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5972A -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5972A
CN109975972A CN201711466407.3A CN201711466407A CN109975972A CN 109975972 A CN109975972 A CN 109975972A CN 201711466407 A CN201711466407 A CN 201711466407A CN 109975972 A CN109975972 A CN 109975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vable part
guide rail
driving lin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64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5972B (zh
Inventor
陈振宇
方银丽
张建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664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759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75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5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5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5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该驱动方法通过驱动线的收缩带动可移动部件沿导轨移动,通过使所述驱动线沿弧形收缩,以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该驱动结构包括:导轨;可移动部件,其与导轨配合,以使得可移动部件的位移路径由导轨限位;支撑部件;以及驱动线,驱动线的一部分与可移动部件连接,另一部件与支撑部件连接,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驱动线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施加沿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该摄像模组利用该驱动结构驱动镜头组件相对于感光芯片移动。本发明中,驱动线采取旋绕的方式安装,有利于减少整个驱动结构的体积。

Description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装置领域,尤其涉及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应用该驱动结构的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设备、智能设备越来越朝着高性能、轻薄化的趋势发展,作为电子产品、智能设备的核心配置之一的摄像模组需要小型化。为了能够聚焦和变焦,驱动装置设置在摄像模组狭小的空间内,以驱动照相机镜头元件沿光轴运动。由于照相机镜头元件比较小,因此该驱动装置必须能够在相对小范围的运动中提供精确的驱动,并且保证不遮挡镜头光路。对于阵列摄像模组,既要减小各摄像模组之间干扰,又要尽可能减小阵列摄像模组的体积,这对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变焦摄像模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多个镜头组件产生不同的运动行程,也即每个镜头组件需要独立的驱动装置来驱动,这对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摄像模组常用的一种驱动装置为音圈马达,包括线圈和磁铁,当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相互作用以驱动磁铁运动。音圈马达的结构复杂、行程短、功耗大。而且音圈马达应用在阵列摄像模组中,相邻的摄像模组之间容易产生干扰。
还有一种驱动装置为步进马达,但是步进马达只能提供旋转扭矩,需要复杂的结构将扭矩转换为最终镜头运动的行程,这会导致摄像模组结构复杂,不利于小型化。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也即SMA驱动器。SMA驱动器被设置为加热以驱动照相机镜头元件的运动。当温度在某一范围内变化时,SMA驱动器在马氏体相与奥氏体相之间转变。在低温时SMA驱动器处于马氏体相,在高温时SMA驱动器处于奥氏体相,在发生相变时SMA驱动器收缩变形。通过选择性地使电流通过SMA驱动器,进而加热SMA驱动器以引起相变。SMA驱动器被设置为通过收缩来驱动镜头元件的运动。
但是目前的SMA驱动器普遍具有一个缺点:由于SMA驱动线的形变量小,因此需要复杂的固定机构将SMA驱动线较小的形变量转化为被驱动单元较大的位移量,并且需要提前张紧SMA驱动线,这就使得SMA驱动线的固定机构和张紧机构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不利于实现小型化。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镜头致动模块,其包括外壳200X、设于外壳内的镜头筒300X、驱动单元、旋转构件500X以及预载荷单元600X。外壳200X上设有平行于光轴方向的衬套引导件270X。镜头筒300X包括镜头、从镜头筒的外周突出的筒钩310X以及与筒钩310X接合的衬套320X。驱动单元通过两个端部锁定到外壳上的形状记忆合金线400X的收缩的拉力,将驱动力施加到衬套320X上,以使得衬套320X沿光轴的方向向上移动,衬套320X由衬套引导件270X引导。旋转构件500X的一部分容纳在外壳200X的内周中的对应得旋转构件容纳孔240X中,旋转构件500X的剩余部分与镜头筒300X的筒引导部分340X接触并且由该筒引导部分340X支撑,因此辅助垂直地致动筒引导部分340X。筒引导部分340X与旋转构件500X接触并且由旋转构件500X支撑,因此允许镜头筒300X沿直线被致动,同时防止镜头筒300X倾斜。预载荷单元600X沿光轴的方向拉镜头筒300X以使得镜头筒300X向下移动到初始位置,并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拉镜头筒300X以维持镜头筒300X与引导球500X的接触。该技术方案由于在镜头筒300X外周设置筒钩310X、衬套320X等元件,增加了摄像模组的宽度,不利于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驱动结构小型化的驱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在增加位移量的同时,可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结构装配方法,适于使驱动结构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包括上述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在增加位移量的同时可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五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利用上述马达驱动镜头组件沿光轴移动。
本发明的目的之六在于提供一种阵列摄像模组,其利用上述马达独立驱动各镜头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之七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多个镜片,其利用上述马达独立驱动各镜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驱动方法,通过驱动线的收缩带动可移动部件沿导轨移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驱动线沿弧形收缩,以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部件受所述驱动线的作用螺旋升降。
可变形地,所述可移动部件受所述驱动线的作用直线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改变所述驱动线的温度,以使所述驱动线发生收缩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所述驱动线收缩时,所述可移动部件带动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驱动线恢复形变时,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驱动结构,包括:
导轨;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与所述导轨配合,以使得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位移路径由所述导轨限位;
支撑部件;以及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可移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弧形侧壁,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弧形侧壁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多个驱动线,各所述驱动线呈中心对称设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线呈螺旋形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为螺旋导轨,以使得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驱动线的作用下沿所述导轨发生旋转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多条导轨,各所述导轨呈中心对称地设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之间设有减阻机构,用以减小所述导轨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之间的摩擦。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线由具有高热胀系数的材料制成,从而当所述驱动线的温度降低时,其发生收缩;或所述驱动线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从而当所述驱动线的温度升高时,其发生收缩;或所述驱动线的一端卷绕于一转轴,转动所述转轴时,所述驱动线收缩。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与所述可移动部件接合,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弹性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时形变,从而在其恢复形变时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反向驱动线,所述反向驱动线适于在其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使其沿所述导轨反向移动的作用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可移动部件限位于所述导轨;
使所述驱动线的至少一部分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使所述驱动线的一端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所述驱动线的另一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周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分别使多条所述驱动线的一端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另一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使各所述驱动线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地,使所述驱动线的中部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使所述驱动线的一端或两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进一步地,使所述驱动线的锚定端与连接端在所述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具有高度差。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马达,用于驱动一可移动部件沿一导轨移动,所述马达由一支撑部件定位,所述马达包括: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适于与所述可移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件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以及
能量提供装置,所述能量提供装置提供使所述驱动线发生收缩的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供电单元,所述驱动线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驱动线的两端电连接;或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温控单元,所述驱动线为高膨胀系数材料,所述温控单元用于对所述驱动线进行升温或降温;或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一电机,所述驱动线一端卷绕于所述电机的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的马达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适于与所述可移动部件接合,另一端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本发明的目的之五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感光芯片组件;
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导轨,所述镜头组件由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所述镜头组件沿所述导轨移动时,在感光路径上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镜头组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进一步地,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壁为圆柱形,所述支撑部件设于所述镜头组件外侧,所述驱动线一端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壁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多条所述驱动线,各所述驱动线以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地,各所述驱动线呈螺旋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形成于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所述导轨为螺旋形,所述导轨的螺旋轴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摄像模组包括多条所述导轨,各所述导轨以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设有减阻机构,以用于减小所述导轨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摄像模组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与所述镜头组件接合,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弹性件,适于在所述镜头组件发生位移时形变,并在其恢复形变时,驱动所述镜头组件复位;或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反向驱动线,所述反向驱动线适于在其收缩时,对所述镜头组件施加使其沿所述导轨反向移动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摄像模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于所述镜头组件外,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还设有防尘装置,用以避免外部灰尘进入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导轨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之六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阵列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感光芯片组件;
