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8067B - 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8067B
CN110068067B CN201910417489.5A CN201910417489A CN110068067B CN 110068067 B CN110068067 B CN 110068067B CN 201910417489 A CN201910417489 A CN 201910417489A CN 110068067 B CN110068067 B CN 110068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condenser
collecting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174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8067A (zh
Inventor
刘发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1748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680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68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8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8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8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out or mutual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e.g. of compressor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using water to enhance cooling, e.g. spraying onto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空调,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第一送风结构设于第一风道内;第二送风结构,第二送风结构设于第二风道内,冷凝器设于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和布水装置,布水装置包括:储水结构;打水结构,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储水结构内;集水布水结构,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打水结构上方,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冷凝器的上方;聚水结构,聚水结构设于集水布水结构背离冷凝器的一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旨在提高移动空调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Description

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调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如何提高空调器换热效率一直是研发人员着重关注的问题。现有的空调器中,普遍采用的是在单一风道设置一个风机从而对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效率低,从而造成空调器能效难以提高存在问题,并且容易造成风道顶部积水,带来凝结水浪费的问题,以及容易造成冷凝水沿风道内壁下流,在空调器内部形成积水。
以上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空调,旨在提高移动空调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并且避免空调凝结水的浪费和避免空调器内部形成积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移动空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二送风结构,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和
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包括:
储水结构;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冷凝器;
聚水结构,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内。
可选地,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包括集水结构和布水结构;
所述集水结构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
所述布水结构设于所述冷凝器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冷凝器;
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布水结构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布水结构内。
可选地,所述聚水结构背离所述布水结构的表面设有聚水槽,所述集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的一侧设有集水槽,所述聚水槽的侧壁开设有导通所述集水槽的导水口,所述导水口的一侧边凸设有挡水筋。
可选地,所述聚水槽设有连通所述布水结构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还形成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绕所述排水孔的入水口设置。
可选地,定义所述挡水筋的高度为v,则满足关系:3mm≤v≤5mm;
且/或,定义所述排水孔的孔径为d1,则满足关系:3mm≤d1≤6mm。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于中风道壳体内,所述集水布水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中风道壳体之间,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中风道壳体。
可选地,所述中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间隔板、第二间隔板以及至少两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板设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的一侧,至少两所述围板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之间,两所述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聚水槽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聚水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所述聚水槽相对所述第二风道间隔设置;
所述中风道壳体还包括至少两聚水板,一所述聚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和一所述围板共同围合形成一所述聚水槽。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面板,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导风筒,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导风筒内,所述底盘位于所述导风筒下方,所述底盘、所述导风筒和所述前面板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过风腔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过风腔内,并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为轴流风轮,所述打水结构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设置;
所述导风筒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导风筒背离所述底盘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所述透水口设于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打水结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集水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水口上方,所述导流板邻近所述布水结构的一侧边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布水结构凸设延伸。
可选地,所述布水结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表面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与所述聚水结构导通,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储水槽凸设延伸,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水槽。
可选地,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连接于所述储水结构,并用于排出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
可选地,所述储水结构的上表面设有容水槽,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水槽内,所述储水结构开设有连通所述容水槽的泄流孔;
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可拆卸封堵于所述泄流孔,以控制所述容水槽内的水位线。
