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2561B -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2561B
CN109952561B CN201780050380.1A CN201780050380A CN109952561B CN 109952561 B CN109952561 B CN 109952561B CN 201780050380 A CN201780050380 A CN 201780050380A CN 109952561 B CN109952561 B CN 109952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user terminal
cloud server
conn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03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2561A (zh
Inventor
小泽一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rest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res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rest Ltd filed Critical Mcrest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2202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217476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952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2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2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2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06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is distributed, e.g. networked systems, clusters, multiprocessor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22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3Termination or inactivation of sessions, e.g. event-controlled end of se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从用户终端装置随时访问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与因特网连接的多个终端的远程监视系统。远程监视系统(1)具有:多个终端(4),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6)与因特网(5)连接且分配有私有IP地址;云服务器(2),与因特网(5)连接;以及用户终端装置(3a、3b),与云服务器(2)连接。云服务器(2)给多个终端(4)中的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且给用户终端装置(3a、3b)分配第二连接端口,一终端与用户终端装置(3a、3b)经由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及云服务器(2)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视经由因特网等连接的各种终端的远程监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随时与作为监视对象的各种终端连接的远程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IoT(Internet of Things:以下称为IoT),也被称为物联网的技术,在监视等领域也受到瞩目。IoT是将能够唯一识别的计算机或设备等连接于因特网,设备彼此交换信息,借此相互控制的机制。在此,作为设备,例如包括各种传感器等测量装置、监视照相机及空调或烹调装置等日常生活用设备等所有的物体。
IoT例如在被称为工业因特网(Industrial Internet)的信息处理系统中,连接设备或人,实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基于该数据的操作,借此有望提高设备的运作效率,并且减少人们的等待时间等效果。
作为与IoT相关的技术,例如提出有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工作流程管理装置在多个阶段控制IoT设备的动作的工作流程,保持从各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和表示工作流程的当前阶段的阶段信息。公开有如下更新阶段信息的技术:阶段与阶段之间具有偏序关系,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无法比较,并且第3阶段能够在第一阶段之后执行,但在第3阶段与第二阶段无法比较的情况下,当工作流程管理装置满足了第一阶段的过渡条件,另一方面,不满足第二阶段的过渡条件的情况下,示出工作流程为第一阶段之后的第3阶段,并且也是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为温度收集阶段、平均温度计算阶段或能量会计计算阶段等。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接受与2个以上IoT设备之间的、特定的自动相互作用的设备组态相关的解决方案模板的选择而选择完整的解决方案模板的情况下,配置设备组态。若不是该情况,则接受IoT设备的选择,并访问所选择的IoT设备的IoT数据库内的设备功能,在所选择的IoT设备之间设定网络连接,在IoT数据库内对设备组态进行模拟,判断设备组态是否能够使用。公开有如下技术: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以包括可取代的IoT设备的方式对设备组态进行重组合,在能够使用的情况下,配置设备组态。在此,设备组态指确立经由网络在2个以上的IoT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4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459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仅公开了将IoT设备的动作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控制的工作流程管理装置。即,从应用于如下远程监视系统的观点考虑不够充分:IoT设备将作为监视对象的设备的状态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经由因特网发送至云服务器,并借由云服务器定期(规定周期)发送至作为监视对象的设备的所有者或负责维护作为监视对象的设备的经营者的用户终端装置。
通常,在该种远程监视系统中,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对连接于具有1个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多个终端(IoT设备)分配分别不同的私有IP地址的现象显著增加。因此,假设当需要通过上述用户终端装置访问多个终端(IoT设备)时,用户终端装置虽然能够经由因特网访问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但不获取分配给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连接的多个终端(IoT设备)的私有IP地址,并处于很难随时访问多个终端(IoT设备)的状况。在专利文献1中,未将如何应对该种状况考虑在内。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能够确立在2个以上的IoT设备之间相互的通信连接,但如上所述,在远程监视系统中,假设当需要通过上述用户终端装置访问多个终端(IoT设备)时,用户终端装置虽然能够经由因特网访问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但不获取分配给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连接的多个终端(IoT设备)的私有IP地址,并处于很难随时访问多个终端(IoT设备)的状况。在专利文献2中,未将如何应对该种状况考虑在内。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用户终端装置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随时访问与因特网连接的多个终端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于因特网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云服务器,与所述因特网连接;以及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所述云服务器给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及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器随机地将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分别分配给所述一个终端及用户终端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器具有连接端口分配部,该连接端口分配部按每个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的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将不同的第一连接端口分配给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并且将不同的第二连接端口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器具有连接时间管理部,该连接时间管理部能够使被分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所述一个终端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持续规定时间。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至少将本机的IP地址、想要连接的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任一个终端及连接时间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器。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经过了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的连接时间时,所述连接时间管理部切断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通信。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终端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分别与测量装置和/或摄像装置连接,并将由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测量值和/或由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图像数据以规定周期经由所述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及因特网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器。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向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下位装置进行连接的连接请求,若所述一个终端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则将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与所述下位装置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显示用于选择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的终端选择界面及用于选择所述终端选择界面中被选择的一个终端中的连接端的连接端选择界面,当在所述连接端选择界面中作为连接端而选择与该一个终端连接的下位装置时,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与该下位装置连接的连接请求。
