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8068B - 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68068B CN110068068B CN201910418256.7A CN201910418256A CN110068068B CN 110068068 B CN110068068 B CN 110068068B CN 201910418256 A CN201910418256 A CN 201910418256A CN 110068068 B CN110068068 B CN 1100680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air
- air duct
- condenser
- water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out or mutual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e.g. of compressors or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9—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using water to enhance cooling, e.g. spraying onto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空调,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第一送风结构设于第一风道内;和第二送风结构,第二送风结构设于第二风道内,冷凝器设于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以及布水装置,布水装置包括布水结构,布水结构设于冷凝器上方,布水结构的背离冷凝器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布水结构的面向冷凝器的表面开设有连通储水槽的布水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旨在提高移动空调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调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如何提高空调器换热效率一直是研发人员着重关注的问题。现有的空调器中,普遍采用的是在单一风道设置一个风机从而对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效率低,从而造成空调器能效难以提高存在问题。并且现有的空调器中,换热器除了风冷降温的方式外,还会利用冷凝水对换热器进行加湿,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但是,冷凝水一般会带有一定杂质(如泥沙等),直接用于与换热器的接触,其中的杂质可能会对换热器的正常运行带来不良影响。
以上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空调,旨在提高移动空调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器的能效,并减少移动空调中用于对换热器加湿的水体中的杂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移动空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二送风结构,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以及
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包括布水结构,所述布水结构设于所述冷凝器上方,所述布水结构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所述布水结构的面向所述冷凝器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的布水孔,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于所述布水孔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低于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布水结构的面向所述被加湿器件的表面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的溢流孔,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于所述溢流孔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二挡边,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且低于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高度。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为H,则满足条件:3mm≤H≤6mm;
且/或,定义所述布水孔的孔径为D1,则满足条件:3mm≤D1≤6mm;
且/或,定义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之差为L,则满足条件:5mm≤L≤8mm;
且/或,定义所述溢流孔的孔径为D2,则满足条件:8mm≤D2≤15mm。
可选地,所述布水装置还包括:
储水结构;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
集水结构,所述集水结构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并邻近所述布水结构设置,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所述储水槽内。
可选地,所述集水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所述导流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高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高于所述布水结构,并位于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所在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于中风道壳体内,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布水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中风道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形成于所述中风道壳体的下表面,所述导流板背离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风道相互连通。
可选地,所述中风道壳体还包括辅料块,所述辅料块填充于所述凹槽。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面板,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导风筒,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导风筒内,所述底盘位于所述导风筒下方,所述底盘、所述导风筒和所述前面板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过风腔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过风腔内,并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为轴流风轮,所述打水结构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设置;
所述导风筒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导风筒背离所述底盘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所述透水口设于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打水结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布水结构凸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凸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背离所述导流板的侧边形成有插接槽,所述透水口的边缘朝向所述插接槽凸起形成插接板,所述围板的背离所述透水口的侧边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的另一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之间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在上下方向正对所述安装腔设置;
所述安装腔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安装口和连通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安装口,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或呈一体设置;
