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8622B -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8622B
CN110018622B CN201811497389.XA CN201811497389A CN110018622B CN 110018622 B CN110018622 B CN 110018622B CN 201811497389 A CN201811497389 A CN 201811497389A CN 110018622 B CN110018622 B CN 110018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coil spring
compression coil
electrical connection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973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8622A (zh
Inventor
中村银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18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8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8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8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54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wire spring
    • H01R4/4863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2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H01R35/025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 flexible conductor wound around a rotation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4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conductive parts having primarily a non-electric function, e.g. frame, casing, ra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resis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连接端子与导线之间的接触稳定性的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电连接构造(10)包括:连接端子(70),具有压缩螺旋弹簧部(76);端子保持部(74),具有对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侧进行支撑的基部(86)、与沿着压缩螺旋弹簧部的外侧面设置的引导部(88);以及导线(72),在一个端部具有折返部(80)。在电连接构造(10)中,将折返部夹入在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与支撑部之间,使折返部的两条线与连接端子接触,从而连接端子与导线电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例如包括具有压缩螺旋弹簧部的连接端子与电连接于该连接端子的导线的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此种电连接构造的一例已公开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技术包括布设线、包含压缩螺旋弹簧的连接端子、以接触状态保持布设线与连接端子的保持部件。保持部件包括板状的基部、与从基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包括与连接端子接触而进行卡止的卡止部。而且,将布设线夹入在保持部件的基部与连接端子的一个端面之间,由此,连接端子与布设线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7-44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因为连接端子是以放置于呈直线状延伸的一条导线上的方式配置,所以平衡性不佳。因此,连接端子容易倾斜,导致导线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颖的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连接端子与导线之间的接触稳定性提高的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是电连接构造,其包括:连接端子,具有压缩螺旋弹簧部;端子保持部,具有对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侧进行支撑的基部、与沿着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外侧面设置的引导部;以及导线,在一个端部具有折返部,将折返部夹入在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与基部之间,使所述折返部的两条线与连接端子接触,从而所述连接端子与导线电连接。
根据第一发明,因为在导线上形成折返部,并使该折返部的两条线与连接端子接触,所以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与导线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通不良。
第二发明从属于第一发明,连接端子包括从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部向外方伸出的伸出部,端子保持部包括从压缩螺旋弹簧部的另一端面侧卡止伸出部的第一卡止部。
根据第二发明,由第一卡止部来卡止连接端子的伸出部,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脱出,从而能够切实地使连接端子与导线接触。另外,可不使用小螺钉等紧固部件而将连接端子与导线连接,因此,能够减少组件数,构造也被简化。另外,组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第三发明从属于第二发明,引导部包括沿着所述引导部的周向延伸的狭缝,该狭缝被用作第一卡止部。
第四发明从属于第三发明,引导部包括与狭缝的一个端部侧连通的开口部。由此,容易将连接端子安装于端子保持部。
第五发明从属于第四发明,端子保持部在狭缝与开口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具有从引导部的外侧面突出的肋。由此,连接端子的伸出部不易脱离第一卡止部。
第六发明从属于第二发明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个发明,端子保持部包括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伸出部的第二卡止部。
根据第六发明,由第二卡止部来卡止连接端子的伸出部,因此,能够更切实地防止连接端子脱出,从而更切实地使连接端子与导线接触。
第七发明是包括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的任一个发明的电连接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第七发明,产生与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的任一个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与导线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通不良。
第八发明从属于第七发明,电连接构造设置于用以使转印单元所包括的转印前进纸引导件接地的接地路径。