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于因特网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该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能够经由所述因特网与云服务器连接,且能够经由所述云服务器与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并被分配第一连接端口,该第一连接端口与通过所述云服务器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的第二连接端口不同,且所述终端能够经由该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被随机分配第一连接端口,该第一连接端口与通过所述云服务器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的第二连接端口不同。
此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所述用户终端装置持续通信规定时间。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另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具有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该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在经过规定时间时切断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进行通信的网络隧道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连接有下位装置并且当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与所述下位装置连接的连接请求时,能够使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进行通信。
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用程序,其特征在于,使处理器执行如下功能:对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所述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而与因特网连接,对连接于云服务器的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所述云服务器连接于所述因特网,随机分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口。
另外,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用程序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使处理器执行如下功能:使被分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一个终端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用户终端装置的通信持续规定时间。
本发明的远程监视系统,具有: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于因特网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云服务器,与所述因特网连接;以及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所述多个终端询问所述云服务器有无所述连接请求,所述云服务器与所述连接请求对应地给所述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且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所述云服务器针对来自所述多个终端的所述连接请求有无的询问,向没有所述连接请求的终端发送不需要穿隧的指令,并且向具有所述连接请求的所述一个终端发送需要穿隧的指令,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了需要穿隧的指令的所述一个终端,向所述云服务器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在网络隧道连接确定时,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及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
一种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与因特网连接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能够经由所述因特网与云服务器能连接,且能够经由所述云服务器与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被分配第一连接端口,该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二连接端口不同,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为,所述云服务器对应于从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给所述云服务器的与所述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而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的连接端口,所述终端询问所述云服务器有无所述连接请求,在针对该询问接收到需要穿隧的指令时,向所述云服务器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当确立所述网络隧道连接时,所述终端能够经由该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以及所述云服务器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
一种远程监视用程序方法,使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当从用户终端装置接收到与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时,对该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且,对连接于云服务器的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所述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而与因特网连接,所述云服务器连接于所述因特网,针对来自所述多个终端的所述连接请求有无的询问,向没有所述连接请求的终端发送不需要穿隧的指令,并且向具有所述连接请求的所述一个终端发送需要穿隧的指令,中继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网络隧道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从用户终端装置随时访问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与因特网连接的多个终端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阐明除上述问题之外的技术问题、结构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云服务器的功能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终端的功能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图8是使用者(用户)指示切断时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图9是基于定时功能切断时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图10是示出图2所示的云服务器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终端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图4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图1所示的远程监视系统的变形例中的界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远程监视系统”是监视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状态和/或提供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维护或与维护相关的信息的系统,其包括狭义的“远程维护系统(远程操作维护系统)”及“远程监视系统”。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远程监视系统1包括:使用者(用户)3所持的个人电脑即用户终端装置3a、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话)或平板电脑等用户终端装置3b、路由器3c、云服务器2、包括多个终端4a~4c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的终端4、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6。
云服务器2为通过将多个服务器连接来虚拟构筑的服务器,在图1中,示出将3台服务器连接来构筑云服务器2的例子。云服务器2只要由多个服务器构筑即可,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3台服务器,其台数可适当设定。
用户终端装置3a及用户终端装置3b经由路由器3c或一般的公共线路连接于云服务器2。用户终端装置3a及用户终端装置3b与路由器3c之间,例如通过Wi-Fi(SoftBank BBCorp.的注册商标)或有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区域网络)等通信连接。
包括稍后将详细描述的多个终端4a~4c的终端4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分别与下位装置即未图示的作为摄像装置的照相机或测量装置连接,并将由照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或由测量装置测量的各种测量值(以下,若无特别指明则将图像数据或各种测量值简称为“各种测量值”),例如通过3G线路等无线通信以规定周期发送至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将从包括多个终端4a~4c的终端4接收的各种测量值经由因特网5发送至云服务器2。即,在图1所示的远程监视系统1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通过IoT以规定周期从终端4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利用上行链路向云服务器2发送各种测量值的系统结构。
另外,在利用该上行链路以规定周期从终端4发送各种测量值的时间或与此不同的时间,从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向云服务器2发送访问所希望的终端4的请求(即,连接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的请求)。
云服务器2响应上述访问请求,向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与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分别随机地分配连接端口。并且,能够通过网络隧道(tunneling)7使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与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终端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进行通信。
在通过网络隧道7,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与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被连接成能够经由云服务器2通信的情况下,它们例如以SSH(安全外壳协议(Secure Shell))连接,因此包括密码等认证部分在内的所有网络上的通信被加密,从而能够安全地进行通信。
