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9169A - 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9169A
CN110049169A CN201810041352.XA CN201810041352A CN110049169A CN 110049169 A CN110049169 A CN 110049169A CN 201810041352 A CN201810041352 A CN 201810041352A CN 110049169 A CN110049169 A CN 110049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hip
accommodation groove
shell
edge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413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力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413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91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9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91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保护壳。保护壳包括壳体、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用于收容移动终端,第二容置槽位于壳体的背向第一容置槽的一侧。第一支撑片设置在第二容置槽内,第一支撑片上开设有通孔。第二支撑片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上的连接头,第二支撑片设置在第二容置槽内。第一支撑片和本体能够分别绕壳体转动,连接头能够插入通孔内,以使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形成容纳空间。上述保护壳,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在未弯折变形时能够收容在第二容置槽内,壳体的背向第一容置槽的一侧就可以避免产生凸出的部分,有利于提升壳体的整体性。

Description

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配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壳。
背景技术
一般的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的后壳上可以设置指环,指环用于套设至用户的手指上,以增加用户握持的可靠性,但指环与后壳的拆装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保护壳,以解决指环与移动终端的后壳拆装不方便的问题。
一种保护壳,用于套设至移动终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收容所述移动终端;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
第一支撑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支撑片上开设有通孔;及
第二支撑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的连接头;
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本体能够分别绕所述壳体转动,以使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头相互靠近,且所述连接头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形成容纳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贴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一支撑片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二支撑片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凸块,所述凸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上;当所述第一支撑片贴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上时,所述凸块能够卡设于所述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端面沉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凸块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片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本体分别与所述连接头和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的材质为硬质塑胶材料,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本体的材质均为软质塑胶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片的宽度由所述第一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向所述通孔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及/或,所述本体的宽度由所述本体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向所述连接头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连接头的最大宽度;所述连接头在受到挤压时能够产生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边缘上开设有两个缺口,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缺口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头的两侧;在所述连接头插入所述通孔内后,所述连接头的靠近所述缺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撑片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均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
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弯折;
边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边缘上;及
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边沿部的边缘上,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弯折;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边沿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所述容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边沿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型。
上述保护壳,壳体的第一容置槽可用于收容移动终端。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能够分别绕壳体转动,以使第二支撑片的连接头插入第一支撑片的通孔内,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就可以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的设置可以避免在移动终端的后壳上安装指环,以避免指环拆装不方便的问题。由于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均设置于第二容置槽内,第一支撑片和第二支撑片在未弯折变形时能够收容在第二容置槽内,壳体的背向第一容置槽的一侧就可以避免产生凸出的部分,从而有利于提升壳体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保护壳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保护壳的一种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图2所示保护壳的另一种状态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保护壳的侧视图;
