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4373B -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4373B
CN109964373B CN201780071617.4A CN201780071617A CN109964373B CN 109964373 B CN109964373 B CN 109964373B CN 201780071617 A CN201780071617 A CN 201780071617A CN 109964373 B CN109964373 B CN 109964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opening
support portion
engaging
clos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16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4373A (zh
Inventor
泽田敦
森口弘志
北村秀贵
青岛信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64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4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4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43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E05B83/34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for fuel inlet covers essentially flush with the vehicl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2Rotating shut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60K2015/0515Arrangements for closing or opening of inlet c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60K2015/0515Arrangements for closing or opening of inlet cover
    • B60K2015/053Arrangements for closing or opening of inlet cover with hinged connection to the vehicl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帽(4)的开闭结构(1A)构成为: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在帽(4)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在面(48)设置有凸部(44A),在侧面(30A)设置有凹部(29A),凸部(44A)与凹部(29A)在打开位置卡合地构成。入口阻尼弹簧(43A)在凸部(44A)与凹部(29A)在打开位置卡合,且凸部(44A)与凹部(29A)为非卡合状态下,与对置的侧面(30A)抵接地施力。凸部(44A)在打开位置,在转动方向对置的2个倾斜面(441)与凹部(29A)的端部(292A)抵接。

Description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车辆中,使用帽被能开闭地设置的车辆侧充电用连接器,以将与充电用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覆盖。在车辆侧充电用连接器中,弹簧等施力部件向将帽打开的方向施力。在帽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帽与壳体卡定,当操作者解除该卡定时,帽会由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打开。
在这样的车辆侧充电用连接器中,由于若对帽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强,则帽会猛烈地打开过头,帽自身、帽的开闭结构的耐久性有可能下降,因此,提出了使帽缓慢动作的开闭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5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216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8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15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4所记载的车辆侧充电用连接器中,虽然未使用高价的旋转式的油压阻尼器来抑制帽打开时的势头,但无论哪一个文献中,用于使帽缓慢打开的结构都复杂,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简单的构成来抑制帽打开时的势头,并抑制帽打开时的晃动的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与车辆外部的连接对象经由开口部电连接的连接部;帽,所述帽在一端的转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壳体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且在闭合位置封闭所述开口部,在打开位置经由所述开口部将所述连接部露出在所述车辆外部;第一施力部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以使所述帽从所述闭合位置朝向所述打开位置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施力;一对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分别形成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帽,且在所述帽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以及第二施力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卡合部沿一个所述卡合部与另一个所述卡合部在所述打开位置能够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一个所述卡合部具有凸部,另一个所述卡合部具有在所述打开位置处利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使所述凸部进行卡合的凹部,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在转动方向对置的2个倾斜面,2个所述倾斜面被形成为在所述打开位置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的接近对置的接近端部朝向隔开对置的间隔端部在所述卡合方向扩张。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帽的开闭结构中,2个所述倾斜面被形成为: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接近端部为非接触状态下,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卡合。
另外,在上述帽的开闭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转动轴方向对置,一个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承部在转动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设置在一个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支承部之间,对一个所述卡合部向所述转动轴方向中的所述第二对置面侧施力。
另外,在上述帽的开闭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所述转动支承部的半径方向对置,一个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承部在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设置在一个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支承部或者所述壳体之间,对一个所述卡合部向所述半径方向中的所述第一对置面或者所述第二对置面侧施力。
另外,在上述帽的开闭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为非卡合状态下,使一个所述卡合部与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抵接。
另外,在上述帽的开闭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所述转动方向从所述打开位置朝向所述闭合位置,在所述转动支承部的半径方向离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充电用连接器具有:技术方案1~6的任一项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车辆外部的充电用连接器之间电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帽打开时的势头,抑制帽打开时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应用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支承部的概要构成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示出帽的开闭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卡合动作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帽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帽的开闭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卡合动作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1B、1C、1D、1E、1F:开闭结构
