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88330B -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8330B
CN109888330B CN201910105035.4A CN201910105035A CN109888330B CN 109888330 B CN109888330 B CN 109888330B CN 201910105035 A CN201910105035 A CN 201910105035A CN 109888330 B CN109888330 B CN 1098883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outlet
fuel cell
gas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50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88330A (zh
Inventor
徐梁飞
徐领
李建秋
欧阳明高
胡尊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1050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883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88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8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88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8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包括气液换热装置和液体换热装置。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包括气液换热装置入口、气液换热装置出口、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用于连接氢气储存装置。所述气体入口用于输入空气。所述气体出口用于连接所述空气入口。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用于连接所述氢气入口。所述第二入口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入口。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输出低温氢气可以进入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并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与经过给所述燃料电池换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可以充分利用能源。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液态储供氢系统是当前储氢密度最高的储氢方式,也是目前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储氢技术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使用液态储氢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35Mpa或70Mpa高压气态储氢,气瓶重量储氢密度可达70MPa高压气态储氢的2倍以上,体积储氢密度也可达1.5倍以上。若液态储供氢系统成功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上商业化,将大大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的续驶里程,储氢系统所占体积也将大大减小。传统技术中,液氢汽化所需热量绝大部分由电加热提供,消耗电能多,造成系统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液氢汽化所需热量绝大部分由电加热提供,消耗电能多,造成系统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所述燃料电池包括氢气入口、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出口和空气入口,包括:
气液换热装置,包括气液换热装置入口、气液换热装置出口、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用于连接氢气储存装置,所述气体入口用于输入空气,所述气体出口用于连接所述空气入口;
液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用于连接所述氢气入口,所述第二入口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入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加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氢气入口之间,用于对输入所述氢气入口的氢气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氢气喷射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氢气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缓冲罐,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缓冲罐之间;
第三开关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缓冲罐的入口和所述氢气储存装置之间;
第四开关装置,连接于所述氢气喷射装置的入口、所述缓冲罐的出口和氢气储存装置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开关装置,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
第二开关装置,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和所述冷却水入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供暖换热装置,包括第三入口、第三出口、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冷却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连接;
取暖系统,连接于所述第四入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暖系统包括依次连的第二水泵、第三加热器、除霜器和取暖装置,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与所述第四出口连接,所述取暖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入口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五开关装置,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的出口和所述第四入口之间;
动力电池包,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的两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六开关装置,所述第六开关装置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的入口和所述动力电池包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七开关装置,所述第七开关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的入口和所述第六开关装置的入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装置,接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冷却水入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水泵,连接于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冷却水入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加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冷却水入口之间。
一种燃料电池装置,还包括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还包括所述燃料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从所述气体入口输入的空气和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流入的液氢在所述气液换热装置中完成第一次热交换,所述液氢的温度升高,空气的温度也会降低,可以节省空气压缩机中冷器的使用,简化设备结构,节省能源。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输出低温氢气可以进入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并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与经过给所述燃料电池换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低温氢气的温度,并可以降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因而可以省去对氢气进行升温的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节约成本,提高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 10
燃料电池 100
氢气入口 110
冷却水入口 120
冷却水出口 130
空气入口 140
空气压缩机 150
气液换热装置 210
气液换热装置入口 211
气液换热装置出口 212
气体入口 213
气体出口 214
液体换热装置 220
第一入口 221
第一出口 222
第二入口 223
第二出口 224
第一加热器 230
氢气喷射装置 240
缓冲罐 250
第一开关装置 261
第二开关装置 262
第三开关装置 263
第四开关装置 264
供暖换热装置 270
第三入口 271
第三出口 272
第四入口 273
第四出口 274
取暖系统 280
第二水泵 290
第三加热器 310
除霜器 320
取暖装置 330
取暖器 331
第五开关装置 265
第六开关装置 266
动力电池包 340
第一温度传感器 350
散热装置 360
第一水泵 370
第二加热器 380
氢气储存装置 390
压力传感器 410
减压阀 420
第二温度传感器 430
散热器 440
第三水泵 450
第一水箱 460
第二水箱 470
