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3428A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3428A
CN109973428A CN201811501228.3A CN201811501228A CN109973428A CN 109973428 A CN109973428 A CN 109973428A CN 201811501228 A CN201811501228 A CN 201811501228A CN 109973428 A CN109973428 A CN 109973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rotor
protruding portion
plate spr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12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3428B (zh
Inventor
足立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73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3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3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3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21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containing a coup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4Details of th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18Rotors
    • F04D29/181Axial flow 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18Rotors
    • F04D29/186Shaftless 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6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mounting fan or blower rotors o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04D29/329Details of the hub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风扇(FN)具有叶轮(PL)和马达(MT)。叶轮(PL)具有叶轮板部(13)。马达(MT)具有转子部(RT)。转子部(RT)具备转子板部(23)。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从轴向(DA)下侧的下表面(13a)朝向转子板部(23)向轴向(DA)下方突出。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沿与轴向(DA)交叉的方向延伸,能够在轴向(DA)上挠曲。在转子板部(23)的孔部(233)中容纳突出部(19)的至少一部分。在突出部(19)容纳于孔部(233)的状态下,突出部(19)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接触。在突出部(19)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接触的状态下,板簧部(231)在轴向(DA)上挠曲。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对以往的轴流风扇的叶轮的结构和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当制造叶轮时,首先将金属材料的旋转轴固定于转子轭。接下来,将固定有旋转轴的转子轭设置在树脂成型用模具内之后,将模制用的合成树脂注射到模具内,进行嵌件成型。使用合成树脂覆盖杯状的转子轭中的圆筒部的外周面来形成叶轮毂,并在其外侧成型出多个叶片。
当嵌件成型时,使该模制用的合成树脂沿着圆筒部的轴向两端部从叶轮毂向旋转轴所在的轴心方向延伸,由此在圆筒部的轴向两端部形成底面侧凸缘部以及开放端侧凸缘部。使用该底面侧凸缘部及开放端侧凸缘部从两侧夹持圆筒部,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叶轮毂和转子轭(例如日本公开公报2012-246806)。
然而,在以往的轴流风扇的叶轮的结构及制造方法中,通过嵌件成型,固定叶轮毂与转子轭,因此,因树脂制成的叶轮毂的线性膨胀系数与金属制成的转子轭的线性膨胀系数之差,当轴流风扇的周围温度变化时,树脂制成的叶轮毂可能发生疲劳破坏。即,在以往的轴流风扇的叶轮的结构及制造方法中,是通过部件相对容易受到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的方法将叶轮毂与转子轭固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其能够抑制部件受到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并能够提高转子部对叶轮的保持强度。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风扇具有叶轮和马达。叶轮上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叶片。马达使叶轮绕中心轴线旋转。叶轮具有沿径向扩展的板状的叶轮板部。马达具有转子部。转子部具备板状的转子板部,板状的转子板部与叶轮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对置,并沿径向扩展。叶轮板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从轴向下侧的下表面朝向转子板部向轴向下方突出。转子板部具有孔部和多个板簧部。多个板簧部分别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能够在轴向上挠曲。孔部与板簧部的末端部对置,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该孔部中。在突出部容纳于孔部中的状态下,突出部与板簧部的末端部接触。在突出部与板簧部的末端部接触的状态下,板簧部在轴向上挠曲。
根据示例性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风扇,其能够抑制部件受到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并能够提高转子部对叶轮的保持强度。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转子部的立体图。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IVB-IV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风扇的叶轮及转子板部的平面图。
