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6348B -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6348B
CN110036348B CN201780075405.3A CN201780075405A CN110036348B CN 110036348 B CN110036348 B CN 110036348B CN 201780075405 A CN201780075405 A CN 201780075405A CN 110036348 B CN110036348 B CN 110036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intermediate layer
layer
diameter
charg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4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6348A (zh
Inventor
斋藤仁宏
渡边泰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36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6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较高的带电性以及表面电阻的均匀性而抑制图像缺陷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该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10具备轴体12、在轴体12的外周形成的弹性体层14、在弹性体层14的外周形成的中间层16、以及在中间层16的外周形成的表层17,在中间层16中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18以及小径颗粒20这两种颗粒构成,其平均粒径的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并且表层17的材料的表面电阻比中间层16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大。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设备中优选使用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设备中,作为使感光鼓的表面带电的方式,已知有使带电辊与感光鼓的表面直接接触的接触带电方式。在接触带电方式中,若放电区域较小,则在局部集中带电而有可能产生图像缺陷。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通过在带电辊的表层中添加颗粒而在表面设置凹凸来确保放电区域并维持带电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5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使带电辊带电的方式,从装置的紧凑化、低成本化等角度考虑,已知有直流(DC)电压外加方式。近年来,在高速机、高功能机中也进行了采用直流(DC)电压外加方式的尝试。但是,直流(DC)电压外加方式与交流/直流(AC/DC)重叠外加方式相比带电性较差。若通过带电辊的表层配置大径的粗糙度形成用颗粒以使放电区域更大并满足带电性能,则在存在颗粒的部分和不存在颗粒的部分,粘合剂的厚度差变大。由此,在表层的表面电阻上产生不均,发生放电不均。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兼具较高的带电性以及表面电阻的均匀性而抑制图像缺陷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要点在于,具备轴体、在上述轴体的外周形成的弹性体层、在上述弹性体层的外周形成的中间层、以及在上述中间层的外周形成的表层,在上述中间层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上述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其平均粒径的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并且上述表层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比上述中间层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大。
上述表层的厚度优选在0.1-3.0μm的范围内。上述表层优选含有氟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酯。上述中间层优选含有聚酰胺或者聚氨酯。优选地,上述大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5μm以上50μm以下,上述小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上不足15μm。上述中间层的厚度优选在1.0-20μm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由于其平均粒径的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带电性。而且,由于该粗糙度形成用颗粒配置在中间层,在该中间层的外周形成有比该中间层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大的材料的表层,因此能够满足表面电阻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外观示意图,图1中的(b)是其A-A线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表面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以下,有时简称为带电辊。)进行详细说明。图1中的(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外观示意图,图1中的(b)是其A-A线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表面附近的放大示意图。
带电辊10具备轴体12、在轴体12的外周形成的弹性体层14、在弹性体层14的外周形成的中间层16、以及在中间层16的外周形成的表层17。弹性体层14是成为带电辊10的基底的层(基层)。表层17是出现在带电辊10的表面的层。
中间层16包含粘合剂22以及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即,在中间层16中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是用于在带电辊10的表面形成粗糙度的颗粒。通过该表面粗糙度,形成放电区域以及放电的起点。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18以及小径颗粒20这两种颗粒构成。通过大径颗粒18,在中间层16以及表层17的表面形成有较大的凸部24a,通过小径颗粒20,在中间层16以及表层17的表面形成有较小的凸部24b。较大的凸部24a是与感光鼓接触的部分,通过较大的凸部24a形成放电区域。较小的凸部24b是不与感光鼓接触的部分,通过较小的凸部24b形成放电的起点。对大径颗粒18以及小径颗粒2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球状,正球状等。
