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5842A - 气压刹车继动阀 - Google Patents
气压刹车继动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55842A CN109955842A CN201711418599.0A CN201711418599A CN109955842A CN 109955842 A CN109955842 A CN 109955842A CN 201711418599 A CN201711418599 A CN 201711418599A CN 109955842 A CN109955842 A CN 1099558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ce
- wall
- surrounding wall
- air guide
- valve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8—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5/00—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r operation of valves incorporated in power brake system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11/00 or B60T13/00
- B60T15/02—Application and release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压刹车继动阀,包含一底壳单元、一导气单元、一驱动单元,及一蜗轮凸轮单元,所述底壳单元界定出一导气空间及一作用空间,所述导气单元包括一具有一异型孔的压板件,及一移动组,所述移动组具有一穿入所述异型孔且外轮廓小于所述异型孔的穿设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穿设部底部且外轮廓大于所述异型孔的密封部,所述移动组能受推抵而朝下移动,使所述密封部脱离所述压板件,以使所述作用空间底侧能连通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导气空间的一侧,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能转动的蜗杆部,所述蜗轮凸轮单元包括一啮合所述蜗杆部的连动件,及一能受所述连动件推抵而移动以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从动件,而具有提高控制精确度以及快速反应动作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刹车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压刹车继动阀。
背景技术
参阅图1,现有的车辆刹车系统,包括一个空压机11、一个由所述空压机11补充高压气体的储气瓶12、一个连接所述储气瓶12的引导管路13、一个连接所述引导管路13的继动阀14、多个连接所述继动阀14的致动件15(图中只显示一个)、一个连接所述储气瓶12的第一刹车管路16、一个连接所述第一刹车管路16的刹车踏板17,及一个连接所述刹车踏板17及所述继动阀14的第二刹车管路18。
在还没有进行刹车时,所述储气瓶12将高压气体分别经过所述引导管路13及所述第一刹车管路16而送达所述继动阀14及所述刹车踏板17,由于此时所述继动阀14及所述刹车踏板17不会导通,因此高压气体无法通过,所以所述致动件15不会产生刹车效果。
而当使用者踩踏所述刹车踏板17而使所述第一刹车管路16及所述第二刹车管路18导通时,高压气体通过所述第二刹车管路18并到达所述继动阀14,进而驱使所述继动阀14导通,而使来自所述引导管路13的高压气体通过并到达所述致动件15,因此产生刹车效果。
然而,车体较长的车辆中,例如巴士,为了对后轮也能产生刹车效果,作为触发使所述继动阀14导通的所述第二刹车管路18的长度必须设计非常长,却导致了气体压力的反应时间受到延迟,且通过气压的触发也会有刹车线性度较差的问题,因此会影响刹车效果,而通过气压来触发控制所述继动阀14的一个开口(图未示)的大小以使所述引导管路13及所述致动件15间导通时,会需要较多参数同时参与控制,由于参数多而导致不线性,以至于难以精确控制所述继动阀14的所述开口的大小,不但控制上较复杂,且控制精确度也较差,因此有需要对所述继动阀14进行改良。
现有一种继动阀,如美国专利号码US7577509所示,是以控制一个电磁阀的气体导通比例来控制一个储气瓶与一个防锁死刹车系统间的导通状态,然而,同样是以气体压力驱动的方式来触发控制所述继动阀的一个开口(图未示)的大小,因此需要较多参数控制,由于参数多而导致不线性,以至于难以精确控制所述继动阀的所述开口的大小,控制上较复杂,且同样具有刹车线性度差以及精确度差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克服先前技术所述至少一个缺点的气压刹车继动阀。
本发明气压刹车继动阀,包含一顶壳单元、一底壳单元、一导气单元、一驱动单元,及一蜗轮凸轮单元。
定义一上下方向,及一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所述顶壳单元包括界定出沿所述第一轴线间隔设置的一上容置空间及一下容置空间,所述底壳单元界定出一开口朝上的作用空间,及一开口朝向所述下容置空间并与所述作用空间连通的导气空间,并形成一连通所述作用空间且适用于连接一压力源的第一阀口,及至少一连通所述导气空间且适用于连接至少一制动室的第二阀口,所述导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作用空间内的基座、一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方的压板件、一能够沿所述第一轴线移动地套设于所述基座并穿设于所述压板件的移动组,及一设置于所述基座并抵于所述移动组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基座具有一底部,及一自所述底部朝