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4189B - 行驶路径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行驶路径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4189B CN109964189B CN201780070894.3A CN201780070894A CN109964189B CN 109964189 B CN109964189 B CN 109964189B CN 201780070894 A CN201780070894 A CN 201780070894A CN 109964189 B CN109964189 B CN 1099641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vel
- work
- harvester
- route
- travel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41001124569 Lycaen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986989 Naja kaouthia Acidic phospholipase A2 CM-II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56 polyoxyethylene sorbitan monolau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710179738 6,7-dimethyl-8-ribityllumazine synth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51169 Alopias vulpi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620 Fagopyrum esculent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419 Fagopyrum esculent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261 Fritillaria camtschatcens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68988 Glycine max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469 Glycine max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86608 Lipoyl synth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37584 Lipoyl synthase 1, chloroplastic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090391 Lipoyl synthase 1,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44 Oryza sativa Indica Group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467 Oryza sativa Japonica Grou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43 Oryza sativa Japonica Group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1136140 Pinus strobus Putative 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8968 WAP four-disulfide core domain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042 Zea may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824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017 Zea mays subsp may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36 Zizania aquatic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0300 Zizania aquatic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822 cor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具备:驻车位置设定部,其在外周区域(SA)设定作业车的驻车位置;路径要素选择部,其从覆盖作业对象区域的往复行驶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所用的行驶路径要素中选择应行驶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在驻车位置位于与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对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最外周区域,通过执行环绕行驶而将外周区域(SA)向内侧扩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驶路径管理系统,该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对一边在作业地上作业一边自动行驶的作业车所用的行驶路径进行管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农业用作业车搭载有GPS。另外,该农业用作业车自动地进行如下行驶,该行驶重复进行位于水田的外缘部的内侧的区域中的直行行驶和该外缘部处的U转掉头。注意,该外缘部具有与该农业用作业车的作业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预先制作每个水田的作业路径数据并存储于处理部。这样,在自动行驶于作业地的作业车中,生成作业对象区域中的目标行驶路径,将基于从GPS获得的定位数据求出的本车位置和该行驶路径进行比较,控制转向操作机构以使行驶机体沿行驶路径行驶。
装备大型作业装置的作业车进行U转掉头等转弯需要较大的空间。在通过重复直行行驶与U转掉头来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需要确保用于U转掉头的空间即外周区域(外缘部)的足够的面积。
收割机这种将收割物暂时存储于车身的作业车在作业中途需要将收割物释放到停放在作业地外的道路等上的搬运车。搬运车的可停放位置受作业地限制。因此,作业车在释放收割物时行驶到停放搬运车的位置。另外,作业车在作业中途产生燃料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也同样行驶到通过补给燃料等支援作业车的车辆所停放的位置。因此,为了从停放在作业地外的支援车辆接受某种支援,作业车的驻车位置必须预先在作业地内设定于规定位置。
收割作业、耕耘作业等是作业车一边直行行驶一边进行的作业,在U转掉头时不进行作业。因而,在重复直行行驶与U转掉头的作业行驶中,为了提高作业效率,要求尽可能缩窄用于U转掉头的空间即外周区域(外缘部)并增大直行行驶的区域。对外周区域(外缘部)的作业在重复直行行驶与U转掉头的作业行驶完成之后、或者在该作业行驶开始之前进行。然而,作业车在驻车位置从其他车辆接受支援时,需要在驻车位置以适当的驻车姿势停车。为了将作业车折返驾驶而进行对位,在驻车位置的周边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而且,在通过多台作业车协同进行作业行驶的协同作业行驶中,在一个作业车在驻车位置驻车时,另一个作业车不能接近驻车位置,因此在行驶路径的选择上产生限制。由此可见,不能像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将具有与作业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的外缘部原样用作外周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080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迫切期望一种在对一边在作业地上作业一边自动行驶的作业车所用的行驶路径进行管理时,能够适当确保外周区域并确保作业效率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行驶路径管理系统,该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对一边在作业地上作业一边自动行驶的作业车所用的行驶路径进行管理,其特征在于,具备:区域设定部,其将所述作业车沿所述作业地的边界线环绕过的区域设定为外周区域,并且将所述外周区域的内侧设定为作业对象区域;驻车位置设定部,其在所述外周区域设定所述作业车的驻车位置;路径管理部,其计算并可读取地储存覆盖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往复行驶所用的多个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以及将所述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彼此相连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路径要素选择部,其选择接下来应行驶的所述行驶路径要素以及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通过重复选择所述行驶路径要素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来执行所述往复行驶,在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对于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最外周区域,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
在本发明中,行驶路径要素用于实现重复前进行驶与U转掉头的往复行驶(往复行驶图案),该行驶路径要素是为了在作业对象区域中进行作业行驶而计算出的。另外,在外周区域中设定作业车所用的驻车位置。该驻车位置是在通过用于回收收割物、补给燃料的作业支援车接受支援时停放作业车的场所等。在包含驻车位置在内的其周边区域与构成行驶路径的U转掉头路径群相对的情况下,追加地进行环绕行驶(追加环绕行驶)。其结果,周边区域被扩大,能够轻松地进行驻车位置处的作业车的对位等。另外,多个作业车协同地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也是一样,由于外周区域被向内侧扩大,因此即使在驻车位置驻停有一台作业车,也能够使其他的作业车在驻车位置的内周侧进行U转掉头或者在驻车位置的内周侧通过。即,对其他的作业车的选择行驶路径的自由度不再有影响。而且,为了将在追加环绕行驶前计算出的行驶路径变更为与追加环绕行驶后的作业对象区域相适的行驶路径,仅以这种追加环绕行驶所导致的外周区域的扩大量缩短往复行驶中的前进行驶所用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长度即可。此时,运算负荷很小。
不过,在驻车位置位于不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换言之,在驻车位置位于行驶路径要素的侧面的情况下,通过从驻车位置侧开始往复行驶,使驻车位置与未作业地之间的区域作为自由空间逐渐扩大。因而,可以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上述追加环绕行驶。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不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不执行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的环绕行驶,或者,与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更少地执行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的环绕行驶。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覆盖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是由将所述作业对象区域分割为长条状的相互平行的平行线组成的平行线群。这样,通过利用由将作业对象区域分割为长条状的相互平行的平行线组成的平行线群形成行驶路径,可简单地实现利用往复行驶图案覆盖作业对象区域的作业行驶。注意,往复行驶图案一致以来就在农作业等中被广泛使用。另外,通过仅利用U转掉头将线彼此连接的运算,就能够计算出路径。因而,具有运算负荷轻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覆盖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是由将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网状分割的网状线组成的网状线群。这样,通过将网状线用作行驶路径要素,能够生成在作业对象区域中纵横延伸的行驶路径。例如,在作业行驶中途,在需要从行驶路径暂时脱离的情况下,从网状线群选择与脱离方向相适的行驶路径要素。由此,可生成适当的脱离行驶路径。另外,即使在作业行驶中途存在障碍物,也可简单生成规避障碍物的规避行驶路径。补给燃料、排出收割物等机械方面原因、天气变化、作业地状态等环境方面原因等会导致从行驶路径脱离。
在预先决定了作业车的驻车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从农田信息等中读取作业车的驻车位置。然而,基于农田的状况、作业地周边的路况而在作业现场暂时设定驻车位置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尽可能简单且准确地输入驻车位置。出于该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驻车位置设定部是触摸面板,通过对显示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显示面板部的所述作业地进行触摸操作来设定所述驻车位置。在该结构中,仅通过对显示作业地的显示面板部进行触摸操作就能设定驻车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作业对象区域中的作业车的作业行驶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使用行驶路径决定装置的自动行驶控制的基本流程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反复进行U转掉头和直行行驶的行驶模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沿着网状状路径的行驶模式的说明图。
图5是作业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6是行驶路径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功能框图。
图7是对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即网状直线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通过长条状部分要素计算部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普通U转掉头和折返式掉头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基于图8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通过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螺旋行驶模式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通过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说明图。