大径颗粒18是粒径为15μm以上50μm以下的颗粒。通过包含上述大径颗粒18,能够充分地确保与感光鼓之间的间隔。由此,放电性能提高,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带电性。从能够充分地确保与感光鼓之间的间隔,能够确保较高的带电性等的观点出发,大径颗粒18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另外,从易于提高带电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大径颗粒18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4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大径颗粒18的平均粒径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测定的中值粒径。
由于由此形成的凸部24a是与感光鼓接触的接触部,因此大径颗粒18优选为易于确保接触部的柔软性的树脂颗粒。作为树脂颗粒,可列举为丙烯酸颗粒、聚氨酯颗粒、聚酰胺颗粒等。大径颗粒18可以由其中的一种树脂颗粒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的树脂颗粒构成。从中间层16的材质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大径颗粒18优选由与中间层16的粘合剂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另外,优选由与小径颗粒20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另外,从易于确保柔软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氨酯颗粒。另外,从由低变形率引起的低老化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丙烯酸颗粒。另外,从对电阻的影响度较小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酰胺颗粒(尼龙颗粒)。
对大径颗粒18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从易于提高带电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以粘合剂22为100质量份计,优选在5-50质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40质量份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0-40质量份的范围内。
小径颗粒20是粒径为3.0μm以上不足15μm的颗粒。通过含有上述那样的小径颗粒20,能够确保放电的起点。由此,由于放电性能提高,能够确保较高的带电性。从易于确保凸部24b所形成的放电的起点等的观点出发,小径颗粒20的平均粒径优选为3.0μm以上。更优选为4.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另外,从易于成为放电的起点的大小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不足15μm。更优选为12μm以下。小径颗粒20的平均粒径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测定的中值粒径。
由于由此形成的凸部24b是相对于感光鼓的非接触部,因此小径颗粒20可以是柔软性优异的树脂颗粒,也可以是比较硬的无机颗粒。作为树脂颗粒,可列举为丙烯酸颗粒、聚氨酯颗粒、聚酰胺颗粒等。作为无机颗粒,可列举为二氧化硅颗粒等。小径颗粒20可以由其中的一种颗粒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的颗粒构成。从中间层16的材质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小径颗粒20优选由与中间层16的粘合剂相同种类的材质构成。另外,优选由与大径颗粒18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
对小径颗粒20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从易于确保放电的起点、易于提高带电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以粘合剂22为100质量份计,在5-50质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35质量份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0-30质量份的范围内。
大径颗粒18与小径颗粒20的平均粒径之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若平均粒径之差不足10μm,则与感光鼓之间的间隔不充分,不能充分地确保放电区域,不能确保较高的带电性。由此,不能抑制耐久后的条纹图像。另外,从该观点出发,平均粒径之差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另一方面,若平均粒径之差超过40μm,则差过大而不能充分地确保小径颗粒20所形成的放电的起点。由此,容易产生放电不均,耐久后的图像均匀性降低。另外,从该观点出发,平均粒径之差优选为35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
作为中间层16的粘合剂22,可列举为(甲基)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氟树脂、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三聚氰胺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上述材料可以作为中间层16的粘合剂22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这些材料中,从电阻控制、柔软性等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聚酰胺、聚氨酯。另外,从与颗粒的紧贴性,中间层16的材质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粘合剂22优选为与颗粒相同材质的材料。另外,从中间层16的材质的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中间层16的粘合剂22优选为单一种类。