图6为图2所示保护壳的A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为手机。移动终端10包括显示屏组件100和后壳200,显示屏组件100至少部分收容于后壳200内,且显示屏组件100与后壳200固定连接。保护壳20用于套设至移动终端10上,以对移动终端10予以保护。参考图2和图3,保护壳30包括壳体300、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壳体300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500和第二容置槽600,第一容置槽500用于收容移动终端10,第二容置槽600位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第一支撑片410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第一支撑片410上开设有通孔411。第二支撑片420包括本体421和连接于本体421上的连接头423,本体421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同时参考图4和图5,第一支撑片410和本体421能够分别绕壳体300转动,以使通孔411与连接头423相互靠近,且连接头423能够插入通孔411内,以使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形成容纳空间700。容纳空间700可供用户的手指穿过,以利于用户握持移动终端10,并增加握持的可靠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还能够分别贴附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当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贴附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时,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第二支撑片42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片410贴附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时,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为平面状,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为平面状,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低于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上述结构实现了第一支撑片41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也可以和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齐平,即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齐平,上述结构同样实现了第一支撑片41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为平面状,第一支撑片41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最大深度,从而实现了第一支撑片41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第二支撑片420的设置与第一支撑片410的设置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一方面,由于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可以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未弯折时,不会凸出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上,从而可以使得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在视觉上较为平整,以提升保护壳30的整体性。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可以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未弯折时,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可以平稳地平放于支撑物上,可以避免在移动终端10上安装指环后、移动终端10在支撑物上平放不稳定的问题。
上述保护壳30,壳体300的第一容置槽500可用于收容移动终端10。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能够分别绕壳体300转动,以使第二支撑片420的连接头423插入第一支撑片410的通孔411内,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就可以形成容纳空间700,容纳空间700可用于容纳用户的手指。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的设置可以避免在移动终端10的后壳上安装指环,以避免指环拆装不方便的问题。当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贴附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时,第一支撑片41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第二支撑片42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在未弯折变形时能够收容在第二容置槽600内,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就可以避免产生凸出的部分,从而有利于提升壳体300的整体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均采用弹性材料例如塑胶材料制成。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与壳体300一体成型,本体421与连接头423一体成型,且本体421与壳体300一体成型。由于第一支撑片41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第一支撑片410与壳体300的连接部位可变形,因而第一支撑片410能够绕壳体300转动。由于第二支撑片42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第二支撑片420的本体421与壳体300的连接部位可变形,因而第二支撑片420能够绕壳体300转动。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的转动可以实现连接头423与通孔411的相互靠近,第一支撑片410和本体421进而可发生弯折变形,以使连接头423插入通孔411内。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就可形成容纳空间700,容纳空间700可供用户的手指穿过。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的设置就可以避免在移动终端10的后壳上安装指环,且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能够增加用户握持的可靠性。此外,当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绕壳体300转动一定角度后,在移动终端10横放于支撑物上时,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可以作为支架使用,以对移动终端10起到支撑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壳30还包括凸块430,凸块430连接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在一实施例中,凸块430与壳体300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保护壳30的加工成型。当第一支撑片410贴附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上时,凸块430能够卡设于通孔411内。在一实施例中,凸块430的材质为硬质塑胶材料,第一支撑片410材质为软质塑胶材料,上述设置有利于第一支撑片410与凸块430的卡合。通过设置凸块430,可以使得第一支撑片410卡设于保护壳30上,以使第一支撑片410在壳体300可靠定位,防止第一支撑片410的自由端翘起。可以理解的是,当塑胶材料的硬度大于77HD(邵氏硬度)时,可以视塑胶材料为硬质塑胶材料。可以理解的是,当塑胶材料的硬度小于77HD时,可以视塑胶材料为软质塑胶材料。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凸块43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端面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凸块43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端面为平面状,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为平面状,凸块43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端面低于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上述结构实现了凸块43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在一实施例中,凸块43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端面也可以和第二容置槽600的开口的外周的壳体300的表面齐平,即凸块430的远离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一侧齐平,上述结构同样实现了凸块43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置槽600的槽底为平面状,凸块430的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容置槽600的最大深度,从而实现了凸块430沉设于第二容置槽600内。上述结构,可以防止凸块43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端面凸出于壳体300的背向第一容置槽500的表面上,在移动终端10安装保护壳30后,移动终端10能够平稳地平放于支撑物上。