多个镜头组件,各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相应的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多个导轨,每一所述镜头组件由一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各所述镜头组件沿相应的所述导轨移动时,在其感光路径上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多组驱动线,每组所述驱动线用于独立驱动一所述镜头组件,每组所述驱动线包括至少一条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每组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相应的所述镜头组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七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感光芯片组件;
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沿光轴独立设置的多个镜片;
多个导轨,每一所述导轨与一所述镜片对应,各所述镜片由相应的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所述镜片沿所述导轨移动时,沿光轴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多组驱动线,每组所述驱动线用于独立驱动一所述镜片,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片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镜片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驱动线采取旋绕的方式安装,也即驱动线呈弧形设置或呈弧形收缩,有利于减少整个驱动结构的体积;由于要产生较大的位移时,需要驱动线有较大的变形量,采用原有的直线方式安装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驱动结构的整体体积较大,而本发明创造性地将驱动线旋绕在可移动部件的外侧,在满足驱动线有较大变形量的同时,减小了驱动结构的整体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镜头致动模块;
图2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一个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一个实施例以及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三个实施例以及第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五个实施例以及第六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七个实施例以及第八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九个实施例以及第十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九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十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连接方式的第十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导轨与可移动部件配合方式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导轨与可移动部件配合方式的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导轨与可移动部件配合方式的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导轨与可移动部件配合方式的实施例3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导轨与可移动部件配合方式的实施例4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弹性件与可移动部件的配合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弹性件与可移动部件的配合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弹性件与可移动部件的配合方式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弹性件与可移动部件的配合方式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反驱动线与可移动部件的配合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摄像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3为本发明的摄像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方法以及驱动结构,以实现被驱动部件的位移。如图2-23所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线1、可移动部件2、导轨3以及支撑部件4。
驱动线1的一部分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另一部分与支撑部件4连接,驱动线1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驱动线1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使其旋转的力。驱动线1相对于可移动部件2的设置方式可参考图2-图11,具体描述见后文。
驱动线1的收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驱动线1可以通过机械运动的方式实现其收缩,还可以通过自身物理状态的变化实现收缩。
驱动线1的一种实施方式为:将驱动线1的一端卷绕于一转轴实现驱动线1的收缩。其中,所述转轴可由微型电机驱动转动。
驱动线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驱动线1由具有高热胀系数的材料制成,利用驱动线1热胀冷缩的特性,使其在温度降低时,发生收缩。
驱动线1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为:驱动线1由形状记忆合金(SMA)材料制成,通过对驱动线1加热,使其发生收缩。
之所以将驱动线1设置为弧形,主要是为配合具有弧形外壁的可移动部件2(尤其是圆柱形的可移动部件2),以尽可能地减小可移动部件2与驱动线1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所述驱动结构的体积。现有技术中驱动结构的驱动线均设置为直线,这种驱动结构应用在具有弧形外壁的被驱动部件上时,驱动线与被驱动部件之间必然会有较大的空隙,这部分空隙占用了大量空间,使得驱动结构体积较大。
此外,当可移动部件2需要较大的位移量时,需要驱动线1发生较大的变形量,而要使驱动线1产生较大的变形量,其长度必然要增加。现有技术中,驱动线均采用直线方式安装,要增加驱动线的长度,必然会导致驱动结构整体体积的增大。而本发明通过将驱动线1旋绕在可移动部件2外,也即驱动线1沿可移动部件2的外侧呈弧形设置,增加的驱动线1不必占用额外的空间,既减小了驱动结构的体积,同时也增加了驱动线1的长度。
可移动部件2与导轨3配合,以使得可移动部件2的位移路径由导轨3限制。导轨3被设置为:可移动部件2沿导轨3移动时,可发生轴向的位移。导轨3的一种实施方式为螺旋形导轨,使得可移动部件2在旋转的同时发生轴向的位移。导轨3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轴向的直线导轨,从而可移动部件2可直接沿导轨3发生轴向位移。关于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的几种配合方式参考图12-图16,具体的描述见后文。