2:壳体
3:扭簧
4:帽
21:车身安装部
21a:贯通孔
22:壳体主体
22a:开口部
22b:连接部
23:罩部
24:铰链销
25:帽支承部
26A、26B:第一支承部
26a、46A、46B:插通孔
27:第二支承部
27a:插通孔
28:帽锁定部
29A、29B、29C、29E、44C、44D:凹部
29D、44A、44B、44E:凸部
290:底面
291:内侧面
293a、441a:接近端部
290a、292A、442B、443a:端部
292B、442A:间隔端部
293、441:倾斜面
30A、30B、31B、31C、31D、31Da:侧面
31A、47:外周面
41:帽主体
41a:盖部
41b、410A、410B、410D:转动支承部
41c、410c:容纳部
41d、443:外侧面
41e:止转部
42A、42B、42C:入口阻尼器
43A、43B:入口阻尼弹簧
44Ca、44Cb:末端
45:止转突起部
440:顶面
48:面
100:充电用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所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9,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图1是示出应用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应用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支承部的概要构成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图1的A-A剖视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示出帽的开闭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卡合动作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2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5示出支承帽的壳体的帽支承部。图6示出将帽打开的状态的充电用连接器的帽的转动支承部的截面。图7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8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示的X方向是实施方式的充电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是与帽的转动轴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是实施方式的充电用连接器的帽的转动轴方向,是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实施方式的充电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是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Z方向是充电用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不限于铅垂方向。
说明应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1A的充电用连接器100。图1和图2所示的充电用连接器100例如设置在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车辆,是与用于对搭载在该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的车辆外部的充电用连接器电连接的部件。充电用连接器100固定在该车辆的车身面板等。帽的开闭结构1A包括壳体2、扭簧3以及帽4。
壳体2具有与车辆外部的连接对象经由开口部22a电连接的连接部22b。车辆外部的连接对象例如是充电用连接器。更详细而言,壳体2包括车身安装部21、壳体主体22、罩部23、铰链销24、帽支承部25以及帽锁定部28。
车身安装部21由合成树脂制成,且由近似矩形的板状部件构成,在四个角部设置有向车身面板(未图示)的安装孔即贯通孔21a。车身安装部21通过将螺栓(未图示)插通4个贯通孔21a并拧紧在车身面板,从而固定在该车身面板。
壳体主体22由合成树脂制成,且由圆柱状的部件构成,从车身安装部21的大致中央处起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壳体主体22在朝向车辆外部的上方具备包含开口部22a的连接部22b。连接部22b与车辆外部的充电用连接器经由开口部22a电连接。在连接部22b的内部容纳有与从车辆内部的电池(未图示)延伸出来的电线(未图示)连接的端子配件(未图示)。
罩部23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具有大致圆筒形,在车身安装部21的Z方向的上侧以将连接部22b从外周覆盖的方式设置。罩部23在其外周面设置有帽支承部25、帽锁定部28。
铰链销24是金属制的细长的棒状部件,在Y方向,即帽4的转动轴方向经由帽支承部25插通扭簧3和帽4。铰链销24以其转动轴为中心,使帽4相对于壳体2转动。
帽支承部25利用铰链销24将帽4转动自如地支承。帽支承部25包括被设置在隔开间隔地对置的位置处的一对第一支承部26A和第二支承部27。帽支承部25利用第一支承部26A和第二支承部27将帽4从转动轴方向夹持。第一支承部26A在与第二支承部27对置的侧面30A具有铰链销24插通的插通孔26a和凹部29A。第二支承部27具有被铰链销24插通的插通孔27a。
凹部29A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在帽4的转动轴方向凹陷,且在与该转动轴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并形成为槽状。凹部29A如图9所示,包括:底面290;一对端部290a;从位于底面290的两端的端部290a垂直地立起的一对内侧面291;以及一对端部292A。底面290形成于在转动方向对置的端部290a间。该端部292A位于内侧面291与侧面30A以直角相接的位置。
帽锁定部28设置在帽支承部25的相反侧的罩部23的外周面,是在闭合位置将帽4卡定的卡定机构。
扭簧3是第一施力部件,例如是金属制的扭力螺旋弹簧。扭簧3以使帽4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施力。扭簧3与帽4的转动支承部41b一起配置在第一支承部26A与第二支承部27之间,并在内周侧插通铰链销24。扭簧3的一端卡定在如图5~图8所示的壳体2的罩部23的外周面31A,另一端卡定在帽4的转动支承部41b的外侧面41d。
帽4在闭合位置将开口部22a封闭,在打开位置经由开口部22a将连接部22b露出到车辆外部。帽4被构成为包含:合成树脂制的帽主体41;合成树脂制的入口阻尼器42A;以及金属制的入口阻尼弹簧43A。
帽主体41被构成为包含:盖部41a;转动支承部41b;容纳部41c;与壳体2对置的外侧面41d;以及止转部41e。盖部41a由大致圆形的板状部件构成,且在帽4在闭合位置的状态下将开口部22a覆盖地封闭,另一方面,帽4在打开位置经由开口部22a将连接部22b露出。转动支承部41b设置在盖部41a的一端,相对于壳体2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容纳部41c在转动支承部41b的转动轴方向开口,从一个开口依次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A、入口阻尼器42A,并从另一个开口插通铰链销24。外侧面41d沿着转动支承部41b的转动方向呈圆弧状弯曲,即,沿着以帽4的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圆弧面)弯曲。止转部41e形成于转动支承部41b的外侧面41d,是在转动轴方向延伸的突起,在帽4在打开位置处时,止转部41e与罩部23的外周面31A抵接,制止帽4的转动。
入口阻尼器42A相对于帽4的转动支承部41b在转动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入口阻尼器42A具有圆筒形,在容纳有入口阻尼弹簧43A的状态下,被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b的容纳部41c。入口阻尼器42A被入口阻尼弹簧43A在转动轴方向施力。如图3和图4所示,入口阻尼器42A被构成为包含凸部44A、止转突起部45和插通孔46A。
凸部44A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一个面48起突出,并沿与转动轴方向正交的半径方向延伸。面48是相对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的对置面。即,入口阻尼器42A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在转动轴方向对置。凸部44A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与设置在侧面30A的凹部29A卡合。如图9所示,凸部44A具有顶面440、一对接近端部441a、2个倾斜面441以及一对间隔端部442A。顶面440形成于在转动方向接近对置的接近端部441a间。2个倾斜面441从位于顶面440的转动方向的两端的接近端部441a开始,朝向在转动方向间隔对置的一对间隔端部442A而在卡合方向扩张形成。即,2个倾斜面441从顶面440朝向卡合方向(图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扩张地倾斜。另外,2个倾斜面441形成为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在顶面440与底面290非接触状态下,凸部44A与凹部29A卡合。此处,凸部44A与凹部29A卡合是指一对端部292A与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将该状态记为卡合状态。