在中间层16中,在不影响本发明的范围内,除粘合剂22、大径颗粒18、小径颗粒20以外,可以含有,也可以不含有添加剂。作为上述那样的添加剂,可列举为导电剂、填充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脱模剂、染料、颜料、阻燃剂等。但是,从中间层16的材质的均匀性等的观点来看,优选不含有导电剂以外的添加剂。
作为导电剂,可列举为离子导电剂、电子导电剂。作为离子导电剂,可列举为季铵盐、季鏻盐、硼酸盐、表面活性剂等。作为电子导电剂,可列举为炭黑、石墨、c-TiO2、c-ZnO、c-SnO2(c-表示导电性。)等的导电性氧化物等。在这些材料中,从低电阻化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电子导电剂。在电子导电剂中,从分散性更加优异,能够提高中间层16的电阻均匀性等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导电性氧化锡(c-SnO2)。导电剂也可以设为多种类的组合,但是通过设为单一种类,能够去除导电剂间的电阻差,能够提高中间层16的电阻均匀性。
可以通过材料种类、导电剂的配合等,将中间层16调整为规定的表面电阻值。中间层16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可以设定为例如103-1013Ω/□,104-1011Ω/□,105-109Ω/□的范围等。中间层16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是除去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但是,由于与表层17的关系,设定在比表层17的表面电阻值小的范围内。从该观点出发,中间层16优选含有导电剂。
中间层16的厚度是不存在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的部分(例如小径颗粒20与小径颗粒20之间的部分等)的厚度。从易于将大径颗粒18、小径颗粒20充分地固定在中间层16中等的观点出发,中间层16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1.8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另一方面,由于与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的关系,从易于确保成为放电区域、放电的起点的凸部24a、24b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μm以下。通过利用激光显微镜(例如基恩斯制造的“VK-9510”等)观察剖面,能够测定中间层16的厚度。例如,可以对任意位置的五处部位分别测定从弹性体层14的表面到中间层16的表面的距离并通过其平均值来表示中间层16的厚度。
中间层16可以通过使用含有粘合剂22、大径颗粒18、小径颗粒20的中间层用组合物,将其涂布在弹性体层14的外周面上并适当地进行干燥处理等来形成。在中间层用组合物中,粘合剂22、大径颗粒18、小径颗粒20可以使用分散介质作为分散液来进行制备。作为分散介质,可列举为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等的酮系溶剂,异丙醇(IPA)、甲醇、乙醇等的醇系溶剂,己烷、甲苯等的烃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的乙酸系溶剂,二乙醚、四氢呋喃等的醚系溶剂,水等。
表层17含有粘合剂。作为粘合剂,可列举为(甲基)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氟树脂、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三聚氰胺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这些既可以作为表层17的粘合剂而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这些材料中,从表面特性等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甲基)丙烯酸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
通过在含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的中间层16的外周面形成表层17,能够使带电辊10的表面电阻均匀。由此,能够抑制放电不均,使感光鼓(感光体)均匀地带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黑点图像的产生。要达到带电辊10的表面电阻的均匀化,满足1)表层17的材料的电阻(表面电阻值)较均匀,2)表层17的电阻(表面电阻值)比中间层16的电阻(表面电阻值)大,3)表层17的厚度较均匀,即可。对于1),优选表层17不含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等的颗粒。另外,优选表层17不含有导电剂。另外,优选成分间的电阻差在500倍以内。对于3),优选表层17不含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等的颗粒,以使表层17的粘合剂的厚度变得均匀。
可以利用材料种类等,将表层17调整为规定的表面电阻值。表层17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能够设定为,例如1010-1015Ω/□,1011-1015Ω/□的范围等。但是,在与中间层16的关系上,设定为比中间层16的表面电阻大的范围。通过将表层17的电阻(表面电阻值)设定为比中间层16的电阻(表面电阻值)大,能够抑制在中间层16与感光鼓(感光体)之间的放电,通过基于表层17的表面电阻的均匀化能够抑制放电不均所引起的黑点(点不均)的产生。
从电阻稳定化所带来的画质的提高等的观点出发,表层17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0.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另外,从使带电辊10整体的静电容量变大而提高带电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可以通过利用激光显微镜(例如基恩斯制造的“VK-9510”等)观察剖面来测定表层17的厚度。例如,可以对任意位置的五处部位分别测定从中间层16的表面到表层17的表面的距离并通过其平均值来表示表层17的厚度。
在不影响本发明的范围内,除粘合剂以外,表层17可以含有,也可以不含有添加剂。作为上述那样的添加剂,可列举为导电剂、填充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脱模剂、染料、颜料、阻燃剂等。但是,从使因表层17的材质的均匀性而导致电阻不均减少的效果优异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不含有添加剂。
可以使用含有粘合剂的表层用组合物,将其涂布在中间层16的外周面,通过适当进行干燥处理等来形成表层17。在表层用组合物中,粘合剂能够利用分散介质作为分散液来制备。作为分散介质,可列举为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等的酮系溶剂,异丙醇(IPA)、甲醇、乙醇等的醇系溶剂,己烷、甲苯等的烃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的乙酸系溶剂,二乙醚、四氢呋喃等的醚系溶剂,水等。
