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1826A - 丝线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丝线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1826A
CN109941826A CN201811357948.7A CN201811357948A CN109941826A CN 109941826 A CN109941826 A CN 109941826A CN 201811357948 A CN201811357948 A CN 201811357948A CN 109941826 A CN109941826 A CN 109941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static removing
rotary body
removing unit
filament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79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1826B (zh
Inventor
小岛匠吾
桥本欣三
米仓踏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941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1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46Package drive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65H54/72Framework; Casings;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B65H67/044Continuous winding apparatus for winding on two or more winding heads in succession
    • B65H67/048Continuous winding apparatus for winding on two or more winding heads in succession having winding heads arranged on rotary capstan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3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for acting on performance of handling machine
    • B65H2301/532Modify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of parts in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321Re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generated at sai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一种丝线卷绕装置,具有一边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的旋转体,在该丝线卷绕装置中,消除在将静电除去部配置在旋转体的表面附近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在将丝线卷绕于筒管而形成卷装的丝线卷绕装置中,具备一边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的圆筒状的旋转体(18),将用于从旋转体(18)除去静电的静电除去部(31)以与旋转体(18)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在旋转体(18)的内侧。

Description

丝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丝线卷绕于筒管而形成卷装的丝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设置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丝线卷绕装置中,将丝线卷绕于装配在筒管支架的筒管而形成卷装。在该丝线卷绕装置中,为了调整卷装的形状,设置有一边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对卷装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的金属制的接触辊。
在这样的纺丝牵引装置中,高速行进的丝线与导丝器等接触,由此,丝线带有静电,在卷装上蓄积有静电。卷装的芯即筒管通常为纸管,因此,卷装中的静电并不会移动至筒管支架,而是全部移动至接触辊。结果,在接触辊蓄积有大量的静电,存在朝配置在接触辊附近的部件产生放电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3307号公报
为了防止上述那样的放电,可以考虑在接触辊的表面附近配置静电除去部、将蓄积在接触辊的静电朝静电除去部放电的情况。然而,在供丝线卷绕装置设置的空间飞散有飞花和/或油雾等,存在因它们附着于静电除去部而导致除电性能降低的问题。此外,若从接触辊朝静电除去部产生放电,则存在在接触辊的表面产生损伤的情况,这样的话存在丝线的品质降低和/或产生断丝的顾虑。并且,存在容易从外部看到放电而对操作人员不必要地带来不安感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一边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的旋转体的丝线卷绕装置中,消除在将静电除去部配置在旋转体的表面附近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丝线卷绕于筒管而形成卷装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边与上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的圆筒状的旋转体,用于从上述旋转体将静电除去的静电除去部以与上述旋转体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旋转体的内侧。
在本发明中,由于静电除去部设置在圆筒状的旋转体的内侧,因此,静电除去部由旋转体覆盖,能够抑制飞花和/或油雾等附着于静电除去部,能够长时间地良好地维持除电性能。并且,即便因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而在旋转体上产生损伤,受到损伤的也是旋转体的内周面,因此不会对与旋转体的外周面接触的丝线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此外,静电除去部由旋转体覆盖,由此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不会对操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不安感。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消除在将静电除去部配置在旋转体的表面附近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的一部分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且该支承部件经由轴承而将上述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在上述支承部件中的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的部分设置有上述静电除去部。
以往即存在将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件,因此,若形成为将静电除去部设置在支承部件,则无需进行用于设置静电除去部的大的变更。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构成为与上述支承部件相独立的部件。
关于静电除去部,在使用中存在因电蚀而变形等从而除电性能降低的情况。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将静电除去部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则仅通过更换该部件就能够容易地使除电性能恢复。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与上述支承部件构成为一体。
