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2154A -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2154A
CN109962154A CN201910213356.6A CN201910213356A CN109962154A CN 109962154 A CN109962154 A CN 109962154A CN 201910213356 A CN201910213356 A CN 201910213356A CN 109962154 A CN109962154 A CN 109962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conversion element
substrate
therm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33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2154B (zh
Inventor
王洪超
王雪
苏文斌
王春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2133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62154B/zh
Priority to US16/629,036 priority patent/US2021029655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2481 priority patent/WO202018658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962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2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2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2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 H10N10/8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the junction being non-separable, e.g. being cemented, sintered or solder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thermoelectric or thermomagnetic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N10/00 - H10N15/00
    • H10N19/101Multiple thermocouples connected in a cascade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2Connection of interconnection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该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由陶瓷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配置的第二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三电极和热电转换元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一电极;及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顶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底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

Description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半导体热电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臂电、热并联的层压式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其热电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促进了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热电器件是一种可以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新型能源转换器件,具有清洁环保、无机械运动部件、噪声小、响应速度快、轻便、体积小、易于维护和安全可靠等优点,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具有非常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热电器件通常由金属电极将n型和p型热电臂以电串联、热并联的方式连接构成。其中,n型和p型热电臂通常为长方体或者圆柱体。在工作状态下,热电材料内的热流密度均匀,容易实现大的温差,进而得到高输出电压。但是,传统热电元件的工作电流较小,因此输出功率始终较低,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有的热电器件对于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尚缺乏有效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本公开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具有电并联、热并联的电热传导方式,能够同时获得较大的输出电压和工作电流,在一定温差下实现非常高的输出功率。
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包括:
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
由陶瓷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配置的第二基板;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三电极和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一电极;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一侧、顶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侧、底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热电转换模块的上、下端存在一定温差时,该热电转换模块具有电并联、热并联的电热传导方式,能够同时获得较大的输出电压和工作电流,实现非常高的输出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极和热电转换元件的长度相同,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高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三电极;所述热电转换元件仅由n型或p型热电转换元件中的一者构成。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三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三电极的顶端与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一电极相连接,一第三电极的底端与第二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三电极的顶端与第一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三电极的底端与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二电极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第二电极相连接的第三电极用于将热量从第二电极传递到热电材料片的一侧,与第一电极相连接的第三电极用于将热量从热电材料片的另一侧传递到第一电极。进而热电材料两侧的两个第三电极分别作为热电材料的热端和冷端,为热电材料提供了一个水平方向的温差。除此之外,第三电极也被用于连接单个热电元件中的多个热电材料片,使热电材料片电并联于第一和第二基板中间,在电学方面的作用类似于导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为相同材料。
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包括:
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