当导轨3实施为螺旋形导轨时,驱动线1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使其旋转的力具有沿导轨3方向的分力,从而可移动部件沿导轨3移动,发生轴向位移。也就是说,当导轨3实施为螺旋形导轨时,即使驱动线1对可移动部件2只施加使其旋转的力,而不施加轴向的力,也可以保证可移动部件2发生轴向位移,如图2所述的实施例。当然,驱动线1同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轴向的力时,只需要克服较小的摩擦力,更有利于可移动部件2沿导轨3的移动。
当导轨3实施为轴向的直线轨道时,驱动线1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力需要具有轴向的分力,此时驱动线1相对于导轨3倾斜设置。驱动线1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使其旋转的分力被摩擦力抵消,驱动线1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沿导轨3方向的分力,使可移动部件2发生轴向的移动。
不论导轨3实施为何种形状,驱动线1收缩时产生的力总要克服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摩擦力,为了减小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摩擦力,在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设置减阻机构,以减小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摩擦力。
减阻机构可以是设置在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滚珠,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
减阻机构还可以形成于导轨3或可移动部件2的表面,以减小导轨3或可移动部件2的摩擦系数;如在导轨3或可移动部件2接触的面设置润滑介质(润滑油、石墨等),以减小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摩擦力;再如,导轨3或可移动部件2的表面采用自润滑材料;再如,提高导轨3或可移动部件2表面的光滑度,以减小摩擦。
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反向驱动件5,反向驱动件5的作用是:在驱动线1使可移动部件2发生位移后,利用反向驱动件5使可移动部件2部分或完全复位。驱动可移动部件2部分复位相当于对驱动线1驱动的距离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可移动部件2往回移动一定的距离。驱动可移动部件2完全复位也即使可移动部件1恢复到初始位置。
反向驱动件5可以实施为弹性件51。当可移动部件2在驱动线1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可移动部件2作用于弹性件51,使弹性件51发生弹性形变;当驱动线1撤去对可移动部件2的作用力时,弹性件51恢复原状,并带动可移动部件2回复到初始位置。弹性件51与可移动部件2的配合方式参考图16-图23,具体描述见后文。
反向驱动件5还可以实施为反向驱动线52。反向驱动线52在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使其沿导轨3反向移动的作用力。反向驱动线52可以通过机械运动的方式实现其收缩,还可以通过自身物理状态的变化实现收缩。反向驱动线52与驱动线1可以相同的方式实施,不同之处在于施力的方向不同,如图21所示。关于反向驱动线52在可移动部件2上的设置方式参考驱动线1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详述。
可移动部件2的行程限制可以通过导轨3实现,也可以设置行程限位结构,用来限制可移动部件2的行程,避免可移动部件2或驱动线1被过度拉伸。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条驱动线1,两条驱动线1的一端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相对的两端,两条驱动线1的另一端沿可移动部件2的圆弧形侧壁旋转一定弧度后与分别与支撑部件4连接。两条驱动线1呈中心对称。驱动线1的两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从而驱动线1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使其旋转的力以及使其沿高度方向发生平移的力。换句话说,两条驱动线1呈螺旋形设于可移动部件2的侧壁。值得一提的是,可移动部件2的高度方向也即本文所称的轴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轨3可以为螺旋形导轨也可以为沿高度方向的直线导轨。值得一提的是,当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时,驱动线1的螺旋角度与导轨3的螺旋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驱动线1的螺旋角度与导轨3的螺旋角度相同时,有利于减小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压力,进而减小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之间的摩擦力。
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条驱动线1,两条驱动线1的一端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相对的两端,两条驱动线1的另一端沿可移动部件2的圆弧形侧壁旋转一定弧度后与分别与支撑部件4连接。两条驱动线1呈中心对称。各驱动线1的两端的高度差为零,从而各驱动线1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使其旋转的力。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可移动部件2在驱动线1的作用下旋转的同时,沿导轨3在高度方向发生平移。
图4为第一个实施例以及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第一个实施例与第二个实施例的共同点为:两条驱动线1的一端分别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1、B1两点,两驱动线1在绕可移动部件2转过1/4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
图5为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三个以及第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第三个实施例与第四个实施例的共同点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条驱动线1,两条驱动线1的一端分别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2、B2两点,两驱动线1在绕可移动部件2转过1/2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两条驱动线1呈中心对称。
第三个实施例与第四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个实施例中,两条驱动线1的两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且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导轨3可以为螺旋形导轨或直线导轨;第四个实施例中,两条驱动线1两端的高度差为零,且在第四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
图6为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五个以及第六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第五个实施例与第六个实施例的共同点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一条驱动线1,驱动线1中间的一部分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3点,驱动线1的第一端在点A3处沿切向方向与支撑部件4连接,驱动线1的第二端从驱动线1第一端所在的一侧绕可移动部件2转过1/2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