图13是对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基本生成原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基于图13的生成原理生成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基于图13的生成原理生成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基于图13的生成原理生成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网状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α转弯行驶路径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从作业对象区域脱离后再次开始的作业行驶不接着脱离前的作业行驶进行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通过协同控制的多台收割机进行作业行驶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使用由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协同控制行驶的基本行驶模式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协同控制行驶中的脱离行驶和回程行驶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使用由长条状部分要素计算部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协同控制行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使用由长条状部分要素计算部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协同控制行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中央分割过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被中央分割的农田中的协同控制行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划分为格子状的农田中的协同控制行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能够从主收割机对副收割机的参数进行调节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8是对在驻车位置周边创造U转掉头行驶空间的自动行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作业宽度不同的两台收割机所进行的路径选择的具体例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作业宽度不同的两台收割机所进行的路径选择的具体例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由弯曲的平行线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2是表示包含弯曲的网状线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3是表示由弯曲的网状线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自动行驶的概要〕
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所进行的作业行驶。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业车是作为作业行驶,一边行驶一边对农作物进行收割的收割作业(割取作业)的收割机1,一般来说,是被称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机种。收割机1进行作业行驶的作业地称为农田。将在农田中的收割作业中,收割机1沿着被称为田埂的农田的边界线一边进行作业一边进行环绕行驶的区域设定为外周区域SA。将外周区域SA的内侧设定为作业对象区域CA。外周区域SA作为供收割机1进行收割物的排出和燃料补给的移动用空间和方向转换用空间等而被使用。为了确保外周区域SA,收割机1沿着农田的边界线进行3~4周的环绕行驶作为最初的作业行驶。在环绕行驶中,在每一周对农田进行与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相应的作业,因此外周区域SA具有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3~4倍左右的宽度。由此,只要没有特别地进行注释,外周区域SA被视为已收割地(已作业地),作业对象区域CA作为未收割地(未作业地)。注意,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业宽度被视为是从割取宽度减去重叠量的值。然而,作业宽度的概念根据作业车的种类而不同。本发明中的作业宽度由作业车的种类和作业种类规定。
收割机1具备基于来自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使用的人造卫星GS的GPS信号输出定位数据的卫星定位模块80。收割机1具有根据定位数据计算收割机1中的特定部位的位置坐标即本车位置的功能。收割机1具有以使计算出的本车位置与成为目标的行驶路径一致的方式进行操纵而使行驶收割作业自动化的自动行驶功能。并且,收割机1在一边行驶一边将所收割的收割物排出时,需要接近在田埂边驻车的搬运车CV的周边而进行驻车。在预先决定了搬运车CV的驻车位置的情况下,这样的接近行驶,即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暂时脱离以及向作业行驶的恢复能够通过自动行驶进行。用于从该作业对象区域CA的脱离和用于向作业对象区域CA的回程行驶路径在设定外周区域SA时生成。注意,也可以代替搬运车CV而停放燃料补给车和其他作业支援车。
〔作业车自动行驶的基本流程〕
编入了本发明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的收割机1为了以自动行驶方式进行收割作业,需要生成成为行驶目标的行驶路径并且对该行驶路径进行管理的行驶路径管理装置。使用图2对该行驶路径管理装置的基本结构和使用该行驶路径管理装置的自动行驶控制的基本流程进行说明。
到达农田的收割机1一边沿着农田的边界线的内侧环绕一边进行收割。该作业被称为环绕收割,这在收割作业中是广为熟知的作业。此时,在弯角区域,重复进行前进与后退行驶从而不残留未割谷杆。在本方式中,至少最外周的一周是通过手动行驶来进行的,以便不产生收割残留且不与田埂碰撞。内周侧的其余数周可以通过环绕收割专用的自动行驶程序进行自动行驶,另外也可以紧接着最外周的环绕收割通过手动行驶进行。作为在这种环绕行驶的行驶轨迹内侧残留的作业对象区域CA的形状,为了便于通过自动行驶进行作业行驶,采用尽可能简单的多边形,优选为四边形。
而且,该环绕行驶的行驶轨迹能够基于本车位置计算部53根据卫星定位模块80的定位数据计算出的本车位置而获得。而且,通过外形数据生成部43根据该行驶轨迹生成农田的外形数据、特别是位于环绕行驶的行驶轨迹内侧的未收割地即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数据。农田被区域设定部44分为外周区域SA与作业对象区域CA进行管理。
对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作业行驶通过自动行驶实施。因此,通过路径管理部60管理用于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的行驶(以作业宽度覆盖的行驶)的行驶路径即行驶路径要素群。该行驶路径要素群是多个行驶路径要素的集合体。路径管理部60基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数据计算出行驶路径要素群,并将该行驶路径要素群可读取地存储于存储器。
在该行驶路径管理系统中,并不是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作业行驶前预先决定整个行驶路径,而是能够在行驶中途根据作业车的作业环境等情况变更行驶路径。另外,能够变更行驶路径的点(节点)与点(节点)之间的最小单位(连线)为行驶路径要素。若从指定的场所开始自动行驶,则利用路径要素选择部63从行驶路径要素群中依次选择接下来应行驶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自动行驶控制部511基于所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与本车位置,以车身沿着该行驶路径要素的方式生成自动行驶数据,执行自动行驶。
在图2中,通过外形数据生成部43、区域设定部44和路径管理部60来构建生成收割机1所用的行驶路径的行驶路径生成装置。并且,通过本车位置计算部53、区域设定部44、路径管理部60和路径要素选择部63来构建决定收割机1所用的行驶路径的行驶路径决定装置。这样的行驶路径生成装置和行驶路径决定装置能够整合到可进行现有的自动行驶的收割机1的控制系统。或者,也可以在计算机终端中构建行驶路径生成装置和行驶路径决定装置,并将该计算机终端与收割机1的控制系统以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连接,从而实现自动行驶。
〔行驶路径要素群的概要〕
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在图3中表示的是以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长条状的多条平行直线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的行驶路径要素群。该行驶路径要素群使通过一条连线将两个节点(两端点,在此称为能够进行路径变更的路径变更可能点)连结的直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平行排列。通过对作业宽度的重叠量进行调整,而以空出等间隔排列的方式设定行驶路径要素。在从一条直线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向另一直线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的行进中,进行U转掉头行驶(例如180°的方向转换行驶)。后文将通过U转掉头行驶连接这样的平行的行驶路径要素的自动行驶称为“直线往复行驶(相当于本发明的“往复行驶”)”。在该U转掉头行驶中包含普通U转掉头行驶和折返式掉头行驶。普通U转掉头行驶仅通过收割机1的前进进行,其行驶轨迹为U形。折返式掉头行驶使用收割机1的前进和后退进行,其行驶轨迹虽然不为U形,但收割机1最终能够进行与普通U转掉头行驶同样的方向转换行驶。为了进行普通U转掉头行驶,在方向转换行驶前的路径变更可能点与方向转换行驶后的路径变更可能点之间需要间隔两个以上行驶路径要素的距离。如果是比这短的距离,则使用折返式掉头行驶。也就是说,由于折返式掉头行驶与普通U转掉头行驶不同而进行后退,因此不受收割机1的转弯半径的影响,能够成为行进目标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多。然而,由于在折返式掉头行驶中进行前后退的切换,因此一般来说折返式掉头行驶与普通U转掉头行驶相比需要消耗时间。
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其他例子,在图4中表示的是将作业对象区域CA呈网状分割的、由沿横纵向延伸的多条网状直线(相当于本发明的“网状线”)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在网状直线彼此的交点(路径变更可能点)和网状直线的两端点(路径变更可能点)能够进行路径变更。也就是说,该行驶路径要素群构建以网状直线的交点和端点为节点、通过网状直线划分的各网状的边为连线发挥作用的路径网,能够实现自由度高的行驶。不仅是上述直线往复行驶,例如,也能够进行图4所示的从外向内的“螺旋行驶”或进行“之形行驶”,另外,在作业中途,也能够从螺旋行驶变更为直线往复行驶。
〔选择行驶路径要素时的想法〕
路径要素选择部63依次选择下一次所应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即下一行驶路径要素时的选择规则能够分为在作业行驶前预先设定的静态规则和在作业行驶中实时使用的动态规则。在静态规则中,基于预先决定的基本的行驶模式选择行驶路径要素,例如,包含图3所示的以进行U转掉头行驶而实现直线往复行驶的方式选择行驶路径要素的规则和图4所示的以实现从外向内的逆时针的螺旋行驶的方式选择行驶路径要素的规则等。在动态规则中,包含实时的收割机1的状态、作业地的状态、监视者(包含驾驶者和管理者)的指令等。原则上,动态规则优先于静态规则使用。因此,具备对收割机1的状态、作业地的状态、监视者的指令等进行评价而将所求出的状态信息输出的作业状态评价部55。作为这样的评价所需的输入参数,各种一次信息(作业环境)输入至作业状态评价部55。在该一次信息中,不仅包含来自在收割机1上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开关的信号,也包含天气信息、时刻信息和干燥设施等外部设置信息等。另外,在通过多台收割机1进行协同作业的情况下,该一次信息也包含其他收割机1的状态信息。
〔收割机的概要〕
图5是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采用的作为作业车的收割机1的侧视图。该收割机1具备履带式行驶机体11。在行驶机体11的前部设有驾驶部12。在驾驶部12的后方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脱谷装置13和储存收割物的收割物仓14。并且,在行驶机体11的前方设有能够调整高度的收割部15。在收割部15的上方设有能够调节高度的、将谷杆拨起的卷盘17。在收割部15与脱谷装置13之间设有输送割取谷杆的输送装置16。并且,在收割机1的上部设有将收割物从收割物仓14排出的排出装置18。在收割物仓14的下部装备有检测收割物的重量(收割物的储存状态)的负荷传感器,在收割物仓14的内部和周边装备有产量计和食味计。作为品质数据,从食味计输出收割物的水分值和蛋白质值的测定数据。在收割机1设有由GNSS模块和/或GPS模块等构成的卫星定位模块80。作为卫星定位模块80的构成要素,用于接收GPS信号和/或GNSS信号的卫星用天线安装在行驶机体11的上部。注意,在卫星定位模块80中为了对卫星导航进行补充,也可以包含装入陀螺加速度传感器和磁方向传感器的惯性导航模块。
在图5中,对收割机1的动作进行监视的监视者(还包含驾驶员、管理者)搭乘于该收割机1,并且,监视者所操作的通信终端4也被带进收割机1。不过,通信终端4也可以是安装于收割机1的结构。而且,监视者以及通信终端4也可以存在于收割机1的机外。
收割机1能够实施通过自动转向操作进行的自动行驶和通过手动转向操作进行的手动行驶。另外,作为自动行驶,能够如现有的那样进行预先决定整个行驶路径而行驶的自动行驶和基于状态信息实时地决定下一个行驶路径的自动行驶。在本申请中,将预先决定整个行驶路径而行驶的前者称为常规行驶,并且将实时地决定下一个行驶路径的后者称为自动行驶,对两者进行区别对待。常规行驶的路径构例如成为:预先录入几种图案;或者,监视者能够在通信终端4等中任意地进行设定。
〔关于自动行驶的功能控制框图〕
在图6中表示的是在该收割机1中构建的控制系统和通信终端4的控制系统。在该实施方式中,对收割机1的行驶路径进行管理的行驶路径管理装置包含构建于通信终端4的第一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1和构建于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的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
通信终端4具备通信控制部40、触控面板41等,具有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用于输入通过控制单元5实现的自动行驶所需的条件的用户界面的功能。通信终端4能够通过通信控制部40经由无线电或互联网与管理计算机100进行数据交换,并且能够通过无线局域网、有限局域网或其他通信方式与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进行数据交换。管理计算机100是设置在远程的管理中心KS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云计算机发挥作用。管理计算机100存储从各农户、农业协会或农业企业发送的信息,根据需求而将其送出。在图6中,作为实现这样的服务器功能的构成,表示的是作业地信息存储部101和作业计划管理部102。在通信终端4中,基于由通信控制部40从管理计算机100或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获取的外部数据以及由触控面板41输入的用户指示(自动行驶所需的条件)等输入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该数据处理的结果在触控面板41的显示面板部显示,并且能够通过通信控制部40从通信终端4发送到管理计算机100和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
在作业地信息存储部101存储有包含农田周边的地形图、农田的属性信息(农田的出入口、条方向等)等农田信息。在管理计算机100的作业计划管理部102,管理着记载所指定的农田中的作业内容的作业计划书。通过监视者的操作或自动执行的程序,农田信息和作业计划书能够下载到通信终端4或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在作业计划书中,关于成为作业对象的农田中的作业,包含各种信息(作业条件)。作为该信息(作业条件),例如,例举如下。
(a)行驶模式(直线往复行驶、螺旋行驶、之形行驶等);
(b)搬运车CV的支援车的驻车位置、用于排出收割物等的收割机1的驻车位置;
(c)作业形态(由一台收割机1进行作业、由多台收割机1进行作业);
(d)所谓的中央分割线;
(e)与成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种(水稻(日本米、印度米)、小麦,大豆、菜种、荞麦等)相对应的车速、脱谷装置13的旋转速度的值等。
尤其是根据(e)的信息,能够自动地执行与作物种类相应的行驶设备参数的设定和收割机器参数的设定,因此能够避免设定错误。
