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8223B -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8223B
CN110058223B CN201910195611.9A CN201910195611A CN110058223B CN 110058223 B CN110058223 B CN 110058223B CN 201910195611 A CN201910195611 A CN 201910195611A CN 110058223 B CN110058223 B CN 110058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vigation management
signal
radiation source
management response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56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8223A (zh
Inventor
先登飞
颜伏虎
程旗
甄体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uzhou Electric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iuzhou Electric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iuzhou Electric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iuzhou Electric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956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58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58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8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8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8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75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transponders powered from received waves, e.g. using passive transponders, or using passive reflectors
    • G01S13/751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transponders powered from received waves, e.g. using passive transponders, or using passive reflectors wherein the responder or reflector radiates a coded sign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76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pulse-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 G01S13/78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wherein pulse-type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discriminating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targets, e.g. IFF-radar, i.e. identification of friend or foe
    • G01S13/785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DME]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74Systems using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second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79Systems using random coded signals or random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ies, e.g. "Separation and Control of Aircraft using Non synchronous Techniques" [SEC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中包括测量地面接收站所接收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并根据分选结果识别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完成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选择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能够反映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的参数或辐射源的高度的参数;基于所述目标方向线和所选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本发明通过单站单次信号接收就能够完成对目标的无源定位。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管监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管监视技术领域,地面站为了对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的监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获取空中目标的位置信息:
1)SSR二次监视雷达系统:该系统由地面询问机和机载应答机组成,是当前实现空管监视这一技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地面询问机对机载应答机进行定向询问,包括A、C模式,后来还发展了S模式。机载应答机收到来自地面询问机的有效询问信号后,会产生对应模式的应答信号,并以54±3dBm的恒定功率作全向应答,其中,全向应答天线的增益为0dBi。地面询问机检测到该全向应答信号之后,对该全向应答信号进行处理,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定位和信息获取。
2)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该系统由机载的ADS-B OUT设备和地面的ADS-B IN设备构成,未来将是用于实现空管监视的一种主要手段。机载的ADS-B OUT设备能够获取目标的经度、纬度、高度、航向、速度以及代码等数据,将上述信息按照1090ES报文格式进行打包,并且周期性地对外广播。地面的ADS-B IN设备通过对上述广播报文进行异步接收和处理,解译出目标的位置等数据,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定位和信息获取。
3)MLAT多点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地面终端组成,基于对信号到达时间的测量从而能够对目标进行几何定位,是一种高可靠、高精度的空管监视系统。地面终端通过全向异步地接收包括A、C、S模式和ADS-B广播信号在内的航管应答信号,进而结合TDOA时差定位技术原理,能够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但是,上述三种方案也有其固有的缺点。
SSR方案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等特点,是当前及今后的一种主要的空管监视方案。SSR方案是以上三种空管监视方案中唯一需要发射大功率的询问信号的方案。为了实现远距离探测和提高方位分辨率的目的,SSR方案需要大口径天线,但是这也导致SSR方案具有功耗大、造价高等缺点。
ADS-B方案具有能够异步接收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由于ADS-B方案中的地面的ADS-B IN设备是被动接收的,其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机载的ADS-B OUT设备所发射的广播信号。但是,由于当前ADS-B方案还没有被大范围应用,很多目标还没有装备ADS-B OUT设备,因此ADS-B方案存在存量设备较少以及推广成本较高等缺点。
MLAT方案是基于TDOA多站定位原理的一种定位方案。相对于ADS-B这种基于信息的定位方案,MLAT方案具有抗欺骗能力强的特点。但是,由于MLAT方案需要多个地面接收站同时工作,从而进行地面接收站间的高精度同步和地面接收站间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等工作,因而,MLAT方案具有系统复杂、造价高昂等缺点。
因此,亟需一种更加简单可靠地实现空管监视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该方法只需要一个地面接收站,通过获取一次有效的航管应答信号,就能够对目标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信号测量步骤,测量地面接收站所接收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
信号识别步骤,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并根据分选结果识别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初步定位步骤,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完成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参数选择步骤,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选择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能够反映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的参数或辐射源的高度的参数;
