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9991B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9991B
CN109859991B CN201711242377.8A CN201711242377A CN109859991B CN 109859991 B CN109859991 B CN 109859991B CN 201711242377 A CN201711242377 A CN 201711242377A CN 109859991 B CN109859991 B CN 109859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plate
driving shaft
movab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423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59991A (zh
Inventor
姚保同
陆涛
黄彩丽
戴湘豫
刘斯源
汪鲁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423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999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7904 priority patent/WO201910538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9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9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59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9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驱动轴、静触点和动触点组件,壳体内限定出空腔,驱动轴的一端伸入空腔内,驱动轴相对于壳体可移动。动触点组件设在驱动轴的一端,动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第一动触板与第二动触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第一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由于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大于第二动触板的电阻,流经静触点与第一动触板的电流较小,有效防止了第一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发生粘接、电蚀。而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时,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的电压差得到了降低,从而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发生粘接、电蚀,延长了动触点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继电器采用一对触点(动、静触点各一个)或是一组触点(两个静触点,一个动触点),继电器吸合时动触点直接与静触点接触,由于动静触点间压差大,触点烧蚀严重,使继电器的接触性能下降,电气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伸入所述空腔内,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壳体可移动;静触点,所述静触点设在所述壳体上;动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一端,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可移动,所述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值大于所述第二动触板的电阻值,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第二动触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所述第二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当所述驱动轴朝向所述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动触板先与所述静触点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通过设置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可以使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依次接触连通,而且,由于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大于第二动触板的电阻,流经静触点与第一动触板的电流较小,有效防止了第一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发生粘接、电蚀。而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时,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的电压差得到了降低,从而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发生粘接、电蚀,延长了动触点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继电器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动触板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侧表面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包括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第一动触板适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所述第二动触板适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分别形成为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连接面,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所述连接面构造成沿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朝向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动触板止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驱动轴上,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邻近所述第二动触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动触板止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止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动触板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端设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卡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止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和限位件,所述磁性件和所述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磁性件和限位件止抵。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和所述磁性件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孔,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形成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动触板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动触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形成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动触板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具有止挡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止挡部相止抵。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均未与静触点接触;
图7是图6中圈示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动触板与静触点接触,第二动触板未与静触点接触;
图9是图8中圈示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均与静触点接触;
图11是图10中圈示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继电器100,
壳体10,空腔110,
驱动轴20,第一绝缘件210,第一限位槽211,第二绝缘件220,第二限位槽221,止挡部230,
静触点30,台阶面310,第一接触面311,第二接触面312,连接面313,
动触点组件40,第一动触板410,第二动触板420,第一弹性组件430,第一弹性件431,第一固定件432,第二弹性组件440,第二弹性件441,第二固定件442,
限位件50,限位孔510,
第三弹性件60,
磁性件70,
骨架80,导磁套810,线圈8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
如图1-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继电器100包括:壳体10、驱动轴20、静触点30和动触点组件40。
具体而言,壳体10内限定出空腔110,由此,可以将动触点组件40设于空腔110内,有利于提高继电器100的密封性和防水防尘性能。
驱动轴20的一端伸入空腔110内,驱动轴20相对于壳体10可移动,静触点30设在壳体10上,动触点组件40设在驱动轴20的一端。由此,当驱动轴20相对与壳体10运动时,可以带动动触点组件40运动,以接通或断开动触点组件40与静触点30,实现继电器100的接通或断开。