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压板件具有一供所述移动组穿设的异型孔,所述移动组具有一穿入所述异型孔且外轮廓小于所述异型孔的穿设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穿设部底部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且外轮廓大于所述异型孔的密封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及所述密封部间以恒对所述密封部施加使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基座的底部的推力,所述移动组能够于一受推抵的导气位置及一不受推抵的非导气位置间移动,于所述导气位置时,所述移动组受推抵,使得所述密封部脱离所述压板件,以使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第一阀口的一侧能通过所述异型孔而连通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导气空间的一侧,而让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非导气位置时,所述移动组受所述第一弹性件推抵,使得所述密封部贴靠于所述压板件并与所述穿设部共同封闭所述异型孔,以使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第一阀口的一侧与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导气空间的一侧不连通,而让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不连通,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马达部,及一沿一垂直所述上下方向的第二轴线延伸并穿入所述上容置空间并能够受所述马达部驱动而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蜗杆部,所述蜗轮凸轮单元包括一啮合并能够受所述蜗杆部带动而绕一垂直所述上下方向的第三轴线转动的连动件、一能够受所述连动件推抵而沿所述第一轴线移动的从动件,及一设置于所述从动件的第二弹性件,所述连动件具有一啮合所述蜗杆部的蜗轮部,及一连接并受所述蜗轮部连动而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的凸轮部,所述从动件具有一相邻于所述凸轮部下方以受所述凸轮部推抵的受推部,及一自所述受推部朝下延伸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所述穿设部的杆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相邻所述受推部以恒对所述受推部施加推力,当进行刹车时,所述马达部被驱动而转动一预定角度以带动所述蜗杆部转动,进而连动所述连动件转动,所述凸轮部朝下偏转时就会推抵下方的所述从动件朝下移动,进而推抵所述移动组移动至所述导气位置,而当不需要刹车时,所述马达部受驱使而反转所述预定角度以连动使所述凸轮部朝上偏转,所述从动件就会受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推抵而朝上移动,此时所述移动组不再受到外力就能够回到所述非导气位置。
本发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所述顶壳单元包括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的顶围绕壁、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且位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管壁,及一连接所述顶围绕壁及所述管壁间的顶连接壁,所述顶围绕壁、所述管壁及所述顶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下容置空间,所述底壳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顶围绕壁下方的底围绕壁、一设置于所述底围绕壁内且围绕界定出开口朝上的所述作用空间的周壁,及一连接所述底围绕壁及所述周壁的底连接壁,所述底围绕壁、所述周壁及所述底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下容置空间并与所述作用空间连通的所述导气空间,所述底连接壁形成连通所述导气空间的所述第二阀口,及连通所述作用空间的所述第一阀口,所述马达部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所述从动件的所述杆部穿设于所述管壁,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受推部及所述顶连接壁间以恒对所述受推部施加使所述受推部远离所述顶连接壁的推力。
本发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所述顶围绕壁及所述顶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一沿所述第二轴线间隔所述上容置空间设置的解离空间,所述蜗杆部延伸并穿入所述解离空间,所述顶围绕壁具有一连通所述解离空间的第五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位于所述解离空间对应所述第五阀口处并连接且能够与所述蜗杆部同动的涡轮叶片。
本发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所述顶壳单元还包括一盖设于所述顶围绕壁以遮盖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解离空间的盖件,及一能够脱离地设置于所述盖件对应所述解离空间处的塞件。