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的宽度由第一支撑片410与壳体300的连接位置向通孔411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本体421的宽度由本体421与壳体300的连接位置向连接头423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大致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连接于壳体300上,通孔411位于三角形的顶角附近。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片420大致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连接于壳体300上,连接头423位于三角形的顶角上。上述结构的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结构简单且避免了在第一支撑片410或第二支撑片420上出现过多凸出的尖角,有利于防止第一支撑片410或第二支撑片420的尖角翘起。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片410上的通孔411的最大宽度小于连接头423的最大宽度。连接头423在受到挤压时能够产生变形以插入通孔411内,且连接头423穿过通孔411后恢复原状,连接头423就能够扣合在第一支撑片410上。在一实施例中,本体421的边缘上开设有两个缺口425,在壳体300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缺口425分别位于连接头423的两侧。在连接头423插入通孔411内后,连接头423的靠近缺口425的端面与第一支撑片410抵接。上述结构有利于连接头423插入通孔411内并与第一支撑片410形成扣合结构。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置槽600的对应缺口425所在的位置上可以设置凸起440,通过凸起440与缺口425的配合可以使得第二支撑片420卡设在壳体300上,从而实现第二支撑片420在壳体300可靠定位,防止第二支撑片420的自由端翘起。在一实施例中,凸起440与缺口425为过盈配合,上述结构有利于第二支撑片420卡设在壳体300上。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0包括主体部310、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采用硬质塑胶材料制成,主体部3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311和第二表面313,第一支撑片410和第二支撑片420均位于第二表面313所在的一侧。第一弯折部320采用硬质塑胶材料制成,第一弯折部320连接于主体部310的边缘,且第一弯折部320向第一表面311所在的一侧弯折。边沿部330采用软质塑胶材料制成,边沿部330连接于第一弯折部320的边缘上。第二弯折部340采用软质塑胶材料制成,第二弯折部340连接于边沿部330的边缘上,且第二弯折部340向第一表面311所在的一侧弯折。主体部310、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形成了容置槽500,容置槽500用于收容移动终端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也可以为平板等。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示出的移动终端10是为了便于描述保护壳30与移动终端10的位置关系,移动终端10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和结构,保护壳30也可相应产生多种变形。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当保护壳30套设于移动终端10上时,主体部310的第一表面311为朝向移动终端10的表面,第二表面313为背向移动终端10的表面。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大致为圆角矩形状。第一弯折部320连接于主体部310的两条长边的上,且第一弯折部320向第一表面311所在的一侧弯折。边沿部330连接于第一弯折部320上并沿第一弯折部32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弯折部340连接于边沿部330上并沿边沿部330的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二弯折部340向第一表面311所在的一侧弯折。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弯折部340向第一表面311所在的一侧弯折后,第二弯折部340与边沿部330形成倒钩状结构,第二弯折部340用于扣合在移动终端10的边缘上,以使保护壳30能够夹持移动终端10并对移动终端10予以有效的保护。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第二弯折部340和主体部310形成容置槽500,容置槽500就可用于收容移动终端10。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的材质相同,且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采用PC材料制成的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具有强度高、耐疲劳性好、尺寸稳定、蠕变小等优点,因此能对移动终端10予以有效的保护。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一体成型,例如,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可以采用注塑成型,从而有利于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的加工。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的材质也可以不同。例如,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为非透明状,第一弯折部320为透明状,因此使得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提升保护壳30的美观性。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的硬度和第一弯折部320的硬度大于77HD,主体部310和第一弯折部320不易变形,因此能对移动终端10予以支撑和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材质相同,且为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采用TPU材料制成的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具有耐磨、耐油、耐低温、抗撕裂、弹性好等优点,因此能够对移动终端10予以有效的保护,且有利于移动终端10装入保护壳30内。在一实施例中,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的加工。在一实施例中,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均呈透明状,从而有利于提升保护壳30的美观性。可以理解的是,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的材质也可以不同。在一实施例中,边沿部330的硬度与第二弯折部340的硬度小于77HD,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易产生变形,从而有利于将保护壳30套设于移动至移动终端10上。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一体成型,因而有利于整个保护壳30的加工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缘(图未标)、第二边缘314和第三边缘316,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314相对设置,第三边缘316位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314之间。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分别由第一边缘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边缘的另一端,且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分别由第二边缘31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边缘314的另一端。