动触点组件40包括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第一动触板410相对于驱动轴20可移动,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值大于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值,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二动触板420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430,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气间隙,当驱动轴20朝向静触点30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动触板410相对于第二动触板420先与静触点30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轴20带动动触点组件40运行时,由于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间隙。因此,第一动触板410首先与静触点30接触,当驱动轴20继续运动时,挤压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之间的第一弹性组件430,使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接触。由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值大于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值,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接触时,静触点30与第一动触板410之间的流通电流相对较小,由此,可以防止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
而且,当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接触时,由于第一动触板410先与静触点30已经连通,从而降低了静触点30与第二动触板420接通时的电压,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而且,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小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可以有效保证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电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通过设置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可以使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依次接触连通,而且,由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大于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流经静触点30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流较小,有效防止了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接触时,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压差得到了降低,从而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延长了动触点组件4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继电器100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在驱动轴20的轴向、朝向远离静触点30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静触点30的朝向动触点组件40的一侧表面具有台阶面310,台阶面310包括沿驱动轴20的轴向、朝向远离静触点30的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其中第一动触板410适于与第一接触面311接触,第二动触板420适于与第二接触面312接触。
由此,当驱动轴20驱动动触点组件40运动时,可以使第一动触板410首先与第一接触面311接触连通,而当驱动轴20继续驱动动触点组件40运动,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二接触面312接触连通时,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压降低,从而避免了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二接触面312之间发生粘接、电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分别形成为平面。由此,便于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将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设置为平面,可以提高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一接触面311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二接触面312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之间具有连接面313,沿驱动轴20的轴向、连接面313构造成沿朝向远离静触点30的方向、朝向远离驱动轴2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当驱动轴20驱动第一动触板410朝向第一接触面311运动时,可以防止第一动触板410与连接面313之间发生干涉,便于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一连接面313之间的接触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弹性组件430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431,第一弹性件431套设在驱动轴20上,第一弹性件4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止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气间隙,因此,当驱动轴20驱动动触点组件40运动时,第一动触板410首先与第一接触面311接触连通。而当驱动轴20继续运动时,第一弹性件431的一端与第一动触板410止抵,第一弹性件431的另一端被第二动触板420挤压发生弹性形变,且驱动轴20驱动第二动触板420克服第一弹性件431的弹性力,使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二接触面312接触,第一弹性件431的弹性力朝向静触点30挤压第一动触板410。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一连接面313、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二接触面312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而且,当需要断开动触点组件40与静触点30时,第一弹性件431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可以驱动第二动触板420朝向远离第二连接面313的方向运动,结构简单、运行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组件430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431和第一固定件432,第一弹性件431套设在驱动轴20上,第一固定件432安装在驱动轴20上且位于第一弹性件431的邻近第二动触板420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31的上端与第一动触板410止抵,第一弹性件431的下端与第一固定件432止抵。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固定件432,可以提高第一弹性件431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固定件432,可以增大第二动触板420与第一弹性件43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动触板420挤压第一弹性件431运行时的平稳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动触板420的远离静触点30的一端设有第二弹性组件440,第二弹性组件440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441和第二固定件442,第二固定件442卡设在驱动轴20上,由此,便于第二固定件442与驱动轴20的固定装配。第二弹性件4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动触板420和第二固定件442止抵。
可以理解的是,当驱动轴20驱动动触点组件40朝向静触点30运动时,需要克服第二弹性件441的弹性力,并使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接触,第二弹性件441的弹性力朝向静触点30挤压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驱动轴20的另一端可以设有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60,第三弹性件60的两端分别与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止抵。由此,通过在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件60,当磁性件70驱动驱动轴20运动时,需要克服第三弹性件60的弹性力,使第三弹性件60产生弹性形变。而当断开动触点组件4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连接时,第三弹性件60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可以推动磁性件70并带动驱动轴20朝向远离静触点30的方向运动,操作简单、运行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70的外侧可以缠绕线圈820。需要说明的是,继电器100可以利用电磁驱动,通过在驱动轴20的另一端设置磁性件70,并在磁性件70的外侧缠绕线圈820,可以利用电磁驱动使驱动轴20与壳体10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以驱动动触点组件40与静触点30连通。