根据第八发明,能够稳定地使转印前进纸引导件接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导线上形成折返部,并使该折返部的两条线与连接端子接触,所以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与导线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通不良。
本发明的所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会根据参照附图进行的后述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即电连接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图解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包括的转印单元的图解图。
图3是在拆除了转印前进纸引导件的状态下,表示图2的转印单元所包括的电连接构造的图解图。
图4是表示从连接端子的伸出部侧观察图3的电连接构造的情况的图解图。
图5是表示图3的电连接构造所包括的连接端子的图解图。
图6是表示图3的电连接构造所包括的导线的图解图。
图7是表示图3的电连接构造所包括的端子保持部的图解图。
图8是表示图3的电连接构造的横剖面的剖视图。
图9的(A)是表示从侧方观察图3的电连接构造所具有的狭缝部分的情况的图解图,图9的(B)是用以对电连接构造的各部分的大小进行说明的图解图。
图10是用以说明将导线及连接端子安装于端子保持部的安装方法的图解图。
图11是表示接续图10的工序的图解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即电连接构造所包括的端子保持部的图解图。
图13的(A)是表示端子保持部的另一例的图解图,图13的(B)是表示端子保持部的又一例的图解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即电连接构造中的连接端子与导线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图解图。
图15是表示电连接构造中的连接端子与导线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另一例的图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图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即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复印功能、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及传真机功能等的彩色复合机,其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纸张(记录媒体)上形成多色或单色的图像。详情如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电连接构造10,该电连接构造10包含连接端子70及导线72等。该电连接构造10设置于用以使转印单元52所包括的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接地的接地路径(earth path)。
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及打印机等中的任一种机器、或组合有这些机器中的至少两种机器的复合机,另外,也可以是单色机。
首先,概略性地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装置主体12,包括图像形成部30;以及图像读取装置14,配置在该装置主体12的上方。
图像读取装置14包括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放台16。原稿盖板18经由铰链等而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原稿载放台16的上方。在该原稿盖板18的上表面设置有原稿供应托盘20,在该原稿盖板18的内部设置有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将载放于原稿供应托盘20的原稿逐张地自动供应至图像读取位置22,并排出至原稿排出托盘24。
另外,内置于图像读取装置14的图像读取部26包括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及线传感器等。图像读取部26通过光源对原稿表面进行曝光,并通过多个反射镜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引导至成像透镜。接着,通过成像透镜使反射光在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中成像。线传感器对在受光元件中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或色度进行检测,产生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使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CIS)等作为线传感器。
在图像读取装置1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受理用户的打印指示等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未图示)。操作面板包括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及多个操作按钮等。
另外,在装置主体12中设置有包含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存储器等的控制部(未图示)及图像形成部30。控制部根据对于操作面板的输入操作等,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位,使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各种动作。
图像形成部30包括曝光单元32、显影器34、感光鼓36、清洁器单元38、充电器40、转印装置42及定影单元44等,其在从供纸盒46等搬送来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并将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排出至出纸托盘48。使用图像读取部26所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电脑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等作为用以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
再者,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对应于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及黄色(Y)这四种颜色的彩色图像。因此,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四种潜像的方式,各设置四个显影器34、感光鼓36、清洁器单元38及充电器40,由此,构成四个图像站。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的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图像载体,充电器40是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带有规定电位的部件。另外,曝光单元32构成为包括激光射出部及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aser Scanning Unit,LSU),通过对已带电的感光鼓36的表面进行曝光,在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显影器34通过四色(YMCK)的调色剂来使形成于感光鼓36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另外,清洁器单元38去除显影及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6的表面上所残留的调色剂。
转印装置42是用以将感光鼓36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的装置,其包含中间转印单元50及转印单元(二次转印单元)52。但是,转印装置42未必采用包括中间转印单元50的中间转印方式,也能够采用通过转印单元将感光鼓36上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至纸张的结构。
