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5604A -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5604A
CN109995604A CN201711498104.XA CN201711498104A CN109995604A CN 109995604 A CN109995604 A CN 109995604A CN 201711498104 A CN201711498104 A CN 201711498104A CN 109995604 A CN109995604 A CN 109995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de block
time interval
uplink
busi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981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5604B (zh
Inventor
汪仁磊
张小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9810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5604B/zh
Priority to KR1020207021440A priority patent/KR102407915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8/122689 priority patent/WO2019128869A1/zh
Priority to EP18897251.7A priority patent/EP3720053B1/en
Priority to JP2020536262A priority patent/JP2021508210A/ja
Publication of CN109995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5604A/zh
Priority to US16/908,912 priority patent/US1141184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5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5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44External master-clo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04J3/1658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carrying packets or ATM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58One way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2203/00Aspects of 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H04J14/05 and H04J14/07
    • H04J2203/0001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i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ing frames of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or using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TM], e.g. SONET, SDH
    • H04J2203/0073Services, e.g. multimedia, GOS, QOS
    • H04J2203/0082Interaction of SDH with non-ATM protocols
    • H04J2203/0085Support of Ethern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47Synchronisation among TDM n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第一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计算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降低测量上下行非对称时延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灵活以太网(FlexE)能够支持针对以太网业务的绑定、子速率、通道化等功能,以FlexE为基础的承载网络在应用中会接入各种类型的业务,由于业务码块到达的时刻和该FlexE提供的供该业务码块使用的slot通道的到达的时刻是随机的,因此FlexE中单向传输链路的时延不确定,从而造成上下行链路时延可能不对称,然而,FlexE上的部分业务有上下行时延对称的需求,例如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业务。为了实现上下行时延对称,就要先确定上下行非对称时延,然后对非对称时延进行补偿。
目前确定上下行非对称时延的方式是,使用FlexE技术的下一代以太网(XE)传送网的边缘设备(provider edge,PE)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GPS卫星进行时间和频率同步,图1为对应的场景示意图。可以看出,测量业务的上行时延时,业务发送设备(属于PE)发送业务时打时间戳T1,业务接收设备(属于PE)接收该业务时打时间戳T2,该业务接收设备再将该时间戳T2发送给该业务发送设备,该业务发送设备根据时间戳T1和时间戳T2计算上行时延,上行时延等于(T2-T1);基于同样的原理,可以测量业务的下行时延。再根据业务的上行时延与业务的下行时延的差值即可确定上下行非对称时延。可以看出,这种测量方法比较依赖于网络边缘设备的GPS,然后GPS的维护成本比较高且存在失效风险,例如,长距离下GPS天线馈线较粗,每年还有大约10%的失效,并且GPS失效需要现场进行硬件更换,因此GPS的维护成本非常高。如何测量上下行非对称时延能较少维护成本和避免失效风险,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降低测量上下行非对称时延的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一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时长与该第二时长计算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通过执行上述步骤,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除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外的中间节点,或者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该中间节点透传,在这种情况下:
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在这种情况下:
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dt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i≥1。
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dt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j≥1。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包括:该第一节点记录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和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和该中间节点记录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节点接收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drt(i),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dtt(i)。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包括: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以及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urt(j),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utt(j);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记录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dt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运行管理和维护OAM码块中。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OAM码块中。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业务码块为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为第二业务的帧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二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二节点根据该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执行上述步骤,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一节点确定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业务码块为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为第二业务的帧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该节点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该处理器用于调用该程序指令来执行如下操作:
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然后,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接着,根据该第一时长与该第二时长计算该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通过执行上述操作,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除该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外的中间节点,或者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该中间节点透传,在这种情况下:
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在这种情况下:
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dt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i≥1。
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dt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j≥1。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节点还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该处理器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用于:记录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通过该发射器向该第二节点和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和该中间节点记录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通过该接收器接收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drt(i),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dtt(i)。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节点还包括接收器;该处理器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用于:通过该接收器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以及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urt(j),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utt(j);通过该接收器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记录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dt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运行管理和维护OAM码块中。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OAM码块中。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业务码块为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为第二业务的帧头。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该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收器和发射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该处理器用于调用该程序指令来执行如下操作:
通过该接收器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根据该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通过该发射器向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执行上述操作,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该发射器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一节点确定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业务码块为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为第二业务的帧头。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节点,该第二节点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和接口电路,该存储器、该收发器和该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该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该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用到的附图进行介绍。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山下行时延测量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业务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下行业务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业务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下行业务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包括客户设备211、第一节点212、第二节点213、XE传送网214和客户设备215,该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可以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进行通信。其中,第一节点212和第二节点213属于该XE传送网214中的边缘设备PE。客户设备211发送的业务经过第一节点212传输到该XE传送网214中,接着从该XE传送网214中传输到第二节点213,再由第二节点213传输给客户设备215;客户设备215发送的业务经过第二节点213传输到该XE传送网214中,接着从该XE传送网214中传输到第一节点212,再由第一节点212传输给客户设备211。需要说明的是,与该第一节点212连接的客户设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与该第二节点213连接的客户设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图2中以该第一节点212和该第二节点213均连接了一个客户设备为例进行示意。另外,该第一节点212与该第二节点213在该XE传送网214中的链路可能会经过中间节点,也可能不会经过中间节点,当经过中间节点时,经过的中间节点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可以理解的是,上述XE传送网214还可以替换为其他网络。
请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基于图2所示的架构来实现,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S301: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
也即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在确定第一时长时要用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其中,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第一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接收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另外,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包括生成第一业务码块或者接收(其他节点发送的)第一业务码块。在不同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时长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下面例举两种可能的情况。
情况一: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其他中间节点,或者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该中间节点透传,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第一时长的方式为:
该第一节点记录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例如,从获取该第一业务码块开始计时,到发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结束计时,该第一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业务码块,相应地,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第二节点还会在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二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第二节点再将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最后,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计算第一时长,该第一时长DT=dtt(0)-drt(n+1),其中,dtt(0)为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与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同一个码块。
情况二: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因此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一业务码块会经过该n个中间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第一时长的方式为:
该第一节点记录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例如,从获取该第一业务码块开始计时,到发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结束计时,该第一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
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和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业务码块,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会经过这n个中间节点,因此可以认为该第一节点向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了第一指示信息。相应地,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第二节点还会在接收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二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节点再将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
该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n个中间节点还会在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n个中间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记录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其中,这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drt(i),该n个中间节点再将各自记录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另外,该第i个中间节点还需要向第i+1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该第i个中间节点在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开始计时,并在接收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i个中间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i),该n个中间节点再将各自记录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其中,n≥i≥1。可以理解的是,该第i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可以一起发送给该第一节点(例如,封装在同一条信息中),也可以分开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可选的,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可以具体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第i个接收到第一业务码块的中间节点。
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
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计算第一时长,该第一时长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
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t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在该第一节点、n个中间节点和第二节点中,若其中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送第一业务码块,则该一个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于下行对齐的码块与该另一个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于下行对齐的码块相同。
可选的,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均承载在时延传递运行管理和维护(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码块中,或者均通过FlexE开销传输给该第一节点。
步骤S302: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
也即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在确定第二时长时要用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其中,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另外,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包括生成第二业务码块或者接收(其他节点发送的)第二业务码块。
