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0998A -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 Google Patents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0998A
CN109950998A CN201811553034.8A CN201811553034A CN109950998A CN 109950998 A CN109950998 A CN 109950998A CN 201811553034 A CN201811553034 A CN 201811553034A CN 109950998 A CN109950998 A CN 109950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wire rod
phase
wire guide
prof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30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格奥尔格·本罗伊特尔
马蒂亚斯·阿伦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ehler Moto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uehler Motor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ehler Motor GmbH filed Critical Buehler Motor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9950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09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定子(1)具有定子芯(2)、绝缘材料体(5)和绕组线材(6),其中,定子芯(2)具有闭合的返回环(3)和多个径向从返回环(3)向内指向的定子极(4),绝缘材料体(5)轴向接着定子芯(2)并且不仅覆盖了返回环(3)而且也覆盖了定子极(4)。本发明的任务是:将用于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构造为使其设计用于48V车载电网,并且在此使其特别紧凑地设计且尽管如此仍能可靠地避免不同相的绕组线材发生碰触,并且使用经济的制造方法。该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前述定子的电动机。

Description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1),该定子包括定子芯(2)、绝缘材料体(5)和绕组线材(6),其中,定子芯(2)具有闭合的返回环(3)和多个径向从返回环(3)向内指向的定子极(4),绝缘材料体(5)轴向接着定子芯(2)并且覆盖了返回环(3)和定子极(4)。
背景技术
这种定子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具有双电压车载电网的机动车的无刷直流电机。在许多应用中,通常将12V作为电源电压就足够了。由于诸如主冷却水泵那样的具有较高的能量需求的消耗器越来越多,使得未来引入具有更高的电压水平的车载电网将是必不可少的。预计48V车载电网将与现有的12V车载电网并行实施。原则上,针对单个的消耗器的较高的电压引起了较低的电流消耗。由此在电动机中可以使用具有较小的线材直径的较小的绕组线材。这些绕组线材具有相对薄的绝缘层。由于漆绝缘部中有损伤或由于基于微量振动所造成的磨损会导致不同相的绕组线材之间发生短路进而会导致电压电势不同。这将导致所涉及的电动机发生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的是以缠绕针方法进行卷绕的三相内动子电机,尤其是具有约40mm至80mm的直径和约300W至约2kW的功率范围的无刷直流电机。在进行定子卷绕时有利的是,能够用唯一的绕组线材持续不断地在没有中断的情况下来卷绕完整的定子。在定子上进行线材铺设时,在此通常平行铺设最多四个线材。在结构紧凑的情况下还是避免不了线材交叉的。因此,存在碰触的风险进而存在短路的风险。
本发明的任务是设计一种用于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其被设计用于48V车载电网,并且在此被特别紧凑地设计且尽管如此仍然能够可靠地避免不同相的绕组线材发生碰触,并且使用了经济的制造方法。
该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为了提供定子线圈中的以及线圈之间的和相之间的连接线路中的绕组线材的限定的关系以及尽可能小的运动,需要有足够的线材拉伸。为此,绝缘材料体的几何形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连接线材围绕圆形轨迹进行铺设时,始终实现无间隙的线材铺设是相对简单的,因此设置的是,将相线材区段铺设在沿着圆形延伸的线材引导轮廓中。在此,线材引导轮廓应当以如下方式来设计,即,使平行地围绕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铺设的相线材区段之间或者异面交叉而过的相线材引导区段之间不会碰触。通过将线材引导轮廓(12)的一部分的螺旋状的走向(螺旋状的区段(19))而能够实现的是,绕组线材的轴向位置以轮廓级发生移位,并且实现了紧凑的结构。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示出了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当每个相线材区段(7)在其各自的线材引导轮廓(12)中被引导时,说明了相线材区段被可靠分开。这些相线材区段通过壁部彼此分开,并且即使在线材绝缘部有缺陷的情况下也保证了无短路运行。