电子节温器 4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所述燃料电池100包括氢气入口110、冷却水入口120和冷却水出口130。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包括气液换热装置210和液体换热装置220。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包括气液换热装置入口211、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气体入口213和气体出口214。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211用于连接氢气储存装置390。所述气体入口213用于输入空气。所述气体出口214用于连接所述空气入口140。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包括第一入口221、第一出口222、第二入口223和第二出口224。所述第一入口221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连接。所述第一出口222用于连接所述氢气入口110。所述第二入口223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所述第二出口224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入口120。
本实施例中,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中可以储存有液态氢。所述液态氢气化后可以充入所述燃料电池100,供所述液态电池反应放电。所述冷却水入口120用于向所述燃料电池100输入冷却水,以使得所述燃料电池100在正常的工作温度下工作。通过所述冷却水入口120和所述冷却水出口130可以使得所述冷却水在所述燃料电池100内部循环。所述液态氢通过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进入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通过所述气体入口213可以输入空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可以经过一个空气压缩机150输送至所述气体入口213。所述液态氢和所述空气可以在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中换热,以提高所述液态氢的温度。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输出的低温氢气可以经过所述第一入口221,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中吸收热量后从所述氢气入口110进入所述燃料电池100。所述冷却水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流入所述第二入口223,并经过所述第二入口223流入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与氢气换热后进入所述冷却水入口120。所述冷却水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流出时温度较高,经过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后温度降低,可以进一步为所述燃料电池100降温。液氢经过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后升温,可以进一步提高温度,以便于所述燃料电池100反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从所述气体入口213输入的空气和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211流入的液氢在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中完成第一次热交换,所述液氢的温度升高,空气的温度也会降低,可以节省空气压缩机150中冷器的使用,简化设备结构,节省能源。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输出的低温氢气可以进入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并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与经过给所述燃料电池100换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低温氢气的温度,并可以降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因而可以省去对氢气进行升温的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能源,节约成本,提高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的能量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一加热器230。所述第一加热器23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入口110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230用于对输入所述氢气入口110的氢气加热。经过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换热的氢气的温度如果还没有达到所述燃料电池100运行所需要的温度,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器230对所述氢气进一步加热,以使得所述氢气的温度达到所述燃料电池100的工作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5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5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50可以用于测量所述第一出口222输出的氢气的温度。当所述氢气未达到所述燃料电池100运行的温度,可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器230对所述氢气加热。
请参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氢气喷射装置240。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入口110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之间。通过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可以控制所述氢气进入所述燃料电池100的速度和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缓冲罐250、第三开关装置263和第四开关装置264。所述缓冲罐25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缓冲罐250之间。
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所述缓冲罐250的入口和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之间。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连接于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的入口、所述缓冲罐250的出口和氢气储存装置390之间。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或者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开启后,可以短路所述气液换热装置210和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即当从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输出的氢气不需要加热时,可以开启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或者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从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输出的氢气可以直接经过减压阀420减压、进入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后进入所述燃料电池100。
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因为气态氢的密度小,会聚集在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的顶部。因此挥发氢气回收利用的管路入口可以位于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的顶部。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的顶部可以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10。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410可以监测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内的氢气压力。当车辆停放时,一旦氢气挥发,并在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压力达到上限值时,可通过控制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开启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或者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具体开启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或者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根据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内的氢气压力而定。如果需要对氢气进行缓冲,可以开启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从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输出的氢气可以先输入所述缓冲罐250中缓冲,然后输出。如果所述氢气不需要缓冲,可以开启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所述第三开关装置263或者所述第四开关装置264开启后,所述氢气可以直接经过减压阀420减压、进入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后进入所述燃料电池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一开关装置261和第二开关装置262。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和所述第二入口223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可以控制所述冷却水进入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开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关闭时,从所述燃料电池100输出的所述冷却水可以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中换热后再输入到所述燃料电池100中。