另外,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被分配唯一的全球IP地址(Global InternetProtocol Address:全球因特网协定地址)。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对构成通过3G线路等无线通信连接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的终端4的多个终端4a、终端4b及终端4c,分别分配有私有IP地址(Private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这些IP地址例如有32bit的数值即IPv4或128bit的数值即IPv6。另外,作为分别分配给构成终端4的多个终端4a、终端4b及终端4c的私有IP地址,例如可使用“10.0.0.0”~“10.255.255.255”(A类)、“172.16.0.0”~“172.32.255.255”(B类)或“192.168.0.0”~“192.168.255.255”(C类)中的任一者。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具备未图示的宽带路由器,并具有如下功能:当通过上述上行链路以规定周期从构成终端4的多个终端4a、终端4b及终端4c将各种测量值经由因特网5发送至云服务器2时,将分配给终端4a、终端4b及终端4c的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全球IP地址的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功能。或未图示的宽带路由器还具有按每个私有IP地址转换为不同的端口号的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etwork AddressPort Translation:NAPT)功能。
(云服务器)
图2是图1所示的云服务器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云服务器2具备输入部201、显示部202、输入I/F203、输出I/F204、识别信息管理部205、中继部206、访问请求接收部207、通信I/F208、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认证部211、连接端口分配部212、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及将它们相互连接的内部总线214。在此,识别信息管理部205、中继部206、访问请求接收部207、认证部211、连接端口分配部212及连接时间管理部213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储存各种程序的ROM及临时储存运算过程的数据等的RAM等存储器、读出并执行储存于上述ROM的程序的CPU等处理器来实现。
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储存有由分别分配给构成终端4的多个终端4a、终端4b及终端4c的字母数字字符构成的唯一标识符。
另外,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至少储存有能够连接于云服务器2的用户终端装置3a及用户终端装置3b的用户信息、连接权限及识别信息等。
识别信息管理部205经由内部总线214,根据需要参照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和/或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读出分配给各终端4a~4c的识别信息,另外,读出用户终端装置3a及用户终端装置3b的识别信息。当增设能够连接于云服务器2的用户终端装置时,识别信息管理部205经由内部总线214在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更新登录经由输入部201及输入I/F203输入的用户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及用户名等用户信息等。同样地,当增设新的终端4时,识别信息管理部205经由内部总线214在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更新登录经由输入部201及输入I/F203输入的终端4的识别信息。
访问请求接收部207从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经由通信I/F208及内部总线214接收希望访问的终端4的信息、连接希望时间及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本身的IP地址。另外,访问请求接收部207经由通信I/F208及内部总线214从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接收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
认证部211将用于实现终端4对云服务器2的连接的认证信息进行加密(例如,SSH),并经由内部总线214及通信I/F208发送至所对应的终端4,并基于来自该终端4的认证信息判定能够穿隧。
连接端口分配部212按每个访问请求,例如将在10000~65535之间随机选择的2个号所表示的2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作为第一连接端口,将另一个作为第二连接端口。并且,连接端口分配部212向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向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分配第二连接端口。
在穿隧(tunneling:建立网络隧道连接)时,中继部206将从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发送至第二连接端口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从第二连接端口向第一连接端口中继,并发送至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另外,作为上述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的结果,将从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发送至第一连接端口的各种测量值从第一连接端口向第二连接端口中继,并向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发送各种测量值。若网络隧道连接确立,则中继部206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未连接变更为已连接。
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具有监视网络隧道连接时间的功能。具体而言,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在穿隧开始时启动定时器(未图示),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的时间点,强制结束网络隧道连接,并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未连接。
此外,云服务器2还具有未图示的存储部,其可以构成为储存哪一用户终端装置何时访问了哪一终端4(网络隧道连接)的历史信息。另外,云服务器2可以构成为具有如下功能:对终端4定期进行PING或TCP端口监视即向终端4发送PING数据包或进行TCP连接,当没有从该终端4对PING数据包的回应时或无法进行TCP连接时,将该终端4处于异常状态的情况通过邮件等通知用户终端装置。
(终端)
图3为图1所示的终端4的功能框图。在图3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终端4a的功能框图,但其他终端4b及终端4c也相同。如图3所示,终端4a具有访问请求监视部301、穿隧请求生成部302、认证信息解码部303、测量值获取部304、通信I/F305、存储部306、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登入认证部309及将它们相互连接的内部总线310。在此,访问请求监视部301、穿隧请求生成部302、认证信息解码部303、测量值获取部304、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及登入认证部309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储存各种程序的ROM及临时储存运算过程的数据等的RAM等存储器、以及读出并执行储存于上述ROM的程序(即远程监视用程序)的CPU等处理器来实现。
访问请求监视部301以规定周期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询问云服务器2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或用户终端装置3b的访问请求,并接收来自云服务器2的回应来监视访问请求。
当访问请求监视部301的监视结果为需要穿隧时,认证信息解码部303从云服务器2接收经由通信I/F305接收的被加密的认证信息,并对接收的被加密的认证信息进行解码。认证信息解码部303将解码后的认证信息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云服务器2。
当访问请求监视部301的监视结果为需要穿隧时,穿隧请求生成部302生成穿隧请求。穿隧请求生成部302将所生成的穿隧请求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云服务器2。
登入认证部309向云服务器2发送进行网络隧道连接的用户终端装置的ID、密码的请求,并基于从云服务器2接收的ID、密码执行相对应的用户终端装置的登入认证。
测量值获取部304经由通信I/F305获取由测量装置8测量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并且经由内部总线310写入存储部306的规定的存储区域。测量值获取部304通过IoT以规定周期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利用上行链路向云服务器2发送上述各种测量值。另外,测量值获取部304经由通信I/F305接收来自稍后将详细描述的用户终端装置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并对应该作业请求读出储存于存储部306的上述各种测量值并发送至云服务器2。测量值获取部304也可以在与此不同的时间读出上述各种测量值并发送至云服务器2。此外,可以为测量值获取部304对所获取的各种测量值实施去除噪声等处理的结构。
存储部306将由测量装置8测量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按日期及时间关联储存。
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以规定周期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云服务器2询问有无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当存在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时,将该指令经由内部总线310传输至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
若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经由内部总线310从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接收请求切断网络隧道连接的指令的信息,则立即切断网络隧道连接,并将表示已切断的信息或信号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云服务器2。另外,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具有未图示的定时器,以经过从云服务器2经由通信I/F305获取的连接时间时切断网络隧道连接的方式启动定时器,通过启动定时器(经过连接时间时),切断网络隧道连接,并将表示已切断的信息或信号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云服务器2。
(用户终端装置)
图4为图1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的功能框图。在图4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用户终端装置3a的功能框图,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用户终端装置3b。如图4所示,用户终端装置3a具有输入部401、显示部402、输入I/F403、输出I/F404、运算部405、通信I/F406、存储部407及将它们相互连接的内部总线409。另外,用户终端装置3a具有由电源及电池构成的电池组部408。在此,运算部405例如由未图示的储存各种程序的ROM及临时储存运算过程的数据等的RAM等存储器、以及读出并执行储存于上述ROM的程序的CPU等处理器来实现。
输入部401例如由键盘及鼠标等构成,将有访问所希望的终端4的请求、进行网络隧道连接时的登入时输入的ID、密码以及后述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等输入信息输出至输入I/F403。