注意,收割机1为了将收割物排出到搬运车CV而驻车的位置为收割物排出用驻车位置,收割机1为了从燃料补给车补给燃料而驻车的位置为燃料补给用驻车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实际上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上述信息(a)~(e)可以通过监视者经由作为用户界面的通信终端4输入。在通信终端4中也构建有对自动行驶的开始、停止做出指示的输入功能,以如上所述中自动行驶和常规行驶中的哪一种进行作业行驶的输入功能,对包含行驶变速装置等在内的车辆行驶设备群71和包含收割部15等在内的作业装置设备群72(参照图6)的参数的值进行微调的输入功能等。作为作业装置设备群72的参数中能够进行值的微调的参数,能够举出卷盘17的高度、收割部15的高度等。
通信终端4的状态通过人为的切换操作能够切换为自动行驶路径和常规行驶路径的动画显示状态、上述参数显示/微调整状态等。注意,动画显示是指使沿着预先决定了整个行驶路径的自动行驶、常规行驶中的行驶路径即自动行驶路径、常规行驶路径行驶的收割机1的行驶轨迹动画化而在触控面板41的显示面板部显示。通过这样的动画显示,驾驶者能够在行驶前直观地确认由此行驶的行驶路径。
作业地数据输入部42输入从管理计算机100下载的农田信息、作业计划书、从通信终端4取得的信息。然后,在触控面板41显示农田信息中所含的农田概略图、农田出入口的位置、用于从作业支援车接受支援的收割机1的驻车位置。由此,能够对驾驶者所进行的用于形成外周区域SA的环绕行驶进行支援。在农田信息不包含农田出入口、驻车位置等数据的情况下,用户能够通过触控面板41输入。因而,触摸面板41作为在外周区域SA设定收割机1的驻车位置的驻车位置设定部发挥功能。通过对显示于触摸面板41的显示面板部的作业地的触摸操作,进行驻车位置的设定。外形数据生成部43根据从控制单元5接收的收割机1的环绕行驶时的行驶轨迹数据(本车位置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精度高的农田的外形状以及外形尺寸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状以及外形尺寸。区域设定部44根据收割机1的环绕行驶的行驶轨迹数据设定外周区域SA与作业对象区域CA。设定出的外周区域SA以及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位置坐标、亦即外周区域SA以及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数据被用于生成自动行驶的行驶路径。在该实施方式中,行驶路径的生成由构建于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的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进行,因此所设定的外周区域SA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位置坐标以及通过触摸面板41设定的驻车位置被发送到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在农田信息等包含驻车位置的情况下,作业地数据输入部42作为驻车位置设定部发挥功能。
在农田较大的情况下,在中央突破的行驶路径中进行创造将农田划分为多个区域的中央分割区域的作业。该作业被称为中央分割。该中央分割位置指定也能够通过对在触控面板41的画面中显示的作业地的外形图进行触摸操作来进行。当然,中央分割的位置设定也会对生成用于自动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在行驶路径要素群的生成时自动进行。此时,如果在中央分割区域的延长线上配置用于接受搬运车CV等作业支援车的支援的收割机1的驻车位置,则能够高效地进行来自整个区域的收割物排出行驶。
在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中具备路径管理部60、路径要素选择部63、路径设定部64。路径管理部60计算构成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的行驶路径的多个行驶路径要素的集合体即行驶路径要素群,将其可读取地存储。作为计算行驶路径要素群的功能部,在该路径管理部60包含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路径要素选择部63基于后文详细说明的各种选择规则,依次从所述行驶路径要素群选择应行驶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路径设定部64将所选择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设定为用于实现自动行驶的目标行驶路径。
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计算出由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网状的网状直线构成的网状直线群(相当于本发明的“网状线群”)即行驶路径要素群作为行驶路径要素,也能够计算出该网状直线彼此的交点和端点的位置坐标。该行驶路径要素成为收割机1的自动行驶时的目标行驶路径,因此收割机1能够在网状直线彼此的交点和端点从一方的行驶路径要素向另一方的行驶路径要素进行路径变更。也就是说,网状直线彼此的交点和端点作为容许收割机1的路径变更的路径变更可能点发挥作用。
在图7中表示的是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即网状直线群向作业对象区域CA的配置的概略。通过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以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为网状间隔,以通过网状直线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的方式计算出行驶路径要素群。如上所述,作业对象区域CA是从农田的边界向内侧以作业宽度通过3~4周的环绕行驶而形成的外周区域SA的内侧的区域。因此,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与农田的外形基本上相似。然而,为了容易地计算网状直线,存在以使作业对象区域CA为大致多边形、优选为大致四边形的方式划定外周区域SA的情况。在图7中,作业对象区域CA的形状是由第一边S1、第二边S2、第三边S3、第四边S4构成的变形四边形。
如图7所示,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从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第一边S1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一半的距离的位置起计算出与第一边S1平行且彼此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间隔地排列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的第一直线群。同样,从与第二边S2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一半的距离的位置起计算出与第二边S2平行且彼此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间隔地排列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的第二直线群,从与第三边S3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一半的距离的位置起计算出与第三边S3平行且彼此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间隔地排列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的第三直线群,从与第四边S4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一半的距离的位置起计算出与第四边S4平行且彼此隔开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的间隔地排列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的第四直线群。这样,第一边S1至第四边S4成为生成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直线群的基准线。只要有直线上的两点的位置坐标,就能够定义该直线,因此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的各直线被数据化为由各直线的两点的位置坐标规定的直线,并且以预先确定的数据格式储存于存储器。在该数据格式中,除了作为用于识别各行驶路径要素的路径识别标识的路径编号之外,作为各行驶路径要素的属性值,还包含路径种类、成为基准的外形四边形的边、未行驶/已行驶等。
当然,在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的作业对象区域CA中,也能够应用上述直线群的计算。即,若作业对象区域CA是使N为3以上的整数时的N边形状,则行驶路径要素群由从第一直线群到第N直线群的N个直线群组成。各直线群包含与该N边形的任一边平行且以规定间隔(作业宽度)排列的直线。
注意,在外周区域SA,也通过路径管理部60来设定行驶路径要素群。在外周区域SA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在收割机1在外周区域SA行驶时使用。在外周区域SA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中赋有脱离路径、回程路径、U转掉头行驶用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等属性值。脱离路径表示收割机1脱离作业对象区域CA而进入外周区域SA所使用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回程路径表示收割机1从外周区域SA回到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作业行驶所使用的行驶路径要素群。U转掉头行驶用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以下简称为中间直行行驶路径)是构成在外周区域SA中的U转掉头行驶中使用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一部分的直线状的路径。即,中间直行行驶路径是构成将U转掉头行驶的开始侧的转弯路径和U转掉头行驶的结束侧的转弯路径连接的直线部分的直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是在外周区域SA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各边平行地设置的路径。并且,在最初进行螺旋行驶、中途切换为直线往复行驶而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通过螺旋行驶,未收割地在所有边比作业对象区域CA小,因此为了高效地进行作业行驶,在作业对象区域CA内进行U转掉头行驶的作业行驶可以不移动到外周区域SA,因此不存在无谓的行驶,因而效率高。于是,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中执行U转掉头行驶的情况下,中间直行行驶路径根据未收割地的外周线的位置而向内周侧平行移动。
在图7中,作业对象区域CA的形状为变形四边形。因此,成为网状路径要素群的生成基准的边为四条。在此,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情况下,成为网状路径要素群的生成的基准的边为两条。在这种情况下,网状路径要素群的构造变得更加简单。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路径管理部60中具备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作为可选的行驶路径要素计算部。如图3所示,由该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是下面这样的平行直线群(相当于本发明的“平行线群”):该平行直线群与从构成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的边中选择的基准边、例如最长边平行地延伸,并且以作业宽度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形成网络(以作业宽度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由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长条状。而且,行驶路径要素群是由用于供收割机1进行U转掉头行驶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依次连接的平行直线(相当于本发明的“平行线”)的集合体。即,如果在作为平行直线的一个行驶路径要素上的行驶结束,则通过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决定用于进入下一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
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计算用于通过U转掉头行驶将从由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选择的两个行驶路径要素连接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一旦设定了外周区域SA等,则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基于外周区域SA的外形状以及外形尺寸、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状以及外径尺寸、收割机1的转弯半径等,针对外周区域SA中的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周的各边(外边)对应的每个区域,计算出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边平行的一个中间直行行驶路径。另外,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在进行普通U转掉头行驶以及折返式掉头行驶时,计算出将当前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与对应的中间直行行驶路径连结的开始侧的转弯路径、将对应的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与目标行驶路径要素连结的结束侧的转弯路径。注意,关于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生成原理,详见后述。换句话来说上述结构:路径管理部60计算行驶路径要素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并将其可读取地储存起来,利用路径要素选择部63选择下一应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通过重复选择行驶路径要素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来执行直线往复行驶。
如图6所示,在构建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的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中为了进行作业行驶而构建有各种功能。控制单元5作为计算机系统构成,具备输出处理部7、输入处理部8、通信处理部70作为输入输出接口。输出处理部7与在收割机1上装备的车辆行驶设备群71、作业装置设备群72、通知设备73等连接。虽然没有图示,在车辆行驶设备群71中以对行驶机体11的左右履带的速度进行调节而实现转向操作的转向操作设备为代表包含变速机构、发动机单元等用于对车辆行驶进行控制的设备。在作业装置设备群72中包含构成收割部15、脱谷装置13、排出装置18等的设备。通知设备73包含显示屏、灯、扬声器。尤其是在显示屏中表示农田的外形、已行驶的行驶路径(行驶轨迹)、之后应行驶的行驶路径等各种通知信息。灯和扬声器用于向搭乘者(驾驶者、监视者)通知行驶注意事项、从自动转向操作行驶中的目标行驶路径的脱离等注意信息、警告信息。
通信处理部70具有接收在通信终端4中处理的数据,并且发送通过控制单元5处理的数据的功能。由此,通信终端4能够作为控制单元5的用户界面发挥作用。通信处理部70还能够用于在管理计算机100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因此具有处理各种通信格式的功能。
输入处理部8与卫星定位模块80、行驶系统检测传感器群81、作业系统检测传感器群82、自动/手动切换操作件83等连接。在行驶系统检测传感器群81中包含检测发动机转速、变速状态等行驶状态的传感器。在作业系统检测传感器群82中包含检测收割部15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和检测收割物仓14的储量的传感器等。自动/手动切换操作件83是选择通过自动转向操作进行行驶的自动行驶模式和通过手动转向操作进行行驶的手动行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的开关。并且,切换自动行驶和常规行驶的开关设置于驾驶部12,或者构建于通信终端4。