根据要求而定地,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中断线材引导轮廓(12)。这尤其涉及到如下外部的远端的线材引导轮廓,在其端部处,相线材区段径向向内引导向定子极。
设置的是,绕组线材(6)总是处于机械拉伸应力下。这一方面由线材引导轮廓的基本上具有圆形的走向的几何形状所引起,而且由被限定的力所引起,利用该力使绕组线材在卷绕过程中保持被拉伸。在此避免在绕组线材(6)周围具有带留空部的区域。在最佳的情况下,相线材区段(7)在线材引导轮廓(12)中无间隙地延伸。以该方式,使相线材区段不会产生振动,并且因此不发生线材断裂。
在线材引导区域(10)周围的不同的位置处与线材引导轮廓的圆形有偏差可能是必要的。这往往在交叉区域中或在其它需要线材偏移的技术障碍物的位置处是必要的。
为了尽管如此仍能尽可能维持线材拉伸,偏差以圆弦(Kreissehne)的形式设置,圆弦尽可能在圆形区段与弦区段之间具有持续不断的过渡部。替选地,可以设置另外的圆形区段代替弦区段,该另外的圆形区段比周向圆(Umfangskreis)具有明显更大的半径。在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线材拉伸。
在如下区域中与圆形有偏差是特别有利的,在这些区域中,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径向靠外地异面地经过其它相的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由此,在线材引导轮廓(12)最佳地匹配于线材直径的情况下可以可靠避免短路。
优选地设置的是,所有的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都径向靠外地异面地经过其它相的沿周向方向延伸相线材区段(7)。当相线材区段(7)在第一绕组相的线圈之间被铺设在第一线材引导轮廓(12)时,这一点是必要的,该第一线材引导轮廓位于线材引导区域(10)的外部的远离定子的轴向端部上,第二相线材区段被铺设在相邻的中间的线材引导轮廓中,并且第三相线材区段被铺设在靠近定子的线材引导轮廓中。
针对缠绕过程设置的是,绝缘材料体(5)具有径向凸出的持久的、能分离的或能翻倒的变向器件(11、15)。当可以提供足够的结构空间时,则设置有持久的变向器件。在更紧凑的结构形式中,变向器件可以在卷绕之后根据几何上的设计方案而定地被分离或翻倒/弄弯曲。如果不在壳体装配时进行弄弯曲,这就通常需要附加的方法步骤。
在此设置的是,沿周向方向铺设的相线材区段(7)在变向器件(11)上沿轴向方向引导并且横跨过至少一个轴向接着的线材引导轮廓(12),该线材引导轮廓在该位置处具有与圆形有偏差的区段(13)。沿轴向方向引导的相线材区段(9)在此离开了定子(1)。以该方式,使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总是避开与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的碰触。此外,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必须在线材引导区段(12)之间的壁部(22)上被引导,该壁部不具有凹陷部。还能够想到的是,为了避免直径增大,也将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沉入到线材引导区段之间的壁部中。在该情况下,必须相应地更明显地实施不同于相邻的线材引导轮廓(12)的圆形的偏差,以便确保不同的相线材区段(7、9)之间有足够的间距。
本发明的特别之处在于,线材变向器件(11)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两个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径向地凸出。以该方式,可以更灵活地铺设相线材区段,从而也可以简化地连贯地用唯一的绕组线材卷绕整个定子。
因为线材引导轮廓(12)紧密地靠在一起,所以在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径向凸出的线材变向器件(11)是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的壁部(22)的径向扩宽部。
由于相线材区段被铺设在线材引导轮廓中而有意义的是,线材变向器件(11)像壁部(22)那样扁平地构成。
在绝缘材料体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线材引导轮廓(12)在其走向中不需要具有穿过线材引导区域(10)的缝隙状的线材贯通部。由此可以更稳定地设计线材引导区域并且可以实现更高的线材拉伸。
可以必要的是,绝缘材料体(5)具有定心轮廓(14),定心轮廓与定子的和/或壳体的相应的轮廓相对应,其中,定心轮廓(14)具有凹口的形状。这些定心轮廓保持了定子关于壳体定心,或者促成了防扭转或被用于更好的位置配属。在这种定心轮廓上也不能够破坏相线材区段的绝缘部,因此在此也设置的是,线材引导轮廓(12)在定心轮廓(14)的区域中具有凹陷部,其深度被如下这样地定尺寸,即,使相线材区段(7)被完全容纳在其中,而不会探伸到定心轮廓(14)的区域中。
根据结构空间需求而定地,绝缘材料体的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是有意义的。如果定子的直径并且进而直流电机的直径应当保持小,则有意义的是,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10)使得绝缘材料体(5)轴向延长。
如果轴向的结构空间有限,则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也可以径向扩宽绝缘材料体(5)。