在带电辊10中,从能够充分地确保放电区域等的观点出发,凸部24a的高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1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另外,从能够充分地确保放电的起点等的观点出发,凸部24b的高度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凸部24a、24b的高度能够通过利用激光显微镜(例如基恩斯制造的“VK-9510”等)观察剖面来测定。例如可以对任意位置的五处部位分别测定凸部24a、24b的高度,通过其平均值来表示凸部24a、24b的高度。
在带电辊10中,从能够充分地确保放电区域等的观点出发,表面粗糙度Rz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另外,从难以制造不发生放电的区域等的观点出发,表面粗糙度Rz优选为4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
弹性体层14含有交联橡胶。弹性体层14由含有未交联橡胶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形成。通过使未交联橡胶交联而得到交联橡胶。未交联橡胶可以是极性橡胶,也可以是非极性橡胶。从导电性优良等观点出发,未交联橡胶更优选为极性橡胶。
极性橡胶是具有极性基团的橡胶,作为极性基团,可列举为氯基、腈基、羧基、环氧基等。作为极性橡胶,具体而言,可列举为氯醚橡胶、丁腈橡胶(NBR)、聚氨酯橡胶(U)、丙烯酸橡胶(丙烯酸酯和2-氯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ACM)、氯丁橡胶(CR)、环氧化天然橡胶(ENR)等。在极性橡胶中,从特别容易降低体积电阻率等观点出发,更优选为氯醚橡胶(hydrin rubber)、丁腈橡胶(NBR)。
作为氯醚橡胶,可列举为环氧氯丙烷均聚物(CO)、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二元共聚物(ECO)、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二元共聚物(GCO)、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三元共聚物(GECO)等。
作为聚氨酯橡胶,可列举为分子内具有醚键的聚醚型的聚氨酯橡胶。聚醚型的聚氨酯橡胶可以通过在两个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醚和二异氰酸酯的反应来制备。作为聚醚,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作为二异氰酸酯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非极性橡胶,可列举为异戊二烯橡胶(IR)、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等。
作为交联剂,可列举为硫磺交联剂、过氧化物交联剂、脱氯交联剂。这些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硫磺交联剂,可列举为粉末硫磺、沉降硫磺、胶体硫磺、表面处理硫磺、不溶性硫磺、氯化硫磺、秋兰姆系硫化促进剂、高分子多硫化物等以往公知的硫磺交联剂。
作为过氧化物交联剂,可列举为过氧化缩酮、二烷基过氧化物、过氧化酯、过氧化酮、过氧化二碳酸酯、二酰基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等以往公知的过氧化物交联剂。
作为脱氯交联剂,可列举为二硫代碳酸酯化合物。更具体而言,可列举为喹喔啉-2,3-二硫代碳酸酯、6-甲基喹喔啉-2,3-二硫代碳酸酯、6-异丙基喹喔啉-2,3-二硫代碳酸酯、5,8-二甲基喹喔啉-2,3-二硫代碳酸酯等。
作为交联剂的配合量,从难以渗出等观点出发,以未交联橡胶为100质量份计,优选为0.1-2质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0.3-1.8质量份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0.5-1.5质量份的范围内。
在使用脱氯交联剂作为交联剂的情况下,可以与脱氯交联促进剂并用。作为脱氯交联促进剂,可列举为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以下简称为DBU。)或其弱酸盐。脱氯交联促进剂可以以DBU的形态来使用,从其操作角度出发,优选以其弱酸盐的形态来使用。作为DBU的弱酸盐,可列举为碳酸盐、硬脂酸盐、2-乙基己酸盐、苯甲酸盐、水杨酸盐、3-羟基-2-萘甲酸盐、酚醛树脂盐、2-巯基苯并噻唑盐、2-巯基苯并咪唑盐等。
作为脱氯交联促进剂的含量,从难以渗出等观点出发,以未交联橡胶为100质量份计,优选为0.1-2质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为0.3-1.8质量份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0.5-1.5质量份的范围内。
为了赋予导电性,可以在弹性体层14中适当添加炭黑、石墨、c-TiO2、c-ZnO、c-SnO2(c-表示导电性。)、离子导电剂(季铵盐、硼酸盐、表面活性剂等)等以往公知的导电剂。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添加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列举为润滑剂、硫化促进剂、防老化剂、光稳定剂、粘度调节剂、加工助剂、阻燃剂、增塑剂、发泡剂、填充剂、分散剂、消泡剂、颜料、脱模剂等。
可以通过交联橡胶的种类、离子导电剂的配合量、电子导电剂的配合等,将弹性体层14调整为规定的体积电阻率。弹性体层14的体积电阻率根据用途等适当地设定为102-1010Ω·cm、103-109Ω·cm、104-108Ω·cm的范围等即可。
对弹性体层1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用途等适当地设定为0.1-10mm的范围内等即可。
弹性体层14例如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制造。首先,将轴体12同轴地设置于辊成形模具的中空部,注入未交联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加热、固化(交联)后脱模,或者通过在轴体12的表面对未交联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进行挤出成形等,而在轴体12的外周形成弹性体层14。
只要轴体12具有导电性则对其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以举例说明为由铁、不锈钢、铝等金属制的实心体、中空体构成的芯棒等。可以在轴体12的表面根据需要涂布粘合剂、底涂剂等。即,弹性体层14可以经由粘合剂层(底涂剂层)而与轴体12粘合。可以根据需要对粘合剂、底涂剂等实施导电化。