另外,在控制单元5中具备行驶控制部51、作业控制部52、本车位置计算部53、通知部54。本车位置计算部53基于从卫星定位模块80输出的定位数据计算本车位置。该收割机1构成为能够通过自动行驶(自动转向操作)和手动行驶(手动转向操作)双方行驶,因此在对车辆行驶设备群71进行控制的行驶控制部51中包含自动行驶控制部511和手动行驶控制部512。手动行驶控制部512基于驾驶者的操作对车辆行驶设备群71进行控制。自动行驶控制部511计算出通过路径设定部64设定的行驶路径与本车位置之间的方位偏差和位置偏差,生成自动转向操作指令,经由输出处理部7向转向操作设备输出。作业控制部52为了控制在构成收割机1的收割部15、脱谷装置13、排出装置18等设置的动作设备的动作,向作业装置设备群72发送控制信号。通知部54通过显示屏等通知设备73生成用于向驾驶者、监视者通知所需的信息的通知信号(显示数据、声音数据)。
自动行驶控制部511不仅进行转向操作控制,也能够进行车速控制。关于车速,如上所述,例如,搭乘者在作业开始前通过通信终端4设定。在能够设定的车速中包含收割行驶时的车速、非作业转弯(U转掉头行驶等)时的车速、收割物排出时和燃料补给时从作业对象区域CA脱离而在外周区域SA行驶时的车速等。自动行驶控制部511基于通过卫星定位模块80得到的定位数据计算出实际车速。输出处理部7将对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指令等发送到车辆行驶设备群71以使得实际车速与所设定的车速一致。
〔关于自动行驶的路径〕
将行驶路径管理系统中的自动行驶的例子分为进行直线往复行驶的例子和进行螺旋行驶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对使用通过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进行直线往复行驶的例子进行进行说明。在图8中示意性地表示由将直线长度缩短的长条状表示的21条行驶路径要素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在各行驶路径要素的上侧标注路径编号。作业行驶开始时收割机1位于14号行驶路径要素。对于收割机1所在的行驶路径要素与其他行驶路径要素的分离度,在各路径的下侧标注带符号的整数。在图8中,位于14号行驶路径要素的收割机1向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过渡的优先级在行驶路径要素的下部以整数值表示。值越小则优先级越高,越优先地被选择。在该收割机1从行驶完成的行驶路径要素向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过渡时,能够进行图9所示的普通U转掉头行驶和折返式掉头行驶。在此,普通U转掉头行驶是向隔着至少两个行驶路径要素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过渡的行驶。并且,折返式掉头行驶是能够向隔着两个以下行驶路径要素、即邻接的行驶路径要素过渡的行驶。在普通U转掉头行驶中,收割机1在从起始的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进入外周区域SA时进行约180°的方向转换,进入目标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注意,在起始行驶路径要素与目标行驶路径要素之间的间隔大的情况下,在转弯约90°后,进行相应距离的直行行驶,再次进行约90°的转弯。也就是说,普通U转掉头行驶仅通过前进行驶执行。与此相对,在折返式掉头行驶中,在收割机1从起始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进入外周区域SA时暂时转弯约90°后,以约90°转弯顺畅地进入目标行驶路径要素的位置而后退,再朝向目标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行驶。由此,转向操作控制变得复杂,但能够向彼此之间的间隔短的行驶路径要素过渡。
接下来应行驶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通过路径要素选择部63进行。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的基本优先级。在该基本的优先级中,将适度分离行驶路径要素的优先级设定为最高。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分离行驶路径要素是与成为行驶路径要素分开规定距离的行驶路径要素。并且,与该适度分离行驶路径要素相比离成为起始顺序的行驶路径要素越远,优先级设定的越低。例如,关于向下一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行驶距离短的普通U转掉头行驶的行驶时间短、效率高。因此,相距两个左右相邻的行驶路径要素的优先级被设定为最高(优先级=“1”)。而且,从收割机1看,对于比这些行驶路径要素远的行驶路径要素,离收割机1的距离越远,普通U转掉头行驶的行驶时间越长。因此,离收割机1的距离越远,优先级设定得越低(优先级=“2”、“3”、…)。也就是说,优先级的数值表示优先顺序。不过,在向相隔八个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中,普通U转掉头行驶的行驶时间变长,与折返式掉头行驶相比效率变差。因此,向相隔八个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的优先级比折返式掉头行驶低。并且,在折返式掉头行驶中,与向相邻行驶路径要素过渡的优先级相比,向间隔一个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的优先级更高。这是由于向相邻的行驶路径要素的折返式掉头行驶需要急转弯,损坏农田的可能性高。此外,向下一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能够向左右任一方向进行,但按照现有的作业习惯,采用向左侧的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比向右侧的行驶路径要素的过渡优先的规则。因此,在图8的例子中,位于路径编号:14的收割机1选择路径编号:17的行驶路径要素作为下一次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这样的优先度的设定能够在每当收割机1进入新的行驶路径要素时进行。
已经选择过的行驶路径要素、即完成了作业的行驶路径要素原则上是禁止选择的。因此,如图10所示,例如,如果优先级为“1”的路径编号:11和路径编号:17是已作业地(已收割地),则位于路径编号:14的收割机1选择优先级为“2”的路径编号:18的行驶路径要素作为接下来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
在图11中表示的是使用通过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进行螺旋行驶的例子。图11所示的农田的外周区域SA和作业对象区域CA与图7的相同,在作业对象区域CA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也是相同的。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边S1为基准线的行驶路径要素以L11、L12…表示,以第二边S2为基准线的行驶路径要素以L21、L22…表示,以第三边S3为基准线的行驶路径要素以L31、L32…表示,以第四边S4为基准线的行驶路径要素以L41、L42…表示。
图11的粗线是从收割机1的外侧向内侧呈螺旋状行驶的行驶路径。位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最外周的行驶路径要素L11作为最初的行驶路径被选择。在行驶路径要素L11与行驶路径要素L21的交点进行大致90°的路径变更而在行驶路径要素L21上行驶。另外,在行驶路径要素L21与行驶路径要素L31的交点进行大致70°的路径变更而在行驶路径要素L31上行驶。在行驶路径要素L31与行驶路径要素L41的交点进行大致110°的路径变更而在行驶路径要素L41上行驶。接着,在行驶路径要素L11的内侧的行驶路径要素L12与行驶路径要素L41的交点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12。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收割机1在农田的作业对象区域CA以从外向内的螺旋状进行作业行驶。这样,在设定有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在具有未行驶的属性且位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最外周的行驶路径要素彼此的交点进行路径变更,收割机1进行方向转换。
图12中示出了使用与图11所示的相同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U转掉头行驶的行驶例。首先,选择位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侧的行驶路径要素L11作为最初的行驶路径。收割机1越过行驶路径要素L11的终止端(端点)进入外周区域SA,沿着第二边S2进行90°掉头,并进一步再次进行90°掉头以进入与行驶路径要素L11平行地延伸的行驶路径要素L14的起始端(端点)。结果,经由180°的普通U转掉头行驶,从行驶路径要素L11跨过两个行驶路径要素而进入到行驶路径要素L14。并且,若在行驶路径要素L14上行驶而进入了外周区域SA,则经由180°的普通U转掉头行驶而进入与行驶路径要素L14平行地延伸的行驶路径要素L17。这样,收割机1从行驶路径要素L17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110,并进一步从行驶路径要素L110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16,最终完成农田的整个作业对象区域CA的作业行驶。由以上说明可知,使用图8、图9和图10说明的、使用由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的直线往复行驶的例子也能够应用于使用由该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的直线往复行驶。
这样,直线往复行驶能够通过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长条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或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网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实现。换言之,如果是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网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则能够在直线往复行驶、螺旋行驶和之形行驶中使用,并且能够在作业中途将行驶模式从螺旋行驶变更为直线往复行驶。
〔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生成原理〕
使用图13对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603生成U转掉头行驶路径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在图13中表示的是从LS0所示的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进入LS1所示的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在通常的行驶中,如果LS0是作业对象区域CA内的行驶路径要素,则LS1是外周区域S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相反如果LS1是作业对象区域CA内的行驶路径要素,则LS0一般来说是外周区域S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中间直行行驶路径)。行驶路径要素LS0与LS1的直线式(或直线上的两点)记录于存储器,根据这些直线式能够算出其交点(在图13中以PX表示)和交叉角(在图13中以θ表示)。接着,计算出与行驶路径要素LS0和行驶路径要素LS1相切,并且与收割机1的最小转弯半径相等的半径(在图13中以r表示)的内切圆。该内切圆中的将行驶路径要素LS0和LS1的切点(在图13中以PS0、PS1表示)连接的圆弧(内切圆的一部分)成为转弯路径。于是,行驶路径要素LS0和LS1的交点PX与该内切圆的切点的距离Y通过Y=r/(tan(θ/2))求出。最小转弯半径实质上根据收割机1的规格决定,因此r为规定值。注意,r可以不是与最小转弯半径相同的值,可以预先通过通信终端4等设定合理的转弯半径,对成为该转弯半径的转弯操作进行编程。在行驶控制中,收割机1在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上行驶时,在达到距交点的距离为Y的位置坐标(PS0)后,开始进行转弯行驶,接着,如果在转弯行驶中收割机1的方位与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的方位的差收敛在容许值,则完成转弯行驶。此时,收割机1的转弯半径可以不与半径r精确地一致。通过基于距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的距离和方位差进行转向操作控制,能够使收割机1进入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
图14、图15、图16具体地表示三种U转掉头行驶。在图14中,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和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边以倾斜状态延伸,但也可以铅直地延伸。在此,外周区域SA中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由行驶路径要素LS0和行驶路径要素LS1的向外周区域SA的延长线、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的一部分(线段)即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两个圆弧状的转弯路径构成。该U转掉头行驶路径也能够基于使用图13说明的基本原理生成。计算出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与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的交叉角θ1和交点PX1、该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与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的交叉角θ2和交点PX2。进一步计算出与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和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相切的半径r(=收割机1的转弯半径)的内切圆的切点PS10、PS11的位置坐标、以及与中间直行行驶路径和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相切的半径r的内切圆的切点PS20、PS21的位置坐标。收割机1在这些切点PS10、PS20开始转弯。同样,对于图15所示的、形成三角形状的突起的作业对象区域CA,也能够同样地生成绕过该三角形状的突起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求出行驶路径要素LS0和LS1与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的一部分(线段)即两个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的交点。在各个交点的计算中适用使用图13进行了说明的基本原理。
图16示出了通过折返式掉头行驶进行的转弯行驶,收割机1从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进入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在该折返式掉头行驶中,计算出与中间直行行驶路径和行驶路径要素LS0相切的半径r的内切圆、以及与该中间直行行驶路径和行驶路径要素LS1相切的半径r的内切圆,该中间直行行驶路径是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的一部分(线段)且平行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边。基于使用图13说明的基本原理,计算出这两个内切圆与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的切点的位置坐标、转弯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0与内切圆的切点的位置坐标、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LS1与内切圆的切点的位置坐标。由此,生成折返式掉头行驶中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注意,在折返式掉头行驶中的中间直行行驶路径中,收割机1后退行驶。