且/或,所述第三风道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罩盖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将移动空调之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送风结构设于第一风道内,再将第二送风结构设置在第二风道内,进而使冷凝器横隔在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当需要采用移动空调进行换热时,第一送风结构或第二送风结构的二者之一向冷凝器吹风,第一送风结构或第二送风结构的二者之另一将流过冷凝器的空气抽离冷凝器,从而加快空气经过冷凝器的速率,提高空气与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并且,储水槽的底壁于布水孔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第一挡边的高度低于储水槽的侧壁的高度。此时,储水槽内的水体,无法在第一时间由布水孔而漏下;需要在储水槽内积累,使得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一挡边的高度后才可漏下,而在水体的积累过程中,水体中的泥沙等杂质便可得到沉降。即,利用第一挡边高于储水槽底壁而发生的止挡作用,可以使储水槽内的水体进行泥沙等杂质的沉降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储水槽内的表层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减少随水滴漏下而与换热器接触的泥沙等杂质的数量,降低泥沙等杂质对换热器的侵蚀和影响,避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安装排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移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截断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12为图11中Ⅲ处放大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13为图12中Ⅳ处放大图;
图14为图10中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虚线箭头所示路径为水流路径;
图15为图10中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移除集水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Ⅶ处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0中移动空调的冷凝器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位置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中Ⅸ处的局部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空调1000。
参照图1至图6以及图10至图14,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移动空调1000包括外壳300,所述外壳300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1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包括第一送风结构11和冷凝器13,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所述第一风道370内;和
第二送风结构30,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内,所述冷凝器1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以及
布水装置j100,所述布水装置j100包括布水结构j33,所述布水结构j33设于所述冷凝器13上方,所述布水结构j33的背离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j331,所述布水结构j33的面向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j331的布水孔j332,所述储水槽j331的底壁于所述布水孔j332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j334,所述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低于所述储水槽j331的侧壁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空调1000是将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在一个整机内的,为了保证室内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一种工作情况是将移动空调100的流过冷凝器13的出风侧出风口连通至室外,从而室内环境主要由移动空调1000进行调节,从而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压缩机380、冷媒罐以及冷媒管。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20,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20包括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均设于第三风道211内,串接冷凝器13的冷媒管同时串接于蒸发器223。具体地,移动空调1000制冷时,第三送风结构221将室内空气吸入第三风道211,与蒸发器223进行换热后,再将冷风输送到室内;此时,冷媒管内的温度升高,再次经过蒸发器223之前,必须在冷凝器13对冷媒进行散热,即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内进行的散热工作,第一送风结构11将外部空气导入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与冷凝器13进行换热后,第二送风结构30再将热风抽离冷凝器13;同理可得移动空调1000的制热过程。
参照图10至图1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该布水装置j100包括:
储水结构j10;
打水结构j20,所述打水结构j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j10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j10内的水打起;
集水布水结构j30,所述集水布水结构j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打水结构j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所述集水布水结构j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冷凝器13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水导向所述冷凝器13。
下面以本发明布水装置j100水平设置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储水结构j10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或槽体结构,即,储水结构j10的上表面凹设有储水空间,用于储存水体。进一步地,储水结构j10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等移动空调1000的底盘310,也可以是专门设置在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等移动空调1000内的可起到储水作用的结构(例如,接水槽、接水盘、接水盒等)。需要说明的是,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可以是窗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1000等移动空调1000室内侧的冷凝水,也可以是自来水、雨水或其他水体。