在不同的情况下确定第一时长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下面例举两种可能的情况。
情况一:该第一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其他中间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第二时长的方式为:
该第二节点记录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例如,从获取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到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结束计时,该第二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该第二节点还会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第一节点还会在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一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计算第二时长,该第二时长UT=utt(0)+urt(n+1),其中,utt(0)为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一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与该第一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同一个码块。
情况二: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n个中间节点,因此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业务码块会经过该n个中间节点。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第二时长的方式为:
该第二节点记录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例如,从获取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到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结束计时,该第二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
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该第二节点还会向该第一节点和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会经过这n个中间节点,因此可以认为该第二节点向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了第二指示信息。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第一节点还会在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一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该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指示信息并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确定从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该中间节点还会在接收上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中间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记录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其中,这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从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开始计时,以及在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第j个中间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即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i),该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n个中间节点再将各自记录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其中,n≥j≥1。可选的,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可以具体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第j个接收到第二业务码块的中间节点。
该第j个中间节点还需要向第j+1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该第j个中间节点在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开始计时,并在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时结束计时,该第j个中间节点从开始计时到结束计时所记录的时间长度即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i),该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n个中间节点再将各自记录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可以理解的是,该第j个中间节点记录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可以一起发送给该第一节点(例如,封装在同一条信息中),也可以分开发送给该第一节点。
第一节点接收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
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计算第二时长,该第二时长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dt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在该第一节点、n个中间节点和第二节点中,若其中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送第二业务码块,则该一个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于上行对齐的码块与该另一个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于上行对齐的码块相同。
可选的,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均承载在时延传递OAM码块中,或者均通过FlexE开销传输给该第一节点。
步骤S303:该第一节点根据该第一时长与该第二时长计算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上行传输时延T1和下行传输时延T2的计算方式如下:
T1=DT+(x0+x2+…+xi+…+xn)
T2=UT+(x0+x2+…+xi+…+xn)
其中,假设该n个中间节点按照离该第一节点由远到近依次排序,x0为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其中第1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且该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第一节点中间节点之间传输时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是相等的,均为x0;xn为参考码块在第n个中间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且参考码块在第n个中间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时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是相等的,均为xn;x1为参考码块在第1个中间节点与第2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且参考码块在第1个中间节点与第2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时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是相等的,均为x1;x2为参考码块在第2个中间节点与第3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且参考码块在第2个中间节点与第3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时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是相等的,均为x2;xi为参考码块在第i个中间节点与第(i+1)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且参考码块在第i个中间节点与第i+1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时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是相等的,均为xi;其余依次类推,这里i可以取1到n-1之间的整数。
这样一来,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ΔT为:
ΔT=T1-T2=DT-UT
也即是说,由于上行传输时延T1和下行传输时延T2均含有因素(x0+x2+…+xi+…+xn),因此相减时因素(x0+x2+…+xi+…+xn)可抵消,从抵消后的式子可以看出,上下行的时延差ΔT等于上述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先确定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然后在根据第一时长和第二时长计算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该第一节点确定了上下行时延差之后即可对该上下行时延差进行补偿,以实现上下行时延对称。也可能该第一节点将该上下行时延差的信息发送给其他的设备,有其他的设备来对上下行时延差进行补偿,以实现上下行时延对称。可选的,若下行时延较短而上行时延较长,那么可以在后续的下行传输中增加额外缓存,使得后续的下行时延与上行时延的时延差减小,或者下行时延与上行时延的时延差降为零。若上行时延较短而下行时延较长,那么可以在后续的上行传输中增加额外缓存,使得后续的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的时延差减小,或者上行时延与下行时延的时延差降为零。
上述步骤S301-S303从整体上对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过程进行了描述,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场景示意图对上述过程做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如图4和图5,示意了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不存在中间节点时的场景示意图,在该场景中,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过程如步骤401-411。
步骤401:网络控制端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发起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
步骤402:该第一节点响应该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在下行业务流中插入一个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例如,OrderedSets中未使用的自定义O码标识的控制码块),如果业务数据流本身就存在唯一可识别的码块则可以不再额外插入码块,后续称该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为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作为下行业务时延测量点。
步骤403:该第一节点在获取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发送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称为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
步骤404:该第二节点在接收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接收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以称为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
