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8750A - 触摸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8750A
CN110018750A CN201811543012.3A CN201811543012A CN110018750A CN 110018750 A CN110018750 A CN 110018750A CN 201811543012 A CN201811543012 A CN 201811543012A CN 110018750 A CN110018750 A CN 110018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electrode
electrode
touch panel
mentioned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430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8750B (zh
Inventor
杉田靖博
牟金德
木田和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18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8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8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8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能以短时间对传感器电极进行充电的触摸面板。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的晶体管(TH)具有:栅极电极、与电源线(VH)连接的源极电极以及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的漏极电极。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非专利文献1和2公开了现有的内嵌式触摸面板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helose Kim et.al.:“Advanced In-cell Touch Technology forLarge Siz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s(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高级内嵌式触摸面板),”SID 2015 DIGEST,2015.
非专利文献2:“技術情報:JDIの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技術:薄さ·軽さ(技术信息:JDI的液晶显示器技术:薄型、轻型)”,[online],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Japan Display),[平成29年11月2日检索],互联网〈http://www.j-display.com/technology/jdilcd/thin_light.html〉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触摸面板中,传感器电极远离驱动器,因此充电线的配线电阻和寄生电阻大。由此,传感器电极的充电要花费时间,因此产生了时间常数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时间常数小的触摸面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特征在于,具备:平面配置的多个传感器电极;多个感测线,其与上述多个传感器电极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传感器电极对应配置;第1电源线;第1电源,其对上述第1电源线输出第1电压;以及多个第1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控制电极、与上述第1电源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起到实现时间常数小的触摸面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的构成的图。
图2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极的充电和从传感器电极读出电荷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的动作时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对实施方式1的优点进行说明的坐标图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的构成的图。
图7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8是示出说明实施方式2的传感器电极的充电和从传感器电极读出电荷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的动作时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的构成的图。
图11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传感器电极的充电和从传感器电极读出电荷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的动作时的时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触摸面板
2 触摸检测区域
4 传感器电极
6 检测部
8 电源(第1电源)
40 电源(第2电源)
VH 电源线(第1电源线)
VL 电源线(第2电源线)
RH 控制线(第1控制线)
RS 控制线(第2控制线)
RL 控制线(第3控制线)
SL 感测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1的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触摸面板1具备触摸检测区域2、多个传感器电极4、检测部6、电源8(第1电源)、控制线RH(第1控制线)、电源线VH(第1电源线)以及多个感测线(Sense Line)SL。
多个传感器电极4被平面配置在触摸检测区域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传感器电极4配置成矩阵状。在图1中,触摸面板1具备M行(M为2以上的整数)×L列(L为2以上的整数)的传感器电极4。在触摸检测区域2的每1行配置有L个传感器电极4,在触摸检测区域2的每1列配置有M个传感器电极4。
电源线VH设置为被全部传感器电极4共用。多个感测线SL与多个传感器电极4的至少任意一个传感器电极4对应配置。
检测部6在触摸检测区域2的外侧与触摸检测区域2的端部相对配置。检测部6是用于检测用户对触摸检测区域2的按下的电路。电源8配置于检测部6的内部。不限于此,电源8也可以配置在检测部6的外部。电源8将用于对传感器电极充电的电压VH(第1电压)输出到电源线VH。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对某一条线输出的电压或者信号用与该线相同的名称命名。
图2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1的内部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触摸面板1还具备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H(第1晶体管)。各晶体管TH为具有栅极电极(差控制电极)、源极电极(第1导通电极)以及漏极电极(第2导通电极)的薄膜晶体管(TFT)。在设于某个传感器电极4的晶体管TH中,栅极电极与控制线RH连接,源极电极与电源线VH连接,漏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换言之,多个晶体管的栅极电极均共同连接到控制线RH。由此,如果检测部6将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H输出到控制线RH,则全部的晶体管TH被一齐导通,如果检测部6将截止电平的控制信号RH输出到控制线RH,则全部的晶体管TH被一齐截止。因此,在触摸面板1中,控制线RH的条数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会显著增加(仅增加2条)。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也会将对线输出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表述为对线进行驱动。