打水结构j20可以为打水环圈,打水环圈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打水环圈的底部位于储水结构j10的储水空间内、顶部位于储水结构j10的储水空间上方。进一步地,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以使其底部将储水结构j10内的水打起。当然,为了使打水环圈能够绕其轴线转动,布水装置j100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打水环圈绕其中心轴线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包括电机和轴流风轮11,打水环圈环绕设置于轴流风轮11的外缘。当轴流风机运行时,电机驱动轴流风轮11转动,轴流风轮11带动打水环圈转动,从而使得打水环圈的底部能够将储水结构j10内的水打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也可以为电机;此时,打水环圈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当电机运行,电机驱动打水环圈转动。或者,驱动组件还可以为电机、齿轮及齿圈的组合;此时,齿圈可沿打水环圈的周向环绕打水环圈设置,并安装固定于打水环圈;齿轮可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并与齿圈啮合;当电机运行,电机通过齿轮和齿圈的配合驱动打水环圈转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实施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打水结构j20也可以为打水板、打水轮或其他合理且有效的打水结构j20。相应的驱动组件可采用电机驱动的曲柄摇杆机构,以使条形设置的打水板的一端高度摆动,从而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j10内的水;也可直接采用电机对打水轮的转动进行驱动,以使打水轮的外缘在转动过程中接触并打起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当然,其他打水结构j20对应的驱动组件也可做合理且有效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集水布水结构j30中存在部分结构位于打水结构j20的上方,用于收集由打水结构j20打起的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同时,集水布水结构j30中还存在部分结构位于冷凝器13的上方,用于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导向冷凝器13。需要说明的是,水既可以由冷凝器13的正上方被竖直地导向冷凝器13,也可以由冷凝器13的斜上方被斜向地导向冷凝器13。具体地,集水布水结构j30可以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按其板面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地、倾斜地设置在打水结构j20和冷凝器13的上方,并且,该板状结构的板面高度按由打水结构j20到冷凝器13的方向逐渐递减。此时,板状结构的下表面可收集到由打水结构j20打起的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并且,这部分收集到的储水结构j10内的水可沿该板状结构的下表面流向冷凝器13的上方,最后在冷凝器13的上方滴落而与冷凝器13接触,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当然,还可以在上述板状结构的四周朝向储水结构j10(向下)凸设挡水板,以得到集集水功能和布水功能于一体的罩盖结构,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集水和布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300内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将移动空调1000之第一换热组件10的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第一风道370内,再将第二送风结构30设置在第二风道51内,进而使冷凝器13横隔在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当需要采用移动空调1000进行换热时,第一送风结构11或第二送风结构30的二者之一向冷凝器13吹风,第一送风结构11或第二送风结构30的二者之另一将流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冷凝器13,从而加快空气经过冷凝器13的速率,提高空气与冷凝器13的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将至少部分打水结构j20设置在储水结构j10内,便可利用打水结构j20将储水结构j10内的水打起;之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j30设置在打水结构j20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j30将被打起的水进行收集;最后,通过将至少部分集水布水结构j30设置在移动空调1000的冷凝器13的上方,便可利用集水布水结构j30将收集到的水导向冷凝器13,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此时,冷凝器13于移动空调1000中,获得了额外的加湿过程,获得了额外的冷量,换热效率大大提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外壳300大致呈底面为四边形的直四棱柱设置,该外壳300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金属的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材料、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塑料(塑料可选择硬质塑料,如ABS、POM、PS、PMMA、PC、PET、PBT、PPO等),以及其他合金材料等。或者采用金属材料和塑料的混合,只要能较好地提高外壳300的稳定即可。如此,更加有利于提升外壳300的设置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外壳300的实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可以呈左右间隔设置,从而让空气平行流动,如此可以便于空气在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内流通,从而可以减少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的功耗,提高空调能效。当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呈左右间隔设置时,可以将第一送风结构11、第二送风结构30和第三送风结构221分别一个采用适合的驱动部件进行驱动,驱动部件可以为电机或其他具有动力输出功能的部件。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布水结构j30包括集水结构j31和布水结构j33;
所述集水结构j31设于所述打水结构j20上方,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j33;
所述布水结构j33设于所述冷凝器13上方,用于承接所述集水结构j31收集到的水,并将水导向所述冷凝器13。
具体地,集水结构j31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下表面对水进行收集;也可以为罩盖结构,以利用其内表面对水进行收集;相应地,布水结构j33可以为板状结构,以利用其上表面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水沿其上表面流动至边缘而滴向冷凝器13;也可以为盘体结构、盒体结构、槽体结构或箱体结构,以利用其内部空间对收集到的水进行承接,之后利用开口或开孔,将水滴向冷凝器13。并且,集水结构j31和布水结构j33之间的导流,既可以直接通过上下滴落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在集水结构j31和布水结构j33之间设置导流管、导流槽等导流结构实现。
如此,集水布水结构j30被拆分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简单的部件,可在各自独立地生产制造之后,再一同进行组装装配,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制造的难度,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而且部件之间还实现了相互可拆卸,提升了更换维修的便捷性,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结构j33的背离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j331,所述布水结构j33的面向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j331的布水孔j332。
具体地,布水孔j332设置在冷凝器13的正上方,此时,布水结构j33的储水槽j331内的水可通过布水孔j332直接滴落至冷凝器13的上表面,完成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此时,集水结构j31邻近布水结构j33设置,用于收集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布水结构j33的储水槽j331内。
如此,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可靠性高。并且,极大地缩短了水滴在到达冷凝器13之前的行程,避免了水滴的损失,避免了冷量的损失,从而有效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请结合参阅图15和图16,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水槽j331的底壁于所述布水孔j332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j334,所述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低于所述储水槽j331的侧壁的高度。此时,由集水结构j31导入储水槽j331内的水体,无法在第一时间由布水孔j332而漏下;需要在储水槽j331内积累,使得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后才可漏下,而在水体的积累过程中,水体中的泥沙等杂质便可得到沉降。即,利用第一挡边j334高于储水槽j331底壁而发生的止挡作用,可以使储水槽j331内的水体进行泥沙等杂质的沉降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储水槽j331内的表层水中杂质的含量,进而减少随水滴漏下而与冷凝器13接触的泥沙等杂质的数量,降低泥沙等杂质对冷凝器13的侵蚀和影响,避免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为H,则满足条件:3mm≤H≤6mm。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H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若过高,则储水槽j331内需要聚集大量的水体,才能使水通过布水孔j332而漏下,此时,会造成大量水体无法漏下,形成浪费,导致冷量大量损失;若过低,则泥沙等杂质的沉降效果将明显下降,此时,还是会存在部分泥沙等杂质随水滴漏下而侵向冷凝器13,侵蚀和影响冷凝器13,使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受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H设计在不低于3mm、且不高于6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H可以选用3mm、3.1mm、3.2mm、3.3mm、3.5mm、4mm、4.5mm、5mm或者6mm。
