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8264A -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8264A
CN110038264A CN201811533579.2A CN201811533579A CN110038264A CN 110038264 A CN110038264 A CN 110038264A CN 201811533579 A CN201811533579 A CN 201811533579A CN 110038264 A CN110038264 A CN 110038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lying
wall portion
stepped part
peripheral wall
oral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35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8264B (zh
Inventor
野口裕祐
丰田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3357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382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38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8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8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8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2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the head or the neck
    • A63B23/03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the head or the neck for face muscles
    • A63B23/03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the head or the neck for face muscles for insertion in the mou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3/00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 A61H23/004With mechanical drive, e.g. spring mechanism or vibrating unit being hit for starting vibration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body of a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2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using resilient force-resisters
    • A63B21/021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using resilient force-resisters whereby the resistance changes abruptly during the exercising movement, e.g. by using togg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04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16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 A61H2201/1602Physical interface with patient kind of interface, e.g. head rest, knee support or lumbar support
    • A61H2201/165Wearable interf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0Devices f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5/02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 A63B2022/009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插入到口腔内来使用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具备:基部(10),所述基部(10)向口腔内插入;以及由弹性体形成的中空状的鼓出部(20),所述鼓出部(20)以从基部(10)鼓出来的方式形成。在鼓出部(2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中至少一个的上下方向之中间部上设置有阶梯部(41~43、51~53)。

Description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本申请是2013年9月18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1380079587.3,发明名称为“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训练装置,该训练装置用于锻炼以舌为首的口腔相关肌肉、面部肌肉。
背景技术
若年龄的增长、中风等原因导致口腔机能衰退,则咀嚼力、用于吞咽的力会减弱,因此在吞咽食物、饮料等之际容易发生例如食物等会错误地进入气管的现象(下面,将该现象称为“误咽”)。该误咽还可能会引发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占据上位,从而防止患者及老年人的误咽是首要的问题。
于是,就尝试想要通过对吞咽机能已衰退的人群进行锻炼口腔相关肌肉的训练来改善口腔机能。具体而言,通常进行用于提高口唇、舌的肌肉力量及其动作的协调性的训练。
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训练目的来将纱布、钮扣(button)等通用部件加工和使用的。然而,近年来,还会使用为了更加提高训练效果而开发出的训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中的训练装置具有勺状刺激部和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该训练装置例如是通过在将刺激部插入到口腔内的状态下用舌将刺激部往上推上去来进行训练的。
专利文献2中的训练装置具有舌上推部和供使用者把持的杆状部,该训练装置是通过进行用舌将舌上推部推上去的运动来实施训练的。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3193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83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就使用专利文献1中的训练装置来进行的训练而言,存在如下问题,即:虽然如上所述那样用舌将刺激部向上推上去,但是使用者很难知道该推上去的范围在何种程度内时才是有效的训练。而且,使用者只是用舌将刺激部推上去,就难以体会是否做到了实际的训练。
此外,就专利文献2中的训练装置而言,也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进行用舌将舌上推部推上去的动作之际,很难知道该推上去的量为何种程度时才是有效的训练,从而难以体会是否做到了实际的训练。
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在现有的各个训练装置中,难以掌握是否有效地进行训练,而且未得到训练的体会而导致积极性(motivation)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进行口腔机能的训练,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正在训练这样的体会,来谋求提高积极性,由此能够改善口腔机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利用舌施加了力的情况下,该力到达了训练所需的规定值以上的力时,通过振动来向正在进行训练的人员施加刺激。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插入到口腔内来使用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基部,上述基部向口腔内插入;以及
由弹性体形成的中空状的鼓出部,上述鼓出部形成为从上述基部起鼓出;