当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开启且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关闭时,所述冷却水可以不经过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直接经过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再次流入到所述燃料电池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口224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30。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30可以测量经过所述液体换热装置220流出的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当所述冷却水的温度低于一预设值时,可以开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并关闭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所述预设值可以为确保所述燃料电池100正常工作的所述冷却水的下限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水箱460。所述第一水箱460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补充所述冷却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供暖换热装置270和取暖系统280。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包括第三入口271、第三出口272、第四入口273和第四出口274。所述第三入口271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连接。所述第三出口272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连接。所述取暖系统280连接于所述第四入口273和所述第四出口274之间。
本实施例中,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流出的水温度较高,因此通过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可以将所述冷却水中的热量带出并供给所述取暖系统280使用。所述取暖系统280可以为车辆中的取暖系统280。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流出的所述冷却水经过所述第三入口271流入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所述取暖系统280中的换热媒介可以通过所述第四入口273和所述第四出口274在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中循环,因而可以高效利用所述冷却水中的热能为所述取暖系统280供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入口271和所述冷却水出口130之间还连接有电子节温器48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入口273还可以设置第二水箱470。所述第二水箱470可以用于向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构成的循环回路中补给换热媒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暖系统280包括依次连的第二水泵290、第三加热器310、除霜器320和取暖装置330。所述第二水泵290的入口与所述第四出口274连接。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入口273连接。
所述第二水泵290可以为所述换热媒介在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之间循环提供动力。所述第三加热器310可以为车辆内部提供能量。当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的换热不足,车内的供暖温度达不到预定温度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三加热器310为车内供暖。所述除霜器320可以为车辆的玻璃等器件除霜。所述取暖装置330可以为车辆内部的座椅等提供热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暖装置330可以包括设置在车辆不同位置的多个取暖器331,其中可以包括车辆司机专用的取暖器33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五开关装置265和动力电池包340。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和所述第四入口273之间。所述动力电池包340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两端。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关闭时,所述换热媒介可以在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之间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六开关装置266。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入口和所述动力电池包340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开启,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关闭时,所述换热媒介可以在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之间循环。当所述动力电池包340需要加热保温时,可以关闭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开启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所述换热媒介可以在所述供暖换热装置270、所述动力电池包340和所述取暖系统280之间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七开关装置267。所述第七开关装置26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入口和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的入口。所述第七开关装置267关闭时,可以截断所述换热媒介在所述取暖系统280内循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中的气压过大时,所述氢气可以自动输入到所述燃料电池100。所述燃料电池100可以产生电能并将电能回充到所述动力电池包340中,此时可以使得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压力下降到安全范围。因而可以实现所述动力电池包340的自动补电。这时系统既不排放氢气,又实现了能量优化利用。当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中的压力达到上限值,且所述动力电池包340已充满时,可以控制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开启氢气排放电磁阀向环境中排放氢气,直到储罐内压力降低到安全范围,然后关闭氢气排放电磁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包340旁还设置有散热器440,可以用于对所述动力电池包340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包340和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三水泵450。通过所述第三水泵450可以为所述换热媒介提供向所述动力电池包340流动的动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散热装置360。所述散热装置360还连接于所述第二出口224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所述散热装置可以用于降低所述冷却水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一水泵370。所述第一水泵370连接于所述散热装置36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水泵370可以为所述冷却水流动提供动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第二加热器380。所述第二加热器380连接于所述第一水泵37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在所述燃料电池100冷启动时,通过所述第二加热器380可以对冷却水进行加热,使得燃料电池尽快达到运行所需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装置,所述燃料电池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所述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所述燃料电池100。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散热装置360可以为进入所述冷却水进口的冷却水降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本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所述燃料电池(100)包括氢气入口(110)、冷却水入口(120)、冷却水出口(130)和空气入口(140),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液换热装置(210),包括气液换热装置入口(211)、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气体入口(213)和气体出口(214),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入口(211)用于连接氢气储存装置(390),所述气体入口(213)用于输入空气,所述气体出口(214)用于连接所述空气入口(140);
液体换热装置(220),包括第一入口(221)、第一出口(222)、第二入口(223)和第二出口(224),所述第一入口(221)与所述气液换热装置出口(212)连接,所述第一出口(222)用于连接所述氢气入口(110),所述第二入口(223)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出口(130),所述第二出口(224)用于连接所述冷却水入口(120);
第一开关装置(261),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和所述第二入口(223)之间;
第二开关装置(262),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
供暖换热装置(270),包括第三入口(271)、第三出口(272)、第四入口(273)和第四出口(274),所述第三入口(271)与所述冷却水出口(130)连接,所述第三出口(272)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261)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62)连接;