本发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所述顶围绕壁还具有一连通所述下容置空间的第四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且套设于所述管壁并连接所述顶围绕壁的膜片,所述膜片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固定部,及一套设并能够沿所述管壁滑动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推抵部。
本发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所述顶围绕壁还具有一连通所述下容置空间的第四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且套设于所述管壁并连接所述顶围绕壁的膜片,所述膜片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固定部,及一套设并能够沿所述管壁滑动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推抵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马达部、所述蜗杆部、所述连动件、所述从动件、所述压板件及所述移动组的设置,使所述移动组能够直接被所述马达部连动而于所述导气位置及所述非导气位置间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精确度以及快速反应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现有的车辆刹车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气压刹车继动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组合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分解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说明一个移动组位于一个非导气位置的状态;
图5是所述实施例于另一个视角的不完整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所述实施例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膜片、一个导气单元及一个底壳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一个类似于图4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移动组受一个从动件推抵至一个导气位置的状态;
图10是所述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及
图11是一个类似于图4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移动组受所述膜片推抵至所述导气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3、4,本发明气压刹车继动阀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一个顶壳单元2、一个底壳单元3、一个导气单元4、一个驱动单元5,及一个蜗轮凸轮单元6。
参阅图3、4、5,所述顶壳单元2包括一个顶座20、一个盖件24,及一个塞件25。所述顶座20具有一个围绕一个沿一个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一轴线L1的顶围绕壁21、一个围绕所述第一轴线L1且位于所述顶围绕壁21内侧的管壁22、一个连接所述顶围绕壁21及所述管壁22间的顶连接壁23,所述盖件24盖设于所述顶围绕壁21,所述塞件25能够脱离地设置于所述盖件24。
参阅图4、5、6,所述顶围绕壁21、所述管壁22及所述顶连接壁23共同围绕界定出沿所述上下方向Z间隔设置的一个上容置空间26及一个下容置空间27,所述顶围绕壁21及所述顶连接壁23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个沿一个垂直所述上下方向Z的第二轴线L2间隔所述上容置空间26设置的解离空间28。
所述顶围绕壁21具有一个连通所述解离空间28的第五阀口211,及一个连通所述下容置空间27的第四阀口212。
所述盖件24盖设于所述顶围绕壁21以遮盖所述上容置空间26及所述解离空间28,且具有一个朝下凸设的挡块241,所述塞件25能够脱离地设置于所述盖件24对应所述解离空间28处。
参阅图4、7、8,所述底壳单元3包括一个位于所述顶围绕壁21下方的底围绕壁31、一个设置于所述底围绕壁31内的周壁32,及一个连接所述底围绕壁31及所述周壁32的底连接壁33。
所述周壁32围绕界定出一个开口朝上的作用空间34,所述底围绕壁31、所述周壁32及所述底连接壁33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个开口朝向所述下容置空间27并与所述作用空间34连通的导气空间35。
所述底连接壁33形成一个连通所述作用空间34的第一阀口331、两个连通所述导气空间35的第二阀口332,及一个连通所述作用空间34的第三阀口333。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阀口332的数量为两个,但是也能够依需求而变更为一个或是更多,并不以此为限。
所述导气单元4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作用空间34内的基座41、一个设置于所述基座41上方的压板件42、一个能够沿所述第一轴线L1移动地套设于所述基座41并穿设于所述压板件42的移动组43,及一个设置于所述基座41并抵于所述移动组43的第一弹性件4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4为压缩弹簧。
