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7206B -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7206B
CN109997206B CN201780073294.2A CN201780073294A CN109997206B CN 109997206 B CN109997206 B CN 109997206B CN 201780073294 A CN201780073294 A CN 201780073294A CN 109997206 B CN109997206 B CN 109997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ferrite core
plate
winding
tu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32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7206A (zh
Inventor
马蒂亚斯·韦伯
马尔科·乌丘尔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mponents and Module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mponents and Module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mponents and Modules GmbH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mponents and Module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9997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7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7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7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在一方面中提供了电感装置(100),包括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和设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上方并包括多个匝(160)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所述多个匝(160)被分组为至少两组,每组包括至少两个紧接连续的匝,在一组中所述至少两个紧接连续的匝具有单调增加或减小的匝直径,其中,如果紧接组内最后一匝之前的匝的匝直径小于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则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大于下一组的第一匝的匝直径,或者,如果紧接组内最后一匝之前的匝的匝直径大于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则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小于下一组的第一匝的匝直径。

Description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装置,包括板状铁氧体磁芯和布置在该板状铁氧体磁芯上方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到具有相应电感装置的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的越来越大的份额和影响深远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电动机动车辆,即带有电力驱动装置的机动车辆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动汽车是电动机动车辆的示例,其进一步包括乘用车辆和货运车辆,例如地铁列车、电动自行车等。通常,电动车被理解为具有至少四个车轮的用于承载乘客的机动车辆,其由作为所谓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电动机驱动,并且其将其运动所需的电能存储在由几个互连的电池单元或单元块组成的牵引用电池中。由于这些车辆在运行期间不排放相关污染物,因此与燃料驱动车辆相比,其被分类为无排放车辆。
与内燃机相比,尽管电子控制电动机在静止状态下仍能提供最大扭矩,因此,与使用内燃机的驱动装置不同,通常不需要手动变速器,并且与不直接排放有害废气的内燃机相比,电动机运转时噪音更小并且几乎没有振动,自发管理的较长的旅程中相对欠发达和不均匀调节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导致电动车辆用户的低水平灵活性是市场接受的障碍。
电动车辆和燃料动力车辆之间的另一个显着差异是将充电时间与加满能量存储装置的加油时间进行比较。例如,几分钟的加油时间对几十分钟(目前在高性能直流充电站,80%电池充电时约为30分钟)。
然而,尽管所有充电系统都基于电动车辆充电方面的一个标准,但确实存在专门为电动车辆创建的不同类型的充电插头。因此,目前有各种可用的充电选项,然而,这些充电选项严重依赖于制造商和型号。
与燃料动力车辆相比,可以有利地在即使不在使用中的容纳许多车辆的位置(例如车库或永久分配的停车位或公司车辆的公司停车场)布置“充电站”。虽然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都可以在任何正常的家用电源插座上充电,但家用标准的带有16A的保险丝的单相连接器允许最大传输为2.3千瓦,因此在家用电源插座上为电动汽车充电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此外,当在家用插座充电时,还应注意的是,其它消费者可能已经连接到家用插座的电路,并且对用于特别是在几个小时内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家用插座的电源的较长负载产生限制。
假设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增加尤其与电动性的增加有关并且电动汽车的可用性改善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似乎并非不合理。
改进的一种方法提供了例如没有开路触点的非接触式充电,其中当通过感应驱动或停放时,能量以非接触方式传递给汽车,以对电动车辆上的电池充电。由于消除了用户操作插头和充电线缆,因此出现了增加市场接受度的机会。
用于电动汽车的非接触式充电系统通常包括配置成输出电能的初级谐振装置和配置成接收由初级谐振装置输出的电能的次级谐振装置。
在无线能量传输的情况下,基本上有两个原理,在其物理特性上有所不同:首先,近场中无线能量传输,也称为非辐射耦合。这包括例如基于在初级谐振装置中产生并由次级谐振装置检测的磁通量的电感耦合。其次,远场中的能量传输,也称为辐射能量传输,其基于电磁波。
近场中的无线能量传输(首先参见上文)在能量传输到达与能量传输辐射的波长相比较小的距离方面受到限制。
远场中的能源传输限于相对小输出的传输,因为所谓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即,没有来自附加阻尼介质的干扰或来自反射的干扰的情况下,自由空间中电磁波传播中功率密度的降低)只允许低于1%的非常低程度的效率。
对于电动车辆的非接触式充电,现有的充电系统因此旨在通过大量电感耦合来实现电磁能的近场传输,所述电感耦合中,初级线圈或发射线圈嵌入在地面中,例如,路面或停车场,而次级线圈或接收线圈连接到电动车辆,例如车身底座。在私人区域中也可以安装在地面上方,其中初级线圈或发射线圈至少部分地从地面突出。