在上述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在鼓出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阶梯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基部插入到使用者的口腔内,就能够将鼓出部定位在例如口腔内的舌与硬腭之间的规定部位上。在该状态下如果将舌推上去,则会产生力的作用,使得鼓出部被舌和硬腭夹住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压扁。如果由舌施加的该力达到规定值以上,则鼓出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之阶梯部成为开始弹性变形的契机,从而以鼓出部之中的比阶梯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接近基端侧的方式骤然弹性变形。鼓出部在发生该急速的弹性变形的瞬间振动,该振动传到舌、硬腭,由此,使用者感觉到振动。在鼓出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如果解除由舌施加的力,则根据鼓出部所具有的弹性,鼓出部的形状得以恢复。通过重复以上动作,能够锻炼口腔相关肌肉、面部肌肉。
即,在进行训练之际,使用者只要直到发生振动为止向舌加力即可,因此能够明确地知道在训练过程中加何种程度的力就能够得到训练效果,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训练。此外,能够通过振动的产生来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鼓出部的周壁部具有:
第一周壁部,所述第一周壁部以相对于鼓出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第一倾斜角度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二周壁部,所述第二周壁部以倾斜角度成为第二倾斜角度的方式倾斜,其中,所述第二倾斜角度相比所述第一倾斜角度倾斜得更陡,
上述第一周壁部与上述第二周壁部在上述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相连续,由该第一周壁部和该第二周壁部构成上述阶梯部。
即,在使用本训练装置时,例如,利用舌施加的力的作用方向大体上与鼓出部的鼓出方向相同。在使用该训练装置时,相对于鼓出方向的倾斜角度比较平缓的第一周壁部相比第二周壁部容易变形。第一周壁部是容易变形的部分,从而第一周壁部以阶梯部为起点可靠地变形,由此产生的振动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如果撤回舌部的力,则第一周壁部因弹力而欲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因此鼓出部可靠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第一周壁部在鼓出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周壁部在鼓出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该结构,第一周壁部相比第二周壁部容易变形,因此所产生的振动也明显。
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在上述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双方上设置有上述阶梯部。
根据该结构,如果利用舌施加的力达到规定值以上,则鼓出部的内侧的阶梯部和外侧的阶梯部双方成为开始变形的契机,因此鼓出部更加容易发生急速的弹性变形,此时的振动明显。由此,能够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具有上述鼓出部的外表面上的外侧阶梯部以及上述鼓出部的内表面上的内侧阶梯部,
上述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上述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上述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彼此相错开地布置,上述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上述内侧阶梯部的谷底之间的厚度小于上述鼓出部中其它部位的厚度。
根据该结构,由于减小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内侧阶梯部的谷底之间的厚度,因此,在鼓出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刚性低的部分。由此,相比使整个鼓出部具有相同的厚度的情况,鼓出部容易发生急速的弹性变形。因此,在使鼓出部弹性变形之际,可靠地产生振动。
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当对于上述鼓出部而言是压扁方向上的力作用在上述鼓出部之际,上述第一周壁部和上述第二周壁部彼此折叠在一起,
在上述第一周壁部的外表面和上述第二周壁部的外表面中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突起,在该第一周壁部与该第二周壁部折叠在一起之际,上述突起与上述第一周壁部的外表面和上述第二周壁部的外表面中的另一个抵接。
根据该结构,当压扁鼓出部的方向上的力作用在鼓出部上的情况下,第一周壁部和第二周壁部以折叠在一起的方式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第一周壁部和第二周壁部中的一个周壁部的外表面上的突起与另一个的外表面抵接,从而能够抑制过多地变形。而且,该突起的抵接会使力在将两个周壁部恢复为原来形状的方向上起作用,从而鼓出部可靠地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第七方面的发明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具有上述鼓出部的外表面上的外侧阶梯部以及上述鼓出部的内表面上的内侧阶梯部,上述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上述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上述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彼此相错开地布置,当假设上述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上述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与鼓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隔的距离为X、上述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上述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鼓出方向上相隔的距离为Y时,X在Y以下。
即,通过按照如上所述那样设定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内侧阶梯部的谷底的相隔距离之间的关系,鼓出部就能够相比X大于Y的情况容易发生急速的弹性变形。
第八方面的发明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X在Y的1/3以下。
根据该结构,受到力的作用的鼓出部容易发生更加急速的弹性变形。
第九方面的发明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当假设上述鼓出部以上述阶梯部为起点弹性变形之前出现的最大载荷为W1、在刚发生弹性变形之后出现的最小载荷为W2时,W2在W1的1/2以下。
即,如果最小载荷W2大于最大载荷W1的1/2,则在鼓出部发生了急剧的弹性变形时所发生的振动减小,从而当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后,有些人可能会难以感觉到振动,然而通过使W2在W1的1/2以下,就能够使振动明显,使得该振动达到不同的使用者都能感觉到的程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由于在由弹性体形成的中空状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中至少一个上设置了阶梯部,因此,在利用舌持续地施加力时,能够以阶梯部为起点使鼓出部骤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口腔机能训练,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来谋求提高积极性,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改善口腔机能。