由陶瓷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的第二基板;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一内电极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二内电极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n热电转换元件、p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一外电极;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二外电极,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三外电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π型热电转换模块由n型热电转换元件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串联形成,采用串并联电传输、并联热传输的电热传导方式,具有高的输出电压以及高的工作电流,实现了输出功率的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一内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一内电极的顶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一外电极连接;底端与第二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一内电极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底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二外电极连接。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第二内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二内电极的顶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一外电极连接;底端与第三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二内电极的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底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三外电极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外电极连接第二陶瓷基板(热端),为与其相接的热电材料和内电极提供热量;第一外电极连接第一陶瓷基板(冷端),吸收来自于与其相接的热电材料和内电极的热量,外电极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与第一外电极相连接的金属内电极、热电材料和与第二外电极相连接的金属内电极即形成一个支路,四个支路并联于第一和第二外电极中形成电并联,外电极起到连接电路的作用。中间的缝隙是避免水平方向温差的消失,缝隙较小是想使内电极高度尽量与热电材料高度接近,进而给热电材料一个更大的水平方向温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电极分别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顶端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顶端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相连接;
第二外电极分别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底端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相连接;
第三外电极分别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底端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和第三外电极为相同材料;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为相同材料。
一种热电转换系统,包括:
如上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侧的热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1)本公开采用电并联、热并联的电热传导方式,具有高的输出电压以及高的工作电流,实现了输出功率的大幅度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仅由n型或p型热电材料组成的热电转换模块不必考虑n、p型热电材料性能匹配的问题,就可实现较高的输出功率。将n型和p型热电转换模块串联构成π型热电转换模块,其输出功率可达到传统热电模块输出功率的五倍;
(2)本公开可通过增加金属电极的厚度优化热流和电流的传输,也可通过优化热电材料几何结构平衡不同材料间热流和电流的传输,进而提高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功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施例一热电转换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一热电转换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热电转换模块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一热电转换模块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与同材料体积的传统热电转换模块的性能比较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二不同金属电极厚度的热电转换模块的性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一
针对现有热电模块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电转换模块,该热电转换模块能在一定温差下实现高输出功率。
图1是本实施例一热电转换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2、第一电极4、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第二电极7、由陶瓷构成的第二基板8及多个第三电极3。
具体的,所述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8相向配置,所述多个第三电极3和热电转换元件1沿宽度方向交叉排列成矩阵状且配置在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8之间,相邻两个第三电极3之间配置有热电转换元件1,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的一端与一第三电极3的顶端相平齐,另一端与另一第三电极3的底端相平齐,所述第一电极4设置在第一基板2的内侧面上,且分别与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的一端、顶端与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3进行电并联连接;第二电极7设置在第二基板8的内侧面上,且分别与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的另一端、底端与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3进行电并联连接。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当模块上、下两端存在一定温差时,若上端为热端时,单个热电转换元件1中的热流按照第一基板2、第一电极4、与第一电极连接的第三电极3、热电转换元件1、与第二电极7连接的第三电极3、第二电极7和第二基板8的顺序流动;若下端为热端时,单个热电转换元件1中的热流按照第二基板8、第二电极7、与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三电极3、热电转换元件1、与第一电极4连接的第三电极3、第一电极4和第一基板2的顺序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由n型或p型热电材料制成。由于赛贝克效应,n型热电材料中的载流子电子和p型热电材料中的载流子空穴均从热端向冷端移动,进而在热电材料两端产生电势差。外加负载电阻后,由热电模块和负载电阻组成的回路中将产生电流,p型热电材料中的电流顺热流方向传导,n型热电材料中的电流逆热流方向传导,该热电转换模块中的电流和热流均为并联传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2例如形成为板状,是电绝缘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覆盖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的一端。
所述第二基板8例如形成为板状,是电绝缘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覆盖多个热电转换元件1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7和第三电极3的材料为银等具备高热导率和电导率的金属,可通过增加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7和第三电极3的厚度优化热流和电流的传输,提高热电模块的输出功率。
所述第三电极3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第三电极3和热电转换元件1的长度相同,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的高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三电极3;相邻两个第三电极3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第三电极31、33、35的顶端与热电转换元件1的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一电极4相连接;第三电极31、33、35的底端与第二电极7间留有0.1mm的空隙6;第三电极32、34的顶端与第一电极4间存在0.1mm的空隙6,第三电极32、34的底端与热电转换元件1的另一端相平齐,并与第二电极7相连接。
以n型热电转换模块为例,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的工作原理为:
热电模块的下底面为热端,上顶面为冷端,热电模块的下底面接触热源,上底面触空气或冷却设备,于是在热电模块热端和冷端之间建立起温度梯度场。
当热电模块的上、下底面间存在一定温差时,热流将按照第二基板8、第二电极7、第三电极32、34、n型热电转换元件1、第三电极31、33和35、第一电极4和第一基板2的顺序流动。