所述基座41具有一个环型的底部411,及一个自所述底部411内周缘朝上延伸的延伸部412,所述压板件42具有一个供所述移动组43穿设的异型孔421,所述移动组43具有一个穿入所述异型孔421且外轮廓小于所述异型孔421的穿设部431,及一个连接于所述穿设部431底部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412且外轮廓大于所述异型孔421的密封部432,所述第一弹性件44位于所述底部411及所述密封部432间以恒对所述密封部432施加使所述密封部432远离所述底部411的推力。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穿设部431及所述密封部432为两个独立元件,但是也能够是以一体成形制成,所述密封部432环绕所述延伸部412。所述延伸部412、所述密封部432及所述穿设部431共同围绕界定出一个连通所述第三阀口333的泄压流道45。
参阅图4、8、9,所述移动组43能够于一个受推抵的导气位置及一个不受推抵的非导气位置间移动,于所述导气位置时(见图9),所述移动组43受推抵而朝下移动,所述密封部432脱离所述压板件42,以使所述作用空间34相邻所述第一阀口331的一侧能通过所述异型孔421而连通所述作用空间34相邻所述导气空间35的一侧,而让所述第二阀口332与所述第一阀口331连通,于所述非导气位置时(见图4),所述移动组43受所述第一弹性件44推抵而朝上移动,所述密封部432贴靠于所述压板件42并与所述穿设部431共同封闭所述异型孔421,以使所述作用空间34相邻所述第一阀口331的一侧与所述作用空间34相邻所述导气空间35的一侧不连通,而让所述第二阀口332与所述第一阀口331不连通。
参阅图3、4、5,所述驱动单元5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21的马达部51、一个沿所述第二轴线L2延伸并穿入所述上容置空间26及所述解离空间28并能够受所述马达部51驱动而绕所述第二轴线L2转动的蜗杆部52、一个位于所述解离空间28侧向对应所述第五阀口211处并连接且能够与所述蜗杆部52同动的涡轮叶片53、一个设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27且套设于所述管壁22并连接所述顶围绕壁21的膜片54,及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21及所述蜗杆部52间的轴承55。
所述膜片54具有一个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21内侧的固定部541,及一个套设并能够沿所述管壁22滑动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43的推抵部542。
所述蜗轮凸轮单元6包括一个啮合并能够受所述蜗杆部52带动而绕一个垂直所述上下方向Z的第三轴线L3转动的连动件61、一个穿设于所述管壁22且能够受所述连动件61推抵而沿所述第一轴线L1移动的从动件62、一个设置于所述从动件62的第二弹性件63,及一个设置于所述连动件61及所述顶座20间的轴承6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63为压缩弹簧。
所述连动件61具有一个啮合所述蜗杆部52的蜗轮部611、一个连接并受所述蜗轮部611连动而绕所述第三轴线L3转动的凸轮部612,及一个位于所述蜗轮部611及所述凸轮部612间且径向朝外延伸并对应所述挡块241的止挡部613,所述从动件62具有一个相邻于所述凸轮部612下方以受所述凸轮部612推抵的受推部621,及一个自所述受推部621朝下延伸入所述管壁22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43的所述穿设部431的杆部622,所述第二弹性件63位于所述受推部621及所述顶连接壁23间以恒对所述受推部621施加使所述受推部621远离所述顶连接壁23的推力。
参阅图3、4、10,使用时,是以一个压力源91连接于所述第一阀口331,并将所述第二阀口332分别连接于两个制动室92,再将所述压力源91通过一个踏板93及一个常开电磁阀94连接所述第四阀口212,以及将所述压力源91通过一个常闭电磁阀95连接所述第五阀口211,当所述移动组43位于所述非导气位置时,所述第二阀口332与所述第一阀口331不连通,因此所述压力源91无法驱使所述制动室92运作。
参阅图7、9、10,当所述踏板93受踩踏而进行刹车时,以一个控制单元(图未示)驱使所述马达部51转动一个预定角度以带动所述蜗杆部52转动,进而连动所述连动件61转动,并使所述止挡部613远离所述挡块241,所述凸轮部612朝下偏转时就会推抵下方的所述从动件62朝下移动,进而推抵所述移动组43移动至所述导气位置(见图9),在正常运作状况下,此时所述泄压流道45受到封闭,所述第二阀口332与所述第一阀口331连通,因此所述压力源91就能驱使所述制动室92运作而连动刹车机构(图未示)动作,而产生后续的刹车行为。
参阅图4、7、10,而当不需要刹车时,所述踏板93不再受踩踏而使刹车解离,所述控制单元驱使所述马达部51反转所述预定角度以连动使所述凸轮部612朝上偏转时,所述止挡部613会朝所述挡块241邻近,所述从动件62就会受到所述第二弹性件63的推抵而朝上移动,此时所述移动组43不再受到外力就能够回到所述非导气位置,而所述泄压流道45不再受到封闭,剩下的气体会经由所述泄压流道45而由所述第三阀口333流出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外部。
由于所述移动组43是由所述从动件62直接推抵而移动,而所述从动件62是由所述马达部51通过所述连动件61连动,所述蜗杆部52及所述蜗轮部611的配合能产生扭力大以及止逆的作用,而能直接通过传动元件的连动来精确控制所述第一弹性件44的压缩距离,以调整内部气体流量大小,并确保动作时间的精确,使刹车动作时间缩短,能够提升所述作用空间34及所述导气空间35间的通气气流大小(就是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输出开口的大小)的精确度、线性度及增快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的动作时间,相较于现有的继动阀只能以气压驱动而有控制刹车线性度及精确度低以及反应动作慢的缺点,本发明明显能够改善现有的继动阀的缺点。另外,在所述马达部51不动作时,所述蜗杆部52及所述蜗轮部611相互啮合而固定不动,因此能够避免来自所述连动件61下方的外力推动而使所述连动件61改变位置,因此具有止逆及节能的效果。