止转突起部45形成于外周面47,沿转动轴方向延伸设置。止转突起部45在入口阻尼器42A容纳在容纳部41c时,与形成于容纳部41c的内周面的凹部卡合。
插通孔46A在转动轴方向贯通,具有转动轴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内径比另一侧的部分的内径小的带阶梯形状。插通孔46A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A,且插通有铰链销24。
入口阻尼弹簧43A是第二施力部件,例如是金属制的压缩螺旋弹簧。入口阻尼弹簧43A与入口阻尼器42A一起在帽4的转动轴的同轴上容纳在容纳部41c,且在内周侧插通铰链销24。入口阻尼弹簧43A设置在转动支承部41b与入口阻尼器42A之间,将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向转动轴方向中的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侧施力。即,入口阻尼弹簧43A在卡合方向施力。该卡合方向是指2个卡合部即凸部44A与凹部29A能够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方向。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A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动作。如图7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在转动轴方向对置。面48被入口阻尼弹簧43A在转动轴方向施力。面48的凸部44A和侧面30A的凹部29A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A的一对端部292A都不与凸部44A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凸部44A被入口阻尼弹簧43A在转动轴方向施力,从而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从而帽4由于扭簧3的作用力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开始绕转动轴转动时,入口阻尼器42A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和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维持对置状态。凸部44A与凹部29A之间维持非卡合状态,并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A的作用力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抵接边进行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面48与侧面30A维持在转动轴方向对置的状态,同时凸部44A开始与凹部29A卡合,从非卡合状态转移向卡合状态。凸部44A如图9所示,其顶面440边在侧面30A滑动边靠近凹部29A,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A的作用力,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边在凹部29A的端部292A滑动(半卡合状态),边开始与凹部29A卡合。凸部44A的顶面440与凹部29A的底面290逐渐接近。半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A的一对端部292A中的一者与凸部44A的2个倾斜面441中的一者抵接的状态。
若帽4到达打开位置,则如图8所示,凸部44A的2个倾斜面441都与凹部29A的2个端部292A抵接,且凸部44A被入口阻尼弹簧43A在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入口阻尼器42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A的侧面30A维持在转动轴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凸部44A的顶面440与凹部29A的底面290最接近。
根据以上说明的帽4的开闭结构1A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由于凸部44A与凹部29A卡合使得将凸部44A与凹部29A按抵,因此,能够抑制帽4打开时的晃动。另外,凸部44A在与凹部29A为非卡合状态下,由于被施力以与对置的侧面30A抵接,因此,凸部44A与侧面30A抵接地滑动,能够在帽4打开时抑制势头。并且,由于仅由树脂部件和弹簧构成,且结构简单,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并且,金属制的入口阻尼弹簧43A是不露出外部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水等液体的浸入,抑制由于冻结等导致耐久性下降。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3,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图10和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入口阻尼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此外,图10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11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2是从转动轴方向观察转动支承部的图,图13是从转动轴方向观察壳体的第一支承部的图。
如图10~图13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B和充电用连接器100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转动支承部和帽支承部的构成。下面,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且,关于共通的构成、作用、效果,尽可能省略重复的说明(下同)。
在壳体2,第一支承部26B在与第二支承部27对置的侧面30B具有铰链销24插通的插通孔26a以及凹部29B。
凹部29B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在帽4的转动轴方向凹陷。凹部29B如图9所示,包括底面290、内侧面291、端部292A。
在帽4,转动支承部410A与转动支承部41b一体化。转动支承部410A被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b的容纳部41c。转动支承部410A的构成包含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B、止转突起部45以及插通孔46B。
容纳部410c设置在从转动轴在半径方向朝向外侧的位置,从转动支承部410A的面48向转动轴方向开口。容纳部410c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B,用公知的结构卡定使这些部件不会飞出到外部。容纳部410c构成为由于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从面48突出。
入口阻尼弹簧43B是第二施力部件,例如是金属制的小直径的压缩螺旋弹簧。入口阻尼弹簧43B与入口阻尼器42B一起被容纳在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弹簧43B设置在入口阻尼器42B与转动支承部410A之间,对转动支承部410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向转动轴方向中的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侧施力。入口阻尼弹簧43B对入口阻尼器42B在凸部44B与凹部29B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该卡合方向是指2个卡合部即凸部44B与凹部29B能够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方向。
入口阻尼器42B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A在转动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入口阻尼器42B具有圆筒形,且被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0A的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器42B在一端具有凸部44B。
凸部44B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转动支承部410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突出。面48是与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相对的对置面。即,转动支承部410A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在转动轴方向对置。凸部44B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与设置在侧面30B的凹部29B卡合。凸部44B如图9所示,包括顶面440和2个倾斜面441。