这样的话,无需将静电除去部组装于支承部件,不存在因静电除去部的组装精度而导致旋转体与静电除去部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情况。因而,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除电性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具有相比上述支承部件中的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的部分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该情况下,为了促进从旋转体的内周面朝突出部的放电,旋转体的内周面与突出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是重要的,需要将静电除去部在径向上高精度地定位。关于这点,为了对旋转体的轴心进行定心,通常高精度地进行旋转体与支承部件的在径向上的定位。因而,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静电除去部的径向的定位也自然而然地高精度地进行,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除电性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上述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
这样,若突出部为三角形状的三角部,则顶端成为尖锐的形状。因而,能够促进从旋转体朝三角部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三角部遍及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整周形成有多个。
这样,能够使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分散至多个三角部。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静电除去部的寿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弧形状,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上述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
这样,若突出部为三角形状的三角部,则顶端形成为尖锐的形状。因而,能够促进从旋转体朝三角部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并且,若静电除去部为圆弧形状,则通过调整周向上的静电除去部的位置,能够使得更加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设置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
若将静电除去部并非设置在支承部件的外周面而设置在端面,则即便在旋转体的内周面与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静电除去部简单地设置于支承部件。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在与周向正交的截面上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锥部。
这样,通过将在周向连续的锥部形成为突出部,能够使从旋转体朝上述静电除去部的放电在周向上分散。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寿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锥部遍及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整周形成。
这样,能够使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更有效地分散。因而,能够进一步延长静电除去部的寿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设置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
若将静电除去部并非设置在支承部件的外周面而设置在端面,即便在旋转体的内周面与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静电除去部件简单地设置于支承部件。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在上述轴向上的上述锥部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端面之间具有外径比上述端面的外径小的小径部。
这样,通过在锥部与支承部件的端面之间设置小径部,小径部成为谷部,能够使锥部作为突出部变得显眼。因而,能够促进从旋转体朝锥部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具有相比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旋转体以从轴心位移的方式振动。因而,通过使突出部沿轴向突出,与使突出部沿径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避免因旋转体的振动而导致的旋转体与突出部的接触。并且,通过使突出部从支承部件的端面朝轴向内侧突出,突出部由支承部件遮掩,能够使得更加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静电除去部是在表面露出有多个导电性纤维的除电绳。
通过作为静电除去部使用除电绳,能够使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在导电性纤维露出的多个部位产生。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静电除去部的寿命。并且,若静电除去部为除电绳,则即便假设静电除去部与旋转体接触,也能够抑制旋转体的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除电绳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
如上所述,通过作为静电除去部使用除电绳,能够使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在导电性纤维露出的多个部位产生。因而,即便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除电性能。并且,若仅在周向的一部分设置除电绳,则能够缩短所需要的除电绳的长度,能够削减成本。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除电绳遍及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向的整周设置。
这样,能够使从旋转体朝除电绳的放电在整周产生。因而,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用于安装上述除电绳的安装部件,上述安装部件是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呈圆环状的部件,且安装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上述安装部件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上述小径部在上述轴向上位于上述大径部和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端面之间,且外径比上述大径部以及上述端面的外径小,上述除电绳安装在上述小径部的外周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便当在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不存在安装除电绳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除电绳安装在支承部件。并且,除电绳由大径部和支承部件的端面夹持,因此除电绳不会脱落。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形成有供上述支承部件插入的插入孔的安装部,上述支承部件具有直径比上述插入孔的直径大的凸缘部,在上述支承部件以上述凸缘部隔着上述安装部位于上述旋转体的相反侧的方式插入至上述插入孔的状态下,上述凸缘部被固定于上述安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支承部件从安装部卸下时,只要解除凸缘部与安装部的固定并将支承部件从插入孔拔出即可,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以不会与旋转体干涉的方式从安装部简单地卸下。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于支承部件的静电除去部的维修等。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设置有橡胶制的环部件。
通过设置这样的橡胶制的环部件,能够将轴承牢固地安装于支承部件,但存在于旋转体的静电无法经由轴承朝支承部件逃逸,更容易在旋转体蓄积静电。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的做法极为有效。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轴承是具有陶瓷制的滚珠的滚珠轴承。
通过将滚珠轴承的滚珠形成为陶瓷制的滚珠,能够防止滚珠自身受到电蚀,但存在于旋转体的静电难以经由轴承朝支承部件逃逸,更容易在旋转体蓄积静电。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的做法极为有效。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还具备配置在上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附近的导电性部件,上述静电除去部与上述旋转体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比上述导电性部件与上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短。