此外,由于还能够锻炼口腔周边的肌肉,因此还能够获得使面部紧致这样的美容方面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由鼓出部的第一周壁部和倾斜角度相比第一周壁部明显的第二周壁部来构成阶梯部,因此能够通过使倾斜角度比较平缓的第一周壁部变形来使振动明显,并且还能够提高鼓出部的恢复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使第一周壁部的长度比第二周壁部的长度长,因此第一周壁部相比第二周壁部容易变形。由此,所产生的振动会明显,从而能够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在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双方上设置了阶梯部,因此容易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由于使鼓出部的外侧阶梯部与内侧阶梯部之间的厚度较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鼓出部发生弹性变形来使振动明显。此外,在解除了利用舌施加的力之际,能够可靠地使鼓出部恢复。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由于在第一周壁部的外表面和第二周壁部的外表面中至少一个上形成了突起,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鼓出部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其中,在第一周壁部与第二周壁部被折叠在一起之际,所述突起与第一周壁部的外表面和第二周壁部的外表面中的另一个抵接。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在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双方上设置阶梯部,假设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与鼓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隔距离为X、外侧阶梯部的谷底与内侧阶梯部的谷底在鼓出方向上的相隔距离为Y时,使X在Y以下,因此,使用时鼓出部容易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由于X在Y的1/3以下,因此使用时鼓出部发生更加急速的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由于将鼓出部刚发生了弹性变形之后的最小载荷W2在最大载荷W1的1/2以下,因此使用时能够加大鼓出部的振动,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出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出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出部压扁后的状态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出部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的时间与载荷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针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仅是本质上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是指,如图2所示那样将本发明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插入到口腔内后进行训练的人员(使用者)用舌和硬腭来对在下文中说明的鼓出部20进行压扁的方向,此外,“左右方向”对应于将训练装置1插入到口腔内后进行训练的人员的左右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的训练装置1。训练装置1用于进行锻炼口腔相关肌肉、面部肌肉的训练,具体而言,其适合进行以提高口唇、舌的肌肉力量及它们的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的的训练。
作为使用了训练装置1来进行的训练的对象,例如可列举吞咽机能因中风等疾病而已衰退的人员、吞咽机能因年龄的增长而已衰退的人员等,但是并不限于上述的人员,例如,只要是吞咽机能已衰退的人员、有衰退可能性的人员等,在广义上都能够看作上述的对象。
如图3和图4所示,训练装置1具备基部10和鼓出部20,上述基部10用于在进行口腔机能的训练之际固定在使用者身上,上述鼓出部20用作设置在基部10上的弹性变形部。基部10和鼓出部20是使用具有弹性的材料来一体地成形的。作为材料,例如可列举硅橡胶、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天然橡胶等,但是并不限于此,能够将各种弹性材料用作上述材料,上述的各种弹性材料的硬度落在当利用舌来施加了力(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其变形的硬度范围内。优选的硬度范围为,以肖氏硬度A(使用杜罗回跳式硬度计(durometer))表示时的30以上60以下。此外,优选使用廉价且成形性良好而且针对人体的安全性高的弹性体。
基部10形成为板状。例如,基部10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在20mm~30mm,长度设定在80mm~90mm,但是这些尺寸是一个例子,可结合使用者的性别、体格等来改变上述的尺寸。
如图2所示,就训练装置1的使用状态而言,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插入到口腔内,另一侧向口腔外伸出。如图3和图4所示,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图3和图4中的右侧)缘部形成为圆弧状。这是沿鼓出部20的外缘而呈现的形状。此外,基部10的另一侧(图3和图4中的左侧)缘部也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1所示,在基部10的上表面11上形成有多个上侧凸条部11a。如图3所示,各个上侧凸条部11a沿基部1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俯视时,各个上侧凸条部11a平缓地弯曲从而形成圆弧。该上侧凸条部11a的圆弧形状例如是与成人的前齿A、B(在图2中示出)的排列方式相对应的形状。上侧凸条部11a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布置。上侧沟11b形成于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侧凸条部11a之间。该上侧沟11b用于镶嵌使用者的上侧前齿A,详细内容在下文中说明。
如图1所示,在基部10的下表面12上也形成有多个下侧凸条部12a。下侧凸条部12a的数量比上侧凸条部11a的数量多,下侧凸条部12a在基部10的下表面上的形成范围相比上侧凸条部11a在基部10的上表面上的形成范围宽。
下侧凸条部12a与上述上侧凸条部11a的曲率大致相等,下侧凸条部12a相比上侧凸条部11a长。由于形成了下侧凸条部12a,因此在基部10的下表面12上也形成有多个下侧沟12b。下侧沟12b用于镶嵌使用者的下侧前齿B,详细内容在下文中说明。
上侧凸条部11a与下侧凸条部12a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错开地布置。即,下侧凸条部12a不是位于上侧凸条部11a的正下方的。由此,上侧沟11b与下侧沟12b也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相错开。上侧沟11b与下侧沟12b之间的偏移量是在考虑普通成人的上侧前齿A下端与下侧前齿B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量来设定的,例如,能够将上侧沟11b与下侧沟12b之间的偏移量设定为1mm~2mm。上侧沟11b与下侧沟12b之间的偏移量对应于上侧前齿A下端与下侧前齿B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量。
如图1、图5所示,上述鼓出部20设置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鼓出部20从基部10的下表面12开始向下方鼓出,如图6所示,在其内部设置有形成为中空状的中空部R。
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与鼓出部20相对应的部位上形成有通孔13,该通孔13在上下方向(基部1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基部10。通孔13是圆形通孔,并且与鼓出部20的中空部R连通。由于形成了该通孔13,因此中空部R处于开放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基部10的上表面11上形成有凹部11c,该凹部11c形成在通孔13周围。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基部10上的与鼓出部20相反的一侧端部上形成有圆形的通孔14。通孔14用于能够在保管训练装置1之际让钩(hook)等在此通过而将训练装置1挂上、或者使用者将手指在此通过而拿住训练装置1。
如图5、图6所示,鼓出部20的在与沿鼓出方向延伸的中心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呈近似圆形的圆顶形状,整体上来说,越靠近鼓出方向的前端,与中心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鼓出部20的截面形状越小。鼓出部20具有周壁部21和端壁部22。进而,如图5所示,周壁部21大体上具备基部侧区域S1、中间区域S2以及前端侧区域S3。
基部侧区域S1具有:从基部10的下表面12开始向下方延伸的基部侧第一倾斜壁部24;与基部侧第一倾斜壁部24的下端相连续的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以及与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的下端相连续的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基部侧第一倾斜壁部24~第三倾斜壁部26以越靠近下方则离中心线S越近的方式倾斜。基部侧第一倾斜壁部24的厚度大于周壁部21中相比基部侧第一倾斜壁部24更靠下侧的部分的厚度。
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1大于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2,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相比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更平缓地倾斜。