可选地,所述排水结构还包括排水管组件,所述排水管组件设有进水口,所述密封件开设有贯通的过孔,所述排水管组件插接于所述过孔,所述进水口伸入所述容水槽内,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容水槽底壁之间的距离值小于所述容水槽侧壁的高度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将移动空调之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送风结构设于第一风道内,再将第二送风结构设置在第二风道内,进而使冷凝器横隔在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当需要采用移动空调进行换热时,第一送风结构或第二送风结构的二者之一向冷凝器吹风,第一送风结构或第二送风结构的二者之另一将流过冷凝器的空气抽离冷凝器,从而加快空气经过冷凝器的速率,提高空气与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通过将至少部分打水结构设置在储水结构内,便可利用打水结构将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之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设置在打水结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将被打起的水进行收集;最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冷凝器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将收集到的水导向冷凝器,完成对冷凝器的加湿过程。此时,冷凝器于空气处理装置中,获得了额外的加湿过程,获得了额外的冷量,加湿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得以提高。
进一步地,通过将聚水结构设于集水布水结构背离冷凝器的一侧,便能利用聚水结构将集水布水结构背离打水结构一侧的凝结水进行收集,这样集水布水结构即使在收集到的水的背面再次形成凝结水时,也能通过聚水结构将凝结水导回集水布水结构内,供冷凝器加湿使用,不仅使凝结水充分被利用,节约水资源,而且有效的避免了空气处理装置内出现积水,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安装排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移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截断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一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D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C处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17为图10中E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8为图11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9为图13中C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0为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排水结构连接储水结构后的部分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的另一视角视图;
图22为密封件与排水接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24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排水结构与储水结构拆卸后的部分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A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空调1000。
参照图1至图14,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移动空调1000包括外壳300,所述外壳300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所述移动空调100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1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包括第一送风结构11和冷凝器13,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所述第一风道370内;
第二送风结构30,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内,所述冷凝器1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和
布水装置Z100,所述布水装置Z100包括:
储水结构Z10;
打水结构Z20,所述打水结构Z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Z10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Z10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Z30,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打水结构Z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冷凝器13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冷凝器13;
聚水结构Y40,所述聚水结构Y40设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所述冷凝器13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所述打水结构Z20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内。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空调1000是将蒸发器223和冷凝器13设置在一个整机内的,为了保证室内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一种工作情况是将移动空调100的出风口连通至室外,从而室内环境主要由移动空调1000进行调节,从而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压缩机380、冷媒罐以及冷媒管。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20,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20包括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均设于第三风道211内,串接冷凝器13的冷媒管同时串接于蒸发器223。具体地,移动空调1000制冷时,第三送风结构221将室内空气吸入第三风道211,与蒸发器223进行换热后,再将冷风输送到室内;此时,冷媒管内的温度升高,再次经过蒸发器223之前,必须在冷凝器13对冷媒进行散热,即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内进行的散热工作,第一送风结构11将外部空气导入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与冷凝器13进行换热后,第二送风结构30再将热风抽离冷凝器13;同理可得移动空调1000的制热过程。
下面以本申请布水装置Z100水平设置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储水结构Z10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或槽体结构,即,储水结构Z10的上表面凹设有储水空间,用于储存水体。进一步地,储水结构Z10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加湿器等空气处理装置的底盘310,也可以是专门设置在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加湿器等空气处理装置内的可起到储水作用的结构(例如,接水槽、接水盘、接水盒等)。需要说明的是,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等空气处理装置室内侧的冷凝水,或者是加湿器的加湿水,也可以是自来水、雨水或其他水体。
打水结构Z20可以为打水环圈,打水环圈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打水环圈的底部位于储水结构Z10的储水空间内、顶部位于储水结构Z10的储水空间上方。进一步地,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以使其底部将储水结构Z10内的水打起。当然,为了使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布水装置Z10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打水环圈绕其中心轴线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包括电机和轴流风轮,打水环圈环绕设置于轴流风轮的外缘。当轴流风机运行时,电机驱动轴流风轮转动,轴流风轮带动打水环圈转动,从而使得打水环圈的底部能够将储水结构Z10内的水打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也可以为电机;此时,打水环圈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当电机运行,电机驱动打水环圈转动。或者,驱动组件还可以为电机、齿轮及齿圈的组合;此时,齿圈可沿打水环圈的周向环绕打水环圈设置,并安装固定于打水环圈;齿轮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并与齿圈啮合;当电机运行,电机通过齿轮和齿圈的配合驱动打水环圈转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申请的构思实施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打水结构Z20也可以为打水板、打水轮或其他合理且有效的打水结构Z20。相应的驱动组件可采用电机驱动的曲柄摇杆机构,以使条形设置的打水板的一端高度摆动,从而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Z10内的水;也可直接采用电机对打水轮的转动进行驱动,以使打水轮的外缘在转动过程中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当然,其他打水结构Z20对应的驱动组件也可做合理且有效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集水布水结构Z30中存在部分结构位于打水结构Z20的上方,用于收集由打水结构Z20打起的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同时,集水布水结构Z30中还存在部分结构位于冷凝器13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导向冷凝器13。需要说明的是,水既可以由冷凝器13的正上方被竖直地导向冷凝器13,也可以由冷凝器13的斜上方被斜向地导向冷凝器13。具体地,集水布水结构Z30可以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按其板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地、倾斜地设置在打水结构Z20和冷凝器13的上方,并且,该板状结构的板面高度按由打水结构Z20到冷凝器13的方向逐渐递减。此时,板状结构的下表面可收集到由打水结构Z20打起的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并且,这部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Z10内的水可沿该板状结构的下表面流向冷凝器13的上方,最后在冷凝器13的上方滴落而与冷凝器13接触,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当然,还可以在上述板状结构的四周朝向储水结构Z10(向下)凸设挡水板,以得到集集水功能和布水功能于一体的罩盖结构,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集水和布水。