根据以上构成的带电辊10,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18以及小径颗粒20这两种颗粒构成,由于其平均粒径之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带电性。而且,该粗糙度形成用颗粒18、20配置于中间层16,通过在该中间层16的外周形成有比该中间层16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大的材料的表层17,能够满足表面电阻的均匀性。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及对比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8、对比例1-3)
<导电性橡胶组合物的制备>
以氯醚橡胶(ECO,DAISO制造,“EPICHLOMER-CG102”)为100质量份计,添加5质量份的硫化助剂(氧化锌,三井金属制造,“氧化锌2种”)、10质量份的碳(Ketjen BlackInternational公司制造,“科琴炭黑EC300J”),0.5质量份的硫化促进剂(2-巯基苯并噻唑,大内新兴化学工业公司制造,“NOCCELER M-P”),2质量份的硫磺(鹤见化学工业公司制造,“SULFAX PTC”),50质量份的填充剂(碳酸钙,白石工业制造,“白艳华CC”),并用搅拌机对它们进行搅拌、混合,制备导电性橡胶组合物。
<弹性体层的制备>
将芯棒(轴体,直径为6mm)设置在成形模具(管状)中,注入上述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在180℃下加热30分钟后,冷却,脱模,在芯棒的外周形成厚度为1.9mm的弹性体层(基层)。
<中间层的制备>
正如表1、2所记载的配合(质量份),以粘合剂为100质量份计,配合导电剂、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用甲基乙基酮(MEK)调整浓度至固态成分浓度为20质量%,制备中间层用组合物。接着,通过将中间层用组合物辊涂在弹性体层的外周面,施加热处理,在弹性体层的外周形成中间层。
作为中间层材料使用的材料如下。
·粘合剂树脂(PA):DIC制造的“ACRYDIC A-1300”
·粘合剂树脂(PU):DIC制造的“BURNOCK DF-407”
·导电剂:导电性氧化锡:三菱材料电子化成制造的“TDL-1”
(粗糙度形成用颗粒)
·大径颗粒(50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100”,平均粒径50μm
·大径颗粒(32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200”,平均粒径32μm
·大径颗粒(22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300”,平均粒径22μm
·小径颗粒(15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400”,平均粒径15μm
·小径颗粒(10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600”,平均粒径10μm
·小径颗粒(5μm):聚氨酯颗粒,根上工业制造的“ARTPEARL C800”,平均粒径5μm
<表层的制备>
配合表1、2所记载的粘合剂,用甲基乙基酮(MEK)调整浓度至固态成分浓度为20质量%,制备表层用组合物。接着,通过将表层用组合物辊涂在中间层的外周面,施加热处理,在中间层的外周形成表层。由此,制备带电辊。
作为表层材料使用的材料如下。在表层材料上,不配合粗糙度形成用颗粒以及导电剂。
·粘合剂树脂(氟):DIC制造的“FLUONATE K-700”
·粘合剂树脂(PC):出光兴产制造的“Tarflon A1700”
·粘合剂树脂(丙烯酸):根上工业制造的“Paracron W197C”
(实施例9)
除了在中间层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不配合导电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带电辊。
(对比例4)
除了在中间层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不配合导电剂,在表层用组合物的制备中配合导电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带电辊。
(对比例5)
如表2所记载的配合(质量份),分别制备中间层用组合物以及表层用组合物。在表层用组合物中配合粗糙度形成用颗粒,在中间层用组合物不配合粗糙度形成用颗粒。
对制备的各带电辊进行图像评价。另外,对表层材料以及中间层材料,测定表面电阻。表层材料以及中间层材料的配合组成(质量份)以及评价结果以下表表示。
(表面电阻)
在聚酯片上,使溶解在MEK中的中间层材料(除去颗粒)或者表层材料(除去颗粒)延展至厚度为5-30μm,之后通过热处理使MEK挥发而取得单层样本。
接着,利用遵照JIS K6911的电阻率计[三菱化学分析技术制造的,“Hiresta UPMCP-HT450型”(双环探针法,环形探针:使用URS)],测定单层样本的任意四处位置的表面电阻率(Ω/□),算出各个平均值作为中间层、表层的表面电阻率(Ω/□)。此外,测定环境设为23℃×53%RH的环境下,在测定样本中,使用制备的各层的单层样本。另外,以施加电压为100V,施加时间为10秒的条件,通过使电阻率计的探针分别与单层样本抵接,测定表面电阻率。
(图像评价:黑点)
将制备的带电辊安装在实机(RICOH制造的,“MP C6004”)的单元(黑)中,在10℃×10%RH的环境下,以25%浓度半色调进行图像输出。进行50万张耐久后的评价。将图像中没有黑点的情况评价为良好“○”,将即使发现1个点的情况评价为不良“×”。
(图像评价:均匀性)
将制备的带电辊安装到实机(RICOH制造的“MP C6004”)的单元(黑)中,在10℃×10%RH的环境下,以25%浓度半色调进行图像输出。进行50万张耐久后的评价。将图像中没有不均的情况评价为良好“○”,将图像中产生不均的情况评价为不良“×”。
(图像评价:水平条纹)
将制备的带电辊安装到实机(RICOH制造的“MP C6004”)的单元(黑)中,在10℃×10%RH的环境下,以25%浓度半色调进行图像输出。进行50万张耐久后的评价。将图像中没有水平条纹的情况评价为特别良好“◎”,将在图像中几乎没有水平条纹的情况评价为良好“○”,将在图像中出现水平条纹,调色剂的附着对图像的影响较大的情况评价为不良“×”。
Figure BDA0002085307560000131
表2
Figure BDA0002085307560000141