图9是放大示出第2变形例的风扇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风扇的叶轮板部及叶轮筒部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5变形例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3是放大示出第5变形例的风扇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6变形例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7变形例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8变形例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9变形例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19(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风扇的转子板部的平面图。图19(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风扇的转子板部及突出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不再重复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为方便起见,存在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X(参照图1)的方向为上下方向来说明的情况。图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记载了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Y轴及Z轴。Z轴的正方向表示上方,Z轴的负方向表示下方。但是,上下方向、上方、及下方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规定的,不必与铅直方向一致。例如,上下方向可以与铅直方向一致,可以与水平方向一致,也可以与和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一致。例如,上方与下方为相反方向即可。此外,只不过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了上下方向,并不限定本发明的马达及风扇在使用时的方向。
以下,如图1所示,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AX平行的方向仅记载为“轴向DA”,将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径向及周向仅记载为“径向DR”及“周向DC”。此外,“平面观察”表示从轴向DA观察对象物。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风扇FN。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风扇FN。图1是示出风扇FN的立体图。在图1中,从上方观察风扇FN。如图1所示,风扇FN具有叶轮PL、马达MT以及框架FR。风扇FN是利用叶轮PL的旋转而向轴向DA输送空气的轴流式的风扇。框架FR容纳叶轮PL及马达MT。在叶轮PL上,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在周向DC上配置有多个叶片10。并且,马达MT使叶轮PL绕中心轴线AX旋转。其结果是叶轮PL向轴向DA输送空气。
接下来,参照图1及图2来说明叶轮PL。图2是示出叶轮PL的立体图。在图2中,从下方观察叶轮PL。如图1及图2所示,叶轮PL具有多个叶片10、叶轮板部13、叶轮筒部15以及叶轮外壁部17。在实施方式1中,叶轮PL具有5个叶片10。叶轮PL为树脂制成。因此,叶片10、叶轮板部13、叶轮筒部15及叶轮外壁部17为树脂制成。
叶轮板部13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沿径向DR扩展。叶轮板部13为大致板状。叶轮板部13具有通过中心轴线AX的孔部130。因此,叶轮板部13为大致环带状。此外,叶轮板部13覆盖叶轮筒部15的轴向DA上侧的一部分。
叶轮板部13具有多个突出部19。多个突出部19的每一个为大致四棱柱状,向轴向DA下方突出。另外,只要突出部19从叶轮板部13突出,则突出部19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突出部19可以是大致棱柱状、大致圆柱状、大致锥体状、或者大致锥台状。大致锥体状例如是大致圆锥状或大致棱锥状。大致锥台状例如是大致圆锥台状或大致棱锥台状。例如,突出部19可以具有楔形状。
叶轮筒部15从叶轮板部13向轴向DA下方延伸,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叶轮筒部15为大致筒状。在实施方式1中,叶轮筒部15为大致圆筒状。叶轮筒部15还具有多个肋111。在实施方式1中,叶轮筒部15具有16个肋111。多个肋111分别配置在叶轮筒部15的径向DR内侧的内周面15a上。多个肋111各自沿轴向DA延伸。
叶轮外壁部17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叶轮外壁部17为大致筒状。在实施方式1中,叶轮外壁部17为大致圆筒状。叶轮外壁部17包围叶轮筒部15。在叶轮外壁部17的外壁面上,多个叶片10沿周向DC配置。叶轮板部13与叶轮筒部15构成杯状的结构体。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马达MT。图3是示出风扇FN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风扇FN的马达MT具有定子部ST、转子部RT、旋转轴SH、轴承BR1、轴承BR2以及轴承壳HS。
定子部ST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定子部ST为大致圆环状。定子部ST配置在转子部RT的径向DR内侧。定子部ST与转子部RT在径向DR上对置。定子部ST具有定子铁芯91、多个线圈93以及接线针95。定子铁芯91例如由电磁钢板在轴向DA上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
具体而言,定子铁芯91具有铁芯背部91a以及多个齿91b。铁芯背部91a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铁芯背部91a为大致环状。在实施方式1中,铁芯背部91a为大致圆环状。多个齿91b沿着周向DC以等间隔配置。多个齿91b各自从铁芯背部91a向径向DR外侧延伸。多个线圈93分别与多个齿91b对应。多个线圈93分别隔着绝缘件(未图示)而卷绕于对应的齿91b上。从线圈93引出的导线的端部接线于接线针95。接线针95沿轴向DA延伸。接线针95配置在铁芯背部91a的径向DR外侧。
转子部RT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转子部RT能够绕中心轴线AX旋转。叶轮PL被固定在转子部RT上。因此,叶轮PL与转子部RT一同绕中心轴线AX旋转。转子部RT相对于定子部ST配置在径向DR外侧。即,马达MT是外转子型的马达。
具体而言,转子部RT具有转子板部23、转子筒部21以及磁铁25。磁铁25为大致圆环状。另外,转子部RT可以具有在周向DC上排列的多个磁铁来代替大致圆环状的磁铁25。磁铁25例如为永磁体。磁铁25与线圈93在径向DR上对置。
转子筒部21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转子筒部21为大致筒状。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筒部21为大致圆筒状。转子筒部21从转子板部23向轴向DA下方延伸。在转子筒部21的径向DR内表面上固定有磁铁25。