第五个实施例与第六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为:第五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的第二端与锚定点A3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且在第五个实施例中,导轨3可以为螺旋形导轨或直线导轨;第六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第二端与锚定点A3的高低差为零,且在第六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值得一提的是,驱动线的第一端与锚定点A3的高度差可以为零也可以不为零。
图7为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七个以及第八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第七个实施例与第八个实施例的共同点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一条驱动线1,驱动线1的一端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4点,驱动线1的另一端绕可移动部件2转过一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
第七个实施例与第八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为:第七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的两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且在第七个实施例中,导轨3可以为螺旋形导轨或直线导轨;第八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两端的高度差为零,且在第八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
图8为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九个以及第十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第九个实施例与第十个实施例的共同点为: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一条驱动线1,驱动线1的中间一部分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5点,驱动线1的两端向同一方向绕可移动部件2转过一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
第九个实施例与第十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为:第九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的两端与锚定点A5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9所示,且在第九个实施例中,导轨3可以为螺旋形导轨或直线导轨;第十个实施例中,驱动线1两端与锚定点A5的高度差为零,且在第十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螺旋形导轨。
图10、图11为本发明的驱动线1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方式的第十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一条驱动线1,驱动线1的中间部分锚定于可移动部件2的A6点,驱动线1的两端分别向相反方向绕可移动部件转过1/4周后与支撑部件4连接。驱动线1的两端与锚定点A6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在第十一个实施例中,导轨3为直线导轨驱动线1的两端收缩时,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倾斜向上移动的力,径向的力垂直作用于侧壁,轴向的力驱动可移动部件2移动。
优选地,可移动部件2在与锚定点A6对称的另一侧设有减阻机构,以减小可移动部件2轴向移动时的摩擦力。
如图12、图13为本发明的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实施例1,导轨3包括形成于可移动部件2侧壁的第一导轨腔31、形成于支撑部件4侧壁的第二导轨腔32以及位于第一导轨腔31以及第二导轨腔32内的接合件33,第一导轨腔31与第二导轨腔32并列并连通从而形成限位腔,接合件33适于沿所述限位腔移动。第一导轨腔31与第二导轨腔32呈螺旋形,从而当可移动部件2受到驱动线1施加的使其旋转的力时,可移动部件2沿第一导轨腔31与第二导轨腔32进行旋转位移。
所述限位腔与接合件33之间具有减阻机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接合件33设置为滚珠以减小接合件33与所述限位腔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多条导轨3,各导轨3呈中心对称设置。
图14为本发明的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导轨3横截面的形状,导轨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菱形、圆形等。
图15为本发明的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实施例3,导轨3包括形成于可移动部件2侧壁的第一导轨腔31以及形成于支撑部件4侧壁的导向件34,导向件34延伸进入第一导轨腔31内。在导向件34与第一导轨腔31之间设有减阻机构。第一导轨腔31与导向件34呈螺旋形,从而当可移动部件2受到驱动线1施加的使其旋转的力时,可移动部件2沿第一导轨腔31与导向件34进行旋转位移。
图16为本发明的导轨3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实施例4,导轨包括形成于可移动部件2侧壁的第一导向凸台35以及形成于支撑部件4的第二导向凸台36。第一导向凸台35与第二导向凸台36相对设置,第一导向凸台35与第二导向凸台36分别呈螺旋形。第一导向凸台35与第二导向凸台36之间设有减阻机构。
图17为弹性件51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一个实施例,弹性件15一端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件4连接。弹性件15适于在可移动部件2发生旋转位移时,沿轴向发生形变。当驱动线1撤去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力时,弹性件15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沿轴向的反作用力,从而驱动可移动部件2沿导轨3复位。
优选地,为使弹性件15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平衡的力,弹性件15与可移动部件2有至少两连接点,如图18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弹性件15的结构仅为示意,并未将弹性件15限制为弹簧。
图19为弹性件51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弹性件15一端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件4连接。弹性件15适于在可移动部件2发生旋转位移时,沿周向发生形变。当驱动线1撤去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力时,弹性件15对可移动部件施加使其旋转的反作用力,从而驱动可移动部件2沿导轨3复位。