因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和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的存在而在鼓出部20外表面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第一外侧阶梯部41。此外,如图6所示,在鼓出部20的内表面上,与第一外侧阶梯部41相对应地形成有第一内侧阶梯部51。
第一外侧阶梯部41的谷底与第一内侧阶梯部51的谷底之间的厚度小于基部侧第二倾斜壁部25的厚度、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的厚度。谷底是指,成为阶梯部的凹部的最深部位。
如图5所示,中间区域S2具有:与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的下端相连续的中间第一倾斜壁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周壁部)30;以及与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的下端相连续的中间第二倾斜壁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周壁部)31。
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和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以越靠近下方则离中心线S越近的方式倾斜。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倾斜角度)大于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2,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相比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更平缓地倾斜。此外,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基部侧第三倾斜壁部26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倾斜角度)小于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3,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相比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倾斜得更陡。此外,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因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存在而在鼓出部20外表面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第二外侧阶梯部42。此外,如图6所示,在鼓出部20的内表面上,与第二外侧阶梯部42相对应地形成有第二内侧阶梯部52。
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位于比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述的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错开地布置。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之间的厚度小于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的厚度、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厚度。
如图5所示,前端侧区域S3具有: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下端相连续的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以及与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的下端相连续的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
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和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以越靠近下方则离中心线S越近的方式倾斜。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5大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4,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更平缓地倾斜。因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与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的存在而在鼓出部20外表面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第三外侧阶梯部43。此外,如图6所示,在鼓出部20的内表面上,与第三外侧阶梯部43相对应地形成有第三内侧阶梯部53。
第三外侧阶梯部43的谷底位于相比第三内侧阶梯部53的谷底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述的第三外侧阶梯部43的谷底与第三内侧阶梯部53的谷底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错开地布置。第三外侧阶梯部43的谷底与第三内侧阶梯部53的谷底之间的厚度小于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的厚度、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的厚度。
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相对于中心线S的倾斜角度α3大于其它倾斜角度α1、α2、α4~α6,由此,在周壁部21之中,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最平缓地倾斜。因此,当鼓出部20已在中心线S方向上被按压的情况下,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最容易变形,相比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更靠下侧和上侧的部分则相比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难以变形。
当在中心线S方向上按压了鼓出部20时,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以第一外侧阶梯部41和第一内侧阶梯部51附近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向鼓出部20内侧(在使用状态下是朝向上侧)折弯(参照图7)。此时,由于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是朝向上方折弯的,因此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朝上发生位移,由此,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以两个倾斜壁部30、31的外表面相接触的方式折叠在一起。
如上所述,优选周壁部21的各个部分相对于中心线S倾斜。此外,如图4所示,从前端侧看到周壁部21时,各个倾斜壁部24~33之间的边界线为圆形,上述边界线之间的间隔根据各个倾斜壁部24~33的倾斜角度、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变化。优选上述的边界线之间的间隔不是恒定的。
此外,上述端壁部22与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的下端相连,上述端壁部22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平滑地弯曲。
如图4所示,在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个突起30a、30a,上述两个突起30a、30a彼此之间在鼓出部20的周向上存在间隔。如图7所示,当鼓出部20在中心线S方向上被按压导致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折叠在一起之际,突起30a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外表面抵接。
接下来,对使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将基部10的鼓出部20侧插入到使用者的口腔内,当鼓出部20达到舌的上部,就停止进一步的插入。在该状态下,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口腔外突出。此时,在基部10上形成有上侧沟11b和下侧沟12b而容易地弯曲变形,因此,能够使基部10与口腔的形状相对应地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虚线表示鼓出部20变形前的形状,实线表示鼓出部20变形后的形状。