由于第三电极3的热导率极高,大约是热电材料热导率的几百倍,所以在达到稳态时,第三电极32、34的温度高于同水平面位置的n型热电转换元件1的温度,第三电极31、33和35的温度低于同水平面位置的n型热电转换元件1的温度,即在单个平板状n型热电转换元件1左右两侧会形成一个温差。
由于赛贝克效应,n型热电转换元件1内部位于高温端的电子在温度场的驱动下,开始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在n型热电转换元件1左右两侧形成电势差。在接入负载电阻后,电路中便会产生逆热流流动方向传输的电流,多个n型热电转换元件1以热并联、电并联的热电传输方式连接。
对于p型热电转换模块,其热流传输方式和方向与n型热电转换模块相同,但电流的流动方向与热流的流动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采用电并联、热并联的电热传导方式,具有高的输出电压以及高的工作电流,实现了输出功率的大幅度提高。且该模块只使用一种n型或p型热电材料,不必考虑n、p型热电材料性能匹配的问题,就可实现较高的输出功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电转换模块,该热电转换模块能在一定温差下实现高输出功率。
图5是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主视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图8是图5的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热电转换模块包括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2、第一外电极15、多个n型热电转换元件11、多个第一内电极12、多个p型热电转换元件13、多个第二内电极14、第二外电极9、第三外电极10和由陶瓷构成的第二基板8。
具体的,所述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8相向配置,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12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11沿宽度方向交叉排列成矩阵状且配置在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8之间,相邻两个第一内电极12之间配置有n型热电转换元件11,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一端与一第一内电极12的顶端相平齐,另一端与另一第一内电极12的底端相平齐;所述多个第二外电极14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13沿宽度方向交叉排列成矩阵状且配置在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8之间,相邻两个第二内电极14之间配置有p型热电转换元件13,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一端与一第二内电极14的顶端相平齐,另一端与另一第二内电极14的底端相平齐;所述第一外电极15设置在第一基板2的内侧面上,且分别与多个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一端、顶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11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121、123、125、多个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一端、顶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13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141、143、145进行电并联连接;第二外电极9和第三外电极10设置在第二基板8的内侧面上,第二外电极9分别与多个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另一端、底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11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122、124进行电并联连接;第三外电极10分别与多个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另一端、底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13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142、144进行电并联连接。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由第一内电极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等组成n型热电臂,由第二内电极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等组成p型热电臂,当模块上、下两端存在一定温差时,若上端为热端时,单个n型热电臂中的热流按照第一基板2、第一外电极15、第一内电极121、123、125、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第一内电极122、124、第二外电极9和第二基板8的顺序流动,单个p型热电臂中的热流按照第一基板2、第一外电极15、第二内电极141、143、145、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第二内电极142、144、第三外电极10和第二基板8的顺序流动;
若下端为热端时,单个n型热电臂中的热流按照第二基板8、第二外电极9、第一内电极122、124、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第一内电极121、123、125、第一外电极15和第一基板2的顺序流动,单个p型热电臂中的热流按照第二基板8、第三外电极10、第二内电极142、144、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第二内电极141、143、145、第一外电极15和第一基板2的顺序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11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1由n型热电材料制成。由于赛贝克效应,n型热电材料中的载流子电子从热端向冷端移动,进而在热电材料两端产生电势差。外加负载电阻后,由热电模块和负载电阻组成的回路中将产生电流,n型热电材料中的电流逆热流方向传导,多个n型热电转换元件11以电并联和热并联的方式连接。
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13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热电转换元件13由p型热电材料制成。由于赛贝克效应,p型热电材料中的载流子空穴从热端向冷端移动,进而在热电材料两端产生电势差。外加负载电阻后,由热电模块和负载电阻组成的回路中将产生电流,p型热电材料中的电流顺热流方向传导,多个p型热电转换元件13以电并联和热并联的方式连接。
n型热电转换元件11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尺寸为0.5×2×5mm3,该尺寸并不是固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2例如形成为板状,是电绝缘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覆盖多个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基板8例如形成为板状,是电绝缘且具有良好导热性,覆盖多个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尺寸为5.5×2×0.2mm3,该尺寸并不是固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电极15、第二外电极9和第三外电极10的材料为银等具备高热导率和电导率的金属;第一外电极15的尺寸为5.5×2×0.1mm3,第二外电极9和第三外电极10的尺寸为2.5×2×0.1mm3,该尺寸并不是固定的,增加第一外电极15、第二外电极9和第三外电极10的厚度有利于热流和电流的传输,提高热电模块的输出功率。
第一内电极12和第二内电极14的材料为银等具备高热导率和电导率的金属,可通过增加第一内电极12和第二内电极14的厚度优化热流和电流的传输,提高热电模块的输出功率。
所述第一内电极12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第一内电极12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长度相同,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高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一内电极12;相邻两个第一内电极12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第一内电极121、123、125的顶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一端相平齐,并与第一外电极15相连接,第一内电极121、123、125的底端与第二外电极9之间留有0.1mm的空隙6,第一内电极122、124的底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11的另一端相平齐,并与第二外电极9相连接,第一内电极122、124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15之间留有0.1mm的空隙6。