图20为弹性件51与可移动部件2配合方式的再一个实施例,弹性件15一端与可移动部件2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件4连接。弹性件15适于在可移动部件发生旋转位移时,同时发生沿轴向以及周向的变形。当驱动线1撤去对可移动部件2施加的力时,弹性件15对可移动部件施加使其旋转的反作用力以及沿轴向平移的反作用力,从而驱动可移动部件2沿导轨3复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包括所述驱动结构以及能量提供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能量提供装置提供使驱动线1发生收缩的能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供电单元,驱动线1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供电单元与驱动线1的两端电连接。控制通过驱动线1的电流以改变驱动线1的温度,进而实现对驱动线1收缩距离的精确控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温控单元,驱动线1为高膨胀系数材料,所述温控单元用于对驱动线1进行升温或降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一电机,驱动线1卷绕于所述电机的转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驱动结构的摄像模组。为实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需要调节摄像模组的镜头组件与感光芯片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将所述摄像模组的镜头组件或感光芯片作为所述驱动结构中的可移动部件2,从而实现镜头组件与感光芯片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下将描述镜头组件作为可移动部件2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将感光芯片作为可移动部件2的实施方式,本文不再详述。
图22、23显示了在一个摄像模组中,将镜头组件作为可移动部件的实施例。该摄像模组包括驱动线1、导轨3、支撑部件4、镜头组件2以及感光芯片组件7。支撑部件4设置在镜头组件2外侧;镜头组件2由导轨3限位,使得镜头组件2沿导轨3移动时,其沿感光组件7的感光路径移动;驱动线1的一部分与支撑部件4连接,另一部分与镜头组件2连接,驱动线1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驱动线1收缩时,对镜头组件2施加使其旋转的力。
镜头组件2即为前文所述的可移动部件2,关于镜头组件2与驱动线1、导轨3、支撑部件4之间的连接关系参考前述各实施例,此处不再详述。
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一外壳8,外壳8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外。优选地,支撑部件4与外壳8一体成型,有利于所述摄像模组体积的减小。
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弹性件51,所述弹性件51设于外壳8与镜头组件2之间,所述弹性件51的一端保持于外壳8,另一端设于镜头组件2上端面的边缘。当镜头组件2在驱动线1的作用下相对于外壳8向上移动时,弹性件51发生弹性形变;当驱动线1撤去对镜头组件2的作用力时,弹性件51恢复形变,同时驱动镜头组件2复位。
优选地,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设于外壳8与镜头组件2之间的空隙,用于防止外部的灰尘进入外壳8内。由于外部灰尘进入镜头组件2与导轨3之间会增加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位移量不符合要求或者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驱动镜头组件,因此有必要在外壳8上增加防尘件,防止灰尘进入。
所述防尘装置可以是设置在外壳8与镜头组件2之间的防尘件,也可以是形成与外壳8侧壁的凸块,以将外壳8与镜头组件2之间的空隙封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驱动结构的阵列摄像模组。所述阵列摄像模组包括多个镜头组件,每一镜头组件被本发明的所述驱动结构独立驱动,也即将每一所述镜头组件作为一组所述驱动结构中的可移动部件2被驱动。由于每一个摄像模组均由围绕于其外侧的驱动线驱动,因此阵列摄像模组的各摄像模组可以紧密的设置在一起,而无需担心相邻的摄像模组之间相互干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镜头组件包括多个可独立移动的镜片,每一镜片被本发明的所述驱动结构独立驱动,也即将每一镜片作为一组所述驱动结构中的可移动部件2被驱动,从而各所述镜片可独立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37)

1.一种驱动方法,通过驱动线的收缩带动可移动部件沿导轨移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驱动线沿弧形收缩,以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受所述驱动线的作用螺旋升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受所述驱动线的作用直线升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改变所述驱动线的温度,以使所述驱动线发生收缩变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收缩时,所述可移动部件带动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驱动线恢复形变时,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
6.一种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轨;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与所述导轨配合,以使得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位移路径由所述导轨限位;
支撑部件;以及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可移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7.如权利要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具有弧形侧壁,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弧形侧壁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多个驱动线,各所述驱动线呈中心对称设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周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呈螺旋形延伸。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螺旋导轨,以使得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驱动线的作用下沿所述导轨发生旋转位移。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多条导轨,各所述导轨呈中心对称地设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周围。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之间设有减阻机构,用以减小所述导轨与所述可移动部件之间的摩擦。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由具有高热胀系数的材料制成,从而当所述驱动线的温度降低时,其发生收缩;或所述驱动线由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从而当所述驱动线的温度升高时,其发生收缩;或所述驱动线的一端卷绕于一转轴,转动所述转轴时,所述驱动线收缩。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与所述可移动部件接合,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弹性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时形变,从而在其恢复形变时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复位。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反向驱动线,所述反向驱动线适于在其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使其沿所述导轨反向移动的作用力。