转子板部23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沿径向DR扩展。转子板部23为大致板状。转子板部23覆盖转子筒部21的轴向DA上侧。并且,转子板部23与叶轮板部13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DA上对置。
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板部23及转子筒部21为金属制成。并且,转子板部23与转子筒部21构成大致有盖圆筒状的转子轭。转子轭例如由钢板构成。
旋转轴SH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旋转轴SH为大致圆柱状。旋转轴SH贯通转子板部23。旋转轴SH被固定于转子板部23。因此,旋转轴SH与转子部RT一同绕中心轴线AX旋转。旋转轴SH为金属制成。
轴承BR1支承旋转轴SH的轴向DA上侧。另一方面,轴承BR2支承旋转轴SH的轴向DA下侧。轴承BR1与轴承BR2在轴向DA上排列配置。旋转轴SH能够在轴承BR1及轴承BR2支承旋转轴SH的状态下旋转。轴承BR1及轴承BR2分别为大致圆环状。轴承BR1及轴承BR2分别为金属制成。
轴承壳HS容纳轴承BR1及轴承BR2。轴承壳HS为大致圆筒状。轴承壳HS沿轴向DA延伸。轴承壳HS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配置。轴承壳HS被插入定子部ST中,从而固定于定子部ST。
接着,参照图4(a)和图4(b),说明转子部RT的转子板部23。图4(a)是示出转子部RT的立体图。在图4(a)中,从上方观察转子部RT。图4(b)是沿着图4(a)中的IVB-IVB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4(b)中,仅示出转子板部23及转子筒部21。
如图4(a)所示,转子部RT的转子板部23具有多个板簧部231和多个孔部233。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板部23具有8个板簧部231以及8个孔部233。板簧部231的个数、孔部233的个数以及突出部19(图2)的个数相同。
多个板簧部231各自具有弹性,能够在轴向DA上挠曲。具体而言,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能够以板簧部231的基端部231b为支承轴在轴向DA上摆动。板簧部231在平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状。此外,多个板簧部231各自沿与轴向DA交叉的方向延伸。
如图4(b)所示,多个板簧部231分别具有倾斜部232。倾斜部232相对于与中心轴线AX垂直的方向D1向轴向DA下方倾斜。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相当于倾斜部232的末端部。因此,存在将倾斜部232的末端部记载为“末端部231a”的情况。
如图4(a)所示,多个孔部233分别具有贯通转子板部23的贯通孔235。孔部233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对置。即,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面对孔部233的贯通孔235。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以及孔部233。图5是放大示出风扇FN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图3的突出部19、板簧部231以及孔部233的附近。
如图5所示,突出部19从叶轮板部13的轴向DA下侧的下表面13a朝向转子板部23向轴向DA下方突出。并且,在孔部233中容纳有突出部19的至少一部分。在突出部19容纳于孔部233中的状态下,突出部19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具体而言,突出部19的径向DR外侧的壁面19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并且,在突出部19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的状态下,板簧部231在轴向DA上挠曲。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借助于板簧部231的挠曲产生的弹性力,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比较强地卡挂于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
例如,在使马达MT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树脂制成的叶轮PL可能因离心力而发生微小的变形,并且叶轮PL的浮力可能变得比较大。因此,力F可能向使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的方向作用于叶轮PL。
然而,在实施方式1中,借助于板簧部231的挠曲产生的弹性力,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比较强力地卡挂于突出部19。因此,能够抑制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特别是风扇FN为轴流式的风扇,因此作用于叶轮PL的力F比较大。因此,本发明对轴流式的风扇特别有效。另外,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轴流式的风扇,还能够应用于离心式的风扇。离心式的风扇是指利用离心力将空气向径向DR外侧输送的风扇。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板簧部231的弹性力,使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构成风扇FN的部件受到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例如,在风扇FN的周围温度变化时,能够抑制因树脂制成的叶轮板部13的线性膨胀系数与金属制成的转子板部23的线性膨胀系数之差引起树脂制成的叶轮板部13发生疲劳破坏。此外,能够减少风扇FN的周围温度变化时的叶轮板部13与转子板部23的线性膨胀系数之差引起的应力负荷。
在实施方式1中,并非利用粘接剂,而是利用板簧部231的弹性力使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提高。因此,保持强度不易受到周围温度的变化影响。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省略用于提高保持强度的粘接剂的涂敷及干燥工序,因此能够减少作业工时及管理工时。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并非利用铆接销,而是利用板簧部231的弹性力,使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提高。因此,能够省略铆接工序,能够减少作业工时及管理工时。此外,不需要用于提高保持强度的铆接销,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及零件费用。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沿轴向DA插入到转子板部23的孔部233中,能够容易地使叶轮PL与转子部RT结合。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为金属制成,因此与树脂制成相比,应力变形、热变形、以及经时变形少。