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0022A -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0022A
CN109960022A CN201811122730.3A CN201811122730A CN109960022A CN 109960022 A CN109960022 A CN 109960022A CN 201811122730 A CN201811122730 A CN 201811122730A CN 109960022 A CN109960022 A CN 109960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zoom
zoom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27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俊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60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002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02B15/17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形成为小型且具有高解像性能的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该变焦透镜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而构成。而且,在将第6透镜组(G6)相对于像面(IMG)固定的状态下,使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以及第5透镜组(G5)沿着光轴移动,改变所述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搭载有CC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以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单反相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监视相机等搭载有CCD或COM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迅速地普及。与此相伴,提出有一种能够在搭载有CCD或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中使用的变焦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而构成。此外,还公开了在所述第5透镜组的像侧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而构成的变焦透镜。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而构成。此外,还公开了在所述第5透镜组的像侧配置有具有负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而构成的变焦透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0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9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在变焦透镜中通过采用5组以上的结构而使高变倍比化变得容易,但若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的数量增多,则在收装该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内配备的凸轮筒数增加,透镜镜筒的构造变得复杂,导致成本增加,并且透镜筒径会增大。另外,在欲增加透镜组的移动量来确保高变倍比的情况下,还存在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而导致光学系统的大型化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抑制各透镜组的移动量来获得变倍比的情况下,需要增大各透镜组的光焦度,因此,像差修正有可能变得困难而导致解像性能的降低。
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变焦透镜为在变倍时使构成光学系统的整个透镜组大幅移动的结构,因此,处于光学系统全长变长的趋势。尤其是在采用6组结构的情况下,用于使各透镜组移动的凸轮筒数变多,存在收装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构造变得复杂而导致高成本、且透镜筒径会变大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6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中,由于第6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因此,尤其是像散的修正变得困难,导致解像性能的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形成为小型且具有高解像性能的变焦透镜。此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高性能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构成,在将所述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透镜组~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改变所述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另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变焦透镜、以及将由该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形成为小型且具有高解像性能的变焦透镜。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高性能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形成为小型且具有高解像性能的变焦透镜这样的效果。此外,起到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高性能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的一应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构成。而且,在将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使第1透镜组~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改变所述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采用了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具有正负正负正正光焦度的6个透镜组的结构,使得容易确保高变倍比。尤其是通过在望远端处周边光束变高的位置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最终组(第6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散的修正。另外,通过将第6透镜组设为正组,不使配置孔径光阑的附近的组(例如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等)的直径增大就能够实现减小F值且明亮的光学系统。此外,通过在变倍时不使整个透镜组移动而使第6透镜组不动,能够简化担负透镜镜筒内的变倍作用的凸轮筒构造并削减凸轮筒数,能够促进收装该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小径化。此外,通过在变倍时使第1透镜组~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不会使各组的移动量过大而能够增加变倍比,进而还能够实现广角端的全长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在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时,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1) 5.2≦f1/|f2|≦7.0