在打水结构Z20将水打起后的运动过程中,部分水滴会飞溅并沾附于打水结构Z20上方的集水布水结构Z30下表面上,由于打水结构Z20从储水结构Z10中打起的水通常温度都较低,特别是打起的水为换热器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时,加之集水布水结构Z30下表面靠近于换热器一侧,在换热器换热后,该侧空气温度也较低,如此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打水结构Z20一侧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冷后,容易冷凝形成二次凝结水。本实施例中,通过聚水结构Y40对二次凝结水进行收集利用,有效防止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积水,节约水资源。
具体地,聚水结构Y40同样可以是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上表面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水沿其上表面流动至边缘而滴向集水布水结构Z30;也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槽体结构或箱体结构,以利用其内部空间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利用开口或开孔,将水滴向集水布水结构Z30。聚水结构Y40与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打水结构Z20一侧导通,则可以是通过设置连通管、连通槽等结构导通,也可以是与集水布水结构Z30连接后通过设置连通口、连通孔等的结构而导通,使得凝结水能够由集水布水结构Z30背对打水结构Z20的表面汇聚于聚水结构Y40中,而后从聚水结构Y40中重新导回集水布水结构Z30,以供冷凝器13使用。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300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将移动空调100之第一换热组件10的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第一风道370内,再将第二送风结构30设置在第二风道51内,进而使冷凝器13横隔在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当需要采用移动空调100进行换热时,第一送风结构11或第二送风结构30的二者之一向冷凝器13吹风,第一送风结构11或第二送风结构30的二者之另一将流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冷凝器13,从而加快空气经过冷凝器13的速率,提高空气与冷凝器13的热交换效率,通过将至少部分打水结构Z20设置在储水结构Z10内,便可利用打水结构Z20将储水结构Z10内的水打起;之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Z30设置在打水结构Z20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Z30将被打起的水进行收集;最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Z30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冷凝器13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Z30将收集到的水导向冷凝器13,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此时,冷凝器13于空气处理装置中,获得了额外的加湿过程,获得了额外的冷量,加湿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得以提高。
进一步地,通过将聚水结构Y40设于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冷凝器13的一侧,便能利用聚水结构Y40将集水布水结构Z30背离打水结构Z20一侧的凝结水进行收集,这样集水布水结构Z30即使在收集到的水的背面再次形成凝结水时,也能通过聚水结构Y40将凝结水导回集水布水结构Z30内,供冷凝器13加湿使用,不仅使凝结水充分被利用,节约水资源,而且有效的避免了空气处理装置内出现积水,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外壳300大致呈底面为四边形的直四棱柱设置,该外壳300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金属的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材料、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塑料(塑料可选择硬质塑料,如ABS、POM、PS、PMMA、PC、PET、PBT、PPO等),以及其他合金材料等。或者采用金属材料和塑料的混合,只要能较好地提高外壳300的稳定即可。如此,更加有利于提升外壳300的设置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外壳300的实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可以呈左右间隔设置,从而让空气平行流动,如此可以便于空气在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内流通,从而可以减少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的功耗,提高空调能效。当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呈左右间隔设置时,可以将第一送风结构11、第二送风结构30和第三送风结构分别一个采用适合的驱动部件进行驱动,驱动部件可以为电机或其他具有动力输出功能的部件。
请结合参照图10、图14、图15,在本申请布水装置Z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包括集水结构Y31和布水结构Y33;
所述集水结构Y31设于所述打水结构Z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Y33;
所述布水结构Y33设于所述冷凝器13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Y31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冷凝器13;
所述聚水结构Y40设于所述布水结构Y33的背离所述冷凝器13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Y31背离所述打水结构Z20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布水结构Y33内。
具体地,集水结构Y31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下表面对水进行收集;也可以为罩盖结构,以利用其内表面对水进行收集;相应地,布水结构Y33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上表面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水沿其上表面流动至边缘而滴向换热器;也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槽体结构或箱体结构,以利用其内部空间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利用开口或开孔,将水滴向换热器。并且,集水结构Y31和布水结构Y33之间的导流,既可以直接通过上下滴落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集水结构Y31和布水结构Y33之间设置导流管、导流槽等导流结构实现。聚水结构Y40可以与集水结构Y31连接为一体结构,而后再与布水结构Y33背离冷凝器13的一侧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本领域常用的连接方式固定。