因此,与树脂制成相比较,能够长期维持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为树脂制成,因此,金属制成的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比较容易咬入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此外,与在叶轮板部13上形成卡扣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叶轮板部13的强度。在实施方式1中,不需要用于在叶轮板部13形成卡扣的孔,能够抑制孔周边的应力集中。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无论突出部19是否容纳于孔部233中,板簧部231的倾斜部232都相对于与中心轴线AX垂直的方向D1,向离开叶轮板部13的轴向DA下侧的下表面13a的方向倾斜。因此,在力F作用于使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的方向的情况下,倾斜部232的末端部231a更强力地卡挂于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及孔部233的配置。图6是示出突出部19及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另外,在图6中,从下方观察转子板部23。
如图6所示,多个突出部19绕中心轴线AX沿着周向DC配置。多个孔部233与多个突出部19分别对应。并且,多个突出部19分别容纳于多个孔部233中。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多个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分别比较强力地卡挂于多个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另外,多个板簧部231与多个突出部19分别对应。
具体而言,多个突出部19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DC上。并且,多个孔部233及多个板簧部231以与多个突出部19对应的间隔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DC上。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利用多个板簧部231,能够以大致均等的力保持多个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此外,突出部19与孔部233的缘部233a之间存在间隙。即,在平面观察时,孔部233比突出部19大。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容易地将突出部19插入孔部233中。
只要多个突出部19、多个孔部233以及多个板簧部231对应地配置,多个突出部19也可以不等间隔地配置。此外,多个孔部233也可以不等间隔地配置。此外,多个板簧部231也可以不等间隔地配置。
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朝向中心轴线AX。因此,在马达MT旋转而产生离心力的情况下,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借助于离心力而更加强力地咬入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
并且,板簧部231的基端部231b的周向DC宽度W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的周向DC宽度Wb实质上相等。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与宽度Wa大于宽度Wb的情况相比,板簧部231容易挠曲。其结果是,即使是多个突出部19的径向DR的位置存在偏差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多个板簧部231吸收偏差,也能够容易地将多个突出部19分别插入多个孔部233中。
并且,突出部19为大致四棱柱状,因此与突出部19为大致圆柱状的情况相比,突出部19的壁面19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的接触区域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PL从转子部RT脱落。
另外,突出部19具有壁面19a、在周向DC上彼此对置的一对壁面19b以及径向DR内侧的壁面19c。孔部233具有缘部233a。缘部233a具有沿着周向DC的第1缘部2331和沿着径向DR的一对第2缘部2332。
接下来,参照图7~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第9变形例。另外,在图7、图8、图10~图12、图14、以及图15中,为了明确附图,用点阴影表示突出部19和突出部19A。此外,在图7、图8、图11、图12、图14以及图15中,从下方观察转子板部23及转子筒部21。
参照图7,说明第1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1变形例的突出部19A与孔部233的缘部233a接触这一点上,第1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是不同的。以下主要说明第1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7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A和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
如图7所示,板簧部231的周向DC宽度W1比突出部19A的周向DC宽度W2小。因此,根据第1变形例,与宽度W1等于宽度W2的情况相比,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容易咬入突出部19A。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
板簧部231的宽度W1比孔部233的周向DC宽度W3小。因此,根据第1变形例,能够利用冲孔加工容易地形成板簧部231。
并且,突出部19A与孔部233的缘部233a在彼此在周向DC上对置的部分接触。因此,根据第1变形例,能够进行叶轮PL相对于转子部RT在周向DC上的定位。此外,能够抑制突出部19A从孔部233脱落。
具体而言,突出部19A的一对壁面19b中的一个壁面19b与孔部233的一对第2缘部2332中的一个第2缘部2332接触,另一个壁面19b与另一个第2缘部2332接触。在突出部19A的壁面19c与孔部233的第1缘部2331之间存在间隙。
参照图8,说明第2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2变形例的突出部19的数量是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这一点上,第2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是不同的。以下主要说明第2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8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风扇FN的转子板部23及叶轮PL的平面图。
如图8所示,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数量是叶轮PL的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在第2变形例中,叶轮PL具有4片叶片10,叶轮板部13具有8个突出部19。因此,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数量是叶轮PL的叶片10的数量的2倍。
