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1306A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子午线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01306A CN110001306A CN201811423623.4A CN201811423623A CN110001306A CN 110001306 A CN110001306 A CN 110001306A CN 201811423623 A CN201811423623 A CN 201811423623A CN 110001306 A CN110001306 A CN 1100013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cloth
- cord
- steel
- b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子午线轮胎具有:一对胎圈部(1),其具有胎圈芯(10);钢丝胎体帘布层(4),其设置于一对胎圈部(1)彼此之间,端部以在胎圈芯10卷起的状态卡止,且具有多个钢帘线(40);以及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其以胎圈芯(10)为基准配置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并在胎圈芯(10)卷起。胎圈芯(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具有被夹持部件(8)。被夹持部件(8)由多个钢帘线(40)中一部分的第一钢帘线(41)与其它的第二钢帘线(42)所夹持,并在轮胎周向(PD)上延伸,且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载荷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用于卡车、公交车等的重载荷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要求与普通的轿车用轮胎相比更高内压及更高的载荷,因此要求提高耐久性。
作为表示子午线轮胎的结构的一例的文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轮胎,其具有:一对胎圈部;钢丝胎体帘布层,其设置于一对胎圈部彼此之间,端部以在胎圈芯卷起的状态卡止;以及外侧钢丝胎圈包布,其以胎圈芯为基准相对于钢丝胎体帘布层配置于外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7-164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对轮胎施加内压时,会对钢丝胎体帘布层向拉脱的方向作用力。在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会显现因对抗拉脱而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径直形变(日文:直歪)。径直形变会成为导致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分离的原因,因此优选减小径直形变。
如果使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向轮胎径向外侧较高地配置,则所述径直形变会减小。但是,会使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接近变形多的胎侧部。若是如此,则会导致变形所造成的剪切应变作用于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并发生分离。
另一方面,如果使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向轮胎径向内侧较低地配置,则能够使作用于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的由变形造成的剪切应变减小。但是,会使胎体帘布层的卷起部分的长度变短,因此当施加内压时对抗胎体帘布层的脱落的力会变弱,所述径直形变变大,导致胎圈部的故障。
根据上述情况,以往的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的位置是考虑因上述变形所造成的剪切应变及径直形变的平衡而设计的。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
一对胎圈部,其具有胎圈芯;
钢丝胎体帘布层,其设置于所述一对胎圈部彼此之间,端部以向所述胎圈芯卷起的状态卡止,且具有多个钢帘线;以及
钢丝胎圈包布,其以所述胎圈芯为基准配置于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内侧或者外侧的至少一方,并在所述胎圈芯卷起,
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具有被夹持部件,所述被夹持部件由多个钢帘线中一部分的第一钢帘线与其它的第二钢帘线所夹持,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且使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结构,被夹持部件使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因此即使对钢丝胎体帘布层作用向卷入侧牵拉的力,厚度因被夹持部件而比其它部位厚的厚壁部位也会作为阻止脱落的止动件发挥功能,能够减小径直形变。
而且,由于钢丝胎体帘布层对拉脱的抵抗力增加,因此能够使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的位置向轮胎径向内侧降低,能够减小因变形造成的剪切应变向卷起端的作用。
因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将胎圈部放大表示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被夹持部件及钢帘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变形例的与图3A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胎圈部;10-胎圈芯;13-外侧钢丝胎圈包布(钢丝胎圈包布);4-钢丝胎体帘布层;40-钢帘线;41-第一钢帘线;42-第二钢帘线;8-被夹持部件;S1-厚壁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进行说明。图1是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将胎圈部放大表示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3A是未图示构成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橡胶而示意性地示出被夹持部件及钢帘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立体图。图3B是表示变形例的与图3A对应的图。
如图1所示,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一对胎圈部1、从各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RD1延伸的胎侧部2、以及与两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外侧RD1端连接的胎面部3。在胎圈部1配设有对钢丝等聚束体进行橡胶包覆而成的环状的胎圈芯10、以及由硬质橡胶构成的胎边芯11。胎圈芯10形成为在轮胎子午线剖面中呈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六边形,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例示四边形。
另外,该轮胎具备从胎面部3经由胎侧部2到达胎圈部1的环状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钢丝胎体帘布层4设置于一对胎圈部彼此1之间,其端部以经由胎圈芯10而卷起的状态卡止。钢丝胎体帘布层4是用粘贴橡胶包覆相对于轮胎周向PD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多个钢帘线而形成的。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配置有用于保持气压的内衬层橡胶5。
而且,在胎侧部2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设置有胎侧橡胶6。另外,在胎圈部1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设置有当进行轮辋安装时与轮辋(未图示)连接的衬带橡胶7。