如此,将集水结构Y31、聚水结构Y40设计为一体结构后,再与布水结构Y33进行组装装配,一方面,便于将集水结构Y31与聚水结构Y40进行导通,不必设计复杂的导通结构,另一方面,不仅降低了生产制造的难度,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而且部件之间还实现了相互可拆卸,提升了更换维修的便捷性,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请结合参照图11至图13,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聚水槽Y41的侧壁开设有导通集水槽Y310的导水口Y411。该实施例中,集水结构Y31连接于聚水结构Y40的一侧壁而形成一体结构,并且,该侧壁形成为集水槽Y310、聚水槽Y41的公用槽壁,由此导水口Y411可以开设于该槽壁,使得集水槽Y310中的凝结水能够通过该导水口Y411而流入聚水槽Y41内。其中,导水口Y411可以是该槽壁上的切口,外形可以设计“U”形或其它异形,当然,导水口Y411也可以是该槽壁上的通孔。导水口Y411的数量则可以根据凝结水的实际水量而设计,例如,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甚至更多。通过聚水槽Y41的侧壁开设导水口Y411直接与集水槽Y310连通,极大地缩短了水滴在到达冷凝器13之前的行程,避免了水滴的损失,避免了冷量的损失,从而有效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水口Y411的底部侧边凸设有挡水筋Y4111,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凝结水先是盛置于聚水槽Y41内,这样使得凝结水中的泥沙等杂质能够沉积于聚水槽Y41的底部,在凝结水继续进入聚水槽Y41的过程中,当水位超过挡水筋Y4111的高度后,凝结水上部相对较清澈的水从排水孔Y42流到布水结构Y33内,因此,通过设计挡水筋Y4111使得凝结水中的泥沙等杂质能够沉积下来,保证排水孔Y42不被堵塞,同时导向冷凝器13的水较为清澈、纯净,避免冷凝器13产生不良。定义挡水筋Y4111的高度为v,则满足关系:3mm≤v≤5mm。挡水筋Y4111的高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若高于5mm,则聚水槽Y41内的水位较高,当产生大量的凝结水时,容易从聚水槽Y41内溢流出去,给用户带来不便;若低于3mm,则凝结水中的泥沙、杂质不易被沉积下来,导致大量泥沙、杂质被导向冷凝器13,影响正常的加湿换热功能。当h的取值范围位于3mm-5mm时,一方面便于对凝结水进行导引,另一方面便于对泥沙的阻挡。可以理解的是,h的取值还可以为3.2mm、3.5mm、3.6mm、4mm、4.2mm、4.5mm、4.8mm,或者为前述取值任意二者之间的取值,均能较好的对凝结水进行导引,且便于对泥沙的阻挡。
请参照图11,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集水槽Y310的深度在沿远离聚水槽Y4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在实际情况中,集水结构Y31可以是倾斜设置,使得集水结构Y31靠近聚水槽Y41一侧的高度低于另一侧的高度,从而使集水槽Y310的深度在该方向上出现变化。由此,当集水槽Y310内出现凝结水时,可以快速地向集水槽Y310靠近聚水槽Y41的一侧汇集,之后通过导水口Y411流入聚水槽Y41,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凝结水的汇集效率,导流效果好,提升加湿换热的效率。
结合参照图12、图15、图18及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聚水槽Y41设有连通所述布水结构Y33的排水孔Y42。具体地,排水孔Y42开设在聚水槽Y41的底壁,并位于布水结构Y33的正上方,此时,聚水槽Y41内的水可通过排水孔Y42直接滴入布水结构Y33内,而后由布水结构Y33导向冷凝器13,结构较为简单,生产制造方便,可靠性高。
请参照图16,在本申请布水装置Z100的一实施例中,排水孔Y42设置有多个,多个排水孔Y42沿聚水槽Y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布水结构Y33面向冷凝器13的底壁开设有多个布水孔Y332,每一排水孔Y42与一布水孔Y332错位设置。其中,布水孔Y332设置在冷凝器13的正上方,此时,布水结构Y33内的水可通过布水孔Y332直接滴落至冷凝器13的上表面,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而聚水槽Y41内的水通过间隔设置的排水孔Y42流到布水结构Y33的过程中,由于对应的排水孔Y42与布水孔Y332错位设置,因此从排水孔Y42流下的水不会直接从排水孔Y42进入布水孔Y332滴向冷凝器13,而先是均匀分布于布水结构Y33内,在布水结构Y33内布水,之后才从多个布水孔Y332均匀滴向冷凝器13,形成对冷凝器13的喷淋效果,如此大大提高了对冷凝器13加湿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
请参照图13、图15、图1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排水孔Y42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Y44,所述第一挡边Y44的高度低于所述聚水槽Y41的深度。其中,第一挡边Y44设置于聚水槽Y41的底壁,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挡边,也可以是方形挡边,在实际应用中,凝结水先是盛置于聚水槽Y41内,这样使得凝结水中的泥沙等杂质能够沉积于聚水槽Y41的底部,在凝结水继续进入聚水槽Y41的过程中,当水位超过第一挡边Y44的高度后,凝结水上部相对较清澈的水从排水孔Y42流到布水结构Y33内,因此,通过设计第一挡边Y44使得凝结水中的泥沙等杂质能够沉积下来,保证排水孔Y42不被堵塞,同时导向冷凝器13的水较为清澈、纯净,避免冷凝器13产生不良。
进一步地,参照图13,定义第一挡边Y44的高度为h1,则满足关系:5mm≤h1≤8mm,且/或,定义排水孔Y42的孔径为d1,则满足关系:3mm≤d1≤6mm。第一挡边Y44的高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若过高,则聚水槽Y41内的水位较高,当产生大量的凝结水时,容易从聚水槽Y41内溢流出去,给用户带来不便;若过低,则凝结水中的泥沙、杂质不易被沉积下来,导致大量泥沙、杂质被导向冷凝器13,影响正常的加湿换热功能。同理,排水孔Y42的孔径同样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在排水过程中容易导致飞溅的现象,造成水体的浪费,若过小,则在产生大量的凝结水时,容易由于排水流量不足而造成溢出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挡边Y44的高度设计为不低于5mm、且不高于8mm的范围,且/或,排水孔Y42的孔径不小于3mm、且不大于6mm的范围。
可以理解地,实际应用中,第一挡边Y44的高度可以为5mm、6mm、6.5mm、7mm或者8mm。排水孔Y42的孔径可以为3mm、4mm、5mm、5.5mm或者6mm。
请参照图11至图13,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聚水槽Y41还开设有连通布水结构Y33的溢水孔Y43,溢水孔Y43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二挡边Y45,第二挡边Y45的高度低于聚水槽Y41的深度、且高于第一挡边Y44的高度。溢水孔Y43可相应地开设在聚水槽Y41的底壁,当聚水槽Y41内的水位超过第一挡边Y44高度,并即将从聚水槽Y41溢出时,可通过溢水孔Y43而排至布水结构Y33内,有效避免聚水槽Y41内出现溢水现象。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3,定义第二挡边Y45的高度为h2,则满足关系:mm≤h2≤16mm;且/或,定义溢水孔Y43的孔径为d2,则满足关系:8mm≤d2≤15mm。具体而言,第二挡边Y45的高度可以为mm、mm、12mm、mm、14mm或者16mm。溢水孔Y43的孔径可以为8mm、9mm、mm、mm、mm或者15mm。可以理解地,将溢水孔Y43孔径设计为稍大于排水孔Y42的孔径,有利于将聚水槽Y41内的水快速排出,而第二挡边Y45的高度低于聚水槽Y41深度,则是确保不会有水从聚水槽Y41溢出,进而避免空气处理装置内出现积水。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3,容水槽Z11的底壁凹设辅助储水空间Z110,打水结构Z20的底部设于所述辅助储水空间Z110内。通过设置辅助储水空间Z110,使得辅助储水空间Z110内能够积存额外的水量,当通过泄流孔Z12排水后,由于较低位置处的辅助空间内的水无法被排空,这样仍能保证打水结构Z20能够打起辅助储水空间Z110内积存的水量,并对冷凝器13进行加湿,实用性强。
请结合参照图22,排水管组件Z42包括排水接头Z421和排水管本体Z422,所述排水接头Z421插接于所述过孔,所述进水口Z4211设于所述排水接头Z421的一端,所述排水接头Z421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Z4212,所述排水管本体Z422套接于所述排水接头Z421邻近所述出水口Z4212的一端。排水接头Z421可以设计为“L”形,当本布水装置Z100安装于平坦的地面或楼面时,也能较方便的将容水槽Z11的水从底壁引出,而后从侧向的排水管本体Z422排出,同时,在组装装配排水结构Z40时,通过依次安装密封件Z41、排水接头Z421和排水管本体Z422的安装步骤也较为简便。
继续参照图22,为了使排水管本体Z422与排水接头Z421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拆装,本申请排水接头Z421邻近出水口Z4212的一端形成有导引面Z4213。其中,导引面Z4213为锥面,或者导引面Z4213为弧面,由此可以引导排水管本体Z422快速的套接于排水接头Z421,安装更加方便。
本申请中容水槽Z11还开设有用以连通外部水源的补水口Z13,如此当容水槽Z11内无水可打时,可通过该补水口Z13与外部水源(如自来水、或其它水体)连通而加水,可靠性好,并且便于实用,提升加湿器件的加湿换热效率和能效。
在本申请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装置Z100还包括支架60,所述支架60包括:
安装座61,所述安装座61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371处,并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安装位;
支撑脚63,所述支撑脚63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支撑脚63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水结构10;以及
连接臂65,所述连接臂65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连接臂65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筒390。
如此,不仅可实现第一送风结构11的安装固定,而且采用新型的支架60结构,还可进一步提升第一送风结构11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打水结构Z20的打水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使得布水装置Z100对冷凝器13的加湿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使得移动空调1000能效的提升效果更加稳定和可靠。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370位于所述第二风道51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370形成有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一出风口373,所述第二风道5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511和第二出风口513,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所述第二进风口511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13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511设置。