条件式(1)是规定了第1透镜组的焦距与第2透镜组的焦距的绝对值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1),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中的光焦度配置变得适当,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的移动量,简化了用于使第1透镜组驱动的凸轮筒构造(能够利用单一的凸轮筒来使第1透镜组驱动等),促进了收装该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小径化。
当低于条件式(1)中的下限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望远端处的球面像差的修正过度向负侧进行,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像性能。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1)中的上限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弱,需要增加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的移动量,以实现高变倍比化。其结果是,光学系统全长延长,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另外,当担负变倍的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时,变倍时产生的焦点移动、像差变动增大,解像性能恶化。
另外,条件式(1)的下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5.3以上,更优选设定为5.4以上。另外,条件式(1)的上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6.5以下,更优选设定为6.2以下。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优选的是,通过使第2透镜组沿着光轴从像面侧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在利用比第2透镜组靠像面侧配置的透镜组进行聚焦的情况下,难以充分确保聚焦所需的各透镜组的间隔。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2透镜组设为聚焦组,能够在将光学系统全长维持得较短的状态下容易地确保聚焦所需的透镜组的间隔,能够合理地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以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因此,通过利用第2透镜组进行聚焦,能够充分确保聚焦所需的间隔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优选的是,在将第2透镜组的广角端处的横向倍率设为β2w时,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2) 0.5≦(1-(β2w)2)×(β2w)2≦1.2
条件式(2)是在将第2透镜组设为聚焦组的情况下优选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在将光学系统全长维持得较短的状态下,由第2透镜组高精度地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当低于条件式(2)中的下限时,与物体距离变化相伴的聚焦时的第2透镜组向第1透镜组侧伸出的伸出量增大,因此,难以实现在将光学系统全长维持得较短的状态下到最近处距离物体的聚焦。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2)中的上限时,广角端处的聚焦时的第2透镜组的伸出量变得过少,因此,难以维持聚焦的精度。另外,在与望远端相比广角端的聚焦时的第2透镜组的伸出量非常少的情况下,难以利用共用的凸轮筒精度良好地执行望远端、广角端的聚焦。
另外,条件式(2)的下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0.6以上,更优选设定为0.7以上。另外,条件式(2)的上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1.1以下,更优选设定为1.0以下。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若在第3透镜组中配置一片以上的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则能够更加良好地修正各像差。尤其是能够进一步良好地修正在光学系统的中间焦点位置附近产生的像面弯曲、在望远端处产生的球面像差。另外,更优选在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配置的透镜中形成非球面,从而在球面像差的修正方面更为有效。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可以在变倍时,使第3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以描绘相同的轨跡的方式移动。此时,第3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可以沿着设置于同一凸轮筒且具有相同的轨跡的凸轮槽进行移动,也可以沿着一个凸轮槽成为一体地进行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为了使担负变倍的透镜组驱动而需要的凸轮筒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简化收装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结构,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缩小透镜筒径。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时,优选满足如下的条件式。
(3) 0.4≦f2/f4≦0.8
条件式(3)是用于规定第2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第4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3),第2透镜组相对于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适当,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当低于条件式(3)中的下限时,第2透镜组相对于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望远端处的球面像差过度地修正过多,难以得到良好的解像性能。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3)中的上限时,第2透镜组相对于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得过弱,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会加长,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另外,条件式(3)的下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0.45以上,更优选设定为0.5以上。另外,条件式(3)的上限值可以优选设定为0.75以下,更优选设定为0.7以下。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由1片透镜或1个接合透镜构成第6透镜组,但在广角端处的全长的小型化和轻质化方面是有效的。为了进一步实现轻质化,优选第6透镜组由1片透镜构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通过具备上述结构,能够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实现小型化、高解像化。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另外,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在变倍时的移动量,简化了用于使第1透镜组驱动的凸轮筒构造,促进了收装该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小径化。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在将光学系统全长维持得较短的状态下利用第2透镜组高精度地进行聚焦。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进一步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具备具有上述结构的变焦透镜、以及将由该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元件,能够实现具备小型且高性能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详细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通过以下的实施例来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该变焦透镜通过从未图示的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而构成。在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配置有对规定的口径进行规制的孔径光阑STP。在第6透镜组G6与像面IMG之间配置有玻璃罩CG。玻璃罩CG根据需要而配置。