这样,能够促进从旋转体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能够可靠地抑制从旋转体朝导电性部件的放电。因而,能够防止导电性部件的电蚀等。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在支承上述筒管的筒管支架的轴向设置有多个上述筒管,上述旋转体与在上述多个筒管上卷绕上述丝线而形成的多个上述卷装接触。
在旋转体与多个卷装接触的情况下,蓄积于旋转体的静电增加,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旋转体是伴随上述卷装的旋转而一起旋转、并对上述卷装施加接触压力的接触辊。
若在接触辊蓄积静电,则会因静电的影响而导致丝线贴附于接触辊,由此存在变得无法进行适当的卷绕以及接触压力的施加的顾虑。然而,通过设置静电除去部,能够进行适当的卷绕以及接触压力的施加,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将接触辊的支承构造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静电的移动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静电除去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静电除去部件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的安装方式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的安装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将静电除去部与支承部件构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从图10的XI方向观察的静电除去部的图。
图12是示出将静电除去部与支承部件构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使突出部沿轴向突出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标记说明
10:丝线卷绕装置;
11:支承框架;
11a:安装部;
11b:插入孔;
12:筒管支架;
18:接触辊(旋转体);
19:丝线检测部件(导电性部件);
21:轴承;
21a:滚珠;
22:支承部件;
23:O型环(环部件);
31、35、36:静电除去部件(静电除去部);
31a、35a、36a:三角部(突出部);
41:静电除去部件(静电除去部);
41a:锥部(突出部);
41b:小径部;
51:除电绳(静电除去部件、静电除去部);
52:安装部件;
52a:大径部;
52b:小径部;
61:静电除去部;
62:三角部(突出部);
71:静电除去部;
72:锥部(突出部);
81:静电除去部件(静电除去部);
82:突出部;
B:筒管;
P:卷装;
Y: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丝线卷绕机应用于纺丝牵引装置的实施方式。
(纺丝牵引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侧视图。另外,以下,将图1、图2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定义为纺丝牵引装置的前后左右上下。
纺丝牵引装置1是对从纺丝机2纺出的多根丝线Y进行牵引的装置,具备导丝辊3、4、丝线卷绕机5等。纺丝机2配置在纺丝牵引装置1的上方,从多个喷丝头(省略图示)纺出合成纤维(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树脂制的纤维)的丝线Y。导丝辊3、4在纺丝机2的下方以轴向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配置。导丝辊4配置在导丝辊3的斜上后方。从纺丝机2纺出的丝线Y依次卷挂于导丝辊3、4。导丝辊3、4分别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从纺丝机2纺出的多根丝线Y由导丝辊3、4朝丝线卷绕机5输送。
丝线卷绕机5具有配置在导丝辊3、4的下方的2个丝线卷绕装置10。2个丝线卷绕装置10隔着从导丝辊3、4输送的多根丝线Y的丝线通道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从纺丝机2纺出的多根丝线Y被分开朝2个丝线卷绕装置10输送。例如,在从纺丝机2输送出32根丝线Y的情况下,其一半即16根由左侧的丝线卷绕装置10卷绕,其余的16根由右侧的丝线卷绕装置10卷绕。另外,由丝线卷绕装置10卷绕的丝线Y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此。
丝线卷绕装置10构成为具有支承框架11和2个筒管支架12等。支承框架11以及筒管支架12均为金属制。支承框架11以大致水平的姿势由机体13悬臂支承。2个筒管支架1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件,其后端部由转台14悬臂支承。在筒管支架12,能够沿轴向装配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个)筒管B,借助未图示的马达而绕轴旋转。转台14为圆板状的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机体13。若转台14旋转,则由转台14支承的2个筒管支架12的位置上下切换。
在支承框架11的上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丝器支承体15。在导丝器支承体15,与装配于筒管支架12的多个筒管B对应地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支点导丝器16。并且,在支承框架11,与装配于筒管支架12的多个筒管B对应地,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横动导丝器17。多个横动导丝器17配置在多个支点导丝器16的下方。
此外,丝线卷绕装置10具有由支承框架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金属制的接触辊18。接触辊18设置在支承框架11的下方,能够与形成在上侧的筒管支架12的多个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接触辊18在丝线Y朝筒管B卷绕时一边对卷装P施加预定的接触压力一边与卷装P一起旋转,由此来调整卷装P的形状。另外,在卷装P逐渐卷粗的过程中,筒管支架12的位置逐渐朝下方移动,以便能够维持恒定的接触压力。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接触辊18的位置逐渐朝上方移动。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丝线卷绕装置10中,卷挂于各支点导丝器16的丝线Y以支点导丝器16作为支点而借助横动导丝器17前后横动。进而,横动的丝线Y卷绕于装配在位于上侧的筒管支架12的筒管B而形成卷装P。若在位于上侧的筒管支架12形成有满筒的卷装P,则转台14旋转,2根筒管支架12切换。即、位于下侧的筒管支架12移动至上侧,在装配于该筒管支架12的筒管B上新卷绕丝线Y。并且,形成有满筒的卷装P的筒管支架12朝下侧移动,满筒的卷装P被从筒管支架12的前侧卸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丝线Y的卷绕速度例如为4000~5000m/min的相当的高速。
(接触辊的支承构造)
对接触辊18的支承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将接触辊18的支承构造放大后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接触辊18的后端部的支承构造,但是,前端部也形成为同样的支承构造。
接触辊18经由轴承21而由支承部件22支承为能够旋转,进一步,形成为支承部件22被安装在支承框架11的安装部11a的结构。支承框架11经由机体13(参照图2)接地。接触辊18具有圆筒部18a和轴端部18b。圆筒部18a形成为圆筒状,圆筒部18a的外周面与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轴端部18b的直径比圆筒部18a小,在轴向上延伸至相比圆筒部18a的端部靠外侧的位置,且由轴承21支承。
支承部件22是构成为有底圆筒状的金属部件,具有圆筒部22a和凸缘部22b。圆筒部22a形成为圆筒状,且形成有朝前方开口的凹部22c。在凹部22c配置有轴承21,接触辊18的轴端部18b安装于轴承21。轴承21是具有多个陶瓷制的滚珠21a的滚珠轴承。在轴承21与凹部22c的周壁之间设置有橡胶制的O型环2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O型环23,但O型环23的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在金属制的支承框架11的安装部11a形成有沿接触辊18的轴向贯通的插入孔11b。插入孔11b的直径与支承部件22的圆筒部22a的外径大致相同,且比凸缘部22b的外径小。支承部件22在安装有轴承21的状态下从安装部11a的后方插入至插入孔11b,接触辊18的轴端部18b插通于轴承21。进而,通过将凸缘部22b用螺栓24固定在安装部11a,支承部件22被安装于支承框架11。另一方面,若拧下螺栓24,并将支承部件22朝后方拉出,则能够将支承部件22从接触辊18以及安装部11a卸下。在将接触辊18组装于轴承21的状态下,支承部件22的圆筒部22a的前端部成为插入至接触辊18的圆筒部18a的径向内侧的状态。