然后,使用者用前齿A、B咬住基部10。于是,上侧前齿A镶嵌到上侧沟11b中,下侧前齿B镶嵌到下侧沟12b中。此时,由于上侧沟11b与上侧前齿A的排列相对应地弯曲,下侧沟12b与下侧前齿B的排列相对应地弯曲,因此,使用者只要自然地咬住基部10,前齿A、B就会可靠地镶嵌到两个沟11b、12b中。而且,虽然通常使用者的上侧前齿A的下端与下侧前齿B的上端是在前后方向上相错开的,然而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使上侧沟11b与下侧沟12b在使用者的前后方向上相错开,因而,由此也促使使用者只要自然地咬住基部10就使前齿A、B可靠地镶嵌到两个沟11b、12b中。由此,基部10稳定地固定在使用者身上。
此外,当对鼓出部20在口腔内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只要将基部10取出、伸进即可,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基部10上设置有多个上侧沟11b和下侧沟12b,因此,在调整位置之后,也只要咬住基部10,前齿A、B就会可靠地镶嵌在两个沟11b、12b中。因此,例如,即使性别、体格等不同的多个使用者使用了同一个训练装置1,也能够将鼓出部20布置在适合于各个使用者的位置上。
然后,使用者开始训练。即,首先,使用者向舌加力后将舌推上去。于是,鼓出部20被舌与硬腭夹住,从而力作用在鼓出部20上而在上下方向上压扁鼓出部20。由于在鼓出部20上形成有第一外侧阶梯部41和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二外侧阶梯部42和第二内侧阶梯部52,因此如果利用舌施加的力达到规定值以上,则上述的阶梯部41、42、51、52会成为开始弹性变形的契机,从而以鼓出部20之中的前端侧区域S3接近基部侧区域S1的方式,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以第一外侧阶梯部41和第一内侧阶梯部51附近为起点骤然向上方弹性变形(在图7中示出),并且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骤然向上发生位移,由此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被折叠在一起。在这样发生急速的弹性变形的瞬间,鼓出部20会振动,该振动传到舌、硬腭,由此,使用者感到振动。此外,在鼓出部20发生弹性变形之际,还发出使用者能够听到的声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鼓出部20的硬度设定在30以上60以下,因此,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瞬间的鼓出部20的振动,并且舌部力量较弱的老年人也能够用舌压扁鼓出部20。即,如果鼓出部20的硬度小于30,则在用舌进行压扁的情况下,整个鼓出部20就会弹性变形,而不会发生一部分的急速的弹性变形,从而不发生使用者能够感觉到的振动。另一方面,如果鼓出部20的硬度大于60,则鼓出部20过硬,从而难以用舌进行压扁,并且在碰到口腔内的粘膜之际会感到较强烈的不舒适感。因此,优选鼓出部20的硬度在上述范围内。更优选的硬度范围为35以上55以下。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设置第一外侧阶梯部41和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二外侧阶梯部42和第二内侧阶梯部52以外,还设置了第三外侧阶梯部43和第三内侧阶梯部53。因此,如果持续加大利用舌推上去的力,则以第三外侧阶梯部43和第三内侧阶梯部53为弹性变形的起点,前端侧区域S3的前端侧第一倾斜壁部32、前端侧第二倾斜壁部33会以阶梯部43、53附近为起点骤然弹性变形。鼓出部20由此也会振动。
能够根据第一外侧阶梯部41~第三外侧阶梯部43以及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三内侧阶梯部53的深度、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的厚度等,来任意地设定鼓出部20开始弹性变形所需的力的大小。如果开始变形所需的力过小,则达不到肌肉训练的效果,而如果开始变形所需的力过大,则不能将鼓出部20压扁,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用者达到口腔机能训练的效果,能够设定为使鼓出部20可多次重复地变形。
在鼓出部20如上所述那样已经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若解除利用舌施加的力,则根据鼓出部20所具有的弹性,鼓出部20的形状会恢复。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孔13的周围形成了凹部11c,从而口腔内的粘膜不会完全堵住通孔13。由此,外部空气经由通孔13轻易地进入鼓出部20的中空部R,因此不会导致在鼓出部20恢复之际被粘膜吸附。由此,能够保护粘膜不受伤。
此外,在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折叠在一起之际,突起30a、30a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外表面抵接,从而能够抑制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与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过多地变形。而且,上述突起30a、30a的抵接,会成为使两个壁部30、31返回原来的形状的力,从而鼓出部20可靠地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中间第一倾斜壁部30上设置了突起30a、30a,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上设置突起(未图示)。
通过重复以上动作,就能够锻炼口腔相关肌肉、面部肌肉。
如上所述,在进行训练之际,使用者只要直到发生振动为止向舌加力即可,因此明确地知道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加何种程度的力就能够达到训练效果,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训练。此外,能够将感觉到的所发生的振动当作正在进行训练的体会。
此外,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活动舌来促进唾液分泌。口腔内的唾液会进入形成在基部10上表面11上的上侧沟11b内,并滞留在该上侧沟11b内。由此,唾液很难向口腔外渗漏。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由于在由弹性体形成的中空状鼓出部20上设置了阶梯部41、42、51、52,因此在利用舌施加了力的情况下,能够以阶梯部41、42、51、52为起点来使鼓出部20骤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口腔机能训练,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获得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从而能够谋求提高积极性,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改善口腔机能。
此外,由于还能够锻炼口腔周边的肌肉,因此还能够获得使面部紧致这样的美容方面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鼓出部20的外表面上设置了第一外侧阶梯部41~第三外侧阶梯部43,在鼓出部20的内表面上设置了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三内侧阶梯部5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第一~第三外侧阶梯部41~43和第一~第三内侧阶梯部51~53中的一者。
在省略第一外侧阶梯部41~第三外侧阶梯部43的情况下,虽然鼓出部20的外表面为平滑的面,然而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三内侧阶梯部53为开始弹性变形的契机,因此鼓出部20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此外,在省略第一内侧阶梯部51~第三内侧阶梯部53的情况下,虽然鼓出部20的内表面为平滑的面,然而第一外侧阶梯部41~第三外侧阶梯部43成为开始弹性变形的契机,因此鼓出部20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和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的图。相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只是鼓出部20的形状不同而已,其它部分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下面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出部20上没有设置第三外侧阶梯部43和第三内侧阶梯部53。此外,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出部20的端壁部22的厚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鼓出部20的端壁部22的厚度厚。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出部20的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厚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鼓出部20的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厚度薄。