在胎面部3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从内侧向外侧按顺序设置有带束层(未图示)、带束层加强件(未图示)、母胶(未图示)、罩盖橡胶(未图示)。带束层及带束层加强件为了加固钢丝胎体帘布层4而设置。带束层由多张钢帘线层构成。带束层加强件是用粘贴橡胶包覆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帘线而构成的。带束层加强件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
如图2所示,胎圈部1具有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被夹持部件8。
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以胎圈芯10为基准配置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与钢丝胎体帘布层4一起向胎圈芯10卷起。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是用橡胶包覆相对于轮胎周向PD倾斜的钢帘线而成的部件。
在这里,“卷起”表示将部件从胎圈芯10的轮胎径向内侧RD2通过胎圈芯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朝向轮胎径向外侧RD1配置。“卷起侧DD1”表示在轮胎子午线剖面中沿着钢丝胎体帘布层4朝向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的端4a(卷起端4a)的方向。“卷入侧DD2”表示在轮胎子午线剖面中沿着钢丝胎体帘布层4朝向胎面部3的方向。
如图2所示,被夹持部件8设置于胎圈芯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如图2及图3A所示,钢丝胎体帘布层4具有多个钢帘线40。被夹持部件8由多个钢帘线40中作为一部分钢帘线的第一钢帘线41和作为其它钢帘线的第二钢帘线42所夹持。被夹持部件8以被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夹持的状态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这样,通过将被夹持部件8配置于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之间,从而使得钢丝胎体帘布层4中配置有被夹持部件8的部位S1的厚度比其它的部位S2、S3厚。
如图3A所示,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以规定数量(1以上的自然数)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在图3A的例子中,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逐个地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当然,并不限定于该配置。在表示变形例的图3B中,两根第一钢帘线41和两根第二钢帘线42沿轮胎周向PD交替地排列。如果像这样将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以规定数量交替地配置,则使得厚壁部位S1在轮胎周向PD上均匀地配置,与随机配置相比,可在轮胎周向PD上以良好的平衡形成厚壁部位S1,因此能够在周向上以良好的平衡确保针对拉脱的抵抗力。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只要是形成有厚壁部位S1,则也可以是将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42沿轮胎周向PD随机地配置。
被夹持部件8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卷起端4a向卷入侧DD2离开规定距离进行配置。由此,钢丝胎体帘布层4中的配置有被夹持部件8的部位S1成为厚度比在轮胎径向两侧邻接的部位S2、S3大的厚壁部位S1。通过设置厚度比在轮胎径向两侧邻接的部位S2、S3大的厚壁部位S1,能够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针对卷入侧DD2及卷起侧DD1的拉脱的抵抗力增大。
如图2所示,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差的最大值[DMAX-DMIN]、即通过被夹持部件8而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形成的厚度差的最大值[DMAX-DMIN]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如果厚度差为1.5mm以上,则能够切实地显现厚壁部位S1针对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拉脱的抵抗力。此外,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为最大DMAX的部位存在于设置有被夹持部件8的部位S1,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为最小DMIN的部位是厚壁部位S1以外的其它部位。
被夹持部件8可以仅由橡胶形成,也可以是用橡胶包覆相对于轮胎周向PD平行、交叉或者垂直的帘线而成的部件。如果在被夹持部件8中包含橡胶,则位于周围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及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被橡胶包覆,因此亲和性好,能够抑制部件分离。
在被夹持部件8是用橡胶包覆的帘线部件的情况下,作为帘线,可例示有机纤维帘线、钢帘线。另外,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PD的角度是任意的。
无论被夹持部件8仅为橡胶还是用橡胶包覆的帘线部件的任意情况下,包含于被夹持部件8的橡胶的硬度都是任意的,但是优选硬度比位于周围的胎边芯11的橡胶硬度高。橡胶硬度是JISK6253-1-2012 3.2硬度计硬度(durometer hardness)。使得容易发挥被夹持部件8作为止动件的功能。
这样,在胎圈芯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被夹持部件8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因此当对钢丝胎体帘布层4作用向卷入侧DD2牵拉的力时,配置有被夹持部件8的厚壁部位S1会作为阻止脱落的止动件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优选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胎圈芯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10a(上端)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根据本结构,利用被夹持部件8形成的厚壁部位S1以胎圈芯10为立足点,因此容易显现作为止动件的功能。当然,也可以是,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胎圈芯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10a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RD1。因为该结构也发挥作为止动件的功能。
如图2所示,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由此,使得通过被夹持部件8而形成的厚壁部位S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
在图1、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例子中,说明了以胎圈芯10为基准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配置有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可以是以胎圈芯10为基准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配置内侧钢丝胎圈包布而不设置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另外,也可以是以胎圈芯10为基准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设置内侧钢丝胎圈包布,并且以胎圈芯10为基准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设置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上述说明的关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记载也能够适用于内侧钢丝胎圈包布。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
一对胎圈部1,其具有胎圈芯10;
钢丝胎体帘布层4,其设置于一对胎圈部1彼此之间,端部以向胎圈芯10卷起的状态卡止,且具有多个钢帘线40;以及