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布水孔j332的孔径为D1,则满足条件:3mm≤D1≤6mm。布水孔j332的孔径D1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会造成储水槽j331内水体漏下过快,造成水体未与冷凝器13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若过小,则会造成储水槽j331内水体漏下过慢,造成冷凝器13的加湿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减弱;并且,布水孔j332的孔径D1过小,还会使得布水孔j332容易被泥沙等杂质堵塞,造成漏水不良,使得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减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布水孔j332的孔径D1设计在不低于3mm、且不高于6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布水孔j332的孔径D1可以选用3mm、3.1mm、3.2mm、3.3mm、3.5mm、4mm、4.5mm、5mm或者6mm。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结构j33的面向所述冷凝器13的表面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j331的溢流孔j333,所述储水槽j331的底壁于所述溢流孔j333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二挡边,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且低于所述储水槽j331的侧壁的高度。可以理解的,若布水孔j332堵塞,则储水槽j331内的液面高度将不断升高;此时,溢流孔j333及第二挡边的设置,可使得储水槽j331内的水体在液面升高至高于第二挡边的高度时,便可由溢流孔j333漏下而滴向冷凝器13,实现对冷凝器13的加湿过程,从而有效避免了布水孔j332堵塞时水体由储水槽j331侧壁溢出而造成冷量大量损失的情况,使得布水结构j33在布水孔j332堵塞时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实现对冷凝器13的加湿,提升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进而提升了布水装置j100的可靠性。
具体地,布水孔j332设有若干,若干布水孔j332沿布水结构j3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溢流孔j333也设有若干,但数量少于布水孔j332的数量,每一溢流孔j333均设置在相邻两布水孔j332之间;并且,溢流孔j333的孔径大于布水孔j332的孔径;这样,当布水孔j332堵塞时,溢流孔j333可起到有效的导流作用,保障水体导向冷凝器13,保障布水结构j33的正常运行。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之差为L,则满足条件:5mm≤L≤8mm。第二挡边的高度与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之差L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当布水孔j332堵塞时,储水槽j331内的液面高度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达到高于第二挡边的高度,从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断档,期间冷凝器13未得到加湿,换热效率明显下降;并且,第二挡边的高度与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之差L过大,还会使得储水槽j331内聚集大量的水体,一方面,大量水体无法漏下,会造成冷量损失,另一方面,大量水体重量过大,影响布水结构j33的稳定性;若过小,则当集水结构j31的集水效率加快时,储水槽j331内的液面很容易高过第二挡边而发生布水孔j332和溢流孔j333同时漏水的现象,导致水体漏下过多,造成水体未与冷凝器13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挡边的高度与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之差L设计在不低于5mm、且不高于8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挡边的高度与第一挡边j334的高度之差L可以选用5mm、5.1mm、5.2mm、5.3mm、5.5mm、6mm、6.5mm、7mm或者8mm。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溢流孔j333的孔径为D2,则满足条件:8mm≤D2≤15mm。溢流孔j333的孔径D2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当布水孔j332堵塞、溢流孔j333开始导流时,会造成储水槽j331内水体漏下过快,造成水体未与冷凝器13充分接触而流散开,造成冷量的损失;若过小,则当布水孔j332堵塞、溢流孔j333开始导流时,会造成储水槽j331内水体漏下过慢,此时由于溢流孔j333的数量较少,不仅会造成冷凝器13的加湿效率降低,使得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降低;而且储水槽j331内的液面还有可能继续升高,最终由储水槽j331的侧壁溢出,导致冷量大量损失。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溢流孔j333的孔径D2设计在不低于8mm、且不高于15mm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溢流孔j333的孔径D2可以选用8mm、8.1mm、8.2mm、8.3mm、8.5mm、9mm、10mm、12mm或者15mm。
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结构j31包括导流板j311,所述导流板j311倾斜设置于所述打水结构j20上方,所述导流板j3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高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高于所述布水结构j33,并位于所述布水结构j33所在范围内。即,导流板j311的第二侧边高于其第一侧边,导流板j311的第一侧边高于布水结构j33,并位于布水结构j33的储水槽j331的槽口所在范围内。此时,导流板j311的下表面可对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进行收集;之后,这部分收集到的水可沿导流板j311的下表面、并按由第二侧边向第一侧边的方向流动至导流板j311的第一侧边;接着,由导流板j311的第一侧边滴落至布水结构j33的储水槽j331内。集水结构j31如此的设置,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集水效率高,可靠性高。并且,与布水结构j33配合良好,可实现向布水结构j33快速导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布水结构j33凸设有第一挡板j312。即,集水结构j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边的第一挡板j312,该第一挡板j312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布水结构j33的储水槽j331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挡板j312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j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一挡边j334的表面顺利进入布水结构j33内,从而提升了集水结构j31的集水效率,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j10凸设有第二挡板j313。即,集水结构j31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侧边的第二挡板j313,该第二挡板j313竖直设置,且其靠下的侧边朝向储水结构j10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二挡板j313的设置,可止挡住由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冲击导流板j311下表面后而形成的部分飞溅水,使这部分飞溅水能够沿第二挡板j313的表面流下而回归到储水结构j10内,重新循环而被收集,从而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