(接触辊上的静电的影响)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静电的移动的侧视图。在纺丝牵引装置1中,高速行进的丝线Y例如因与支点导丝器16和横动导丝器17(参照图2)接触而产生静电。筒管B是纸管,是绝缘体,因此静电并不会从卷装P经由筒管B朝筒管支架12移动。即、不会产生图4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的静电的移动。因此,卷装P的静电全部朝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辊18移动(参照图4的实现箭头)。
如图3所示,接触辊18由具有作为绝缘体的陶瓷制的滚珠21a的轴承21支承,此外,在轴承21与支承部件22之间存在绝缘体即橡胶制的O型环23。因而,不存在静电从接触辊18逃逸的场所,若在接触辊18蓄积有一定以上的静电,则会产生朝附近的导电性部件的放电。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接触辊18的附近配置有金属制的丝线检测部件19。该丝线检测部件19在丝线Y缠绕于接触辊18时配置在所缠绕的丝线Y接触的位置。丝线检测部件19与未图示的检测器连接,通过利用检测器检测丝线Y相对于丝线检测部件19的接触,构成为能够检测在接触辊18缠绕有丝线Y这一情况。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丝线检测部件19配置在尽量接近接触辊18的位置,例如丝线检测部件19与接触辊18之间的距离被设为0.7~1.0mm左右。结果,若在接触辊18蓄积有一定以上的静电,则产生朝丝线检测部件19的放电,存在在丝线检测部件19产生电蚀、或者使上述检测器误动作的顾虑。
近年来,为了提高卷装P的生产效率,存在装配于筒管支架12的筒管B的数量、即与接触辊18接触的卷装P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为16个)增加的倾向。并且,为了提高卷装P的生产效率,存在丝线Y的行进速度、即筒管支架12的旋转速度变快的倾向。受这些倾向的影响,蓄积于接触辊18的静电也不断增加,需要实施静电对策。
(静电除去部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作为用于从接触辊18将静电除去的本发明的“静电除去部”,设置有与支承部件22相独立的部件即静电除去部件31。图5是示出静电除去部件31的主视图。静电除去部件31是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圆环状的薄板部件。在静电除去部件31的外周,遍及整周形成有从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多个三角部31a(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部”)。另外,三角部31a也可以仅形成在静电除去部件31的外周的一部分。
在静电除去部件31,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螺栓孔31b。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支承部件22的圆筒部22a的前端面,与静电除去部件31的螺栓孔31b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内螺纹部22d。进而,通过将螺栓32插通于静电除去部件31的螺栓孔31b并拧入内螺纹部22d,能够将静电除去部件31安装成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抵接的状态。由此,静电除去部件31配置在接触辊18的圆筒部18a的径向内侧。
图5中用点划线示出的是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从图5可知,多个三角部31a相比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三角部31a的顶端与接触辊18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为0.3~0.5mm左右,比上述的丝线检测部件19与接触辊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蓄积在接触辊18的静电从接触辊18的内周面朝三角部31a放电,能够抑制从接触辊18朝丝线检测部件19的放电。
(静电除去部件的变形例)
图6是示出静电除去部件的变形例的主视图。本变形例的静电除去部件35、36是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圆弧状的薄板部件。静电除去部件35、36与图3的静电除去部件31同样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在图6的a图所示的静电除去部件35,在外周的大致中央形成有3个三角部35a,在图6的b图所示的静电除去部件36,在外周的大致中央形成有1个三角部36a。但是,三角部的数量和/或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
在像静电除去部件35、36那样形成为圆弧状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对配置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的周向上的哪个位置进行调整。即、能够将产生放电的三角部35a、36a仅设置在周向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调整其位置,因此能够使得更加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静电除去部件35、36可以在周向仅安装1个,也可以在周向安装有多个。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从接触辊18(旋转体)将静电除去的静电除去部件31、35、36(静电除去部)以与接触辊18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在接触辊18的内侧。因此,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由接触辊18覆盖,能够抑制飞花和/或油雾等附着于静电除去部件31、35、36这一情况,能够长期地良好地维持除电性能。并且,即便因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放电而在接触辊18产生损伤,由于受到损伤的是接触辊18的内周面,因此不会对与接触辊18的外周面接触的丝线Y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此外,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由接触辊18覆盖,由此使得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能够使得不会对操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不安感。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消除在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配置在接触辊18的表面附近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一部分插入至接触辊18的内侧、且经由轴承21而将接触辊18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件22,在支承部件22中的插入至接触辊18的内侧的部分设置有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将接触辊18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件22以往就存在,因此,只要在支承部件22上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即可,不需要进行用于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大的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31、35、36构成为与支承部件22相独立的部件。关于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在使用中存在因电蚀而变形等从而除电性能降低的情况。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则仅通过更换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就能够容易地使除电性能恢复。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具有相比支承部件22中的插入至接触辊18的内侧的部分(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三角部31a、35a、36a(突出部)。