参阅图7、10、11,另外当所述踏板93受踩踏而进行刹车时,所述移动组43位于所述非导气位置(见图4),只要驱使所述压力源91的气压通过所述常开电磁阀94并进入所述第四阀口212后,气压就会推抵所述膜片54朝下移动,进而使所述推抵部542朝下推抵使所述移动组43移动至所述导气位置;当所述踏板93不再受踩踏而刹车解离时,将所述第四阀口212的气压泄除后,所述膜片54就会受到下方的气体的推抵而回到原始位置,所述移动组43也会受到所述第一弹性件44的弹力而朝上移动,使所述移动组43移动至所述非导气位置,当所述推抵部542脱离所述移动组43后,剩下的气体会经由泄压流道45而由所述第三阀口333流出。
参阅图4、5、10,另外,当所述踏板93受踩踏而进行刹车时,而所述马达部51故障而无法运作的情况下,且所述止挡部613未抵于所述挡块241时,此时只要以所述控制单元驱使所述常闭电磁阀95导通而于所述第五阀口211输入气流,并卸离所述塞件25,气流就会吹动所述涡轮叶片53转动,进而连动所述蜗杆部52转动,并连动所述连动件61转动使所述止挡部613抵于所述挡块241,使所述凸轮部612回到初始位置,此时就能通过所述第四阀口212而以气压推抵所述膜片54,而使所述膜片54做为备援使用。要说明的是,除了以气流吹动所述涡轮叶片53转动的方式之外,也能够在卸离所述塞件25后,以手工具(图未示)穿入以拨动所述涡轮叶片53,而达到相同的效果。
参阅图7、10、11,本发明能够用于控制车辆的前轮或后轮,取代原有的传统快放阀或继动阀。此外,在进一步的应用中,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也能够依需求运用在不同领域的所述制动室92(见图10),所指的不同领域能够例如是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的刹车系统,当用在需要较快反应的部位时,能够通过所述马达部51进行驱动,而当用在不需快速反应的部位时,能够通过所述膜片54来驱动。当以所述马达部51为主动源,并以所述膜片54为备援时,本发明能够运用于电控刹车系统(EBS),当以所述膜片54为主动源,并以所述马达部51为备援时,本发明能够运用于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除了是能够应用于车辆的刹车系统,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弹簧的气压阀件的场合,而使气压阀件能够达到自动化以及以气压及电力分别驱动气压阀件的效果。要说明的是,所述马达部51及所述膜片54都能够作为主动源,也都能够作为备援使用。
综上所述,通过所述马达部51、所述蜗杆部52、所述连动件61、所述从动件62、所述压板件42及所述移动组43的设置,使所述移动组43能够直接被所述马达部51连动而于所述导气位置及所述非导气位置间移动,能够提升控制所述作用空间34及所述导气空间35间的通气气流大小的精确度、线性度及增快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的动作时间,因此能够提高刹车线性度及精确度,以及快速反应动作,且所述涡轮叶片53及所述膜片54的设置,还能进一步于所述马达部51故障时能正常运作,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Claims (6)
1.一种气压刹车继动阀,包含一顶壳单元,及一底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刹车继动阀还包含一导气单元、一驱动单元,及一蜗轮凸轮单元,定义一上下方向,及一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所述顶壳单元界定出沿所述第一轴线间隔设置的一上容置空间及一下容置空间,所述底壳单元界定出一开口朝上的作用空间,及一开口朝向所述下容置空间并与所述作用空间连通的导气空间,并形成一连通所述作用空间且适用于连接一压力源的第一阀口,及至少一连通所述导气空间且适用于连接至少一制动室的第二阀口,所述导气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作用空间内的基座、一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方的压板件、一能够沿所述第一轴线移动地套设于所述基座并穿设于所述压板件的移动组,及一设置于所述基座并抵于所述移动组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基座具有一底部,及一自所述底部朝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压板件具有一供所述移动组穿设的异型孔,所述移动组具有一穿入所述异型孔且外轮廓小于所述异型孔的穿设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穿设部底部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且外轮廓大于所述异型孔的密封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基座的底部及所述密封部间以恒对所述密封部施加使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基座的底部的推力,所述移动组能够于一受推抵的导气位置及一不受推抵的非导气位置间移动,于所述导气位置时,所述移动组受推抵,使得所述密封部脱离所述压板件,以使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第一阀口的一侧能通过所述异型孔而连通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导气空间的一侧,而让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于所述非导气位置时,所述移动组受所述第一弹性件推抵,使得所述密封部贴靠于所述压板件并与所述穿设部共同封闭所述异型孔,以使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第一阀口的一侧与所述作用空间相邻所述导气空间的一侧不连通,而让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