通过加大端壁部22的厚度,端壁部22的刚性升高。此外,基部10的通孔13周围的厚度比中间第二倾斜壁部31的厚度厚,基部10中通孔13周围的刚性也升高。因此,鼓出部20之中的端壁部22与基部10之间的部分、即周壁部21设置成:周壁部21被刚性比该周壁部21高的部分夹住。因此,如果上下方向上的力作用在鼓出部20上,则抑制基部10、端壁部22的变形量来使力可靠地作用在周壁部21上,从而能够使周壁部21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周壁部21是以收纳在基部10的通孔13内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周壁部21的变形量。
此外,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最深的部分)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最深的部分)在鼓出部20的中心线S方向上相分离,并且在与中心线S正交的方向上也相分离。
假设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在与鼓出方向(中心线S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相隔距离为X、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在鼓出方向上的相隔距离为Y时,以X在Y以下的方式设定各个尺寸。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X为0.5mm且Y为1.5mm,X为Y的1/3。需要说明的是,X和Y的大小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值,只要X和Y满足规定的条件即可。还可以为:X小于Y的1/3。
此外,鼓出部20是以阶梯部41、42、51、52作为起点来弹性变形,然而当将鼓出部20在中心线S方向上按压之际,在鼓出部20刚要发生弹性变形之前出现的载荷为最大载荷,另一方面,在刚发生了弹性变形之后出现的载荷为最小载荷。可根据上述X和Y的大小、阶梯部41、42、51、52的深度、周壁部21的厚度等来设定最大载荷和最小载荷。在该实施方式中,假设最大载荷为W1、最小载荷为W2时,W2在W1的1/2以下。
使用万能试验机(TENSILON万能拉力机)来压扁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的鼓出部20,得到的所经过的时间与载荷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10中的曲线图所示。图10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载荷。万能拉力机的头部的速度(head speed)为20mm/min。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的姿态是端壁部22在上且鼓出部20的中心线S沿铅垂方向延伸,在试验过程中,将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放在不容易变形的硬板上。在将头部(head)以与端壁部22相对的方式布置之后,使其从上往下匀速移动,来压扁鼓出部20。
在图10中,点划线表示X<Y(X:Y=1:3)的情况,虚线表示X=Y的情况,实线表示X>Y(X:Y=3:1)的情况。此外,在图10中,在用附图标记C表示的范围内出现最大载荷W1,在用附图标记D表示的范围内出现最小载荷W2。在三种情况下,最大载荷W1均是大致相等的大小且均在大致相同的时期出现的,而最小载荷W2的大小及其出现时期则互不相同。
在X<Y的情况下,最小载荷W2在最大载荷W1的1/2以下,并且在最大载荷W1出现后到变成最小载荷W2为止,曲线倾斜得急速。即,这表示骤然发生了较大的载荷变化,由此,在鼓出部20上产生能够明确地感觉到的振动。
在X=Y的情况下,最小载荷W2也在最大载荷W1的1/2以下,并且载荷变化较大且比较急速。由此,在鼓出部20上产生能够明确地感觉到的振动。
另一方面,在X>Y的情况下,最小载荷W2为最大载荷W1的60%左右。此外,在最大载荷W1出现后到变成最小载荷W2为止,曲线倾斜得相比其它情况平缓。由此可知,载荷变化较小,而且变化得平缓。因此,在鼓出部20上产生的振动也小,有时不能明确地感觉到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材料的硬度在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则所得到的结果就会相同。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1,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由于使相隔距离X在相隔距离Y以下,因此,在使用时,鼓出部20容易发生急剧的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其中,所述相隔距离X是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在与鼓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隔的距离,所述相隔距离Y是第二外侧阶梯部42的谷底与第二内侧阶梯部52的谷底在鼓出方向上相隔的距离。
通过使X在Y的1/3以下,在使用时鼓出部20就会发生更加急速的弹性变形,因此优选X在Y的1/3以下。
此外,由于将在使鼓出部20弹性变形之际的最小载荷W2设定为最大载荷W1的1/2以下,所以由此也能够在使用时加大鼓出部20的振动,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得到正在进行训练这样的体会。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只要至少一个阶梯部形成在鼓出部20的外表面上即可,此外,同样,只要至少一个阶梯部形成在内表面上即可。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对鼓出部20向下方鼓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鼓出部20向上方鼓出。此外,还可以设置两个鼓出部,其中的一个鼓出部向上方鼓出,另一个鼓出部向下方鼓出。
此外,在设置多个鼓出部的情况下,可以在基部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鼓出部,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鼓出部。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基部10和鼓出部20一体地成形,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基部10和鼓出部20分开成形后使基部10和鼓出部20一体化。在该情况下,基部10和鼓出部20能够由不同的材料成形。
此外,基部1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还可以省略上侧凸条部11a、下侧凸条部12a。此外,基部10还可以是杆状部件。
此外,鼓出部20的前端面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沿着例如与中心线S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的面。
此外,还能够以用舌尖推鼓出部20的方式进行训练。
此外,还可以为:在上下齿咬合的状态下,将鼓出部20布置在臼齿的侧面与脸颊的内面之间,使鼓出部20的前端面朝向脸颊侧,利用脸颊的肌肉将鼓出部20按向臼齿,由此来使鼓出部20弹性变形。
此外,还可以为:用上唇和下唇夹住鼓出部20后,利用唇在上下方向上压扁鼓出部20。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鼓出部20的与中心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多边形形状。
-产业实用性-
如以上的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例如能够用于锻炼以舌为首的口腔相关肌肉、面部肌肉。
-符号说明-
1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10 基部
20 鼓出部
30 中间第一倾斜壁部(第一周壁部)
31 中间第二倾斜壁部(第二周壁部)
41 第一外侧阶梯部
42 第二外侧阶梯部
43 第三外侧阶梯部
51 第一内侧阶梯部
52 第二内侧阶梯部
53 第三内侧阶梯部
R 中空部
S 中心线。

Claims (5)

1.一种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其插入到口腔内来使用,所述口腔机能训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基部,所述基部向口腔内插入;以及
由弹性体形成的中空状的鼓出部,所述鼓出部形成为从所述基部起鼓出,
所述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为在训练口腔机能时作用的力的方向,