所述第二挡板j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j311的侧边形成有插接槽j314,所述透水口j351的边缘朝向所述插接槽j314凸起形成插接板,所述插接板的背离所述透水口j351的侧边插设于所述插接槽j314内。即,上述插接板的顶部与“U”型挡边的底部采用插接的形式进行连接。如此,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可使得插接板和第二挡板j313的连接稳定性提升,使得布水装置j100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板的顶部与“U”型挡边的底部的连接,还可采用如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实现。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j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j311的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j10凸设有第一连接板j315,所述第二挡板j313的背离所述导流板j311的侧边向外凸设有第二连接板j316,所述第二连接板j316的背离所述第二挡板j313的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j10凸设有第三连接板j317,所述第一连接板j315、所述第二连接板j316及所述第三连接板j317围合形成所述插接槽j314。这样的设计,可使得被第二挡板j313的内壁面所止挡住的飞溅水在流下的过程中不被其他结构所遮挡,从而使得这部分飞溅水能够顺利地回流至储水结构j10内而实现循环,进而减少了水体飞溅所带来的冷量损失,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气处理装置的能效。同时,如此的插接槽j314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稳定性、可靠性优异。
参照图10、图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为轴流风轮11,所述打水结构j20设于所述轴流风轮11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j10设置于所述底盘310,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j20设置;
所述导风筒390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310连接,所述导风筒390背离所述底盘310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j351,所述透水口j351设于所述集水结构j31和所述打水结构j20之间。
具体地,导风筒390的底部伸入储水结构j10内,并连接于储水结构j10的内表面。即,集水布水结构j30通过导风筒390安装固定于底盘310。本实施例中,布水结构j33及导风筒390为一体成型(如注塑成型)的一体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三者也可单独成型制造,后利用连接结构(如卡扣、螺钉等)进行相互之间的安装固定。在集水结构j31和打水结构j20之间形成的透水口j351,便于打水结构j20将水打起至集水结构j31,可以理解的是,该透水口j351可以为多边形透水口j351或者圆形透水口j351,或者为扇形透水口j351,只要便于透水并且不影响导风筒390的结构稳定即可。
如此,打水结构j20被设置在了第一风道370内,与之相配合的储水结构j10和集水布水结构j30则分别位于第一风道370的底部和顶部。此时,打水结构j20打起的水,一部分被集水布水结构j30收集利用,由冷凝器13的顶部对冷凝器13进行了加湿,另一部分则被气流直接吹向冷凝器13表面,对冷凝器13的表面进行了加湿,两部分共同作用,有效增大了加湿面积,提升了加湿效率,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导风筒39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一端开口用于进风、另一端开口用于出风,并且,导风筒390的轴线水平设置,轴流风轮11与导风筒390同轴设置。轴流风轮11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轴流风轮11的出风侧由导风筒390的进风口伸入并容置于导风筒390内,轴流风轮11的出风侧邻近导风筒390用于出风的开口,该储水结构j10邻近导风筒390用于出风的开口处。与此同时,打水结构j20设于轴流风轮11外缘,由轴流风轮11带动,不仅避免了其他驱动组件的设置,并优化了布水装置j100的结构,而且打水结构j20在轴流风轮11的带动下转动更加稳定,打水效率更加高效,还可进一步提升布水装置j100对冷凝器13的加湿效率,提升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
请进一步参阅图12和图13,在本发明移动空调1000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导流板j3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则满足条件:5°≤α≤30°。导流板j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若过大,则导流板j311的倾斜角度过大,将会造成布水装置j100整体高度过高,从而导致移动空调1000体积庞大,不便安置和安装;若过小,则导流板j311的倾斜角度过小,其下表面的水滴流动将会极其缓慢,难以导入布水结构j33,从而导致布水结构j33缺水,水难以到达冷凝器13。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j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设计在不低于5°、且不高于30°的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导流板j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选用5°、6°、7°、8°、10°、15°、20°或者30°。
参照图10、图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支架60,所述支架60包括:
安装座61,所述安装座61设于所述进风口处,并设有安装位;
支撑脚63,所述支撑脚63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支撑脚63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盘310;以及
连接臂65,所述连接臂65凸设于所述安装座61的外侧壁,所述连接臂65的背离所述安装座6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筒390。如此,不仅可实现驱动第一送风结构11的驱动装置的安装固定,而且采用新型的支架60结构,还可进一步提升第一送风结构11的稳定性,并提高打水结构j20的打水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370位于所述第二风道51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370形成有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一出风口373,所述第二风道5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511和第二出风口513,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所述第二进风口511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13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511设置。
将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在上下方向排布设置,可以减小空调器对室内空间的占用,并且第二风道51邻近蒸发器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二送风结构30与第三送风结构221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以及,为了保证冷凝器13的换热充分,可以将冷凝器13设置于第一风道370内或者第二风道51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在上下方向相互间隔的,冷凝器13可以同时罩盖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从而增加冷凝器13在风道内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处设有过风格栅360,该过风格栅360覆盖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可以理解,过风格栅360是现有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进出风结构,具有均匀进风、保护性强等优点。