所述第二内电极14例如形成为板状,所述第二内电极14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长度相同,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高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二内电极14;相邻两个第二内电极14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第二内电极141、143、145的顶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一端相平齐,并与第一外电极14相连接,第二内电极141、143、145的底端与第三外电极10之间留有0.1mm的空隙6,第4内电极142、144的底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的另一端相平齐,并与第三外电极10相连接,第二内电极142、144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15之间留有0.1mm的空隙6。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的工作原理为:
热电模块的下底面为热端,上顶面为冷端,热电模块的下底面接触热源,上底面触空气或冷却设备,于是在热电模块热端和冷端之间建立起温度梯度场。
当热电模块的上、下底面间存在一定温差时,其热流按照第二基板8、第二外电极9、第二外电极10、第一内电极122、124、第二内电极142、144、n型热电转换元件11、p型热电转换元件13、第一内电极121、123、125、第二内电极141、143、145、第一外电极15和第一基板2的顺序流动。
将第二外电极9和第三外电极10分别设置为接地端和终端,在接地端和终端间接入负载电阻形成回路,由于赛贝克效应,热电模块内部电流将从p型热电臂向n型热电臂流动,热电模块会形成并联热传输、串并联电传输的热电传导方式。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由n型热电臂和p型热电臂串联形成,采用串并联电传输、并联热传输的电热传导方式,具有高的输出电压以及高的工作电流,实现了输出功率的大幅度提高,在同等条件下,该热电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到传统热电模块输出功率的五倍。
以Bi0.8Sb1.5Te3(Science,2008;320:634-8)和Bi2Te2.79Se0.21(Adv.EnergyMater.2015;5:1500411)为p型热电转换元件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热电材料,Ag为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第三外电极、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材料,Al2O3为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为例,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和传统热电转换模块进行对比,进一步证明了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的优越性。
传统热电转换模块的热电转换元件通常为长方体或圆柱体,具有热并联、电串联的热电传输方式。而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的热电转换元件由配置有金属内电极的板状热电材料叠合而成,具有热并联、电并联的热电传输方式。热并联、电并联的热电传输方式使热电转换模块获得较低的内阻和较大的工作电流。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为与同材料、同热电材料体积的传统热电转换模块的40%,但是其内阻仅为传统热电转换模块内阻的3%。略低的输出电压和极小的内阻导致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在工作状态下具有较高的工作电流。最终,在一定温差下,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可获得较高的最大输出功率,大约为传统热电模块的五倍。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相比于传统热电发电模块,具有独特的热并联、电并联的热电传输方式,具有较小的内阻和较大的工作电流,可在同等条件下实现更高的输出功率。
如图10所示,随着金属电极厚度的增加,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的内阻降低,输出电压与工作电流同时提高,进而导致最大输出功率的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厚电极有利于热流和电流的传输,电极越厚,热电材料两侧的温差越大,进而导致上述结果的产生。其次,对于具有不同电导率和热导率的n型和p型热电材料,优化其尺寸比也可提高本实施例热电转换模块的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电转换系统,该热电转换系统包括实施例二热电转换模块和配置在第二基板侧的热源。根据上述系统,能够实现上述效果,另外,也可以将实施例一的热电转换模块应用于本系统。
本实施例提出的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相比于传统热电发电模块,具有独特的热并联、电并联的热电传输方式,具有较小的内阻和较大的工作电流,可在同等条件下实现更高的输出功率。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公开的热电转换模块及系统能够实现工业废热、地热和汽车尾热等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且在热源温度较低、热流量充足的工作环境中更具优势。除此之外,其还能为深太空探索的航天器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包括:
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
由陶瓷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配置的第二基板;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三电极和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一电极;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一侧、顶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侧、底端与所述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三电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三电极和热电转换元件的长度相同,所述热电转换元件的高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三电极;所述热电转换元件仅由n型或p型热电转换元件中的一者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相邻两个第三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三电极的顶端与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一电极相连接,一第三电极的底端与第二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三电极的顶端与第一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三电极的底端与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且与第二电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为相同材料。
5.一种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包括:
由陶瓷构成的第一基板;
由陶瓷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向的第二基板;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一内电极和n型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交叉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二内电极和p型热电转换元件;
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n热电转换元件、p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一外电极;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二外电极,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之间的第三外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相邻两个第一内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一内电极的顶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底端与第二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一内电极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底端与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相邻两个第二内电极在高度方向有一定错位,一第二内电极的顶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相平齐,底端与第三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另一第二内电极的的顶端与第一外电极之间留有间隙,底端与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相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外电极分别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顶端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一端、顶端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相连接;