〔关于螺旋行驶中的方向转换行驶〕
在图17表示的是在上述螺旋行驶中,在能够变更行驶路径要素的路径变更可能点即交点的路径变更中使用的方向转换行驶的一个例子。之后,将该方向转换行驶称为α转弯行驶。该α转弯行驶中的行驶路径(α转弯行驶路径)是所谓的折返行驶路径的一种,是从行驶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在图17中以LS0表示)与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在图17中以LS1表示)的交点经过前进的转弯路径,通过后退的转弯路径而与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连接的路径。α转弯行驶路径是基准化的,因此预先记录根据行驶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与转弯终点的行驶路径要素的交叉角生成的α转弯行驶路径。因此,路径管理部60基于计算出的交叉角读出适当的α转弯行驶路径,发送至路径设定部64。也可以代替该构成,采用在自动行驶控制部511记录每个交叉角的自动控制程序,基于通过路径管理部60计算出的交叉角,使自动行驶控制部511读取适当的自动控制程序的结构。
〔路径选择的规则〕
路径要素选择部63基于从管理中心KS接收的作业计划书和/或从通信终端4人为输入的行驶模式(例如,直线往复行驶模式、螺旋行驶模式)、本车位置、从作业状态评价部55输出的状态信息,依次选择行驶路径要素。即,与仅以所设定的行驶模式为基准事先形成整个行驶路径的情况不同,在作业前形成应对难以预测的事态的合适的行驶路径。并且,在路径要素选择部63中除了上述基本的规则之外,还记录有以下的路径选择规则A1~A12,根据行驶模式和状态信息适用合适的路径选择规则。
(A1)在通过监视者(搭乘者)进行的操作要求从自动行驶过渡到手动行驶的情况下,在完成手动行驶的准备后,使路径要素选择部63进行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停止。在这样的操作中,包含自动/手动切换操作件83的操作、制动操作件的操作(尤其是急停车操作)、转向操作件(转向手柄等)进行的规定转向操作角以上的操作等。另外,在行驶系统检测传感器群81中包含检测在自动行驶时要求搭乘的监视者不在的传感器、例如设置于座席的落座检测传感器、安全带的佩戴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基于来自该传感器的信号,能够使自动行驶控制停止。也就是说,在检测到监视者不在时,使自动行驶控制的开始或者收割机1的行驶自身停止。并且,采用在进行比转向操作件中的规定转向操作角小的转向操作角的操作、即微小的转向操作角的操作时,不使自动行驶控制停止,仅进行行驶方向的微调的构成。
(A2)自动行驶控制部511监视农田的外形线位置与基于定位数据的本车位置之间的关系(距离)。而且,在外周区域SA中转弯时,自动行驶控制部511对自动行驶进行控制,从而避免田埂与机体接触。具体地说,停止自动行驶而使收割机1停车、变更转弯行驶的形态(从普通U转掉头行驶变更为折返式掉头行驶或α转弯行驶)或者设定不通过该区域的行驶路径。并且,可以构成为发出“转弯区域变窄,请注意”这样的通知。
(A3)在收割物仓14的收割物的储量装满或接近装满而需要排出收割物的情况下,作为状态信息的一种,从作业状态评价部55向路径要素选择部63输出排出要求(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的脱离要求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用于向田埂边的搬运车CV进行排出作业的驻车位置和本车位置,从设定在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赋有脱离路径的属性值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和设定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选择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而在外周区域SA向该驻车位置行驶的适当的行驶路径要素(例如,成为最短路径的行驶路径要素)。
(A4)在基于通过来自燃料残量传感器的信号等计算出的燃料箱的残量值评价为燃料即将耗尽的情况下,输出燃料补给要求(脱离要求的一种)。在该情况下,与(A3)同样地基于预先设定的燃料补给位置即驻车位置和本车位置,选择向燃料补给位置的合适的行驶路径要素(例如,成为最短路径的行驶路径要素)。
(A5)在从作业对象区域CA内的作业行驶脱离而进入外周区域SA的情况下,需要再次回到作业对象区域CA。作为成为回到该作业对象区域CA的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从在外周区域SA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赋有回程路径的属性值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和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中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选择离脱离点最近的行驶路径要素或者离外周区域SA中的当前位置最近的行驶路径要素。
(A6)在决定为了进行收割物排出和/或燃料补给而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再次回到作业对象区域CA的行驶路径时,使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成为已作业(已行驶)而赋有行驶禁止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作为能够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复活。通过选择已作业的行驶路径要素而能够缩短规定以上的时间的情况下,选择该行驶路径要素。另外,也能够在从作业对象区域CA脱离时的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行驶中使用后退。
(A7)为了进行收割物排出和/或燃料补给而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的时机根据各自的富余度、到驻车位置的行驶时间或行驶距离决定。在此,在排出收割物的情况下,富余度是指预测出的从收割物仓14目前的储量到装满为止的行驶时间或行驶距离。在燃料补给的情况下,则为预测出的从燃料箱当前的剩余量到燃料完全耗尽为止的行驶时间或行驶距离。例如,在自动行驶中路过排出用的驻车位置附近时,基于富余度和排出作业所需的时间等,判定不在驻车位置停留而在装满后脱离再回到驻车位置的情况和在路过驻车位置附近顺便进行排出的情况中的哪一种最终能够实现高效的行驶(总作业时间短或总行驶距离短)。如果在量过少时进行排出作业则整体上排出次数增加,效率较低,在大致装满的情况下顺便排出更为高效。
(A8)在图18中表示的是从作业对象区域CA脱离后再次开始的作业行驶中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不接着脱离前的作业行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预先设定图3、图12所示的直线往复行驶模式。在图18中,驻车位置以附图标记PP表示,并且,作为比较例,以伴随着180°的U转掉头行驶的直线往复行驶在作业对象区域CA上一直顺利地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的行驶路径以虚线表示。实际的行驶轨迹以粗实线表示。伴随着作业行驶的进行,依次选择直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和U转掉头行驶路径(步骤#01)。
如果在作业行驶的中途(步骤#02)发出脱离要求,则计算出从作业对象区域CA进入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在该地点,考虑沿着当前行驶中的行驶路径要素直接直行行驶而退出到外周区域SA的路径和从当前行驶中的行驶路径要素转弯90°、通过已收割地(=具有已行驶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集合部分)而退出到存在驻车位置的外周区域SA的路径。在此,选择行驶距离更短的后者的路径(步骤#03)。在该后者的脱离行驶中,作为转弯90°后的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脱离行驶路径要素,使用使在外周区域SA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平行移动到脱离点的行驶路径要素。其中,如果时间上有富余而执行脱离要求,则转弯前者的路径。在该前者的脱离行驶中,在作业对象区域CA内的脱离行驶中,能够继续进行收割作业,因此在作业效率的这一点存在优点。
收割机1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在作业对象区域CA和外周区域SA进行脱离行驶而到达驻车位置后,从作业支援车接受支援。在该例子中,存储在收割物仓14中的收割物被排出到搬运车CV。
若完成了收割物的排出,则为了恢复到作业行驶,需要返回产生脱离要求的地点。在图18的例子中,产生脱离要求时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中残留着未作业部分,因此返回该行驶路径要素。为此,收割机1从驻车位置选择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向左环绕行驶,在到达成为目的行驶路径要素的端点后,在此处转弯90°而进入该行驶路径要素,进行作业行驶。如果经过了产生脱离要求的地点,则收割机1以非作业状态行驶,经由U转掉头行驶路径而在接下来的行驶路径要素上进行作业行驶(步骤#04)。之后,收割机1继续进行直线往复行驶,完成该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步骤#05)。
(A9)在所输入的作业地数据中包含农田内的行驶障碍物的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收割机1中装备有障碍物位置检测装置的情况下,基于障碍物的位置与本车位置,选择用于障碍物规避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作为该障碍物规避目的选择规则,有如下规则:选择实现尽可能接近障碍物的迂回路径的行驶路径要素;选择在一旦驶出外周区域SA而进入作业对象区域CA时能够获取不存在障碍物的直线路径的行驶路径要素。
(A10)在设定有图4、图11所示的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成为选择对象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长度变短,自动地从螺旋行驶模式变更为直线往复行驶模式。这是由于,在面积狭小的情况下包含进行前后退的α转弯行驶在内的螺旋行驶存在效率变差的倾向。
(A11)在通过常规行驶行驶的情况下,在未作业地、即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的未作业(未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的数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自动地从常规行驶切换为自动行驶。并且,在收割机1在通过网状直线群覆盖的作业对象区域CA中以从外向内的螺旋行驶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剩余的未作业地的面积变小,在未作业行驶路径要素的数量在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从螺旋行驶切换为直线往复行驶。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避免无谓的行驶,具有中间直行行驶路径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被从外周区域SA平行移动到作业对象区域CA的未作业地附近。
(A12)在种植水稻或小麦的农田中,通过使收割机与插秧的列即条(垄)平行地行驶,能够使收割作业的效率提高。因此,在路径要素选择部63所进行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中,越是与条平行的行驶路径要素越容易被选择。不过,在作业行驶开始时,在机体的姿态不是与条方向平行的姿态或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是沿着与条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行驶,也能够通过使其成为与条平行的姿态的行驶来进行作业。由此,至少能够减小无谓的行驶(非作业行驶),尽早结束作业。
〔协同行驶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农田的作业行驶通过一台收割机1进行。当然,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使用多台作业车的情况。在此,为了容易理解,对通过两台收割机1进行作业行驶(自动行驶)的形态说明。在图19中表示的是作为主收割机1m发挥作用的第一作业车和作为副收割机1s发挥作用的第二作业车协同而在一块农田上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形。监视者乘坐主收割机1m,监视者对带入主收割机1m的通信终端4进行操作。为了便于说明,使用了主副这样的表述,但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基于上述行驶路径设定程序(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规则)各自独立地设定路径而进行自动行驶。其中,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之间能够经由各自的通信处理部70进行数据通信从而进行状态信息的交换。通信终端4不仅向主收割机1m发送与监视者的指令和/或行驶路径优选的数据等,也能够经由通信终端4和主收割机1m向副收割机1s发送与监视者的指令和/或行驶路径有关的数据。例如,从副收割机1s的作业状态评价部55输出的状态信息也传送到主收割机1m,从主收割机1m的作业状态评价部55输出的状态信息也传送到副收割机1s。因此,双方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具有考虑双方的状态信息和双方的本车位置而选择下一行驶路径要素的功能。并且,在通信终端4构建有路径管理部60和路径要素选择部63的情况下,双方的收割机1向通信终端4发送状态信息,接收由此选择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
在图20中与图7同样地表示通过以作业宽度进行网状分割的网状直线构成的网状直线群覆盖的作业对象区域CA。在此,主收割机1m从表示作业对象区域CA的变形四边形的右下顶点附近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11,在行驶路径要素L11与行驶路径要素L21的交点左转而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21。进一步在行驶路径要素L21与行驶路径要素L32的交点左转而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32。这样,主收割机1m进行左旋的螺旋行驶。与此相对,副收割机1s从作业对象区域CA的左上的顶点附近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31,在行驶路径要素L31与行驶路径要素L41的交点左转而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41。进一步在行驶路径要素L41与行驶路径要素L12的交点左转而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12。这样,副收割机1s进行左旋的螺旋行驶。由图20明确可知,进行副收割机1s的行驶轨迹进入主收割机1m的行驶轨迹之间的协同控制。因此,主收割机1m的行驶成为空出将自己的作业宽度和副收割机1s的作业宽度相加的宽度的间隔的螺旋行驶。并且,副收割机1s的行驶成为空出将自己的作业宽度与主收割机1m的作业宽度相加的宽度的间隔的螺旋行驶。主收割机1m的行驶轨迹与副收割机1s的行驶轨迹成为双重螺旋。
注意,作业对象区域CA通过由外侧的环绕行驶形成的外周区域SA规定,因此需要由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中的任一个进行最初用于形成外周区域SA的环绕行驶。该环绕行驶也能够通过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的协同控制进行。