17.一种如权利要求6-16任一所述的驱动结构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可移动部件限位于所述导轨;
使所述驱动线的至少一部分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弧形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驱动线的一端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所述驱动线的另一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周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使多条所述驱动线的一端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另一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使各所述驱动线呈中心对称。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驱动线的中部锚定于所述可移动部件,使所述驱动线的一端或两端沿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侧壁旋转过一定弧度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7-20任一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驱动线的锚定端与连接端在所述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具有高度差。
22.一种马达,用于驱动一可移动部件沿一导轨移动,所述马达由支撑部件定位,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适于与所述可移动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件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可移动部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以及
能量提供装置,所述能量提供装置提供使所述驱动线发生收缩的能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供电单元,所述驱动线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驱动线的两端电连接;或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温控单元,所述驱动线为高膨胀系数材料,所述温控单元用于对所述驱动线进行升温或降温;或所述能量提供装置为一电机,所述驱动线一端卷绕于所述电机的转轴。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适于与所述可移动部件接合,另一端适于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25.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芯片组件;
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导轨,所述镜头组件由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所述镜头组件沿所述导轨移动时,在感光路径上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镜头组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壁为圆柱形,所述支撑部件设于所述镜头组件外侧,所述驱动线一端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壁延伸。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多条所述驱动线,各所述驱动线以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驱动线呈螺旋形设置。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形成于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所述导轨为螺旋形,所述导轨的螺旋轴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重合。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条所述导轨,各所述导轨以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设有减阻机构,以用于减小所述导轨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的摩擦力。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向驱动件,所述反向驱动件一端与所述镜头组件接合,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接合,所述反向驱动件适于在所述可移动部件发生位移后,驱动所述可移动部件部分或完全复位。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弹性件,适于在所述镜头组件发生位移时形变,并在其恢复形变时,驱动所述镜头组件复位;或所述反向驱动件为反向驱动线,所述反向驱动线适于在其收缩时,对所述镜头组件施加使其沿所述导轨反向移动的作用力。
34.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于所述镜头组件外,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镜头组件之间还设有防尘装置,用以避免外部灰尘进入所述镜头组件与所述导轨之间。
36.一种阵列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感光芯片组件;
多个镜头组件,各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相应的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多个导轨,每一所述镜头组件由一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各所述镜头组件沿相应的所述导轨移动时,在其感光路径上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多组驱动线,每组所述驱动线用于独立驱动一所述镜头组件,每组所述驱动线包括至少一条驱动线,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每组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相应的所述镜头组件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37.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芯片组件;
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芯片组件的感光路径上,所述镜头组件包括沿光轴独立设置的多个镜片;
多个导轨,每一所述导轨与一所述镜片对应,各所述镜片由相应的所述导轨限位,以使得所述镜片沿所述导轨移动时,沿光轴发生位移;
支撑部件;以及
多组驱动线,每组所述驱动线用于独立驱动一所述镜片,所述驱动线的一部分与所述镜片连接,所述驱动线的另一部分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驱动线在两连接部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呈弧形,以使得所述驱动线收缩时,对所述镜片施加沿所述导轨方向的分力或合力。
CN201711466407.3A 2017-12-28 2017-12-28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Active CN1099759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6407.3A CN109975972B (zh) 2017-12-28 2017-12-28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66407.3A CN109975972B (zh) 2017-12-28 2017-12-28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5972A true CN109975972A (zh) 2019-07-05