与突出部19的数量对应,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的数量是叶轮PL的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与突出部19的数量对应地,转子板部23的孔部233的数量为叶轮PL的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说明从叶轮PL的叶片10对马达MT施加的力的传递路径。图9是示出从叶片10对马达MT施加的力的传递路径的图。另外,图9示出与图5同样的截面。但是,为了简化附图,省略表示截面的阴影线。
如图9所示,借助于叶轮PL的旋转而由叶片10产生的力AW1从叶轮板部13经由突出部19的位置P1传递到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位置P1表示突出部19内的位置。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力AW1从板簧部231到达转子板部23的位置P2。位置P2表示板簧部231的基端部231b内的位置。
此处,如图8所示,多个叶片10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突出部19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板簧部231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因此,例如,多个板簧部231在板簧部231的各个位置P2被力AW1向径向DR外侧推压。其结果是,分别施加于多个板簧部231的多个力AW1的径向及周向的力相平衡。此外,例如,多个突出部19在突出部19的各个位置P1被力AW1向径向DR内侧推压。因此,分别施加于多个突出部19的多个力AW1的径向及周向的力相平衡。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叶轮PL的变形。另外,力AW1的轴向的力能够经由位置P2传递到旋转轴SH。并且,力AW1的轴向的力从旋转轴SH传递到轴承BR1(图3),并能够被轴承BR1吸收。
特别是在第2变形例中,突出部19的数量是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因此,借助多个突出部19,能够将来自多个叶片10的力AW1平衡良好地传递到多个板簧部231。其结果是分别施加于多个板簧部231的多个力AW1进一步平衡良好地抵消。此外,由于突出部19的数量为叶片10的数量的整数倍,因此能够平衡良好地将来自多个叶片10的力AW1传递到多个突出部19。因此,分别施加于多个突出部19的多个力AW1进一步平衡良好地抵消。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PL的变形。
参照图10,说明第3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3变形例的叶轮筒部15的肋111的数量是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数量的整数倍这一点,第3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3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0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及叶轮筒部15的平面图。另外,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表示转子筒部21、孔部233以及板簧部231。
如图10所示,在转子筒部21嵌入了叶轮筒部15中的状态下,叶轮筒部15的多个肋111的径向DR内侧的端部与转子筒部21的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21a接触。并且,肋111的数量是突出部19的数量的整数倍。因此,根据第3变形例,当将转子部RT压入叶轮PL时,能够将从多个肋111朝向径向DR内侧的力Fa平衡良好地传递到多个突出部19。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叶轮PL的变形。并且,借助多个突出部19能够将力Fa平衡良好地传递到多个板簧部231。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叶轮PL的变形。
在第3变形例中,叶轮筒部15具有16个肋111,叶轮板部13具有8个突出部19。因此,肋111的数量是突出部19的数量的2倍。
多个肋111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在第3变形例中,多个肋111包括:与突出部19在径向DR上对置的2个以上的肋111;以及与突出部19不在径向DR上对置的2个以上的肋111。不与突出部19在径向DR上对置的肋111是指相对于突出部19在周向DC上错开的肋111。
另外,叶轮筒部15可以仅具有与突出部19在径向DR上对置的2个以上的肋111,也可以仅具有不与突出部19在径向DR上对置的2个以上的肋111。
参照图11,说明第4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4变形例的板簧部231A在径向DR上比实施方式1的板簧部231长这一点,第4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4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1是示出第4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如图11所示,转子板部23的径向DR外侧的外缘23b为大致圆形状。并且,板簧部231A的末端部231a比转子板部23的外缘23b与中心轴线AX之间的最短距离的中点M靠中心轴线AX侧。因此,根据第4变形例,与末端部231a比中点M靠径向DR外侧的情况相比,板簧部231A在径向DR上长。其结果是来自叶片10的力AW1(图9)从突出部19经由比较长的板簧部231A传递到位置P2,因此能够减少施加到突出部19的力AW1。
参照图12和图13,说明第5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5变形例的板簧部231B朝向径向DR外侧这一点,第5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5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2是示出第5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图13是示出风扇FN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3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表示截面的阴影线。
如图12所示,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B的末端部231a朝向径向DR外侧。因此,根据第5变形例,与末端部231a朝向径向DR内侧的情况比较,能够将突出部19配置在更靠径向DR外侧的位置。其结果是,如图13所示,能够增大叶轮板部13的孔部130A,能够使叶轮PL轻量化。
接下来,参照图12和图13,说明从叶轮PL的叶片10对马达MT施加的力的传递路径。如图13所示,借助于叶轮PL的旋转而由叶片10产生的力AW2从叶轮板部13经由突出部19的位置P3传递到转子板部23的板簧部231B。位置P3表示突出部19内的位置。