参照图4至图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位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上方,所述第二风道51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所述集水结构j31和所述布水结构j33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和所述中风道壳体50之间。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送风结构11吹风,第二送风结构30将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冷凝器13作介绍。第二风道51独立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由于本申请的移动空调1000包括多个送风结构,设置独立的中风道壳体50便于对第二送风结构30进行安装和拆卸。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道51可以为贯流风道,第二送风结构30可以为贯流风轮,当气流贯穿贯流风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贯流风轮可以便于将经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进而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或者第二送风结构30可以为离心风轮,第二风道可以为离心风道,离心风机的转速高,体积轻,并且噪音较小,具有较高的经济耐用性,因此,离心风轮同样可以较好地将经过冷凝器13的空气抽离,进而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由于第一风道370内设置有第一送风结构11,第二风道51内设置有第二送风结构30,第一换热组件10和中风道壳体50之间的位置风速流动会比较快,在第一换热组件10和中风道壳体50之间设置集水结构j31和布水结构j33一方面可以使集水结构j31和布水结构j33之间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可以使布水结构j33导向冷凝器13的水快速与冷凝器13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j311形成于所述中风道壳体50的下表面,所述导流板j311背离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的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风道51相互连通。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j311与中风道壳体50一体成型设置,可以省去装配步骤,从而便于提高效率,并且减小了安装产生的误差,便于生产。并且第二风道51在导流板j311处会形成凹槽,可以便于对导流板j311与中风道壳体50的一体成型制作,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制作中风道壳体50后,为了保证成型效果较好,会对模具注入适量的原料,在原料冷却后,由于需要形成导流板j311,所以在导流板j311的另一侧的原料会在冷却后下陷形成凹槽,从而这样可以较好地形成导流板j311。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风道壳体50还包括辅料块,所述辅料块填充于所述凹槽。优选的,辅料块填充于凹槽,并与凹槽的槽口齐平。在凹槽填充辅料块,可以保证第二风道51的平滑性,防止气流经过第二风道51时,与凹槽摩擦产生噪音,并且第二送风结构30的送风效率被凹槽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风道壳体50包括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以及至少两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板55设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至少两所述围板57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两所述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51。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间隔板55和第一间隔板53的二者之一可以和围板5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围板57可拆卸连接,设置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和两围板57围合形成第二风道51,便于对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进行集中抽离,从而提高空气与冷凝器13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中风道壳体50结构的稳定,第一间隔板53和第二间隔板55延伸并与外壳300固定连接。
参照图5、图6、图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包括底盘310和前面板330,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导风筒390,所述底盘310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背离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的一侧,所述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前面板330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34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设于所述导风筒39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与所述第二进风口511均与所述过风腔340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13固定于所述过风腔340内。设置过风腔340可以将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进行连通,并且,可以使得流经冷凝器13的空气得到缓冲和收纳,便于在冷凝器13的出风侧形成风压较小的空间(由于过风腔340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的送风速率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的部分、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第一间隔板53共同围合形成第一风道370,该第一风道370内还设有支架60,以及固定在支架60上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与第一送风结构11传动连接,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送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压缩机380重量较大,将压缩机380与底盘310固定连接降低了压缩机380的安装难度,并且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的重心较低,保证移动空调10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380也可设于其他位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结构11可以为轴流风轮11,所述第一风道370可以为轴流风道,使得风直接轴流风道直吹向冷凝器13,并且相较于离心风机,轴流风轮11的风量大,体积小、压头低,有利于提升整机能力、能效及整机性能。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上风道壳体21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设于所述第二间隔板55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形成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第三风道211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上方。本实施例中,将第三风道211设于上风道壳体210内,便于对安装于第三风道211内的部件进行拆装,以及将第三风道211设置在第二风道51上方可以节省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且第二风道51邻近第三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第二送风结构30与第三送风结构221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包括顶板213、底板215以及至少两侧板217,至少两所述侧板217设于所述顶板213和所述底板215之间,两所述侧板217、所述底板215和所述顶板2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三风道211。本实施例中,该顶板213和底板215的二者之一可以和侧板21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侧板217可拆卸连接,设置顶板213、底板215和两侧板217围合形成第三风道211,便于对流经第二换热器223的空气进行集中运送,从而提高空气与第二换热器223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能效。