插通孔46B在转动轴方向贯通,转动轴方向的一个部分的内径与另一个部分的内径相同。插通孔46B被插通有铰链销24。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B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动作。如图10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与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在转动轴方向对置。入口阻尼器42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在转动轴方向施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和侧面30B的凹部29B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B的一对端部292A都不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凸部44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在转动轴方向施力,从而与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且帽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利用扭簧3的作用力开始绕转动轴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A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A的转动轴方向的面48和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维持对置状态。凸部44B在与凹部29B之间维持非卡合状态,且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与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抵接边进行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面48与侧面30B边维持在转动轴方向对置的状态,凸部44B边开始与凹部29B卡合,从非卡合状态移向卡合状态。凸部44B如图9所示,其顶面440边在侧面30B滑动边靠近凹部29B,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边在凹部29B的端部292A滑动(半卡合状态),边开始与凹部29B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29B的底面290逐渐接近。半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B的一对端部292A中的一者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中的一者抵接的状态。
当帽4到达打开位置时,如图11所示,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都与凹部29B的2个端部292A抵接,被入口阻尼弹簧43B在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A的面48和第一支承部26B的侧面30B维持在转动轴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凸部44B的顶面410与凹部29B的底面290最接近。
根据以上说明的帽4的开闭结构1B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由于使得凸部44B按抵在凹部29B从而凸部44B与凹部29B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帽4打开时的晃动。另外,凸部44B在与凹部29B为非卡合状态下,由于被施力而与对置的侧面30B抵接,因此,凸部44B与侧面30B抵接地滑动,能够控制帽4打开时的势头。并且,由于仅由树脂部件和弹簧构成,且结构简单,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并且,由于是金属制的入口阻尼弹簧43B不露出到外部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水等液体的浸入,抑制由于冻结等导致耐久性的下降。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5,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此外,图14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15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图14、图15所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C和充电用连接器100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转动支承部和帽支承部的构成。
在壳体2中,罩部23具有:与帽4的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对置的侧面31B;以及形成于侧面31B的凹部29C。侧面31B沿着转动支承部410B的转动方向呈圆弧状弯曲。侧面31B形成为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在帽4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侧面31B和外周面47在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对置。
凹部29C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侧面31B向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外侧凹陷。如图9所示,凹部29C包括底面290、内侧面291、端部292A。
在帽4中,转动支承部410B与转动支承部41b一体化。转动支承部410B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b的容纳部41c。转动支承部410B被构成为包含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B、止转突起部45以及插通孔46B。
容纳部410c从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沿半径方向半径方向开口。容纳部410c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B,并用公知的结构卡定使这些部件不会飞出到外部。容纳部410c被构成为由于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从外周面47突出。
入口阻尼弹簧43B设置在转动支承部410B与入口阻尼器42B之间,对入口阻尼器42B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入口阻尼弹簧43B对入口阻尼器42B在凸部44B与凹部29C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该卡合方向是指凸部44B与凹部29C能够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方向。
入口阻尼器42B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B在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凸部44B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突出。外周面47是与罩部23的侧面31B相对的对置面。即,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B在半径方向对置。凸部44B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与设置在侧面31B的凹部29C卡合。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C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动作。如图14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B在半径方向对置。入口阻尼器42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半径方向施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和侧面31B的凹部29C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C的一对端部292A都不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凸部44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半径方向施力,并与罩部23的侧面31B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且帽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利用扭簧3的作用力开始绕转动轴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B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B维持对置状态。在凸部44B与凹部29C之间维持非卡合状态,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与罩部23的侧面31B抵接边进行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外周面47与侧面31B维持在半径方向对置的状态,同时凸部44B相对于凹部29C开始卡合,从非卡合状态移向卡合状态。如图9所示,凸部44B其顶面440边在侧面31B滑动边靠近凹部29C,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边在凹部29C的端部292A滑动(半卡合状态),边开始与凹部29C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29C的底面290逐渐接近。半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B的一对端部292A中的一者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中的一者抵接的状态。