输入I/F403将上述访问请求、ID及密码、及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等输入信息经由内部总线409、通信I/F406及路由器3c发送至云服务器2。输出I/F404经由通信I/F406读取来自对应上述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而网络隧道连接的构成终端4的终端4a~4c中的一个终端的各种测量值,并将该各种测量值输出至显示部402且显示于显示界面上。
存储部407至少储存本机的IP地址、由运算部405进行的各种运算中所使用的参数、以及对应上述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而获取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运算部405具有如下功能:由ROM(未图示)读出并执行所希望的应用程序,将运算结果经由内部总线409及输出I/F404输出至显示部402。
接着,对远程监视系统1整体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假设用户终端装置3a与终端4b网络隧道连接的情况来说明。图6~图7是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图8是使用者(用户)指示切断时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图9是通过定时器功能切断时的远程监视系统的概略顺序图。
首先,如图5所示,构成终端4b的访问请求监视部301(图3)以规定周期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云服务器2询问有无访问所希望的终端4的请求(是否需要穿隧)(S101)。当构成云服务器2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没有从用户终端装置3a接收到访问请求时,将不需要穿隧的指令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102)。如图5所示,这些处理也如S103及S104所示那样以规定周期执行。
用户终端装置3a将访问终端4b的请求例如与规定的连接时间、作为连接源的用户终端装置3a本机的IP地址一起经由通信I/F406及路由器3c发送至云服务器2(S105)。
若构成云服务器2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从上述用户终端装置3a接收到访问终端4b的请求,则识别信息管理部205访问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通过访问请求中所包括的IP地址确定连接源为用户终端装置3a。另外,识别信息管理部205访问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获取作为连接端的终端4b的识别信息。接着,连接端口分配部212随机地获得2个连接端口。只要所获取的2个连接端口(X号、Y号)不在使用中,则连接端口分配部212预约分配给终端4b的云服务器2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并且预约分配给用户终端装置3a的云服务器2的第二连接端口(Y号)。另外,除此之外,连接端口分配部212从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所连接的云服务器2的多个服务器中任意选择1个服务器(服务器地址“Z”)(S106)。
接着,若构成云服务器2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从构成终端4b的访问请求监视部301接收访问请求的有无(是否需要穿隧)(S107),则构成云服务器2的连接端口分配部212将需要穿隧的指令与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Z”(以下,称为服务器Z)、第一连接端口(X号)、规定的连接时间、被加密的认证信息一起,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108)。
构成终端4b的认证信息解码部303对从云服务器2接收的被加密的认证信息进行解码。另外,构成终端4b的穿隧请求生成部302生成穿隧请求,并将所生成的穿隧请求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构成云服务器2的服务器Z(S109)。
接着,如图6所示,服务器Z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对终端4b发送认证信息的发送请求(S110)。构成终端4b的认证信息解码部303将经解码的认证信息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服务器Z(S111)。
构成服务器Z的认证部211基于接收的认证信息判断能否穿隧,并将连接许可通知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112)。若构成终端4b的穿隧请求生成部302经由通信I/F305及内部总线310接收来自服务器Z的连接许可通知,则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发送与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通信须发送至本机的请求(S113)。
接着,构成服务器Z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将所掌握到的指令的信号(Ack)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114)。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启动定时器(未图示),使得经过先前由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端口分配部212接收的规定的连接时间之后切断(S115)。另外,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启动将用户终端装置3a对第二连接端口(Y号)的访问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的服务。另外,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启动定时器(未图示),使得在经过规定的连接时间之后切断(S116)。中继部206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未连接变更为已连接。
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端口分配部212将应连接的服务器为服务器Z且连接端口为第二连接端口(Y号)的指令发送至用户终端装置3a(S117)。用户终端装置3a向服务器Z发送与第二连接端口(Y号)连接的请求(S118)。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二连接端口(Y号)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使对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访问传输至终端4b(S119)。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经由通信I/F208、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将连接请求发送至终端4b(S200)。
构成终端4b的登入认证部309将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密码的请求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S201)。
接着,如图7所示,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一连接端口(X号)向第二连接端口(Y号)中继(S202)。之后,中继部206对用户终端装置3a发送ID、密码的发送请求(S203)。若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的通信I/F406接收到ID、密码的发送请求,则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的输入部401输入在进行网络隧道连接时登入所需的ID及密码,并经由输入I/F403、内部总线409及通信I/F406发送至服务器Z(S204)。
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二连接端口(Y号)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将对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访问传输至终端4b(S205)。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经由通信I/F208、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将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发送至终端4b(S206)。构成终端4b的登入认证部309基于从服务器Z发送的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执行登入认证,并将OK指令(许可通知)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S207)。
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一连接端口(X号)向第二连接端口(Y号)中继(S208)。之后,中继部206向用户终端装置3a发送登入认证的结果为OK的指令(许可通知)(S209)。
若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的通信I/F406接收登入认证的结果为OK的指令(许可通知),则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的输入部401输入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并经由输入I/F403、内部总线409及通信I/F406发送至服务器Z(S210)。
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二连接端口(Y号)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将对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访问传输至终端4b(S211)。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经由通信I/F208、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将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发送至终端4b(S212)。
若构成终端4b的测量值获取部304经由通信I/F305接收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则经由内部总线310访问存储部306,并读出储存于存储部306的上述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执行结果,作为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结果,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S213)。
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从第一连接端口(X号)向第二连接端口(Y号)中继(S214)。之后,作为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结果,中继部206将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执行结果发送至用户终端装置3a(S215)。
接着,对使用者(用户)作出切断指示时的远程监视系统1的概略顺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以规定周期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询问有无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S301)。当构成服务器Z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没有从用户终端装置3a接收到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时,将无需切断的指令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302)。
当结束作业时,用户终端装置3a通过输入部401输入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并经由输入I/F403、内部总线409及通信I/F406发送至服务器Z(S303)。若构成服务器Z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接收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则将掌握到的指令(Ack)发送至用户终端装置3a(S304)。之后,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切断请求(S305)。