在该情况下,为了促进从接触辊18的内周面朝三角部31a、35a、36a的放电,接触辊18的内周面与三角部31a、35a、36a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是重要的,需要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在径向上高精度地定位。关于这点,为了对接触辊18的轴心进行定心,通常高精度地进行接触辊18与支承部件22的在径向上的定位。因而,设置于支承部件22的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径向的定位也自然而然地高精度地进行,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除电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31从接触辊18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在静电除去部件31的外周,作为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31a。这样,若突出部为三角形状的三角部31a,则顶端成为尖锐的形状。因而,能够促进从接触辊18朝三角部31a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部31a遍及静电除去部件31的外周的整周形成有多个。这样,能够使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31的放电分散至多个三角部31a。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静电除去部件31的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静电除去部件35、36从接触辊18的轴向观察具有圆弧形状,在静电除去部件35、36的外周,作为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35a、36a。这样,若突出部为三角形状的三角部35a、36a,则顶端成为尖锐的形状。因而,能够促进从接触辊18朝三角部35a、36a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并且,若静电除去部件35、36为圆弧形状,则通过调整周向上的静电除去部件35、36的位置,能够使得更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31、35、36设置在支承部件22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若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并非设置在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而是设置在前端面,则即便在接触辊18的内周面与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简单地设置于支承部件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形成有供支承部件22插入的插入孔11b的安装部11a,支承部件22具有直径比插入孔11b大的凸缘部22b,在以凸缘部22b隔着安装部11a位于接触辊18的相反侧的方式插入至插入孔11b的状态下,凸缘部22b被固定于安装部11a。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支承部件22从安装部11a卸下时,只要解除凸缘部22b与安装部11a的固定并将支承部件22从插入孔11b拔出即可,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22以不会与接触辊18干涉的方式从安装部11a简单地卸下。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于支承部件22的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维修、更换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件22与轴承21之间设置有橡胶制的O型环23(环部件)。通过设置这样的橡胶制的O型环23,能够将轴承21牢固地安装于支承部件22,但是,存在于接触辊18的静电无法经由轴承21朝支承部件22逃逸,更容易在接触辊18蓄积静电。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做法极为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1是具有陶瓷制的滚珠21a的滚珠轴承。通过将滚珠轴承21的滚珠21a形成为陶瓷制的滚珠,能够防止滚珠21a自身承受电蚀,但存在于接触辊18的静电难以经由轴承21朝支承部件22逃逸,更容易在接触辊18蓄积静电。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做法极为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配置在接触辊18的外周面的附近的丝线检测部件19(导电性部件),静电除去部件31、35、36与接触辊18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比丝线检测部件19与接触辊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短。这样,能够促进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的放电,能够可靠地抑制从接触辊18朝丝线检测部件19的放电。因而,能够防止丝线检测部件19的电蚀和/或检测器的误动作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筒管B的筒管支架12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筒管B,接触辊18与在多个筒管B卷绕丝线Y而形成的多个卷装P接触。在接触辊18与多个卷装P接触的情况下,蓄积在接触辊18的静电增加,因此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旋转体”是伴随卷装P的旋转而一起旋转、且对卷装P施加接触压力的接触辊18。若在接触辊18蓄积有静电,则会因静电的影响而导致丝线Y贴附于接触辊18,由此存在变得无法进行适当的卷绕以及接触压力的施加的顾虑。然而,通过设置静电除去部件31、35、36,能够进行适当的卷绕以及接触压力的施加,能够提高卷装P的品质。
(静电除去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
对静电除去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对相同的结构、效果的说明。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41的安装方式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41的立体图。静电除去部件41是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圆环状的部件,具有形成在轴向的一侧的锥部41a(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部”)和形成在另一侧的小径部41b。
如图7所示,锥部41a在与周向正交的截面中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且遍及静电除去部件41的外周的整周形成。锥部41a的最外径比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的外径大。因此,锥部41a相比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小径部41b呈圆筒状,小径部41b的外径小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的外径。在静电除去部件41,在周向形成有多个螺栓孔41c。
如图7所示,静电除去部件41以使锥部41a朝向前方、使小径部41b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接触的状态借助多个螺栓42而被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即、在轴向上,小径部41b位于锥部41a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之间。因此,小径部41b成为谷部,能够使锥部41a突出的状态变得显眼。