将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在上下方向排布设置,可以减小空调器对室内空间的占用,并且第二风道51邻近蒸发器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二送风结构30与第三送风结构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以及,为了保证冷凝器13的换热充分,可以将冷凝器13设置于第一风道370内或者第二风道51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在上下方向相互间隔的,冷凝器13可以同时罩盖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从而增加冷凝器13在风道内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处设有过风格栅360,该过风格栅360覆盖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可以理解,过风格栅360是现有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进出风结构,具有均匀进风、保护性强等优点。
参照图4至图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位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上方,所述第二风道51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所述集水布水结构Z3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和所述中风道壳体50之间,所述聚水结构Y40设于所述中风道壳体5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送风结构11吹风,第二送风结构30将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冷凝器13作介绍。第二风道51独立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由于本申请的移动空调1000包括多个送风结构,设置独立的中风道壳体50便于对第二送风结构30进行安装和拆卸。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道51可以为贯流风道,第二送风结构30可以为贯流风轮,当气流贯穿贯流风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贯流风轮可以便于将经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进而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或者第二送风结构30可以为离心风轮,第二风道可以为离心风道,离心风机的转速高,体积轻,并且噪音较小,具有较高的经济耐用性,因此,离心风轮同样可以较好地将经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进而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将集水布水结构Z30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10和中风道壳体50之间有利于集水布水结构Z30对水进行收集和散布,在制作中风道壳体50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聚水结构Y40,如此设置,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并且能使聚水结构Y40较好地采集凝结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风道壳体50包括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以及至少两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板55设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至少两所述围板57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两所述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51,所述聚水槽Y41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53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表面。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间隔板55和第一间隔板53的二者之一可以和围板5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围板57可拆卸连接,设置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和两围板57围合形成第二风道51,便于对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进行集中抽离,从而提高空气与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中风道壳体50结构的稳定,第一间隔板53和第二间隔板55延伸并与外壳30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将聚水槽Y41凹陷形成在第一间隔板53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围板57是设置在第一间隔板53的中部的,气流流动产生的力对移动空调1000作用均匀,便于气流流动。此时,由于兼顾风道的形成和中风道壳体50的安装,第一间隔板53还会有部分延伸的板段(围板57背离第二风道51的侧面的第一间隔板53),在该板段上形成聚水槽Y41可以便于节省空间,并且提高中风道壳体50的利用率。
参照图8、图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聚水槽Y4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所述聚水槽Y41相对所述第二风道51间隔设置;设置多个聚水槽Y41可以对不同位置的凝结水进行收集,从而提高凝结水的收集速率,进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对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的改进,提高空调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风道壳体50还包括至少两聚水板,一所述聚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一所述围板57共同围合形成一所述聚水槽Y41。通过一围板57,聚水板以及部分的第一间隔板53形成聚水槽Y41,可以使聚水槽Y41的用于收容凝结水的体积不仅局限于第一间隔板53的结构,在采用多个板体围合形成后,可以具有更大的体积用于收集凝结水,保证对冷凝器13的供水充足。
参照图5、图6、图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包括底盘310和前面板330,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导风筒390,所述底盘310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背离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的一侧,所述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前面板330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34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设于所述导风筒39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与所述第二进风口511均与所述过风腔340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13固定于所述过风腔340内。设置过风腔340可以将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进行连通,并且,可以使得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得到缓冲和收纳,便于在冷凝器13的出风侧形成风压较小的空间(由于过风腔340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的送风速率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的部分、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第一间隔板53共同围合形成第一风道370,该第一风道370内还设有支架60,以及固定在支架60上的驱动装置510,该驱动装置510与第一送风结构11传动连接,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送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压缩机380重量较大,将压缩机380与底盘310固定连接降低了压缩机380的安装难度,并且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的重心较低,保证移动空调10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380也可设于其他位置。
参照图5、图6以及图10至图1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为轴流风轮,所述打水结构Z20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Z10设置于所述底盘310,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Z20设置;
所述导风筒390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310连接,所述导风筒390背离所述底盘310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391,所述透水口391设于所述集水结构Y31和所述打水结构Z20之间。