目标定位步骤,基于所述目标方向线和所选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述信号测量步骤中,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包括方位角、俯仰角和幅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述信号识别步骤中,基于信号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识别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或C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述初步定位步骤中,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完成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若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所选参数为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目标定位步骤包括: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基于所述目标方向线和计算的距离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下式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
E-32.44-20lgF-20lgR=Ain
其中,E为目标的恒定发射功率;32.44为电磁波在自然空间中的衰减常数;F为电磁波的频率;R为目标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Ain为地面接收站所接收到的航管应答信号功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若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C模式,所选参数为通过C模式译码获得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目标定位步骤包括:根据对C模式的航管应答信号的解码得到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基于目标方向线和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A模式或者C模式的信号进行目标定位,避免了仅利用单种模式的信号时可能会发生的漏掉目标的情况;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综合利用信号角度测量技术、信号功率测量技术、航管应答信号编码特征,结合几何定位原理通过单站单次信号接收即可完成对目标的无源定位;
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应用到空管监视领域,为小型机场、航路点、临时空域等空管监视应用场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可靠性高的目标定位手段;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除了直接应用于空管监视领域外,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目标探测监视领域,对空域内配装航管应答机的所有目标(不仅仅限于民航飞机)实施定位;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需功率发射单元,也无需多站协同工作,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实施成本;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已有的航管应答机的航管应答信号,全面兼容现有的设备,拥有易于推广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范围,其中所包括的附图是: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方位角和俯仰角确定目标方向线的原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A模式的信号幅度实现目标定位的原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C模式的信息实现目标定位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一
根据空间中几何定位的原理:目标(即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在三维空间中可以等效为一个点,由于从几何角度看,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可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曲面或者平面在三维空间内相交得出。因此,要实现对目标进行定位的技术效果,就需要确定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等效的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获取所需要的点的位置的参数,地面接收站具备对到达该站的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以及信号功率(或信号幅度)等参数进行测量的能力。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的流程图,其包括信号测量步骤、信号识别步骤、初步定位步骤、参数选择步骤以及目标定位步骤。
信号测量步骤:测量地面接收站所接收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由地面接收站完成对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和幅度的测量。
具体的,地面接收站接收航管应答信号,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方位角测量装置完成对方位角α的单脉冲测量,通过地面接收站的俯仰角测量装置完成对俯仰角β的单脉冲测量,当然角度测量方法不限于相位干涉仪、幅度比较等技术;并且地面接收站对航管应答信号的脉冲幅度进行高精度测量,以便根据幅度计算信号功率,再通过信号功率估算辐射源距离地面接收站的距离。
信号识别步骤: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并识别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地面接收站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根据信号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来识别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其中,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可以是A模式或者C模式。
具体的,地面接收站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以及信号幅度等信号参数,从随机交叠的脉冲流中分离出每一个辐射源的脉冲列,进而完成信号分选;基于A、C模式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比如SPI脉冲有无、是否为紧急应答脉冲、有无D1脉冲、高度码C4C2C1五周期循环码的编码规则等对分选后的信号进行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结果为A模式或者C模式。
初步定位步骤: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完成对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具体的,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和俯仰角β进行二维测向,从而确定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的原理图。在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测向装置得到目标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俯仰角β后,就能够确定目标处于与该俯仰角β对应的一个圆锥面上;在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测向装置得到目标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方位角α后,就能够确定目标处于与该方位角α对应的一个铅垂面内。由于该圆锥面与该铅垂面在三维空间相交,必然能够得到一条目标方向线,从而完成对目标的二维测向。该目标方向线以地面接收站为原点,辐射源一定处于该目标方向线上。
参数选择步骤: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选择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能够反映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的参数或辐射源的高度的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若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所选参数为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
具体的,由于A模式信号所含的信息为目标的身份代码,因此不能直接获取目标的定位数据,但是可以通过A模式信号的信号幅度估算信号功率,进而根据信号功率推算目标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因此,针对A模式信号,选择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参与后续的目标定位过程。
目标定位步骤:基于目标方向线和所选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计算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再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计算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基于目标方向线和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具体的,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A模式信号的信号幅度实现目标定位的原理图。若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则基于信号幅度的测量值对目标的距离进行估算,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
由二次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航空电信附件10等国际民航的相关技术规范可知,其机载设备的航管应答机要求采用规范化设计:航管应答机的发射功率范围为54±3dBm,应答信号发射天线的增益为0dBi。因此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的测量值,可以通过下式计算目标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R(Km):
54-32.44-20lg1090-20lgR=Ain
其中,54为辐射源的航管应答机的恒定发射功率(dBm),该功率由航空电信附件10等国际民航的相关技术规范所规定;32.44为电磁波在自然空间中的衰减常数;1090为电磁波的频率(MHz);R为目标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Km);Ain为地面接收站所接收到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dBm)。