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其以胎圈芯10为基准配置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外侧,并向胎圈芯10卷起。
胎圈芯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D1的钢丝胎体帘布层4具有被夹持部件8,所述被夹持部件8由多个钢帘线40中一部分的第一钢帘线41与其它的第二钢帘线42所夹持,并在轮胎周向PD上延伸,且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
根据本结构,由于被夹持部件8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因此即使对钢丝胎体帘布层4作用向卷入侧DD2牵拉的力,厚度因被夹持部件8而比其它部位厚的厚壁部位S1也会作为阻止脱落的止动件发挥功能,能够减小径直形变。
而且,由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对拉脱的抵抗力增加,因此能够使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卷起端4a的位置向轮胎径向内侧RD2降低,能够减小因变形而造成的剪切应变向卷起端4a的作用。
因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钢丝胎体帘布层4中的配置有被夹持部件8的部位S1是厚度比在轮胎径向两侧邻接的部位S2、S3大的厚壁部位S1。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厚壁部位S1提高钢丝胎体帘布层4针对卷入侧DD2和卷起侧DD1两方向的抵抗力,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胎圈芯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10a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
根据本结构,由于通过被夹持部件8而形成的厚壁部位S1以胎圈芯10为立足点,因此能够较强地发挥厚壁部位S1作为止动件的功能,并能够提高耐久性。
假设在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RD1的情况下,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会以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薄壁部位向厚壁部位S1滑动的方式接触并卡住。这样一来,可认为应变集中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而有可能导致分离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夹持部件8的轮胎径向内侧端8a相对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
根据本结构,由于通过被夹持部件8而形成的厚壁部位S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RD2,因此能够避免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以从钢丝胎体帘布层4的薄壁部位S2向厚壁部位S1滑动的方式接触并卡住,避免应变向外侧钢制胎圈包布13的卷起端13a集中,能够抑制分离。可以认为,关于上述的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相对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配置于胎圈芯10侧的内侧钢丝胎圈包布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被夹持部件8而在钢丝胎体帘布层4形成的厚度差的最大值[DMAX-DMIN]为1.5mm以上。
根据本结构,能够更强地发挥因被夹持部件8而形成的厚壁部位S1的作为止动件的功能,并能够提高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夹持部件8是橡胶、有机纤维帘线、钢帘线或者由它们组合而成的部件。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钢帘线41和第二钢帘线以规定数量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
根据本结构,厚壁部位S1在轮胎周向PD上均匀地配置,与随机配置相比,可在轮胎周向PD上以良好的平衡形成厚壁部位S1,因此能够在周向上以良好的平衡确保针对拉脱的抵抗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钢丝胎圈包布是以胎圈芯10为基准配置于钢丝胎体帘布层4外侧的外侧钢丝胎圈包布13。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不仅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而且在权利要求书中示出,进而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同等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可以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结构用于其它任意的实施方式。各部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8)
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具备:
一对胎圈部,其具有胎圈芯;
钢丝胎体帘布层,其设置于所述一对胎圈部彼此之间,端部以在所述胎圈芯卷起的状态卡止,且具有多个钢帘线;以及
钢丝胎圈包布,其以所述胎圈芯为基准配置于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内侧或者外侧的至少一方,并在所述胎圈芯卷起,
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具有被夹持部件,所述被夹持部件由多个钢帘线中一部分的第一钢帘线与其它的第二钢帘线所夹持,并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且使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中的配置有所述被夹持部件的部位是厚度比在轮胎径向两侧邻接的部位大的厚壁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夹持部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相对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夹持部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相对于所述钢丝胎圈包布的卷起端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被夹持部件而在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形成的厚度差的最大值为1.5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夹持部件是橡胶、有机纤维帘线、钢帘线或者由它们组合而成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钢帘线和所述第二钢帘线以规定数量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丝胎圈包布以所述胎圈芯为基准配置于所述钢丝胎体帘布层的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7533 | 2017-12-12 | ||
JP2017237533A JP7018757B2 (ja) | 2017-12-12 | 2017-12-12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01306A true CN110001306A (zh) | 2019-07-12 |
CN110001306B CN110001306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706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23623.4A Active CN110001306B (zh) | 2017-12-12 | 2018-11-27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18757B2 (zh) |
CN (1) | CN110001306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247422A2 (en) * | 1986-05-28 | 1987-12-0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cars |