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三风道211可以为贯流风道,第三送风结构221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当为贯流风轮时,气流贯穿贯流风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贯流风轮可以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600,所述第一驱动件600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1和所述第三风道211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600包括传动部610,所述传动部610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风道51内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610的另一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风道211内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该电机包括输出轴,该传动部610可以为传动齿轮组,该传动齿轮组包括多个传动齿轮和传动蜗杆(该传动齿轮可以为直齿轮或者斜齿轮),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均设有齿轮配合的齿轮轴,从而实现对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二送风结构30的驱动。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5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形成安装腔350,所述第一驱动件60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50内,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在上下方向正对所述安装腔350设置;
所述安装腔350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风道51的第一安装口和连通所述第三风道211的第二安装口,所述传动部610包括第一输出轴611和第二输出轴613,所述第一输出轴61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613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设置具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的安装腔350,使得第一输出轴611可以穿过第一安装口,并进入第二风道51与第二送风结构30传动连接;以及,第二输出轴613可以穿过第二安装口,并进入第三风道211与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如此,节省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简化了传动的结构,提高传动效率,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的能效。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轴611和所述第二输出轴613传动连接或呈一体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送风结构30的运动是带动第一输出轴611同步旋转,从而在第二输出轴613的联动下,第三送风结构221可以与第二送风结构30联动转动,从而减少电机运行负载,减少功率,提升整机能效,并且电机转速降低可以降低整机噪音,提升舒适性。所述第三风道211包括第三进风口2111和第三出风口2113,所述第二换热器223罩盖所述第三出风口2113设置。如此设置便于第二换热器223进行换热。
参照图1、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排风管400,所述排风管400与所述第二风道51的第二出风口513连通。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降低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条件(第二出风口513紧贴墙壁或紧贴外部环境连通口),使移动空调1000可相对远离室内空间安装,以减小移动空调1000的压缩机380的工作噪音对室内用户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移动空调1000的移动,还可以在底盘310的下端设置万向轮311,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可以在各个方向移动,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移动空调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冷凝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二送风结构,所述第二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之间的送风路径上;以及
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包括布水结构,所述布水结构设于所述冷凝器上方,所述布水结构的背离所述冷凝器的表面凹设有储水槽,所述布水结构的面向所述冷凝器的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的布水孔,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于所述布水孔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一挡边,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低于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高度;
所述布水装置还包括:
储水结构;
打水结构,所述打水结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水结构内,用于将所述储水结构内的水打起;
集水结构,所述集水结构设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并邻近所述布水结构设置,用于收集所述打水结构打起的水,并将收集到的水导入所述储水槽内;
所述集水结构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于所述打水结构上方,所述导流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高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高于所述布水结构,并位于所述储水槽的槽口所在范围内;
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形成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所述第二风道形成于中风道壳体内,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布水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中风道壳体之间;
所述导流板形成于所述中风道壳体的下表面,所述导流板背离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风道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结构的面向被加湿器件的表面还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水槽的溢流孔,所述储水槽的底壁于所述溢流孔的四周环绕设置有第二挡边,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且低于所述储水槽的侧壁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为H,则满足条件:3mm≤H≤6mm;
且/或,定义所述布水孔的孔径为D1,则满足条件:3mm≤D1≤6mm;
且/或,定义所述第二挡边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挡边的高度之差为L,则满足条件:5mm≤L≤8mm;
且/或,定义所述溢流孔的孔径为D2,则满足条件:8mm≤D2≤1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风道壳体还包括辅料块,所述辅料块填充于所述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面板,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导风筒,所述第一风道设于所述导风筒内,所述底盘位于所述导风筒下方,所述底盘、所述导风筒和所述前面板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过风腔连相互连通,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过风腔内,并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为轴流风轮,所述打水结构设于所述轴流风轮的外缘,所述储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并邻近所述打水结构设置;