在图2中,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设有对应的感测线SL,传感器电极4与对应的感测线SL连接。因此,检测部6能从多个传感器电极4同时并且分别独立地读出电荷。另外,感测线SL的条数与传感器电极4的个数相等,为L×M条。
检测部6总是持续从电源8向电源线VH输出电压VH。因此,总是处于对电源线VH以电压VH充电的状态。在晶体管TH截止的情况下,电压VH不被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
(充电和读出)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和电荷的读出的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触摸面板1的动作时的时序图。
如图3所示,在触摸面板1中,在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设有晶体管TH。在晶体管TH处于截止时,已预先对与晶体管TH的源极电极连接的电源线VH提供电压VH。由此,晶体管TH事实上发挥能提供电压VH的电源的功能。
如图4的(a)所示,检测部6在充电期间20内将导通电平(脉冲状)的控制信号RH通过控制线RH输出到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由此晶体管TH导通,其结果是,如箭头10所示,通过晶体管TH立即将电压VH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这等于是通过控制线RH的供给而从发挥电源功能的晶体管TH对传感器电极4提供电压VH。
当用户的手指等导电性的指示体处于传感器电极4的附近时,通过对传感器电极4提供电压VH,会在传感器电极4和指示体之间蓄积电荷。检测部6在充电期间20后的读出期间22中,将截止电平的控制信号RH通过控制线RH输出到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由此,晶体管TH截止,其结果是,蓄积于传感器电极4和指示体之间的电荷如箭头12所示通过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的感测线SL而被检测部6读出。检测部6基于读出的电荷来检测电荷量。这样,完成了一次充电和读出动作。
在图4的(b)中,检测部6按每个固定期间将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和电荷的读出进行多次,由此使检测电荷量平均化。检测部6例如在期间t1中将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和电荷的读出分别进行5次,使检测出的各个电荷量平均化。检测部6在期间t2以后也同样进行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触摸面板1能使检测出的电荷量的S/N比提高。因此,触摸面板1能更准确地检测触摸检测区域2中的按下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图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点的坐标图。在图5中,横轴示出触摸面板的屏幕尺寸(英寸),纵轴示出触摸面板的充电时间(微秒)。曲线30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的充电时间与屏幕尺寸的关系的直线。直线3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的充电时间与屏幕尺寸的关系的直线。充电时间意味着传感器电极的充电时间。屏幕尺寸意味着触摸面板的屏幕尺寸。
在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中,感测线分别独立地与多个传感器电极中的每一个传感器电极连接,对各传感器电极充电和从各传感器电极读出电均通过同一感测线进行。由此,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的充电时间tcharge用如下的式(1)表示。
tcharge=(Rtrace×Ctrace)÷2+Rtrace×Cpad···式(1)
在式(1)中,Rtrace为感测线的配线电阻。Ctrace为感测线的配线电容(寄生电容)。Cpad为传感器电极的电容。
在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中,传感器电极通过感测线连接到电源。电源设于触摸检测区域的外部,因此远离传感器电极。触摸屏幕的尺寸越大,感测线的距离也越长。因此,触摸屏幕的尺寸越大,配线电阻Rtrace和配线电容Ctrace也越大。因此如图5的曲线30所示,在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中,屏幕尺寸越大,则充电时间tcharge呈指数函数增加。其结果是,会出现触摸面板的性能降低或难以使触摸面板大屏幕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触摸面板1的充电时间tcharge用如下的式(2)表示。
tcharge=(Rtrace×Ctrace)÷2+(Rtrace÷M+RTFT)×Cpad···式(2)
在式(2)中,Rtrace为电源线VH的配线电阻。Ctrace为电源线VH的配线电容(寄生电容)。RTFT为晶体管TH的导通电阻。Cpad为传感器电极的电容。
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通过配置在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的晶体管TH,电源电压VH被迅速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晶体管TH事实上发挥电源的功能,并且,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之间的配线长度与电源线VH的长度相比事实上可视为零。由此,在触摸面板1中可视为配线电阻Rtrace=0并且配线电容Ctrace=0,因此从式(2)导出如下的式(3)。
tcharge=RTFT×Cpad···式(3)
如式(3)所示,触摸面板1的充电时间tcharge为对晶体管TH的导通电阻RTFT乘以传感器电极4的寄生电容Cpad得到的值。导通电阻RTFT和寄生电容Cpad均与触摸面板1的屏幕尺寸无关,是一定的。在触摸面板1中,配线电阻Rtrace和配线电容Ctrace不会影响充电时间tcharge,因此能使充电时间tcharge变小。而且,如图5的直线32所示,能使触摸面板1的充电时间tcharge与屏幕尺寸无关地成为一定的。因此,能使触摸面板1高性能化。而且,能使触摸面板1实现大屏幕并且高清晰。另外,触摸面板1也能支持有源笔(Active pen)。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1的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触摸面板1具备触摸检测区域2、多个传感器电极4、检测部6、电源8、控制线RH、电源线VH、多个感测线SL以及多个控制线RS(第2控制线)。
图7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1的内部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触摸面板1还具备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H和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S(第2晶体管)。
控制线RH和多个晶体管TH的配置和连接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
多个控制线RS按每1行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换言之,多个控制线RS包括分别配置在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第1行到第M行的M条控制线RS1~RSM。