具体地,导风筒390的底部伸入储水结构Z10内,并连接于储水结构Z10的内表面。即,集水布水结构Z30通过导风筒390安装固定于底盘310。本实施例中,布水结构Y33及导风筒390为一体成型(如注塑成型)的一体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三者也可单独成型制造,后利用连接结构(如卡扣、螺钉等)进行相互之间的安装固定。在集水结构Y31和打水结构Z20之间形成的透水口391,便于打水结构Z20将水打起至集水结构Y31,可以理解的是,该透水口391可以为多边形透水口391或者圆形透水口391,或者为扇形透水口391,只要便于透水并且不影响导风筒390的结构稳定即可。
如此,打水结构Z20被设置在了第一风道370内,与之相配合的储水结构Z10和集水布水结构Z30则分别位于第一风道370的底部和顶部。此时,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一部分被集水布水结构Z30收集利用,由冷凝器13的顶部对冷凝器13进行了加湿,另一部分则被气流直接吹向冷凝器13表面,对冷凝器13的表面进行了加湿,两部分共同作用,有效增大了加湿面积,提升了加湿效率,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导风筒39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一端开口用于进风、另一端开口用于出风,并且,导风筒390的轴线水平设置,轴流风轮与导风筒390同轴设置。轴流风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轴流风轮的出风侧由导风筒390的进风口伸入并容置于导风筒390内,轴流风轮的出风侧邻近导风筒390用于出风的开口,该储水结构Z10邻近导风筒390用于出风的开口处与此同时,打水结构Z20设于轴流风轮外缘,由轴流风轮带动,不仅避免了其他驱动组件的设置,并优化了布水装置Z100的结构,而且打水结构Z20在轴流风轮的带动下转动更加稳定,打水效率更加高效,还可进一步提升布水装置Z100对冷凝器13的加湿效率,提升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370可以为轴流风道,使得风直接轴流风道直吹向冷凝器13,并且相较于离心风机,轴流风轮的风量大,体积小、压头低,有利于提升整机能力、能效及整机性能。
参照图11、图14至图1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结构Y33的背离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Y331,所述布水结构Y33的面向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Y331的布水孔Y332。具体地,布水孔Y332设置在冷凝器13的正上方,此时,布水结构Y33的储水槽Y331内的水可通过布水孔Y332直接滴落至冷凝器13的上表面,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如此,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可靠性高。并且,极大地缩短了水滴在到达冷凝器13之前的行程,避免了水滴的损失,避免了冷量的损失,从而有效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结构Y31包括导流板Y311,所述导流板Y311倾斜设置于所述打水结构Z20上方,所述导流板Y3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高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高于所述布水结构Y33,并位于所述布水结构Y33所在范围内。即,导流板Y311的第二侧边高于其第一侧边,导流板Y311的第一侧边高于布水结构Y33,并位于布水结构Y33的储水槽Y331的槽口所在范围内。此时,导流板Y311的下表面可对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进行收集;之后,这部分收集到的水可沿导流板Y311的下表面、并按由第二侧边向第一侧边的方向流动至导流板Y311的第一侧边;接着,由导流板Y311的第一侧边滴落至布水结构Y33的储水槽Y331内。集水结构Y31如此的设置,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集水效率高,可靠性高。并且,与布水结构Y33配合良好,可实现向布水结构Y33快速导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布水结构Y33凸设有第一挡板。即,集水结构Y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边的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布水结构Y33的储水槽Y331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挡板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Y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一挡边Y44的表面顺利进入布水结构Y33内,从而提升了集水结构Y31的集水效率,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Z10凸设有第二挡板。即,集水结构Y31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侧边的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储水结构Z10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二挡板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Z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Y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二挡板的表面流下而回归到储水结构Z10内,重新循环而被收集,从而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1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导流板Y3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5°≤α≤30°。导流板Y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导流板Y311的倾斜角度过大,将会造成布水装置Z100整体高度过高,从而导致移动空调1000体积庞大,不便安置和安装;若过小,则导流板Y311的倾斜角度过小,其下表面的水滴流动将会极其缓慢,难以导入布水结构Y33,从而导致布水结构Y33缺水,水难以到达冷凝器13。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Y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设计在不低于5°、且不高于°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导流板Y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选用5°、6°、7°、8°、10°、15°、20°或者30°。
参照图20至图25,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排水结构Z40,所述排水结构Z40连接于所述储水结构Z10,并用于排出所述储水结构Z10内的水。通过将排水结构Z40连接于储水结构Z10,当储水结构Z10内的水位线过高时,便可利用排水结构Z40对储水结构Z10进行排水,有效的防止储水结构Z10内的水溢流出来,进而避免移动空调1000内的溢水现象,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参照图24、图25及图2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结构Z10的上表面设有容水槽Z11,所述打水结构Z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水槽Z11内,所述储水结构Z10开设有连通所述容水槽Z11的泄流孔Z12;所述排水结构Z40包括密封件Z41,所述密封件Z41可拆卸封堵于所述泄流孔Z12,以控制所述容水槽Z11内的水位线。
具体地,泄流孔Z12可以开设于容水槽Z11的底壁,这样容水槽Z11内的水可以通过容水槽Z11底壁排出,或者泄流孔Z12也可以开设于容水槽Z11的侧壁,但是位于靠近底壁的位置,如此容水槽Z11内的水经由侧壁而排出,更具体地,泄流孔Z12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多种,譬如圆形、方形或者其它异形等;密封件Z41可以是密封塞,例如采用橡胶或者硅橡胶等材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密封塞封堵于泄流孔Z12时,受挤压后的密封塞在弹性力作用下能与泄流孔Z12紧贴,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当然,密封件Z41也可以密封盖,并罩盖封堵于泄流孔Z12的孔口处。当储水结构Z10内水位线过高时,可通过拆卸打开密封件Z41,使储水结构Z10内的水经由泄流孔Z12而排出空气处理装置的外部,避免由于溢水而造成空气处理装置内的积水。
进一步地,密封件Z41的纵截面轮廓为上宽下窄的梯形,例如,密封件Z41的外形可以为是圆台形,在用户人工拔塞排水或者封堵泄流孔Z12的过程中,上宽下窄的梯形面轮廓能够便于将密封件Z41插入泄流孔Z12内,操作不费力,同时也能使密封件Z41与泄流孔Z12贴合更加紧密,密封效果更好。
在本申请另外一实施例中,排水结构Z40包括通水管,该通水管的入水口伸入容水槽Z11内,并且入水口与容水槽Z11底壁之间的距离值小于容水槽Z11的深度值,当容水槽Z11内的水位低于入水口高度时,容水槽Z11内可以积存水量,而当容水槽Z11内的水位高于入水口高度时,容水槽Z11内的水能够由入水口而通过通水管排至外部,实现自动排水,避免容水槽Z11内的水溢出而出现积水。
参照图23,在本申请的布水装置Z100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结构Z40还包括排水管组件Z42,所述排水管组件Z42设有进水口Z4211,所述密封件Z41开设有贯通的过孔(未标示),所述排水管组件Z42插接于所述过孔,所述进水口Z4211伸入所述容水槽Z11内,且所述进水口Z4211与所述容水槽Z11底壁之间的距离值小于所述容水槽Z11的深度值。实际情况下,排水管组件Z42可以与过孔形成过盈配合,使得密封件Z41套接于排水管组件Z42的外侧,当密封件Z41封堵泄流孔Z12后,容水槽Z11内水位高度未超过进水口Z4211高度时,容水槽Z11积存水量,而容水槽Z11内水位高度超过进水口Z4211高度时,可由进水口Z4211自动排出。本实施例密封件Z41与排水管组件Z42配合的排水结构Z40,当需要对容水槽Z11进行快速排水时,一方面可通过拆卸密封件Z41,使容水槽Z11内的水从泄流孔Z12排出,另一方面,由于排水管组件Z42的进水口Z4211伸入于容水槽Z11内,因此容水槽Z11内的水也能由进水口Z4211而通过排水管排出,同时排水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排水结构Z40排水的效率。