用于初级线圈和/或次级线圈的已知线圈配置将在下面参照图1a,1b和1c进行描述。
图1a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所谓的“双D线圈设计”的线圈1a的俯视图。根据所示的配置,绕组5a设置在磁芯3a上,特别是,绕组5a的各个匝不绕磁芯3a走向。
图1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所谓的“螺管线圈设计”的线圈1b,据此,绕组5b布置在磁芯3b上方,使得绕组5b的各匝绕磁芯3b走向。
图1c示出了根据所谓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设计”的线圈1c,其表示图1a中的双D线圈设计和图1b中的螺管线圈设计的组合。线圈1c包括在磁芯3c上方的绕组5c,包括匝5c1和另一匝5c2,其中匝5c1和5c2以一定角度缠绕到磁芯3c上。这意味着匝5c1,5c2中的每个的匝轴,即垂直于设置有匝5c1和5c2的平面的轴,分别从图1c中用附图标记d标记的厚度方向偏离小于45°。
另一方面,相对于图1b可以看出,绕组5b的匝轴基本上垂直于磁芯3b的厚度方向定向(对于图1b,图1c中的“d”也需要相应地定义),特别是绕组5b的匝轴,即垂直于绕组5b的匝所在的平面的轴,相对于厚度方向以大于45°的角度定向。
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已知线圈拓扑被描述于例如公布WO 2015/094964A1中。
例如,在文献WO 2016/114893A1中描述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无线充电的装置。
用于为电动车辆充电的充电装置的次级装置是已知的,例如,从公布EP2858078A1中已知。
鉴于电动性的改进,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例如电动汽车的电动车辆的感应充电的特定线圈设计,其中,改善的输出功率,例如7千瓦以上,可以以改进程度的效率进行传输,同时保持紧凑的设计。此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至少减少由于功率损耗引起的自加热的线圈设计。
在充电系统的开发中,在其它方面(例如:可用空间、预定最小效率、预定最小传输功率、预定最小电强度、稳定性方面的要求等)应遵守一般条件。
发明内容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的电感装置和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0的用于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解决了上述问题和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2至9中限定了电感装置的其它有利实施例。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电感装置,其具有板状铁氧体磁芯和设置在板状铁氧体磁芯上方的具有多个匝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其中,所述多个匝被分组为至少两个相应组的至少两个紧接连续匝。一组中的匝的匝直径单调增加或减小,在一组的最后一匝到紧随其后的一组的紧接之后的第一匝的过渡处的匝直径减小(在组中匝直径单调增加的情况下)或增加(在组中匝直径单调减小的情况下)。这使得混合双D螺管线圈的各个匝能够独特地分配成组。相应地定义的多个匝的分组实现了线圈绕组中的交错或分别分布的缠绕,其中,防止了由于连续增加的匝直径引起的增大的隆起引起的过大的空间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组的缠绕模式,取决于每组的匝数,匝仅在组内增加到最大匝直径。
与此相反,已知的双D线圈设计,例如,如图1a所示,导致匝直径与匝数成比例地增加。
在上述电感装置的有利实施例中,板状铁氧体磁芯包括至少一个台阶,该至少一个台阶部分地由混合双D螺管线圈覆盖。可以获得台阶处结构高度的降低。
在本文的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台阶形成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垂直于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厚度方向定向的两个相应相对设置的表面中。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相互相对的表面的每一个中所述至少一个台阶沿着厚度方向提供偏移。这表示从结构高度方面的优化角度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提供台阶。
在电感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包括布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上方并具有第一多个匝和第一端子触点的第一绕组,以及具有第二多个匝和第二端子触点的第二绕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触点连接到所述电感装置的端子,使得当电压施加到所述端子时,电流通过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电流具有相互相反的旋转方向。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设计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在此与端子并联连接,从而减少了沿混合双D螺管线圈设计的欧姆电阻且功率损耗减小。
如当前所述的连接配置,根据该连接配置,当电压降施加到电感装置的端子时,流过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电流具有彼此相反的旋转方向,使得在操作期间实现磁场配置,这导致有利地耦合到作为充电系统中的次级元件或初级元件的另外的电感装置。
在一个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包括两个磁极部和布置在所述磁极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两个磁极部相对于通过将所述第一绕组和/或所述第二绕组的匝轴投影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上获得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相对端处,其中每个磁极部沿着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厚度方向从所述连接部布置,同时在所述铁氧体磁芯中形成台阶。通过以偏移方式布置的磁极部,这可以实现结构高度的优化,同时保持有利的耦合特性。
在另一个说明性实施例中,每个磁极部包括极面,该极面至少部分地暴露并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定向的,并且不被匝部覆盖。这允许电感装置与用作初级或次级元件的另一电感装置的有利耦合行为。
在电感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垂直于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厚度方向定向的表面上方缠绕成单层。然后,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单层缠绕获得沿厚度方向的有利的结构高度。