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询问有无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S306)。由于此时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切断请求,因此构成服务器Z的访问请求接收部207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向终端4b发送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S307)。
若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经由内部总线310从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接收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则立即切断网络隧道连接(结束连接),并且停止未图示的定时器(S308)。之后,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将停止了定时器的指令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S309)。
构成服务器Z的中继部206结束中继服务,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停止定时器,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切断请求变更为未连接(S310)。之后,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将掌握到的指令(Ack)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311)。之后,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端口分配部212解除预约中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及第二连接端口(Y号)(S312)。
接着,对通过定时器功能进行切断时的远程监视系统1的概略顺序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在经过了作为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的规定时间的时间点启动定时器,并结束网络隧道连接(S401)。同样地,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在经过了作为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的规定时间的时间点启动定时器,中继部206结束中继服务(S402)。借此,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被强制结束,成为无法访问服务器Z的状态(S403)。
构成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将停止了定时器的指令的通知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S404)。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未连接(S405)。之后,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将掌握到的指令(Ack)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S406)。之后,构成服务器Z的连接端口分配部212解除预约中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及第二连接端口(Y号)(S407)。如此,当经过设定时间(规定的连接时间)时通过定时器的启动而自动切断网络隧道连接,因此,即使发生结束作业之后忘记发送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的情况,也能够防止忘记关闭连接端口。
(云服务器的处理流程)
图10是示出图2所示的云服务器2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001中,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判断有无来自终端4b的询问。即,判断是否从终端4b有无访问请求(是否需要穿隧)的询问,当没有询问时,重复步骤S2001并成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当存在从终端4b有无访问请求(是否需要穿隧)的询问时,进入步骤S2002。
在步骤S2002中,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访问请求。经过判断,没有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访问请求时,进入步骤S2003,并将无需穿隧的指令(无需穿隧)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并返回到步骤S2002。另一方面,当存在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访问请求时,进入步骤S2004。
在步骤S2004中,识别信息管理部205参照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确定终端4b,并且参照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确定用户终端装置3a。即,识别信息管理部205访问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210,根据访问请求中包括的识别信息确定连接源为用户终端装置3a。另外,识别信息管理部205访问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209,获取作为连接端的终端4b的识别信息。
在步骤S2005中,随机地获取分配给终端4b的第一连接端口及分配给用户终端装置3a的第二连接端口并选择待预约、连接的服务器。具体而言,连接端口分配部212随机地获取2个连接端口。只要所获取的2个连接端口(X号、Y号)不在使用中,则连接端口分配部212预约分配给终端4b的云服务器2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并且预约分配给用户终端装置3a的云服务器2的第二连接端口(Y号)。另外,除此之外,连接端口分配部212从构成用户终端装置3a所连接的云服务器2的多个服务器中任意选择1个服务器(服务器地址“Z”)。之后,连接端口分配部212将需要穿隧的指令与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Z”(以下,称为服务器Z)、第一连接端口(X号)、规定的连接时间、被加密的认证信息一起经由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终端4b。
在步骤S2006中,对终端4b执行认证处理。具体而言,认证部211基于从终端4b接收的认证信息,通过判断能够穿隧来进行认证处理。在步骤S2007中,执行从第二连接端口向第一连接端口的中继服务启动和定时器启动。具体而言,中继部206启动将从用户终端装置3a对第二连接端口(Y号)的访问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的服务。另外,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启动定时器使得经过规定的连接时间之后切断。另外,中继部206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未连接变更为已连接。
在步骤S2008中,从第一连接端口向第二连接端口中继。具体而言,中继部206从第一连接端口(X号)向第二连接端口(Y号)中继。
在步骤S2009中,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当没有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时,在步骤S2009中成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当存在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时,进入步骤S2010。具体而言,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当没有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时,在步骤S2009中成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若访问请求接收部207从用户终端装置3a经由通信I/F208接收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则进入步骤S2010。
在步骤S2010中,向终端4b发送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具体而言,中继部206从第二连接端口(Y号)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中继,使对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访问传输至终端4b。之后,中继部206经由通信I/F208、因特网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将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发送至终端4b。
在步骤S2011中,将终端4b对作业请求的结果向用户终端装置3a中继。具体而言,中继部206从第一连接端口(X号)向第二连接端口(Y号)中继。之后,中继部206将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结果作为从终端4b接收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的请求结果,发送至用户终端装置3a。
在步骤S2012中,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当存在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2014,当没有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2013。具体而言,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当存在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时,进入步骤S2014,当没有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时,进入步骤S2013。
在步骤S2013中,判断定时器启动/网络隧道连接是否结束,当没有启动定时器且网络隧道连接未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2012。另一方面,当启动定时器且网络隧道连接结束时,进入步骤S2015。具体而言,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在启动定时器之后未经过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即规定时间之前不启动定时器,中继部206继续提供中继服务,并返回到步骤S2012。另一方面,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在启动定时器之后经过了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即规定时间的时间点启动定时器,中继部206结束中继服务,并进入步骤S2015。
在步骤S2014中,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切断请求。具体而言,访问请求接收部207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变更为切断请求。之后,响应来自终端4b的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的有无的询问,向终端4b发送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
在步骤S2015中,等待从终端4b发送的停止定时器的指令。
在步骤S2016中,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或切断请求变更为未连接。具体而言,中继部206结束中继服务,连接时间管理部213停止定时器,并将网络隧道连接的状态从已连接或切断请求变更为未连接。