当帽4到达打开位置时,如图15和图9所示,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都与凹部29C的2个端部292A抵接,且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B维持在半径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29C的底面290最接近。
根据以上说明的帽4的开闭结构1C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由于凸部44B被按抵在凹部29C从而凸部44B与凹部29C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帽4打开时的晃动。另外,凸部44B在与凹部29C为非卡合状态下,由于被施力以与对置的侧面31B抵接,因此,凸部44B与侧面31B抵接并滑动,能够抑制帽4打开时的势头。并且由于结构简单,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抑制水等液体的浸入,从而能够抑制由于冻结等导致耐久性的下降。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7,说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此外,图16示出帽4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17示出帽4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1D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如图16、图17所示,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在于:转动支承部和帽支承部的构成。
在壳体2中,罩部23具有:与帽4的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对置的侧面31C;以及形成于侧面31C的凸部29D。侧面31C沿着转动支承部410C的转动方向呈圆弧状弯曲。侧面31C形成为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在帽4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侧面31C和外周面47在转动支承部410C的半径方向对置。
凸部29D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侧面31C沿转动支承部410C的半径方向突出。凸部29D如图9所示,包括顶面440、2个倾斜面441。
在帽4中,转动支承部410C与转动支承部41b一体化。转动支承部410C被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b的容纳部41c。转动支承部410C被构成为包含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C、止转突起部45以及插通孔46B。
容纳部410c从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向半径方向外侧开口。容纳部410c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C,用公知的结构卡定使这些部件不会飞出到外部。容纳部410c被构成为由于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而使入口阻尼器42C的凹部44C从外周面47突出。
入口阻尼弹簧43B设置在转动支承部410C与入口阻尼器42C之间,对入口阻尼器42C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入口阻尼弹簧43B对入口阻尼器42C在凹部44C与凸部29D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该卡合方向是指凹部44C与凸部29D能够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方向。
入口阻尼器42C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C在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凹部44C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突出。外周面47是与罩部23的侧面31C相对的对置面。即,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C在半径方向对置。
凹部44C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与设置在侧面31C的凸部29D卡合。凹部44C的从转动轴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半径方向开口的大致U形。凹部44C在开口具有2个末端44Ca、44Cb。末端44Ca、44Cb中的、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转动方向侧的末端44Ca具有被倾斜切断的形状。末端44Ca的剖切面朝向转动方向侧形成。并且,末端44Ca的半径方向的长度形成得短于末端44Cb。此外,凹部44C优选的是由难以弯折、柔软的金属制成。另外,优选的是末端44Ca、44Cb的角部被设置有倒角。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D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为止的打开动作。如图16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C在半径方向对置。入口阻尼器42C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半径方向施力。入口阻尼器42C的凹部44C和侧面31C的凸部29D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44C的末端44Ca、44Cb都不与凸部29D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凹部44C通过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半径方向施压,从而末端44Cb与罩部23的侧面31C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且帽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利用扭簧3的作用力开始绕转动轴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C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C维持对置状态。凹部44C在与凸部29D之间维持非卡合状态,末端44Cb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与罩部23的侧面31C抵接边进行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外周面47与侧面31C在半径方向维持对置状态的同时,凹部44C边相对于凸部29D开始卡合,从非卡合状态移向卡合状态。凹部44C的末端44Cb边在侧面31C滑动边靠近凸部29D,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其末端44Ca边在凸部29D的2个倾斜面441中的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滑动(半卡合状态),边相对于凸部29D开始卡合。半卡合状态是指凹部44C的末端Ca与凸部29D的2个倾斜面441中的一者抵接的状态。若末端44Ca越过凸部29D的顶面440,则凹部44C的末端44Cb靠近在凸部29D的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凹部44C的底面290与凸部29D的顶面440逐渐接近。
当帽4到达打开位置时,凹部44C的2个末端44Ca、44Cb都与凸部29D的倾斜面441抵接,并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C维持在半径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凹部44C的底面290与凸部29D的顶面440最接近。
以上说明的帽4的开闭结构1D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在转动支承部410C的外周面47设置有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施力的凹部44C,在罩部23的侧面31C设置有凸部29D。即,对于上述的开闭结构1C和充电用连接器100,由于转动支承部侧的卡合部由凸部44B被替换为凹部44C,罩部23侧的卡合部由凹部29C被替换为凸部29D,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开闭结构1C和充电用连接器100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
图18、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图18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19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图18、图19所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E和充电用连接器100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在于: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和帽4转动时,抑制凸部44B相对于罩部23的侧面31D的抵接。