此处,如图12所示,多个突出部19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板簧部231B在周向DC上等间隔地配置。因此,例如,多个板簧部231B被力AW2向径向DR内侧推压。其结果是,分别施加于多个板簧部231B的多个力AW2的径向及周向的力抵消。此外,例如,多个突出部19在突出部19的各个位置P3被力AW2向径向DR内侧推压。因此,分别施加到多个突出部19的多个力AW2的径向及周向的力抵消。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叶轮PL的变形。另外,力AW2的轴向的力能够从板簧部231B经由转子板部23传递到旋转轴SH。并且,力AW2的轴向的力从旋转轴SH传递到轴承BR1(图3),能够被轴承BR1吸收。
特别是根据第5变形例,板簧部231B的末端部231a朝向径向DR外侧,因此与末端部231a朝向径向DR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突出部19进一步配置在径向DR外侧。
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至少一部分与磁铁25在轴向DA上对置。因此,根据第5变形例,能够容易地抑制突出部19与线圈93的轴向DA的端部干涉。此外,能够抑制突出部19与线圈93干涉,因此能够缩短叶轮筒部15及转子筒部21的轴向DA长度。
参照图14,说明第6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6变形例的板簧部231C在平面观察时为大致梯形这一点,第6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6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4是示出第6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如图14所示,在平面观察时,板簧部231C为大致梯形。具体而言,板簧部231C的基端部231b的周向DC宽度WL比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的周向DC宽度WU大。因此,根据第6变形例,与宽度WL等于宽度WU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板簧部231C的弹性力。并且,由于宽度WL宽,因此能够提高基端部231b周边的强度。其结果是,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更容易咬入突出部19,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
参照图15,说明第7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7变形例的板簧部231C朝向转子部RT的旋转方向这一点,第7变形例与第6变形例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7变形例与第6变形例的不同点。
图15是示出第7变形例的风扇FN的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和转子板部23的平面图。如图15所示,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朝向转子部RT的旋转方向D2。因此,根据第7变形例,突出部19位于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朝向的方向。其结果是,与末端部231a朝向转子部RT的旋转方向D2的相反方向的情况相比,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更容易咬入突出部19,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
另外,只要板簧部231C的末端部231a朝向旋转方向D2,宽度WL也可以等于宽度WU(图14)。
参照图16,说明第8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8变形例的突出部19与铁芯背部91a对置这一点,第8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8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6是示出第8变形例的风扇FN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至少一部分与铁芯背部91a在轴向DA上对置。因此,根据第8变形例,能够容易地抑制突出部19与线圈93的轴向DA的端部及接线针95的轴向DA的端部干涉。此外,能够抑制突出部19与线圈93接线针95干涉,因此能够缩短叶轮筒部15及转子筒部21的轴向DA长度。
参照图17,说明第9变形例的风扇FN。在第9变形例的突出部19与轴承壳HS对置这一点,第9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第9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图17是示出第9变形例的风扇FN的剖视图。如图17所示,叶轮板部13的突出部19的至少一部分与轴承壳HS在轴向DA上对置。因此,根据第9变形例,能够相对地延长突出部19的径向DR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突出部19的强度。
参照图18~图19(b),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风扇FNA。在实施方式2的风扇FNA具有1个突出部19A及1个孔部233A这一点上,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主要说明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另外,在图19(a)和图19(b)中,从下方观察突出部19A及转子板部23A。此外,为了明确附图,对突出部19A标注点阴影。
首先,参照图18和图19(a)说明风扇FNA。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风扇FNA的剖视图。如图18所示,风扇FNA的叶轮PLA具有叶轮板部13A。旋转轴SH被固定于叶轮板部13A。风扇FNA的马达MT的转子部RT具有转子板部23A。
图19(a)是示出转子板部23A的平面图。如图18和图19(a)所示,转子板部23A具有大致圆形的孔部233A。孔部233A具有贯通转子板部23A的贯通孔235A。孔部233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对置。即,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面对孔部233A的贯通孔235A。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相对于孔部233A的缘部2333朝向中心轴线AX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18~图19(b),说明突出部19A和板簧部231。图19(b)是示出转子板部23A及突出部19A的平面图。如图18~图19(b)所示,在孔部233A中容纳突出部19A的至少一部分。在突出部19A容纳于孔部233A中的状态下,突出部19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具体而言,突出部19A的径向DR外侧的壁面19d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并且,在突出部19A与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接触的状态下,板簧部231在轴向DA上挠曲。