中间转印单元50包括中间转印带、悬置辊及四个中间转印辊等,且配置在感光鼓36的上方。在形成图像时,通过对中间转印辊施加规定的电压,在感光鼓36与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转印电场。接着,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将形成于感光鼓36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至进行环绕移动的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
转印单元52包括以按压中间转印带的方式设置的转印辊54。在形成图像时,通过对转印辊54施加规定的电压,在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54之间形成转印电场。接着,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纸张通过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54之间的转印夹紧部的期间,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另外,在转印单元52中设置有电连接构造10。转印单元52及电连接构造10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定影单元44包括加热辊及加压辊,且配置在转印单元52的上方。以达到规定的定影温度的方式设定加热辊,由于纸张通过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的定影夹紧部,已转印至纸张的调色剂图像会熔融、混合及受到压接,调色剂图像热定影于纸张。
在此种装置主体12内形成有第一纸张搬送路径L1,该第一纸张搬送路径L1用以使从供纸盒46等搬送来的纸张经由阻力辊56、转印夹紧部及定影夹紧部而输送至出纸托盘48。另外,形成有第二纸张搬送路径L2,该第二纸张搬送路径L2用以在对纸张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结束单面打印并通过定影夹紧部后的纸张在转印辊54的纸张搬送方向的上游侧返回至第一纸张搬送路径L1。在该第一纸张搬送路径L1及第二纸张搬送路径L2中,适当设置有用以辅助性地给予纸张推进力的多个搬送辊58。
接着,具体地对转印单元52及该转印单元52所包括的电连接构造10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转印单元52包括转印辊54及可旋转地保持转印辊54的单元框架60等,且可装卸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2。
另外,转印单元52包括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是向转印夹紧部引导由阻力辊56搬送的纸张的搬送引导件,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形成为长板状。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的两端部使用小螺钉等紧固部件64而可装卸地固定于单元框架60。
此种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容易因与纸张摩擦而带电,因此,有时纸张会吸附于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而发生卡纸,或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时,调色剂图像错乱而产生图像不良。因此,为了消除此种不利情况,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接地。在该接地路径中设置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构造10。
如图3及图4所示,电连接构造10包括连接端子70、导线72及端子保持部74等,且将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与连接于装置主体12的金属框架(未图示)的触点部66电连接。即,在将转印单元52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形成从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通过电连接构造10的连接端子70及导线72到达装置主体12的金属框架的接地路径。
如图5所示,连接端子70包含压缩螺旋弹簧部76与伸出部78,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一条线材(镍铬线等)进行变形加工而形成该连接端子70。
压缩螺旋弹簧部76具有由线材呈螺旋状地卷绕而成的圆筒形状,以可沿着轴向伸缩。压缩螺旋弹簧部76沿着轴向受到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压缩,由此,以规定压力与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接触,从而电连接于该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伸出部78呈直线状地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部向外方伸出。伸出部78用于对连接端子70进行防脱出固定。
如图6所示,导线72由具有导电性的线材形成,且将连接端子70与触点部66电连接。在导线72的一个端部,形成有与连接端子70连接的连接部即U字状的折返部80。折返部80包含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延伸的两条直线部80a与连结所述两条直线部80a的连结部80b。另一方面,在导线72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触点部66连接的连接部即圆弧状的钩部82。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导线72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电阻体84。即,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经由电阻体84而接地。未必需要设置电阻体84,但经由电阻体84使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接地,由此,能够抑制在例如高湿环境下,转印电流经由纸张及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而逃逸的情况。
如图7所示,端子保持部74是保持连接端子70的部分,其形成于单元框架60。端子保持部74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且包括基部86、引导部88及突起部90等。
基部86形成为平板状,且经由导线72的折返部80而对连接端子70的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侧进行支撑。即,基部86是对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侧进行支撑的支撑部,并且也是折返部80的配置部。在该基部86中,形成有从基部86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凸部92。该凸部92是与导线72的折返部80卡合的卡合部,并且也是对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内周面侧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引导部88是将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时的插入引导部,并且是对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伸缩(轴向的变形)进行引导的部分,其以沿着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外周面的方式,从基部86向垂直方向竖立设置。该引导部88通过引导保持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外周面侧,防止压缩螺旋弹簧部76倾倒。在该实施例中,引导部88包含相向配置的一对第一圆弧板88a及第二圆弧板88b,第一圆弧板88a及第二圆弧板88b的周向的一个端部彼此的前端部侧一体地由连结部88c连结。