在壳体2,罩部23具有侧面31D、侧面31Da、倾斜面31Db以及形成于侧面31D的凹部29C。侧面31D是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之前和帽4的打开位置时对置的对置面。侧面31D和外周面47在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对置。侧面31D与凹部29C的2个内侧面291中的在至少转动方向对置的内侧面291连接。侧面31Da至少从在闭合位置时与凸部44B对置的位置起沿着转动支承部410B的转动方向直到凹部29C的跟前为止呈圆弧状弯曲。侧面31Da和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在转动方向从打开位置朝向闭合位置而在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隔开。转动方向中的从打开位置朝向闭合位置的方向为闭合方向,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为打开方向。换言之,互相对置的侧面31Da和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朝向闭方向,在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隔开。侧面31Da在凹部29C的跟前与倾斜面31Db连接。倾斜面31Db沿着转动方向边逐渐缩窄与外周面47的间隔边与侧面31D连接。侧面31D与外周面47的隔开间隔比侧面31Da与外周面47的隔开间隔小。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E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动作。如图18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D在半径方向对置。入口阻尼器42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施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和侧面31D的凹部29C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29C的一对端部292A都不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凸部44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半径方向施力,但不与罩部23的侧面31Da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且帽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利用扭簧3的作用力开始绕转动轴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B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D维持对置状态。凸部44B从凹部29C隔开并维持非卡合状态,与罩部23的侧面31Da既不抵接也不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凸部44B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与倾斜面31Db抵接并滑动,边相对于凹部29C开始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边在倾斜面31Db和侧面31D滑动边靠近凹部29C。凸部44B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在凹部29C的端部292A滑动的同时,相对于凹部29C开始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29C的底面290逐渐接近。
当帽4到达打开位置时,如图19和图9所示,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都与凹部29C的2个端部292A抵接,且凸部44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D维持在半径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29C的底面290最接近。
具有上述构成的帽4的开闭结构1E和充电用连接器100的入口阻尼弹簧43B在凸部44B和凹部29C为非卡合状态时,以将凸部44B与对置面即侧面31D隔开的方式施力。由此,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和帽4转动时,抑制凸部44B相对于罩部23的侧面31D的抵接,能够降低凸部44B与侧面31D抵接并滑动而产生的磨损。
图20、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帽的开闭结构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图20示出帽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图21示出帽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图20、图21所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F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在于,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和帽4转动时,抑制凸部44B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的抵接。此外,变形例2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F的构成是:对于变形例1所涉及的帽4的开闭结构1E,将包含凸部44B的构成的设置位置与凹部44D的设置位置替换。
在壳体2,罩部23被构成为包含侧面31B、容纳部410c、入口阻尼弹簧43B以及入口阻尼器42B。侧面31B沿着帽4的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方向呈圆弧状弯曲,与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对置。侧面31B形成为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在帽4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侧面31B和外周面47在转动支承部410B的半径方向对置。
容纳部410c从罩部23的侧面31B向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轴开口。容纳部410c容纳入口阻尼弹簧43B、入口阻尼器42B,用公知的结构卡定使这些部件不会飞出到外部。容纳部410c构成为由于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从侧面31B突出。
入口阻尼弹簧43B设置在罩部23与入口阻尼器42B之间。入口阻尼弹簧43B对入口阻尼器42B向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轴施力,且在凸部44B与凹部44D沿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该卡合方向是指凸部44B与凹部44D能够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的方向。
入口阻尼器42B相对于罩部23在朝向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轴的方向被移动自如地支承。凸部44B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罩部23的侧面31B突出。
在帽4中,转动支承部410D与转动支承部41b一体化。转动支承部410D被容纳在转动支承部41b的容纳部41c。转动支承部410D的构成包含凹部44D、止转突起部45、插通孔46B、外周面47、部分外周面47a、倾斜面47b。
凹部44D是第一卡合部或者第二卡合部,从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向半径方向外侧开口。凹部44D与在罩部23的侧面31B设置的入口阻尼器42B的凸部44B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卡合。
外周面47是相对于罩部23的侧面31B,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之前和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对置的对置面。外周面47和侧面31B在转动支承部410D的半径方向对置。外周面47与凹部44D的2个内侧面291中的、至少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内侧面291连接。部分外周面47a至少从在闭合位置时与凸部44B对置的位置沿着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方向直到凹部44D的跟前为止呈圆弧状弯曲。部分外周面47a和侧面31B在转动方向从打开位置朝向闭合位置,在转动支承部410D的半径方向隔开。转动方向中的从打开位置朝向闭合位置的方向为闭合方向,从闭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为打开方向。换言之,部分外周面47a和侧面31B朝向闭方向,在转动支承部410D的半径方向隔开。部分外周面47a在凹部44D的跟前与倾斜面47b连接。倾斜面47b沿着转动方向边逐渐缩窄与侧面31B的间隔边与外周面47连接。外周面47与侧面31B的间隔小于部分外周面47a与侧面31B的间隔。
接下来,说明帽4的开闭结构1F的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为止的打开动作。如图20所示,帽4和壳体2在帽4位于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与罩部23的侧面31B在半径方向对置。入口阻尼器42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向转动支承部410D的转动轴施力。侧面31B的凸部44B和转动支承部410D的凹部44D为非卡合状态。非卡合状态是指凹部44D的一对端部292A都不与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抵接的状态。凸部44B被入口阻尼弹簧43B在半径方向施压,但不与转动支承部410D的部分外周面47a抵接。