多个感测线SL按每1列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换言之,多个感测线SL包括分别配置在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第1列到第L列的L条感测线SL1~SLL。
多个晶体管TS为具有栅极电极(控制电极)、源极电极(第1导通电极)以及漏极电极(第2导通电极)的薄膜晶体管(TFT)。在设于某个传感器电极4的晶体管TS中,栅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所对应的控制线RS连接,源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所对应的感测线SL连接,漏极电极与对应的传感器电极4连接。换言之,一行的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与这些晶体管TS配置于同一行的控制线RS。另外,一列的晶体管TS的漏极电极共同连接到与这些晶体管TS配置于同一列的感测线SL。
在图7中,例如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配置于第1行的控制线RS1。由此检测部能一齐控制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S的导通或者截止。第2行以后的各晶体管TS也同样。在图7中,例如配置于第1列的各晶体管TS的漏极电极共同连接到配置于第1列的感测线SL1。由此,能通过共用的感测线SL1从配置于第1列的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读出电荷。
(充电和读出)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传感器电极4充电和从传感器电极4读出电荷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将导通电平(脉冲状)的控制信号RH通过控制线RH输出到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由此,晶体管TH导通,其结果是,如箭头10所示,立即通过晶体管TH将电压VH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没有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在输出控制信号RH后,通过控制线RS将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S输出到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由此,晶体管TS导通,如图8的箭头12所示,蓄积于传感器电极4和指示体之间的电荷通过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的晶体管TS和感测线SL被检测部6读出。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1进行动作时的时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一齐充电。然后,检测部6在固定期间内将1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的电荷通过感测线SL1~SLL以行为单位一齐读出。
如图9所示,检测部6在期间T1的最开始将脉冲状态的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H输出到控制线RH。由此,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如图8的箭头10所示被一齐充电。在该时点,晶体管TS是截止的,因此电荷不被读出。当控制信号RH返回到截止电平时,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完成。
检测部6在输出脉冲状的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H后,将脉冲状态的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S通过控制线RS1输出到第1行的L个各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由此,第1行的各晶体管TS一齐导通,因此检测部6从配置于第1行的L个传感器电极4通过感测线SL1~SLL读出电荷。接下来,检测部6将脉冲状态的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S通过控制线RS2输出到第2行的L个各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由此,第2行的各晶体管TS一齐导通,因此检测部6从配置于第2行的L个传感器电极4通过感测线SL1~SLL读出电荷。第3行~第M行也同样。这样,在期间T1中,完成从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读出电荷。
检测部6在比期间T1靠后的各期间中也与期间T1同样地进行动作。因此,检测部6能按每个期间从配置于触摸检测区域2的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读出电荷。
(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进行的充电与实施方式1同样是利用位于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的晶体管TH进行的。由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使时间常数变小,并且能使触摸面板1的时间常数与屏幕尺寸无关地成为一定的。因此,能使触摸面板1高性能化。而且,能使触摸面板1实现大屏幕并且高清晰。另外,也能使触摸面板1支持有源笔。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测线SL按每1列的传感器电极4来设置。因此,感测线SL的条数为L条。另一方面,在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中,是按每个传感器电极设置每个感测线,因此感测线的数量为L×M条。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能使感测线SL的总数与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相比大幅度减少,并且,能使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感测线SL的配线电阻的总量大幅度减少。因此,也能得到触摸面板1的端子部的安装变得非常容易、能将通用的触摸面板控制器IC应用于触摸面板1等的优点。
〔实施方式3〕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1的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具备触摸检测区域2、多个传感器电极4、检测部6、电源8、电源40(第2电源)、多个控制线RH、电源线VH、多个控制线RL(第3控制线)、电源线VL(第2电源线)、多个感测线SL以及控制线RS。
电源线VL设置为被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共用。电源40向电源线VL输出用于对传感器电极4进行充电的电压VL(第2电压)。电压VL是与从电源线VH输出的电压VH不同的电压。例如,在电压VH为正极性的电压+V的情况下,电压VL为负极性的电压-V。例如,如果电压VH为高电平电压,则电压VL为低电平电压。
图11是更详细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1的内部构成的图。如该图所示,触摸面板1还具备: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H;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L(第3晶体管);以及按每个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晶体管TC。