第1透镜组G1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L1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L13而构成。负弯月透镜L11与正弯月透镜L1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L21、双凹负透镜L22、双凸正透镜L23、以及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透镜L24而构成。在负弯月透镜L21的物体侧面,通过对树脂等进行冲压而形成有非球面。双凹负透镜L22与双凸正透镜L23被接合。在负弯月透镜L24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3透镜组G3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双凸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L32、以及双凸正透镜L33而构成。在双凸正透镜L3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负弯月透镜L32与双凸正透镜L33被接合。
第4透镜组G4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透镜L41、双凹负透镜L42、以及双凹负透镜L43而构成。正弯月透镜L41与双凹负透镜L4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通过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双凸正透镜L51、双凹负透镜L52、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L53而构成。在双凸正透镜L5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6透镜组G6仅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透镜L61构成。
在该变焦透镜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倍时,在将第6透镜组G6相对于像面IMG固定的状态下,以如下方式使第6透镜组G6以外的各透镜组移动:即,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变宽,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变窄,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的间隔变宽,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的间隔变窄,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的间隔变宽。
具体地说,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倍时,第6透镜组G6以外的各透镜组以如下方式移动。第1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单调地移动。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单调地移动。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单调地移动。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单调地移动。第5透镜组G5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单调地移动。此时,第3透镜组G3与第5透镜组G5以描绘相同的轨跡的方式移动。另外,孔径光阑STP在不改变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的状态下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单调地移动。
另外,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下面,示出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面数据)
r0=∞(物体面)
d0=D(0)(可变)
r1=81.2760
d1=1.5000 nd1=1.92119 νd1=23.96
r2=52.0428
d2=7.3671 nd2=1.59282 νd2=68.62
r3=126.0530
d3=0.2000
r4=61.9499
d4=5.7918 nd3=1.87070 νd3=40.73
r5=144.1971
d5=D(5)(可变)
r6=117.6863(非球面)
d6=0.2000 nd4=1.53610 νd4=41.21
r7=109.6241
d7=1.2000 nd5=1.91082 νd5=35.25
r8=16.8749
d8=7.2797
r9=-108.5150
d9=0.8000 nd6=1.88100 νd6=40.14
r10=40.9804
d10=5.4905 nd7=1.85478 νd7=24.80
r11=-39.1197
d11=0.9709
r12=-30.1150(非球面)
d12=1.0000 nd8=1.69350 νd8=53.20
r13=-164.4707(非球面)
d13=D(13)(可变)
r14=∞(孔径光阑)
d14=1.6427
r15=47.0879(非球面)
d15=3.2358 nd9=1.58313 νd9=59.46
r16=-132.0263(非球面)
d16=0.1500
r17=30.4666
d17=0.9000 nd10=1.90366 νd10=31.31
r18=18.1418
d18=8.7120 nd11=1.59282 νd11=68.62
r19=-36.2254
d19=D(19)(可变)
r20=-71.3144
d20=2.7104 nd12=1.92119 νd12=23.96
r21=-20.9934
d21=0.8000 nd13=1.75500 νd13=52.32
r22=199.6057
d22=1.0260
r23=-56.6288
d23=0.8000 nd14=1.88100 νd14=40.14
r24=92.7513
d24=D(24)(可变)
r25=74.6921(非球面)
d25=5.8409 nd15=1.69350 νd15=53.20
r26=-27.1972(非球面)
d26=0.1500
r27=-309.8539
d27=1.0000 nd16=1.85478 νd16=24.80
r28=23.5224
d28=4.5140 nd17=1.55032 νd17=75.50
r29=108.4873
d29=D(29)(可变)
r30=73.2654
d30=1.8000 nd18=1.85478 νd18=24.80
r31=134.4819
d31=41.6500
r32=∞
d32=2.0000 nd19=1.51680 νd19=64.20
r33=∞
d33=1.0000
r34=∞(像面)
圆锥系数(κ)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6面)
κ=-1.00000,
A4=3.05763×10-6,A6=6.04844×10-10
A8=-2.88206×10-11,A10=5.18007×10-14
(第12面)
κ=1.00000,
A4=-7.98201×10-6,A6=4.54040×10-8
A8=-5.68873×10-11,A10=-4.25229×10-13
(第13面)
κ=1.00000,
A4=-2.38953×10-5,A6=3.76104×10-8
A8=-2.28515×10-10,A10=8.30221×10-14
(第15面)
κ=3.80141×10-1
A4=-4.68173×10-6,A6=8.99642×10-8
A8=-4.53134×10-10,A10=4.48614×10-13
(第16面)
κ=-1.00000,
A4=8.47834×10-6,A6=8.80914×10-8
A8=-3.38579×10-10,A10=-4.76263×10-14
(第25面)
κ=-8.19669×10-1
A4=-1.04203×10-5,A6=-7.23827×10-9
A8=2.25398×10-10,A10=-3.84837×10-13