联接凸出部(34、35、36、37)分别轴向接着线材引导区域(10)。这些联接凸出部如下这样地设计,即,使联接凸出部具有用于容纳绝缘刺破式接触部的井道状的壳体轮廓,其中,缝隙状的径向的凹陷部(16)设置在井道壁中,用于容纳径向的相线材区段(8)。
适宜地设置的是,存在有轴向接着线材引导区域(10)的且与绝缘材料体(5)一体的约束器件(25),约束器件防止了径向的相线材区段(8)沿周向方向移动或偏移。由此限制了针对线材的运动自由度并且显著减小了振动趋势。
出于结构技术上的原因有意义的是,线材引导轮廓(12)在端部区域中具有出口轮廓(17),由此,使线材引导轮廓(12)无阶梯地过渡到线材引导区域(10)的无引导的区段(18)中。在出口轮廓之前设置有扁平的变向器件(11),其便于线材变向。随后,线材引导轮廓(12)结束并过渡到出口轮廓(17)中。用于相线材区段(8)的变向器件(11)可以在卷绕之后被去除,这是因为绕组线材由于线材拉伸而不再能够从线材引导轮廓运动出来。
在许多应用中,如在电的油泵中,在绕组互连部附近存在有用于对电机进行操控的电路板。为了优化电路板布局而有利的是,相联接部彼此靠近,优选位于最大120°的角度范围内。
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电动机优选针对48V的车载电网电压来设计并具有24V至60V或36V至60V或40V至60V的电压范围。
定子针对36V或110V的车载电网电压来设计并具有24V至48V或90V至150V的电压范围。
此外设置的是,用于给定子通电的能量通过直流电流源、交流电流源、三相电流源或脉冲式的直流电流来提供。
定子具有40mm到80mm之间的或40mm到160mm之间的或40mm到200mm之间的直径。
最后,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电动机被设计成用于300W到2kW的之间的或300W到4kW之间的或300W到6kW之间的功率范围。
在其余方面,要求保护的还有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定子;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3示出具有线材铺设部的绝缘材料体的侧视图;
图4示出具有交叉的线材输送部的绝缘材料体的细节;
图5示出具有被缠绕的第一相的定子;
图6示出具有被缠绕的第一和第二相的定子;
图7示出具有被缠绕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相的定子;
图8示出具有变向器件的另外的细节;
图9示出具有变向器件的绝缘材料体的局部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二实施方式,其具有星形接点接触部;以及
图11示出三个相的缠绕简图。
注:具有符号的附图标记和相应的没有符号的附图标记标注了附图中的和附图说明中的相同名称的细节。为了简单起见,权利要求、说明书和摘要仅包含没有符号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定子1a,其具有带返回环3a和定子极4a的定子芯2a、绝缘材料体5a和绕组线材6a。虽然绝缘材料体5a包括线材引导区段10a,但是该线材引导区段不具有足够的线材引导轮廓。相(相线材区段7a)之间的至多四个平行延伸的连接线材会彼此碰触。这是12V电机的定子,在其中,线材直径相对较大。因此,线材绝缘部是相对厚壁的并且通常是够用的。通过如下方式避免线材交叉,即,通过缝隙将线材引导区段10a多次中断。由此,必须相应地增加壁厚度,以便实现足够的稳定性。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定子1c的第一实施例的空间图,其具有返回环2c、径向向内探伸的定子极4c、绝缘材料体5c、绕组线材6c和不具有线材引导功能的绝缘罩20c。绝缘材料体5c具有被推移到返回环2c上的外环21c、轴向接着外环的线材引导区域10c和轴向接着该线材引导区域的联接凸出部34c、35c、36c、37c。线材引导区域10c具有形式为成形到线材引导区域中的沟槽的线材引导轮廓12c,线材引导轮廓通过壁部22c彼此分开。联接凸出部34c、35c、36c、37c具有井道壁23c,这些井道壁分别形成针对绝缘刺破式接触部的容纳井道24c。在联接凸出部34c、35c、36c、37c的各两个井道壁23c具有缝隙状的凹陷部16c,其用于容纳径向铺设的相线材区段8c。与绝缘材料体5c一体的约束器件25c轴向接着线材引导区域10c,其使并不引导到缝隙状的凹陷部16c中的而是引导向定子极4c的线圈的径向的相线材区段8c移位或偏移。为了在缠绕过程中,尤其是在铺设周向线材区段7c时可以沿(轴向的相线材区段9c的)轴向方向转动90°地可靠铺设绕组线材而设置有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和圆柱形的变向器件15c。如果将变向器件11c布置在两个线材引导轮廓12c之间,则该变向器件如壁部22c那样扁平地构造,并且构造为该壁部的扩宽部。扁平的几何形状是必要的,以便能够将相线材区段7c铺设到线材引导轮廓12中。当将圆柱形的线材器件15c布置在线材引导区域10c的轴向外端部上时,可以将它构造得比壁部22c更宽。此外,可以看到线材引导轮廓12的螺旋状的区段19c。
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绝缘材料体5c的侧视图,其具有被铺设在该绝缘材料体上的绕组线材6c,尤其是相线材区段7c。在此,在区段9c中可以比在图2中更明显地看到线材引导轮廓12c的螺旋状的走向,该螺旋状的走向被设置在从第一到第二相中的以及从第二到第三相中的过渡区域中。此外还能够看到线材引导轮廓12c、线材引导轮廓12c之间的壁部22c、径向布置的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圆柱形的变向器件15c、轴向布置的约束器件25c和轴向布置的联接凸出部16c,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c引导向该联接凸出部,并且在联接凸出部中,径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8c位于缝隙状的凹陷部16c中。存在有两个单个的联接凸出部35c、36c和容纳绕组线材6c的起始部和末端部的双联接凸出部34c、37c。约束器件25c具有倾斜的引入区域26c。