CN109975972B CN109975972B (zh) 2022-09-16

Family

ID=67075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6407.3A Active CN109975972B (zh) 2017-12-28 2017-12-28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7597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905A1 (zh) * 2020-02-11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GB2613572A (en) * 2021-12-06 2023-06-1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Actuator assembly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658A (zh) * 2007-10-09 2009-04-15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形状记忆合金的镜头移位机构
CN101408655A (zh) * 2007-10-11 2009-04-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1452099A (zh) * 2007-11-29 2009-06-10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形状记忆合金的动作装置
JP2010277067A (ja) * 2009-04-28 2010-12-0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957490A (zh) * 2009-07-17 2011-01-26 索尼公司 驱动器
CN104335101A (zh) * 2012-05-25 2015-02-04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装置
CN105158869A (zh) * 2015-08-12 2015-12-1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摄像装置
CN106368918A (zh) * 2016-08-29 2017-02-01 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位移驱动放大机构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658A (zh) * 2007-10-09 2009-04-15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形状记忆合金的镜头移位机构
CN101408655A (zh) * 2007-10-11 2009-04-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1452099A (zh) * 2007-11-29 2009-06-10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形状记忆合金的动作装置
JP2010277067A (ja) * 2009-04-28 2010-12-0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957490A (zh) * 2009-07-17 2011-01-26 索尼公司 驱动器
CN104335101A (zh) * 2012-05-25 2015-02-04 剑桥机电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致动装置
CN105158869A (zh) * 2015-08-12 2015-12-1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摄像装置
CN106368918A (zh) * 2016-08-29 2017-02-01 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位移驱动放大机构及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905A1 (zh) * 2020-02-11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ma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GB2613572A (en) * 2021-12-06 2023-06-14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Actuator assembly
GB2613572B (en) * 2021-12-06 2024-01-31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Actua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5972B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3320B2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EP2025932B1 (en) Driving mechanism, driving device, and lens driving device
CN109839713B (zh) 一种变焦组件、镜头组件及摄像模组
CN109975972A (zh) 驱动方法、驱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马达以及摄像模组
JP4681874B2 (ja) 駆動装置
US7788921B2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or
US8228618B2 (en) Drive mechanism, drive device, and lens drive device
US20110122311A1 (en) Shutter device
US20110091193A1 (en) Lens actuating module
CN112653822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10013966A (ko) 보이스코일 액츄에이터
US20070046109A1 (en) Miniature linear motor driving device and auto-focus lens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878547A (zh) 具有多功能弹簧的压电致动器及使用该压电致动器的装置
CN112041723A (zh) 镜头组件
CN101527490A (zh) 一种超小型音圈电机
CN110928107B (zh) 一种基于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叶片的旋转式机械3d虹膜装置
CN101408654B (zh) 镜头模组
KR100980407B1 (ko) 렌즈 이송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22007201A1 (zh) 驱动组件、相机模块和具有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4244984B (zh) 液态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94955U (zh) 摄像头模组及智能交互设备
CN219891534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1378218A (zh) 电磁式传动装置
CN211236406U (zh) 一种弹簧滚珠结构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装置
JP2007195349A (ja) リニア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