在所述电感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电感装置还包括绕组元件,绕组元件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表面上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相应的多个沟槽,每个沟槽接收布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方的匝的恰好一个匝部。由此可以提供有利的结构高度,同时在匝之间提供绝缘,以防止匝短路。该实施例在电感装置的制造中特别有利。
在电感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从端子触点延伸到匝的引线部在内侧横向布线,并且由匝部覆盖。提供端子触点与匝之间连接的引线部在此免受潜在损坏,同时,通过最佳利用在匝与铁氧体磁芯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使垂直于电感装置的厚度方向的横向尺寸最小化。
在另一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根据本说明性实施例,次级谐振装置包括壳体、电容部件和根据上述方案的电感装置,其中至少电感装置容纳在壳体中。
在本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具有小结构空间和有利的耦合特性的次级谐振装置,用于电动车辆的非接触式充电。取决于材料,壳体可以例如用作屏蔽元件和/或散热器。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各方案的其它优点和说明性实施例,其中:
图1a-1c示意性地示出了已知的线圈设计;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几个详细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俯视图;
图2b示出了图2a的电感装置的仰视侧视图;
图2c示出了图2a和2b中所示的电感装置的内侧剖视图;
图2d示出了具有图2a-2c的绕组元件的铁氧体磁芯的侧剖视图;
图3a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缠绕模式的俯视图;
图3b以剖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a的缠绕模式;并且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用于给电动车辆充电的充电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2a至2d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几个说明性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
图2a示出了电感装置100的顶侧上的俯视图。术语“顶侧”在下面指的是电感装置100的与电感装置100的“底侧”相对布置的侧,其进而面向用于电动车辆(未示出)的非接触式充电的系统中的另一电感装置(未示出)。
在说明性示例中,电感装置100可以附接到电动车辆(未示出)。此外,电感装置100可以附接成使得顶侧面向车辆车身底座,而底侧面向地面(未示出),例如路面、停车场地板、车库地板等。
在另一个说明性示例中,电感装置100可以设置在地面(未示出)上或地面中,例如路面、停车场地板、车库地板等,例如嵌入其中。底侧在此将面对电动车辆(未示出)的车辆车身底座(未示出)。
电感装置100包括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和布置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上方并具有多个匝160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这里,多个匝160由许多匝(即,至少四匝)形成。在图2a中通过示例用附图标记166表示匝。因此,根据一个说明性且非限制性示例匝166,附图标记“166”表示多个匝160中的单个匝。
多个匝160以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方式被分组成多个组,每个组由几个紧接连续的匝构成。
如图2a所示,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由多个单独的铁氧体板111,113,115形成,铁氧体板111,113,115结合在一起形成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可替代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可以整体形成,特别是由单个板形铁氧体元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a中的图示相反,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中不存在接头。
根据若干说明性实施例,如图2a中举例所示,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可以包括横向凹槽114,例如,电感装置的端子122,124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容纳在横向凹槽114中,电感装置的横向尺寸保持很小。附加地或替代地,诸如至少一个电容器的电容性部件(未示出)可以容纳在凹槽114中。
如图2a中作为示例所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凹槽114设置为铁氧体磁芯110的锥形部分,其中,相对于在图2a和2b中用附图标记L表示的铁氧体磁芯110的纵向方向,铁氧体磁芯110在凹槽114中的横向尺寸小于铁氧体磁芯110在凹槽114外的横向尺寸。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并在图2a-2d中用附图标记B表示。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对于纵向方向L和宽度方向B上的尺寸以下关系成立:L>B,L≈B或L<B。
垂直于方向L,B的方向在图2c和2d中称为厚度方向D。关于厚度方向D,铁氧体磁芯110的尺寸小于沿方向L和B的尺寸:D<L,B。
根据具体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是:D<L/10和/或D<B/10。根据优选的实施例,D<L/20和/或D<B/20。根据具体的当前说明性实例,可以是:D<L/30和/或D<B/30。关于D和L,B得到的纵横比清楚地表明铁氧体磁芯110为“板状铁氧体磁芯”,并且厚度方向被确定为如下方向:沿此方向,不考虑任何凹槽(例如,凹槽114),“板状铁氧体磁芯”具有最小延伸。
根据说明性实施例,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包括各包括多个(更优选地,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匝的第一绕组152和第二绕组154。在图2a所示的电感装置100的顶侧的俯视图中,第一绕组152相对于宽度方向B布置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与第二绕组154相对设置的一端,或者,第一绕组152的多个匝(例如,图2a中的匝166)的匝部分别至少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最大部分上方基本上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图2a示出了特殊情况:匝部在第一绕组152的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上方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只要图2a所示视图中第一绕组152的匝部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正上方延伸即可,而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侧面的匝部采用弧形路线,并且参照图2a所示的视图,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后面朝向电感装置100的底侧布线。这同样适用于第二绕组154。然而,这不构成任何限制,并且可以实现匝部的不同定向,例如,向纵向方向L歪斜。