而且,通过设置限位件50,可以限定驱动轴20的运动行程,防止驱动轴20运动距离过大,引起继电器100部件的损坏,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限位件50和磁性件70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孔510,第三弹性件60位于限位孔510内。也就是说,可以在限位件50上设置限位孔510,第三弹性件60位于限位孔510内。也可以是在磁性件70上设置限位孔510,第三弹性件60位于限位孔510内。由此,便于第三弹性件60的固定装配,而且,可以防止第三弹性件60被挤压时发生偏离,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动触板410和驱动轴2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210,第一绝缘件210形成为环形结构,第一绝缘件210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211,第一动触板410安装在第一限位槽211内。由此,便于第一动触板410与驱动轴20之间的固定装配,提高了第一动触板410与驱动轴20之间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防止第一动触板410与驱动轴20之间的电流传输,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第二动触板420和驱动轴20之间可以设有第二绝缘件220,第二绝缘件220形成为环形结构,第二绝缘件220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槽221,第二动触板420安装在第二限位槽221内。由此,便于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的固定装配,提高了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防止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的电流传输,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轴20的一端具有止挡部230,动触点组件40的一端与止挡部230相止抵。由此,可以提高动触点组件40固定的牢固性。例如图1中的示例所示,可以在驱动轴20的端部设置止挡部230,动触点组件40的上端与止挡部230止抵,从而可以防止动触点组件40脱离驱动轴20,增强了动触点组件40与驱动轴20之间装配的稳固性。
下面参照图1-图13以三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6-图13所示,继电器100包括:壳体10、驱动轴20、间隔设置的两个静触点30、动触点组件40、限位件50、磁性件70、骨架80、导磁套810和线圈820。
其中,如图6所示,壳体10内限定出空腔110,两个静触点30间隔设在壳体10上端。驱动轴20的一端伸入空腔110内,驱动轴20相对于壳体10可上下移动(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
动触点组件40设在驱动轴20的上端,驱动轴20的上端设有止挡部230,动触点组件40的上端与止挡部230止抵。动触点组件40包括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第一动触板410的端部为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板420的端部为第二动触点。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值大于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值。例如,第一动触板410的材质可以为含有氧化物的铜(如氧化铝铜等),第二动触板420可以为纯铜材质。
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沿驱动轴2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动触板410位于第二动触板420的上方(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气间隙为L1,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间隙为L2。满足:L1<L2,第一动触板410可沿驱动轴20的轴向方向移动。
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二动触板420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430,第一弹性组件430包括第一弹性件431和第一固定件432,第一弹性件431套设在驱动轴20上,第一弹性件4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止抵。第一固定件432安装在驱动轴20上且位于第一弹性件431的邻近第二动触板420的一端。
静触点30的下端设有台阶面310,台阶面310包括: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均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之间具有连接面313,连接面313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连接面313与第二连接面313的连接部位设有圆倒角。
动触点组件40的下端设有第二弹性组件440,第二弹性组件440包括第二弹性件441和第二固定件442,第二固定件442卡设在驱动轴20上,第二弹性件4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动触板420和第二固定件442止抵。
驱动轴20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磁性件70和限位件50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60。限位件50上形成有限位孔510,第三弹性件60位于限位孔510内。
如图13所示,限位件50和磁性件70的外部套设有骨架80,骨架80绕设有线圈820,通过对线圈820通电,可以使线圈820产生电磁力,从而驱动磁性件70带动驱动轴20运动。在磁性件70与骨架80之间嵌设有导磁套810,导磁套810可以降低线圈820的磁能损坏,提高电磁能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连通两个静触点30时,磁性件70通电,在电磁作用力下,磁性件70驱动驱动轴20并带动动触点组件40朝向静触点30运动(如图6中所示的上方),使第一动触板410端部的第一触动点首先与静触点30接触(如图8和图9所示)。此时,两个静触点30通过第一动触板410端部的第一动触点连通,两个静触点30之间的电压差降低。
随后,驱动轴20继续带动动触点组件40向上运动,第二动触板420挤压第一弹性件431并与第二接触面312接触,两个静触点30之间通过第二动触板420端部的第二动触点电连接(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由于第一动触板410先与静触点30连通,从而降低了静触点30与第二动触板420之间的压差,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
当需要断开两个静触点30时,切断磁性件70的电流,在第一弹性件431、第二弹性件441和第三弹性件6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动驱动轴20朝向远离静触点30的方向运动,第二动触板420端部的第二动触点首先与两个静触点30的第二接触面312脱离,随后,第一动触板410端部的第一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30的第一接触面311脱离,从而实现两个静触点30之间的断开。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可以使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依次接触连通,而且,由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阻大于第二动触板420的电阻,流经静触点30与第一动触板410的电流较小,有效防止了第一动触板41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而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接触时,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的电压差得到了降低,从而有效防止了第二动触板420与静触点30之间发生粘接、电蚀,延长了动触点组件4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继电器100的工作性能。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轴20的上端间隔设有第一绝缘件210和第二绝缘件220,第一绝缘件210形成为环形结构,第一绝缘件210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211,第一动触板410安装在第一限位槽211内;第二动触板420和驱动轴20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220,第二绝缘件220形成为环形结构,第二绝缘件220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槽221,第二动触板420安装在第二限位槽221内。
由此,便于第一动触板410和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的固定装配,提高了第一动触板410、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防止第一动触板410、第二动触板420与驱动轴20之间的电流传输,提高了继电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311和第二接触面312之间的连接面313为斜面,连接面313由上至下朝向远离第一动触板410的方向倾斜。
由此,当驱动轴20驱动第一动触板410朝向第一接触面311运动时,可以防止第一动触板410与连接面313之间发生干涉,便于第一动触板410与第一连接面313之间的接触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空腔;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伸入所述空腔内,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壳体可移动;
静触点,所述静触点设在所述壳体上;