图20所示的行驶轨迹是理论上的。实际上,与从作业状态评价部55输出的状态信息相对应地对主收割机1m的行驶轨迹和副收割机1s的行驶路径进行修正,该行驶轨迹不成为完全的双重螺旋。以下使用图21对这样的修正行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21中,在农田的外侧(田埂),搬运收割机1所收割的收割物的搬运车CV在与第一边S1的中央外侧对应的位置驻车。而且,在外周区域SA中的与搬运车CV相邻的位置,为了进行向搬运车CV的收割物排出作业,设定收割机1驻车的驻车位置。图21表示的是副收割机1s在作业行驶的中途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脱离而在外周区域SA环绕行驶,将收割物排出到搬运车CV,再次在外周区域SA环绕行驶,回到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的情形。
首先,副收割机1s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在发出脱离要求(收割物排出)时,基于储量的富余和到驻车位置的行驶距离等,选择外周区域SA中的具有脱离路径的属性值的行驶路径要素和成为向该脱离路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的脱离起点的行驶路径要素。在本形态中,选择在外周区域SA中设定有驻车位置的区域设定的行驶路径要素和当前正在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L41,行驶路径要素L41与行驶路径要素L12的交点成为脱离点。进入外周区域SA的副收割机1s沿着外周区域SA的行驶路径要素(脱离路径)行驶到驻车位置,在驻车位置将收割物排出到搬运车CV。
主收割机1m在副收割机1s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而进行收割物的排出期间,也继续进行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其中,主收割机1m在行驶路径要素L42的行驶中,原本预计在行驶路径要素L42与行驶路径要素L13的交点选择行驶路径要素L13。但是,由于副收割机1s的脱离,副收割机1s所进行的行驶路径要素L12的行驶被取消,因此行驶路径要素L12成为未收割地(未行驶)。因此,主收割机1m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选择行驶路径要素L12来代替行驶路径要素L13。也就是说,主收割机1m行驶到行驶路径要素L42与行驶路径要素L12的交点,在那里左转而在行驶路径要素L12上行驶。
若副收割机1s结束了收割物排出,则副收割机1s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基于副收割机1s的当前位置以及自动行驶速度、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行驶路径要素的属性(未行驶/已行驶)、主收割机1m的当前位置以及自动行驶速度等,选择回程的行驶路径要素。在本方式中,选择位于最外侧的未作业行驶路径要素即行驶路径要素L43。副收割机1s从驻车位置在外周区域SA沿着具有回程路径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向左环绕行驶,从而从行驶路径要素L43的左端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43。若副收割机1s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选择了行驶路径要素L43,则该信息被作为状态信息向主收割机1m发送。若主收割机1m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选择行驶路径已经到了行驶路径要素L33,则作为下一行驶路径要素,选择在行驶路径要素L43的内侧相邻的行驶路径要素L44。这表示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在行驶路径要素L33与行驶路径要素L44的交点附近存在接近的可能性。因此,两收割机1m、1s的行驶控制部51或者任一方的行驶控制部51计算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在该交点附近的通过时间差,若该通过时间差在规定值以下,则为了避免碰撞而对通过时间较迟的一方的收割机1(在此为主收割机1m)进行控制使其暂时停车。在副收割机1s通过该交点后,主收割机1m再次开始自动行驶。这样,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由于相互交换本车位置、所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等信息,因此能够执行碰撞规避动作、延迟规避动作。
如图22和图23所示,这样的碰撞规避动作和延迟规避动作也能够在直线往复行驶中执行。注意,在图22和图23中,由彼此平行的直线构成的平行直线群以L01、L02、···L10表示,L01-L04为已作业的行驶路径要素,L05-L10为未作业的行驶路径要素。在图22中,主收割机1m为了前往驻车位置而在外周区域SA行驶,副收割机1s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下端、详细地说在行驶路径要素L04的下端暂时停止。如果副收割机1s为了从行驶路径要素L04通过U转掉头行驶进入行驶路径要素L07而进入外周区域SA,则会与主收割机1m碰撞,因此作为碰撞规避动作,副收割机1s暂时停车。然后,在主收割机1m在驻车位置驻车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向使用行驶路径要素L05、L06、L07的作业对象区域CA的进入和从作业对象区域CA的脱离,因此行驶路径要素L05、L06、L07暂时禁止行驶(禁止选择)。在主收割机1m结束排出作业而从驻车位置移动时,副收割机1s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考虑主收割机1m的行驶路径,从行驶路径要素L05-L10中选择应行驶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使副收割机1s再次进行自动行驶。
并且,在主收割机1m在驻车位置进行排出作业期间,副收割机1s能够继续进行作业。该例子如图23所示。在该情况下,副收割机1s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一般选择行驶路径要素优先级为“1”的相距三个通道的行驶路径要素L07作为目标行驶路径要素,但行驶路径要素L07与图22的例子同样地禁止行驶。于是,选择优先级第二高的行驶路径要素L08。作为从行驶路径要素L04向行驶路径要素L08的移动路径,计算出在已行驶的当前的行驶路径要素L04后退的路径(在图23中以实线表示)、从行驶路径要素L04的下端向右环绕前进而退出到外周区域SA的路径(在图23中以虚线表示)等多个路径,选择效率最高的路径、例如最短的路径(在该形态中为实线的路径)。
如上所述,即使在多台收割机1协同地在一片农田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各自的路径要素选择部63也基于从管理中心KS接收的作业计划书、从通信终端4人为输入的行驶图案(例如,直线往复行驶图案、螺旋行驶图案)、本车位置、从各自的作业状态评价部55输出的状态信息、预先登记的选择规则,依次选择行驶路径要素。以下,列举上述规则(A1)~(A12)以外的、多台收割机1协同地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特有的选择规则(B1)~(B11)。
(B1)协同地进行作业行驶的多个收割机1以相同的行驶模式自动行驶。例如,在一方的收割机1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在另一方的收割机1也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
(B2)在设定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在一方的收割机1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而进入外周区域SA时,另一方收割机1选择更外侧的行驶路径要素。其结果是,不残留脱离的收割机1的行驶预定路径,而使先进行脱离的收割机1所行驶的预定的行驶路径要素。
(B3)在设定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在脱离的收割机1再次恢复到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时,选择从作业行驶中的收割机1离开并且具有未作业的属性的行驶路径要素。
(B4)在设定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成为选择对象的行驶路径要素的长度变短,则仅通过一台收割机1执行作业行驶,其余收割机1从作业行驶脱离。
(B5)在设定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碰撞的危险,禁止多个收割机1从与表示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的多边形的边平行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同时选择行驶路径要素。
(B6)在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情况下,在任一收割机1进行U转掉头行驶时,对其他收割机1进行控制,使其不进入外周区域SA中执行U转掉头行驶的区域。
(B7)在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情况下,作为下一行驶路径要素,选择处于与其他收割机1接下来预计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或当前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分隔至少两个以上的位置的行驶路径要素。
(B8)为了进行收割物排出和燃料补给而从作业对象区域CA中的作业行驶脱离的时机的决定和行驶路径要素的选择,不仅以富余度和到驻车位置的行驶时间为条件、也以多个收割机1不同时脱离为条件进行。
(B9)在主收割机1m设定有常规行驶的情况下,副收割机1s进行追随主收割机1m的自动行驶。
(B10)在主收割机1m的收割物仓14的容量与副收割机1s的收割物仓14的容量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同时或大致同时输出排出要求,则容量小的收割机1先进行排出作业。不能进行排出的收割机1的排出待机时间(非作业时间)变短,能够使农田的收割作业尽早结束。
(B11)在一片农田相当宽广的情况下,通过对一片农田进行中央分割而划分多个区域,在各区域投入一台收割机1。图24是表示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中央形成带状的中央分割区域CC,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划分为两个区域CA1和CA2的中央分割过程的中途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中央分割过程结束后的说明图。在该实施方式中,主收割机1m形成中央分割区域CC。在主收割机1m进行中央分割期间,副收割机1s在区域CA2例如以直线往复行驶模式进行作业行驶。在该作业行驶前,生成区域CA2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此时,在区域CA2,在中央分割过程结束前禁止选择与离中央分割区域CC最近的位置的一个作业宽度对应的行驶路径要素。由此,能够避免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的接触。
在中央分割过程结束后,主收割机1m使用针对区域CA1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以单独作业行驶的方式被行驶控制,副收割机1s使用针对区域CA2计算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以单独作业行驶的方式被行驶控制。在任一收割机1先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进入作业未完成的区域,开始进行该收割机1与其他收割机1的协同控制。完成了所负责的区域的作业的收割机1为了支援其他收割机1的作业,以前往其他收割机1的负责区域的方式进行自动行驶。
在农田的规模更大的情况下,如图26所示,农田被中央分割为格子状。该中央分割能够通过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进行。将通过格子状的中央分割形成的区域分配给主收割机1m所进行的作业和副收割机1s所进行的作业,在各自的区域,由单独的收割机1实施作业行驶。其中,以主收割机1m与副收割机1s的距离不分开规定值以上这样的条件选择行驶路径要素。这是由于如果副收割机1s离主收割机1m过远,则搭载于主收割机1m的监视者难以进行副收割机1s的作业行驶的监视、相互的状态信息的交换。在图26这样的形态的情况下,完成所负责的区域内的作业的收割机1为了支援其他收割机1的作业,可以以前往其他收割机1的负责区域的方式进行自动行驶,也可以以前往本车负责的下一个区域的方式进行自动行驶。
搬运车CV的驻车位置、燃料补给车的驻车位置处于外周区域SA的外侧,因此取决于进行作业行驶的区域,存在用于进行收割物排出、燃料补给的行驶路径变长,该行驶时间变得无用。因此,在进行前往驻车位置的行驶和从驻车位置返回行驶时,选择实施成为通道的区域的作业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和环绕行驶路径要素。
〔关于协同自动行驶时的作业装置设备群等参数的微调〕
在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协同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监视者通常搭载于主收割机1m。因此,对于主收割机1m来说,监视者能够根据需要通过通信终端4对自动行驶控制中的相对于车辆行驶设备群71、作业装置设备群72的参数的值进行微调。在副收割机1s中也能够实现主收割机1m的车辆行驶设备群71和作业装置设备群72的参数的值,因此如图27所示,采用从主收割机1m能够对副收割机1s的参数进行调整的构成。其中,在副收割机1s也可以设置通信终端4。这是由于副收割机1s也存在单独进行自动行驶的情况和作为主收割机1m使用的情况。
在图27所示的通信终端4中构建有参数获取部45和参数调整指令生成部46。参数获取部45获取通过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设定的设备参数。由此,能够在通信终端4的触控面板41的显示面板部显示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的设备参数的设定值。搭乘主收割机1m的监视者通过触控面板41输入用于对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的设备参数进行调整的设备参数调整量。参数调整指令生成部46基于所输入的设备参数调整量生成对对应的设备参数进行调整的参数调整指令,从而发送到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作为用于进行这样的通信的通信接口,在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的控制单元5具备通信处理部70,在通信终端4具备通信控制部40。关于主收割机1m的设备参数的调节,监视者可以使用装备于主收割机1m的各种操作件直接进行。设备参数分为行驶设备参数和作业机器参数。行驶设备参数包含车速和发动机转速。并且,作业机器参数包含收割部15的高度和卷盘17的高度。
如上所述,自动行驶控制部511具有基于通过卫星定位模块80得到的定位数据计算出实际车速的功能。在协同自动行驶中,利用该功能,对基于同一方向先行的收割机1的定位数据的实际车速与基于后续的收割机1的定位数据的实际车速进行比较,如果存在车速差,则以使后续的收割机1的车速与先行的收割机1的车速一致的方式进行车速调整。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先行收割机1与后续收割机1的车速差异引发的异常接近或接触。
在收割机1的通信处理部70和/或通信终端4的通信控制部40能够具备与已录入的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进行通话或发送信息的通信通话功能。在具备这样的通信通话功能的情况下,如果收割物的储量超过规定量,则能够向成为收割物的排出目的地的搬运车CV的驾驶者发送要进行排出收割物的通话(人工声音)或信息。同样,在燃料剩余量在规定量以下时,也能够向燃料补给车的驾驶者发送希望补给燃料的通话(人工声音)或信息。