在对比例5中,不是在中间层,而是在表层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因此,表层的粘合剂的厚度在颗粒存在时以及不存在时大不相同。由此,带电辊的表面电阻不均匀,在耐久后的图像中发现黑点,图像较差。另一方面,在对比例1-4中,在中间层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然而,在对比例1、4中,由于表层材料的表面电阻比中间层材料的表面电阻小,因此在中间层与感光鼓之间放电,带电辊的表面电阻不均匀,在耐久后的图像中发现黑点,图像较差。在对比例2中,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但是其平均粒径之差较小,不能充分地确保放电区域。因此,产生因带电不良引起的条纹图像。在对比例3中,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但是其平均粒径之差较大,不能充分地确保放电的起点。因此,放电的起点部分地集中,带电均匀性不充分且图像的均匀性较差。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在中间层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其平均粒径之差在10-40μm的范围内,并且表层材料的表面电阻比中间层材料的表面电阻大。因此,能充分地确保放电区域,抑制条纹图像的产生。另外,能充分地确保放电的起点,带电均匀性充分且图像的均匀性也优异。进一步,带电辊的表面电阻均匀,在耐久后的图像没有发现黑点,图像优异。而且,在实施例之间的比较中,若大径颗粒与小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之差为15-35μm的范围,则抑制条纹图像的产生的效果优异。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5)

1.一种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其特征在于,具备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形成的弹性体层、在所述弹性体层的外周形成的中间层、以及在所述中间层的外周形成的表层,
在所述中间层配置有粗糙度形成用颗粒,所述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由平均粒径不同的大径颗粒以及小径颗粒这两种颗粒构成,所述大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5μm以上50μm以下,所述小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0μm以上不足15μm,其平均粒径的差在15-40μ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表层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比所述中间层的材料的表面电阻值大,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是不存在粗糙度形成用颗粒的部分的厚度,在1.0-20μm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厚度在0.1-3.0μm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含有氟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或者聚碳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含有聚酰胺或者聚氨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0μm以上50μm以下,所述小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上不足15μm。
CN201780075405.3A 2017-03-24 2017-12-22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Active CN110036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9067A JP6722613B2 (ja) 2017-03-24 2017-03-24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JP2017-059067 2017-03-24
PCT/JP2017/046093 WO2018173398A1 (ja) 2017-03-24 2017-12-22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6348A CN110036348A (zh) 2019-07-19
CN110036348B true CN110036348B (zh) 2021-09-24

Family

ID=6358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405.3A Active CN110036348B (zh) 2017-03-24 2017-12-22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22613B2 (zh)
CN (1) CN110036348B (zh)
WO (1) WO20181733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9741B2 (ja) * 2019-01-30 2022-06-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2146A (zh) * 2004-06-09 2007-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带电辊、导电性辊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33538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kai Rubber Ind Ltd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および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249985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kai Rubber Ind Ltd 現像ロール
CN101523304A (zh) * 2006-10-06 2009-09-02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辊、使用该显影辊的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339571A (zh) * 2011-02-01 2013-10-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
CN104054025A (zh) * 2011-12-30 2014-09-17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使用硬填料颗粒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充电辊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7057B2 (ja) * 2002-04-19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0231007A (ja) * 2009-03-27 2010-10-14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ロール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交換部品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45788A (ja) * 2013-08-29 2015-03-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