在一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弯折部340的内边缘的间距小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具体地,作垂直于移动终端10的厚度方向的平面,并以该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则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第二弯折部340的内边缘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间距小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上述结构,第二弯折部340与边沿部330形成倒钩状的结构。当保护壳30套设于移动终端10上时,第二弯折部340的内边缘扣合在移动终端10的边缘上,因此能够使得移动终端10与保护壳30的连接稳固,以防止保护壳30轻易从移动终端10上脱开。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弯折部340的内边缘的间距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的范围为0.95~0.99。当第二弯折部340的内边缘的间距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的比值处于上述范围内时,既能保证保护壳30与移动终端10的连接稳固,还能防止保护壳30的第二弯折部340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占据长度过大,以防止对移动终端10的外观或显示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分别由第三边缘316的一端延伸至第三边缘316的另一端,且由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第二弯折部340和主体部310所形成的容置槽50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大致呈圆角矩形。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314分别位于矩形的两条长边所在的位置,第三边缘316位于矩形的一条短边所在位置。第一弯折部320分别与第一边缘、第二边缘314和第三边缘316连接,且第一弯折部320由第一边缘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边缘314的末端。
边沿部330连接于第一弯折部320上,且边沿部330由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边缘314的末端。可以理解的是,边沿部330也可视为由第一弯折部320的一个末端沿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方向延伸至第一弯折部320的另一个末端。第二弯折部340连接于边沿部330上,且第二弯折部340由第一边缘的末端延伸至第二边缘314的末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弯折部340也可视为由边沿部330的一个末端沿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方向延伸至边沿部330的另一个末端。上述设置,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第二弯折部340和主体部310所形成的容置槽500在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上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容置槽500的开口有利于将移动终端10装入保护壳30内,容置槽500的开口还有利于将移动终端10从保护壳30内取出,从而可以提升保护壳30使用的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边缘316上的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不是必须的。例如,当第三边缘316上未设置第一弯折部320、边沿部330和第二弯折部340时,在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上,容置槽500为两端开口的结构。上述结构的保护壳30同样有利于移动终端10装入保护壳30内,并有利于移动终端10从保护壳30内取出,且保护壳30能够对移动终端10起到有效的保护。
在主体部310为圆角矩形的实施例中,主体部310的边缘还包括第四边缘318,第四边缘318与第三边缘316相对设置,且第四边缘318位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314之间。边沿部330从第四边缘318的末端沿第四边缘318的延伸方向向内延伸,且第四边缘318的两端的边沿部330的内边缘的宽度小于移动终端10的最大宽度。上述结构,边沿部330的末端可以包覆在移动终端10的角落上,防止移动终端10从容置槽500的开口处轻易脱出,从而可以对移动终端10起到更有效的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弯折部320沿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第一弯折部320可以沿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弯折部320的间隔所在的位置可以由边沿部330填充。可以理解的是,边沿部330沿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边沿部330可以在第一弯折部320上沿主体部310的第一边缘、第三边缘316和第二边缘314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边沿部330的间隔所在的位置可以由第二弯折部340填充。
同时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320上对应于移动终端10的按键所在的位置开设有避空槽321,边沿部330延伸至避空槽321的边缘。在边沿部330上对应于按键所在的位置,边沿部330由朝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向背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外凸形成凹槽(图未标),凹槽可用于收容按键。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上设有电源键910,电源键910凸出于移动终端10的侧面上。保护壳30的第一弯折部320上对应于电源键910所在的位置开设有避空槽321,边沿部330延伸至避空槽321的边缘并与第一弯折部320连接,且边沿部330由朝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向背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外凸形成用于收容电源键910的凹槽。上述结构,由于边沿部330为软质塑胶材料,边沿部330受力时易发生变形,从而有利于手部通过边沿部330对电源键910施力,以按压电源键910,执行电源键910的相应功能。
在其他实施方之中,移动终端10上还设有音量键920,第一弯折部320上对应于音量键920的位置也开设有避空槽321,边沿部330延伸至避空槽321的边缘并与第一弯折部320连接,且边沿部330由朝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向背向移动终端10的一侧外凸形成用于收容音量键920的凹槽。上述结构,由于边沿部330为软质塑胶材料,边沿部330受力时易发生变形,从而有利于手部通过边沿部330对音量键920施力,以按压音量键920,执行音量键920的相应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保护壳,用于套设至移动终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收容所述移动终端;所述第二容置槽位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
第一支撑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一支撑片上开设有通孔;及
第二支撑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的连接头;