在步骤S2017中,解除预约中的第一连接端口及第二连接端口,并结束处理。具体而言,连接端口分配部212解除预约中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及第二连接端口(Y号),并结束处理。
(终端的处理流程)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终端4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将终端4b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步骤S4001中,访问请求监视部301判断是否需要穿隧。即,访问请求监视部301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以及因特网5,按规定周期向云服务器2询问有无访问请求(是否需要穿隧)。经过询问,当没有访问请求时,重复步骤S4001,并成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当存在穿隧请求时,进入步骤S4002。
在步骤S4002中,获取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第一连接端口号、连接时间及被加密的认证信息。具体而言,从云服务器2,经由因特网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通信I/F305接收的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Z”(以下,称为服务器Z)、第一连接端口(X号)、规定的连接时间、被加密的认证信息中的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Z”(以下,称为服务器Z)及第一连接端口(X号)经由内部总线310被穿隧请求生成部302获取。另外,规定的连接时间经由内部总线310被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获取。被加密的认证信息经由内部总线310被认证信息解码部303获取。
在步骤S4003中,对所获取的认证信息进行解码。具体而言,认证信息解码部303对从云服务器2接收的被加密的认证信息进行解码。
在步骤S4004中,向应连接的服务器Z发送穿隧请求。具体而言,穿隧请求生成部302生成穿隧请求,并将所生成的穿隧请求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构成云服务器2的服务器Z。
在步骤S4005中,向应连接的服务器Z发送认证信息。具体而言,认证信息解码部303将经过解码的认证信息例如通过SSH经由通信I/F305及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发送至服务器Z。
在步骤S4006中,请求应连接的服务器Z将向第一连接端口的通信发送至本机。具体而言,穿隧请求生成部302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发送请求将向第一连接端口(X号)的通信发送至本机。
在步骤S4007中,启动定时器使得在经过所获取的连接时间时切断网络隧道连接。具体而言,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启动定时器(未图示)使得在经过先前从服务器Z接收的规定的连接时间之后切断连接。
在步骤S4008中,向服务器Z请求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具体而言,登入认证部309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发送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的请求。
在步骤S4009中,执行登入认证处理。具体而言,登入认证部309基于从服务器Z发送的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执行登入认证,将OK指令(许可通知)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
在步骤S4010中,接收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具体而言,测量值获取部304经由通信I/F305接收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
在步骤S4011中,从存储部读出由测量装置测量的测量值及与维护相关的信息,并将结果发送至服务器Z。具体而言,测量值获取部304经由内部总线310访问存储部306,并读出储存于存储部306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结果,作为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的请求结果,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服务器Z。
在步骤S4012中,判断有无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当存在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4014,当没有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4013。具体而言,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307经由通信I/F30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向服务器Z询问有无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经过询问,当存在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4014,当没有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网络隧道连接解除请求)时,进入步骤S4013。
在步骤S4013中,判断定时器启动/网络隧道连接是否结束,在不启动定时器且网络隧道连接未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4012。终端4b与被分配第二连接端口的用户终端装置3a经由第一连接端口持续通信规定时间。另一方面,当启动定时器且网络隧道连接结束时,进入步骤S4014。具体而言,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在启动定时器之后没有经过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即规定时间之前不启动定时器,继续保持网络隧道连接并返回到步骤S4012。另一方面,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在启动定时器之后经过了网络隧道连接的连接时间即规定时间的时间点启动定时器,并进入步骤S4014。
在步骤S4014中,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308执行网络隧道连接切断,并结束处理。
(用户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
图12是示出图4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将用户终端装置3a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步骤S3001中,向云服务器2发送访问终端4b的请求(连接时间及连接源信息发送)。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装置3a将对终端4b的访问请求例如与规定的连接时间、作为连接源的用户终端装置3a本机的IP地址一起,经由通信I/F406及路由器3c发送至云服务器2。
在步骤S3002中,获取应连接的服务器地址及第二连接端口号。具体而言,从云服务器2获取应连接的服务器为服务器Z且连接端口为第二连接端口(Y号)的指令。
在步骤S3003中,经由第二连接端口向应连接的服务器Z发送连接请求。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装置3a向服务器Z发送与第二连接端口(Y号)连接的请求。
在步骤S3004中,从应连接的服务器接收ID及密码的发送请求。具体而言,通信I/F406从服务器Z接收ID及密码的发送请求。
在步骤S3005中,向应连接的服务器Z发送ID及密码。具体而言,输入部401输入在进行网络隧道连接时登入所需的ID及密码,并经由输入I/F403、内部总线409及通信I/F406发送至服务器Z。
在步骤S3006中,接收登入认证结果。具体而言,通信I/F406从服务器Z接收登入认证的结果为OK的指令(许可通知)。
在步骤S3007中,发送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具体而言,输入部401输入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并经由输入I/F403、内部总线409及通信I/F406发送至服务器Z。
在步骤S3008中,经由第二连接端口接收由测量装置测量的测量值及与维护相关的信息作为请求结果。具体而言,通信I/F406从服务器Z接收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结果作为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结果,并结束处理。
此外,在图12中,未图示但作为所接收的维护/情况掌握的作业请求结果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或与作业请求对应的处理结果,经由输出I/F404显示于显示部402的显示画面上。借此,用户终端装置3a的所有者即使用者(用户)3能够容易分析对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维护的必要性及维护内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将通过IoT获得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各种测量值从终端4以规定周期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6及因特网5发送至云服务器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话)或平板电脑等代替由上述终端4a~4c构成的终端4。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从用户终端装置随时访问经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于因特网的多个终端的远程监视系统。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将用户终端装置与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进行网络隧道连接,借此能够及时掌握对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维护的必要性,并且能够容易对维护内容进行分析。
另外,在网络隧道连接时,能够防止忘记关闭分别随机分配给一终端及用户终端装置的第一连接端口及第二连接端口,且能够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经由云服务器2使用户终端装置3与终端4能够进行通信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该结构中,在能够使用户终端装置3与连接于终端4的下位连接端口的测量装置或照相机等下位装置通信时,需要如下处理。另外,为了与云服务器2的连接端口区分,终端4的连接端口称为“下位连接端口”。
即,在用户终端装置3、云服务器2及终端4之间执行图5~图7的S101~S208的处理而将用户终端装置3与终端4连接成能够进行通信之后,从用户终端装置3对终端4输入规定的请求,借此接收了该请求的终端4将连接于其下位连接端口的下位装置与用户终端装置3连接(中继)成能够进行通信。然而,来自用户终端装置的该种请求通常通过命令行输入进行,因此对不熟悉操作的人来说,是一项麻烦的作业。
因此,可以采用如下所示的结构。例如如图13的(a)所示,在用户终端装置3的显示部402显示终端选择界面G1,该终端选择界面G1包括用于选择成为连接候选的终端4(4a~4c)及待连接的终端的按钮。并且,当通过按钮操作在终端选择界面G1中选择待连接的终端时,如图13的(b)所示,显示连接端选择界面G2,该连接端选择界面G2包括用于选择成为被选择的终端4中的连接候选的连接端(终端4本机或连接于其下位连接端口的测量装置或照相机等)及连接端的按钮。之后,自动地与连接端选择界面G2中通过按钮操作被选择的连接端连接。另外,当在连接端选择界面G2中选择终端本机时,进行与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另外,作为一个例子,通过用户终端装置3的浏览器软件访问作为Web服务器的云服务器2,在用户终端装置3的显示部402中显示终端选择界面G1及连接端选择界面G2。
在此,对将与终端4的下位连接端口(A号)连接的测量装置作为连接端而自动连接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自动连接的动作,大部分与图5~图7所示的S101~S208的处理相同,因此对于与该等处理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假设在终端选择界面G1中选择了终端4b,且在连接端选择界面G2中选择了测量装置。这样一来,在图5的S105中,将访问终端4b的请求发送至云服务器2,该访问终端4b的请求除了包括规定的连接时间及用户终端装置3a本机的IP地址之外,还包括作为连接端而示出测量装置的信息(例如,下位连接端口(A号)或分配给测量装置的唯一识别号码等)。