锥部41a的顶端与接触辊18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为0.3~0.5mm左右,比上述的丝线检测部件19与接触辊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蓄积在接触辊18的静电从接触辊18的内周面朝锥部41a放电,能够抑制从接触辊18朝丝线检测部件19的放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锥部41a仅设置在周向的一部分,也可以省略小径部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41从接触辊18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在静电除去部件41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突出部,形成有在与周向正交的截面中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锥部41a。通过像这样将在周向连续的锥部41a作为突出部,能够使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41的放电在周向上分散。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静电除去部件41的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锥部41a遍及静电除去部件41的外周的整周形成。这样,能够使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41的放电更有效地分散。因而,能够进一步延长静电除去部件41的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41设置在支承部件22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若将静电除去部件41并非设置在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而是设置在前端面,则即便在接触辊18的内周面与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静电除去部件41简单地设置于支承部件22。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41在轴向上在锥部41a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之间具有外径比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小的小径部41b。通过像这样在锥部41a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之间设置小径部41b,小径部41b成为谷部,能够使锥部41a作为突出部变得显眼。因而,能够促进从接触辊18朝锥部41a的放电,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静电除去部件的第3实施方式)
对静电除去部件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对相同的结构、效果的说明。
图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除去部件51的安装方式的剖视图。静电除去部件51是在表面露出有多个导电性纤维的除电绳。除电绳51遍及支承部件22的周向的整周设置。除电绳51的一部分相比后述的安装部件52(大径部52a)的外周面以及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安装部件52,构成为能够将除电绳51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安装部件52是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圆环状的部件,具有形成在轴向的一侧的圆筒状的大径部52a和形成在另一侧的小径部52b。小径部52b的外径比大径部52a以及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的外径小。在安装部件52,在周向形成有多个螺栓孔52c。
安装部件52以在小径部52b的外周面卷挂有除电绳51的状态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详细地说,以使大径部52a朝向前方、且使小径部52b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接触的状态,借助多个螺栓53被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即、除电绳51以由大径部52a和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夹持的状态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51是在表面露出有多个导电性纤维的除电绳。通过作为静电除去部件51使用除电绳,能够在露出有导电性纤维的多个部位产生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件51的放电。因而,放电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位,能够延长静电除去部件51的寿命。并且,如果是除电绳,则即便假设存在与接触辊18接触的情况,也能够抑制接触辊18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电绳51遍及支承部件22的周向的整周设置。这样,能够在整周产生从接触辊18朝除电绳51的放电。因而,能够提高除电性能。
但是,并非必须将除电绳51遍及支承部件22的周向的整周设置,也可以仅设置于一部分。通过作为本发明的“静电除去部”而使用除电绳51,能够使得在露出有导电性纤维的多个部位产生从接触辊18朝静电除去部的放电。因而,即便仅设置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除电性能。并且,若将除电绳51仅设置在周向的一部分,则能够缩短所需要的除电绳51的长度,能够削减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用于安装除电绳51的圆环状的安装部件52,安装部件52是从接触辊18的轴向观察呈圆环状的部件,且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安装部件52具有大径部52a和小径部52b,小径部52b在轴向上位于大径部52a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之间,且外径比大径部52a以及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小,除电绳51安装在小径部52b的外周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便在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不存在安装除电绳51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除电绳51安装于支承部件22。并且,除电绳51由大径部52a和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夹持,因此除电绳51不会脱落。
(其他变形例)
对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静电除去部是与支承部件22为相独立的部件的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然而,也可以将静电除去部与支承部件22构成为一体。例如,图10所示的静电除去部61一体地形成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静电除去部61如图11所示遍及支承部件22的周向的整周作为突出部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62。另外,三角部62并非必须遍及周向的整周形成,也可以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
并且,图12所示的静电除去部71一体地形成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部。静电除去部71在支承部件22的周向遍及整周作为突出部形成有在与周向正交的截面中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锥部72。另外,锥部72并非必须遍及周向的整周形成,也可以仅形成在周向的一部分。
若像这样将静电除去部61、71与支承部件22构成为一体,则无需将静电除去部61、71组装于支承部件22,因此,不会因静电除去部61、71的组装精度而导致接触辊18与静电除去部61、71之间的距离变化。因而,容易实现所期望的除电性能。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突出部,形成有三角部31a、35a、36a以及锥部41a。然而,突出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三角形状或锥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针形状。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突出部的三角部31a、35a、36a以及锥部41a朝径向外侧突出。然而,突出部所突出的方向并不限定于径向外侧。例如,图13所示的静电除去部件81具有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82,且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突出部82是截面形状朝轴向内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锥部,且遍及周向的整周形成。但是,突出部8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轴向的顶端形成有多个三角部的王冠那样的形状,也可以是针形状。此外,也可以将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与支承部件22构成为一体。