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本体能够分别绕所述壳体转动,以使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头相互靠近,且所述连接头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形成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贴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一支撑片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二支撑片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块,所述凸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上;当所述第一支撑片贴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上时,所述凸块能够卡设于所述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端面沉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凸块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片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所述本体分别与所述连接头和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的材质为硬质塑胶材料,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本体的材质均为软质塑胶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的宽度由所述第一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向所述通孔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及/或,所述本体的宽度由所述本体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向所述连接头所在的位置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连接头的最大宽度;所述连接头在受到挤压时能够产生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边缘上开设有两个缺口,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缺口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头的两侧;在所述连接头插入所述通孔内后,所述连接头的靠近所述缺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撑片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均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的一侧;
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弯折;
边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边缘上;及
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边沿部的边缘上,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弯折;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边沿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所述容置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边沿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型。
CN201810041352.XA 2018-01-16 2018-01-16 保护壳 Pending CN1100491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1352.XA CN110049169A (zh) 2018-01-16 2018-01-16 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1352.XA CN110049169A (zh) 2018-01-16 2018-01-16 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9169A true CN110049169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7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41352.XA Pending CN110049169A (zh) 2018-01-16 2018-01-16 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916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79488U (zh) * 2012-09-05 2013-06-05 大阪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适用于手持电子装置的保护壳
US20150151871A1 (en) * 2013-11-30 2015-06-0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elf-supporting protective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05490685U (zh) * 2015-12-30 2016-08-17 深圳市黑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带支架的手机保护壳
CN206650724U (zh) * 2017-04-28 2017-11-17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多功能手机保护套
CN107426930A (zh) * 2016-05-23 2017-12-0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保护壳
CN206712890U (zh) * 2017-06-02 2017-12-05 何智鸿 Pc、tpu二合一手机套
CN207802082U (zh) * 2018-01-16 2018-08-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保护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79488U (zh) * 2012-09-05 2013-06-05 大阪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适用于手持电子装置的保护壳
US20150151871A1 (en) * 2013-11-30 2015-06-0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elf-supporting protective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05490685U (zh) * 2015-12-30 2016-08-17 深圳市黑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带支架的手机保护壳
CN107426930A (zh) * 2016-05-23 2017-12-0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保护壳
CN206650724U (zh) * 2017-04-28 2017-11-17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多功能手机保护套
CN206712890U (zh) * 2017-06-02 2017-12-05 何智鸿 Pc、tpu二合一手机套
CN207802082U (zh) * 2018-01-16 2018-08-3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保护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0388B2 (en) Accessory strap securing mechanism
US20160357158A1 (en) Wristwatch type smart terminal
WO2005043868A1 (ja) 連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折曲携帯端末装置
US8068332B2 (en) Accessory strap fixing structur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7802082U (zh) 保护壳
US7567829B2 (en)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stop member
CN110049169A (zh) 保护壳
CN110049172A (zh) 保护壳
US20040198416A1 (en) Adjustable detachable keyboard and electronic assembly using same
CN110049165A (zh) 保护壳
CN110049170A (zh) 保护壳
KR100702709B1 (ko) 스텝힌지와 이를 이용한 개인휴대단말기
KR200457661Y1 (ko) 와이드형 휴대폰 거치대
CN207802084U (zh) 保护壳
JP2008505584A (ja) 移動通信端末機用支持装置
KR200478291Y1 (ko) 휴대폰 거치대
CN210053446U (zh) 移动终端保护壳
KR200454927Y1 (ko) 안테나 젠더가 구비된 휴대단말기용 거치대
US8073507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7508826U (zh) 一种具有手机支架的智能手机
CN213461867U (zh) 手机壳
WO2000056052A1 (en) Coupler for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10049173A (zh) 保护壳
CN215187693U (zh) 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CN214627055U (zh) 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