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同样,借助于板簧部231的挠曲产生的弹性力,板簧部231的末端部231a比较强力地卡挂于突出部19A。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利用板簧部231的弹性力,使转子部RT对叶轮PL的保持强度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构成风扇FNA的部件受到周围温度变化的影响。此外,实施方式2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削减若干结构要素。为了容易理解,附图中示意性地主要示出各个结构要素,图示的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出于制图的方便而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例,并未特别限定,能够在不实质性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可以适当组合实施方式1、第1变形例~第9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2的特征。
本发明例如能够于风扇。

Claims (18)

1.一种风扇,该风扇具有:
叶轮,该叶轮上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周向配置有多个叶片;以及
马达,其使所述叶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叶轮具有沿径向扩展的板状的叶轮板部,
所述马达具有转子部,所述转子部具备板状的转子板部,所述板状的转子板部与所述叶轮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对置,并沿径向扩展,
所述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板部具有从轴向下侧的下表面朝向所述转子板部向轴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转子板部具有:
多个板簧部,各个板簧部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能够在轴向上挠曲;以及
孔部,其与所述板簧部的末端部对置,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所述孔部中,
在所述突出部容纳于所述孔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接触,
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板簧部在轴向上挠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各自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相对于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向离开所述叶轮板部的轴向下侧的下表面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板部具有在周向上配置的多个所述突出部,
所述转子板部具有与所述多个突出部分别对应的多个所述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出部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孔部及所述多个板簧部以与所述多个突出部对应的间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突出部的周向宽度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孔部的缘部在彼此在周向上对置的部分处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数量是所述叶片的数量的整数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部还具有从所述转子板部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转子筒部,
所述叶轮还具有从所述叶轮板部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的叶轮筒部,
所述叶轮筒部具有配置在径向内侧的内周面上并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肋,
在所述转子筒部嵌入所述叶轮筒部的状态下,所述多个肋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转子筒部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肋的数量为所述突出部的数量的整数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配置在所述转子部的径向内侧的定子部,
所述定子部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它们与所述多个齿分别对应,
所述线圈分别卷绕于对应的所述齿上,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铁芯背部在轴向上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
旋转轴,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
轴承,其支承所述旋转轴;以及
轴承壳,其容纳所述轴承,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承壳在轴向上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板部的径向外侧的外缘为圆形,
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位于比所述转子板部的所述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的中点靠所述中心轴线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朝向径向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朝向所述转子部的旋转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基端部的周向宽度比所述板簧部的所述末端部的周向宽度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的基端部的周向宽度与所述板簧部的末端部的周向宽度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板部为树脂制成,
所述转子板部为金属制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为向轴向输送空气的轴流式叶轮。
CN201811501228.3A 2017-12-28 2018-12-10 风扇 Active CN1099734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3814A JP2019120151A (ja) 2017-12-28 2017-12-28 ファン