参照图1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定义导水板Y312的下端与储水槽Y331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3,则满足关系:h3≥5mm。通常,导水部Y3121形成的水滴的最大直径约为4mm,在水滴从导水板Y312下端下滴过程中,当导水板Y312与储水槽Y331底壁之间的间距小于4mm时,形成的水滴容易沾附导水板Y312和储水槽Y331底壁而难以滴落,由此而造成后续其它的水滴难以形成,进而导水缓慢。本申请通过在导水板Y312的下端与储水槽Y331底壁之间设计至少5mm的间距,能够保证水滴顺利滴落,提高导水速率。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h3可以设计为5mm、6mm、7mm,或者更宽的间距,由此而大大提高集水、导水的效率。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上风道壳体21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设于所述第二间隔板55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形成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第三风道211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上方。本实施例中,将第三风道211设于上风道壳体210内,便于对安装于第三风道211内的部件进行拆装,以及将第三风道211设置在第二风道51上方可以节省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且第二风道51邻近第三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二送风结构30与第三送风结构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包括顶板213、底板215以及至少两侧板217,至少两所述侧板217设于所述顶板213和所述底板215之间,两所述侧板217、所述底板215和所述顶板2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三风道211。本实施例中,该顶板213和底板215的二者之一可以和侧板21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侧板217可拆卸连接,设置顶板213、底板215和两侧板217围合形成第三风道211,便于对流经第二换热器223的空气进行集中运送,从而提高空气与第二换热器223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能效。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三风道211可以为贯流风道,第三送风结构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当为贯流风轮时,气流贯穿贯流风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贯流风轮可以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600,所述第一驱动件600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和所述第三风道211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600包括传动部610,所述传动部610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风道51内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610的另一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风道211内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该电机包括输出轴,该传动部610可以为传动齿轮组,该传动齿轮组包括多个传动齿轮和传动蜗杆(该传动齿轮可以为直齿轮或者斜齿轮),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均设有齿轮配合的齿轮轴,从而实现对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的驱动。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5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形成安装腔350,所述第一驱动件60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50内,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在上下方向正对所述安装腔350设置;
所述安装腔350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风道51的第一安装口和连通所述第三风道211的第二安装口,所述传动部610包括第一输出轴611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61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设置具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的安装腔350,使得第一输出轴611可以穿过第一安装口,并进入第二风道51与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以及,第二输出轴可以穿过第二安装口,并进入第三风道211与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如此,节省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简化了传动的结构,提高传动效率,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的能效。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轴611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或呈一体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送风结构30的运动是带动第一输出轴611同步旋转,从而在第二输出轴的联动下,第三送风结构可以与第二送风结构30联动转动,从而减少电机运行负载,减少功率,提升整机能效,并且电机转速降低可以降低整机噪音,提升舒适性。所述第三风道211包括第三进风口2111和第三出风口2113,所述第二换热器223罩盖所述第三出风口2113设置。如此设置便于第二换热器223进行换热。
参照图1、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排风管400,所述排风管400与所述第二风道51的第二出风口513连通。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降低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条件(第二出风口513紧贴墙壁或紧贴外部环境连通口),使移动空调1000可相对远离室内空间安装,以减小移动空调1000的压缩机380的工作噪音对室内用户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移动空调1000的移动,还可以在底盘310的下端设置万向轮311,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可以在各个方向移动,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二送风结构,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和
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包括:
储水结构;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冷凝器;
聚水结构,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布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布水结构包括集水结构和布水结构;
所述集水结构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
所述布水结构设于所述冷凝器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冷凝器;
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布水结构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用于收集所述集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一侧的凝结水,并将凝结水导向所述布水结构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水结构背离所述布水结构的表面设有聚水槽,所述集水结构背离所述打水结构的一侧设有集水槽,所述聚水槽的侧壁开设有导通所述集水槽的导水口,所述导水口的一侧边凸设有挡水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水槽设有连通所述布水结构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还形成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绕所述排水孔的入水口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挡水筋的高度为v,则满足关系:3mm≤v≤5mm;
且/或,定义所述排水孔的孔径为d1,则满足关系:3mm≤d1≤6m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于中风道壳体内,所述集水布水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中风道壳体之间,所述聚水结构设于所述中风道壳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间隔板、第二间隔板以及至少两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板设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的一侧,至少两所述围板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之间,两所述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和所述第二间隔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聚水槽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的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水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所述聚水槽相对所述第二风道间隔设置;