总而言之,本实施例利用通过二维测向(圆锥面与铅垂面相交)所确定的目标方向线,以及通过对A模式的信号幅度进行测量所得到的目标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实现目标定位。
实施例二
根据空间中几何定位的原理:目标(即辐射源)在三维空间中可以等效为一个点,由于从几何角度看,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可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曲面或者平面在三维空间内相交得出。因此,要实现对目标进行定位的技术效果,就需要确定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等效的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获取所需要的点的位置的参数,地面接收站具备对到达该站的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等参数进行测量的能力。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的流程图,其包括信号测量步骤、信号识别步骤、初步定位步骤、参数选择步骤以及目标定位步骤。
信号测量步骤:测量地面接收站所接收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由地面接收站完成对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的测量。
具体的,地面接收站接收航管应答信号,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方位角测量装置完成对方位角α的单脉冲测量,通过地面接收站的俯仰角测量装置完成对俯仰角β的单脉冲测量,当然角度测量方法不限于相位干涉仪、幅度比较等技术。
信号识别步骤: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识别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地面接收站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优选根据信号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来识别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该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可以是A模式或者C模式。
具体的,地面接收站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俯仰角β以及信号幅度等信号参数,从随机交叠的脉冲流中分离出每一部雷达脉冲列,进而完成信号分选;基于A、C模式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比如SPI脉冲有无、是否为紧急应答脉冲、有无D1脉冲、高度码C4C2C1五周期循环码的编码规则等对分选后的信号进行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结果为A模式或者C模式。
初步定位步骤: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完成对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确定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具体的,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方位角α和俯仰角β进行二维测向,从而确定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的原理图。在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测向装置得到目标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俯仰角β后,就能够确定目标处于与该俯仰角β对应的一个圆锥面上;在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测向装置得到目标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方位角α后,就能够确定目标处于与该方位角α对应的一个铅垂面内。由于该圆锥面与该铅垂面在三维空间相交,必然能够得到一条目标方向线,从而完成对目标的二维测向。该目标方向线以地面接收站为原点,辐射源一定处于该目标方向线上。
参数选择步骤:根据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选择航管应答信号中能够反映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距离或高度的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若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C模式,所选参数为通过C模式译码获得的高度参数。
具体的,按照航空电信附件10等国际民航的相关技术规范,C模式所含信息包括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因此,在完成C模式信号识别后,通过对大气高度数据进行解码能够获取目标的高精度的大气高度H。因此,针对C模式信号,选择通过解码获得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高度,参与后续的目标定位过程。对C模式的航管应答信号进行解码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本文不再赘述。
目标定位步骤:基于目标方向线和所选参数对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对C模式的航管应答信号的解码得到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基于目标方向线和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具体的,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C模式信号的信息实现目标定位的原理图。当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C模式时,则通过C模式解码获取目标的高度信息,然后利用基于二维测向(圆锥面与铅垂面相交)所确定的目标方向线,以及通过所确定的高度数据,实现目标精确定位。
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存在许多变形。例如,初步定位步骤可以在信号识别步骤之前进行或者两步骤同时进行,从而充分地利用地面接收站的计算资源,进而达到提高地面接收站的定位效率的技术效果。凡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以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是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信号测量步骤,测量地面接收站所接收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
信号识别步骤,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进行分选,并根据分选结果识别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初步定位步骤,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完成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参数选择步骤,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选择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能够反映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与地面接收站之间的距离的参数或辐射源的高度的参数;
目标定位步骤,基于所述目标方向线和所选参数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其中,若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所选参数为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
所述目标定位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幅度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
根据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
基于所述目标方向线和计算的距离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其中,通过下式计算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
E-32.44-20lgF-20lgR=Ain
其中,E为辐射源的发射功率;32.44为电磁波在自然空间中的衰减常数;F为电磁波的频率;R为辐射源相对于地面接收站的距离;Ain为地面接收站所接收到的航管应答信号的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号测量步骤中,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包括方位角、俯仰角和幅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号识别步骤中,基于信号脉冲位置编码上的差异识别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A模式或C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步定位步骤中,基于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参数中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完成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的二维测向,以确定该辐射源所在的目标方向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模式为C模式,所选参数为通过C模式译码获得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定位步骤包括:
根据对C模式的航管应答信号的解码得到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
基于目标方向线和辐射源的大气高度数据对所述航管应答信号的辐射源进行定位。
CN201910195611.9A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Active CN110058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5611.9A CN110058223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5611.9A CN110058223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8223A CN110058223A (zh) 2019-07-26
CN110058223B true CN110058223B (zh) 2022-03-18