第一绕组152通过端子触点157,158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到电感装置的端子122,124,其中,端子触点157和158通过相应的引线部163和164连接到第一绕组152的多个匝。端子触点157,158和端子122,124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例如,通过压接连接,螺纹连接,插头连接,焊接连接等)彼此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因此,第二绕组154通过端子触点155,156连接到端子122,124,其中,端子触点155通过引线部161连接到第一绕组152的多个匝,并且端子触点156通过引线部162连接到第二绕组154的多个匝。
引线部161,162,163,164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侧面基本上平行于宽度方向B延伸,并且根据说明性实施例,在内侧布线,其中,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引线部161,162,163,164沿着纵向方向L以比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多个匝中的最远匝部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侧表面的距离小的距离布线。可替代地,根据引线部161-164的外部实施方式,引线部161,162,163,164可以以比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多个匝的最外匝部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距离大的距离布线布置。在后一种情况(未示出)中,引线部161-164不被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多个匝的匝部覆盖。
参考图2b,示出了与根据图2a中的图示的对顶侧的俯视图相反的对电感装置100的底侧的俯视图。当比较图2a和2b时,产生的是,在图2a和2b的所示顶视图中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正上布线方的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匝的匝部由于在图2a中的顶侧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匝的倾斜位置而可以相对于宽度方向B以例如如下方式布置:彼此之间的距离大于图2b中显示了底侧的视图的情况,其中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匝的匝部例如以比与图2b小的距离沿宽度方向B布线,使得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磁极部141,143,145形成为在宽度方向B上朝向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一端,并且关于宽度方向B形成在相对端处作为暴露的磁极部147,148和149,而在图2a顶侧的俯视图中,只有板状铁氧体磁芯110暴露在设置在其之间的连接部111,113,115处,连接部111,113,115如图2b所示布置在磁极部141,143,145与147,148,149之间。
参考图2c,示出了图2a和2b的电感装置100的侧视图,其在图2b中出现,例如,因为,图2b中所示的电感装置100从图示的纸平面中直立倾斜出来,使得视图横向垂直于端子122。在图2c所示的侧视图中,可以看到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匝相对于宽度方向B的倾斜位置,即,由第一绕组152的匝形成的平面的法线与宽度方向B成一个倾斜角度定向,如图2c中示意性绕组平面WE关于法线n所示的,其中角度α表示法线n与宽度方向B之间的角度。角度α不等于0°,并且根据具体的说明性实施例,例如,大于或等于5°(α≥5°),但这不限制本公开。这同样适用于第二绕组154,其中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可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绕组之间平行于厚度方向D定向的对称轴镜像对称地缠绕。
根据说明性实施例,如图2a至2c所示,电感装置100包括绕组元件130,绕组元件130具有配置成接收和支撑第一绕组152的第一支撑构件132,以及配置成接收和支撑第二绕组的第二支撑构件134。支撑构件132可以具有例如细长的板状形状,其至少部分地沿着纵向方向L覆盖铁氧体磁芯110并且由电绝缘材料形成,例如通过注塑成型等。
关于图2d,在图2c中示出板状铁氧体磁芯110,没有端子122,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具有端子触点。根据图2d中的图示,特别地,仅以侧视图示出了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和绕组元件130。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示例,如图2d所示,板状铁氧体磁芯110包括第一台阶171和第二台阶172。根据台阶171,磁极部141的暴露表面设置为沿厚度方向D相对于连接部111偏移,即,通过台阶171在连接部111的相似定向表面相对于磁极部141的暴露极面之间形成偏移V1。因此,磁极部147通过台阶172相对于连接部111偏移,特别地,偏移形成在磁极部147的暴露极面与连接部111的相似定向表面之间。这不是对本公开的限制,并且可以仅形成台阶171,172中的一个,而不是两个台阶171,172。可替代地,可以形成台阶171和172,使得与台阶171相关联的偏移不同于与第二台阶172相关联的偏移。
根据图2d中的示例性图示,绕组元件130包括支撑构件132,133,134,135,其中支撑构件133,135紧邻对应的台阶171,172形成,使得它们部分地覆盖连接部111,而磁极部141或磁极部147分别不被支撑构件135和133覆盖。另一方面,支撑构件132,134形成为使得台阶171,172由支撑构件132,134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顶侧覆盖。
支撑构件132包括与第二绕组的匝数对应的多个沟槽132n,如图2c所示。支撑构件133包括多个沟槽133n,沟槽133n对应于第二绕组154的匝数并且对应于支撑构件132的沟槽132n的数量。从图2c中的图示,关于第一绕组152,这同样适用于支撑构件135和134。
沟槽132n,133n,134n和135n各自分别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顶侧和底侧上方接收匝的匝部,并且沿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顶侧和底侧将彼此相邻的匝部彼此绝缘,因此,如果例如省略了用于匝部的护套,则能够防止匝的短路。另外,支撑构件132,133,134,135有助于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的机械固定和稳定。
