JP709318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2 CN CN201910058589.3A patent/CN11008255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1-23 EP EP19153233.2A patent/EP3517206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1-25 US US16/258,029 patent/US1142214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7169A1 (en) * | 2001-02-08 | 2004-04-08 | Reinhard Krause | Closure for a reagent container |
CN101865929A (zh) * | 2001-09-06 | 2010-10-20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自动试样分析器及其部件 |
JP2003161675A (ja) * | 2001-11-28 | 2003-06-06 | Sysmex Corp | 試料分析装置とその装置に用いる液体混合用容器 |
JP2004157020A (ja) * | 2002-11-06 | 2004-06-03 | Olympus Corp | 試薬容器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
CN101162236A (zh) * | 2006-10-10 | 2008-04-16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分析装置、试剂盛放器具及试剂吸移方法 |
JP2008298493A (ja) * | 2007-05-30 | 2008-12-11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自動分析装置 |
JP2009030987A (ja) * | 2007-07-24 | 2009-02-12 | Canon Inc | 液体試料分注装置、生化学反応装置 |
JP2009098114A (ja) * | 2007-09-25 | 2009-05-07 | Fujifilm Corp | 試薬容器 |
JP2011107089A (ja) * | 2009-11-20 | 2011-06-02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液体混合方法及び分注装置 |
CN102353672A (zh) * | 2011-06-30 | 2012-02-15 | 深圳市博锐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精子顶体酶活性定量检测方法及试剂盒 |
CN103630696A (zh) * | 2012-08-22 | 2014-03-12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试剂容器 |
CN105080628A (zh) * | 2015-05-15 | 2015-11-25 | 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多功能液体试剂瓶盖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01484A (zh) * | 2019-09-06 | 2019-11-26 | 安徽福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测试可靠的样液检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422142B2 (en) | 2022-08-23 |
EP3517206B1 (en) | 2020-12-09 |
EP3517206A1 (en) | 2019-07-31 |
JP7093188B2 (ja) | 2022-06-29 |
CN110082551B (zh) | 2023-10-17 |
US20190227092A1 (en) | 2019-07-25 |
JP2019128267A (ja) | 2019-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271941T3 (es) | Metodo de analisis automatico con acceso continuo y aleatorio. | |
EP1870713B1 (en) | Apparatus for multiple automatic analysis of biosamples, method for autoanalysis, and reaction cuvette | |
EP3572815B1 (en) |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sample analysis method | |
US5885530A (en) | Automated immunoassay analyzer | |
CN107073470A (zh) | 护理点分析处理系统 | |
JPH07505476A (ja) | 自動連続ランダム・アクセス分析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構成要素 | |
CA2832544A1 (en) |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sms in bodily fluids | |
JP2001318101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0082551A (zh) | 试剂容器、试剂的吸移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 |
WO1998000697A1 (en) | Automated immunoassay analyzer | |
CN111610319A (zh) | 容器架、样本分析装置及样本分析方法 | |
CN101493456B (zh) | 在用于免疫诊断检验的卡形式中产生的稀释孔 | |
CN111656198B (zh) | 样本测定装置、试剂容器以及样本测定方法 | |
CN107561298A (zh) | 测定装置以及测定方法 | |
CN110045112A (zh) | 免疫测定装置 | |
JP7100985B2 (ja) |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試薬庫内の空気の循環方法 | |
JP3206442B2 (ja) | 自動免疫測定装置 | |
JPH01109264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7357750B2 (ja) | 試薬容器 | |
JPH02228562A (ja) | 自動免疫測定装置 | |
US12130300B2 (en) | Sample measuring apparatus, reagent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sample | |
EP3869204A1 (en) | Cartridge capable of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automatic analysis | |
JPH0756490B2 (ja) | 免疫学的自動分析方法 | |
CN117805358A (zh) | 样本分析仪及注液控制方法 | |
CN117805357A (zh) | 样本分析仪及注液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