步骤405:该第二节点将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插入到下行业务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输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
如图4可以看出,下行时延T1=dtt(0)+x0-drt(n+1),其中,x0为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
步骤406:该第二节点响应该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在上行业务流中插入一个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例如,Ordered Sets中未使用的自定义O码标识的控制码块),如果业务数据流本身就存在唯一可识别的码块则可以不再额外插入码块,后续称该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为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作为上行业务时延测量点。
步骤407:该第二节点在获取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发送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称为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
步骤408: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插入到上行业务的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递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
步骤409:该第一节点在接收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接收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以称为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如图5可以看出,上行时延T2=utt(0)+x0-urt(n+1),其中,x0为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
步骤410:该第一节点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ΔT:
ΔT=T1-T2=[dtt(0)-drt(n+1)]-[utt(0)-urt(n+1)]
步骤411:该第一节点对上下行的时延差ΔT进行时延非对称补偿。
如图6和图7,示意了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n个中间节点时的场景示意图,在该场景中,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过程如步骤501-515。
步骤501:网络控制端向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发起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
步骤502:该第一节点响应该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在下行业务流中插入一个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例如,OrderedSets中未使用的自定义O码标识的控制码块),如果业务数据流本身就存在唯一可识别的码块则可以不再额外插入码块,后续称该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为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作为下行业务时延测量点。
步骤503:该第一节点在获取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发送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称为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
步骤504:该第二节点在接收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接收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以称为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
步骤505:该第二节点将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插入到上行业务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输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
步骤506:该n个中间节点在接收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接收计时器的值,其中,按照离第一节点从近到远的顺序,第i个中间节点记录的值可以称为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
步骤507:该n个中间节点还在接收第一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下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下行发送计时器的值,其中,第i个中间节点记录的值可以称为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i)。
步骤507: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将记录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插入到下行业务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输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各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
如图6所示,假若存在一个中间节点,那么下行时延T1=[dtt(0)+x0-drt(1)]+[dtt(1)+x1-drt(n+1)],其中,x0为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该一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x1为参考码块在该一个中间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
步骤508:该第二节点响应该非对称时延测量命令,在上行业务流中插入一个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例如,Ordered Sets中未使用的自定义O码标识的控制码块),如果业务数据流本身就存在唯一可识别的码块则可以不再额外插入码块,后续称该唯一可识别的码块为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作为上行业务时延测量点。
步骤509:该第二节点在获取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发送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称为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
步骤510:该第二节点将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插入到上行业务的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递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
步骤511:该n个中间节点在接收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接收计时器的值,其中,按照离第一节点从远到近的顺序,第j个中间节点记录的值可以称为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
步骤511:该n个中间节点在接收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发送计时器,以及在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发送计时器的值,其中,第j个中间节点记录的值可以称为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j)。
步骤512:该n个中间节点将各自记录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插入到上行业务的时延传递OAM码块中从而传递给该第一节点,相应地,该第一节点接收各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
如图7所示,假若存在一个中间节点,那么上行时延T2=[utt(0)+x0-urt(1)]+[utt(1)+x1-urt(n+1)],其中,x0为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与该一个中间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x1为参考码块在该一个中间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时延。
步骤513:该第一节点在接收第二业务码块的时候启动上行接收计时器,以及在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候记录上行接收计时器的值,记录的值可以称为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步骤514:该第一节点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ΔT:
ΔT=T1-T2=DT-UT
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
步骤515:该第一节点对上下行的时延差ΔT进行时延非对称补偿。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若存在该N个中间节点),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均不传输给该第一节点,而是承载在时延传递OAM码块中,或者均通过FlexE开销传输给预先指定的网管服务器,另外,该第一节点节也将记录的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传输给该网管服务器。相应地,该网管服务器获取到第一节点记录的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第二节点记录的第一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若存在该N个中间节点)之后,根据以上计算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T的公式来计算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T。然后,该网管服务器根据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计算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网管服务器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原理,与上面步骤S303中第一节点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将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若存在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给第二节点,该第一节点也将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时间间隔发送给第二节点。相应地,该第二节点获取到第一节点记录的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若存在该N个中间节点)之后,根据以上计算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T的公式来计算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T。然后,该第二节点根据第一时长DT和第二时长UT计算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第二节点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原理,与上面步骤S303中第一节点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3所描述的方法中,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