所述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在鼓出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阶梯部,在所述训练时作用的力的大小达到了规定值以上时,所述阶梯部成为该鼓出部伴随着振动而变形的契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出部的周壁部具有:
第一周壁部,所述第一周壁部以相对于鼓出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第一倾斜角度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二周壁部,所述第二周壁部以倾斜角度成为第二倾斜角度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倾斜角度相比第一倾斜角度倾斜得更陡,
所述第一周壁部与所述第二周壁部在所述鼓出部的鼓出方向上相连续,由该第一周壁部和该第二周壁部构成阶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对于所述鼓出部而言是压扁方向上的力作用在所述鼓出部之际,所述第一周壁部和所述第二周壁部彼此折叠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部形成为在所述鼓出部的周向上相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机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出部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阶梯部。
CN201811533579.2A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Active CN110038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3579.2A CN11003826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05513 WO2015040651A1 (ja)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CN201380079587.3A CN10553090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CN201811533579.2A CN11003826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587.3A Division CN10553090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8264A true CN110038264A (zh) 2019-07-23
CN110038264B CN110038264B (zh) 2021-02-12

Family

ID=5268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3579.2A Active CN11003826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CN201380079587.3A Active CN10553090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587.3A Active CN105530904B (zh) 2013-09-18 2013-09-18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9144B2 (zh)
EP (1) EP3047831B1 (zh)
KR (1) KR101756043B1 (zh)
CN (2) CN110038264B (zh)
HK (1) HK1223269A1 (zh)
WO (1) WO20150406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7621B2 (en) * 2012-11-07 2016-08-30 Ronald L. Dristle Face and lips exercise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SG11201607387PA (en) * 2014-04-30 2016-10-28 Mtg Co Ltd Implement for training facial muscle
US11278763B2 (en) * 2015-12-29 2022-03-22 Cornell Univers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ining tongue as a treatment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US10569128B2 (en) * 2016-08-27 2020-02-25 Gentle Jaw Holding Company Therapeutic stretching device for the jaw and surrounding musculature
KR101822859B1 (ko) * 2017-02-03 2018-01-30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자극량 조절이 가능한 혀 자극치료기
KR102248336B1 (ko) * 2019-02-28 2021-05-07 춘해보건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구강압력 측정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구강근력 향상장치 제조시스템
USD934434S1 (en) 2019-12-26 2021-10-26 Mary E. Schiavoni Oral therapy chew tool
USD922834S1 (en) 2019-12-26 2021-06-22 Mary E. Schiavoni Spoon
AU2021205349A1 (en) 2020-01-08 2022-08-04 Remastered Sleep Llc Oropharyngeal exercise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341180A (zh) * 2020-03-20 2020-06-26 韩笑 一种发音矫正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KR102350847B1 (ko) * 2020-04-03 2022-02-07 신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연하근육 운동장치
US20230320533A1 (en) * 2022-04-11 2023-10-12 Helen Of Troy Limited Resilient scoop
USD1026580S1 (en) 2022-09-16 2024-05-14 Helen Of Troy Limited Cookie scoop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6715A1 (en) * 1997-07-22 2002-03-07 Bernd Bohm-Van Diggelen Spoon
US6524225B1 (en) * 1999-12-07 2003-02-25 Christian Arias Maxillary occlusion muscles-exerciser, cheek muscles-exerciser, cheek and mouth muscles-exerciser
JP2007319303A (ja) * 2006-05-31 2007-12-13 Combi Wellness Corp 嚥下障害リハビリ訓練器
CN201752449U (zh) * 2010-07-23 2011-03-02 陈宏仁 口腔肌肉训练器
WO2012090507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7457A (en) 1946-05-27 1950-08-01 Disposable Bottle Corp Nursing device
FR970352A (fr) 1948-08-13 1951-01-03 Appareil pour l'orthopédie dento-faciale destiné à favoriser la conformation de la mâchoire des nourrissons et des bébés
US4718662A (en) * 1985-12-26 1988-01-12 North Richard B Tongue positioning and exercising device
US5133740A (en) 1990-12-24 1992-07-28 Leon Kussick Orthopedic pacifier
US5183057A (en) * 1991-07-30 1993-02-02 Syrop Steven B Fluid motion device (FMD) for exercising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US5213553A (en) * 1992-04-15 1993-05-25 Jack Light Devices used to improve speech, swallowing and mastication
US5899691A (en) * 1995-12-14 1999-05-04 Sentage Corporation Jaw exerciser/strengthener