所述中风道壳体还包括至少两聚水板,一所述聚水板、所述第一间隔板和一所述围板共同围合形成一所述聚水槽。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面板,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导风筒,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导风筒内,所述底盘位于所述导风筒下方,所述底盘、所述导风筒和所述前面板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过风腔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过风腔内,并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为轴流风轮,所述打水结构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设置;
所述导风筒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导风筒背离所述底盘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所述透水口设于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打水结构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部分位于所述透水口上方,所述导流板邻近所述布水结构的一侧边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布水结构凸设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结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表面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与所述聚水结构导通,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储水槽凸设延伸,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水槽。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连接于所述储水结构,并用于排出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结构的上表面设有容水槽,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水槽内,所述储水结构开设有连通所述容水槽的泄流孔;
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可拆卸封堵于所述泄流孔,以控制所述容水槽内的水位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结构还包括排水管组件,所述排水管组件设有进水口,所述密封件开设有贯通的过孔,所述排水管组件插接于所述过孔,所述进水口伸入所述容水槽内,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容水槽底壁之间的距离值小于所述容水槽侧壁的高度值。
CN201910417489.5A 2019-05-17 2019-05-17 移动空调 Active CN1100680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7489.5A CN110068067B (zh) 2019-05-17 2019-05-17 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7489.5A CN110068067B (zh) 2019-05-17 2019-05-17 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8067A CN110068067A (zh) 2019-07-30
CN110068067B true CN110068067B (zh) 2024-03-26

Family

ID=67370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17489.5A Active CN110068067B (zh) 2019-05-17 2019-05-17 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680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3245A1 (zh) * 2019-11-11 2021-05-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器
CN113551407B (zh) * 2021-08-02 2022-08-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排水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408A (ja) * 1993-12-24 199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
JPH10160197A (ja) * 1996-11-25 1998-06-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2773526Y (zh) * 2005-01-27 2006-04-19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动式空调器
CN101210718A (zh) * 2006-12-28 2008-07-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的室外风扇组件
CN104764095A (zh) * 2015-03-27 2015-07-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的冷凝水的处理方法
CN104832982A (zh) * 2015-03-17 2015-08-12 中山联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移动空调
CN208566899U (zh) * 2018-08-02 2019-03-0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窗机空调
CN209944568U (zh) * 2019-05-17 2020-01-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408A (ja) * 1993-12-24 199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
JPH10160197A (ja) * 1996-11-25 1998-06-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2773526Y (zh) * 2005-01-27 2006-04-19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移动式空调器
CN101210718A (zh) * 2006-12-28 2008-07-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的室外风扇组件
CN104832982A (zh) * 2015-03-17 2015-08-12 中山联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移动空调
CN104764095A (zh) * 2015-03-27 2015-07-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的冷凝水的处理方法
CN208566899U (zh) * 2018-08-02 2019-03-0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窗机空调
CN209944568U (zh) * 2019-05-17 2020-01-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8067A (zh) 201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067B (zh) 移动空调
CN210128443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58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0068070A (zh) 窗式空调器
CN209944568U (zh) 移动空调
CN210050902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0068066B (zh) 移动空调
CN207262539U (zh) 节能空调器
CN110068062B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10986184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0373810U (zh) 移动空调
CN21012844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10373808U (zh) 移动空调
CN210601995U (zh) 移动空调
CN216620060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9944567U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10068068B (zh) 移动空调
CN210050901U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210241783U (zh) 移动空调
CN110068072B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1662285U (zh) 旋叶溅水风冷散热器
CN102121743B (zh) 带有补水结构蒸发风冷复合冷凝器
CN210128441U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21005090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