请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80的结构示意图,该节点可以包括确定单元801和计算单元802,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确定单元801用于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确定单元801还用于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计算单元802用于根据该第一时长与该第二时长计算该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通过执行上述步骤,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除该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外的中间节点,或者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该中间节点透传;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节点与该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在这种情况下:
该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其中,DT为该第一时长,dtt(0)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dtt(i)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i≥1。
该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其中,UT为该第二时长,utt(0)为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dtt(j)为该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j≥1。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节点还包括记录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该记录单元用于在该确定单元801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记录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该发送单元用于向该第二节点和该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一业务码块,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二节点和该中间节点记录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drt(i),该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dtt(i)。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节点还包括记录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该接收单元用于在该确定单元801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以及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urt(j),该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utt(j)。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该记录单元用于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记录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dt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运行管理和维护OAM码块中。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该第二节点发送的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均承载在时延传递OAM码块中。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第一业务码块为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为第二业务的帧头。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该节点80为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节点。
在图8所描述的节点80中,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请参见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90的结构示意图,该节点可以包括接收单元901、记录单元902和发送单元903,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接收单元901用于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
记录单元902用于根据该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发送单元903用于向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执行上述步骤,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发送单元还用于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业务码块,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指示该第一节点确定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一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在又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该第一业务码块承载了第一业务的帧头,该第二业务码块承载了第二业务的帧头。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该节点90为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节点。
在图9所描述的节点90中,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100,该节点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接收器1003和发射器1004,该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接收器1003和发射器1004通过总线相互连接。
存储器1002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1002用于相关指令及数据。接收器1003用于接收数据,发射器1004用于发送数据。
处理器10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10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节点中的处理器1001用于读取该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该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二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第二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该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根据该第一时长与该第二时长计算该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通过执行上述操作,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该节点100为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节点。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110,该节点可以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接收器1103和发射器1104,该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接收器1103和发射器1104通过总线相互连接。
存储器1102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1102用于相关指令及数据。接收器1103用于接收数据,发射器1104用于发送数据。
处理器11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11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节点中的处理器1101用于读取该存储器11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该接收器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
根据该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第一节点向该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该节点接收该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该发射器向该第一节点发送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该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该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该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该第一节点和该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该节点向该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该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该节点发送该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执行上述操作,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该节点110为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和接口电路,该存储器、该通信接口和该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该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图3所示的方法流程得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该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一业务码块与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以及根据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在第二节点上的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业务码块与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在第一节点上的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再根据第一时长与第二时长的差值确定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该过程不需依赖GPS进行时间同步,因此稳定性更好且成本更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5)

1.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一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所述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时长与所述第二时长计算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除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外的中间节点,或者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所述中间节点透传;
所述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