多个控制线RH按每1行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换言之,多个控制线RH包括分别配置于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第1行到第M行的M条控制线RH1~RHM。
多个控制线RL按每1行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换言之,多个控制线RL包括分别配置于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第1行到第M行的M条控制线RL1~RLM。
控制线RS设置为被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共用。
多个感测线SL按每1列的传感器电极4分别独立地设置。换言之,多个感测线SL包括分别配置于触摸检测区域2内的第1列到第L列的L条感测线SL1~SLL。
在设于某个传感器电极4的晶体管TH中,栅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所对应的控制线RH连接,源极电极与电源线VH连接,漏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换言之,一行的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与这些晶体管TH配置于同一行的控制线RH。在图11中,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H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配置于第1行的控制线RH1。由此,检测部6能一齐控制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H的导通或者截止,因此能以电压VH对配置于第一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一齐充电。第2行以后的各晶体管TH也同样。
各晶体管TL是具有栅极电极、源极电极以及漏极电极的薄膜晶体管(TFT)。在设于某个传感器电极4的晶体管TL中,栅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所对应的控制线RL连接,源极电极与电源线VL连接,漏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换言之,晶体管TL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与晶体管TL配置于同一行的控制线RL。在图11中,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L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配置于第1行的控制线RL1。由此,检测部6能一齐控制配置于第1行的各晶体管TL的导通或者截止,因此能以电压VL对配置于第1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一齐充电。第2行以后的各晶体管TL也同样。
在设于某个传感器电极4的晶体管TS中,栅极电极与控制线RS连接,源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漏极电极与传感器电极4所对应的感测线SL连接。换言之,全部的晶体管TS的栅极电极共同连接到同一控制线RS,晶体管TS的漏极电极共同连接到与晶体管TS配置于同一行的感测线SL。在图11中,配置于第1列的各晶体管TS的漏极电极共同连接到配置于第1列的控制线SL1。由此,检测部6能从配置于第1列的各传感器电极4通过共用的控制线SL1一齐读出电荷。检测部6同样也能从配置于第2列以后的1列的各传感器电极4通过对应的感测线SL一齐读出电荷。
如图11所示,在触摸面板1中,在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设有晶体管TL。在晶体管TL处于截止时,已预先从电源40对与晶体管TL的源极电极连接的电源线VL提供电压VL。由此,晶体管TL事实上发挥能提供电压VL的电源的功能。
(充电和读出)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和从传感器电极4读出电荷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利用电压VH或者电压VL的任意一个电压对传感器电极4充电。检测部6在用电压VH对传感器电极4充电的情况下,将导通电平(脉冲状)的控制信号RH输出到控制线RH,并且将截止电平的控制信号RL输出到控制线RL。由此,晶体管TH导通,晶体管TL截止。其结果是,如箭头10所示,立即通过晶体管TH将电压VH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检测部6在用电压VL对传感器电极4充电的情况下,将截止电平的控制信号RH输出到控制线RH,并且将导通电平(脉冲状)的控制信号RL输出到控制线RL。由此,晶体管TH截止,晶体管TL导通。其结果是,如箭头14所示,立即通过晶体管TL将电压VL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这等于是通过控制信号RL的供给而从发挥电源功能的晶体管TL向传感器电极4提供电压VL。
检测部6在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后,将导通电平的控制信号RS输出到控制线RS。由此,晶体管TS导通,如图12的箭头12所示,蓄积于传感器电极4和指示体之间的电荷通过与传感器电极4连接的晶体管TS和感测线SL被检测部6读出。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1动作时的时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以行为单位而以电压VH或者电压VL中的任意一个电压对1行的传感器电极4一齐充电。然后,检测部6通过感测线SL1~SLL一齐读出1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的电荷。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通过一次读出动作从全部的传感器电极4一齐读出电荷。进而,检测部6一边使以电压VH或者电压VL对传感器电极4充电的方案变化,一边按规定次数反复进行电荷的一齐读出。然后,对规定次数的读出结果进行解析,由此能分别算出各传感器电极4的电荷量。
详细地说,首先,准备由+1和-1构成的相互正交的代码长度为N(N是大于M的整数)的代码序列di=(di1,di2,…,diN)(i=1,…,M)。在此,代码长度为N的代码序列di=(di1,di2,…,diN)(i=1,…,M)“正交”是指代码序列di满足如下所示的条件。
[数学式1]
在此,
δik=I if i=k
δik=0 if i≠k。
日本特许第4927216号公开了代码序列di的具体例。检测部6基于代码序列di对M条控制线RH1~RHM和M条控制线RL1~RLM进行并行驱动,在+1的情况下将电压VH施加到传感器电极4,在-1的情况下将电压VL施加到传感器电极4。由此,与代码序列的各要素(+1或者-1)相应地,提供给传感器电极4的电压VH或者电压VL所对应的电荷被蓄积于各传感器电极4。检测部6在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后对控制线RS进行驱动,由此将与同一感测线SL相连的各传感器电极4中蓄积的电荷沿着同一感测线SL按每个感测线SL分别相加。检测部6按每个感测线SL一齐读出相加后的电荷。
检测部6基于代码序列di共计进行N次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和电荷的读出,其结果是得到输出序列向量sj=(sj1,sj2,…,sjN)(j=1,…,L)。检测部6基于得到的输出序列向量sj与代码序列di的内积运算,推断与第j条感测线SL分别对应的M个传感器电极4的电容值。