另外,第一圆弧板88a的周向的一个端部的基端部侧经过切割,在此处形成沿着周向延伸的狭缝94。即,引导部88包括沿着周向延伸的矩形状的狭缝94。该狭缝94的顶面94a被用作第一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另外,狭缝94的端面94b被用作定位部,该定位部从侧方(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抵接于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由此,决定(阻挡)连接端子70的周向位置。
而且,引导部88在第一圆弧板88a及第二圆弧板88b的两端部之间分别包括开口部96,一个开口部96与狭缝94的一个端部侧连通。另外,在狭缝94与开口部96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从引导部88的第一圆弧板88a的外侧面向外方突出的肋98。肋98沿着引导部88的轴向延伸,肋98的下端面98a成为正面宽度向肋98的前端侧扩大的锥面。各开口部96在将连接端子70及导线72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时被使用。另外,肋98在将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时,被用作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的引导部,并且被用作伸出部78的防脱出部。
突起部90形成在向外方与引导部88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在突起部90的前端部形成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包括与狭缝94的端面94b相向的第一面90a及与狭缝94的顶面94a相向的第二面90b。突起部90的第一面90a被用作第二卡止部,该第二卡止部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另外,突起部90的第二面90b被用作支撑部,该支撑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侧对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进行支撑。另外,突起部90的第一面90a相反侧的面被设为向第一面90a的相反方向朝下倾斜的圆弧状(R形状)的倾斜面。由此,如下所述,在将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时,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容易越过突起部90。
参照图3及图4,并且参照图8及图9,在该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构造10中,导线72的折返部80夹入在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与基部86之间。而且,在由折返部80的两条线(两条直线部80a)形成的四个点处,导线72与连接端子70接触。即,连接端子70在隔开规定间隔的四个点处,受到导线72接触支撑,因此,连接端子70的抵接平衡性变好,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提高。
另外,由狭缝94的顶面94a(第一卡止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由此,防止连接端子70脱离端子保持部74。因此,能够不使用小螺钉等紧固部件而切实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
而且,由突起部90的第一面90a(第二卡止部)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由此,更切实地防止连接端子70脱离端子保持部74。
此外,在伸出部78的比狭缝94更靠前端侧的位置,由突起部90的第二面90b(支撑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侧对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进行支撑。即,在两个位置与两个方向(第一卡止部与第二卡止部的设置位置与卡止面的方向不同)上卡止延伸部78,由此,连接端子70的抵接平衡性变得更好,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此处,狭缝94的顶面94a与底面94c(基部86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1的大小优选为将连接端子70的线材的直径φ1与导线72的线材的直径φ2相加所得的大小以下。即,优选为h1≦φ1+φ2。另外,突起部90的第二面90b与底面94c之间的距离h2的大小优选为导线72的线材的直径φ2以上的大小。即,优选为h2≧φ2。原因在于:通过突起部90的第二面90b来稍微抬起伸出部78的前端部,由此,以狭缝94的顶面94a为支点的向下的力会作用于伸出部78的基端部侧,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之间的接触性提高。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将导线72及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的安装方法。首先,如图10所示,将导线72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具体来说,以使凸部92嵌入至折返部80的两条直线部80a之间的方式,将导线72的折返部80载置在端子保持部74的基部86上,将导线72设置于规定位置。然后,通过紧固部件68将导线72的钩部82固定于触点部66(参照图3)。
在导线72的安装作业结束后,接着,如图11所示,将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具体来说,一边通过引导部88来引导连接端子70,一边将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经由开口部96转入至狭缝94内,并且越过突起部90。即,将伸出部78夹入在狭缝94的顶面94a与突起部90的第二面90b之间,并且将伸出部78夹入在狭缝94的端面94b与突起部90的第一面90a之间,由此,将连接端子70设置于规定位置(参照图4)。由此,在连接端子70受到防脱出固定的状态下,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电连接。如上所述,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因为能够容易地将导线72及连接端子7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74,所以组装性好。
在连接端子70的安装作业结束后,接着,以从另一端面侧按压连接端子70的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方式,将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安装于单元框架60(参照图3)。由此,连接端子70与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以规定压力电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一实施例,将导线72的折返部80夹入在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一个端面与基部86之间,并使折返部80的两条线与连接端子70接触,由此,将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电连接,因此,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导通不良,从而能够稳定地使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接地。