〔本申请的上述行驶控制以外的行驶控制的特征〕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事先的环绕行驶而能够为直线往复行驶中的U转掉头行驶和螺旋行驶中的α转弯行驶确保充足大小的空间为前提进行了自动行驶的说明。然而,同样U转掉头行驶所需的空间比α转弯行驶所需的空间大。因此,通过事先的环绕行驶形成的空间对于U转掉头行驶来说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例如,如图28所示,在通过一台收割机1进行作业时,在进行U转掉头行驶时,分禾器等可能会与田埂接触而损坏田埂。于是,在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作为作为行驶模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如上所述地损坏田埂的情况,在作业行驶开始后,首先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最外周部分自动进行至少一周的作业行驶,由此使外周区域SA向内周侧扩张。即使通过事先的环绕行驶形成的外周区域SA的宽度对于U转掉头行驶来说是不足的,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外周区域SA向内周侧扩张,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U转掉头行驶。并且,在收割机1为了向停放在农田周围的作业支援车排出收割物等而在规定的驻车位置停车时,为了实现高效的作业,需要使收割机1在驻车位置某种程度上精确且以适合支援作业的姿态(朝向)停车。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自动行驶还是手动行驶都是同样的。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周线中进行U转掉头行驶侧的外周线不随着直线往复行驶而变化,如果外周区域SA过窄,则收割机1突入未作业地即作业对象区域CA会对农作物等造成损伤,与田埂接触而破坏田埂。因此,在开始进行基于直线往复行驶的作业对象区域CA的行驶作业之前,优选进行追加的环绕行驶(追加环绕行驶)。这样的追加环绕行驶可以通过监视者的指示进行,也可以自动进行。注意,如上所述,划定外周区域SA的事先的环绕行驶通常分多周螺旋状地进行。最外侧的环绕行驶路径的行驶路径复杂,根据每个农田而不同,因此采用人为转向操作。在此之后的环绕行驶通过自动转向操作或人为转向操作进行。并且,如图28所示,在驻车位置PP与U转掉头路径群UL重合的情况下,在收割机1在驻车位置PP驻车期间,能够预想到该收割机1阻碍其他收割机1的U转掉头行驶的事态。因此,在完成事先的环绕行驶的时刻,在驻车位置PP与U转掉头路径群UL重合的情况下,优选进行上述追加环绕行驶。
用于进行追加环绕行驶的行驶路径能够基于事先的环绕行驶中的收割机1的行驶轨迹、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形数据等计算。因此,追加环绕行驶能够通过自动转向操作进行。以下,使用图28,对自动行驶中的追加环绕行驶的流程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01>
通过事先的环绕行驶,农田被区分为收割作业已结束的外周区域SA和之后将要进行收割作业的作业对象区域CA。在事先的环绕行驶后,如图28的步骤#01所示,驻车位置PP与U转掉头路径群UL在外周区域SA重合。而且,在外周区域SA中的设定有U转掉头路径群UL的部分的宽度幅仅通过直线往复行驶不会扩张。因此,为了扩大该部分的宽度,自动地或基于监视者的指示执行图28的步骤#02所示的追加环绕行驶。
<步骤#02>
计算出该追加环绕行驶中,构成矩形状的环绕行驶路径的多个环绕行驶路径要素(在图28中为粗线)。在该环绕行驶路径要素中,包含用于计算直线往复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中的左端的行驶路径要素Ls和右端的行驶路径要素Le。注意,行驶路径要素Ls和行驶路径要素Le均为直线状。并且,在矩形状的环绕行驶路径中,行驶路径要素Ls与行驶路径要素Le为对边。并且,在此,环绕行驶路径要素是行驶路径要素Ls、行驶路径要素Le、将行驶路径要素Ls和行驶路径要素Le的上端彼此连接的行驶路径要素、将行驶路径要素Ls和行驶路径要素Le的下端彼此连接的行驶路径要素。在自动行驶开始时,通过路径要素选择部63选择适合该追加的环绕行驶路径的环绕行驶路径要素,执行自动行驶(环绕行驶中的作业行驶)。
<步骤#03>
如图28的步骤#03所示,通过该追加环绕行驶,外周区域SA被扩大。由此,在驻车位置PP与未作业地之间,新形成至少具有与收割机1的作业宽度相当的宽度的空间。接着,作业对象区域CA缩小与该追加环绕行驶中的环绕圈数的作业宽度的量,由此左端的行驶路径要素Ls和右端的行驶路径要素Le向内侧移动作业对象区域CA缩小的量。而且,相对于以移动后的行驶路径要素Ls和行驶路径要素Le为对边的矩形即新的作业对象区域CA,决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作业行驶路径,开始进行新的作业对象区域CA的自动作业行驶。
注意,在图28的步骤#01中,存在驻车位置PP与U转掉头路径群UL不重合并且驻车位置PP不与U转掉头路径群UL相对的情况。例如,存在驻车位置PP朝向左端的行驶路径要素Ls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进行最初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Ls直线往复行驶,由此驻车位置的周边区域扩大,因此上述的追加环绕行驶不再执行。或者,可以不进行一周程度的追加环绕行驶。
并且,在通过多台收割机1协同地进行作业行驶的情况下,上述追加环绕行驶可以自动进行。在协同作业的情况下,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作为行驶模式,驻车位置PP设定为面向U转掉头路径群UL的位置,在作业行驶开始后立即自动进行多周(3~4周左右)的追加环绕行驶。由此,作业对象区域CA缩小,在驻车位置PP的内周侧能够确保宽广的空间。因此,即使一台收割机1在驻车位置PP停车,其他收割机1也能够有富余地在驻车位置PP的内周侧进行U转掉头或通过驻车位置PP的内周侧。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直线往复行驶图案的情况下,若在外周区域SA的进行U转掉头行驶的区域中设定了用于向搬运车CV等支援车进行作业的驻车位置PP,则与为了进行排出作业等而停车的收割机1不同的收割机1停止而待机至排出作业等结束,或者选择绕过驻车位置PP的行驶路径要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比驻车位置PP更靠内周侧的位置确保足够进行U转掉头行驶的空间,也可以构成为,在开始自动行驶(作业行驶)后,一台或者多台收割机1自动地在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外周部环绕行驶数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认为第一作业车即主收割机1m与第二作业车即副收割机1s的作业宽度相同而对行驶路径要素的设定和选择进行了说明。在此,举出两个例子对在主收割机1m的作业宽度与副收割机1s的作业宽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行驶路径要素的设定和选择进行说明。以主收割机1m的作业宽度为第一作业宽度、以副收割机1s的作业宽度为第二作业宽度而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具体地说,以第一作业宽度为“6”、以第二作业宽度为“4”。
(3-1)在图29中表示的是设定直线往复行驶模式的情况的例子。在该情况下,路径管理部60计算出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的多个行驶路径要素的集合体即行驶路径要素群。此时,各行驶路径要素的宽度设定为第一作业宽度与第二作业宽度的最大公约数或近似于最大公约数的基准宽度。如果第一作业宽度为“6”、第二作业宽度为“4”,则基准幅为“2”。在图29中,为了识别行驶路径要素,在各行驶路径要素标注01至20的数字作为路径编号。
主收割机1m从路径编号:17的行驶路径要素出发,副收割机1s从路径编号:12的行驶路径要素出发。如图6所示,路径要素选择部63分为具有选择主收割机1m的行驶路径要素的功能的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和具有选择副收割机1s的行驶路径要素的功能的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在路径要素选择部63构建于主收割机1m的控制单元5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选择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经由主收割机1m的通信处理部70和副收割机1s的通信处理部70发送到副收割机1s的路径设定部64。注意,作业宽度的中心或收割机1的中心不一定与行驶路径要素一致,如果存在偏差,则进行考虑该偏差的自动行驶控制。
如图29所示,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以残留第一作业宽度或第二作业宽度的整数倍的区域(未行驶或已行驶均可)、或者第一作业宽度的整数倍与第二作业宽度的整数倍之和的区域(未行驶或已行驶均可)的方式从未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选择下一行驶路径要素。所选择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发送至主收割机1m的路径设定部64。同样,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以残留第一作业宽度或第二作业宽度的整数倍的区域(未行驶或已行驶均可)、或者第一作业宽度的整数倍与第二作业宽度的整数倍之和的区域(未行驶或已行驶均可)的方式从未行驶的行驶路径要素群选择下一行驶路径要素。
也就是说,在主收割机1m或副收割机1s沿着由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或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所发送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自动行驶后,在作业对象区域CA仍残留有具有第一作业宽度或第二作业宽度的整数倍的宽度的未行驶的区域。但是,最终存在残留具有比第二作业宽度窄的宽度的未作业区域的可能性,该最后残留的未作业区域由主收割机1m或副收割机1s中的任一个进行作业行驶。
(3-2)在图30中表示设定螺旋行驶模式的情况下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在作业对象区域CA设定由横纵间隔为第一作业宽度的纵直线群和横直线群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在属于横直线群的行驶路径要素标注有X1至X9的记号作为其路径编号。并且,在属于纵直线群的行驶路径要素中标注有Y1至Y9的记号作为其路径编号。
在图30中设定的是主收割机1m和副收割机1s从外向内描绘向左环绕的双重螺旋线的螺旋行驶模式。主收割机1m从路径编号Y1的行驶路径要素出发,副收割机1s从路径编号X1的行驶路径要素出发。路径要素选择部63在该情况下分为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和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
如图30所示,主收割机1m首先在通过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最初选择的路径编号Y1的行驶路径要素上行驶。然而,由于图30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最初是以第一作业宽度为间隔计算出的,因此对于通过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最初为副收割机1s(该副收割机1s具有比第一作业宽度小的第二作业宽度)选择的路径编号X1的行驶路径要素,对其位置坐标进行修正,以填补第一作业宽度与第二作业宽度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路径编号X1的行驶路径要素被向外侧修正第一作业宽度与第二作业宽度之差(以后将该差称为宽度差)的0.5倍(图30,#01)。同样,也对伴随着副收割机1s的行驶而选择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即路径编号Y2、X8、Y8进行修正(图30,#02、#03、以及#04)。主收割机1m在当初的路径编号Y1到路径编号X9、Y9的行驶路径要素上行驶(图30,#03与#04),之后选择的路径编号X2的行驶路径要素由于副收割机1s在其外侧行驶,因此进行与宽度差对应的量的位置修正(图30,#04)。在为副收割机1s选择了路径编号X3的行驶路径要素时,由于位于路径编号X3的外侧的路径编号X1的行驶路径要素已经由副收割机1s行驶过,因此进行与宽度差的1.5倍的量对应的位置修正(图30,#05)。这样,之后,依次根据副收割机1s行驶过的行驶路径要素在所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的外侧存在的数量,对所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进行位置修正,从而使第一作业宽度与第二作业宽度之差抵消(图30,#06)。行驶路径要素的位置修正虽然在此是由路径管理部60来进行,但也能够通过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与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进行。
在使用图29与图30的行驶例中,对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与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构建于主收割机1m的控制单元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也可以构建于副收割机1s。此时,副收割机1s接收表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数据,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与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交换各自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并且选择自己的下一行驶路径要素并进行必要的位置坐标修正即可。另外,也可以采用路径管理部60、第一路径要素选择部631、第二路径要素选择部632全部构建于通信终端4,从通信终端4将选择的行驶路径要素发送到路径设定部64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图6说明的控制功能模块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对各功能部进一步进行分割或者将多个功能部整合。另外,功能部被分配到作为上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5、通信终端4以及管理计算机100,但该功能部的分配也只是一个例子,各功能部能够分配到任意的上部控制装置。只要能够通过上部控制装置彼此进行数据交换地连接,则也能够分配到其他的上部控制装置。例如,在图6所示的控制功能框图中,作业地数据输入部42、外形数据生成部43、区域设定部44作为第一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1构建于通信终端4。而且,路径管理部60、路径要素选择部63、路径设定部64作为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构建于收割机1的控制单元5。取而代之,也可以使路径管理部60包含于第一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1。另外,外形数据生成部43、区域设定部44也可以不包含于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也可以将第一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1全部构建于控制单元5,还可以将第二行驶路径管理模块CM2全部构建于通信终端4。在将与行驶路径管理相关的尽可能多的控制功能部构建于可携带的通信终端4的情况下,维护等的自由度变高,较为优选。该功能部的分配受通信终端4以及控制单元5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终端4与控制单元5之间的通信速度限制。
(5)本发明中计算、设定的行驶路径虽然被用作自动行驶的目标行驶路径,但也能够被用作手动行驶的目标行驶路径。也就是说,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自动行驶,还能够应用于手动行驶,当然,也能够应用于自动行驶与手动行驶混杂在一起的行驶。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从管理中心KS发送而来的农田信息中原本包含农田周边的地形图,通过沿着农田的边界进行环绕行驶来使农田的外形状以及外形尺寸的精度提高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农田信息中不包含农田周边的地形图,至少不包含农田的地形图,而是通过环绕行驶才计算出农田的外形状以及外形尺寸。另外,从管理中心KS发送而来的农田信息、作业计划书的内容、经由通信终端4输入的项目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变更。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示出了区别于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另行设置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通过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计算覆盖作业对象区域CA的平行直线群即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不具备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2而使用由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601计算出的网状的直线群即行驶路径要素来实现直线往复行驶。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进行协同行驶控制时,基于监视者的目视结果变更副收割机1s的车辆行驶设备群71、作业装置设备群72的参数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搭载于主收割机1m的监视器等中放映由搭载于主收割机1m、副收割机1s的相机拍摄的影像(动画、以一定间隔拍摄的静止图像),监视者观察该影像来判断副收割机1s的作业状况,变更车辆行驶设备群71、作业装置设备群72的参数。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与主收割机1m的参数变更连动地变更副收割机1s的参数。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协同进行作业行驶的多个收割机1以相同的行驶图案自动行驶的例子,但也可以以不同的行驶图案自动行驶。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两台收割机1进行协同自动行驶的例子,但三台以上的收割机1的协同自动行驶也能够通过相同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来实现。