图2d示出了绕组元件130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支撑构件133,135的若干沟槽深度较小或具有较小高度的分隔壁。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由于结构空间而导致的支撑构件133,135的配置选项,而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任何限制。可替代地,支撑构件133和/或135的沟槽可以尽可能均匀(即,具有尽可能均匀的深度或均匀高的分隔壁,其中“尽可能”意味着在制造公差范围内与理想情况的可容许地偏离,例如与预定尺寸的偏离约为5%或约10%)。
将参考图2c描述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到电感装置100的端子122,124的连接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绕组152通过端子触点157,158电连接到端子122,124(关于第一绕组152的端子触点参见图2a),第二绕组154通过端子触点155,156电连接到电感装置100的端子122,124。当电压施加到电感装置100的在第一绕组152和第二绕组154中的端子122,124时,在操作期间引起电流,该电流根据第一绕组152的匝方向而沿第一旋转方向流过第一绕组152,而根据第二绕组154的匝方向而沿第二旋转方向流过第二绕组154,其中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彼此相反定向。这导致磁场,如图2c中示意性绘制的B场线BL所示。具体地,B场线BL离开磁极部141,147中的一个并进入磁极部141,147中的另一个,如由第一和第二绕组152,154中的电流的定向确定。在板状铁氧体磁芯110中,B场线BL的背铁位于电感装置100的磁极部141,147之间,这将参考图2a-2d进行描述。因此,电感装置100表现出与未示出的另一电感装置的良好耦合特性,其中,与根据图1a所示的已知线圈设计的线圈设计相比,其对两个电感装置相对于彼此的横向位移不敏感,并且与图1b和1c中的线圈设计相比具有有利的耦合行为。
参考图3a和3b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缠绕模式。
图3a示意性地示出了与上述电感装置100类似的电感装置200。电感装置200包括类似于上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的板状铁氧体磁芯210。电感装置200还包括混合双D螺管线圈250,类似于上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混合双D螺管线圈250包括第一绕组252和第二绕组254,每个绕组具有多个匝,其中,在图3a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匝266,并且其代表了为了清楚起见未提供附图标记的另外的匝。第一绕组254和第二绕组252同样提供多个匝260,特别是四匝或更多匝。
根据说明性实施例,电感装置200包括类似于上述电感装置100的端子122,124的端子222,224,端子222,224通过类似于上述电感装置100的引线部161,162,163,164的引线部261,262,263,264连接到类似于上述电感装置100的端子触点155,156,157,158的端子触点255,256,257,258。
类似于上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板状铁氧体磁芯210包括连接部211和磁极部241,243,245和247,248,249。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板状铁氧体磁芯210可以由多个铁氧体板组装而成,或者由单个板状铁氧体磁芯元件形成。
在图3a的图示中,第一和第二绕组252,254的匝轴的投影通过虚线示意性地绘制并且提供有参考字符“W”,其中,由于第一绕组252的匝的倾斜位置以及由于第二绕组254的匝的倾斜位置,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定义的匝轴作为由匝形成的匝平面的法线,实际上分别以一定角度从纸平面伸出或者与纸平面的法线形成不等于90°的角度。
这种对“匝轴”的理解与从制造角度对匝轴的理解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制造角度来看,匝轴W平行地定向,而不是与纸平面成角度朝向主轴定向。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沿方向B跟踪送线来产生匝的倾斜位置。
宽度方向B、纵向方向L和厚度方向D在图3a和3b中定义,类似于根据图2a-2d中的图示的电感装置。
参照图3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缠绕模式,其中,为更好地说明,第二绕组254的板状铁氧体磁芯210的连接部211的上方和下方之间的连接线通过线连接,以指示关于板状铁氧体磁芯210哪个顶侧匝部连接到哪个相应的底侧匝部。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第二绕组254分组为第一组I、第二组II、第三组III、第四组IV和第五组V。根据非限制性实施例,组的编号顺序可以从端子触点256经由引线部262行进到绕板状铁氧体磁芯210走向一次并且包括紧接连续匝部1a,2a和1b的第一匝1a-1b-2a。
例如,第一组I的第二匝由2a-2b-3a给出,第三匝由3a-3b-4a形成。
根据图3b的示意图,第一匝1a-1b-2a被指定了一个匝直径d1,第二匝2a-2b-3a被指定了匝直径d2,第三匝3a-3b-4a被指定了匝直径d3。由于缠绕模式,匝直径之间的以下关系适用于第一组I:d1<d2<d3
在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二组II的第一匝由4a-4b-5a给出,第二组II的第二匝由5a-5b-6a形成,第二组II的第三匝由6a-6b-7a形成。根据图3b的示意图,第一匝4a-4b-5a被指定了匝直径d4,第二匝5a-5b-6a被指定了匝直径d5,第三匝6a-6b-7a被指定了匝直径d6。基于缠绕模式,匝直径之间的以下关系适用于第二组II:d4<d5<d6
根据图3b中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一组中的匝紧接连续并且与单调增加的匝直径相邻。这不代表本公开的限制,并且可替代地,匝直径可以在组内单调减小,例如,通过从端子触点257而不是端子触点256(对应于相反的匝方向)开始镜像编号。
组的概念由缠绕模式唯一地决定,因为从组I,II,III,IV,V之一到对应的相邻组的过渡需要与该组趋势相反的匝直径改变:例如,在从组I到组II的过渡中,紧接连续和交叉组的匝3a-3b-4a和4a-4b-5a的匝直径如下:d3(对应于匝3a-3b-4a的匝直径)>d4(对应于匝4a-4b-5a的匝直径)与第一组I内的趋势d1<d2<d3和第二组II内的d4<d5<d6相反。
因此,还可以基于缠绕模式区分第二绕组254的另外的组III,IV和V。
类似地,相应的方法应用到第一绕组252的缠绕模式,为了清楚起见,此时省略了该第一绕组252的缠绕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从端子触点256开始的第一组的第一匝,即匝1a-1b-2a,不形成为最外匝或者布置为最靠近磁极部247的宽度方向B上的端部的匝。相反,第一组I的紧接在第一组I的第一匝之后的匝朝向磁极部247的端部连续地向外缠绕,因此,提供了第一组I内的缠绕直径的增加。关于图3b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组之后的第二组II相对于第一组I更靠近连接部211缠绕,其中,图3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示的从端子触点256开始的作为按时间顺序缠绕的组的组缠绕为距离磁极部247的端部较远并且距离连接部211较近。这实现了分别在侧表面上交错或分布的绕组,并且与隆起沿着匝随着线圈直径单调增加的未分组的缠绕模式相比,在侧表面上提供均匀且减小的隆起。
根据图3b所示的实施例,在板状铁氧体磁芯210的顶侧和底侧上方的绕组可以缠绕成一层。在板状铁氧体磁芯210的顶侧和底侧上方延伸的引线部,例如,图3b中的匝部1a-13a和匝部1b-13b,在这里缠绕成单层。这允许沿着电感装置200的厚度方向D的低总体结构高度。