Family

ID=67317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5611.9A Active CN110058223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582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9225B (zh) * 2021-07-29 2023-07-18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空中目标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12A (zh) * 2010-11-29 2011-04-13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机载应答机a/c模式应答信号的识别方法
CN102298146A (zh) * 2011-05-18 2011-12-28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一种二次雷达信号解码方法
CN102879775A (zh) * 2012-09-20 2013-01-16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询问应答方法
CN102944866A (zh) * 2012-12-03 2013-02-27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干涉仪体制的航管二次雷达应答信号测向方法
CN104820209A (zh) * 2015-04-15 2015-08-05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一种民航用多点定位的询问发射机及其询问方法
CN106338720A (zh) * 2016-09-29 2017-01-18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应答机寂静时间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8089147A (zh) * 2017-12-07 2018-05-29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改进的短波单位定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5340B2 (en) * 2000-02-29 2005-04-26 Rannoch Corporation Correlation of flight track data with other data sources
ITRM20040249A1 (it) * 2004-05-17 2004-08-17 Univ Roma Sistema di sorveglianza ad alta precisione mediante multilaterazione dei segnali ss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512A (zh) * 2010-11-29 2011-04-13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机载应答机a/c模式应答信号的识别方法
CN102298146A (zh) * 2011-05-18 2011-12-28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一种二次雷达信号解码方法
CN102879775A (zh) * 2012-09-20 2013-01-16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询问应答方法
CN102944866A (zh) * 2012-12-03 2013-02-27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干涉仪体制的航管二次雷达应答信号测向方法
CN104820209A (zh) * 2015-04-15 2015-08-05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一种民航用多点定位的询问发射机及其询问方法
CN106338720A (zh) * 2016-09-29 2017-01-18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应答机寂静时间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8089147A (zh) * 2017-12-07 2018-05-29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改进的短波单位定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FF信号单站无源定位技术;柏如龙等;《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70630;第8卷(第3期);全文 *
Passive location of a group of moving targets with one stationary bearing with prior information;Bulychev, YG等;《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20170131;第78卷(第1期);全文 *
Statistical Theory of Passive Location Systems;Torrieri D.J.等;《IEEE Trans.》;19841231;全文 *
一种空中二次雷达目标单站无源定位技术;崔凯等;《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81231;第33卷(第6期);全文 *
单站无源定位技术研究与实现;张一飞;《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200710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8223A (zh) 2019-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8023B (zh) 一种对民用无人机的无源定位和识别系统
EP2548041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hort baseline, low cost determination of airborne aircraft location
US599911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surveillance coverage and target identification in a radar 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
US478245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 airborne collision avoidance and navigation
US8830115B2 (en) Multiple-sensor tracking processing method with reduced latency time
US8130135B2 (en) Bi-static radar processing for ADS-B sensors
CN111913176B (zh) 二次雷达独立实现目标iff识别的方法
Kloeden et al. Vehicle localization using cooperative RF-based landmarks
KR101690848B1 (ko) 이동체 위치 측정 시스템, 중앙 처리부 및 이들에 사용되는 질문 제어 방법
CN1441912A (zh) 运载工具监视系统
CN110988865B (zh) 一种基于四通道ads-b地面站的防欺骗解决方法
US7889114B2 (en) Radar target processing redu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cooperative surveillance sources
CN113030946B (zh) 二次雷达探测方法、装置、设备、系统、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1013869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ssive range-aided multilateration using time lag of arrival (tloa) measurements
CN114002668A (zh) 经由超远程ads-b检测提高空中安全的二次雷达
US20190391228A1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locating false ads-b targets and secondary radar system implementing such a method
CN110058223B (zh) 一种基于航管应答信号的单站无源定位方法
CN114978231A (zh) 一种基于信息冗余的单次询问快速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1208502B (zh) 一种无人驾驶物流车辆的定位方法及系统
Strohmeier et al. A localization approach for crowdsourced air traff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3424244B (zh) 用于处理语音无线电信号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Rayapu et al. Multilateration with ads-b a boon in civil aviation application
Honda et al. Estimation of 1090MHz Signal Types Used in Aircraft Surveillance System
JPS61256272A (ja) Ssr方式による航空機識別装置
del Corte et al. High-accuracy localization based on the dominant rays of ray-tracing over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lying first

Inventor after: Yan Fuhu

Inventor after: Cheng Qi

Inventor after: Zhen Tizhi

Inventor before: Flying first

Inventor before: Yan Fuhu

Inventor before: Zhen Tizh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