(11)在图3中,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示出了以将作业对象区域CA分割为长条状的多个平行分割直线为行驶路径要素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31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以弯曲的平行线为行驶路径要素。这样,本发明的“平行线”也可以弯曲。另外,本发明的“平行线群”中也可以包含弯曲的平行线。
(12)在图4中,作为行驶路径要素群的一个例子,示出了将作业对象区域CA以网状分割的、由在纵向和横向上延伸的多条网状直线组成的行驶路径要素群。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的“网状线”也可以不是直线。例如,在图32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纸面上的横向的网状线为直线,纸面上的纵向的网状线是弯曲的。另外,在图33所示的行驶路径要素群中,纸面上的横向的网状线以及纵向的网状线都是弯曲的。这样,网状线也可以弯曲。另外,在网状线群中也可以包含弯曲的网状线。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复进行沿着直线状行驶路径要素的行驶和U转掉头行驶,来进行直线往复行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重复图31至图33所示的那种沿着弯曲行驶路径要素的行驶和U转掉头行驶,来进行往复行驶。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农田的收割作业的最初,收割机1进行环绕收割。注意,环绕收割指的是沿农田的边界线的内侧一边环绕一边进行收割的作业。而且,在该环绕收割之后,区域设定部44将收割机1环绕过的农田的外周侧的区域设定为外周区域SA,并且将外周区域SA的内侧设定为作业对象区域CA。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收割机1所进行的环绕收割在本发明中不是必须的作业。而且,区域设定部44也可以不设定外周区域SA就设定作业对象区域CA。例如,区域设定部44也可以根据监视者经由通信终端4所进行的操作输入来设定作业对象区域CA。
工业实用性
作为作业车,本发明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除了能够应用于作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机1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其他收割机1、安装有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的拖拉机、水田作业机等,只要是能够一边在作业地上自动作业一边行驶的作业车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收割机(作业车)
5:控制单元
41:触摸面板(驻车位置设定部)
42:作业地数据输入部(驻车位置设定部)
43:外形数据生成部
44:区域设定部
51:行驶控制部
52:作业控制部
53:本车位置计算部
55:作业状态评价部
60:路径管理部
601:网状路径要素计算部
603:U转掉头路径计算部
62:长条状路径要素计算部
63:路径要素选择部
64:路径设定部
80:卫星定位模块
SA:外周区域
CA:作业对象区域
Claims (5)
1.一种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对一边在作业地上作业一边自动行驶的作业车所用的行驶路径进行管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区域设定部,其将所述作业车沿所述作业地的边界线环绕过的区域设定为外周区域,并且将所述外周区域的内侧设定为作业对象区域;
驻车位置设定部,其在所述外周区域设定所述作业车的驻车位置;
路径管理部,其计算并可读取地储存覆盖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往复行驶所用的多个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以及将所述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彼此相连的U转掉头行驶路径;
路径要素选择部,其选择接下来应行驶的所述行驶路径要素以及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
通过重复选择所述行驶路径要素以及U转掉头行驶路径来执行所述往复行驶,
在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对于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的最外周区域,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是由将所述作业对象区域分割为长条状的相互平行的平行线组成的平行线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线状的行驶路径要素是由将所述作业对象区域网状分割的网状线组成的网状线群。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位置设定部是触摸面板,通过对显示于所述触摸面板的显示面板部的所述作业地进行触摸操作来设定所述驻车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路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不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不执行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的环绕行驶,或者,与所述驻车位置位于与所述U转掉头行驶路径相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更少地执行将所述外周区域向内侧扩大的环绕行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45798 | 2016-12-19 | ||
JP2016245798 | 2016-12-19 | ||
JP2017221344A JP6793625B2 (ja) | 2016-12-19 | 2017-11-16 | 走行経路管理システム |
JP2017-221344 | 2017-11-16 | ||
PCT/JP2017/042872 WO2018116769A1 (ja) | 2016-12-19 | 2017-11-29 | 走行経路管理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4189A CN109964189A (zh) | 2019-07-02 |
CN109964189B true CN109964189B (zh) | 2022-08-16 |
Family
ID=62715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70894.3A Active CN109964189B (zh) | 2016-12-19 | 2017-11-29 | 行驶路径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93625B2 (zh) |
KR (1) | KR102479709B1 (zh) |
CN (1) | CN1099641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7127932A1 (de) * | 2017-11-27 | 2019-05-29 | Voith Patent Gmbh | Verfahren |
CN108958240B (zh) * | 2018-06-08 | 2020-05-26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收割方法 |
JP7311661B2 (ja) | 2018-06-29 | 2023-07-1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両 |
JP7014687B2 (ja) * | 2018-08-07 | 2022-02-0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収穫機 |
KR20210089652A (ko) | 2018-11-15 | 2021-07-16 |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 수확기 및 경로 설정 시스템 |
JP7039444B2 (ja) * | 2018-11-27 | 2022-03-2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収穫機 |
JP7178316B2 (ja) * | 2019-04-03 | 2022-11-25 |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 杭打機の制御装置 |
CN112868369B (zh) * | 2019-11-29 | 2024-06-04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自动行驶系统和收割机 |
JP7191001B2 (ja) * | 2019-11-29 | 2022-12-1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EP4305940A4 (en) * | 2021-03-12 | 2024-03-13 | Honda Motor Co., Ltd. | SERVER DEVICE |
WO2022190382A1 (ja) * | 2021-03-12 | 2022-09-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サーバー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66608A (ja) * | 1998-03-23 | 1999-10-05 | Bio Oriented Technol Res Advancement Inst | 圃場作業車両の無人作業方法 |
JP3814230B2 (ja) | 2002-06-05 | 2006-08-23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農業用散布作業車 |
JP5526717B2 (ja) * | 2009-02-27 | 2014-06-1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運転操作補助装置、車両用運転操作補助方法および自動車 |
DE102010053331A1 (de) * | 2010-09-28 | 2012-03-29 | Lacos Computerservice Gmbh | Verfahren und Navigationsvorrichtung zur Optimierung des Transportes landwirtschaftlicher Produkte |
JP6415810B2 (ja) * | 2013-12-12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圃場作業機 |
JP6170185B2 (ja) * | 2014-02-06 | 2017-07-26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の走行経路の設定方法 |
WO2015118731A1 (ja) * | 2014-02-06 | 2015-08-13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併走作業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
KR20160139019A (ko) * | 2014-03-28 | 2016-12-06 |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자율 주행 작업 차량 |
JP6219790B2 (ja) * | 2014-07-29 | 2017-10-25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協調システム |
-
2017
- 2017-11-16 JP JP2017221344A patent/JP67936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29 KR KR1020197012838A patent/KR10247970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11-29 CN CN201780070894.3A patent/CN10996418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479709B1 (ko) | 2022-12-22 |
CN109964189A (zh) | 2019-07-02 |
JP2018101410A (ja) | 2018-06-28 |
JP6793625B2 (ja) | 2020-12-02 |
KR20190096950A (ko) | 2019-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10042B (zh) | 作业车自动行驶系统、行驶路径管理装置、行驶路径生成装置、行驶路径决定装置 | |
CN109964189B (zh) | 行驶路径管理系统 | |
JP6936356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CN109964192B (zh) | 作业车自动行驶系统 | |
JP6832828B2 (ja) | 走行経路決定装置 | |
CN109936975B (zh) | 行进路线管理系统及行进路线决定装置 | |
JP6673786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及び走行経路管理装置 | |
WO2018101351A1 (ja) | 走行経路管理システム及び走行経路決定装置 | |
WO2018116770A1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JP2020127405A5 (zh) | ||
CN109964191B (zh) | 行驶路径决定装置 | |
CN109964190B (zh) | 作业车自动行驶系统 | |
JP6920958B2 (ja) | 走行経路生成装置 | |
JP6842907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JP6920969B2 (ja) | 走行経路管理システム | |
JP6689738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JP7118119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JP6982116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及び走行経路管理装置 | |
JP6789800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
JP2018099112A5 (zh) | ||
JP2020110158A5 (zh) | ||
JP2022028836A5 (zh) | ||
JP6673813B2 (ja) | 走行経路管理システム | |
WO2018116771A1 (ja) | 走行経路決定装置 | |
JP7076195B2 (ja) | 作業車自動走行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