接触辊18以从轴心位移的方式振动。因而,通过使突出部82沿轴向突出,与使突出部沿径向突出的情况相比,容易避免因接触辊18的振动而导致的接触辊18与突出部82的接触。并且,通过使突出部82从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朝轴向内侧突出,由此突出部82由支承部件22遮掩,能够使得更加难以从外部看到放电。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前端面。然而,也可以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安装在支承部件22的外周面。并且,若在支承部件22以外存在合适的部件,则也可以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安装于该部件。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栓32、42、53将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安装于支承部件22。然而,静电除去部件31、35、36、41、51的安装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导电性粘接剂安装于支承部件22。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纺丝牵引装置1的丝线卷绕装置10。然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设置于纺丝牵引装置以外的纤维机械的丝线卷绕装置。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旋转体是伴随卷装P的旋转一起旋转、并对卷装P施加接触压力的接触辊18。但是,本发明的旋转体并不限定于像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借助卷装P的旋转而从动旋转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日本特开2014-15334所公开的那样的、直接由马达旋转驱动的卷绕滚筒等。

Claims (24)

1.一种丝线卷绕装置,将丝线卷绕于筒管而形成卷装,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边与上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旋转的圆筒状的旋转体,
用于从上述旋转体将静电除去的静电除去部以与上述旋转体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旋转体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的一部分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且该支承部件经由轴承而将上述旋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上述支承部件中的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的部分设置有上述静电除去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构成为与上述支承部件相独立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与上述支承部件构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具有相比上述支承部件中的插入至上述旋转体的内侧的部分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
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上述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三角部遍及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整周形成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弧形状,
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从上述轴向观察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三角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设置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具有圆环形状,
在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上述突出部,形成有在与周向正交的截面中朝径向外侧呈三角形状地突出的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锥部遍及上述静电除去部的外周的整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设置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在上述轴向上的上述锥部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端面之间具有外径比上述端面的外径小的小径部。
14.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具有相比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除去部是在表面露出有多个导电性纤维的除电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除电绳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除电绳遍及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向的整周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安装上述除电绳的安装部件,
上述安装部件是从上述旋转体的轴向观察呈圆环状的部件,且安装在上述支承部件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面,
上述安装部件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该小径部在上述轴向上位于上述大径部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端面之间,且外径比上述大径部以及上述端面的外径小,
上述除电绳安装在上述小径部的外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2~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形成有供上述支承部件插入的插入孔的安装部,
上述支承部件具有直径比上述插入孔的直径大的凸缘部,在上述支承部件以上述凸缘部隔着上述安装部位于上述旋转体的相反侧的方式插入至上述插入孔的状态下,上述凸缘部被固定于上述安装部。
20.根据权利要求2~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设置有橡胶制的环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是具有陶瓷制的滚珠的滚珠轴承。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在上述旋转体的外周面的附近的导电性部件,
上述静电除去部与上述旋转体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比上述导电性部件与上述旋转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短。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支承上述筒管的筒管支架的轴向设置有多个上述筒管,
上述旋转体与在上述多个筒管上卷绕上述丝线而形成的多个上述卷装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体是伴随上述卷装的旋转而一起旋转、并对上述卷装施加接触压力的接触辊。
CN201811357948.7A 2017-12-21 2018-11-15 丝线卷绕装置 Active CN109941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819 2017-12-21
JP2017-244819 2017-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1826A true CN109941826A (zh) 2019-06-28
CN109941826B CN109941826B (zh) 2022-04-05

Family