(第26面)
κ=-6.41665×10-1
A4=2.54537×10-6,A6=-2.08991×10-8
A8=1.95002×10-10,A10=-1.70818×10-13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
(各种数据: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
(变焦透镜组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1/|f2|=6.20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1-(β2w)2)×(β2w)2=0.86
(β2w:第2透镜组G2的广角端处的横向倍率)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f2/f4=0.653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光学结构以及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移动与实施例1所示的变焦透镜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下面,示出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面数据)
r0=∞(物体面)
d0=D(0)(可变)
r1=100.3335
d1=1.5000 nd1=1.92119 νd1=23.96
r2=58.9013
d2=7.4544 nd2=1.59282 νd2=68.62
r3=194.5075
d3=0.2000
r4=60.1550
d4=5.9633 nd3=1.87070 νd3=40.73
r5=140.6959
d5=D(5)(可变)
r6=101.0466(非球面)
d6=0.2000 nd4=1.53610 νd4=41.21
r7=115.3450
d7=1.2000 nd5=1.91082 νd5=35.25
r8=15.7772
d8=8.1187
r9=-90.6196
d9=0.8000 nd6=1.88100 νd6=40.14
r10=154.2614
d10=5.1813 nd7=1.85478 νd7=24.80
r11=-27.4841
d11=0.4218
r12=-25.9473(非球面)
d12=1.0000 nd8=1.69350 νd8=53.20
r13=-173.0885(非球面)
d13=D(13)(可变)
r14=∞(孔径光阑)
d14=1.5000
r15=36.3041(非球面)
d15=3.6599 nd9=1.58313 νd9=59.46
r16=-300.0000(非球面)
d16=0.1500
r17=32.3594
d17=0.9000 nd10=1.90366 νd10=31.31
r18=17.4367
d18=7.9288 nd11=1.59282 νd11=68.62
r19=-48.7506
d19=D(19)(可变)
r20=-104.4751
d20=3.2048 nd12=1.91485 νd12=24.03
r21=-20.2518
d21=0.8000 nd13=1.75500 νd13=52.32
r22=1247.8953
d22=1.3676
r23=-38.4787
d23=0.8000 nd14=1.88100 νd14=40.14
r24=94.3522
d24=D(24)(可变)
r25=54.4199(非球面)
d25=6.2929 nd15=1.69350 νd15=53.20
r26=-25.5443(非球面)
d26=0.1500
r27=-188.4912
d27=1.0000 nd16=1.85478 νd16=24.80
r28=24.4159
d28=4.6224 nd17=1.55032 νd17=75.50
r29=166.7466
d29=D(29)(可变)
r30=70.4218
d30=1.8002 nd18=1.85478 νd18=24.80
r31=100.0000
d31=41.6505
r32=∞
d32=2.0000 nd19=1.51680 νd19=64.20
r33=∞
d33=1.0000
r34=∞(像面)
圆锥系数(κ)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6面)
κ=4.82258×10-1
A4=1.20006×10-7,A6=4.51909×10-9
A8=-4.10467×10-11,A10=4.23498×10-14
(第12面)
κ=7.69664×10-1
A4=-3.13994×10-6,A6=2.29658×10-8
A8=2.29847×10-10,A10=-4.25229×10-13
(第13面)
κ=1.00000,
A4=-2.22833×10-5,A6=-3.82448×10-9
A8=1.62013×10-10,A10=-1.00074×10-12
(第15面)
κ=-2.64132×10-1
A4=-7.79533×10-6,A6=4.91119×10-8
A8=-3.07587×10-10,A10=3.17583×10-13
(第16面)
κ=-1.00000,
A4=-7.27613×10-7,A6=3.98329×10-8
A8=-2.11553×10-10,A10=-7.44880×10-14
(第25面)
κ=-3.14158×10-1
A4=-1.18948×10-5,A6=-8.28871×10-9
A8=2.80214×10-10,A10=-5.77577×10-13
(第26面)
κ=-9.48780×10-1
A4=2.57078×10-6,A6=-2.73875×10-8
A8=2.37209×10-10,A10=-2.49725×10-13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
(各种数据: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
(变焦透镜组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1/|f2|=5.44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1-(β2w)2)×(β2w)2=0.71
(β2w:第2透镜组G2的广角端处的横向倍率)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f2/f4=0.695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实施例3]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光学结构以及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移动与实施例1所示的变焦透镜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与实施例1同样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下面,示出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面数据)
r0=∞(物体面)
d0=D(0)(可变)
r1=125.7647
d1=1.5000 nd1=1.92119 νd1=23.96
r2=62.4534
d2=8.3548 nd2=1.59282 νd2=68.62
r3=476.4228
d3=0.2000
r4=56.3383
d4=6.3072 nd3=1.87070 νd3=40.73
r5=134.2557
d5=D(5)(可变)
r6=97.1864(非球面)
d6=0.2000 nd4=1.53610 νd4=41.21
r7=102.3492
d7=1.2000 nd5=1.91082 νd5=35.25
r8=15.0158
d8=7.0512
r9=-83.4667
d9=0.8000 nd6=1.88100 νd6=40.14
r10=29.2294
d10=5.6566 nd7=1.85478 νd7=24.80
r11=-36.6055
d11=0.8576
r12=-27.9272(非球面)
d12=1.0000 nd8=1.69350 νd8=53.20
r13=-101.4731(非球面)
d13=D(13)(可变)
r14=∞(孔径光阑)
d14=1.5000
r15=37.5562(非球面)
d15=4.3025 nd9=1.58313 νd9=59.46
r16=-300.0000(非球面)
d16=0.7210
r17=36.0991
d17=0.9000 nd10=1.90366 νd10=31.31
r18=18.8872
d18=8.8000 nd11=1.59282 νd11=68.62
r19=-32.4352
d19=D(19)(可变)
r20=-87.3926
d20=2.8245 nd12=1.92084 νd12=23.96
r21=-22.3313
d21=0.8000 nd13=1.75500 νd13=52.32
r22=243.7436
d22=1.1646
r23=-51.9744
d23=0.8000 nd14=1.88100 νd14=40.14
r24=139.3012
d24=D(24)(可变)
r25=76.2100(非球面)