JP6067632B2 (ja) * 2013-11-21 2017-01-2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帯電部材
JP6545561B2 (ja) * 2015-08-03 2019-07-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帯電ローラ
JP2017120381A (ja) * 2015-12-25 2017-07-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2146A (zh) * 2004-06-09 2007-07-1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带电辊、导电性辊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23304A (zh) * 2006-10-06 2009-09-02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辊、使用该显影辊的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8233538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kai Rubber Ind Ltd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および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249985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kai Rubber Ind Ltd 現像ロール
CN103339571A (zh) * 2011-02-01 2013-10-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
CN104054025A (zh) * 2011-12-30 2014-09-17 利盟国际有限公司 使用硬填料颗粒的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充电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22613B2 (ja) 2020-07-15
WO2018173398A1 (ja) 2018-09-27
CN110036348A (zh) 2019-07-19
JP2018163206A (ja)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2540B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KR101216263B1 (ko) 대전 롤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장치
US9599914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member having bow-shaped resin particles defining concavity and protrusion at surface thereof
JP5612805B2 (ja) 帯電ロール
US10539900B2 (en) Conductive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011013495A (ja) 導電性ロール、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93655A (zh) 导电辊及其检查方法
CN109923481B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构件以及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构件的制造方法
JP6576709B2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部材
CN110036348B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JP6082622B2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JP6691645B2 (ja) 帯電部材
JP2021096377A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
WO2018061441A1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CN110178091B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显影辊
US2022020642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electro-conductive member,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WO2022176820A1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JP2013071965A (ja) ゴム組成物および帯電ロール
JP6850094B2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ロール
CN112771277B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
JP2017116685A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導電性部材
WO2022138202A1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CN117120939A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以及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辊的制造方法
CN114556233A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显影辊
CN110753883A (zh) 电子照相设备用带电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