在图13的例子中,检测部6在期间T1中基于di1决定控制线RH1~RHM和控制线RL1~RLM的驱动方案。详细地说,检测部6在期间T1中,对控制线RH1进行驱动,并且不对控制线RL1进行驱动。由此,对第1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1中不对控制线RH2进行驱动,并且对控制线RL1进行驱动。由此,对第2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L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1中,不对控制线RH3进行驱动,并且对控制线RL3进行驱动。由此,对第2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L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1中对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或者VL充电后,对控制线RS进行驱动。由此,通过各感测线SLj一齐得到输出sj1。传感器电极4在同一T1期间中共计执行5次这些动作,由此得到5次的输出sj1,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在图13的例子中,检测部6在期间T2中基于di2决定控制线RH1~RHM和控制线RL1~RLM的驱动方案。详细地说,检测部6在期间T2中,对控制线RH1进行驱动,并且不对控制线RL1进行驱动。由此,对第1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2中对控制线RH2进行驱动,并且对控制线RL2进行驱动。由此,对第2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2中不对控制线RH3进行驱动,并且对控制线RL3进行驱动。由此,对第2行的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L进行充电。检测部6在期间T2中对各传感器电极4以电压VH或者VL充电后,对控制线RS进行驱动。由此,通过各感测线SLj一齐得到输出sj2。传感器电极4在同一T2期间中共计执行5次这些动作,由此得到5次的输出sj2,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检测部6在期间T3到期间TN中也进行同样的动作,由此得到输出序列向量sj。
(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以电压VH对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是利用位于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的晶体管TH进行的。而且,以电压VL对传感器电极4的充电是利用位于传感器电极4的正下方的晶体管TL进行的。由此,在用电压VH和电压VL中的任意一个电压对传感器电极4充电的情况下,都能使触摸面板1的时间常数变小,并且能使时间常数与屏幕尺寸无关地成为一定的。因此,能使触摸面板1高性能化。而且,能使触摸面板1实现大屏幕并且高清晰。另外,也能使触摸面板1支持有源笔。
上述驱动方法是将日本特许第4927216号公开的驱动方法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日本特许第4927216号同样地实现了检测精度良好且分辨率也良好并能进行高速动作的触摸面板1。
在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1中,在从各传感器电极4进行N次数据读出的情况下,需要按每一行依次进行读出,因此N次数据读出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为一次的读出时间×行数×N次。另一方面,在实施例3的触摸面板中,在与实施方式2同样从各传感器电极4进行N次数据读出的情况下,能在全屏幕中一次性进行读出,因此完成N次数据读出所需要的时间为一次的读出时间×N次。这样,实施方式3的触摸面板1能比实施方式2的触摸面板1高速地完成数据读出。而且,触摸面板1的行数越增加,该优点变得越大。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能以比实施方式2高的速度驱动与实施方式2相同性能的触摸面板1。
〔总结〕
方式1: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平面配置的多个传感器电极;多个感测线,其与上述多个传感器电极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传感器电极对应配置;第1电源线;第1电源,其对上述第1电源线输出第1电压;以及多个第1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控制电极、与上述第1电源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方式2:在方式1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1控制线,上述多个第1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均与上述第1控制线连接。
方式3:在方式2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上述传感器电极与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
方式4:在方式2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按每1列的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上述触摸面板还具备:多个第2控制线,其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以及第2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设置,具有: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2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方式5:在方式1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第1控制线,上述第1晶体管的控制电极与对应的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1控制线连接。
方式6:在方式5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按每1列的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上述触摸面板还具备:第2控制线;多个第2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与上述第2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以及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第3控制线。
方式7:在方式6的触摸面板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2电源线;第2电源,其对上述第2电源线输出与上述第1电压不同的第2电压;以及多个第3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3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第2电源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也能将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组合,由此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Claims (7)

1.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平面配置的多个传感器电极;
多个感测线,其与上述多个传感器电极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传感器电极对应配置;
第1电源线;
第1电源,其对上述第1电源线输出第1电压;以及
多个第1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控制电极、与上述第1电源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控制线,
上述多个第1晶体管的上述控制电极均与上述第1控制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
上述传感器电极与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按每1列的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