之后,云服务器2在S106中预约第一连接端口(X号)及第二连接端口(Y号),并且选择应连接的服务器Z。之后,当云服务器2在S107中接收来自终端4b的穿隧请求的有无时,在S108中,将需要穿隧的指令与应连接的服务器Z、第一连接端口(X号)、规定的连接时间、经加密的认证信息及表示测量装置的信息一起发送至终端4b。发送至该终端4b的信息及上述访问请求相当于要与连接于终端4b的测量装置进行连接的连接请求。
之后,处理进行至S109~S206,终端4b基于从服务器Z发送的用户终端装置3a的ID及密码执行登入认证。之后,设定为如下:当认证OK时,终端4b将来自服务器Z的信息传输至测量装置所连接的下位连接端口(A号)并且将来自下位连接端口(A号)的信息传输至服务器Z的第一连接端口(X号),之后在S207中,将认证OK的指令(许可通知)发送至服务器Z。
借此,用户终端装置3a与连接于终端4b的下位连接端口(A番)的测量装置经网络隧道连接而能够进行通信,且用户终端装置3a的请求直接输入到该测量装置。
即,若终端4b从云服务器2接收与连接于终端4b的测量装置连接的请求,则将经由第一连接端口(X号)、第二连接端口(Y号)及云服务器2与用户终端装置3a的通信,与测量装置进行连接(中继),因此用户终端装置3a与测量装置能够直接通信。
如此,想在用户终端装置3a与连接于终端4b的下位连接端口的测量装置等之间直接进行通信时,在来自用户终端装置3a的访问请求中将表示连接端的下位装置的信息包括在内,而请求与该下位装置连接,借此无需进行麻烦的请求输入操作,就能够自动地将用户终端装置3a与下位装置连接。
此外,在终端4b中,在服务器Z与下位连接端口之间传输通信的时间并不限于即将执行S207之前,例如可以设为S109前后的时间等,只要不与本发明的目的相悖,则可根据结构适当确定。另外,在上述内容中,通过操作显示于显示部402的连接按钮来选择连接端,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采用输入包括所选择的连接端的指令文字列的结构等。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通俗易懂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不一定限定于具有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远程监视系统
2:云服务器
3:使用者(用户)
3a:用户终端装置a
3b:用户终端装置b
3c:路由器
4:终端
4a:终端a
4b:终端b
4c:终端c
5:因特网
6: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
7:网络隧道
8:测量装置
201:输入部
202:显示部
203:输入I/F
204:输出I/F
205:识别信息管理部
206:中继部
207:访问请求接收部
208:通信I/F
209:终端识别信息储存部
210:用户终端装置储存部
211:认证部
212:连接端口分配部
213:连接时间管理部
214:内部总线
301:访问请求监视部
302:穿隧请求生成部
303:认证信息解码部
304:测量值获取部
305:通信I/F
306:存储部
307:网络隧道连接切断请求监视部
308: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
309:登入认证部
310:内部总线
401:输入部
402:显示部
403:输入I/F
404:输出I/F
405:运算部
406:通信I/F
407:存储部
408:电池组部
409:内部总线
G1:终端选择界面
G2:连接端选择界面

Claims (17)

1.一种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连接于因特网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
云服务器,与所述因特网连接;以及
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
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
所述多个终端询问所述云服务器有无所述连接请求,
所述云服务器与所述连接请求对应地给所述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且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
所述云服务器针对来自所述多个终端的所述连接请求有无的询问,向没有所述连接请求的终端发送不需要穿隧的指令,并且向具有所述连接请求的所述一个终端发送需要穿隧的指令,
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了需要穿隧的指令的所述一个终端,向所述云服务器请求网络隧道连接,
在网络隧道连接确定时,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及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服务器随机地将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分别分配给所述一个终端及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服务器在定期地向所述一个终端发送PING数据包,而没有从所述一个终端对PING数据包的回应时,或者要定期地与所述一个终端进行TCP连接而无法与该一个终端进行TCP连接时,将该一个终端处于异常状态的情况通知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服务器具有连接端口分配部,该连接端口分配部按每个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的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将不同的第一连接端口分配给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并且将不同的第二连接端口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云服务器具有连接时间管理部,该连接时间管理部能够使被分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所述一个终端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持续规定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装置至少将本机的IP地址、想要连接的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任一个终端及连接时间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经过了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的连接时间时,所述连接时间管理部切断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终端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分别与测量装置和/或摄像装置连接,并将由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测量值和/或由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对象终端或对象机器的图像数据以规定周期经由所述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及因特网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向与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下位装置进行连接的连接请求,
若所述一个终端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则将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通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装置显示用于选择所述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的终端选择界面及用于选择所述终端选择界面中被选择的一个终端中的连接端的连接端选择界面,当在所述连接端选择界面中作为连接端而选择与该一个终端连接的下位装置时,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与该下位装置连接的连接请求。
11.一种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与因特网连接且被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该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的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能够经由所述因特网与云服务器能连接,且能够经由所述云服务器与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被分配第一连接端口,该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二连接端口不同,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为,所述云服务器对应于从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给所述云服务器的与所述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而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的连接端口,
所述终端询问所述云服务器有无所述连接请求,在针对该询问接收到需要穿隧的指令时,向所述云服务器请求网络隧道连接,
当确立所述网络隧道连接时,所述终端能够经由该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以及所述云服务器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进行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特征在于,
被随机分配第一连接端口,该第一连接端口与通过所述云服务器分配给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的第二连接端口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所述用户终端装置持续通信规定时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特征在于,
具有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该网络隧道连接切断执行部在经过规定时间时切断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所述用户终端装置经由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进行通信的网络隧道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终端连接有下位装置并且当从所述云服务器接收与所述下位装置连接的连接请求时,能够使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进行通信。
16.一种远程监视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当从用户终端装置接收到与分配有私有IP地址的多个终端中的一个终端连接的连接请求时,对该一个终端分配第一连接端口,并且,对连接于云服务器的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第二连接端口,所述多个终端经由具有全球IP地址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而与因特网连接,所述云服务器连接于所述因特网,
针对来自所述多个终端的所述连接请求有无的询问,向没有所述连接请求的终端发送不需要穿隧的指令,并且向具有所述连接请求的所述一个终端发送需要穿隧的指令,
中继所述一个终端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网络隧道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远程监视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使被分配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一个终端与被分配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用户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持续规定时间。