取暖系统(280),连接于所述第四入口(273)和所述第四出口(274)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热器(23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入口(110)之间,用于对输入所述氢气入口(110)的氢气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氢气喷射装置(24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入口(110)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罐(250),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的入口之间,所述第一加热器(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和所述缓冲罐(250)之间;
第三开关装置(263),连接于所述第一出口(222)、所述缓冲罐(250)的入口和所述氢气储存装置(390)之间;
第四开关装置(264),连接于所述氢气喷射装置(240)的入口、所述缓冲罐(250)的出口和氢气储存装置(390)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系统(280)包括依次连的第二水泵(290)、第三加热器(310)、除霜器(320)和取暖装置(330),所述第二水泵(290)的入口与所述第四出口(274)连接,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入口(273)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开关装置(265),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和所述第四入口(273)之间;
动力电池包(340),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开关装置(266),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入口和所述动力电池包(340)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七开关装置(267),所述第七开关装置(26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取暖装置(330)的出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五开关装置(265)的入口和所述第六开关装置(266)的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50),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22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装置(360),接于所述第二出口(224)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水泵(370),连接于所述散热装置(36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器(380),连接于所述第一水泵(370)和所述冷却水入口(120)之间。
13.一种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控制系统(10),还包括所述燃料电池(100)。
CN201910105035.4A 2019-02-01 2019-02-01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Active CN109888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5035.4A CN109888330B (zh) 2019-02-01 2019-02-01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5035.4A CN109888330B (zh) 2019-02-01 2019-02-01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8330A CN109888330A (zh) 2019-06-14
CN109888330B true CN109888330B (zh) 2020-02-21

Family

ID=6692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5035.4A Active CN109888330B (zh) 2019-02-01 2019-02-01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883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6570B (zh) * 2019-07-09 2020-11-20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加热装置
CN110364750B (zh) * 2019-08-22 2023-09-12 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氢气循环热管理系统
CN110380084B (zh) * 2019-08-26 2020-08-04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一种汽车氢燃料电池的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57504B (zh) * 2019-11-22 2020-09-08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CN110970638B (zh) * 2019-12-11 2024-04-16 浙江氢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热平衡“气-气-气”三相热交换系统
CN111129541A (zh) * 2019-12-31 2020-05-08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燃料电池的热循环管理系统
CN111342081B (zh) * 2020-03-04 2022-09-0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余热管理系统
CN113451611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燃料电池总成和车辆
CN111900433B (zh) * 2020-07-15 2022-04-0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12599815B (zh) * 2020-12-14 2022-04-15 清华大学 冷能利用装置和冷能利用系统
CN114024004A (zh) * 2021-10-28 2022-02-08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冷启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1586B (zh) * 2011-04-22 2013-12-25 爱科腾博(大连)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
CN104538656B (zh) * 2014-12-30 2017-01-04 清华大学 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
CN107086319A (zh) * 2017-05-18 2017-08-22 北京理工大学 氢燃料电池汽车高压储氢罐压力能回收装置
CN109167086B (zh) * 2018-08-17 2020-11-24 西安瀚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液态有机储氢供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8330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8330B (zh)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装置
CN109383227B (zh) 用于燃料电池车辆的回路系统
CN106945537B (zh) 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US7921662B2 (en) Hydrogen tank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in hydrogen fuel automobile, and hydrogen fuel automobile
WO2018113750A1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US20080044704A1 (en) Fuel Cell System
CN107732371B (zh) 储热系统和电动汽车
US20130022888A1 (en) Fuel cell cooling system with coupling out of heat
EP2126455A2 (en) Thermal management for high pressure gas storage tanks
CN105835653A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的集中式多工况热管理系统
CN113707903A (zh) 固态储氢为氢源的燃料电池系统和启动方法
CN11094909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09301386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加热冷却系统
CN105655669B (zh) 用于电池温度调节的控制器
CN208690396U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的冷却装置
KR101683715B1 (ko) 수소 충전기용 프리쿨러
CN115465089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11619306B (zh) 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111634171B (zh) 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CN108275021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温度控制装置及一种充电桩
CN111244579B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辆
KR101366488B1 (ko) 수압 분산 효율이 우수한 물 탱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207972549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温度控制装置及一种充电桩
CN212243030U (zh) 一种全功率氢燃料电池车辅组能源系统冷却系统
CN217929305U (zh) 降温设备及罐式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