上述触摸面板还具备:
多个第2控制线,其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以及
第2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设置,具有: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2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第1控制线,
上述第1晶体管的控制电极与对应的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1控制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
按每1列的上述传感器电极设有对应的上述感测线,
上述触摸面板还具备:
第2控制线;
多个第2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与上述第2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感测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以及
按每1行的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第3控制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2电源线;
第2电源,其对上述第2电源线输出与上述第1电压不同的第2电压;以及
多个第3晶体管,其按每个上述传感器电极分别独立地设置,具有:与上述传感器电极所对应的上述第3控制线连接的控制电极、与上述第2电源线连接的第1导通电极以及与上述传感器电极连接的第2导通电极。
CN201811543012.3A 2018-01-09 2018-12-17 触摸面板 Active CN110018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1330 2018-01-09
JP2018001330A JP2019121231A (ja) 2018-01-09 2018-01-09 タッチ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8750A true CN110018750A (zh) 2019-07-16
CN110018750B CN110018750B (zh) 2022-04-22

Family

ID=6714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43012.3A Active CN110018750B (zh) 2018-01-09 2018-12-17 触摸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12864A1 (zh)
JP (1) JP2019121231A (zh)
CN (1) CN11001875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7369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375258A (zh) * 2010-08-10 2012-03-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内置有触摸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设备及其驱动和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61108B1 (ko) * 2013-01-16 2020-01-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일체형 유기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CN104835449B (zh) * 2015-05-04 2017-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JP6734771B2 (ja) * 2016-12-28 2020-08-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7369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375258A (zh) * 2010-08-10 2012-03-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内置有触摸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设备及其驱动和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8750B (zh) 2022-04-22
JP2019121231A (ja) 2019-07-22
US20190212864A1 (en)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6379B (zh) 具有整合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JP5481740B2 (ja) 表示によるタッチへの影響を解消可能な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
US8514198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act detection method
CN102693703B (zh) 具有集成触摸感应器的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2193698B (zh) 坐标输入装置和具有该坐标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CN103425317B (zh) 触摸感测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0412768C (zh) 触摸输入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和方法
KR101924624B1 (ko) 표시장치
TWI245252B (en) LCD and the touch-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2343631A1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EP2333642A1 (en) Touch control screen
CN102193676B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面板、触控元件及触控电路
CN104820529A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718140A (zh) 显示装置
CN102132238A (zh) 显示装置
CN102446026A (zh) 具有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2375607A (zh) 触摸检测功能显示装置、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680999B (zh) 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2402332A (zh) 用于触摸传感器的读出电路
CN103309534A (zh) 阵列基板、触摸屏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221905A (zh) 一种有源触控系统的驱动方法
CN106951118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699368A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0018750A (zh) 触摸面板
TW201038995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liquid crystal touch panel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