ID=64402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7948.7A Active CN109941826B (zh) 2017-12-21 2018-11-15 丝线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02025B1 (zh)
JP (1) JP7138013B2 (zh)
CN (1) CN10994182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6053A (en) * 1971-06-03 1974-04-23 N Kinariwala Traverse drum
JPH11193179A (ja) * 1997-12-29 1999-07-21 Murata Mach Ltd 紡糸巻取機における巻取方法
EP0933322A2 (en) * 1998-01-30 1999-08-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Filament yarn take-up winder
JP2005041713A (ja) * 2003-07-23 2005-02-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の除電方法
CN201330091Y (zh) * 2008-11-28 2009-10-21 苏州维茨益维高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辊静电消除装置
CN103361750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卷取装置以及纺丝卷取设备
DE102012104249A1 (de) * 2012-05-16 2013-11-21 Carl Freudenberg Kg Vorrichtung zum Andrücken eines Fadens an eine Spule
CN103832893A (zh) * 2014-03-13 2014-06-04 湖州润源丝织有限公司 防静电纱管
CN205151031U (zh) * 2015-06-05 2016-04-13 苏州南德罗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消除静电的滚轮片式传动搓辊
CN106044362A (zh) * 2016-08-15 2016-10-26 浙江万方江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绕线机
CN206751034U (zh) * 2017-04-06 2017-12-15 江阴中达软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除静电功能的主线收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1177A (en) * 1953-02-05 1957-02-12 Celanese Corp Yarn winding
JPS5774357U (zh) * 1980-10-24 1982-05-08
JPS5879898U (ja) * 1981-11-18 1983-05-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ロ−ラ構造
DE102006053046A1 (de) * 2006-11-10 2008-05-15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ilmaschine
JP6037896B2 (ja) 2012-03-08 2016-12-0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紡糸引取装置
JP2014015334A (ja) 2012-06-11 2014-01-30 Tmt Machinery Inc 巻取管、巻取管に形成される複数のパッケージ、及び複数の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6053A (en) * 1971-06-03 1974-04-23 N Kinariwala Traverse drum
JPH11193179A (ja) * 1997-12-29 1999-07-21 Murata Mach Ltd 紡糸巻取機における巻取方法
EP0933322A2 (en) * 1998-01-30 1999-08-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Filament yarn take-up winder
JP2005041713A (ja) * 2003-07-23 2005-02-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の除電方法
CN201330091Y (zh) * 2008-11-28 2009-10-21 苏州维茨益维高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辊静电消除装置
CN103361750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卷取装置以及纺丝卷取设备
DE102012104249A1 (de) * 2012-05-16 2013-11-21 Carl Freudenberg Kg Vorrichtung zum Andrücken eines Fadens an eine Spule
CN103832893A (zh) * 2014-03-13 2014-06-04 湖州润源丝织有限公司 防静电纱管
CN205151031U (zh) * 2015-06-05 2016-04-13 苏州南德罗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消除静电的滚轮片式传动搓辊
CN106044362A (zh) * 2016-08-15 2016-10-26 浙江万方江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绕线机
CN206751034U (zh) * 2017-04-06 2017-12-15 江阴中达软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除静电功能的主线收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2025A1 (en) 2019-06-26
CN109941826B (zh) 2022-04-05
JP7138013B2 (ja) 2022-09-15
JP2019112220A (ja) 2019-07-11
EP3502025B1 (en) 202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6802B2 (en) Bobbin holder
CN101736460B (zh) 涂蜡装置
NL2007783C2 (en) Slee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tubular sleeves around containers.
JP2015147655A (ja) ボビンホルダ
CN109941826A (zh) 丝线卷绕装置
CN101628672B (zh) 槽筒络并机防重叠方法及装置
CN105645185A (zh) 一种可对纱线均匀上蜡的装置
KR20160127678A (ko) 섬유 기계의 작업 스테이션에서 움직이는 실에 의해 형성된 실 발루운의 직경을 결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7539829B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4452193B (zh) 与洗衣机桶共成型的管衬套
JP5044574B2 (ja) 糸を案内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巻取り機
KR20090040998A (ko) 이중 데크를 갖는 사권취 장치
JP6556882B2 (ja) ボビンホルダ
CN105883482A (zh) 筒管支承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US20220235494A1 (en) Spinning device having a floating spinning ring and balloon limiter tube
CN1040349C (zh) 片梭织机或夹纬梭织机和输送装置
CN210735798U (zh) 一种整经机用送纱辊
TW492945B (en) Bobbin holder, yarn winder,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yarn package, method for winding yar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yarn package
US20040171467A1 (en) Yarn guide roll
CN105568453A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5692341A (zh) 用于操作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N212402978U (zh) 一种络筒机卷筒固定装置
JP2011256466A (ja) 紡糸巻取機
CN218145014U (zh) 一种夹头固定装置及并纱机
CN211003945U (zh) 一种纺织机械中的纱线导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