另外,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由狭缝94的顶面94a(第一卡止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因此,连接端子70被防脱出固定于规定位置,从而能够切实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另外,可不使用小螺钉等紧固部件而将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连接,因此,能够减少组件数,构造也被简化。另外,组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而且,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由突起部90的第一面90a(第二卡止部)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因此,连接端子70更切实地受到防脱出固定。
[第二实施例]
其次,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即电连接构造10进行说明。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端子保持部74的引导部88中形成有与狭缝94的一个端部侧连通的开口部96,但第二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未形成与狭缝94连通的开口部96。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引导部88中形成有沿着引导部88的周向延伸的狭缝110。该狭缝110包括向斜下方向倾斜的第一狭缝部110a、与沿着周向延伸的第二狭缝部110b。该第二狭缝部110b的顶面110c被用作第一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由该顶面110c(第一卡止部)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由此,防止连接端子70脱离端子保持部74。由此,能够不使用小螺钉等紧固部件而切实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
该第二实施例也会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通不良。
再者,形成于引导部88的狭缝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方式,可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远离狭缝94的位置形成有突起部90,但如图13的(A)所示,也可以在狭缝94的顶面94a上形成突起部112,将该突起部112的一个侧面112a用作第二卡止部,该第二卡止部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即,第二卡止部也可以形成于引导部88。
另外,例如,如图13的(B)所示,也可以在引导部88中形成沿着其轴向延伸的狭缝114。在此情况下,该狭缝114的顶面114a被用作第一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连接端子70的伸出部78,狭缝114的侧面114b被用作第二卡止部,该第二卡止部从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伸出部78。
再者,从压缩螺旋弹簧部76的另一端面侧卡止伸出部78的第一卡止部未必形成于引导部88,也可以与第二卡止部同样地在远离引导部88的位置,形成于端子保持部74。
[第三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即电连接构造10进行说明。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由折返部80的两条线形成的四个点处,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但在第三实施例中,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的接触方式不同。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在由折返部80的两条直线部80a与连结部80b形成的三个点处,导线72与连接端子70接触。即,连接端子70在隔开规定间隔的三个点处,受到导线72接触支撑。
该第三实施例也会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能够稳定地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导通不良。
再者,在所述各实施例中,将导线72的折返部80形成为U字状,但只要是能够在隔开规定间隔的三个点以上的位置与连接端子70进行多点接触的形状,则折返部80的形状可适当变更。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折返部80形成为J字状,在由折返部80的两条线形成的三个点处,使连接端子70与导线72接触。另外,例如虽省略了图示,但也能够将折返部80形成为V字状。而且,例如也可以将折返部80形成为N字状或W字状等,在折返部80的两条线以上的位置,与连接端子70进行多点接触。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例中,在转印单元52所包括的转印前进纸引导件62的接地路径中设置了电连接构造1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在其他搬送引导件的接地路径中设置电连接构造10,还能够在供应电力或或用以输送电信号的电气路径而非在接地路径中设置电连接构造10。另外,电连接构造10不仅能够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而且也能够适用于个人电脑及电视机等电子设备。
另外,以上列举的具体数值及组件形状等均仅为一例,可根据产品的规格等的需要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构造
12:装置主体
14:图像读取装置
30:图像形成部
52:转印单元
62:转印前进纸引导件
70:连接端子
72:导线
74:端子保持部
76:压缩螺旋弹簧部
78:伸出部
80:折返部
86:基部
88:引导部
90:突起部
90a:突起部的第一面(第二卡止部)
94:狭缝
94a:狭缝的顶面(第一卡止部)
96:开口部
98:肋
100: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端子,具有压缩螺旋弹簧部;
端子保持部,具有对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侧进行支撑的基部、与沿着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外侧面设置的引导部;以及
导线,在一个端部具有折返部,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线是独立的部件,
将所述折返部夹入在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面与所述基部之间,使所述折返部的两条线与所述连接端子接触,从而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一个端部向外方伸出的伸出部,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另一端面侧卡止所述伸出部的第一卡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包括沿着所述引导部的周向延伸的狭缝,所述狭缝被用作所述第一卡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狭缝的一个端部侧连通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保持部在所述狭缝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具有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面突出的肋。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从与所述压缩螺旋弹簧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卡止所述伸出部的第二卡止部。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构造设置于用以使转印单元所包括的转印前进纸引导件接地的接地路径。