不连通,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一个马达部,及一个沿一垂直所述上下方向的第二轴线延伸并穿入所述上容置空间并能够受所述马达部驱动而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蜗杆部,所述蜗轮凸轮单元包括一啮合并能够受所述蜗杆部带动而绕一垂直所述上下方向的第三轴线转动的连动件、一能够受所述连动件推抵而沿所述第一轴线移动的从动件,及一设置于所述从动件的第二弹性件,所述连动件具有一啮合所述蜗杆部的蜗轮部,及一连接并受所述蜗轮部连动而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的凸轮部,所述从动件具有一相邻于所述凸轮部下方以受所述凸轮部推抵的受推部,及一自所述受推部朝下延伸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所述穿设部的杆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相邻所述受推部以恒对所述受推部施加推力,当进行刹车时,所述马达部被驱动而转动一预定角度以带动所述蜗杆部转动,进而连动所述连动件转动,所述凸轮部朝下偏转时就会推抵下方的所述从动件朝下移动,进而推抵所述移动组移动至所述导气位置,而当不需要刹车时,所述马达部受驱使而反转所述预定角度以连动使所述凸轮部朝上偏转,所述从动件就会受到所述第二弹性件的推抵而朝上移动,此时所述移动组不再受到外力就能够回到所述非导气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刹车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单元包括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的顶围绕壁、一围绕所述第一轴线且位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管壁,及一连接所述顶围绕壁及所述管壁间的顶连接壁,所述顶围绕壁、所述管壁及所述顶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沿所述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下容置空间,所述底壳单元包括一位于所述顶围绕壁下方的底围绕壁、一设置于所述底围绕壁内且围绕界定出开口朝上的所述作用空间的周壁,及一连接所述底围绕壁及所述周壁的底连接壁,所述底围绕壁、所述周壁及所述底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下容置空间并与所述作用空间连通的所述导气空间,所述底连接壁形成连通所述导气空间的所述第二阀口,及连通所述作用空间的所述第一阀口,所述马达部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所述从动件的所述杆部穿设于所述管壁,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受推部及所述顶连接壁间以恒对所述受推部施加使所述受推部远离所述顶连接壁的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刹车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围绕壁及所述顶连接壁共同围绕界定出一沿所述第二轴线间隔所述上容置空间设置的解离空间,所述蜗杆部延伸并穿入所述解离空间,所述顶围绕壁具有一连通所述解离空间的第五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位于所述解离空间对应所述第五阀口处并连接且能够与所述蜗杆部同动的涡轮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刹车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单元还包括一盖设于所述顶围绕壁以遮盖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解离空间的盖件,及一能够脱离地设置于所述盖件对应所述解离空间处的塞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刹车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围绕壁还具有一连通所述下容置空间的第四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且套设于所述管壁并连接所述顶围绕壁的膜片,所述膜片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固定部,及一套设并能够沿所述管壁滑动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推抵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刹车继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围绕壁还具有一连通所述下容置空间的第四阀口,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下容置空间且套设于所述管壁并连接所述顶围绕壁的膜片,所述膜片具有一设置于所述顶围绕壁内侧的固定部,及一套设并能够沿所述管壁滑动并用来推抵所述移动组的推抵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18599.0A CN109955842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气压刹车继动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18599.0A CN109955842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气压刹车继动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55842A true CN109955842A (zh) | 2019-07-02 |