第二外电极分别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底端与所述n型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一内电极相连接;
第三外电极分别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的另一端、底端与所述p型热电转换元件另一端相平齐的第二内电极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和第三外电极为相同材料;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为相同材料。
10.一种热电转换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及
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侧的热源。
CN201910213356.6A 2019-03-20 2019-03-20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Active CN109962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3356.6A CN109962154B (zh) 2019-03-20 2019-03-20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US16/629,036 US20210296553A1 (en) 2019-03-20 2019-04-12 High-power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system
PCT/CN2019/082481 WO2020186582A1 (zh) 2019-03-20 2019-04-12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3356.6A CN109962154B (zh) 2019-03-20 2019-03-20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2154A true CN109962154A (zh) 2019-07-02
CN109962154B CN109962154B (zh) 2020-09-01

Family

ID=6702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3356.6A Active CN109962154B (zh) 2019-03-20 2019-03-20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96553A1 (zh)
CN (1) CN109962154B (zh)
WO (1) WO20201865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2963A (zh) * 2020-12-04 2021-03-2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温差发电器及发电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99186A1 (en) * 2020-06-19 2021-12-23 Embr Labs Inc. Low power thermoelectric system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0151A (zh) * 2013-09-30 2016-05-11 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热电转换模块
CN105789426A (zh) * 2016-04-13 2016-07-2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微型热电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10096761B1 (en) * 2017-05-30 2018-10-09 Anthony Paul Bellezza Thermoelectric device assembly with fusion layer structure suitable for thermoelectric Seebeck and Peltier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3879A (ja) * 2011-05-17 2012-12-1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CN104714539B (zh) * 2015-03-09 2017-04-26 山东大学 一种冷热电联供系统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JP6794732B2 (ja) * 2015-09-28 2020-12-02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熱電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0151A (zh) * 2013-09-30 2016-05-11 日本恒温装置株式会社 热电转换模块
CN105789426A (zh) * 2016-04-13 2016-07-20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微型热电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10096761B1 (en) * 2017-05-30 2018-10-09 Anthony Paul Bellezza Thermoelectric device assembly with fusion layer structure suitable for thermoelectric Seebeck and Peltier devic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2963A (zh) * 2020-12-04 2021-03-2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温差发电器及发电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2154B (zh) 2020-09-01
WO2020186582A1 (zh) 2020-09-24
US20210296553A1 (en)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1337B (zh) 具良好散热性能的光源模组
KR100997994B1 (ko) 열전소자
SG171983A1 (en) Thermo-electric structures for cooling, heating, and electric current generation
KR20120064517A (ko) 열전소자 및 열전모듈
CN109962154A (zh) 高功率热电转换模块及热电转换系统
CN101136448A (zh) 集成散热片式大功率半导体热电芯片组件
JP7374624B2 (ja) 熱発電装置
JPH11135846A (ja) 半導体を用いた熱電装置
CN101840989B (zh) 热电转换装置
CN102025295A (zh) 一种高效集成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及制造方法
CN207117506U (zh) 一种层叠式的热能电能转换模组及其发电装置
CN205123620U (zh) 相变抑制传热温差发电器件
Gupta et al. A review on thermoelectric cooler
CN201726340U (zh) 一种太阳能光电、热电转换系统
CN102364867A (zh) 一种利用废热进行发电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进行发电的方法
KR101046130B1 (ko) 열전소자
CN207009456U (zh) 一种新型光伏温差发电一体化芯片
JP2013084874A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
KR20100024028A (ko) 비대칭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열전모듈
Zhou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ortable Bi 2 Te 3-Based Thermoelectric Camping Lamp
CN216213539U (zh) 一种特殊连接方式的多层热电半导体模块
CN106784278B (zh) 热电转换装置
Clingman New concepts in thermoelectric device design
Span et al. Thermo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using generation of electron-hole pairs in large area pn junctions
KR20190044236A (ko) 열전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전변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