DT=dtt(0)-drt(n+1)
其中,DT为所述第一时长,dtt(0)为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
UT=utt(0)-urt(n+1)
其中,UT为所述第二时长,utt(0)为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
其中,DT为所述第一时长,dtt(0)为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dtt(i)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i≥1;
所述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
其中,UT为所述第二时长,utt(0)为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dtt(j)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j≥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记录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中间节点记录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drt(i),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dtt(i)。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以及所述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urt(j),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utt(j);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业务码块;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记录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6.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
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节点确定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8.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来执行如下操作:
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节点获取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一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节点发送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所述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根据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二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根据所述第一时长与所述第二时长计算所述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不经过除所述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外的中间节点,或者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中间节点但在所述中间节点透传;
所述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
DT=dtt(0)-drt(n+1)
其中,DT为所述第一时长,dtt(0)为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
所述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
UT=utt(0)-urt(n+1)
其中,UT为所述第二时长,utt(0)为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经过非透传的n个中间节点,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时长、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DT=[dtt(0)-drt(1)]+[dtt(1)-drt(2)]+…+[dtt(i)-drt(i+1)]+…+[dtt(n)-drt(n+1)]
其中,DT为所述第一时长,dtt(0)为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rt(n+1)为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i)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三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dtt(i)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i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三下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i≥1;
所述第二时长、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满足如下关系:UT=[utt(0)-urt(1)]+[utt(1)-urt(2)]+…+[utt(j)-urt(j+1)]+…+[utt(n)-urt(n+1)]
其中,UT为所述第二时长,utt(0)为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rt(n+1)为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j)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接收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四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dtt(j)为所述n个中间节点中第j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四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其中,n≥j≥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所述处理器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用于:
记录所述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dtt(0);
通过所述发射器向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n个中间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指示供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中间节点记录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下行发送时间间隔;
通过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drt(n+1),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drt(i),所述第i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下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dtt(i)。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接收器;所述处理器根据第一下行发送时间间隔和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确定第一时长之前,还用于:
通过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utt(0),以及所述n个中间节点各自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和上行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urt(j),所述第j个中间节点发送的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utt(j);
通过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业务码块;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记录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urt(n+1)。
13.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收器和发射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来执行如下操作:
通过所述接收器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码块;
根据所述指示信息记录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和接收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一下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节点接收所述第一业务码块时用来下行对齐的码块;
通过所述发射器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和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为所述节点获取第二业务码块和发送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上行发送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下行接收时间间隔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节点之间的上下行的时延差;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承载所述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流,所述第二上行发送参考码块为所述节点发送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发射器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所述第二业务码块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节点确定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时间间隔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和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上行接收参考码块为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第二业务码块时用来上行对齐的码块。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711498104.XA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99956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8104.XA CN109995604B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0207021440A KR102407915B1 (ko) 2017-12-29 2018-12-21 플렉서블 이더넷 지연 측정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PCT/CN2018/122689 WO2019128869A1 (zh) 2017-12-29 2018-12-21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EP18897251.7A EP3720053B1 (en) 2017-12-29 2018-12-21 Flexible ethernet dela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JP2020536262A JP2021508210A (ja) 2017-12-29 2018-12-21 フレキシブル・イーサネットのレイテンシ測定の方法及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US16/908,912 US11411848B2 (en) 2017-12-29 2020-06-23 Flexible ethernet latenc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8104.XA CN109995604B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5604A true CN109995604A (zh) 2019-07-09