CN109955842B CN109955842B (zh) | 2020-06-16 |
Family
ID=67020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18599.0A Active CN109955842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气压刹车继动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5584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10492C2 (de) * | 1995-03-23 | 2003-12-11 | Wabco Gmbh & Co Ohg | Relaisventileinrichtung |
CN201040526Y (zh) * | 2007-05-08 | 2008-03-26 | 傅晓辉 | 一种继动阀 |
EP3118077A1 (en) * | 2015-07-15 | 2017-01-18 |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 Relay valv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relay valve |
CN106494380A (zh) * | 2016-11-08 | 2017-03-15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 一种复合活塞式比例继动阀及继动阀的控制方法 |
CN106740797A (zh) * | 2016-12-29 | 2017-05-31 | 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继动阀 |
-
2017
- 2017-12-25 CN CN201711418599.0A patent/CN1099558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10492C2 (de) * | 1995-03-23 | 2003-12-11 | Wabco Gmbh & Co Ohg | Relaisventileinrichtung |
CN201040526Y (zh) * | 2007-05-08 | 2008-03-26 | 傅晓辉 | 一种继动阀 |
EP3118077A1 (en) * | 2015-07-15 | 2017-01-18 |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 Relay valv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relay valve |
CN106494380A (zh) * | 2016-11-08 | 2017-03-15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 一种复合活塞式比例继动阀及继动阀的控制方法 |
CN106740797A (zh) * | 2016-12-29 | 2017-05-31 | 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继动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55842B (zh) | 2020-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48917B2 (en) | Vacuum gate valve and a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gate using the same | |
KR101961883B1 (ko) | 스테퍼 모터에 의해 작동되는 평형화된 유동 제어 밸브 | |
CN201487299U (zh) | 二位五通电磁阀 | |
US8424843B2 (en) | Shuttle valve having two drives | |
CN102182909B (zh) | 一种高压气体储存气瓶 | |
CN102859194A (zh) | 装有模块化附加调节器的空气马达 | |
CN105151034A (zh) | 一种柱塞式三通阀 | |
CN212297617U (zh) | 一种可调节流量的针阀 | |
CN101713439A (zh) | 改良型多功能离合器助力器 | |
CN109955842A (zh) | 气压刹车继动阀 | |
CA1137854A (en) | Actuation system for valve with compound closure movement | |
KR102317606B1 (ko) | 차압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밸브 | |
CN104010900A (zh) | 阀组件 | |
CN209385775U (zh) | 一种防泄露的双向双体气动阀 | |
CN108397570A (zh) | 活塞式气控阀 | |
CN101975288A (zh) | 一种气动控制三通换向阀 | |
CN104712781B (zh) | 气动真空插板阀 | |
CN104196920A (zh) | 带控制阀的一体式离合器助力器 | |
CN203348687U (zh) | 气动阀门控制器 | |
CN201014038Y (zh) | 自动控制组合阀 | |
CN206889757U (zh) | 用于分选减震器阀片的气动换向阀、气动换向机构及阀片分选设备 | |
KR200418736Y1 (ko) | 슬라이드식 배관용 게이트밸브 | |
CN112066017A (zh) | 一种闸阀 | |
CN106704411B (zh) | 一种拉索式气助力车用离合器控制阀 | |
TWI651226B (zh) | 氣壓煞車繼動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