图4示出了绝缘材料体5c的细节,其具有线材引导轮廓12c、侧壁22c、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具有倾斜的引入区域26c的约束器件25c、在周向圆上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c、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c和径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8c。能明显看到扁平的变向器件11c的窄的轮廓,该扁平的变向器件是壁部12c的径向扩宽部。线材引导轮廓12c是绝缘材料体5c的外周上的沟槽状的凹陷部。在与轴向延伸的线材区段异面交叉的角度扇区中,线材引导轮廓圆弦状地凹陷,以便与交叉的相线材区段达到安全的间距。为了使后者并不引起径向的直径增大,壁部22c也设有留空部27c。留空部27c和线材引导轮廓的凹陷部彼此如下这样地相协调,即,始终确保交叉的相线材区段之间的足够的间距。
图5示出了具有被卷绕好的第一相的定子1c。定子1c具有九个极,其中,三个极属于一个相。绕组线材6c穿过第一联接凸出部34c的缝隙状的凹陷部16c径向向内地延伸向第一定子极4c,在那里形成第一线圈28c,并且径向向外穿过外部的壁部22c中的第一空隙31c引导到第一线材引导轮廓12c中。空隙31c也轴向地延伸通过线材引导区域10c。因为绕组线材6c在第一空隙31c处不会偏移,所以不需要附加的变向器件。绕组线材6c在第二空隙32c的第一边缘处从线材引导轮廓12c引导向另外的定子极并且在那里形成第二线圈29c。绕组线材6c从第二线圈29c径向地在第二空隙32c的第二边缘处向外引导,并且然后又引导到外部的线材引导轮廓12直到第三空隙33c。绕组线材6c穿过第三空隙33c径向向内延伸向另外的定子极,并且在那里形成第三线圈30c。绕组线材6c从第三线圈30c轴向引导向第二联接凸出部35c(未在图5中示出)。由此,铺设好绕组线材6c的第一相。
图6示出了具有被卷绕好的第一和第二相的定子1c。在第二联接凸出部35c处是从第一相到第二相的过渡部。绕组线材6c从第二联接凸出部35c出来地较短地轴向延伸直到圆柱形的变向器件15c并从那里弯曲了约90°地延伸到线材引导轮廓12c的螺旋状的区段19中。由此,绕过了已被占据的轴向外部的线材引导轮廓12c。螺旋状的区段19c过渡到平行于第一相的相线材区段7c的线材引导轮廓12c中(在此无法看到)。绕组线材6c在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处成直角地拐弯,轴向地并且然后经过外部的壁部22c地径向在两个约束器件25c之间引导向另外的定子极。在那里,绕组线材6c形成第四线圈38c。从那里,绕组线材6c又穿过两个约束器件25c延伸返回向第二线材引导轮廓12c(被掩盖)并且从那里以相同的方式继续穿过另外的约束器件25c延伸向定子极4c。在那里,绕组线材6c形成第五线圈39c。绕组线材6c从第五线圈穿过另外的约束器件25c又向外延伸到第二线材引导轮廓12c中(被部分掩盖),绕过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并且随后继续延伸到第二线材引导轮廓12c中。以相同的方式,形成第六线圈40c。从那里,随着引导穿过第三联接凸出部36c而完成第二相(这里未示出)。
图7示出了具有被完全卷绕好的三个相的定子1c。绕组线材6c从第三联接凸出部39c地从扁平的变细器件11c旁经过地引导到线材引导轮廓12c的第二螺旋状的区段19c中,从第一线圈28c和第四线圈38c旁经过地,绕过变向器件11c(被掩盖),并且穿过约束器件25c延伸向另外的定子极4c用来形成第七线圈41c。绕组线材6c从第七线圈41c径向向外延伸并经由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三线材引导轮廓12c延伸直到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并穿过约束器件25c地向内延伸向另外的定子极4c并在那里形成第八线圈42c。绕组线材6c从第八线圈42c继续径向向外绕过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地延伸经过第三线材引导轮廓然后绕过另外的扁平的变向器件11c引导向另外的定子极,并且在那里形成有第九线圈43c。绕组线材6c从第九线圈43c直接延伸向第四联接凸出部37c,该第四联接凸出部与第一联接凸出部34c一起形成双联接凸出部。在本示例中,定子以三角形互连,因此线圈起始部与线圈末端互连。
图8示出了绝缘材料体5c的另外的细节,其具有线材引导轮廓12c、壁部22c、扁平的变向器件11c、沿着圆形周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c、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c和预定断裂位置44c。预定断裂位置成切口状地构成,从而可以简单地去除扁平的变向器件11c。
图9示出了绝缘材料体5c的局部视图,其具有变向器件11c、线材引导轮廓12c、壁部22c、定心轮廓14c、弦状的凹陷部48c、留空部27c、预定断裂位置44c和约束器件25c。此时,弦状的凹陷部48c用于使相线材区段被置于定心器件的空间区域周围。定心轮廓14c也在壁部22c的区域中延续。
图10示出了具有星形接点接触部45b的被卷绕好的定子1b。为此,存在有两个附加的联接凸出部46b和47b,以便在星形接点处将三个相彼此连接起来。此外,定子的结构和卷绕方式类似于具有三角形电路的定子的情况。