当解除帽锁定部28所进行的卡定,且帽4开始利用扭簧3的作用力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绕转动轴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D开始绕转动轴转动。在帽4转动时,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B维持对置状态。凸部44B从凹部44D隔开并维持非卡合状态,与转动支承部410D的部分外周面47a既不抵接也不滑动。
当帽4靠近打开位置时,凸部44B边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与倾斜面47b抵接并滑动,边相对于凹部44D开始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边在倾斜面47b和外周面47滑动边靠近凹部44D。凸部44B中,利用入口阻尼弹簧43B的作用力,在转动方向对置的倾斜面441在凹部44D的端部292A滑动的同时,相对于凹部44D开始卡合。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44D的底面290逐渐接近。
当帽4到达打开位置时,则如图21和图9所示,凸部44B的2个倾斜面441都与凹部44D的2个端部292A抵接,被入口阻尼弹簧43B沿卡合方向施力。帽4在闭合位置时,转动支承部410D的外周面47和罩部23的侧面31B维持在半径方向对置的状态而不抵接。在该状态下,凸部44B的顶面440与凹部44D的底面290最接近。
具有上述构成的帽4的开闭结构1F和充电用连接器100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开闭结构1E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4和变形例中,说明了凸部具有倾斜面的形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凹部具有倾斜面。例如,如图22所示,作为卡合部,可以将不具有倾斜面的凸部44E和具有倾斜面的凹部29E组合。凸部44E具有顶面440、一对端部443a、不倾斜的2个外侧面443以及一对端部442B。顶面440的转动方向的两端的长度,即一对端部443a间的长度与一对端部442B间的长度相同。另一方面,凹部29E包括底面290、一对接近端部293a、2个倾斜面293以及一对间隔端部292B。底面290形成于在转动方向接近对置的接近端部293a间。2个倾斜面293从位于底面290的转动方向的两端的接近端部293a起朝向在转动方向隔开对置的一对间隔端部292B,在卡合方向扩张形成。即,2个倾斜面293从底面290朝向卡合方向(图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扩张地倾斜。另外,2个倾斜面293形成为在帽4位于打开位置时,底面290与顶面440在非接触状态下,凸部44E与凹部29E卡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动支承部41b包括具有凸部44A的入口阻尼器42A以及对入口阻尼器42A施力的入口阻尼弹簧43A,且与第一支承部26A具备的凹部29A卡合的构成,但也可以不限于此。即,构成也可以是第一支承部26A包括具有凸部的入口阻尼器以及对入口阻尼器施力的入口弹簧,且与转动支承部41b具备的凹部卡合。另外,也可以是凹部设置在转动支承部41b侧,凸部设置在第一支承部26A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4和变形例中,作为帽的开闭结构的应用例,对车辆侧的充电用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车辆侧的供电用连接器。在该情况下,供电用连接器与充电用连接器可以是相同且能够兼用的部件,也可以是与充电用连接器不同的形态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4和变形例中,端部292A、442B形成为直角,但也可以实施有倒角。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4和变形例的凸部或者凹部所具有的一对倾斜面不只是平面状,也可以是具有对称性的球面状。例如,凸部可以是半球状,凸部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半圆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末端44Ca的剖切面朝向转动方向侧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转动方向侧相反方向形成剖切面。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1、2中,侧面31Da可以不形成为与转动支承部410B的外周面47对置。另外,部分外周面47a可以不形成为与罩部23的侧面31B对置。

Claims (10)

1.一种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与车辆外部的连接对象经由开口部电连接的连接部;
帽,所述帽在一端的转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壳体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且在闭合位置封闭所述开口部,在打开位置经由所述开口部将所述连接部露出在所述车辆外部;
第一施力部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以使所述帽从所述闭合位置朝向所述打开位置绕转动轴转动的方式施力;
一对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分别形成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帽,且在所述帽转动时维持对置状态;
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卡合部沿所述一个卡合部与另一个卡合部在所述打开位置能够卡合的卡合方向施力,
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所述一个卡合部具有凸部,所述另一个卡合部具有在所述打开位置处利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使所述凸部进行卡合的凹部,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在转动方向对置的2个倾斜面,
2个所述倾斜面被形成为在所述打开位置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的接近对置的接近端部朝向隔开对置的间隔端部在所述卡合方向扩张,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或所述帽,且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卡合部位于与所述另一个卡合部一侧的相反侧,并对所述一个卡合部向所述另一个卡合部一侧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倾斜面被形成为: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接近端部为非接触状态下,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转动轴方向对置,
所述一个卡合部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承部在转动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一个卡合部与所述转动支承部之间,对所述一个卡合部向所述转动轴方向中的所述第二对置面侧施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所述转动支承部的半径方向对置,
所述一个卡合部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承部在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设置在所述一个卡合部与所述转动支承部或者所述壳体之间,对所述一个卡合部向所述半径方向中的所述第一对置面或者所述第二对置面侧施力。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为非卡合状态下,使所述一个卡合部与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为非卡合状态下,使所述一个卡合部与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为非卡合状态下,使所述一个卡合部与对置的所述对置面抵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所述转动方向从所述打开位置朝向所述闭合位置而在所述转动支承部的半径方向离开。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第二对置面在所述转动方向从所述打开位置朝向所述闭合位置而在所述转动支承部的半径方向离开。
10.一种充电用连接器,具有: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帽的开闭结构;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车辆外部的充电用连接器之间电连接。
CN201780071617.4A 2016-12-20 2017-12-18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64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166A JP6482521B2 (ja) 2016-12-20 2016-12-20 キャップの開閉構造および充電用コネクタ
JP2016-247166 2016-12-20