DE29615621U1 (de) * 1996-09-07 1998-01-22 Boehm Bernd Eßlöffel
US6607549B2 (en) * 2000-12-12 2003-08-19 Pro David Inc. Oral rehabilitation device
US6406404B1 (en) * 2001-03-12 2002-06-18 Chia Chen Chu Facial muscle exercising device
US20030232699A1 (en) * 2001-04-12 2003-12-18 Norton Jewellita F.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exercise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7083548B1 (en) * 2002-08-16 2006-08-01 Moore Michele S Isometric exercise mouth tool
JP3940345B2 (ja) 2002-10-03 2007-07-04 高志 秋廣 吸口
JP2006034916A (ja) 2004-07-23 2006-02-09 Masayoshi Kusaba 摂食障害の改善具
JP4597702B2 (ja) * 2005-02-24 2010-12-15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口唇閉鎖具
JP2006345945A (ja) 2005-06-13 2006-12-28 Magical:Kk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及びトレーニング方法
US7238145B2 (en) * 2005-08-09 2007-07-03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Oral-lever resistance exercise device
US20100222706A1 (en) * 2005-08-31 2010-09-02 Jms Co., Ltd Probe for measuring oral pressure, device for measuring oral pressure using the same, and training tool for restoring oral function
JP2008067732A (ja) 2006-09-12 2008-03-27 Kiyoshi Yasumuro 口腔筋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US7678271B2 (en) * 2007-03-22 2010-03-16 Progressiv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llapsible colander and bowl
US7955221B2 (en) * 2007-03-26 2011-06-07 Margaret Darlene Loveday Face lift exercise device
US8105210B2 (en) * 2007-06-08 2012-01-31 Seybold Harvey G Jaw relaxation exercise appliance
JP5335640B2 (ja) 2009-10-19 2013-11-06 株式会社マイ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舌の運動器具
US8376912B1 (en) * 2010-02-03 2013-02-19 Ball It, Inc. Facial muscle exercise ball-like device and method
JP2014110821A (ja) 2011-02-17 2014-06-19 Jms Co Ltd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USD669750S1 (en) * 2011-07-20 2012-10-30 Robinson Home Products Inc. Funnel
JP5982908B2 (ja) 2012-03-19 2016-08-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US9044082B2 (en) * 2012-04-20 2015-06-02 Dart Industries Inc. Collapsible container
CN202771707U (zh) * 2012-09-30 2013-03-06 季娜 吞咽困难训练装置
USD688019S1 (en) * 2013-03-01 2013-08-13 Robinson Home Products Inc. Dish pan
USD714105S1 (en) * 2013-03-01 2014-09-30 Robinson Home Products, Inc. Sifter
US9669557B2 (en) * 2013-09-30 2017-06-06 Jordan Rivard Golomb Food cutting, food storage, and food serving system
USD718579S1 (en) * 2013-10-29 2014-12-02 Robinson Home Products Inc. Berry colander
WO2015196202A1 (en) * 2014-06-21 2015-12-23 Palm Coffeemaker LLC Brewing and filtering device for coffee and te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6715A1 (en) * 1997-07-22 2002-03-07 Bernd Bohm-Van Diggelen Spoon
US6524225B1 (en) * 1999-12-07 2003-02-25 Christian Arias Maxillary occlusion muscles-exerciser, cheek muscles-exerciser, cheek and mouth muscles-exerciser
JP2007319303A (ja) * 2006-05-31 2007-12-13 Combi Wellness Corp 嚥下障害リハビリ訓練器
CN201752449U (zh) * 2010-07-23 2011-03-02 陈宏仁 口腔肌肉训练器
WO2012090507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0904A (zh) 2016-04-27
EP3047831A1 (en) 2016-07-27
US10029144B2 (en) 2018-07-24
CN105530904B (zh) 2019-01-15
EP3047831A4 (en) 2017-05-24
EP3047831B1 (en) 2018-11-07
CN110038264B (zh) 2021-02-12
HK1223269A1 (zh) 2017-07-28
KR101756043B1 (ko) 2017-07-07
KR20160077032A (ko) 2016-07-01
WO2015040651A1 (ja) 2015-03-26
US20160228741A1 (en) 2016-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0904B (zh) 口腔机能训练装置
JP6486891B2 (ja) 顔、唇、及び咽の筋肉のトレーニングのための装置
JP4979985B2 (ja) 嚥下障害リハビリ訓練器
CN101801305A (zh) 脸部和嘴部肌肉刺激器
JP6017780B2 (ja) 口腔機能訓練器
JP6525039B2 (ja)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WO2020045519A1 (ja) 口腔内マッサージ器及び口腔内マッサージセット
US20140352719A1 (en) Toothbrush with gripping handle
JP4474187B2 (ja) 嚥下障害リハビリ訓練器
US7955221B2 (en) Face lift exercise device
WO2006106327A1 (en) Oral insert
JP6944630B2 (ja) 嚥下機能訓練器
JP5982908B2 (ja)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CN104306135A (zh) 一种多功能口腔训练器
KR102125147B1 (ko) 구강 재활 치료 도구
JP3940345B2 (ja) 吸口
CN208710229U (zh) 分体式阻鼾器
JP6536305B2 (ja) 口腔機能のトレーニング用器具
JP6120780B2 (ja) 口腔装置
CN213098442U (zh) 一种带舌导器的隐形矫治器
JP2003521965A (ja) 口内乾燥症治療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7064558B2 (ja) 口腔内マッサージ具、口腔内マッサージ具用のヘッド部品、及び口腔内マッサージ具を用いた口腔内のマッサージ方法
KR102559713B1 (ko) 개인 맞춤형 혀의 근력 증강 기구
US20240042271A1 (en) Device for exercising ones tongue
JP5192474B2 (ja) 口内刺激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017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