图11示出了针对定子的三个相A、B、C的缠绕简图。整个定子用唯一的绕组线材6卷绕,从相A起始通过盘绕过第一定子极4,通过相线材区段7使绕组线材从两个未被卷绕的定子极旁经过地进一步引导向相A的第二定子4,并且以相同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向第三定子极。相B以相对第一相的起点错开了一个极地开始,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如在相A中那样延续。相C相对相B的起点错开了一个定子极地开始,并类似于相A和相B地进行卷绕。相C的终点与相A的起点相一致,由此得到了三角形电路。
附图标记列表
1 定子
2 定子芯
3 返回环
4 定子极
5 绝缘材料体
6 绕组线材
7 相线材区段
8 径向的相线材区段
9 轴向的相线材区段
10 线材引导区域
11 扁平的变向器件
12 线材引导轮廓
13 有偏差的区段
14 定心轮廓
15 圆柱形的变向器件
16 缝隙状的凹陷部
17 出口轮廓
18 无引导的区段
19 螺旋状的区段
20 绝缘罩
21 外环
22 壁部
23 井道壁
24 容纳井道
25 约束器件
26 引入区域
27 留空部
28 第一线圈
29 第二线圈
30 第三线圈
31 第一空隙
32 第二空隙
33 第三空隙
34 第一联接凸出部
35 第二联接凸出部
36 第三联接凸出部
37 第四联接凸出部
38 第四线圈
39 第五线圈
40 第六线圈
41 第七线圈
42 第八线圈
43 第九线圈
44 预定断裂位置
45 星形接点接触部
46 第五联接凸出部
47 第六联接凸出部
48 弦状的凹陷部

Claims (29)

1.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1),所述定子具有定子芯(2)、绝缘材料体(5)和绕组线材(6),其中,所述定子芯(2)具有闭合的返回环(3)和多个径向从所述返回环(3)向内指向的定子极(4),所述绝缘材料体(5)轴向接着所述定子芯(2)并且不仅覆盖了所述返回环(3)而且也覆盖了所述定子极(4),所述绝缘材料体(5)具有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10)以及多个联接凸出部(34、35、36、37),所述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具有径向向外敞开的、基本上沿圆形并且部分螺旋形地(螺旋形的区段19)延伸的线材引导轮廓(12),并且所述绕组线材(6)围绕各个定子极(4)缠绕,并且每个相都具有相线材区段(7),其中,在经卷绕的定子极(4)之间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通过所述线材引导轮廓(12)彼此保持间距,从而使得不同相的平行延伸的及异面交叉的相线材区段(7)不发生碰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每个相线材区段(7)在各自的线材引导轮廓(12)中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个线材引导轮廓(12)以区段形式中断。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线材(6)始终处于机械拉伸应力下。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有线材引导轮廓(12)具有与圆形有偏差的区段(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与圆形有偏差指的是弦状的或弧形的,其中,弧形的半径大于圆形的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径向靠外地异面地经过其它相的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有轴向延伸的相线材区段(9)都径向靠外地异面地经过其它相的沿周向方向延伸相线材区段(7)。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体(5)具有径向凸出的持久的、能分离的或能翻倒的变向器件(11、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沿周向方向铺设的相线材区段(7)在变向器件(11)上沿轴向方向引导并且横跨过至少一个轴向接着的线材引导轮廓(12),所述至少一个轴向接着的线材引导轮廓在该位置处具有与圆形有偏差的区段(1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线材变向器件(11)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两个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径向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在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径向凸出的线材变向器件(11)是所述线材引导轮廓(12)之间的壁部(22)的径向扩宽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变向器件(11)和所述壁部(22)一样扁平地构造。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引导轮廓(12)在其走向中不具有穿过所述线材引导区域(10)的线材贯通部。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体(5)具有定心轮廓(14),所述定心轮廓与所述定子的和/或壳体的相应的轮廓相对应,其中,所述定心轮廓(14)具有凹口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5或6和1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引导轮廓(12)在所述定心轮廓(14)的区域中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深度的尺寸被确定成使相线材区段(7)能被完全容纳在所述凹陷部中,而不探伸到所述定心轮廓(14)的区域中。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10)使所述绝缘材料体(5)轴向延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环形的线材引导区域(10)使所述绝缘材料体(5)径向扩宽。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凸出部(34、35、36、37)轴向接着所述线材引导区域(10)。