动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一端,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可移动,所述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值大于所述第二动触板的电阻值,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第二动触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所述第二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当所述驱动轴朝向所述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动触板先与所述静触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动触板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所述静触点的朝向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侧表面具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包括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依次相连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第一动触板适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所述第二动触板适于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分别形成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连接面,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所述连接面构造成沿朝向远离所述静触点的方向、朝向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动触板止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一固定件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邻近所述第二动触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动触板止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止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触板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设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卡设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动触板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止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设有磁性件和限位件,所述磁性件和所述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磁性件和限位件止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磁性件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孔,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形成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动触板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动触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形成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动触板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具有止挡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止挡部相止抵。
CN201711242377.8A 2017-11-30 2017-11-30 继电器 Active CN109859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2377.8A CN109859991B (zh) 2017-11-30 2017-11-30 继电器
PCT/CN2018/117904 WO2019105383A1 (zh) 2017-11-30 2018-11-28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2377.8A CN109859991B (zh) 2017-11-30 2017-11-30 继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9991A CN109859991A (zh) 2019-06-07
CN109859991B true CN109859991B (zh) 2020-08-07

Family

ID=6666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42377.8A Active CN109859991B (zh) 2017-11-30 2017-11-30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9991B (zh)
WO (1) WO20191053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8778B (zh) * 2019-11-19 2022-10-25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直流继电器的方法、装置和直流继电器
CN116246909A (zh) * 2021-12-07 2023-06-09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N117373870A (zh) * 2022-06-30 2024-01-09 东莞三友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继电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9915Y (zh) * 1997-09-19 1999-05-19 向其富 快速断开式接触器
CN1317810A (zh) * 2001-06-08 2001-10-17 刘英来 触头结构和交流无弧接触器
CN204332846U (zh) * 2014-12-25 2015-05-13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推动机构及继电器
CN107195508A (zh) * 2017-07-06 2017-09-22 天水二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触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1049B2 (en) * 2004-11-08 2009-06-23 Denso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starter
JP5131219B2 (ja) * 2009-02-02 2013-01-3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7079108A (ja) * 2015-10-19 2017-04-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6531554B (zh) * 2016-11-08 2019-03-12 仲大卫 接触器的无弧分断装置、接触器及无弧分断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9915Y (zh) * 1997-09-19 1999-05-19 向其富 快速断开式接触器
CN1317810A (zh) * 2001-06-08 2001-10-17 刘英来 触头结构和交流无弧接触器
CN204332846U (zh) * 2014-12-25 2015-05-13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推动机构及继电器
CN107195508A (zh) * 2017-07-06 2017-09-22 天水二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触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05383A1 (zh) 2019-06-06
CN109859991A (zh)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254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735386B2 (en) Anti-short circuit structure of high-capacity relay
CN109859991B (zh) 继电器
EP265406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2007504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119156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29952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2543588B (zh) 电磁切换设备
EP3285277B1 (en) Contact device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EP4160647A1 (en) Relay
JP6287727B2 (ja) 電磁継電器
EP362935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202653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7507739B (zh) 一种密封式触点组件
EP3016125A2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2018018258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3823529A (zh) 一种初始电磁吸力增强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US20150075955A1 (en) Reversing Switch
CN107342190B (zh) 一种双稳态的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CN210325649U (zh) 触头装置和具有该触头装置的接触器
CN111463069A (zh) 电磁继电器
CN211790995U (zh) 转子组件和电动装置
CN220796597U (zh) 继电器
US20230343523A1 (en) Switch and Winding Switch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