d25=5.2768 nd15=1.69350 νd15=53.20
r26=-30.1368(非球面)
d26=0.1500
r27=-408.9078
d27=1.0000 nd16=1.85478 νd16=24.80
r28=24.6436
d28=4.5858 nd17=1.55032 νd17=75.50
r29=172.4959
d29=D(29)(可变)
r30=70.5340
d30=1.8000 nd18=1.85478 νd18=24.80
r31=100.0000
d31=42.7856
r32=∞
d32=2.0000 nd19=1.51680 νd19=64.20
r33=∞
d33=1.0000
r34=∞(像面)
圆锥系数(κ)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6面)
κ=-5.69409×10-1
A4=2.05051×10-6,A6=-3.16220×10-9
A8=-1.97507×10-11,A10=2.53324×10-14
(第12面)
κ=9.99942×10-1
A4=-1.28621×10-6,A6=-1.50854×10-8
A8=1.24434×10-10,A10=-4.25229×10-13
(第13面)
κ=-1.00000,
A4=-2.21151×10-5,A6=-2.50925×10-8
A8=-1.75325×10-10,A10=3.73222×10-13
(第15面)
κ=-2.92164×10-2
A4=-3.78011×10-6,A6=5.36116×10-8
A8=-5.72134×10-10,A10=6.36155×10-13
(第16面)
κ=-1.00000,
A4=1.12318×10-5,A6=5.06044×10-8
A8=-4.69581×10-10,A10=1.01906×10-13
(第25面)
κ=6.20395×10-1
A4=-8.95986×10-6,A6=-1.81783×10-8
A8=2.82282×10-10,A10=-8.07770×10-13
(第26面)
κ=-9.27789×10-1
A4=1.16466×10-6,A6=-3.32274×10-8
A8=2.98820×10-10,A10=-7.47822×10-13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
(各种数据: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
(变焦透镜组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1/|f2|=5.81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1-(β2w)2)×(β2w)2=1.01
(β2w:第2透镜组G2的广角端处的横向倍率)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f2/f4=0.515
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长虚线表示与F线(486.13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短虚线表示与C线(656.28nm)相当的波长的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实线表示矢状平面(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表示子午平面(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图中由Y表示)。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的对应表。
[表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透镜、孔径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透镜、孔径光阑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nd1、nd2、……表示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587.56nm)的折射率,νd1、νd2、……表示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而且,长度的单位全部为“mm”,角度的单位全部为“°”。
另外,在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以透镜面顶为原点时的高度h处的光轴方向的位移量设为Z、将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将圆锥系数设为κ、将n阶非球面系数设为An、将像面方向设为正时,上述各非球面形状通过以下所示的数式来表示。
[数式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在确保高变倍比的同时形成为小型且具备高解像性能。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另外,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的移动量,简化了用于使第1透镜组G1移动的凸轮筒构造,促进了收装该变焦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小径化。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在将光学系统全长维持得较短的状态下利用第2透镜组G2高精度地进行聚焦。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维持良好的解像性能且能够进一步缩短望远端处的光学系统全长。另外,通过适当地配置了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接合透镜,能够进一步提高像差修正能力。
<適用例>
下面,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3所示的变焦透镜应用于摄像装置的例子。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的一应用例的图。图10中表示将收装了变焦透镜100的透镜镜筒110安装在摄像装置200中的状态。
变焦透镜100是实施例1~3所示的变焦透镜。透镜镜筒110经由固定部111相对于摄像装置200能够装卸。作为固定部111,使用螺旋式或卡口式等固定。在该例中,使用卡口式固定。
由变焦透镜100拍摄到的像在搭载于摄像装置200的摄像元件201(CCD或CMOS等)的摄像面上成像,通过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对与该像相关的来自摄像元件201的输出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在显示部202中显示像。
图10中示出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用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相机的例子。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不仅能够用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相机,还能够用于其他的透镜更换式相机、数码相机、监视用相机、摄影机等。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在要求高变倍比和高解像性能的小型摄像装置中是有用的,适用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相机、单反相机等透镜更换方式相机、监视用相机、摄影机、数码相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4 第4透镜组;
G5 第5透镜组;
G6 第6透镜组;
L11、L21、L24、L32 负弯月透镜;
L12、L13、L41、L53、L61 正弯月透镜;
L22、L42、L43、L52 双凹负透镜;
L23、L31、L33、L51 双凸正透镜;
STP 孔径光阑;
CG 玻璃罩;
IMG 像面;
100 变焦透镜;
110 透镜镜筒;
111 固定部;
200 摄像装置;
201 摄像元件;
202 显示部。

Claims (8)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构成,
在将所述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1透镜组~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改变所述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间隔,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5.2≦f1/|f2|≦7.0