类似于上面关于图2a-2d描述的电感装置100,根据图3b中的图示的磁极部241和247以及根据图3a中的图示的另外的磁极部243,245,248,249沿着厚度方向D相对于连接部211偏移(具有偏移)布置。布置在板状铁氧体磁芯210的底侧上方的匝部1b-13b布置在连接部上方,并且特别是与通过磁极部247相对于连接部211的偏移形成的台阶272相邻,因此,首先,磁极部247,248,249暴露,其次,底侧的电感装置200的结构高度不会增加超过磁极部247,248,249的暴露表面的高度水平。这同样适用于第一绕组252和磁极部241,243,245与连接部211之间的台阶271。这允许有利地设置电感装置200与另一个电感装置(未示出)的耦合行为,并且将电感装置200朝向电感装置200的底侧的结构高度保持为低。
现在参考图4描述用于给电动车辆312充电的充电系统300。
如图4所示,具有初级侧电感装置304a,304b的初级谐振装置302a和302b设置在充电系统300中,并且可以定位在例如停车场或车库中并且凹进到地面。初级谐振装置302a,302b经由相应的连接线308,310连接到配电装置330,配电装置330又经由引线332连接到干线电源。配电装置330可以包括例如通信单元334,其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控制单元(未示出)通信。
车辆的部分上的能量存储装置318设置在电动车辆312中,例如,由可充电电池单元组成的可充电电池或可充电系统,其经由充电控制器314连接到次级谐振装置316。次级谐振装置316可以包括例如壳体317,壳体317内容纳电感装置,如上面参考图2a-3b所述(参见电感装置100;200)。壳体317可以例如形成在电动车辆312的车身底座上,用于机械地安装到电动车辆312。次级谐振装置316还可以包括电容部件315,电容部件315与电感装置一起形成电磁谐振电路。
当将电动车辆312停放在初级谐振装置302a,302b中的一个上时,可以例如通过充电控制器314与配电装置330之间经由通信装置334的通信来启动充电过程,其中,操作初级谐振装置,电动车辆312已经停放在初级谐振装置上方,在图4的示例中,是初级谐振装置302a。初级谐振装置302a与次级谐振装置316之间的电感耦合通过近场传输建立并从初级谐振装置302a接收电磁能量并经由充电控制器314(例如,包括合适的整流器电路)对能量存储器318充电。这里,能量存储器318的充电状态可以由充电控制器314监控,并且当已经达到期望的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与配电装置330的通信来终止充电过程。充电系统300可以被配置为检测次级谐振装置316与初级谐振装置302a或302b之间的物体的存在,并且因此,在检测到正事件(“物体或生物在初级谐振装置上或太靠近初级谐振装置”)时,可以中断充电过程。

Claims (10)

1.一种电感装置(100;200),包括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和设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上方并包括多个匝(160;260)的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250),其中所述多个匝(160;260)被分组为至少两组的至少两个紧接连续的匝,在一组中每个匝具有单调增加或减小的匝直径,其中,如果紧接组内最后一匝之前的匝的匝直径小于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则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大于下一组的第一匝的匝直径,或者,如果紧接组内最后一匝之前的匝的匝直径大于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则该组的最后一匝的匝直径小于下一组的第一匝的匝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包括至少一个台阶(171,172;271),所述台阶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台阶(171,172;271)形成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垂直于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厚度方向(D)定向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中,并且在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的每一个中沿着所述厚度方向提供偏移(V1;V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250)包括设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上方并具有第一多个匝和第一端子触点(155,156;255,256)的第一绕组(152;252),以及具有第二多个匝和第二端子触点(157,158;257,258)的第二绕组(154;254),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触点(155-158;255-258)连接到所述电感装置(100;200)的端子(122,124;222,224),使得当电压施加到所述端子触点(122,124;222,224)时,通过所述第一绕组(152;252)和所述第二绕组(154;254)电流具有相互相反的旋转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包括两个磁极部(141,143,145,147,148,149;241,243,245,247,248,249)和布置在所述磁极部(141,143,145,147,148,149;241,243,245,247,248,249)之间的连接部(111,113,115;211,213,215),所述两个磁极部相对于通过将所述第一绕组(152;252)和/或所述第二绕组(154;254)的匝轴(W)投影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上获得的方向布置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相对端处,其中每个磁极部布置为沿着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的厚度方向(D)从所述连接部(111,113,115;211,213,215)偏移,同时在所述铁氧体磁芯(110;210)中形成台阶(171,172;271,27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每个磁极部具有极面,所述极面至少部分地暴露并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D)定向,并且不被绕组部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混合双D螺管线圈(150;250)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垂直于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厚度方向(D)定向的表面上方缠绕成单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装置(100;200),进一步包括绕组元件(130),其在所述板状铁氧体磁芯(110;210)的表面上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132,134;232,234),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构件包括相应的多个沟槽(132n,134n;232n,234n),每个沟槽接收布置在所述支撑构件(132,134;232,234)上方的匝的恰好一个匝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从端子触点(155,156,157,158;255,256,257,258)延伸到匝的引线部(161,162,163,164;261,262,263,264)在内侧横向布线,并且所述引线部(161,162,163,164;261,262,263,264)由匝部覆盖。