CN201780050380.1A 2016-06-15 2017-06-14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Active CN109952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8590 2016-06-15
JP2016118590 2016-06-15
JP2017-087977 2017-04-27
JP2017087977A JP6380902B2 (ja) 2016-06-15 2017-04-27 遠隔監視システム用端末、遠隔監視用プログラム及び遠隔監視システム
PCT/JP2017/022026 WO2017217476A1 (ja) 2016-06-15 2017-06-14 遠隔監視システム用端末、遠隔監視用プログラム及び遠隔監視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2561A CN109952561A (zh) 2019-06-28
CN109952561B true CN109952561B (zh) 2020-03-17

Family

ID=6089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0380.1A Active CN109952561B (zh) 2016-06-15 2017-06-14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73062A1 (zh)
JP (2) JP6380902B2 (zh)
KR (2) KR102057295B1 (zh)
CN (1) CN109952561B (zh)
TW (1) TWI7147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0467B2 (ja) * 2019-10-24 2022-02-16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操作監視用端末、安全計装システム、及び情報表示方法
US11550636B2 (en) * 2019-11-14 2023-01-10 Vmware, Inc. Internet of things solution deployment in hybrid environment
CN111064794B (zh) * 2019-12-19 2022-04-15 浙江诺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31777B (zh) * 2019-12-23 2022-12-23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联网监控的查看方法和装置
KR102674142B1 (ko) 2020-03-10 2024-06-10 한화비전 주식회사 미디어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1737084B (zh) * 2020-06-22 2024-05-14 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的监控方法、装置、智能设备、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13259479B (zh) * 2021-06-18 2022-12-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8545A (ja) * 2001-12-27 2003-07-11 Canotec Kk ネットワーク監視装置、情報管理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監視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監視方法、記録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26856A (ja) * 2003-06-30 2005-01-27 Phoenix Technologies Kk リモー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JP2007535190A (ja) * 2004-04-20 2007-11-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CN101103608A (zh) * 2005-01-10 2008-01-09 阿克塞斯股份公司 监视系统与访问监视系统的监视设备的方法
JP2009027652A (ja) * 2007-07-23 2009-02-0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接続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CN104243210A (zh) * 2014-09-17 2014-12-24 湖北盛天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远程访问路由器管理页面的方法和系统
JP2015002376A (ja) * 2013-06-13 2015-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管理システム
CN104270609A (zh) * 2014-10-09 2015-01-07 深圳市中控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监控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5230037A (zh) * 2013-05-22 2016-0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监视系统、设备管理装置、监视方法以及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4713A (ja) * 2005-07-27 2007-02-08 Nec Corp 遠方監視システム、遠方監視方法、解析プログラム
JP2012155712A (ja) * 2011-01-05 2012-08-16 Sb System Kk 情報処理装置の遠隔保守管理方法及び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に使用する情報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61079B2 (ja) 2014-04-15 2018-01-17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ワークフロー管理装置、ワークフロー管理方法およびワークフロー管理プログラム
US20160065653A1 (en) 2014-08-26 2016-03-03 Fujitsu Limite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8545A (ja) * 2001-12-27 2003-07-11 Canotec Kk ネットワーク監視装置、情報管理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監視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監視方法、記録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26856A (ja) * 2003-06-30 2005-01-27 Phoenix Technologies Kk リモー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JP2007535190A (ja) * 2004-04-20 2007-11-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CN101103608A (zh) * 2005-01-10 2008-01-09 阿克塞斯股份公司 监视系统与访问监视系统的监视设备的方法
JP2009027652A (ja) * 2007-07-23 2009-02-0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接続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CN105230037A (zh) * 2013-05-22 2016-0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监视系统、设备管理装置、监视方法以及程序
JP2015002376A (ja) * 2013-06-13 2015-0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管理システム
CN104243210A (zh) * 2014-09-17 2014-12-24 湖北盛天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远程访问路由器管理页面的方法和系统
CN104270609A (zh) * 2014-10-09 2015-01-07 深圳市中控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监控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502A (zh) 2018-06-16
US20190373062A1 (en) 2019-12-05
JP2018160942A (ja) 2018-10-11
JP2017228282A (ja) 2017-12-28
KR20190042548A (ko) 2019-04-24
KR102057295B1 (ko) 2019-12-18
CN109952561A (zh) 2019-06-28
JP6380902B2 (ja) 2018-08-29
TWI714777B (zh) 2021-01-01
KR20190139334A (ko)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2561B (zh) 远程监视系统用终端、远程监视用方法及远程监视系统
CN104660714B (zh) 终端设备的远程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996097B2 (ja) 仲介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187831B (zh) 设备入网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463137A (zh) 减少带宽的握手通信
JP5094867B2 (ja) 認証用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端末
CN104488302B (zh) 无线连接认证方法以及服务器
GB2528607A (en) Monitoring system, facility management device, monitor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6516009B2 (ja) 機器認証システム、管理装置及び機器認証方法
CN107894876A (zh) 信息处理系统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13348689A (zh) 中继方法、中继系统以及中继用程序
CN105978861A (zh) 一种获取设备监控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KR100978141B1 (ko) 유선 및 무선 통합 게이트웨이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1066297B (zh) 远程访问控制系统
CN109218382B (zh) 远程通信控制系统和会话管理系统
CN106028466B (zh) 终端、处理设备、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
JP2007174033A (ja) Snmp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被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150661A (zh) 一种设备发现方法及装置
CN103023763A (zh) 通信中继装置、数据处理系统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WO2017217476A1 (ja) 遠隔監視システム用端末、遠隔監視用プログラム及び遠隔監視システム
WO2017221855A1 (ja) ユーザ認証統合装置、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6870407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77453A (ja) 認証システム、電子機器、証明書の更新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67295A (ja) Vpn接続システム及びvpn接続方法
JP5920563B2 (ja)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