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凸出部(34、35、36、37)具有用于容纳绝缘刺破式接触部的井道状的壳体轮廓,其中,缝隙状的径向的凹陷部(16)设置在井道壁中用以容纳径向的相线材区段(8)。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轴向接着所述线材引导区域(10)的且与所述绝缘材料体(5)一体的约束器件(25),所述约束器件防止径向的相线材区段(8)沿周向方向移动或偏移。
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线材引导轮廓(12)在端部区域中具有出口轮廓(17),由此使所述线材引导轮廓(12)无阶梯地过渡到所述线材引导区域(10)的无引导的区段(18)中。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凸出部(34、35、36、37)布置在最大120°的角度扇区中。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优选针对48V的车载电网电压来设计并具有24V至60V或36V至60V或40V至60V的电压范围。
2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针对36V或110V的车载电网电压来设计并具有24V至48V或90V至150V的电压范围。
2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用于给所述定子通电的能量通过直流电流源、交流电流源、三相电流源或脉冲式的直流电流来提供。
2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40mm到80mm之间的或40mm到160mm之间的或40mm到200mm之间的直径。
2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被设计成用于300W到2kW的之间的或300W到4kW之间的或300W到6kW之间的功率范围。
29.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电动机。
CN201811553034.8A 2017-12-21 2018-12-18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Pending CN1099509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223519.5 2017-12-21
DE102017223519.5A DE102017223519B3 (de) 2017-12-21 2017-12-21 Stator eines dreiphasig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0998A true CN109950998A (zh) 2019-06-28

Family

ID=63587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3034.8A Pending CN109950998A (zh) 2017-12-21 2018-12-18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99156A1 (zh)
EP (1) EP3503352A1 (zh)
CN (1) CN109950998A (zh)
DE (1) DE102017223519B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31375B1 (en) 2019-04-24 2023-09-06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rotor brushless motor having an axial fan
US11139713B2 (en) * 2019-06-03 2021-10-05 Techway Industri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stator wound with a single winding wire
CN112436641B (zh) * 2019-08-26 2021-11-16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WO2022069069A1 (de) 2020-09-30 2022-04-0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motor mit einer verschaltungseinheit und einem stator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elektromotors