10.一种用于安装到电动机动车辆(312)的次级谐振装置(316),包括壳体(317)、电容部件(315)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所述电感装置(100;200),其中至少所述电感装置(100,200)容纳在所述壳体(317)中。
CN201780073294.2A 2016-11-28 2017-11-20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Active CN109997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223534.6 2016-11-28
DE102016223534.6A DE102016223534A1 (de) 2016-11-28 2016-11-28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Sekundärresonatoreinrichtung zur Montage an einem Elektrokraftfahrzeug
PCT/EP2017/079734 WO2018095846A1 (de) 2016-11-28 2017-11-20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sekundärresonatoreinrichtung zur montage an einem elektro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7206A CN109997206A (zh) 2019-07-09
CN109997206B true CN109997206B (zh) 2020-12-22

Family

ID=60413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3294.2A Active CN109997206B (zh) 2016-11-28 2017-11-20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7568B2 (zh)
EP (1) EP3545537B1 (zh)
JP (1) JP6738966B2 (zh)
KR (1) KR102227018B1 (zh)
CN (1) CN109997206B (zh)
DE (1) DE102016223534A1 (zh)
WO (1) WO20180958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212277A1 (de) * 2018-11-05 2020-05-0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ladevorrichtung
DE102018133118A1 (de) * 2018-12-20 2020-06-25 Preh Gmbh Spulenanordnung für ein kontaktloses elektrisches Energieübertragungssystem mit Streufeldreduzierung
DE102019102654A1 (de) * 2019-02-04 2020-08-06 Industrieanlagen-Betriebsgesellschaft Mbh Sekundärspulentopologie
DE102020200579A1 (de) 2020-01-20 2021-07-22 SUMIDA Components & Modules GmbH Kontaktloses energieübertragungssystem zum laden von elektrofahrzeugen
CN113696753B (zh) * 2021-09-24 2023-06-16 重庆大学 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异物检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95A (zh) * 2012-11-02 2015-07-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低电磁发射的无线功率传递系统中的线圈布置
CN104969315A (zh) * 2013-02-05 2015-10-07 康达提斯-瓦普弗勒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式传输电能的线圈单元和装置
CN105375952A (zh) * 2015-11-30 2016-03-02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装置及采用该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5981254A (zh) * 2013-12-17 2016-09-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电力传送的线圈拓扑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12284B4 (de) 2003-03-19 2005-12-22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Übertragerkopf, System zur berührungs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und Verwendung eines Übertragerkopfes
US7598839B1 (en) * 2004-08-12 2009-10-06 Pulse Engineering, Inc. Stacked inductive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JP5160858B2 (ja) * 2007-10-25 2013-03-13 メレアグロス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装置のコイル、電力伝送装置、電力伝送装置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送電装置の受電装置。
JP5029466B2 (ja) * 2008-03-31 2012-09-1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コイル状電子部品
JP5957976B2 (ja) 2012-03-08 2016-07-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20150137590A1 (en) 2012-06-04 2015-05-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reception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vehicle
JP6546371B2 (ja) 2013-03-14 2019-07-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非接触給電装置