CN201811497389.XA 2017-12-12 2018-12-07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018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7993A JP2019105734A (ja) 2017-12-12 2017-12-12 電気的接続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37993 2017-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8622A CN110018622A (zh) 2019-07-16
CN110018622B true CN110018622B (zh) 2021-12-21

Family

ID=6669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97389.XA Active CN110018622B (zh) 2017-12-12 2018-12-07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1151B2 (zh)
JP (1) JP2019105734A (zh)
CN (1) CN1100186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65020A (ja) * 2018-10-19 2020-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ねじりコイルバネ支持構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5293A (en) * 1998-08-13 2000-10-24 Herbst; Lori B. Water/sludge filter press
CN101295148A (zh) * 2007-04-23 2008-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杠杆组件、具有该杠杆组件的成像设备以及螺线管
JP2015004268A (ja) * 2013-05-20 2015-01-08 トヨフ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蝶番装置
CN106662837A (zh) * 2014-10-07 2017-05-1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05331A (zh) * 2016-04-22 2017-10-3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5195A (en) * 1948-10-28 1951-05-29 Marvel Jewelry Mfg Company Two-way adjustable clasp
US4045829A (en) * 1976-07-26 1977-09-06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Sofa bed assembly
JP5831250B2 (ja) * 2012-01-23 2015-1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電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91808B1 (ko) * 2014-12-09 2017-01-02 니탄 밸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압식 래시 어저스터
JP6565492B2 (ja) 2015-08-28 2019-08-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配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5293A (en) * 1998-08-13 2000-10-24 Herbst; Lori B. Water/sludge filter press
CN101295148A (zh) * 2007-04-23 2008-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杠杆组件、具有该杠杆组件的成像设备以及螺线管
JP2015004268A (ja) * 2013-05-20 2015-01-08 トヨフ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蝶番装置
CN106662837A (zh) * 2014-10-07 2017-05-1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05331A (zh) * 2016-04-22 2017-10-3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81567A1 (en) 2019-06-13
CN110018622A (zh) 2019-07-16
US10601151B2 (en) 2020-03-24
JP2019105734A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81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26093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5300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複合機
CN110018622B (zh) 电连接构造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830808B (zh) 转印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4670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57183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3814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17053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6740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op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button disposed on the side
JP7278869B2 (ja) 電気中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54622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11526120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conduction unit
CN11406340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078187A (ja) 電子機器
JP2020198189A (ja) 電気中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6742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program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06293A (ja) 電子機器
JP6056182B2 (ja) 給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KR20030096576A (ko)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1196150A (ja) 放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522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71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00004265U (ko) 현상기 세트 감지 기능을 겸한 감광 드럼 접지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