所述导风筒的外筒壁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导风筒背离所述底盘的侧壁形成有透水口,所述透水口设于所述集水结构和所述打水结构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布水结构凸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储水结构凸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背离所述导流板的侧边形成有插接槽,所述透水口的边缘朝向所述插接槽凸起形成插接板,所述插接板的背离所述透水口的侧边插设于所述插接槽内。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的另一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风道内并与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之间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送风结构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在上下方向正对所述安装腔设置;
所述安装腔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一安装口和连通所述第三风道的第二安装口,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二送风结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传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或呈一体设置;
且/或,所述第三风道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二换热器罩盖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18256.7A CN110068068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移动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18256.7A CN110068068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移动空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8068A CN110068068A (zh) | 2019-07-30 |
CN110068068B true CN110068068B (zh) | 2024-03-08 |
Family
ID=6737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18256.7A Active CN110068068B (zh) | 2019-05-17 | 2019-05-17 | 移动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680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9348A (zh) * | 2020-12-18 | 2022-07-0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的水道结构及空调 |
CN115854452A (zh) * | 2022-12-23 | 2023-03-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湿帘组件及加湿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0211A (zh) * | 2009-04-02 | 2009-09-02 |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 一体式节能型机房空调机组 |
CN201322388Y (zh) * | 2008-08-26 | 2009-10-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机 |
CN104296264A (zh) * | 2014-09-30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室外机 |
CN106440312A (zh) * | 2016-10-09 | 2017-0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窗机电机支架的引水结构及窗机 |
CN206875611U (zh) * | 2017-06-13 | 2018-01-12 | 宁波泰威特电器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 |
CN208312493U (zh) * | 2018-05-28 | 2019-01-01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制冷烟机 |
CN210373810U (zh) * | 2019-05-17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 |
-
2019
- 2019-05-17 CN CN201910418256.7A patent/CN1100680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22388Y (zh) * | 2008-08-26 | 2009-10-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机 |
CN101520211A (zh) * | 2009-04-02 | 2009-09-02 | 南京佳力图空调机电有限公司 | 一体式节能型机房空调机组 |
CN104296264A (zh) * | 2014-09-30 | 2015-01-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室外机 |
CN106440312A (zh) * | 2016-10-09 | 2017-0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窗机电机支架的引水结构及窗机 |
CN206875611U (zh) * | 2017-06-13 | 2018-01-12 | 宁波泰威特电器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 |
CN208312493U (zh) * | 2018-05-28 | 2019-01-01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制冷烟机 |
CN210373810U (zh) * | 2019-05-17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移动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8068A (zh) | 2019-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8067B (zh) | 移动空调 | |
CN110068070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068068B (zh) | 移动空调 | |
CN110068063B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110068066B (zh) | 移动空调 | |
CN110068062B (zh) |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0068061B (zh) | 移动空调 | |
CN210373810U (zh) | 移动空调 | |
CN210050902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986184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110068073B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0068065B (zh) |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09944568U (zh) | 移动空调 | |
CN210601995U (zh) | 移动空调 | |
CN210128440U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210128444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0068072B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241783U (zh) | 移动空调 | |
CN210050900U (zh) | 座吊式空调器 | |
CN210050901U (zh) |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0068069B (zh) |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210373808U (zh) | 移动空调 | |
CN110925896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09974093B (zh) | 空调器 | |
CN209944570U (zh) | 窗式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