CN109995604B CN109995604B (zh) 2023-05-16

Family

ID=67066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98104.XA Active CN109995604B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1848B2 (zh)
EP (1) EP3720053B1 (zh)
JP (1) JP2021508210A (zh)
KR (1) KR102407915B1 (zh)
CN (1) CN109995604B (zh)
WO (1) WO20191288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8811B (zh) * 2018-08-24 2022-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时延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9728948B (zh) * 2018-12-26 2022-05-13 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运营维护管理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GB201911378D0 (en) * 2019-08-08 2019-09-25 Hoptroff Richard George System for timestamping events on edge devices
CN111355641B (zh) * 2020-04-02 2021-06-29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链状工业以太网节点转发延时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4338A1 (en) * 2004-08-12 2006-02-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mpensating for jitter in the delay of data packets
CN102082655A (zh) * 2010-12-30 201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补偿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857029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延时差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US20150350046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Fuji Xerox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EP3113502A1 (en) * 2015-06-30 2017-01-04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US20170093757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Ciena Corporation Time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over flexible ethern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1412B2 (ja) * 1989-01-18 2000-02-21 株式会社東芝 パケット交換網における転送遅延時間測定方法
JP2002176441A (ja) * 2000-12-08 2002-06-21 Fujitsu Ltd 通信装置
US8660152B2 (en) * 2006-09-25 2014-02-2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frame network clock synchronization
JP4904215B2 (ja) * 2007-06-28 2012-03-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伝送遅延測定装置及び伝送遅延測定方法
CN101257361B (zh) * 2008-04-03 2011-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同步数字体系网络进行精确时间传送的方法及网元
US9118728B2 (en) * 2009-03-04 2015-08-2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layer traversal time
CN102111380B (zh) * 2009-12-25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同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854240A (zh) * 2010-05-11 2010-10-06 上海奇微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无线授时精度的方法
CN102891747B (zh) * 2011-07-19 2016-04-2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网络中时钟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2932083B (zh) * 2011-08-11 2016-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同步对时的方法和装置
KR101343680B1 (ko) * 2012-05-10 2013-12-20 에스케이텔레시스 주식회사 광 중계 시스템
US8971352B2 (en) 2012-09-28 2015-03-03 Thomas Jost High accuracy 1588 timestamping over high speed multi lane distribution physical code sublayers
US9602271B2 (en) * 2015-06-01 2017-03-21 Globalfoundries Inc. Sub-nanosecond distributed clock synchronization using alignment marker in ethernet IEEE 1588 protocol
CN106921456B (zh) * 2015-12-24 2018-06-19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基于ptp协议的多跳无线回程网络时间同步误差补偿方法
US20180248797A1 (en) * 2017-02-28 2018-08-30 ACTUSNETWORK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tection in time sensitive networks of a ring topology of ring topolog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4338A1 (en) * 2004-08-12 2006-02-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mpensating for jitter in the delay of data packets
CN102082655A (zh) * 2010-12-30 201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补偿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857029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延时差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US20150350046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Fuji Xerox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EP3113502A1 (en) * 2015-06-30 2017-01-04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US20170093757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Ciena Corporation Time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over flexible ethern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5604B (zh) 2023-05-16
US20200322246A1 (en) 2020-10-08
JP2021508210A (ja) 2021-02-25
EP3720053A4 (en) 2021-01-27
KR102407915B1 (ko) 2022-06-13
EP3720053A1 (en) 2020-10-07
EP3720053B1 (en) 2023-08-30
KR20200101442A (ko) 2020-08-27
WO2019128869A1 (zh) 2019-07-04
US11411848B2 (en)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5604A (zh) 一种灵活以太网时延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US966740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measurement
KR101506138B1 (ko) 원격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시간 분배를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US8068429B2 (en) Transmit scheduling
KR101290643B1 (ko) 광 전송 네트워크에서 시간 동기화 프로토콜을 베어링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7508719A (zh) 测量网络时延的方法、装置及网络节点
CN106162860A (zh) 一种时间同步的方法及系统、网络设备
JP4420234B2 (ja) 速度算出システム
KR20110081911A (ko) 링크 대역 추정 장치
CN101534249A (zh) 一种在捆绑链路上发送数据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2035692A (zh) 一种链路质量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278065A (zh) 一种补偿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8551378B (zh) 一种射频信号远距离传输方法
WO2009151816A1 (en) Real-time network measurement
CN112583477B (zh) 一种延时测量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A252960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 flow control for client data frames over gfp across a sonet/sdh transport path
US2012011727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wireless devices
JPS60240230A (ja) 受信デ−タ処理装置
US10142247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ransferr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lines
CN109756391B (zh) 一种交换式网络的延时信息测量方法
JPH0336847A (ja) 到来パケット同期化装置
JP2721499B2 (ja) パケツト遅延を測定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10190989A (zh) 一种自适应配电终端管理方法及系统
US9282016B2 (en) Loss measurement in a link aggregation group
CN10934758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