PCT/JP2017/045373 WO2018117042A1 (ja) 2016-12-20 2017-12-18 キャップの開閉構造および充電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4373A CN109964373A (zh) 2019-07-02
CN109964373B true CN109964373B (zh) 2020-10-27

Family

ID=62626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161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64373B (zh) 2016-12-20 2017-12-18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67741A1 (zh)
EP (1) EP3561963A4 (zh)
JP (1) JP6482521B2 (zh)
CN (1) CN109964373B (zh)
WO (1) WO2018117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2717B2 (ja) * 2017-12-18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構造
JP7087961B2 (ja) * 2018-11-28 2022-06-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用コネクタ
USD950493S1 (en) * 2019-06-05 2022-05-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motive charging connector cap
JP7312520B2 (ja) * 2019-08-02 2023-07-21 株式会社Fts 蓋の取付構造
CN111596949B (zh) * 2020-04-09 2021-06-04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及装置
DE102020128203A1 (de) * 2020-10-27 2022-04-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klappensystem für elektrisch angetriebene Fahrzeuge
CN112172581A (zh) * 2020-11-10 2021-01-05 李明娟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JP7258934B2 (ja) * 2021-03-17 2023-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DE102021112936A1 (de) 2021-05-19 2022-11-24 Lisa Dräxlmaier GmbH VORRICHTUNG ZUM ÖFFNEN UND VERSCHLIEßEN EINER LADEDOSE
US11735863B2 (en) * 2021-10-19 2023-08-22 Deere &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utomatic latching and slidable lock
JP2024017406A (ja) 2022-07-27 2024-0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開閉構造及び充電用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38702Y (zh) * 2008-01-02 2008-10-22 陈耀华 防水插头插座防水盖与上盖的连接结构
CN201829657U (zh) * 2010-08-11 2011-05-11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打开的usb连接装置
CN202712545U (zh) * 2012-01-13 2013-01-30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JP2015115123A (ja) * 2013-12-10 2015-06-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充電コネクタ及び蓋構造
EP2882048A4 (en) * 2012-08-06 2016-03-30 Yazaki Corp CHARGE INPU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3896B2 (ja) * 1993-12-27 1998-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充電コネクタ
JP2012015058A (ja) 2010-07-05 2012-01-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2012018838A (ja) 2010-07-08 2012-01-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両側コネクタ
PL2603954T3 (pl) * 2010-08-11 2016-07-29 Erich Jaeger Gmbh Co Kg Gniazdo
JP2012221611A (ja) * 2011-04-05 2012-1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5732319B2 (ja) * 2011-06-02 2015-06-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31640B2 (ja) * 2012-08-06 2016-06-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ネ掛止構造
JP2016149222A (ja) * 2015-02-10 2016-08-1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38702Y (zh) * 2008-01-02 2008-10-22 陈耀华 防水插头插座防水盖与上盖的连接结构
CN201829657U (zh) * 2010-08-11 2011-05-11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打开的usb连接装置
CN202712545U (zh) * 2012-01-13 2013-01-30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EP2882048A4 (en) * 2012-08-06 2016-03-30 Yazaki Corp CHARGE INPUT DEVICE
JP2015115123A (ja) * 2013-12-10 2015-06-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充電コネクタ及び蓋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2521B2 (ja) 2019-03-13
EP3561963A4 (en) 2019-12-25
WO2018117042A1 (ja) 2018-06-28
EP3561963A1 (en) 2019-10-30
US20190267741A1 (en) 2019-08-29
JP2018101547A (ja) 2018-06-28
CN109964373A (zh) 201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4373B (zh) 帽的开闭结构和充电用连接器
JP6180992B2 (ja) リッド装置
US20140150505A1 (en) Lock apparatus for opening/closing member
US8225634B2 (en)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nd holding an emergency key
US20120260701A1 (en) Steering locking device
JP6215519B2 (ja) 充電インレット装置
JP6406183B2 (ja) リッド用ロック装置
JP2012018838A (ja) 車両側コネクタ
US9702171B2 (en) Locking device
JP2012015058A (ja) 車両側コネクタ
CN109383446B (zh) 转向锁定装置
JP5730712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装置
CN108027195B (zh) 把手及冷冻器
JP7368437B2 (ja) コネクタ
JP6148047B2 (ja) 車両用ロックユニット
JP7175176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7163112B2 (ja)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機構、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及び車両用ロック機構
JP7175175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WO2018182024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7027657B2 (ja) 開閉体の開閉ロック装置
CN214220880U (zh) 一种门锁把手的离合结构
JP2020129510A (ja) 車両用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装置
EP3305607B1 (en) Steering column lock
JP2020129511A (ja) 車両用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装置
JP2022033553A (ja) 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7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