其中,f1表示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着光轴从像面侧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0.5≦(1-(β2w)2)×(β2w)2≦1.2
其中,β2w表示所述第2透镜组的广角端处的横向倍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具备形成有非球面的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变倍时,使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以描绘相同的轨跡的方式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0.4≦f2/f4≦0.8
其中,f2表示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4表示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以及
将由该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CN201811122730.3A 2017-12-25 2018-09-26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Withdrawn CN1099600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8219 2017-12-25
JP2017248219A JP6892818B2 (ja) 2017-12-25 2017-12-25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0022A true CN109960022A (zh) 2019-07-02

Family

ID=6702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2730.3A Withdrawn CN109960022A (zh) 2017-12-25 2018-09-26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92818B2 (zh)
CN (1) CN1099600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0569B2 (ja) * 2020-03-11 2023-05-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0093A (ja) * 2000-04-07 2001-12-21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装置
CN102033304A (zh) * 2009-10-06 2011-04-27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设备
JP2013011915A (ja) * 2012-10-18 2013-01-17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14104083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変倍機能を有する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4007543A (zh) * 2013-02-26 2014-08-2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US20150062385A1 (en) * 2013-08-28 2015-03-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467567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0096B2 (ja) * 2014-08-08 2018-07-04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620400B2 (ja) * 2015-02-24 2019-12-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2016136187A (ja) * 2015-01-23 2016-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0093A (ja) * 2000-04-07 2001-12-21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装置
CN102033304A (zh) * 2009-10-06 2011-04-27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设备
JP2013011915A (ja) * 2012-10-18 2013-01-17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14104083A1 (ja) * 2012-12-27 2014-07-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変倍機能を有する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4007543A (zh) * 2013-02-26 2014-08-2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US20150062385A1 (en) * 2013-08-28 2015-03-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467567A (zh) * 2014-09-30 2016-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3763A (ja) 2019-07-11
JP6892818B2 (ja) 202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0279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
CN204575949U (zh)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104880812B (zh) 内对焦式镜头
CN101587233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4136956B (zh) 变焦光学系统和光学装置
CN102621673B (zh) 内聚焦式透镜
CN101256270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
CN101251639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获取装置
CN103091819B (zh) 变焦镜头和包括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设备
CN104181681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1211004A (zh)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473068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34A (zh) 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JPS62235916A (ja) ズ−ムレンズ
JP202013468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8535850A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424845A (zh) 远摄镜头系统
CN108398773A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423025B (zh) 变焦镜头和电子装置
CN104508532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3477265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4049346A (zh) 变焦透镜及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2540431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CN105319672B (zh)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8627959A (zh) 变倍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