DE102021113309A1 (de) * 2021-05-21 2022-11-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tor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Rotors
DE102021207552A1 (de) * 2021-07-15 2023-01-19 Bühler Motor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170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定子
DE102010060859A1 (de) * 2010-11-29 2012-05-31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Aufzugsantrieb
CN106208478A (zh) * 2014-09-11 2016-12-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流体泵
DE102015211786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Bühler Motor GmbH Stator
DE102015212821A1 (de) * 2015-07-09 2017-01-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anordnung, elektrische Drehstrom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tor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08210B4 (de) * 2015-05-04 2017-02-02 Bühler Motor GmbH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r Gleichstrommo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170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定子
DE102010060859A1 (de) * 2010-11-29 2012-05-31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Aufzugsantrieb
CN106208478A (zh) * 2014-09-11 2016-12-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流体泵
DE102015211786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Bühler Motor GmbH Stator
DE102015212821A1 (de) * 2015-07-09 2017-01-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anordnung, elektrische Drehstrom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toranordn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3352A1 (de) 2019-06-26
US20190199156A1 (en) 2019-06-27
DE102017223519B3 (de) 2018-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0998A (zh) 三相电子换向直流电机的定子
CN101895185B (zh) 电动机
KR101792451B1 (ko) 스테이터 및 브러시리스 모터
CN106104980B (zh) 电机的电磁结构
JP2006211810A (ja) セグメント連接型回転電機
CN108736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EP1630931A2 (en) Stator and motor
CN103312072A (zh) 电动机及集中配电部件
JP7128702B2 (ja) 回転電機
CN102386705B (zh) 一种电机定子线圈及电机
CN105391215B (zh) 绕组装置以及用于制造绕组装置的方法
CN111668961A (zh) 定子
CN107078582A (zh) 用于电机器的定子
CN102957222B (zh) 具有由不同导体材料形成的相绕组的多相机电机器和定子
US20100148623A1 (en) High voltage motor windings
JP4316948B2 (ja) 低圧モータ
JP2021100345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モータ
CN110391710B (zh) 三相马达
US20130099619A1 (en) Homopolar motor phase
JP2005045962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JP6727461B2 (ja) 回転電機
US7868495B2 (en) Electric motor core member
CN106059222A (zh) 一种绝缘纸、双层绕组嵌线定子、电机及一种嵌线方法
CN107846088A (zh) 双绕组直流无刷电机
US10879748B2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802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