JP2017-253814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3428A true CN109973428A (zh) 2019-07-05
CN109973428B CN109973428B (zh) 2022-07-29

Family

ID=67057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1228.3A Active CN109973428B (zh) 2017-12-28 2018-12-10 风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03721A1 (zh)
JP (1) JP2019120151A (zh)
CN (1) CN1099734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7222055A1 (ja) * 2016-06-24 2019-05-16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1756A (ja) * 1993-10-12 1995-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モータ
JP2001263288A (ja) * 2000-03-14 2001-09-26 Minebea Co Ltd 送風機
CN2572076Y (zh) * 2002-09-02 2003-09-10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构造
JP2006233782A (ja) * 2005-02-22 2006-09-07 Nidec Copal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TW200644389A (en) * 2005-06-10 2006-12-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Fan and rotor thereof
TWM314799U (en) * 2007-01-18 2007-07-01 Bing-Shian Jou Axis set of fan rotor
JP2011078224A (ja) * 2009-09-30 2011-04-14 Minebe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CN202971229U (zh) * 2011-12-19 2013-06-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CN103671157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
CN204113682U (zh) * 2014-04-28 2015-01-21 东莞永立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及其自散热马达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1756A (ja) * 1993-10-12 1995-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モータ
JP2001263288A (ja) * 2000-03-14 2001-09-26 Minebea Co Ltd 送風機
CN2572076Y (zh) * 2002-09-02 2003-09-10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构造
JP2006233782A (ja) * 2005-02-22 2006-09-07 Nidec Copal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TW200644389A (en) * 2005-06-10 2006-12-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Fan and rotor thereof
TWM314799U (en) * 2007-01-18 2007-07-01 Bing-Shian Jou Axis set of fan rotor
JP2011078224A (ja) * 2009-09-30 2011-04-14 Minebe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CN202971229U (zh) * 2011-12-19 2013-06-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CN103671157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
CN204113682U (zh) * 2014-04-28 2015-01-21 东莞永立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及其自散热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0151A (ja) 2019-07-22
US20190203721A1 (en) 2019-07-04
CN109973428B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24040U (zh) 马达
CN105006938B (zh) 马达和送风机
US10027200B2 (en) Rotor including balancer weight and motor
CN103842670B (zh) 电动机
CN102957242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旋转电机以及转子的端面部件
JP2017034991A5 (zh)
CN209526582U (zh)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KR102297684B1 (ko) 로터 조립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로터 조립체를 구비하는 모터
CN205622411U (zh) 马达及具有该马达的电子设备
JP2014007940A (ja) 電動機にコイルを固定するコイル固定装置、及び該コイル固定装置を備えた電動機
JP2012097655A (ja) 送風ファン
CN109973428A (zh) 风扇
CN209659101U (zh)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CN203151285U (zh) 马达、盘驱动装置以及风扇
JP6939201B2 (ja) モータ
JP2017085731A (ja) モータの回転子
CN110168879A (zh) 传感器磁铁组件和马达
CN208209692U (zh) 马达
CN202833224U (zh) 离心风扇
JP2012217285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76697B1 (ko) 전기 기계에 대한 컴포넌트
JP2008223645A (ja) モータファンの羽根車
CN209526613U (zh)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CN201057164Y (zh) 风扇的轴套
JP5656778B2 (ja) 回転電機固定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