US4854361A (en) * | 1986-06-24 | 1989-08-08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neumatic tires |
CN1230924A (zh) * | 1997-07-01 | 1999-10-0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型子午轮胎 |
US20060157182A1 (en) * | 2005-01-19 | 2006-07-20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neumatic tire with high turnup, locked bead construction |
JP2008062893A (ja) * | 2006-09-11 | 2008-03-21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3001223A (ja) * | 2011-06-15 | 2013-01-07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CN104002618A (zh) * | 2013-02-22 | 2014-08-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5123942A (ja) * | 2013-12-27 | 2015-07-0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6064703A (ja) * | 2014-09-24 | 2016-04-28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56890A (ja) * | 2015-09-18 | 2017-03-23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199836A (zh) * | 2016-03-17 | 2017-09-26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胎圈部刚性强化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95915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WO2004091939A1 (en) | 2003-04-18 | 2004-10-28 | Pirelli Pneumatici S.P.A. |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JP2007246026A (ja) | 2006-03-17 | 2007-09-2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7
- 2017-12-12 JP JP2017237533A patent/JP701875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7 CN CN201811423623.4A patent/CN1100013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247422A2 (en) * | 1986-05-28 | 1987-12-0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cars |
US4854361A (en) * | 1986-06-24 | 1989-08-08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neumatic tires |
CN1230924A (zh) * | 1997-07-01 | 1999-10-06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型子午轮胎 |
US20060157182A1 (en) * | 2005-01-19 | 2006-07-20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neumatic tire with high turnup, locked bead construction |
JP2008062893A (ja) * | 2006-09-11 | 2008-03-21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3001223A (ja) * | 2011-06-15 | 2013-01-07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CN104002618A (zh) * | 2013-02-22 | 2014-08-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5123942A (ja) * | 2013-12-27 | 2015-07-0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6064703A (ja) * | 2014-09-24 | 2016-04-28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7056890A (ja) * | 2015-09-18 | 2017-03-23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7199836A (zh) * | 2016-03-17 | 2017-09-26 |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 胎圈部刚性强化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04345A (ja) | 2019-06-27 |
CN110001306B (zh) | 2021-03-09 |
JP7018757B2 (ja) | 2022-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52647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4936796B (zh) | 零压轮胎 | |
US8939185B2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 |
JP200730201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7461679B2 (en) | Heavy duty tire | |
JP2009001073A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US10688835B2 (en) | Run-flat tire | |
JP4053719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性を向上したタイヤ | |
JPH112890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1528485B (zh) | 充气轮胎 | |
EP3138700B1 (en) | Pneumatic tire | |
JP201407369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WO2002096676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37750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212051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9910523A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4904020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CN104136239A (zh) | 具有改进胎圈和安装轮辋的轮胎组件 | |
CN108367637A (zh) | 充气轮胎 | |
JP423763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1366930A2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s | |
JP530878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0001306A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200001603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3799138B2 (ja) |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