US9912172B2 (en) 2015-01-14 2018-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mmetrically layered stacked coils and/or chamfered ferrite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US9929606B2 (en) 2015-05-11 2018-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gration of positioning antennas in wireless inductive charging power applications
DE202016101808U1 (de) * 2016-04-06 2016-04-2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System zur drahtlosen Übertragung von Energie und Dat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95A (zh) * 2012-11-02 2015-07-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低电磁发射的无线功率传递系统中的线圈布置
CN104969315A (zh) * 2013-02-05 2015-10-07 康达提斯-瓦普弗勒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式传输电能的线圈单元和装置
CN105981254A (zh) * 2013-12-17 2016-09-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电力传送的线圈拓扑
CN105375952A (zh) * 2015-11-30 2016-03-02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装置及采用该近场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10960A1 (en) 2021-04-15
US11367568B2 (en) 2022-06-21
CN109997206A (zh) 2019-07-09
WO2018095846A1 (de) 2018-05-31
DE102016223534A1 (de) 2018-05-30
KR102227018B1 (ko) 2021-03-15
JP6738966B2 (ja) 2020-08-12
EP3545537B1 (de) 2021-11-03
EP3545537A1 (de) 2019-10-02
KR20190084327A (ko) 2019-07-16
JP2020515030A (ja)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7206B (zh) 电感装置和安装到电动车辆的次级谐振装置
CN107528389B (zh) 线圈对准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电动车辆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CN102177042B (zh) 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及具有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的车辆
CN109391047B (zh) 异物检测方法、无线电力传输及控制装置
US10640001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ethod using field winding and vehicle assembly and electric vehicle using the same
CN107696884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无线充电控制设备与方法及无线充电设备
WO2013099221A1 (ja) 非接触充電装置
US20150084588A1 (en) Wiring harnes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13924749B (zh) 交叉认证方法、电力传输方法和交叉认证设备
US2018007217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electric vehicle using a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coils
US10516297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ad and ground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US10862539B2 (en) Secondary pa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765677A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CN109664781B (zh) 将无线电力传输到电动车辆的方法和装置与电动车辆
JP5991054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KR101819321B1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패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그라운드 어셈블리
KR20190087761A (ko) 전기차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다양한 구조의 페라이트를 내장한 무선 충전 패드
JP2023510934A (ja) 電気車両を充電するための非接触型エネルギー伝送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共振器回路、及び電気車両を充電するための非接触型エネルギー伝送システム
KR20240033679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자성체 코어 구조, 코어 구조를 이용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CN117767605A (zh) 混合互锁件和粘合剂转子芯
CN117795816A (zh) 包括用于无线电力发送的电力传输电路和线圈结构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以及无线电力发送系统
KR20240033680A (ko) 3상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코일 구조, 코일 구조를 이용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KR20220169430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코일 구조 및 전력 전달 회로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KR20230139808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코일 구조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CN117501581A (zh) 包括用于无线电力发送的线圈结构和电力传输电路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以及无线电力接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